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猪为什么会得口蹄疫:该怎么预防和治疗.
(一) 综述 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特征为口腔粘膜、鼻吻部、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糜烂,严重时蹄壳脱落,跛行、不能站立。 口蹄疫的发病率很高,传染快,流行面积大,对仔猪可引起大批死亡。成畜死亡率不高。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和粘膜感染、人工输精等直接或间接传播。另外,鸟类、鼠类、昆虫等也能机械性传播而发病。病猪和待毒猪是最主要的直接传染源;病猪的粪、尿、乳、呼出的气、唾液、污染的精液、肉、毛、内脏等,以及污染的猪舍、饲料、水、饲养工具都可有病毒存活,成为间接传染源。牛、羊、猪、驼可互相传染,但也有牛羊感染而猪不感染;也有猪感染而牛羊不感染的情况。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春秋季多发,多在秋季开始,冬季加剧,春节减缓。发病方式有蔓延式和跳跃式两种,还有呈2~3年一次的周期性流行。 (二) 临症 潜伏期短,高热(40~410C),食欲、精神不振。 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发红、发热、敏感,后在病猪的口腔、齿龈、舌面、鼻镜、乳房也可见米粒大的水泡或融合呈大水泡和糜烂斑。水泡内的液体初期呈淡黄色,以后变成粉红色。水泡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表面渗出一层淡黄色渗出物,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如无感染, 1周左右结痂痊愈;有感染的糜烂、溃疡,严重时蹄壳脱落,常卧地 ,跛行。 多取良性经过,大猪很少死亡。初生仔猪常因急性心肌炎和急性胃肠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在临床上与猪水庖病(病源为猪水疱病病毒)、猪水疱(病源为猪水疱性疹病毒)、猪水疱性口炎(病源为猪水疱性口炎病毒)、猪痘(病源为猪痘病毒、痘苗病毒)难以区别。 (三) 病理 蹄部、口腔、鼻端、乳房等水泡、溃疡、烂斑。 咽喉、气管、支气管也有烂斑和溃疡,小肠、大肠出血性炎症。 仔猪心包膜弥漫性出血,心肌切面淡黄相间似虎纹,俗称“虎斑心”。 (四) 防治 预防: 1. 平时注意加强检疫,严密监视疫情动态; 2. 不从疫区进猪与其它易感动物的畜产品;病愈之后仍然带毒和排毒(尿排),一般可超过150天。 3.疫区与受威胁区域定期注射疫苗接种。口蹄疫病毒共分七个血清型:A、C、O、南非一、二、三型(分别称为SAT1、 SAT2、SAT3型)和亚洲Ι型。每个型下面又分亚型,巳知有80个以上亚型。我国的病毒型为A、C、O和亚洲Ι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即各型之间不能相互免疫。无论猪、牛、羊、驼都是这七个血清型。是甚么型引起的必需用该型苗才能起免疫作用。所以注前要诊断清楚病毒类型。但己病的不能打。注苗时如发生过敏反应,要急时注射肾上腺素1ml进行抢救。 4.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增强畜群的抵抗力。 5.发现疫情后应及时上报疫请;瞒报要遭罚款。 6.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措施;病群销毁死尸(因该病为病毒所致,故无特效疗法,加之传染快,故国家要求一律捕杀)。猪场的猪舍、用具、运输工具彻底消毒;本病毒对酸非常敏感,当pH为5.0时,1秒中即可灭活90%,在PH5.5时则要1分钟才可杀灭90%,故可用醋精蒸气消毒空气。对碱亦十分敏感。畜舍常用2%氢氧化钠或2%氢氧化钾、4%碳酸钠、1~2%甲醛液、30%草木灰、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5%的次氯酸钠、5%氨水、0.1%的灭菌净溶液等均是良好的消毒剂。均可用来消毒。不怕干燥,在自然条件下,含病毒的组织与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可保持传染性在数周至数月之久。粪便中的病毒,地温暖的季节,可以存活29~33天,在冻结条件下可以越冬,但高温和阳光直射对病毒有杀灭作用。在直射阳光下,1小时能够杀死。350C要2天。 