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生物化石的主要分布
我国是古生物化石比较发育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发现的河南南阳、湖北郧阳、内蒙古二连恐龙蛋及骨骼化石,辽西的鸟化石,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山东山旺动、植物等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国际上特别是科学界的广泛青睐。
我国有许多重要化石产地,其中有不少是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遗产,以下简要介绍我国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以及化石研究中的新成果。
化石,俗名“龙骨”,是距今约700万年至100万年这一时期的哺乳动物。那时,榆社曾经河湖纵横,气候炎热,草木丰茂。在这河湖之中和岸畔林区,曾栖息过大量的鱼,陆龟,各种象类,剑齿虎、三趾马、大唇犀、额鼻角犀、长颈鹿、付鹿、巨驼、牛鼠和各种猪、羚羊等。它们死后,被水冲入河湖之中,很快被泥沙埋了起来。它们的肌肉腐烂,而坚硬部分和骨骼、牙齿等被岩石中的矿物质填充替代,从而形成了化石。化石是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和生物进化的珍贵资料和最可靠的依据,有极大科研价值。榆社化石不仅数量大,种类多,层位连续,延续时间长,而且化石中有一大部分,填补了我国古哺乳动物研究中长期寻而不得的空白层位(距今大约500万年至200万年)。这一层位,直到现在我国和全世界仍发现很少,因而在国内外古哺乳动物研究方面占有特殊地位,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格外注目的一个地点。 恐龙是爬行动物中的一个庞大家族,生活在距今2.25亿-0.65亿年前的大陆上,曾经统治地球达1.6亿年之久。专家认为,地球生活过的恐龙有900-1200个属。人类发现恐龙化石已有18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恐龙一直是古生物学界和全人类最有兴趣的话题之一。
我国发现的恐龙化石产地很多,并很有特色,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嘉阴一带,四川自贡及四川盆地其他地区,山东诸城,内蒙古二连浩特盐池和查干诺尔,广东南雄,山西天镇,河南西峡、内乡,新疆准噶尔盆地,以及广西抚绥,浙江永康,贵州等地。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同时对古生物化石采取了不少保护措施,特别是赋予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古生物化石实施保护和监督管理(国办发[1998]47号)。1999年4月9日国土资源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93号),使得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古生物化石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古生物化石保护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许多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流失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有的甚至遭到严重破坏,损失巨大。例如,辽宁西部朝阳、锦州等地区中生代地层中鸟鱼化石的发现,引起国内外科学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继而引发了大量鸟类及其它各种化石的乱采滥挖,大量化石被毁坏,化石产地也被滥挖得千疮百孔。
(2)由于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追求利益有的单位和个人走私、倒卖古生物化石特别是重要化石日趋严重。仅河南西峡县恐龙蛋化石由于盗挖屡禁不止,走私猖獗,尽管海关已查堵多起走私案件,销往国外的恐龙蛋达数千枚,辽宁珍贵稀有的鸟类化石已流失到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家100多块,令人震惊,社会反响强烈。
(3)古生物化石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4)由于缺少古生物化石专项保护经费,使古生物化石的保护管理难以有效地落实。
(5)一方面,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法规不完善,另一方面,对已有的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6)随着古生物化石的个人收藏逐渐兴起,广大公众的古生物化石知识和其科学价值了解不够,因此,古生物化石的保护意识急待提高。
(7)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对外交流不够,与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有一定差距。 国家对珍贵、稀有和其他具有重要科学、社会价值的古生物化石,实行重点保护。根据国土资源部起草的《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规定》(审定稿),国家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分为两级。
下列古生物化石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1.已经过正式研究发表的古生物种属的模式标本
2.化石保护区内所赋存的各类化石;
3.特殊意义的化石层位中赋存的化石标本
4.保存完整或者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包括古人类化石)
5.在生物进化及分类中具特殊意义的化石;
6.国内稀有或者缺少的古生物化石
7.在化石保存现场的大型或集中产出的骨骼化石堆积、硅化木森林、脊椎动物足迹、蛋化石及其它遗迹化石;
8.在各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机构收藏、保存,尚未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认定的化石标本。
