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两栖动物都有哪些
1、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 有16~19属200~300种,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并有一个特有种分布在塞舌尔群岛。非洲树蛙体型很小,既有树栖也有路栖,还有穴居成员,其中不少种类喜欢生活于沼泽地区,攀附在芦苇等植物上。
2、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 有4属15种,其舌为圆盘状而不能伸出。盘舌蟾属Discoglossus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半水生性,色彩比较鲜艳。铃蟾属Bombina分布于欧洲到东亚一带,是我国最原始的无尾目,有毒,腹部颜色鲜艳,遇到危险时露出腹部的警戒色。
产婆蟾属Alytes分布于欧洲和北非,主要生活于陆地上,因为有将卵背在身后的习性而得名。巴蟾Barbourina有两种,分别分布于菲律宾南部和婆罗州,是盘舌蟾科唯一分布于热带地区的成员。盘舌蟾科有时被分为盘舌蟾科和铃蟾科两个独立的科。
3、蝾螈科Salamandridae 是蝾螈亚目的进步成员,有14属60余种。蝾螈科中的4个属为陆生,它们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其余的10个属主要为水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其中在亚洲有少数种类进入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蝾螈科多数成员在水中产卵,但是也有少数为胎生或卵胎生。蝾螈科在中国多分布于南方,其中有不少种类为中国所特有。蝾螈科有不少种具有毒素,如分布于中国西南以及邻近的东南亚地区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红瘰疣螈是泰国北部一带仅有的有尾类,还有一些种类的疣螈则为中国特有。
4、小鲵科Hynobiidae 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长不超过25厘米。小鲵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为陆栖,包括小鲵、极北鲵、爪鲵等,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殖栖回到溪流中;另一类为水栖,包括北鲵、山溪鲵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
小鲵科分布基本限于东亚一带,但是极北鲵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至北极圈,西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极北鲵也十分布最北的两栖动物,另有一种分布限于伊朗。
5、吻蚓科Rhinatrematids 分布于南美洲的北部地区,有2属9种。吻蚓科拥有最多的原始特征,如保留有尾部,口开在头的前方,头骨数量多,眼相对比较大,触突与眼相连,鳞很多和身上的环褶上又有很多小的褶子等。吻蚓科为卵生,幼体有小的外鳃,在水中生活,变态为成体后返回土壤中。
(1)哪些是两栖动物扩展阅读
中国由于生物环境的多样性。现有两栖类动物302种。而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两栖类物种,约100余种。占全国两栖类动物种数的40%。
在后面动物多样性-两栖类仅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种类。人们通过认识两栖类物种的多样性。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进一步保护人类这一朋友。
分布
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种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达 5000 米。个别种能耐半咸水。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地区种类最多,南北温带种类递减,仅个别种可达北极圈南缘。有水栖、陆栖、树栖和穴居等。
产热和散热机能不够完善,一般于黄昏至黎明时在隐蔽处活动频繁,酷热或严寒季节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摄取动物性食物(蛙类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为主)。鱼、蛇、鸟、兽等都能成为它们的天敌。
❷ 两栖动物有哪些(十种以上)
常见的两栖动物:雨蛙、树蛙、蟾蜍、大鲵、蝾螈、蚓螈、吻蚓、鱼螈、山鳖、石蛙、和鲵鱼等等。
两栖动物是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一些蚓螈除外),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
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一生不能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它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现在大约有七千多种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冷血动物。两栖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
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与动物界中其他种类相比,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目前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
(2)哪些是两栖动物扩展阅读
两栖动物的特征
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的双循环。
5、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6、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胚胎没有羊膜;
❸ 什么叫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指: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
两栖纲Amphibia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循环。其个体发育周期有一个变态过程,即以鳃(新生器官)呼吸生活于水中的幼体,在短期内完成变态,成为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的成体。现生的有3目约40科400属4000种。
除南极洲和海洋性岛屿外,遍布全球。我国现有11科40属27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华西和西南山区属种最多。