在使用活力99生酵剂发酵糟渣喂猪、或用保健液喂猪的养殖户中,口蹄疫发生率非常少,甚至在周围有口蹄疫情的情况下也极少发生,这也是因为发酵饲料中含有大量乳酸所导致的对口蹄疫病毒抑制的现象。 新鲜牛奶中的病毒在37℃时可以存活12小时,以后随着发酵产酸而消灭,在酸奶中的病毒则迅速杀灭。 食盐对本病毒无杀灭作用,所以在腌肉中仍然存在病毒;在肉品中于10~12℃经24小时、或在4~8℃经24~48小时,由于肉品自然发酵产乳酸使PH下降到5.3~5.7时,则可杀灭其中的口蹄疫病毒,这也是喂大量活力99发酵饲料无口蹄疫病毒病的原因之一;但骨髓和淋巴结不易产酸,故位于其内的病毒常不被杀灭,成为废弃物中很危险的传染来源。 其它如来苏几、酒精、石炭酸、乙醚都不行。 7.对疫区内健康猪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己病的不能接种)。 治疗: 1.对发病猪要加强饲养与护理:主要是加强营养,煮点猪喜欢吃的如绿豆稀粥,麦麸稀粥米汤等食物,保暖、铺软垫料,多饮水。保持猪舍清洁、通风、干燥、暖和。因大猪死亡率低,有可能好过来,但必需对其它未病猪打疫苗,否则后果严重。妊娠母猪打苗时,可能引起流产,同时可出现其它过敏反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1ml),但也应打,否则更危险。如泌乳母猪得了病,对乳猪可通过奶获得免疫,乳猪当时不能打苗,患病母猪更不能打,只要泌乳母猪活下来,乳猪不会有大问题,等断奶后再给断奶仔猪打苗,因活下来的母猪会继续从尿中排毒,传染仔猪。 2.对水疱破后的猪,对破溃面用0.1%高锰酸钾或2%硼酸、或2%明矾水洗净,再涂1%紫药水或5%碘甘油(5%碘酊和等量甘油制成) 3.蹄部破溃的用0.1%高锰酸钾或2%硼酸、或3%煤酚皂溶液清洗干净,再涂1%紫药水或青霉素软膏。出局部治疗外,可用强心剂和补剂 如安那、如葡萄糖盐水等。 4.对病猪可注射口蹄疫病猪痊愈后4周的血清或全血,新生仔猪每头2~3ml,每日1次,连用2-3天,预防和治疗效果均很好。 5.大猪用黄连30g,黄柏30g,黄芩45g,蒲公英60g 地丁50g 板蓝根50g 大青叶100g,以上药为一剂,一天量。6碗水煎至3碗,分3次灌服。小猪酌减。 6.注射口蹄康( 防治动物口蹄疫):主要含鱼腥草注射液。 7.给仔猪肌注干扰素:从第一针开始,分别间隔1、2、3、4、5天 最后第六针同时肌注疫苗。有人试过多次, 效果不错。用排疫肽(免疫球蛋白,250斤体重/瓶 )+特福(转移因子,500斤体重/瓶) 第一天打一针 第三天再打一针 。 8.为防止合病感染,可注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即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本身对口蹄疫病毒无任何作用,只起到防止再发生别的感染病。抗菌素有阿普拉霉素、头孢噻呋、羟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甲磺酸培氟沙星等。对症高烧的治疗药物有地塞米松、安乃近(猪肌内注射1~3g)等。另外,用结晶樟脑口服 大猪每天两次 每次五到八克 可收良效。 (五)猪口蹄疫疫苗:注射普通疫苗应注意 1.口蹄疫疫苗的特性:疫苗应为乳状液,允许有少量油相析出或乳状液柱分层,若遇此可轻轻振摇,使乳状液恢复均匀后使用。若遇破乳或超过规定的分层(水相泌出按规程规定不能超过1/10)则不能使用。疫苗应在2-8℃下避光保存,严防冻结。 2.口蹄疫疫苗的使用方法 :口蹄疫苗宜耳后肌肉注射,2-4周龄猪应使用2.5厘米长的16号针头,4周龄以上猪使用4厘米长的18号针头。 3.口蹄疫疫苗的用量:猪使用“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时,其用量为体重50公斤以上猪只每头耳后肌肉注射3毫升,体重25-50公斤猪只每头肌肉注射2毫升,体重10-25公斤猪只每头肌肉注射1毫升。另有BEI(二乙烯亚脂)灭活油佐剂苗,也可使用。其它型,根据说明书使用。 4.使用疫苗时的注意事项: ⑴严格按照疫苗要求的操作规程进行,对有病,瘦弱,临产(10-15天)或吃奶的,不足月龄的牲畜不予注射,待病畜康复,母猪产后或乳猪断奶后再按规程补注。接种动物应处于休息、安静条件下并保持清洁干净。非疫区的牲畜,于注射后28天方可运输。 ⑵疫苗注射前要充分摇均,瓶口消毒后再启封。启封后的疫苗最好当天用完,未用完的要用蜡封闭针孔贮存2~8℃处,可第二天用,第二天用不完的疫苗不可再用,以免发生失效或引起牲畜不良反应。 ⑶注射器和针头应洁净,并用湿热方法高压灭菌或用洁净水加热煮沸消毒法消毒至少15分钟,不可使用化学方法消毒;接种时针头逐头更换,要一畜一个针头。