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兽药残留的来源以及兽药残留超标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你是否会担心,我们日常吃的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中也可能残留兽药,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根据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全国兽药残留监测结果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畜禽等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的整体状况较好,产品合格率能达到99%以上。所以,大家只要记得,从正规渠道选购动物性食品,并保持食物多样、均衡饮食,可以大大降低接触到兽药残留的几率,不必担心“吃肉”会嗑到“药”。
参考来源:兽药残留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吗?
B. 所有的药物在体内停留多久才会完全没有
药物代谢的定义 药物代谢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即药物分子被机体吸收后,在机体作用下发生的化学结构转化。也是药物研发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贯穿药物研究过程的始终。 代谢的意义就在于能把外源性的物质包括药物和毒物,进行化学处理失活,并使排出体外。但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毒性、给药剂量、给药方式、药物作用的时间、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对代谢具有重要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过程 1、药物的吸收和相互作用 药物吸收是指从用药部位转运至血液的过程。吸收的快与慢、多与少、易与难受药物本身理化性质、给药途径、药物浓度、吸收面积和局部血流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脂溶性、小分子、水溶性、非解离型有机酸等药物口服吸收较快而多;碱性药物(如生物碱)则因在胃酸中解离而难以吸收;静脉给药、肺泡(气雾剂)、肌注或皮下注射、粘膜、皮肤给药的吸收速度依次递减。而药物浓度高,吸收面积广、局部血流快可使药物吸收加快。胃肠道淤血时则吸收减慢。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①用药改变了胃肠道PH值,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和吸收率。如应用抗酸药后提高胃肠道PH值。故同服弱酸性药物,因解离增加而影响吸收;②改变胃排空或肠蠕动速度的药物能影响药物的吸收,例如阿托品、普鲁本辛可延缓胃排空,增加药物的吸收;而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等能增加肠蠕动,从而减少了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③药物同服时,由于相互作用而影响吸收。如抗酸药中的Ca2+、Mg2+、Al3+与四环素类同服,形成难溶性的配位化合物,而不利吸收。 2、药物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药物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向全身分布。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如碘集中于甲状腺中,氯喹在肝脏中,汞锑砷等在肝肾在沉积较多。同时分布到作用部位必须通过生物膜、血脑屏障、胎盘、脑脊髓等屏障。影响分布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力,结合态药物不能通过生物膜也没有药理作用,不能由肾小球滤过。 分布过程的药物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当药物合用时,它们可以在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相互置换,结果与蛋白结合部位亲和力较高的药物将另一种与蛋白结合力较低的药物置换出来,使之游离型增多,药理活性增强。如保泰松、阿司匹林、苯妥英钠可使双香豆素从蛋白结合部位置换出来,而引起出血;亦可将与蛋白结合的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置换出来引起低血糖等。 3、药物的代谢和作用 机体内的物质代谢主要在肝脏。多数药物在肝脏要经过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包括氧化、还原、分解、结合等方式。经过代谢,其药理作用被减弱和消失。只有少数药物经过代谢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如环磷酰胺)。 一般药物进入血液后,由门静脉进入肝脏,经肝内药物代谢酶作用,使血药浓度降低,药理作用减弱,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又称首过作用:第一关卡效应)。 有些药物可诱导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增强叫酶促作用,从而使药物代谢加速,导致药效减弱,如苯巴比妥,苯妥英纳可使双香豆素、糖皮质激素、雌激素代谢加快,药理作用减弱。反之。有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叫酶抑作用,从而使某些代谢减慢,药效增强甚至引起中毒。如异烟肼、氯霉素、香豆素类可抑制苯妥英钠代谢,从而使苯妥英纳血药浓度增高,引起中毒;西咪替丁口服后可使华法林代谢减慢,疗效增强甚至出现出血倾向等。