下列古生物化石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1.已经专家研究发表的,保存状况一般,且数量较多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2.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鉴定,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古生物化石;
3.保存精美,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一定科学价值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
4.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初步判定具重要科学价值的古生物化石。 1.加强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领导。首先,要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明确古生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其次,要理顺各级、各层次古生物化石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第三,各级政府要制定古生物化石保护的规划并组织实施。
2.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结合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特点深入探讨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使各项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依法进行。
3.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古生物化石保护资金,国家和地方要将古生物化石保护纳入国家与当地基本建设计划,建立示范保护,积极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包括建立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
4.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务使尽量多的人理解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意义。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体公众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意识,正确地引导化石的个人收藏行为。
5.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其科学价值,并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保护管理工作中。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学习国外古生物化石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切实、有效的保护好古生物化石这一珍贵的地质自然遗产。
6.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国委员会的联系,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遗产保护的有关工作。尽快使我国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
‘贰’ 世界上有古生物吗
古生物有很多的,例如植物方面的蕨类、银杏等等,细菌方面有古细菌,如产甲烷菌等等
‘叁’ 古代生物有那些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古生物(三叶虫)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肆’ 世界上都存在过哪些奇特的古生物它们奇特在哪里
世界上都存在过许多奇特古生物,比如魔鬼蛙,它们生活在距今6500万到7000万年前,属于白垩纪中后期,是有史以来最大蛙类。蛇颈龙还有有角囊地鼠,它们都有着独特外观和生活方式,特别奇特。还有一类角囊地鼠,也可以叫做啮齿犀牛。看到犀牛两个字,这只地鼠形象,我们大概可以凭空想象出来:就是那种长角地鼠,而且角要长在鼻子上。关于角会有几种猜想,有人说是挖掘工具,但作为挖掘工具,长在鼻子上不太合理;还有人说是求偶,也就是说雄性之间,互相作为战斗工具,为了赢得雌性地鼠青睐;最靠谱的一种说法就是防御工具,毕竟按照经验来讲,几乎所有有角哺乳动物都是把角当作防御掠食者的侵袭利器,而且有角囊地鼠的角长的位置特别适合保护自身眼睛和颈部。
‘伍’ 世界上存在过哪些奇特的古生物
1.蛇颈龙
这是对一种名为蛇颈龙的古代海洋爬行动物样貌的艺术呈现。蛇颈龙生活在南极洲。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古脊椎动物学杂志》上对蛇颈龙做了描述,它们脖子很长,有四个鳍,不过,研究报告中谈到的蛇颈龙与本图所示的蛇颈龙是不同的种类。古生物学家日前在蛇颈龙化石上发现了鲨鱼的牙齿,表明蛇颈龙可能遭到鲨群的围攻。
2.远古海鸟
远古海鸟pelagornithid的体型庞大,几乎相当于一架小型飞机。它们在距今5000万年前生活在现今的英国一带。
3.圆顶龙
这是已经灭绝的蜥脚类恐龙圆顶龙。圆顶龙大约1亿年前生活在当今的撒哈拉沙漠地区。
4.猛犸象
猛犸象的体型比乳齿象还庞大,牙齿是弯的而非直的。它们在大约1万年前的冰河时代末期从地球上消失,科学家尚未确定究竟是气候变化,还是人类猎杀活动是导致猛犸象灭绝的罪魁祸首。有人还认为,彗星撞击地球使得猛犸象从地球上消失。
5.巨眼鲸
科学家推测,这头远古鲸鱼是凶猛的“猎手”,在2500万年前从地球上消失。虽然它们可能是现代须鲸的祖先,但与温顺的须鲸不同,这种鲸鱼有两排尖利的牙齿和利于捕食的巨眼。
‘陆’ 北京古动物博物馆怎么去+交通攻略
北京古动物博物馆怎么去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景点介绍: 特色:北京古动物博物馆这个地方可能很多朋友没有怎么听说过,这里的确也不是那种热门的被人推荐的景点,却是本地人都会喜欢的,跟着去总没错了,快来看看怎么去吧。