更不得一只注射器供两种疫苗混用。 ⑷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低温并避免日光直射;注射部位剪毛后用70%-75%酒精棉或碘酊擦净消毒,再用挤干的酒精棉擦干消毒部位;疫苗必须注入肌肉内,不要过浅;切不可注入脂肪或皮下。若注射剂量大,最好分点注射。 ⑸注射疫苗后要注意观察畜体的变化,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牲畜可能出现减食,呕吐,轻度体温反应,这为正常现象,一般2~3天便可自愈;如出现呼吸困难,循环障碍,畜体僵直或休克,要立即注射肾上腺素解救。对因注射肾上腺素发生过敏反应出现假死,僵直,休克的牲畜应及时抢救,对症治疗。 ⑹需要注意的是注射口蹄疫疫苗同时,不能注射其它疫苗。 ⑺注射口蹄疫疫苗的人员要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等药品,以防不测。接种后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停食或减食1-2天属正常反应。少数牲畜因品种、个体状况原因可能出现疫苗过敏反应,应加强观察,及时用肾上腺素(大中猪1ml)或其它办法急救治疗,以减少损失。 5.接受免疫后免疫期6个月。猪得了口蹄疫经过消毒处理自然康复14天获得抗体,28天最高,免疫期长一点,6个月以上。 6.母猪在怀孕后期注射O型口蹄疫油乳剂灭活苗,有时会造成流产或死胎。 免疫:育肥猪,生后30~40日龄首免,肌注,后海穴注射;60~70日龄二免,肌注,后海穴注射。 种公猪,每年2次。种母猪,分娩前1.5个月接种。 乳猪断奶后首免:猪瘟+口蹄疫的免疫接种 50-60日龄,猪瘟+口蹄疫的二免 70-80日龄,口蹄疫三免。 接种后的猪如仍受感染,为疫苗问题:或失效,或病毒类型不对。 (六)注射口蹄疫疫苗常出现过敏反应,轻者10多分钟后精神沉郁,厌食,呕吐,腹泻,体温升高,耳尖发凉。重者立即迅速发病,全身由红转紫,呼吸加快,大声尖叫,骨骼肌痉挛,唾液腺分泌增加,呼吸困难,患畜僵直或休克,循环衰竭而猝死。在牲畜注射口蹄疫疫苗发生过敏反应时,如解救及时,措施得当,可避免牲畜发生死亡。 解救措施 1. 注射肾上腺素 当牲畜注射口蹄疫疫苗发生过敏反应时,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1ml进行解救,过敏的牲畜能很快得到缓解,并慢慢恢复正常。因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强烈,能加强心缩,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导致血压急剧上升。肾上腺素常常用于急救,溺水,麻醉过深,急性心力衰竭的心跳减弱或骤停和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素对内脏,皮肤和粘膜血管产生收缩作用,对横纹肌血管产生舒张作用,有利于机体应付紧急状况。如不行,视病情缓解程度,20分钟后可以重复注射相同剂量一次; 2.强制人工呼吸 当牲畜注射口蹄疫疫苗发生休克来不急注射肾上腺素时,可采用强制人工呼吸方法进行解救。首先将患畜放在平坦的地方,使其侧卧,然后用拳击打其心脏处1~2次,以使心脏起动,紧接着用手掌平放在患畜肺部用力向下按压,按压速度和呼吸速度相同,直至患畜能自主呼吸时为宜。 3对最急性型反应:建议迅速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毫克,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非那根)500毫克;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30毫克(孕畜不用)。
❷ 有三头母猪所生仔猪全部蹄甲生长不全,严重者无蹄甲.请问是什么病
口蹄疫。
猪口蹄疫
(一) 综述
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特征为口腔粘膜、鼻吻部、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糜烂,严重时蹄壳脱落,跛行、不能站立。
口蹄疫的发病率很高,传染快,流行面积大,对仔猪可引起大批死亡。成畜死亡率不高。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和粘膜感染、人工输精等直接或间接传播。另外,鸟类、鼠类、昆虫等也能机械性传播而发病。病猪和待毒猪是最主要的直接传染源;病猪的粪、尿、乳、呼出的气、唾液、污染的精液、肉、毛、内脏等,以及污染的猪舍、饲料、水、饲养工具都可有病毒存活,成为间接传染源。牛、羊、猪、驼可互相传染,但也有牛羊感染而猪不感染;也有猪感染而牛羊不感染的情况。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春秋季多发,多在秋季开始,冬季加剧,春节减缓。发病方式有蔓延式和跳跃式两种,还有呈2~3年一次的周期性流行。