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等。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3)哪些是两栖动物扩展阅读:
昆虫纲总共5种变态:
1、增节变态:增节变态是从多足纲演化来时保留下来的一种原始变态类型。在昆虫纲中唯有无翅亚纲的原尾目属于这种变态。
2、表变态:这是无翅亚纲中除原尾目以外各目(弹尾目、缨尾目和双尾目)所具有的变态类型。
3、原变态:原变态是有翅昆虫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只有蜉蝣目才有这种变态类型。
4、不完全变态:即卵期、幼虫期(陆生若虫和水生稚虫)和成虫期。有直翅目、等翅目、竹节虫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啮虫目、纺足目、半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绩翅目等。
5、完全变态:这种变态类型有4个虫期:卵、幼虫、蛹和成虫。如鳞翅目、双翅目等。同时还有个复变态,主要代表有芫菁。
❹ 哪些动物属于两栖类
海狮是一种食肉动物。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中度过的,有时能够连续在海里呆几个星期。不过,它们都在岸上繁殖。海狮其实长得并不像陆上的狮子,只不过咆哮的时候声音较像而已。它们长着圆圆的脑袋,鳍状的四肢像翅膀一样,后肢还可以转向前方,在陆地上行走自如。不过,在海中它们可是游得最快的动物。
当经过一次成功的捕食而饱餐一顿之后,海狮便会离开水面,到陆地上养精蓄锐。它们有时会在太阳底下睡几个小时,有时会在海滩上慵懒地滚来滚去。然而,在这悠闲的时候,却是海狮很危险的时刻,因为逆戟鲸经常会突然从水中冲出来,捕获它们最近的动物。
蜥蜴
蜥蜴俗称“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蜥蜴与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盖以表皮衍生的角质鳞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横裂,雄性都有一对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种类),方骨可以活动,等等。
蜥蜴与蛇的区别
有人认为蜥蜴与蛇的区另在于蜥蜴有四只足,而蛇没有足。在一部分蟒科蛇类的泄殖肛孔两侧都可找到一对呈爪状的后肢;而蛇蜥,在外形上连足的痕迹都找不到,人们常常把它们误认为是蛇。
蟾蜍
蟾蜍,别名癞蛤蟆、癞刺。分大蟾蜍中华亚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刮下的蟾酥和脱下的蟾衣是我国紧缺的药材。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行动缓慢笨拙,不善于跳跃、游泳,只能作匍匐爬行。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主要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国、玻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
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
青蛙的蝌蚪颜色较浅、尾较长;蟾蜍的蝌蚪颜色较深、尾较短。青蛙卵与蟾蜍卵的区别是:青蛙的卵堆成块状,蟾蜍的卵排成串状。蟾蜍实际上是蛙类的一种,所以从科学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
大鲵
大鲵,别名娃娃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学名为Andriasdavidianus。
但它却并非鱼类,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公斤,最大的达50公斤。它的头宽大而扁平,表面有明显的疣状粒。眼小,位于头背,无眼睑,这是长期适应水下生活而退化的结果。弧形的口裂十分宽大,上下颌具多数大小相似的细齿,有利于取食。体躯宽扁而壮实。侧扁的尾部很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尾的上下有鳍状物。四肢肥短,很像婴儿的手臂,据说也是把它叫做娃娃鱼的又一个原因。前肢具4指,后肢具5趾,指(趾)间有微蹼,无爪。体表皮肤较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刺激时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浆状粘液。沿体侧腋胯间有纵行皮肤褶。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它可以用肺呼吸,但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
大鲵的分布很广泛,黄河、长江及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都有它的踪迹,遍及北京怀柔、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区,在我国古书中多有“鲵鱼有四足,如鳖而行疾,有鱼之体,而以足行,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等记载,《本草纲目》中也说:“鲵鱼,在山溪中,似鲶有四脚,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孩啼,故曰鲵鱼,一名人鱼”。可见大鲵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熟知,娃娃鱼的名字也一直传到现在。
在两栖动物中,大鲵的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口比其身体稍大,洞内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白天常藏匿于洞穴内,头多向外,便于随时行动,捕食和避敌,遇惊扰则迅速离洞向深水中游去。傍晚和夜间出来活动和捕食,游泳时四肢紧贴腹部,靠摆动尾部和躯体拍水前进。它在捕食的时候很凶猛,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突然张开大嘴囫囵吞下,再送到胃里慢慢消化,所以有些地方的歇后语说:“娃娃鱼坐滩口,喜吃自来食”即指此而言。成体的食量很大,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有时还吃小鸟和鼠类。有趣的是,它还善于“用计”捕捉一种隐藏在溪中石缝里的石蟹,利用石蟹两只大螯钳住东西便不轻易松开的特点,将自己带有腥味分泌物的尾巴尖伸到石缝之中,诱使石蟹用螯来钳。一旦发现石蟹“中计”,便立即将其顺势拉出。
❺ 什么是两栖类动物
两栖类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与动物界中其他种类相比,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目前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
两栖动物是
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