北京古动物博物馆怎么去北京古动物博物馆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中国古动物馆
①公交:105、107、111、27、319、347、360、362、45、601、632、634、697、714、732、808、814、15、19、332、334、65、7、685、特4,运通104、运通105、运通106、运通205路到动物园站下(北京天文馆西侧)。
②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D出口(西南口)出站即到。
③自驾:西直门桥沿西直门外大街行驶2.1公里,从首都体育馆南路/中关村出口离开;行驶40米,直行进入西直门外大街,沿西直门外大街行驶490米,稍向左转行驶30米,沿西直门外大街行驶140米,从三里河路/甘家口出口离开行驶80米,直行进入西直门外大街,沿西直门外大街行驶140米,到达终点。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景点介绍:按照生物的演化序列,中国古动物馆分为两馆(古脊椎动物馆和树华古人类馆)、四个展厅(古鱼形动物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并包括东厅、贵宾厅等特展厅。依托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展出了从中精选的有代表性的藏品近千件。
特色: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珍贵展品中包括来自非洲的特殊礼物“活化石”拉蒂迈鱼、亚洲最大的恐龙马门溪龙、被称为“中国第一龙”的许氏禄丰龙、被编入我国小学课本的古动物黄河象的骨架,以及神秘的“北京猿人”头盖骨丢失前复制的仿真模型等。最近馆内又增添了长有羽毛的恐龙、世界最早具有角质喙的古鸟类、世界首枚翼龙胚胎、中生代能吃恐龙的哺乳动物等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的珍稀标本。
‘柒’ 有哪些古生物是真实存在过的,但是现在已经灭绝了
乳齿象,曾在非洲、亚洲、美洲存在过的一种古生物,是古老的长鼻类哺乳动物,最早的、明显具有长鼻类特点的哺乳动物是发现于非洲北部的莫湖兽。
杨氏虎,尽管被人称作虎,但实际上却是进入亚洲的原始狮后代,属于狮子一类的古生物。在35万年前就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北部地区。
‘捌’ 古生物地理区划
古生物地理区划就是应用现代生物地理学的方法对地史时期古生物的分布进行地理划分。通常划分如下。
1.一级区——大区(realm)
大区是全球一级的划分,据以区分的类群级别通常为科(底栖)、属(漂游)一级。一般全球大区数为2、3个至6、7个,其数量取决于当时气候带分异和海陆阻隔的程度。显生宙以来,一、二级区的数目有增加的趋势。早古生代的一些时期,由于各大陆及其边缘区集中在赤道附近,其区划数目较少,有时全球只有两个大区。志留纪以后,大陆及边缘海在高、中、低纬度区均有,生物大区常分为三个,即北方(或西伯利亚)大区、特提斯大区及冈瓦纳大区,分别代表南、北温带和寒带及赤道热带和亚热带生物区,有的纪还可再分出一些大区。二叠纪以后,太平洋板块出现从而导致巨大的经向阻隔亦常形成大区。现代大陆分布分散,通常分为六、七个大区(图7-3,3)。
图7-3a 现代大洋底栖动物分区
1—北极大区;2—北方大区;3—北暖温大区;4—热带大区;5—南暖温大区;6—南方大区;7—南极大区
图7-3b 现代大洋漂游动物分区
1—北极大区;2—亚北极大区;3—北过渡大区;4—北亚热带大区;5—热带大区;6—南亚热带大区;7—南过渡大区;8—亚南极大区;9—南极大区
赵锡文(1985)提出建立或划分生物大区的五个条件:①独特的生物群;②地理或温-纬阻隔;③有系统代替(生物在不同地区被近亲生物所替代,如华南虎与印度虎的互相替代)和生态代替(生物在不同地方被趋同生物所替代,如旧大陆的狼与澳洲的袋狼的互相替代)现象;④有足够大的面积以容纳足够多样的生态环境;⑤有与古板块活动、古地理变迁相协调的生物群发生发展历史。这些原则亦可适用于区、省的划分。
在我国,使用聚类分析法,大区间的相似系数一般在0.1以下(大冢系数);少数时代及门类在0.1~0.2间(早泥盆世腕足类,晚泥盆世珊瑚,密西西比亚纪植物,早、中三叠世,古近纪)。相似系数越过0.2的一般不宜划分为不同的大区。
图7-4a 现代大陆动物分区
1—全北大区;1a.新北区,1b.古北区,1c.埃塞俄比亚区,1d.东方区;2—新热带大区;3—澳大利亚大区;4—过渡带,4 a.西印度过渡带,4b.中美洲过渡带,4c.西里伯斯过渡带
图7-4b 现代大陆植物分区
1—北方大区;2—新热带大区;3—古热带大区;4—澳大利亚大区;5—开普大区;6—南极大区
2.二级区——区(region)
区是大区的再分,以科、属(底栖)或属和一些种的组合(漂游)为特征,反映主要的地理阻隔或重大的气候纬度差异。也有人认为各时期海陆分布所造成的洋流特点可决定生物区的分布和数日,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一大区内的两个板块或小板块群各自形成单独的生物地区,例如奥陶纪北美区和西伯利亚区、中国区与波罗的区;又如晚古生代至三叠纪的华夏区。它们反映主要的地理阻隔。
2)同一大区内两个气候-纬度带各自组成一个生物地理区。例如三叠纪时冈瓦纳南方区与冈瓦纳特提斯区,劳亚大陆北部与中部区,它们反映重大的气候-纬度差异。
我国地史时期中,因多半属于一个大区,在大区内很难再分出区,故大区之下直接分省。
3.三级区——省(province)
省是生物地理区的再分,以种或属(少数)为特征。相当于一个小板块(扬子、华北等)、几个十分邻近的小板块(如冈念、羌塘、滇西)或一个大板块的一部分,位于一个气候带内。通常包含从中心(漂游)到边缘(底栖)的一套生态区。
我国各时代生物聚类分析的结果,大部分省间相似率小于或近于0.2,少数在0.2~0.25之间,个别在0.25~0.3之间。相似率超过0.3的两区,一般不再分为两省。
4.四级区——亚省或小区(subprovince)
亚省或小区是省的再分。
5.五级区——地方中心(endemic center)
地方中心是亚省(小区)的再分。
也有人以本区特有类别(地方性分子)所占的百分比为标准。Kauffman(1973)以白垩纪双壳类为例,提出了如下标准:大区的地方性属在75%以上,区的地方性属在50%~75%,省的地方性属在25%~50%,亚省的地方性属在10%~25%,地方中心的地方性属在5%~10%。现代生物地理区系中采用这一原则的亦有,但是计算时需要首先排除全球性和大区性分布的属(一般占25%左右)。
‘玖’ 远古动物有哪些
澳大利亚的野狗很有名的,不过种类很少,原因如下。