(二) 临症
潜伏期短,高热(40~410C),食欲、精神不振。
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发红、发热、敏感,后在病猪的口腔、齿龈、舌面、鼻镜、乳房也可见米粒大的水泡或融合呈大水泡和糜烂斑。水泡内的液体初期呈淡黄色,以后变成粉红色。水泡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表面渗出一层淡黄色渗出物,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如无感染, 1周左右结痂痊愈;有感染的糜烂、溃疡,严重时蹄壳脱落,常卧地 ,跛行。
多取良性经过,大猪很少死亡。初生仔猪常因急性心肌炎和急性胃肠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在临床上与猪水庖病难以区别。
(三) 病理
蹄部、口腔、鼻端、乳房等水泡、溃疡、烂斑。
咽喉、气管、支气管也有烂斑和溃疡,小肠、大肠出血性炎症。
仔猪心包膜弥漫性出血,心肌切面淡黄相间似虎纹,俗称“虎斑心”。
(四) 防治
预防:
1. 平时注意加强检疫,严密监视疫情动态;
2. 不从疫区进猪与其它易感动物的畜产品;病愈之后仍然带毒和排毒(尿排),一般可超过150天。
3.疫区与受威胁区域定期注射疫苗接种。口蹄疫病毒共分七个血清型:A、C、O、南非一、二、三型(分别称为SAT1、 SAT2、SAT3型)和亚洲Ι型。每个型下面又分亚型,巳知有80个以上亚型。我国的病毒型为A、C、O和亚洲Ι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即各型之间不能相互免疫。无论猪、牛、羊、驼都是这七个血清型。是甚么型引起的必需用该型苗才能起免疫作用。所以注前要诊断清楚病毒类型。但己病的不能打。注苗时如发生过敏反应,要急时注射肾上腺素1ml进行抢救。
4.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增强畜群的抵抗力。
5.发现疫情后应及时上报疫请;瞒报要遭罚款。
6.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措施;病群销毁死尸(国家要求一律捕杀)。猪场的猪舍、用具、运输工具彻底消毒;本病毒对酸非常敏感,当pH为5.0时,1秒中即可灭活90%,在PH5.5时则要1分钟才可杀灭90%,故可用醋精蒸气消毒空气。对碱亦十分敏感。畜舍常用2%氢氧化钠或2%氢氧化钾、4%碳酸钠、1~2%甲醛液、30%草木灰来消毒。其它如来苏几、酒精、石炭酸、乙醚都不行。
7.对疫区内健康猪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己病的不能接种)。
治疗:
1.对发病猪要加强饲养与护理:主要是加强营养,煮点猪喜欢吃的如绿豆稀粥,多饮水,喂米汤。保持猪舍清洁、通风、干燥、暖和。因大猪死亡率低,有可能好过来,但必需对其它未病猪打疫苗,否则后果严重。妊娠母猪打苗时,可能引起流产,同时可出现其它过敏反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1ml),但也应打,否则更危险。如泌乳母猪得了病,对乳猪可通过奶获得免疫,乳猪当时不能打苗,患病母猪更不能打,只要泌乳母猪活下来,乳猪不会有大问题。
2.对水疱破后的猪,对破溃面用0.1%高锰酸钾或2%硼酸、或2%明矾水洗净,再涂1%紫药水或5%碘甘油(5%碘酊和等量甘油制成)
3.蹄部破溃的用0.1%高锰酸钾或2%硼酸、或3%煤酚皂溶液清洗干净,再涂1%紫药水或青霉素软膏。
4.对病猪可注射口蹄疫病猪痊愈后4周的血清或全血,新生仔猪每头2~3ml,每日1次,连用2-3天,预防和治疗效果均很好。
5.用黄连30g,黄柏30g,黄芩45g,蒲公英60g 地丁50g 板蓝根50g 大青叶100g,以上药为一剂,一天量。6碗水煎至3碗,分3次灌服。
6.注射口蹄康( 防治动物口蹄疫):主要含鱼腥草注射液。
7.给仔猪肌注干扰素:从第一针开始,分别间隔1、2、3、4、5天 最后第六针同时肌注疫苗。有人试过多次, 效果不错。
