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晚上的活动动物
楼主指的是夜行动物:
夜行性动物(nocturnal animals): 这类动物每天的活动具有周期性,即白天休息,夜间进行摄食、生殖等活动;部分具有发光器官,对雌雄交配有所辅助。
动物选择夜行,是缘于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是一种避敌行为。这是夜行性动物与昼行性动物(diurnal animals)相区别的根由。
夜行性动物之所以会在夜晚出没,有些是因为捕食的动物也在夜晚出没,有些则是有灵敏的感官,适合在晚上出没;夜行性动物也有杂食性和草食性的,并不都是肉食性,但是它们仍然具备良好的感官,或高度的警觉性。
种类
湿生无脊椎动物
守宫
❷ 夜行的动物有哪些为什么夜行
夜行的动物有蝙蝠,猫头鹰,马陆等。
夜行性动物之所以会在夜晚出没,有些是因为捕食的动物也在夜晚出没,有些则是有灵敏的感官,适合在晚上出没;夜行性动物也有杂食性和草食性的,并不都是肉食性,但是它们仍然具备良好的感官,或高度的警觉性。
动物选择夜行,是缘于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是一种避敌行为。
(2)夜间活动的动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夜行动物介绍
1,蝙蝠
蝙蝠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还隐藏在棕榈、芭蕉树的树叶后面。有些蝙蝠种群上千只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则是雌雄分开栖息。
许多栖息在树林中的蝙蝠冬季时迁徙到温暖地区,有时要飞过数千里路。温带的穴居蝙蝠一般都冬眠。蝙蝠每年只繁殖一次,在较早的温暖季节,蝙蝠生产幼仔。
2,马陆
马陆性喜阴湿,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层、土块、方块下面,或土缝内,一般白天潜伏,晚间活动。如遇到危害或马陆受到触碰时,会将身体卷曲成圆环形,呈“假死状态”,间隔一段时间后,复原活动。马陆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茎、嫩叶。
马陆的卵产于草坪土表,卵成堆产,卵外有一层透明粘性物质,每头可产卵300粒左右。在适宜温度下,卵经20天左右孵化为幼体,数月后成熟。马陆1年繁殖1次,寿命可达1年以上。
❸ 白天休息,夜晚出来活动的动物有那些
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的动物有很多,详细分类的话,有如蝙蝠、蛇类、蜥蜴类、龟类等动物。还有两栖动物,如蛙类、鱼类。除此之外还有软体动物,如蜗牛、贝类等,这些动物都是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的。
1、动物一般可分成日间动物和夜间动物两大类。日间动物就是白天出来、晚上隐居起来睡觉的,如人类;夜间动物是晚上出来活动,在白天隐居起来睡觉,如猫头应、老鼠等上述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的动物
2、晚上不睡觉,进行活动的动物。大部分是夜行动物,这些夜行动物白天体息,夜晚出来捕食.一般原因是为了躲避白天的高温防止脱。例如:狮子,狼,猫头鹰,老鼠,蝙蝠。因为夜间光线很少,所以这些动物都有自己的办法,灵敏的嗅觉视觉或者声纳。
3、动物选择夜行,是缘于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是种避敌行为。这是夜行性动物与昼行性动物相区别的根由。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动物之所以会在夜晚出没,原因也是很多。
❹ 有哪些动物是晚上出来的
1、犰狳(读音:qiú yú)
犰狳白天生活在洞里,晚上出来找食物,它们吃白蚁、蚂蚁、蛇、腐肉和植物。
犰狳又称“铠鼠”。犰狳是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和森林的一种濒危物种,犰狳科共有9属21种(有1属1种已灭绝),包括裸尾犰狳属、圆头倭犰狳属、披毛犰狳属、倭犰狳属、犰狳属、六带犰狳属、大犰狳属、三带犰狳属、小犰狳属。
犰狳是除人类以外唯一携有麻风杆菌的动物。
2、鼠
鼠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休息。家栖鼠多栖息在厨房、杂物堆、牲畜圈、饲养房、仓库、下水道、电线电缆沟;野栖鼠大多栖息在农田及丛林之处。
鼠,哺乳动物,大约有500余种,已存在上亿年历史。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田鼠、冠鼠、仓鼠、竹鼠等。家鼠与人类关系密切,属于有害动物,经常遭受人类打击。故鼠字头顶者一个“臼”,意为“屡遭打击,总是击而不破,打而不尽”。
3、无翼鸟
无翼鸟喜群居,白天隐藏于土穴中,夜间出来活动,常用长嘴挖土觅食。主要为植食,但也吃蚯蚓等蠕虫和昆虫。繁殖期,每窝产卵1—2枚,卵白色,约8×13米,重约500克,为成鸟体重的1/4左右,从体重与卵重的比例看,是最大的鸟卵。无翼鸟现在只生活在新西兰的两个岛屿上,是珍稀鸟类。
