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两栖动物有哪些(十种以上)
常见的两栖动物:雨蛙、树蛙、蟾蜍、大鲵、蝾螈、蚓螈、吻蚓、鱼螈、山鳖、石蛙、和鲵鱼等等。
1、雨蛙(Hylachinensis),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雨蛙科的1属,种类约250种。雨蛙肩带弧胸型,椎体为前凹型。
适于树栖,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盘,末两骨节间有1间介软骨,是趋同演化的一个物种。雨蛙白天伏在树根附近的石缝或洞穴内,夜晚栖息在灌木上,以蚁类、金龟子等为食。
4、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
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5、蚓螈,裸蛇目(蚓螈目〔Gymnophiona〕,前作无足目〔Apoda〕),约155种两生类的统称。穴居或于水中游泳,常隐伏,分布于西半球(从墨西哥至阿根廷北部)以及非洲、东南亚和塞舌尔(Seychelles)群岛,四肢及腰带已退化。
特征为体表有许多体环,体长10∼150厘米(约4∼60英寸),直径最大为5厘米(2英寸)。颜色从黑到粉红再到棕色不等。眼小,隐于皮下乃至骨下。眼与鼻孔间有一化学感受触须。
❷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动物
两栖动物
常见的两栖动物:雨蛙、树蛙、蟾蜍、大鲵、蝾螈、蚓螈、吻蚓、鱼螈、山鳖、石蛙、和鲵鱼等等。
水陆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循环。其个体发育周期有一个变态过程,即以鳃(新生器官)呼吸生活于水中的幼体,在短期内完成变态,成为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的成体。
特征如下:
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的双循环;
5、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6、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胚胎没有羊膜;
7、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8、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胞,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9、有脊椎。
❸ 两栖纲的动物有多少种
两栖类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与动物界中其他种类相比,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超过4000种,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它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有3个目,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每个目的成员也大体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从食性上来说,除了一些无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均食动物性食物。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3)我国的两栖类动物有多少种扩展阅读:
中国由于生物环境的多样性。现有两栖类动物302种。而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两栖类物种,约100余种。占全国两栖类动物种数的40%。在后面动物多样性-两栖类仅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种类。人们通过认识两栖类物种的多样性。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进一步保护人类这一朋友。
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种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达 5000 米。个别种能耐半咸水。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地区种类最多,南北温带种类递减,仅个别种可达北极圈南缘。有水栖、陆栖、树栖和穴居等。产热和散热机能不够完善,一般于黄昏至黎明时在隐蔽处活动频繁,酷热或严寒季节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摄取动物性食物(蛙类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为主)。鱼、蛇、鸟、兽等都能成为它们的天敌。
❹ 我国的两栖动物约有210种
我国的动物种类约有10.45万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0%,其中,兽类560种、爬行类320种、鸟类1186种、两栖类210种、鱼类2 200种,分别占世界总种数的10%、5%、13%、7%和10%,此外,还有昆虫约10万种。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这个,不是的话请追问
❺ 常见50种两栖动物有哪些
常见的两栖动物:雨蛙、树蛙、蟾蜍、大鲵、蝾螈、蚓螈、吻蚓、鱼螈等等。
两栖动物(学名:Amphibia)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一些蚓螈除外),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一生不能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
种类分布
中国由于生物环境的多样性。现有两栖类动物302种。而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两栖类物种,约100余种。占全国两栖类动物种数的40%。在后面动物多样性-两栖类仅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种类。人们通过认识两栖类物种的多样性。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进一步保护人类这一朋友。
分布
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种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达 5000 米。个别种能耐半咸水。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地区种类最多,南北温带种类递减,仅个别种可达北极圈南缘。有水栖、陆栖、树栖和穴居等。
产热和散热机能不够完善,一般于黄昏至黎明时在隐蔽处活动频繁,酷热或严寒季节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摄取动物性食物(蛙类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为主)。鱼、蛇、鸟、兽等都能成为它们的天敌。
❻ 我国共有多少种两栖动物
呵呵,正好是有关我的专业的。最新的统计是370种(其中有4种是国外引进种)。
据费梁等(2010)——《中国两栖动物彩色图鉴》载:我国两栖动物共有370个种(包括355种和11个亚种及4个引进种),分别隶属63属和9个亚属,12科和10个亚科,3目。
❼ 两栖动物有那几种
总共4000多种。
具体如下:
两栖动物分类列表迷齿亚纲:最古老的两栖动物,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生存于泥盆纪到白垩纪,其中包括爬行动物的祖先。 壳椎亚纲: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动物,仅生存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滑体亚纲:丛三叠纪延续到现代,包括所有现存的两栖动物,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可能历史悠久,但是可靠的化石仅为新生代,现代分布于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吻蚓科Rhinatrematids:最原始的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鱼螈科Ichthyophiids:较原始的蚓螈,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是我国仅有的蚓螈。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分布于印度,介于进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间。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分布于赤道非洲的进步的蚓螈。
