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沈阳国家森林公园里有小动物吗
4月23日,记者从沈阳森林公园了解到,从4月份开始到10月份森林公园将以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活动,迎接今年“五一”节的到来。
“小动物村”是森林公园经过精心策划,打造的一个集科普、公益、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游览景点。依托森林公园原有的小动物扩建改造。“小动物村”占地10000平方米,有黑熊、棕熊、野狼、猴子、孔雀、珍珠鸡、荷兰猪、相思鸟等十余种动物在此“安家落户”。其中,动物展示突出一个“小”字,鸡、鸭、鹅、兔等家禽,凡是小的动物都在这里展示,游客可以近距离喂养鸡、鸭、鹅、兔等家禽,预计“五一”前后小动物村将全面开放。
4月27日,森林公园将举行“辛巴”杯2014中牧精品博览会暨首届中国中牧文化节。届时将举办精品牧羊犬T台展示秀、中牧用品用具及食品展、宠物美容、医疗机构及药品展等系列活动,为广大游客献上一场顶级视觉盛宴。
此外,森林公园将陆续推出森林公园露营大会、游园笔会、“爱犬郊游”宠物登山比赛、全家总动员——挖野菜比赛、亲子趣味运动会、亲子涂鸦风筝赛、首届台湾户外啤酒烧烤节、自行车越野挑战赛及山地自行车展览、森林公园采摘节活动、“一见钟情”中外名犬相亲会等精彩活动。
⑵ 森林公园里有什么动物
金秋十月在森林公园我们又见到了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我们看到了大象,狗熊,猴子,斑马,长颈鹿,还有黑天鹅,鸳鸯,鹦鹉,蜗牛等等~好多啊这都是大自然自然的产物,也是保护人类的生态平衡。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这些小动物不仅是小朋友受宠,我们成年人也照样是喜欢。尤其是可爱的小狗,更是让我爱不舍手,我养的小狗不仅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嗅觉灵敏,理解能力极强。虽然它不会像人一样说话,照样能和你沟通,表达出它想要干什么,它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你的话它完全都能领会。它真是我的保护神,厉害得很。我好喜欢它。
⑶ 沈阳市区内有动物园吗
沈阳市区内没有,只有一座沈阳森林动物园,位于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距市区17公里
2018年01月21日,沈阳市政协委员、沈阳市旅游委员会主任于龙表示,今年沈阳将全面升级改造沈阳植物园和沈阳森林动物园,并引进战略投资,打造棋盘山黄金旅游带,串联起周边30余个景区。同时,沈阳还将启动沈阳森林动物园国家5A级景区建设工作。
2018年,沈阳之所以要全面升级改造沈阳森林动物园,就是为了打造棋盘山黄金旅游带,推进盛京皇城建设,在铁西区规划开发70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存保护区,新建、改建至少160座旅游厕所。
(3)哪个公园有小动物扩展阅读:
2013年11月,沈阳森林动物园就曾对园区进行整体改造,截至2014年4月30日改造完成。改造后的园区以视觉无障碍的展示模式面向游客,通过园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服务内容的逐渐丰富,提升景区档次、游园环境、动物展出水平和游客观赏效果,成为展现沈阳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
密林幽谷、水禽湖、灵长馆、小动物村等主题展区是动物园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充分体现。其中小动物村特别适合小朋友,可以和小兔子、小松鼠、大耳羊、小棕熊、荷兰猪等动物亲密接触。
在两栖爬行馆内,可以看到黄金巨蟒、缅甸陆龟、科莫多蜥蜴等两爬类动物40多种近百只。 另外,还可带孩子来园区科普驿站学习动物科普知识。
⑷ 现在长白岛公园还有哪些小动物吗
摘要 亲,很高兴为您服务! 1、长春动植物公园的动物展区内有东北虎、非洲狮、猞俐、大鸨、丹顶鹤、火烈鸟、金丝猴、长颈鹿、犀牛、亚洲象、广西猕猴、斑马、黑猩猩等国内外珍禽异兽,总数有200余种。
⑸ 北京有哪些比较特别的公园呢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人去北京旅游,第一个想要去的地方就是天安门,欣赏它的宏伟壮观。但除了北京除了故宫,长城这些着名景点外,还有很多景色优美的公园值得一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一个深受北京人喜欢的一个“巨无霸”公园,一起来看看吧!