8.为防止合病感染,可注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即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本身对口蹄疫病毒无任何作用,只起到防止再发生别的感染病。抗菌素有阿普拉霉素、头孢噻呋、羟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等。对症高烧的治疗药物有地塞米松、安乃近(猪肌内注射1~3g)等。
(五)猪口蹄疫疫苗:
1.口蹄疫疫苗的特性:疫苗应为乳状液,允许有少量油相析出或乳状液柱分层,若遇此可轻轻振摇,使乳状液恢复均匀后使用。若遇破乳或超过规定的分层(水相泌出按规程规定不能超过1/10)则不能使用。疫苗应在2-8℃下避光保存,严防冻结。
2.口蹄疫疫苗的使用方法 :口蹄疫苗宜耳后肌肉注射,2-4周龄猪应使用2.5厘米长的16号针头,4周龄以上猪使用4厘米长的18号针头。
3.口蹄疫疫苗的用量:猪使用“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时,其用量为体重50公斤以上猪只每头耳后肌肉注射3毫升,体重25-50公斤猪只每头肌肉注射2毫升,体重10-25公斤猪只每头肌肉注射1毫升。另有BEI(二乙烯亚脂)灭活油佐剂苗,也可使用。其它型,根据说明书使用。
4.使用疫苗时的注意事项:
⑴严格按照疫苗要求的操作规程进行,对有病,瘦弱,临产(10-15天)或吃奶的,不足月龄的牲畜不予注射,待病畜康复,母猪产后或乳猪断奶后再按规程补注。接种动物应处于休息、安静条件下并保持清洁干净。非疫区的牲畜,于注射后28天方可运输。
⑵疫苗注射前要充分摇均,瓶口消毒后再启封。启封后的疫苗最好当天用完,未用完的要用蜡封闭针孔贮存2~8℃处,可第二天用,第二天用不完的疫苗不可再用,以免发生失效或引起牲畜不良反应。
⑶注射器和针头应洁净,并用湿热方法高压灭菌或用洁净水加热煮沸消毒法消毒至少15分钟,不可使用化学方法消毒;接种时针头逐头更换,要一畜一个针头。更不得一只注射器供两种疫苗混用。
⑷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低温并避免日光直射;注射部位剪毛后用70%-75%酒精棉或碘酊擦净消毒,再用挤干的酒精棉擦干消毒部位;疫苗必须注入肌肉内,不要过浅;切不可注入脂肪或皮下。若注射剂量大,最好分点注射。
⑸注射疫苗后要注意观察畜体的变化,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牲畜可能出现减食,呕吐,轻度体温反应,这为正常现象,一般2~3天便可自愈;如出现呼吸困难,循环障碍,畜体僵直或休克,要立即注射肾上腺素解救。对因注射肾上腺素发生过敏反应出现假死,僵直,休克的牲畜应及时抢救,对症治疗。
⑹需要注意的是注射口蹄疫疫苗同时,不能注射其它疫苗。
⑺注射口蹄疫疫苗的人员要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等药品,以防不测。接种后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停食或减食1-2天属正常反应。少数牲畜因品种、个体状况原因可能出现疫苗过敏反应,应加强观察,及时用肾上腺素(大中猪1ml)或其它办法急救治疗,以减少损失。
5.接受免疫后免疫期6个月。猪得了口蹄疫经过消毒处理自然康复14天获得抗体,28天最高,免疫期长一点,6个月以上。
6.母猪在怀孕后期注射O型口蹄疫油乳剂灭活苗,有
❸ 猪口蹄疫的防治方法,怎么防治猪口蹄疫
本病是猪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主要危害猪、牛、羊等偶蹄动物,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本病的潜伏期为1~2天。
【临床症状】病初体温上升至40~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随着病程的发展,在硬地上行走时表现明显的跛行,相继在蹄冠、蹄叉、鼻盘、唇、齿龈、舌面、乳头等部位出现米粒大、蚕豆大或更大的充满灰白色或灰黄色液体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暗红色糜烂。如无细菌感染,一周左右结痂痊愈。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则病变向深层组织扩散形成溃疡,严重时造成蹄壳脱落。当口腔出现病灶时可影响猪的咀嚼,导致食欲减退。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大猪很少发生死亡。但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常呈急性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病理变化】病死猪尸体消瘦,鼻盘、唇内黏膜、齿龈舌面上发生大小不一的圆形水疱和糜烂病灶。个别猪局部感染化脓,有脓样渗出物。心肌病变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所以称为“虎斑心”,此病变尤以突然死亡的仔猪明显。