在澳大利亚的洞穴深处,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巨型动物的化石,从而向世人揭开了一个已经消失了的远古时代的动物世界……
进化之迷
澳大利亚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却是世界上的哺乳动物之乡,有袋动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类哺乳动物中,有两类生活在这里。一是有袋动物,如袋鼠和树袋熊。二是单孔目动物,以鸭嘴兽和针鼹鼠为代表,单孔目动物与爬虫类及鸟类一样,是靠产卵来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动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盘类哺乳动物,包括从老鼠、鲸类到人类在内的诸多哺乳动物。为什么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会在澳大利亚占据进化优势?这是一个有着1亿年悠久历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几年里,古生物学家们才成功的勾画出了一幅澳大利亚独特的生物进化史祥图。让我们先从亮颗牙齿化石的故事说起,1992年在世界两个不同地方发现的两颗牙齿解决了两个久而未决的疑问。为什么单孔目动物没有利用大陆连在一起的机会离开澳大利亚?又为什么胎盘类哺乳动物同样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进入澳大利亚呢?
直到白垩纪的某个时期(1.46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冈瓦纳古大陆超大陆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陆原先都是连在一起的。一条森林带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始,穿过南极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学家认为在那个时候,三大类哺乳动物的早期形式已经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单孔目动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亚也没有既不会飞又不会游的哺乳动物(会飞的有蝙蝠,会游水的有儒艮),除啮齿类动物之外(大约是500万年之前到达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动物都是由人类在大约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带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颗牙齿解答了第一个问题,这颗牙齿是在6300万年前至61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的。这颗牙齿的发现说明,单孔目动物确实在别处生活过,古生物学家确认这颗牙齿是属于一只鸭嘴兽的,是一个已经灭绝了的物种,被称为巴塔哥尼亚鸭嘴兽。
澳大利亚昆士兰出土的牙齿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胎盘类哺乳动物确实到过澳洲,一些专家认为,这颗牙齿属于原始的、不会飞的胎盘类哺乳动物,一种古有蹄类动物,经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这颗牙齿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万年前。最近的一些发现也证实了其他早期胎盘类哺乳动物也在澳洲生活过。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学家兼古生物学家蒂姆?弗兰纳里将澳洲和南美洲三类哺乳动物的进化史比作一场竞赛。单孔目动物在三者中有着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对能量的需要也较低,在澳大利亚繁盛起来,但在南美洲却输掉了这场竞赛。胎盘类哺乳动物是三者中新陈代谢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兴旺起来,却在澳大利亚落败。有袋动物的新陈代谢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两个大陆都未输掉这场竞赛,但显然在澳洲更为繁荣兴盛。是什么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进化之路?这要从澳洲于4500万年至3800万年前与南极大陆——澳洲与冈瓦纳古陆的最后联系时发生的故事说起。
与南极大陆分开后,澳洲开始了向北缓慢的漂移,这个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澳洲脱离冈瓦纳古陆独自向北漂移这一地质变化是澳洲大陆充满了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过程中,澳洲大陆的气候经历了从温暖潮湿的“温室”气候到寒冷干燥的“冰室”气候周而复始的变化,大约在2300万年前至1500万年前,澳洲大陆经历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温室期,多样性的有袋动物物种大爆发,那时出现的一种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属动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动物。1500万年前之后,气温开始下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段时间内,澳大利亚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起来,澳洲大陆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区变成了半干旱的牧草地。4000万年的岁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经历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陆却正在热带温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虽然在“温室”气候和冰室气候间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却保持着基本稳定的气候环境。