A. 家畜输液的目的和原则是什么
兽医临床治疗上常用输液疗法治疗患畜,患病家畜常因水或电解质的平衡发生紊乱,而超过了畜体自身的调节能力,甚至危及生命,输液疗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静脉输入和补充给机体一定的液体和电解质,充分调动机体对水盐代谢的调节能力,以恢复家畜机体水盐代谢的平衡。输液的目的:一是为了补充循环血液量,如家畜因为严重的腹泻、大出汗、或急性大失血后,使畜体脱水失盐,引起血液浓稠,循环血量减少而病情危重,及时输液对恢复循环血液量效果快,常用于抢救病畜;二是恢复体液渗透压,恢复水盐代谢平衡,这是因为脱水时往往体内水和盐同时丧失,引起体液的渗透压发生变化,水在体内的分布发生变化,输液时及时补充适量的水和盐类,有利恢复机体正常的渗透压;三是纠正酸、碱中毒,恢复平衡;四是补充营养、维护机体的正常机能。
输液时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液体,其原则就是要根据脱水的性质来定。
(1)等渗性脱水:水与盐成比例丢失,而体液的渗透压不变,也称为混合性脱水,是兽医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脱水。如胃肠炎、重症便秘疝等,输液时应选等渗溶液,例如糖盐水,或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注射液各1份为宜(5%葡萄糖是等渗的)。
(2)低渗性脱水:又叫失盐性脱水。以机体细胞外液中盐的丧失为主,水的丧失相对较少,因而体液的渗透压下降,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细胞外液中水分子被吸入细胞内,造成细胞水肿。主要由于在脱水时,只给予饮水,而不补充盐,就会造成低渗性脱水。输液时应适当增加补盐量,以选用生理盐水,或2份生理盐水加1份5%葡萄糖注射液为宜。
(3)高渗性脱水:以水的丢失为主,电解质丢失少,形成了血浆的高渗状态,从而夺取细胞中水分,引起细胞的渗透压升高。主要由于饮水不足(患咽炎、食道梗塞、破伤风发生吞咽困难),或出汗过多,或大量使用了脱水剂。输液时应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2份葡萄糖加1份生理盐水为宜。
家畜输液量的确定: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测定浓缩血细胞容量(PCV),或通过血浆总蛋白的测定来算出血浆容量的改变,但这两种方法的缺点是无法知道患病畜在病前的PVC和血浆总蛋白量。另一种方法为根据病畜的症状来判定脱水程度,再对照病畜体重粗略估计脱水量。家畜的脱水程度可分为:
(1)轻度脱水:失液量约为体重的4%左右,病畜表现口干,有渴欲,尿少,皮肤弹性稍减等临床症状。
(2)中度脱水:失液量约为体重的6%左右,病畜表现口干舌燥,渴欲明显,眼窝下限,皮肤弹性减低,血液粘稠,循环障碍等症状。
(3)重度脱水:失液量约为体重的8%以上,病畜除表现上述症状外,眼窝深陷,内眼角腔扩大,角膜干燥,缺乏光泽,精神忧郁或昏迷,血液浓稠呈暗红色,表现循环高度障碍。
理论上计算输液量=已丢失量+每日生理需要量+当日丢失量。但实际应用中常略去生理需要量和当日丢失量,用体重乘脱水程度(已丢失量)除以2,即为实际输液量,这是较为客观可行的方案,例如体重300公斤的病马,发生中度脱水,其实际输液量为:
300公斤×6/100÷2=9公斤