本病易与水疱病、猪水疱疹、水疱性口炎混淆,单从症状与病理变化,不能做出判断,只有从自然感染的家畜的情况和水疱液接种小动物的观察结果才能予以鉴别。【防控措施】(1)预防猪口蹄疫的预防接种可用灭活苗或猪用弱毒苗。现在生产的猪O型口蹄疫,BEI(二乙烯亚脂)灭活油佐剂苗,免疫保护期为6个月。(2)紧急防制措施①当猪场有疑似口蹄疫发生时,除及时进行诊断外,应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
②一旦暴发口蹄疫,应迅速对疫点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对确诊口蹄疫病例,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标准规程,将患病猪群全部销毁。在最后一头猪痊愈后15天,经过全面大消毒,方可解除“封锁”。解除封锁前,严禁从外地购入猪只。
③对猪场的健康猪,应立即注射口蹄疫灭活疫苗(不能用弱毒苗),每头猪5毫升,颈部皮下注射。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2个月。
❹ 猪口蹄疫的传播途径,怎样预防猪得口蹄疫病
猪口蹄疫的传播方式分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又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目前尚未见到FMD垂直传播的报道。 (1)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主要发生在同群动物之间,包括圈舍、牧场、集贸市场、展销会和运输车辆中动物的直接接触,通过发病动物和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传播。间接接触主要指媒介物机械性带毒所造成的传播,包括无生命的媒介物和有生命的媒介物。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狗、吸血蝙蝠、昆虫等均可传播此病。通过与病畜接触或者与病毒污染物接触,携带病毒机械地将病毒传给易感动物。 (2)空气传播 FMD病毒的气源传播方式,特别是对远距离传播更具流行病学意义。感染畜呼出的FMD病毒形成很小的气溶胶粒子后,可以由风传播数十到百千米,具有感染性的病毒能引起下风处易感畜发病。影响空气传播的最大因素是相对湿度(RH)。RH高于55%以上,病毒的存活时间较长;低于55%很快失去活性。在70%的相对湿度和较低气温的情况下,病毒可见于100km以外的地区。
蓝圆五毒康—纯中药抗病毒,疗效确切,标本兼治
【功能主治】本品能够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功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1、 适用于猪的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猪瘟、流感以及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等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2、 疾病流行时,未感染之前用药可预防病毒引起的口炎、蹄炎;
3、 长期使用对圆环病毒、蓝耳病、温和型猪瘟、伪狂犬等引起的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嗽,耳部、颈下、四肢内侧等起丘疹状红斑,腹部皮下有圆形淤血斑、生长缓慢,渐进性消瘦,拉稀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❺ 牛口蹄疫怎么预防
病因