另外,有少数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经肝脏代谢,以原形随胆汗排入肠道,又经肠粘膜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称为肠肝循环。肠肝循环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亦会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中毒。 4、药物的排泄和相互作用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一般酸性药物在碱性尿中排泄较多;而碱发性药物在酸性尿中易于排出。这一规律可用于某些药物中毒的治疗:如苯巴比妥中毒,给予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从而使苯巴比妥大量排出,用于解毒。除肾脏外,还可能过呼吸道、胆汁、乳腺、汗腺及粪便排泄。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方面。肾小管分泌是一个主动转运过程,需要特殊的载体,即酸性药物和碱性药物载体。当两种酸性药物或碱性药物合用时,可相互竞争载体而出现竞争性抑制现象,从而使其中一种药物肾小管分泌减少,影响从肾脏排泄。如双香豆素降低氯磺丙脲的排泄,增高其血药浓度而发生低血糖反应等。 肾小管的重吸收是被动吸收,因此药物的解离度对其有重要影响。碱性尿液可增加巴比妥类、保泰松、磺胺类等药物的排泄;而酸性尿液可增加吗啡、抗组胺药、氨茶碱等药物的排泄。 药物代谢的方式 药物从体内消除(elimination)主要有两种方式,即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代谢是大部分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药物的代谢反应大致可以分为氧化(oxidation)、还原(rection)、水解(hydrolysis)和结合(conjugation)四种类型,氧化、还原和水解为Ⅰ相代谢,结合反应为Ⅱ相代谢。有些药物可以同时通过几种反应类型进行代谢。 1、肝脏代谢 肝脏是药物的主要清除器官,肝脏清除分成肝脏代谢和胆汁排泄两种方式(图1)。肝脏富含药物Ⅰ相代谢和Ⅱ相代谢所需的各种酶,其中以P450酶最为重要。P450酶是由多种类型的P450酶所组成的一个大家族,根据氨基酸的排序的雷同性,P450酶可以分为不同几个大类,每个大类又可以细分成几个小类。在人体中重要的P450酶有CYP1A2、CYP2A6、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CYP3A4和CYP3A5(图2)。P450酶存在有明显的种属差异,药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能是不同的。多态性(polymorphisms)是P450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导致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的多态性,是指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间某一P450酶的量存在较大的差异。量高的个体代谢速度就快,称为快代谢型(extensive metabolizer); 量低的个体代谢速度就慢,称为慢代谢型(poor metabolizer)。人体内许多P450酶表现出多态性,其中以CYP2D6和CYP2C19的多态性最为典型。另外,P450酶具有可诱导和可抑制性。也就是说,P450酶的量和活性会受到药物(或其他外源物)的影响,可能会影响药物本身的代谢,并可能会引起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 2、肠壁代谢(Intestinal Metabolism, Gut Metabolism) 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药物在小肠吸收后通过肠壁时被代谢,从而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这种肠道的首关效应已引起相当重视。肠道内壁的上皮细胞从绒毛(villi)的低端移动到顶端后脱落,这个过程中上皮细胞逐渐成熟,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两三天时间(图3)。肠壁中药物代谢酶主要分布于成熟的上皮细胞内,其中绒毛尖端活性最强。目前已经在肠壁中发现许多种类的代谢酶,如CYP26、CYP2C9、CYP2C19、CYP3A4、CYP3A5等, 其中以CYP3A4的含量最高(ref1)。许多临床常用的药物为CYP3A的底物,可以在肠壁内代谢。肠壁代谢是造成许多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C. 鱼药,休药期500度日是什么意思
度日的意思就是温度乘以天数,500度日就是20度的情况下为25天,25度的情况下就是20天。
休药期中“度日”是指水温与停药天数乘积,如某种兽药休药期为500度日,当水温25度,至少需停药20天以上,即25度×20日=500度日。
兽药名称、用法、用量和休药期等以相关文件或兽药标签和说明书为准。
水产品的污染源主要有药物残留、致病微生物污染、重金属含量超标和生物毒素积累四大类,其中兽药残留是目前动物源性食品最常见的污染源,在水产品中也不例外。
导致水产品中药物超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滥用药物和饲料添加剂是主要的原因,规范用药是防止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提高水产品质量及跨越“绿色技术壁垒”的根本措施。因此,养殖生产者必须规范使用国家标准渔药。
(3)磺胺类药在动物体内药残多久扩展阅读
科学合理用药