9公斤(9000毫升)输液量,可在一日内分两次输完,每次静脉输液4500毫升(500毫升×9瓶)是可行的,但输液量小于这个剂量,则达不到治疗目的。
输液时还应注意输液速度,先用每分钟80~100毫升速度输完1/3~1/2,以使病理状态迅速恢复,再以每分钟20~30毫升速度输入其余量。若病畜脉搏过快,还应缓慢输液。幼畜及小动物静脉输液有困难时,可改用腹腔注射,腹膜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以每分钟100毫升速度向腹腔注射2000~4000毫升液体,1~2小时内可被完全吸收。如遇输液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有效抢救措施。
B. 怎样轻松给猪打针
答:猪打针方式主要有肌内注射法、皮下注射法、静脉注射法和腹腔注射法。①肌内注射法。选择猪耳根后或股内侧、臀部某个位置为注射部位,5%碘酊消毒后,用75%酒精棉球脱碘,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刺入后,注入药液或疫苗,拔出针头,用碘酊棉球消毒。大猪一般用6号针头,种猪9号,仔猪用12号针头,针头刺入的深度视猪的大小和肥胖程度而定。②皮下注射法。大猪站立保定,仔猪徒手保定,在耳根外或股内侧、肘后注射部位剪毛,5%碘酊消毒后,用75%酒精棉球脱碘,左手捏起注射部位皮肤使成皱褶,右手持注射器由皱褶基部刺入2~3厘米,注入药液或疫苗,拔出针头,用碘酊棉球消毒。③静脉注射法。将猪保定,将耳朵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后,左手拇指和食指压迫耳大静脉近心端,右手弹静脉使其努张,然后用6~8号针头与静脉水平方向平行刺入静脉,连接注射器,徐徐注入药液。用输液器输液时,需用医用胶布固定针头,防止针头脱落。④腹腔注射法。大猪站立保定,小猪侧卧保定,但需将后躯垫高,腹部待刺部位用5%碘酊消毒后,用75%酒精棉球脱碘,右手持针稍向骨盆腔入口方向刺入腹腔,将少许药液滴入针座孔,药液流入,说明针头进入腹腔,连接注射器或输液器注入药液;若药液既不流入,也不溢出,说明针头只刺入肌肉;若药液冒出,说明针头刺入肠道,应重新穿刺。
C. 怎么给猫补液
你好,口服补液:适合发病不严重,口服后不呕吐的较慢性患病动物。患病动物表现严重呕吐、腹泻、体液丢失快而多的,先静脉输液补充累积丢失量后,再口服补充继续丢失和维持量液体。口服补液除口服外,还可通过鼻胃管、咽食道或胃造口术补给。补充的液体里还可含有营养物或高渗液体。皮下补液:适用于轻度脱水或不爱吃食的犬猫,可选在颈部或背部皮肤比较松弛的部位补液。补充的为等渗或稍低渗液体,但等渗的5%葡萄糖溶液不能皮下注射。每个点位可注射30~50mL液体。静脉补液:适用于严重脱水或呕吐的患病动物。静脉输液可控制输入速度,能快速大量补充,易准确地补充所需液体量,等渗、高渗、低渗或有刺激性液体(如氯化钙液),都能静脉输入。注射部位可选择颈静脉,前肢臂头静脉,后肢隐静脉或股静脉。腹腔补液:适用于脱水严重的幼犬猫,体温过低的动物复温。腹腔补液可采用等渗、稍低渗液体,输入时需加温到体温才能输入。由于易引起腹膜炎,临床上应用较少。骨髓内补液:适用于严重脱水的幼猫或小型动物,此时输液血管瘪细,难以静脉输液。除了刺激性大的液体(如氯化钙液),所有能静脉输入的液体,包括血液都能通过骨髓内输入。输入部位可选择股骨、胫骨或肱骨骨髓。直肠灌入:因犬猫的大肠小肠都较短,可通过直肠灌入液体和营养物。方法为抬高后躯灌入水分和营养物,使其进入大肠和小肠,以利于吸收,望采纳。