园博园真是一座不仅大而且景点还多的公园,最主要的是这里的门票只需要20元,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20元真的是什么都干不了,但却可以欣赏到这么美的公园,真的是很划算了。如果想要浏览北京这座巨无霸公园的,可以乘坐地铁14号线到园博园站下,而且这里距离故宫也是十分的近,只需要半小时车程,十分方便。你们对这座公园的美景有什么新的看法吗?欢迎留言多多评论
⑹ 大理下关团山公园小动物
大理市团山公园,集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场为主题的公园,动物园有猴子园、孔雀、狗熊等。
⑺ 上海哪些公园有动物
上海南汇野生动物园,长风海洋公园,上海动物园,和平公园里面好像也有。
杨浦公园里面已经没有了。
⑻ 青岛有几个动物园具体在什么位置哪个好(大,动物多)
青岛市的黄岛区有青岛野生动物园比较好。
1、青岛动物园
青岛动物园,原在青岛中山公园南部,1915年始建动物笼舍,二十世纪30年代形成小型动物园。后不断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具相当规模。
2、青岛森林野生动物园
青岛森林野生动物园位于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在野生动物展示的基础上,涵盖了科研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主题公园。于2014年7月批准为国家AAAA级景区。
3、青岛动物园狮虎山
青岛动物园的狮虎山属于猛兽动物展区,位于现青岛动物园东区,园东南,太平山自然冲沟的底部。1988年建成。其上方是青岛动物园猛兽笼舍,山下有一座金鱼池(供游客垂钓),入口不远处是儿童游乐场。
4、青岛动物园食草类动物展区
食草动物展区位于青岛动物园西区,园西北向坡地,园办公室正北,建于1981年。现由骆驼苑、马鹿苑、麋鹿苑、梅花鹿苑组成。总占地面积304.7平方米。
5、青岛动物园猴山
青岛动物园猴山位于青岛动物园西区,园西中部,樱花路以北,建于1979年。方形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1155平方米。底层南部设出入口,南、东有参观廊相连,猴山叠石中设有猴舍。
⑼ 厦门中山公园动物园还有动物吗
摘要 有的,只要还开业里边就会有小动物
⑽ 中国有哪些保护公园,当中有哪些保护动物
我国的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包括所有种以及其亚种)
蜂猴、熊猴、台湾猴、豚尾猴、叶猴、金丝猴、长臂猿、马来熊、大熊猫、紫貂、貂熊、熊狸、云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鳍豚、中华白海豚、亚洲象、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马、野骆驼、鼷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羊、高鼻羚羊、扭角羚、台湾鬣羚、赤斑羚、塔尔羊、北山羊、河狸、短尾信天翁、白腹军舰鸟、白鹳、黑鹳、朱鹮、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拟兀鹫、胡兀鹫、细嘴松鸡、斑尾榛鸡、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虹雉、褐马鸡、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鸨、遗鸥、四爪陆龟、鼋、鳄蜥、巨蜥、蟒、扬子鳄、新疆大头鱼、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红珊瑚、库氏砗磲、鹦鹉螺、中华蛩蠊、金斑喙凤蝶、多鳃孔舌形虫、黄岛长吻虫。
3、部分哺乳类一级保护动物
兽类
大熊猫
属于哺乳纲 食肉目 大熊猫科 大熊猫属。
体形似黑熊,头圆而大,尾极短。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及四肢全黑色。常在竹林内卧睡,平时单独活动,行动缓慢,性情温顺,听、视觉较差、自卫能力较弱。
栖息在海拔1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内,主要以竹笋、竹叶及嫩竹尖为食,亦喜吃野果或一些动物性食物。
只产于中国的四川、甘肃、陕西,是世界级珍贵物种。
马来熊
别名狗熊、太阳熊,属于熊科,学名为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是熊类中体型最小的种类,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约50千克。体胖颈短,头部短圆,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全身毛短绒稀,乌黑光滑;鼻与唇周为棕黄色,眼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黄色的马蹄形块斑。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尾约与耳等长;趾基部连有短蹼。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缅甸等地。1972年在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数量极少。
产于云南南部。
紫貂
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属于鼬科,学名为 Martes zibellina。
紫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健,体型似黄鼬而稍大,体长40厘米左右,尾长12厘米左右,体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弯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体色黑褐,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多在夜间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以小型鼠类、鸟类、松子、野果、鸟卵等为食,活动范围在5~10平方公里之内。每年4~5月份为发情期,妊娠期9~10个月,每胎2~4仔,3岁后达到性成熟,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冬毛皮以绒毛细密丰厚,皮板富弹性,颜色滑润为毛皮上品。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
貂熊