1、渔用药物的使用应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2、水生动植物增养殖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3、病害发生时应对症用药,防止滥用渔药与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提倡使用水产专用渔药、生物源渔药和渔用生物制品。
4、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水产养殖用药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或在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员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应填写《水产养殖用药记录》,该记录应保存至此水产品销售后2年以上。
D. 磺胺类兽药的主要优缺点及作用机理是什么
磺胺类兽药是最早应用的化学治疗药,其主要优点是:
(1)具有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
(2)使用方便,除可注射用外,大多数可内服,且吸收迅速。
(3)疗效确实,能有效地渗入到身体各组织及体液中,还可通过血脑屏障。
(4)化学性质稳定,易于生产,便于贮藏保管。
但磺胺药也存在一些缺点:
(1)体内乙酰化率高,磺胺类药在体内主要经肝脏代谢为乙酰化磺胺,后者无抗菌活力却保留其毒性作用,引起结晶尿、血尿、过敏反应等。
(2)细菌对各种磺胺药可产生交叉耐药性,所以当使用一种磺胺药出现耐药性时,不宜换其他磺胺药。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为干扰细菌的叶酸代射,使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细菌不能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只能利用结构较叶酸简单的对氨苯甲酸,在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和还原酶的参与下,合成四氢叶酸,以供细菌生长繁殖的需要。而磺胺类药的基本结构与对氨苯甲酸相似,能和对氨苯甲酸互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叶酸及核酸的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
E. 磺胺类药对羊有哪些危害
磺胺类药物作为抗生素,大量的残留于动物体内会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危害,这样的动物产品人吃了也会有同样的危害。
F. 《关于发布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检验方法的通知》(农牧发〔2001〕38号文)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 478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1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1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7 食品中总汞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9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T 5009.44 肉与肉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 7718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11680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
GB/T 14931.1 畜禽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残留量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4931.2 畜禽肉中己烯雌酚的测定方法
GB/T 14962 食品中铬的测定方法
NY/Y 330 肉用仔鸡加工技术规程
NY 5035 无公害食品 肉鸡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6 无公害食品 肉鸡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 5037 无公害食品 肉鸡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NY 5038 无公害食品 肉鸡饲养管理准则
SN 0341 出口肉及肉制品中氯霉素残留量检验方法
关于发布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通知(农牧发〔2001〕38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鸡杂碎 offals
包括鸡头、鸡颈、鸡内脏、鸡爪、鸡翅尖、鸡骨架、鸡碎皮、鸡碎肉。
3.2 硬杆毛 feather
长度超过12 mm的羽毛,或羽毛根直径超过2mm的羽毛。
3.3 肉眼可见异物 visible abnormal materials
有碍食用的屠宰加工废弃物、污染物,如羽毛、黄皮、粪便、胆汁污染物及塑料、金属、饲料等其他非可食性异物。
4 技术要求
4.1 原料
4.1.1 屠宰前的活鸡应来自非疫区,其饲养规程符合NY 5035、NY 5036、NY 5037、NY 5038标准的要求,活鸡屠宰加工符合NY 330的要求并经兽医卫生检验检疫合格。
4.1.2 进口产品应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检验机关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未通过检疫的产品不得进口。