两栖动物最初 ,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超过4000种,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它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有3个目,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每个目的成员也大体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从食性上来说,除了一些无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均食动物性食物。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基本特征
动物幼体生活在 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
一般来说,两栖类动物都是卵生。
两栖类动物
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 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 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
3.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双循环;
5. 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6.体外受精;
7.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8.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胞,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9. 有脊椎。
❻ 两栖动物有哪些(十种以上)
常见的两栖动物:雨蛙、树蛙、蟾蜍、大鲵、蝾螈、蚓螈、吻蚓、鱼螈、山鳖、石蛙、和鲵鱼等等。
1、雨蛙(Hylachinensis),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雨蛙科的1属,种类约250种。雨蛙肩带弧胸型,椎体为前凹型。
适于树栖,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盘,末两骨节间有1间介软骨,是趋同演化的一个物种。雨蛙白天伏在树根附近的石缝或洞穴内,夜晚栖息在灌木上,以蚁类、金龟子等为食。
2、树蛙,无尾目树蛙科的1属,体多细长而扁,后肢长,吸盘大,指、趾间有发达的蹼,可以用其在空中滑翔,骨骼方面的主要特征与蛙科同。
椎体参差型或前凹型;指、趾末端膨大成明显的吸盘,吸盘腹面边缘有边缘沟,吸盘的背面一般无横凹痕,腹面呈肉垫状。多树栖,外形和生活习性与雨蛙属颇近似,而亲缘关系甚远。
3、蟾蜍,也叫蛤蟆há ma(蟆单独读má)。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猴子、癞刺、癞疙宝。
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们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蟾蜍水陆两栖,皮肤布满小孔具有渗透性,外加它们从出生就没有羊膜和壳等结构的保护,致使它们对环境的敏感性要高于其他类群,两栖动物被认为是检测环境变化的风向标。
4、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
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5、蚓螈,裸蛇目(蚓螈目〔Gymnophiona〕,前作无足目〔Apoda〕),约155种两生类的统称。穴居或于水中游泳,常隐伏,分布于西半球(从墨西哥至阿根廷北部)以及非洲、东南亚和塞舌尔(Seychelles)群岛,四肢及腰带已退化。
特征为体表有许多体环,体长10∼150厘米(约4∼60英寸),直径最大为5厘米(2英寸)。颜色从黑到粉红再到棕色不等。眼小,隐于皮下乃至骨下。眼与鼻孔间有一化学感受触须。
❼ 什么动物是两栖动物
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雨蛙、树蛙、蟾蜍、大鲵、小鲵、蝾螈等。
1、非洲树蛙科有16~19属200~300种,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并有一个特有种分布在塞舌尔群岛。非洲树蛙体型很小,既有树栖也有路栖,还有穴居成员,其中不少种类喜欢生活于沼泽地区,攀附在芦苇等植物上。
2、盘舌蟾科有4属15种,其舌为圆盘状而不能伸出。盘舌蟾属Discoglossus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半水生性,色彩比较鲜艳。铃蟾属Bombina分布于欧洲到东亚一带,是我国最原始的无尾目,有毒,腹部颜色鲜艳,遇到危险时露出腹部的警戒色。
3、蝾螈科是蝾螈亚目的进步成员,有14属60余种。蝾螈科中的4个属为陆生,它们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其余的10个属主要为水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其中在亚洲有少数种类进入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4、小鲵科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长不超过25厘米。小鲵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为陆栖,包括小鲵、极北鲵、爪鲵等,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殖栖回到溪流中;另一类为水栖,包括北鲵、山溪鲵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
5、吻蚓科分布于南美洲的北部地区,有2属9种。吻蚓科拥有最多的原始特征,如保留有尾部,口开在头的前方,头骨数量多,眼相对比较大,触突与眼相连,鳞很多和身上的环褶上又有很多小的褶子等。吻蚓科为卵生,幼体有小的外鳃,在水中生活,变态为成体后返回土壤中。
(7)哪些是两栖动物扩展阅读
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繁,酷热或严寒时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的天敌。
❽ 什么动物属于两栖动物
最简单通俗的理解就是可以在陆地上爬行,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我们常见的乌龟类动物大多数都是两栖动物。还有蛙类的。
❾ 两栖动物有哪些 常见
常见的两栖动物:雨蛙、树蛙、蟾蜍、大鲵、蝾螈、蚓螈、吻蚓、鱼螈等等。
两栖动物(学名:Amphibia)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一些蚓螈除外),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一生不能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