该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属于口蹄疫病毒属,目前所知有7个主型、65个亚型,由于各型之间抗原性不同,彼此不能互相免疫,使诊断和防治工作复杂化。除绵羊、山羊发病外,牛、猪、骆及野生偶蹄兽也能发病,人也具有易感性。病畜和带毒动物为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受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系统传播。在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病率达100%;而在老疫区,则发病率较低。常呈现一定的季节性。
症状
该病以口腔和蹄部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患畜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低下。如单纯在口腔发病,则一般1~2周可痊愈;而当患及蹄部时,则2~3周方能痊愈。成年羊死亡率为1%~2%;幼畜常表现为恶性口蹄疫,死亡率达5%~10%,主要表现为胃肠炎和心肌炎。
防治
该病一般不允许治疗,要就地扑杀。
无病地区严禁从有病地区引进动物及其产品、饲料、生物制品等。来自无病地区的动物及其产品,也应进行检疫。发生疫情时,立即上报。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实行划区封锁,紧急预防接种,搞好消毒工作。口蹄疫流行的地区和划定的封锁区应禁止人、畜及畜产品流动。
❻ 怎么治疗羊口蹄疫
羊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途径,学会让羊群健康又增效,不可错过!
羊口蹄疫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动物口腔黏膜、蹄部以及乳房皮肤水疱和溃烂等都是由口蹄疫所引起。致病能力强、发病速度快、传播途径广、潜伏期短是羊口蹄疫病毒的明显特征,会严重威胁到整个羊群的生命健康,一旦发病会将不可估量的损失带给广大养殖户,同时带给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对羊口蹄疫诊断与防治途径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1.治疗羊只发生口蹄疫后,一般经10~14d可自愈。为促进病畜早点恢复健康,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和死亡,应对病羊进行隔离,制订治疗方案。根据患病部位不同,给予不同治疗。口腔患病,用清水、食醋、0.2%福尔马林或0.1%~0.2%高锰酸钾冲洗口腔,水疱破裂面上涂以碘甘油或1%~2%的明矾,也可撒布冰硼散。
蹄部患病,先用1%的硫酸铜或3%煤酚皂溶液清洗蹄部,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或氧化锌鱼肝油软膏,再用绷带包扎,也可将煅石膏与锅底灰各半,研成粉末,加少量食盐涂在蹄患部。乳房病变,用2%~3%硼酸水或肥皂水清洗,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他刺激性较小的软膏。
2.预防本病发生后,除及时进行诊断外,应采取严格封锁、隔离、消毒等综合防制措施,力争早、快、严、小地扑灭本病并及时上报疫情。并保持畜舍的清洁、通风、干燥、暖和,多垫软草,多给饮水,保持羊舍卫生,及时处理粪便,每周用2%的烧碱溶液或1%~2%福尔马林溶液对场所、工具进行彻底消毒。
疫区内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不能移出,防止病情的传播和扩散。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健康易感动物用多价疫苗或同型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建立免疫防护带。
❼ 如何诊断与预防牛口蹄疫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和偶蹄动物的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唇、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
【病因】
该病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口蹄疫病毒是动物RNA病毒,呈圆形,直径20~25纳米,该病毒具有多型性、变异性等特点,目前全世界有7个主型: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Ⅰ型。各型之间不能互相免疫,即感染了此型病毒的动物,仍可感染其他型病毒。各型的临床表现相同。该病毒对动物致病力特强,1克新鲜的牛舌皮毒,捣碎成糊状,稀释107~108倍后,取1毫升舌面接种牛,还能使牛发病。病毒存在于病牛的水疱、唾液、血液、粪、尿及乳汁中。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不怕干燥,但对日光、热、酸、碱则均敏感。