4.1.3 产品应整齐一致,单位包装内产品种类单一,不得将不同产品(例如鸡爪、鸡头、鸡翅等)混装。
4.2 感官指标
感官指标应符合表1规定。
不知道下面适不适合你
无公害鸡杂碎感官指标
项 目 指 标
色泽 表面有光泽,具有产品固有的色泽
气味 具有产品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淤血面积/cm2 不得检出
硬杆毛(带皮产品)/(根/10 kg) ≤1
外源性水分/(%) ≤5
肉眼可见异物 不得检出
注:冻鸡杂碎应解冻后观察。
4.3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无公害鸡杂碎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挥发性盐基氮/(mg/100g) ≤15
汞(以Hg计)/(mg/kg) ≤0.05
铅(以Pb计)/(mg/kg) ≤0.10
砷(以As计)/(mg/kg) ≤0.50
铬(以Cr计)/(mg/kg) ≤1.0
镉(以Cd计)/(mg/kg) ≤0.10
六六六/(mg/kg) ≤0.20
滴滴涕/(mg/kg) ≤0.20
金霉素/(mg/kg) ≤0.10
土霉素/(mg/kg) ≤0.10
四环素/(mg/kg) ≤0.10
磺胺类(以磺胺类总量计)/(mg/kg) ≤0.10
呋喃唑酮/(mg/kg) 不得检出
氯羟吡啶/(mg/kg) ≤0.01
己烯雌酚/(mg/kg) 不得检出
氯霉素/(mg/kg) 不得检出
4.4 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无公害鸡杂碎微生物指标
项 目 指 标
菌落总数/(cfu/g) ≤5×105
大肠菌群/(NPN/100 g) ≤1×103
沙门氏菌 不得检出
志贺氏菌 不得检出
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得检出
溶血性链球菌 不得检出
5 检验方法
5.1 感官检验
按GB/T 5009.44 规定方法检验。
5.2 理化检验
5.2.1 按发性盐基氮:按GB/TT 5009.44规定方法测定。
5.2.2 汞:按GB/T 5009.17规定方法测定。
5.2.3 铅:按GB/T 5009.12规定方法测定。
5.2.4 砷:按GB/T 5009.11规定方法测定。
5.2.5 铬:按GB/T 14962规定方法测定。
5.2.6 镉:按GB/T 5009.15规定方法测定。
5.2.7 六六六、滴滴涕:按GB/T 5009.19规定方法测定。
5.2.8 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按GB/T 14931.1规定方法测定。
5.2.9 己烯雌酚:按GB/T 14931.2规定方法测定。
5.2.10 磺胺类:按《关于发布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检验方法的通知》(农牧发〔2001〕38号文)规定方法测定。
5.2.11 氯霉素:按SN 0341规定方法测定。
5.2.12 呋喃唑酮:按《关于发布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检验方法的通知》(农牧发〔2001〕38号文)规定方法测定。
5.2.13 氯羟吡啶:按《关于发布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检验方法的通知》(农牧发〔2001〕38号文)规定方法测定。
5.3 微生物学检验
5.3.1 菌落总数:按GB 4789.2规定方法检验。
5.3.2 大肠菌群:按GB 4789.3规定方法检验。
5.3.3 沙门氏菌:按GB 4789.4规定方法检验。
5.3.4 志贺氏菌:按GB 4789.5规定方法检验。
5.3.5 金黄色葡萄球菌:按GB 4789.10规定方法检验。
5.3.6 溶血性链球菌:按GB 4789.11规定方法检验。
6 标志、包装、贮存、运输
6.1 标志
产品标志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箱外标志应符合GB 191和GB/T 6388的规定。
6.2 包装
6.2.1 包装材料应符合GB 11680和GB 9687的规定。
6.2.2 包装印刷油墨无毒,不应向内容物渗漏。
6.2.3 包装物不得重复使用,生产方和使用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6.3 运输、贮存
6.3.1 运输
产品运输时应使用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冷藏车(船)或保温车,不得与有毒、有害、有气味的物品混放。
6.3.2 贮存
产品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挥发、易腐蚀的物品同处贮存。冻鸡杂碎在–18℃以下贮存。
G. 兽药残留是怎么出现的,有什么危害,能检测么
兽药残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兽药使用不当,主要表现为卵用兽药和不按标准量使用;在屠宰前使用药物改善症状,逃避检查;以及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进而导致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长时间存留。
2.违规使用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如瘦肉精可以促进动物生长,缩短生长周期提高瘦肉率,但是人类使用会中毒;
3.饲养环境受到抗生素和化学元素的污染,比如饲料中掺杂了抗生素,工业废水随地表水渗透被动物饮用等,都会导致兽药残留超标。
兽药残留主要表现为激素类残留、兴奋剂类残留、抗生素类残留、毒素类残留,有测网现有的兽药检测项有: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强力霉素,林可霉素,泰乐霉素,螺旋霉素,红霉素,交沙霉素,竹桃霉素,以及重金属含量检测等。
兽药残留的危害:
1.中毒反应,对于青霉素类、磺胺类抗生素,由于具有抗原新性,容易引发过敏反应;瘦肉精在人体食入时则会出现心悸、头疼眼花、肌肉震颤、四肢无力等急性毒性作用;