别名狼灌、飞熊、月熊,属于鼬科,学名为 Gulo gulo。
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
貂熊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食胜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发情,以吼声吸引异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
貂熊数量很少,现已处于濒危状况,应加以严格保护。
产于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新疆部分地区。
熊狸
别名熊灵猫,属于灵猫科,学名为 Arctictis binturong。
貌似小黑熊的熊狸,长着一条与身长差不多长(70~80厘米)的粗壮尾巴。其体毛黑色蓬松,杂有浅棕黄色。耳端具长达5厘米的簇毛,耳缘白色。四肢粗壮,五趾有坚强锐利的爪;尾具有缠绕性。头、眼周、前额及下颏部呈暗灰色,唇旁长着白色长须。
熊狸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尖锐的爪及能抓能缠的尾巴使其在高大树上攀爬自如,成为典型的树栖动物。熊狸晨昏活动较频繁,主要以果实、鸟卵、小鸟及小型兽类为食。常年可繁殖,每年2~3月份交配,5月中旬产仔,每胎2~3仔,寿命10~15年。
产于云南南部。
云豹
别名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Neofelis nebulosa。
云豹比金猫略大,体重15~20千克,体长1米左右,比豹要小。体侧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状大斑,故名之为,“云豹”。云豹体毛灰黄,眼周具黑环。颈背有4条黑纹,中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则继续向后延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内侧灰白色,具暗褐色条纹;尾长80厘米左右,末端有几个黑环。
云豹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栖息在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毛色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爬树本领高,比在地面活动灵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在树上活动和睡眠。发情期多在晚间交配,孕期90天左右,每胎2~4仔。
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及陕西、甘肃、台湾。
豹
别名金钱豹、豹子、文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Panthera pars。
体型与虎相似,但较小,为大中型食肉兽类。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在1米以上,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圆、耳短、四肢强健有力,爪锐利伸缩性强。豹全身颜色鲜亮,毛色棕黄,遍布黑色斑点和环纹,形成古钱状斑纹,故称之为“金钱豹”。其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为乳白色。
豹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丛均有分布,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巢穴。豹的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灵敏异常,性情机警,既会游泳,又善于爬树,成为食性广泛、胆大凶猛的食肉类。繁殖时争雌行为激烈,3~4月份发情交配,6~7月份产仔,每胎2~3仔,幼豹于当年秋季就离开母豹,独立生活。
亚种有:华北豹、华南豹、远东豹
产于广东、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山地森林地区。
虎
属于哺乳纲 食肉目 猫科 豹亚科 豹属。
体大头圆,四肢粗大,体魄强健。通体毛色橘黄,有横列的黑色条纹;腹白色,黑纹明显;尾部黑纹横列,尾尖黑色。生活于山地森林,多夜间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善于游泳。以部分草食性动物为食。我国有几个亚种,分别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华南部分地区及云南。
亚种: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东南亚虎(印支虎)
雪豹
属于 哺乳纲 食肉目 猫科 豹亚科 豹属。
全身毛色灰白,通体布满黑色斑点;尾长,尾毛长且蓬松,是豹类中最美丽的一种。
栖息地海拔在2000—6000米以上,常活动于高山裸岩。性凶猛、机敏,行动灵巧,以岩 羊、盘羊等为主食,也捕食野兔、旱獭及雉类等小动物。
在我国分布于青藏高原、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
水生动物
白暨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 Lipotes vexillifer。
白暨豚是一种类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动物,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眼小而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背鳍呈钝三角形,鳍肢与尾鳍均向水平方向平展。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兽的体色比成体深。雌体腹部生殖裂两侧各有一个乳裂,雄体肛门前方有一个盲状小孔。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最大雌性个体长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个体长216厘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边滩并有大、小支流与干流相连的地段。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待加强保护。