无翼鸟也叫鹬鸵(yu tuo),几维鸟。翅膀和尾巴都已退化,嘴长,身长,全身有灰色细长的绒毛,腿短而粗,跑的很快。 昼伏夜出,吃泥土中的昆虫。
无翼鸟是新西兰的特产,它进化成这个样子,与新西兰这片土地的历史有关系。在千万年前,新西兰因被海洋隔离着而远离亚洲及其他大洲。
4、蝎子
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干,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蝎子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种类的统称 ,蜘蛛亦同属蛛形纲。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螯、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后腹部)。
5、壁虎
壁虎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白天,它潜伏在壁缝、瓦檐下、橱柜背后等隐蔽的地方,夜间则出来活动。夏、秋的晚上,壁虎常出现在灯光照射的墙壁上、屋檐下或电杆上,捕食蚊、蝇、飞蛾和蜘蛛等,是有益无害的动物。
壁虎是蜥蜴的1种,又称"守宫"。西南地区称“四脚蛇”、“巴壁虎”,"巴壁蜥"等。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粒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褶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
❺ 有哪几个是在晚上飞行的动物
1、夜鹰,夜鹰羽色和树皮非常相似,具有很好的保护色,使人们极难发现。常在夜间活动,黄昏时很活跃,不停地在空中捕食蚊、虻、蛾等昆虫。
2、萤火虫,夜间要发光,可分为水生类和陆生类两种。体型小至中型,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
3、蝙蝠,生活在温带的蝙蝠,一生中其不活动的时间比活动的时间要多得多,夏天它们差不多整个白天和夜间的一部分时间都在睡眠。
4、狐蝠,体型较一般蝙蝠大,两翼展开长达90厘米以上。由于头型似狐,口吻长而伸出,故称狐蝠。日间成群倒挂在大树枝上,夜间成群出动,觅食野果、花蕊,对果园危害极大。
5、月神蛾,一种大型的夜间蛾,在北美的森林地区发现。月神蛾以其带有黄色条纹的大型迷人浅绿色翅膀而备受赞赏,月神蛾的翼展大约在5英寸处。月神蛾只在晚上出来,围绕户外灯光圈。
❻ 夜间生活的动物有那些
1、夜鹰
夜鹰一半指夜莺科的鸟类,全世界共80种,我国有7种,有时也包括美洲夜鹰亚科的种类(,甚至指整个夜鹰目的种类。
真正的夜鹰除新西兰及大洋洲的一些岛屿外,几乎分布在全世界的温带和热带区。有灰、褐或红褐的保护色。食会飞的昆虫,夜间在飞行中将其捕食。
2、猫头鹰
猫头鹰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但也有部分种类如斑头鸺鹠"xiūliú"、纵纹腹小鸮和雕鸮等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动;一贯夜行的种类,一旦在白天活动,常飞行颠簸不定犹如醉酒。
3、纵纹腹小鸮
在岩洞或树洞中营巢。通常夜晚出来活动,在追捕猎物的时候,不仅同其他猛禽一样从空中袭击,而且还会利用一双善于奔跑的双腿去追击。
常立于篱笆及电线上,会点头或转动,有时以长腿高高站起,或快速振翅作波状飞行。好日夜发出占域叫声,拖长而上扬,音多样。
4、蜥蜴
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5、老鼠
凭嗅觉就知道哪里有什么,夜间出来活动,白天藏匿。智商高:相当机灵,非常灵活且狡猾,怕人,活动鬼鬼祟祟,出洞时两只前爪在洞边一爬,左瞧右看,确保安全方才出洞;它喜欢把窝建在有食物有水源之间,建立固定路线,以避免危险。
❼ 夜里活动动物有哪些
1、猫头鹰
猫头鹰别名“鸮”,因其面貌似猫,人们一般称它们为“猫头鹰”。猫头鹰喜欢自躲在树叶间睡觉,等到夜幕降临出觅食,是森林里的捕鼠专家。由于猫头鹰的眼睛长在头部前方,不像别的鸟那样长在两边,因此它们想全方位观察四周情况时,只能不停地转动脑袋。
2、蚯蚓
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
3、蛞蝓
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适合其生活,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4、鼠妇
卷球鼠妇主要危害西红柿、油菜等。症状成、幼虫危害叶片,造成缺棵,重者可食光叶肉,仅剩叶脉、叶柄。成体长9~15毫米,从褐色、灰蓝色,各背甲边缘为黄白色。多发生在沿海地区,在大连二年发生1代,以成体或幼体在地下越冬,翌年3月大量出现,此时正值菜苗阶段。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
5、马陆
昼伏夜出,多栖息潮湿耕地、或枯枝落叶堆、瓦砾、石堆下,行动缓慢,常成群游行。生殖孔1对,在第2对足基部。植食性,多食腐殖质,有时也损害农作物。当受惊动时,身体常卷曲成盘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