D. 如何给小白鼠注射
①皮下注射:皮下注射较为简单,一般都取背部及后腿皮下。小鼠通常在背部皮下注射,将皮肤拉起,注射针刺入皮下,把针尖轻轻向左右摆动,容易摆动则表明已刺入皮下,然后注射药物。拔针时,以手指捏住针刺部位,可防止药液外漏。熟练者可把小鼠放在金属网上,一只手拉住鼠尾,小鼠以其习惯向前方爬动,在此状态下,易将注射针刺人背部皮下,注射药物。此法可用于大批注射时。注射药量为0.1~0.3ml/kg体重。
②皮内注射:此法用于观察皮肤血管的通透性变化或观察皮内反应。将动物注射部位的毛剪去,酒精消毒。用卡介苗注射器带4号细针头沿皮肤表浅层插入,随之慢慢注入一定量的药液。当溶液注入皮内时,可见到皮肤表面马上会鼓起桔皮样小泡,同时因注射部位局部缺血,皮肤上的毛孔极为明显。此小泡如不很快消失,则证明药液确实注射在皮内;如很快消失,就可能注在皮下,应重换部位注射。
③肌肉注射:此法比皮下和腹腔注射用得较少,但当给动物注射不溶于水而混悬于油或其它溶剂中的药物时,常来用肌肉注射。选择动物肌肉发达部位注射,如猴、狗、猫、兔可注入两侧臀部或股部肌肉。注射时固定动物勿使其活动,将臀部注射部位被毛剪去,右手持注射器,使注射器与肌肉成60°角,一次刺入肌肉中,为防止药物进人血管,注药液之前要回抽针栓,如无回血则可注药,注射完毕后用手轻轻按摩注射部位,帮助药液吸收。大鼠、小鼠、豚鼠因其肌肉较小,不常作肌肉注射,如需肌注,可注射入大腿外侧肌肉。用5~6号针头注射,小鼠每腿不超过0.1ml。
④腹腔注射:小白鼠腹腔注射时,左手固定好动物,将腹部朝上,右手将注射器的针头在下腹部腹白线稍向左的位置,从下腹部朝头方向刺入皮肤,针头到达皮下后,再向前进针3~5ml,接着使注射针与皮肤呈45°角刺人腹肌,针尖通过腹肌后抵抗消失。在此处保持针尖不动的状态下,回抽针栓,如无回血或尿液,再以一定的速度轻轻注入药液。为避免刺破内脏,可将动物头部放低,使脏器移向横隔处。小鼠的一次注射量为0.1~0.2ml/kg(体重)
⑤静脉注射:根据不同动物的种类选择注射血管的部位。-般选择容易插入注射针的血管。因为是通过血管内给药,所以只限于液体药物,如果是混悬液,可能会因悬浮粒子较大而引起血管栓塞。
大、小鼠一般多用尾静脉,注射前先将动物装入固定盒内固定好,使其尾巴露出,尾部用45~50℃温水浸泡1- 2min或用75%酒精棉球擦之,使血管扩张并使表皮角质软化,以拇指和食指捏住尾根部的左右恻,使血管更加扩张,尾部静脉显得更清楚,以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尾端部,以中指从下面托起尾巴,以使尾巴固定。用4号针头从左右两静脉注入。针头在尾静脉内平行推进少许,左手的三指捏住尾巴,并连针头和鼠尾一起捏住,以防动物活动时针头脱出。如针确已在血管内,则药液进入无阻,否则隆起发白出现皮丘,可拔出针再移向前插入。注射完毕后,随即用左手拇指按住注射部位,右手放下注射器,取一棉球裹住注射部位并轻轻揉压,使血液和药液不致流出。需反复静脉注射时,尽可能从尾端开始,按次序向尾根部移动注射。一次注射量为0.05~0.lml/kg(体重)。
尾静脉注射的要点是:注射前尾静脉尽量充血;要用较细的针头;针头刺入后,一定要使其与血管走向平行;当针头进入顺利无阻时,必须把针头和鼠尾一起固定好,不要晃动,以免出血造成血肿或溶液溢出;注射部位尽量选用尾静脉下1/3处,因此处皮薄,血管较易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