【流行病学】
不同地区可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牧区一般从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平息,在农区,这种季节性不明显。病牛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经消化道、损伤的黏膜、皮肤和呼吸道传染。口蹄疫病毒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生,呈流行性,且每隔1~2年或3~5年就流行1次。有一定的周期性。
【症状】
潜伏期平均为2~4天,长者可达1周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流涎。1~2天后,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出现1~3厘米见方的白色水疱,大量流涎,水疱破裂形成糜烂,病牛因口腔疼痛采食困难,进食减少或不进食。水疱破裂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糜烂部位逐渐愈合。与水疱出现的同时或稍后,蹄部的趾间、蹄冠的皮肤也出现水疱,并很快破裂,病畜不愿意行走,严重者蹄匣脱落。在牛的鼻部和乳头上也出现水疱,之后破裂,形成粗糙的、有出血的颗粒状糜烂面。感染的怀孕母牛经常出现流产。病程为1周左右,病变部位恢复很快,全身症状也逐渐好转,如果发生在蹄部,病程较长,一般为2~3周,死亡率低,不超过1%~3%。但是如果病毒侵害心肌时,可使病情恶化,导致心脏出现麻痹而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在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及糜烂面。病毒毒素侵害心肌而死亡的牛心肌变性和出血,而且在心肌上可看到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整齐的灰白色或灰黄色混浊、无光泽的条纹样病灶,称为“虎斑心”。
【实验室检查】
作病毒分离,采用鸡胚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查主要应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病毒抗原。
【预防】
口蹄疫由于发病率高、传播快和易造成大流行等特点,因此在防治上应本着“早、快、严、小”的原则,充分发动群众,严格执行各项兽医卫生防疫制度,采用综合性防疫措施。
(1)发生疫情时的措施
①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并迅速采取病料(水疱和水疱液)送有关单位确诊、定型。
②划定疫区,严格封锁。疫点要求封死,人、畜、畜产品及用具等都不能出入,查明传染来源。
③对疫区内所有易感家畜进行普查,将病畜和可疑病畜立即隔离。同时对被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场所、用具等用2%烧碱或2%甲醛溶液进行认真消毒。
④建成免疫带。为防止疫情继续蔓延扩大,对疫区和疫区外的受威胁区的易感家畜,立即用与当地流行的相同病毒型的、亚型的减毒活苗和灭活苗进行接种。以建立免疫带,这是综合性防疫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⑤扑杀病畜,死畜应焚烧或深埋。
⑥疫区解除封锁的时间,经过全面消毒,报有关部门同意后,才可解除封锁。实践证明,凡疫情报告及时、隔离早、封锁严、消毒彻底的畜牧场,都能取得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的效果。
(2)平时的措施
①平时对家畜要严格检疫,每年夏秋季节用口蹄疫疫苗对牛、羊进行预防注射。
②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此外,本病发生和流行时,人可因与病畜接触或饮乳偶尔感染。应注意人身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