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已宣布灭绝。
儒艮
别名人鱼,属于儒艮科,学名为 Dugong gong。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型,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
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儒艮是由陆生草食动物演化而来的海生动物,曾遭到严重捕杀,资源受到破坏,亟待加强保护。
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草食类动物
亚洲象
别名印度象、大象、野象,属于象科,学名为 Elephas maximus。
象是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最为引人注目的特证,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那根长约二米、弯曲、缠卷自如、感觉十分灵敏的肉质长鼻,鼻端有一个肉突。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5米,体重达4~6吨。
亚洲象栖息于热带地区。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游荡。营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公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大象对破坏其生存环境,伤害其同类及冒犯其尊严的挑衅部有自卫、报复行为。妊娠期600~640天,每胎产1仔,8~12岁才能达到性成熟。寿命50~60岁。
野生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措杀,破坏十分严重。在其分布地区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随意猎杀野象的兇手,国家按法律予以严厉制裁。
蒙古野驴
别名亚洲野驴、饿驴子、野驴,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hemionus。
大型有蹄类。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肩高约120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吻部稍细长,耳长而尖。尾细长,尖端毛较长,棕黄色。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颈背具短鬃,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浅黄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的基部,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无明显的分界线。
属典型荒漠动物,生活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开阔草甸和半荒漠、荒漠地带。营游荡生活,耐干渴,冬季主要吃积雪解渴。以禾本科、莎草科和百合科草类为食。叫声像家驴,但短促而嘶哑。8~9月份发情交配,雄驴间争雌激烈,胜者拥有交配权。怀孕期约11个月,每胎1仔。
产于甘肃、新疆、内蒙古。
西藏野驴
别名野驴、骞驴,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kiang。
大型有蹄类。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黄棕色,在冬季则变成浅棕色或棕褐色;颈的腹侧、胸、体侧、腹均为白色,与背侧毛色有明显的分界线。
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则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好集群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在于旱的环境中会找到合适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来饮用,还可以供藏羚等有蹄类动物饮水。
产于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和四川。
野马
别名普氏野马,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przewalskii。
大型有蹄类,体长220~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体重200多千克。头部长大,颈粗,其耳比驴耳短,蹄宽圆。整体外形象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
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马性机警,善奔驰;一般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只马群,营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6月份发情交配,次年4~5月份产仔,每胎1仔,幼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
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1957年,估计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野马生活在人工圈养或半散放状态下,80年代末期以来,野马从欧洲引回我国新疆奇台、甘肃武威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原产于新疆北部,甘肃、内蒙古交界处。
野骆驼
别名双峰驼、野驼,属于骆驼科,学名为 Camelus bactrianus。
大型偶蹄类。体躯高大,和家养双峰驼十分相似。头小,耳短,上唇中央有裂,鼻孔内有瓣膜可防风沙。背具双驼峰,尾较短。四肢细长,脚掌下有宽厚的肉垫。全身被以细密而柔软的绒毛,毛色多为淡棕黄色,吻部毛色稍灰,肘关节处的毛尖棕黑色,尾毛棕黄色。