2.诱导产生耐药菌株,动物经常反复接触某一种抗菌药物后,其体内敏感菌株将受到选择性的抑制,从而使耐药菌株大量繁殖,最终导致一些病毒抗生素无法抑制、治疗;
3.引起激素样作用,人经常食用含有激素残留的食品,会干扰人体内的激素平衡,产生一系列激素样作用,比如提前发育,生殖系统紊乱以及癌变疾病等。
兽药残留的应对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只有健全法律机制,加快对兽药残留管理立法,把兽药残留监管纳入法制监管的轨道,使监督和处罚有法可依,法律的可操作性更强,推动和促进兽药残留监控工作。
2.建立兽药残留监控体系,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各级兽药残留检测检验机构的建设,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国情的兽药残留监控体系。
3.重视和加强兽药残留基础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点:
a.加强兽药休药期的制定;
b.开展抗生素环境生态毒理风险性评估体系研究;
c.建立快速、常规的检测方法;
d.改善饲养环境,发展生态养殖,提倡福利养殖,减少兽药使用;
e.普及相关知识,合理使用兽药,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
希望以上回答能解决你的疑问,望采纳。
H. 人吃了磺胺类药物在鸡蛋与动物肉中的残留物能引起过敏吗
人长期摄入含磺胺类药物的动物性食品后,药物不断在人体内蓄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可引起肾损害,特别是乙酰化磺胺在尿中溶解度低,析出结晶后对肾脏损害更大。磺胺类中的磺胺脒(磺胺弧)是禁用药,有些磺胺药有休药期规定,其残留能破坏人的造血系统,引起溶血性贫血症、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症等,对过敏体质的人,轻者引起皮肤瘙痒症,重者引起血管性水肿,甚至导致死亡。
I. 兽药残留的危害有哪些
(1)毒性作用
人长期摄入含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可造成药物蓄积。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如1998年发生在香港的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中毒事件,因内地销往香港和深圳特区的商品猪肉中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残留而导致数十人发生心脑疾病。
(2)过敏反应
牛奶类食品中的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残留会引起易感人体产生过敏反应(青霉素类残留还会引起变态反应),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重者引起急性血管性水肿和休克,甚至死亡。
(3)三致作用
即为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由于一些药物会损害组织细胞、诱发基因突变并且具有致癌活性,因而兽药残留的“三致”作用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磺胺二甲嘧啶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氯霉素能引起人骨髓造血机能损伤;磺胺类药物能破坏人的造血系统;甾体激素能引起幼女早熟、男孩女性化及妇女子宫癌;苯丙咪唑类有致畸胎作用;激素类物质进入人体,会明显影响人体的激素平衡,从而诱发疾病等。近些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增高、各种疑难病症不断发生,很难说和我国养殖业中抗菌药物和生长激素的滥用现象没有关系。
(4)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经常食用低剂量药物残留的食品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动物在经常反复摄入某一种抗菌药物后体内将有一部分敏感菌株逐渐产生耐药性,成为耐药菌株,这些耐药菌株可通过动物性食品进入人体,当人患有这些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时,就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甚至延误正常的治疗过程。
(5)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
正常机体内寄生着大量菌群,如果长期与动物性食品中低剂量的抗菌药物残留接触,就会抑制或杀灭敏感菌,而耐药菌或条件性致病菌大量繁殖使人体内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机体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6)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动物用药后,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随粪便、尿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高铜、高锌等添加剂的应用,有机砷的大量使用,可造成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此外,药物残留还影响动物性食品的进出口贸易。许多国家把畜产品药物残留列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措施之一,如果我国在残留监控方面做得不好的话,势必在动物性产品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