真蚓科Caeciliidae:进步的蚓螈,是蚓螈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岛屿中。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唯一的水生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有尾目Caudata: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包括各种鲵和蝾螈,出现于侏罗纪,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其次是东亚和欧洲,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主要分布于东亚的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2属3种,即北美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
小鲵科Hynobiidae:8属30余种,包括小鲵、北鲵、山溪鲵等,主要分布于东亚,北可到北极圈,西到伊朗,我国种类特别丰富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进步的有尾两栖动物,其中部分成员是高级类型还是原始类型尚不明确。
鳗螈科Sirenidae:特产于北美洲,身体细长,没有后肢。
两栖鲵科Amphiumidae:特产于北美洲,生体细长似鳗,四肢很小。
洞螈科Proteidae:包括欧洲的洞螈和北美洲的泥螈,终生有外鳃的水生两栖动物。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其中有些种类可终生保持幼体特征,生活于水中。
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与钝口螈比较相似。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少数分布于欧洲和中南美洲,也是中南美洲仅有的有尾亚目。 蝾螈科Salamandridae: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也见于北非和北美。
无尾目Anura:包括各种蛙和蟾蜍,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仅蝌蚪有尾。出现于三叠纪,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世界性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丰富,其次是非洲。无尾目可分为始蛙亚目和新蛙亚目,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对于科的划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
。始蛙亚目Archaeobatrachia 滑跖蟾科Leiopelmatidae: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新西兰的滑跖蟾和北美洲的尾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
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我国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铃蟾和盘舌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
负子蟾亚目Pipoidea: 负子蟾科Pipidae:原始的无尾目,包括南美洲的负子蟾和非洲的爪蟾。
异舌蟾科Rhinophrynidae:仅以墨西哥的异舌穴蟾为代表,有时被并入负子蟾科。
锄足蟾亚目Pelobatoidea
锄足蟾科Pelobatidae:包括锄足蟾和角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其中角蟾在我国特别丰富。
合附蟾科Pelodytidae:在欧洲和高加索地区各有一种,有时被并入锄足蟾科。 新蛙亚目Neobatrachia 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两栖动物的最大一科,包括多种似蛙和蟾蜍的动物,分布于南美洲。 龟蟾科Myobatrachidae:分布于大洋洲,是细趾蟾在大洋洲对应的成员。
塞舌蛙科Sooglossidae:分布于塞舌尔群岛,分类地位不定,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
沼蟾科Heleophrynidae:分布于非洲最南部,分类地位不定,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
雨蛙科Hylidae:两栖动物的第二大科,分布广泛的树栖蛙类,多数分布于美洲,其次是大洋洲,其中大洋洲的成员有时单列为一科。 附蛙科Centrolenidae:拉丁美洲的小型树栖蛙类。
疣蛙科Allophrynidae:南美洲的小科。 短头蟾科Brachycephalidae:南美洲的小科,体型微小。
达尔文蛙科Rhinodermidae:南美洲的小科。
多指节蟾科Pseudidae:南美洲的小科,即着名的不合理蛙,蝌蚪要比成蛙大很多。
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拉丁美洲的小型蛙类,以毒性强烈着称。
蟾蜍科Bufonidae:分布广泛的大科,但不出现于澳洲、马达加斯加和一些大洋岛屿。
蛙科Ranidae:分布最广泛的两栖动物,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达到北极圈,而在澳洲则只出现在最北方。
树蛙科Rhacophoridaae: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的树栖蛙类,形态习性接近雨蛙,但亲缘关系接近蛙科。
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非洲及附近岛屿的树栖和路栖蛙类
节蛙科Arthroleptidae:非洲的蛙类,有时被并入蛙科。
姬蛙科Microhylidds:一大科分布广泛的小型蛙类,包括两栖动物中最多的属。
❽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
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雨蛙、树蛙、蟾蜍、大鲵、小鲵、蝾螈等。
两栖类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与动物界中其他种类相比,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目前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
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
基本特征
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详见“特征”。
一般来说,两栖类动物都是卵生。
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赖于湿润的的环境,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的双循环;
5、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6、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胚胎没有羊膜;
7、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8、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胞,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9、有脊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