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带。骆驼性情温顺,机警顽强,反应灵敏,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饥渴及冷热,故有“沙漠之舟”的称号。野骆驼有季节性迁移及昼夜游移现象。主要采食红柳、骆驼刺、芨芨草、白刺等植物,吃饱后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卧息反刍。发情期在3月份,孕期13个月,每胎1仔。早在二千多年前,家养双峰驼就是我国着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产于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
鼷鹿
别名小鼷鹿,属于鼷鹿科,学名为 Tragulus JAVAnicus。
偶蹄类中最小的动物,大小似兔,体长47厘米左右,体重仅二千克左右。两性均无角,雄性有发达的撩牙。四肢细长,主蹄尖窄。喉部有白色纵行条纹,腹部为白色。背、腿侧及体侧等阳光能直射到的部位,毛色黄褐。
生活在热带次生林、灌丛、草坡,常在河谷灌丛和深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进入农田。性情孤独,在草、灌丛中十分灵敏,善于隐蔽,一般不远离栖息地。主要在晨昏活动,以植物嫩叶、茎和
浆果为食。全年繁殖,孕期5~6个月,每胎1仔,偶尔也产2仔,幼仔出生半小时后就能活动。
鼷鹿是保留着许多原始特征的鹿类动物,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很有价值。
产于云南南部勐腊县。
黑麂
别名红头青麂、乌金麂、蓬头麂,属于鹿科,学名为 Muntiacus crinifrons。
黑麂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00~110厘米,肩高60厘米左右,体重21~26千克。雄性具角,角柄较长,头顶部和两角之间有一簇长达5~7厘米的棕色冠毛。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较长,一般超过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
栖息在山地丛林中。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多营独居生活。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吃饱为止;以乔、灌木嫩枝叶、花果或草本植物为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约6个月,每胎1仔。
黑鹿是我国特产动物,有较高的研究、经济价值。
产于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
白唇鹿
别名岩鹿、白鼻鹿、黄鹿,属于鹿科,学名为 Cervus albirostris。
白唇鹿的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头骨泪窝大而深。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为我国特产动物。成年雄鹿角的直线长可达1米,有4~6个分叉,雌性无角。蹄较宽大。
通体呈黄褐色,臀斑淡棕色,没有黑色背线和白斑。
栖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丛或草原上。白天常隐于林缘或其他灌木丛中,也攀登流石滩和裸岩峭壁,善于爬山奔跑。喜欢集群生活。主要采食禾本科、蓼科、景天科植物,也吃多种树叶,有食盐的习性。发情交配多在9~11月份,雄性间有激烈的争偶格斗,孕期8个月左右,每胎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材。
产于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
坡鹿
别名海南坡鹿、泽鹿,属于鹿科,学名为 Cervus eldi。
体型与梅花鹿相似而稍小,但颈、躯体和四肢更为细长,显得格外矫健。雄鹿具角,第一眉叉自基部向前侧平伸出,与主干几乎成弯弓形。毛被黄棕、红棕或棕褐色,背中线黑褐色。背脊两侧各有一列白色斑点,仔鹿的斑点尤为明显,成年鹿冬毛斑点不明显。
栖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区。性喜群居,但长茸雄鹿多单独行动。坡鹿喜集聚于小河谷活动,警觉性高,每吃几口便抬头张望,稍有动静便疾走狂奔,几米宽的沟壑一跃而过。取食草和嫩树枝叶,也喜欢到火烧迹地舔食草木灰。发情交配多在4~5月份。在发情期,雄性之间为独霸雌鹿群而发生激烈格斗。孕期7~8个月,每胎1仔。
产于海南岛。分布范围狭窄,数量很少。
梅花鹿
别名花鹿、鹿,属于鹿科,学名为 Cervus nippon。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体重100~150千克,雌鹿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臀斑白色。
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9~11月份发情交配,雄鹿间争雌很激烈,各自占有一定的地盘范围,次年4~6月份产仔,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
产于东北、安徽、江西和四川。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现人工养殖种群己达数十万只。
豚鹿
别名芦蒿鹿,属于鹿科,学名为 Cervus porcinus。
矮小粗壮的豚鹿,体长100~115匣米,肩高60~70厘米,尾长约17厘米,体重35~50千克,雄性有三叉型角;四肢相对较短。全身淡褐色,腹部灰色,夏毛背脊两侧具灰白色斑点,体侧斑点不规则。臀部钝圆且较低,看似猪臀部,故名“豚鹿”。
栖息于沿河两岸的湿地。昼伏夜出,既善穿越灌草丛,也能跳跃障碍。多单独活动,在发情交配期临时集成小群。喜欢吃烧荒后再生的嫩草,也吃芦苇叶和其他水生的植物,偶尔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类等作物。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7~8个月,每胎1仔,偶产二仔,幼仔身上有白斑点。
产于云南南部。我国的野生种群已濒临灭绝,亟侍加强保护。
麋鹿
别名四不象,属于鹿科,学名为 Elaphurus davidianus。
体长约200厘米,体重100(雌)~200(雄)千克,因其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象。仅雄鹿有角,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行走。夏毛红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
由化石资料推测,麋鹿原产于我国东部湿润的平原、盆地,北起辽宁,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东抵东海都有分布。为草食动物,取食多种禾草、苔草及鲜嫩树叶。喜群居,发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开始交配,怀孕期315~350天,每胎产1仔。
原产于辽宁、华北、黄河和长江中下游。18世纪我国野生麋鹿种群已经灭绝,仅在北京南苑养着专供皇家狩猎的鹿群,后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盗运国外。1985年以来,我国分批从国外引回80多只,饲养于北京南苑和江苏大丰县。在散放的江苏省大丰县已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为麋鹿在自然界恢复野生种群而开展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野牛
别名白袜子、白肢野牛,属于牛科,学名为 Bos gaurus。
野牛体型巨大,体长200厘米左右,体重1500千克左右。两角粗大而尖锐呈弧形。头额上部有一块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个像瘤子一样的隆起。体毛大部是棕褐色、黑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竹林或稀树草原,通常每群10余头。一般在晨昏活动,也有的在夜间活动。嗅觉灵敏,性情凶猛,遇见敌害时毫不畏惧。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等为食。4岁时性成熟,交配期一般在9~10月份,孕期9个月左右,每胎1仔。
产于云南南部和西藏南部。
野牦牛
别名牦牛,属于牛科,学名为 Bos mutus。
体型似家牦牛,但要大得多,肩部也特别高耸。体长200~28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体重在500千克以上,雌雄均具角,四肢粗短,蹄大而圆,蹄甲尖小,但特别强硬。头和躯体背面的毛短而光滑,喉、颈、腹、体侧及尾部均具长毛,腹毛可长达70厘米。除鼻吻部周围有少许白毛以外,全身呈暗褐黑色。
典型的高原动物,生活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原地带。冬季到较低的地方,夏季又回到高山地带。集群生活,数十头一群,有时甚至达几百头,晨昏活动。既耐寒,又耐饥,以草和地衣为食。9月份发情交配,这时公牛间为争夺母牛发生激烈的格斗。孕期9个月左右,每胎1仔。发情期时有雄野牦牛闯入家牦牛群中进行交配,并可产犊。有时乘机“拐”走家牦牛,使之野化。
产于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
藏羚
别名藏羚羊、长角羊、羚羊,属于牛科,学名为 Pantholops hodgsoni。
藏羚为我国特有动物,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左右,体重达45~60千克。形体健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一般长约60厘米,雌性无角。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
栖息在4000~5300米的高原地带。特别喜欢在有水源的草滩上活动。营群居生活,平时雌雄分群活动,一般2~6只或10余只结成小群,或数百只以上的大群。晨昏活动。性怯懦机警,听觉和视觉发达,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极难接近。有长距离季节迁移现象。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发情期为冬未春初,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1只雄羊可带领几只雌羊组成一个家庭,6~8月份产仔,每胎1仔。
产于四川、青海、新疆和西藏。
高鼻羚羊
别名赛加羚羊、大鼻羚羊,属于牛科,学名为 Saiga tatarica。
体长100~150厘米,肩高63~83厘米,雄性成年体重37~60千克,雌性29~37千克。雄性具角,长28~37厘米,基部约3/4具环棱,呈琥珀色。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体毛浓密棕黄色,腹部和四肢内侧带白色,冬毛灰白色。
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结成小群生活。有时也有成百上千只的大群迁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山坡地带。跑得很快且有耐力,被牧民称为“长跑健将”。食物以草和灌丛为主。于秋末冬初发情交配。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但时间不长。孕期6个多月,每胎1~2仔。我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现已引种回国,在甘肃和新疆半散养,为恢复野外种群进行实验和研究。
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药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
原产新疆准葛尔盆地。
扭角羚
别名羚牛、金毛扭角羚、牛羚,属于牛科,学名为 Budorcas taxicolor。
体型粗壮,体长200厘米左右,肩高150厘米左右,体重250千克左右。雌雄均具角,角形弯曲特殊,呈扭曲状,故而称之“扭角羚”。其吻鼻部裸露,并以一明显的鼻中缝分开,前额隆起。尾短,四肢强健,前肢特发达,肩高大于臀高。被毛短而松,但体侧下方披毛特长。我国分布的四个亚种毛色均不同,秦岭亚种为白色或金黄色;不丹亚种则为浅棕色,且有一明显的黑色背中线,初生牛犊为咖啡色。
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中。营群居生活,少者3~5只,多者数十只或上百只。群中都有“哨牛”,职责是站在高处警戒。扭角羚看上去又粗又笨,但反应很敏锐,攀爬能力较强。以各种树枝、树叶、竹叶、青草等为食,随着季节和食物基地的变化而迁移。繁殖期6~8月份,孕期8个月左右,每胎1仔。
产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及西藏。
赤斑羚
别名红青羊、红山羊、红斑羚,属于牛科,学名为 Naemorhes cranbrooki。
公园:国家森林公园 蟒山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