而此时,继续向南移动的南极洲却冻成了一片坚冰,北美洲和欧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难。在过去的6000万年里,澳洲大陆在地质学上一直处于一个平静的时期,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大陆所没有的。但是没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动,澳洲的土壤无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贫瘠的。所有这些因素,对于澳洲的野生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袋动物以其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和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样体形的胎盘类哺乳动物更容易生存和繁荣起来。其他一些动物,包括雷鸟和火烈鸟,随着湖泊的干涸以及苍翠的植被变成了稀疏的干草地而遭至灭绝。结果,幸存下来动物的个头越长越大 ,也许是因为植被的质量越来越差,个头大的动物可以吃得多来弥补食物营养的不足。于是,当人类在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澳洲土地上到处都漫游着大批巨型动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狮
澳大利亚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经灭绝了的袋狮。袋狮有着如今许多动物所没有的一些独特的身体特征,作为一种以巨型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他具有许多“捕食猎手”的诸多优势,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样长而有力的尾巴,颌部的肌肉比狮子还要强有力。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袋狮身体结构这些特点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更新世时期活跃在澳洲的这种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狮的尾巴长而有力,很适合这种行动敏捷的捕食动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动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狭长的骨头,当它直立起来的时候,这根骨头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猎物时,会用尾巴帮忙,腾出前爪紧紧抓住猎物,最后以有力的颌部咬住猎物,给予致命的一击。
后腿:袋狮的后腿凝聚着极大的爆发力,但在高速奔跑时可能缺少弹性。古生物学家认为,袋狮的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他喜欢谨慎小心的跟踪猎物,突然出击。尽管袋狮的名字听起来会让人误以为它属于狮子,但它属于大型猫科动物狮子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后爪:可向回收缩的爪子和脚趾适合抓握,这表明,被认为生活在灌木树林环境中的袋狮,有时也许还得爬树,必要的时候,它就是从树上跃下来扑向猎物的,他们的爪子看上去很有点像一只灵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国伟大的解剖学家理乍得?欧文在1859年首次对袋狮进行描述时,将这种动物称为“捕食猛兽中最凶猛最可怕的野兽”。如今手中有了这种动物骨骸可以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也完全赞同欧文当年的断语。袋狮拥有强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锐的利爪,袋狮利用这样的爪子可以灵活的爬树,在捕食中可以紧紧抓住猎物不放。
牙齿:与树袋熊不同,袋狮属于双门齿型,也就是说它的下颌处有两个突出来的前门牙,这种牙齿结构很像鹦鹉的喙,因此早先有些专家认为袋狮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但是现代解剖学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袋狮拥有强有力的颌部肌肉,以及尖锐的前臼齿,他们完全有能力扑咬住任何类型的动物。
鼻腔:袋狮有一个相当大而且高度发达的鼻腔,对于一种捕食者来说,这也许并不奇怪,它们需要极其敏锐的嗅觉。有了这样的能力,袋狮就能跟踪猎物。
大脑:对袋狮的头骨进行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员了解到袋狮大脑的一些主要特征。根据袋狮脑叶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学家们确定袋狮的听觉、视觉和嗅觉能力都相当强。
灭绝之迷
袋狮是澳洲巨型动物之一,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灭绝。是谁又是怎样使他们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遭致灭绝命运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伯尔德分校的地球科学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类是在巨型动物灭绝之前不久抵达澳洲的,这些动物的灭绝一定与人类活动有关。
当人类最早到达澳洲时,那里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动物,那些动物的样子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动物长得像袋熊一样,体形却犹如河马般庞大,它们是地球上 曾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还有些动物长得像袋鼠,但它们却不是吃草为生,而是伸起两只高过头顶的手臂,扯下树枝,吃树上的叶子。还有一些动物则从树上寻找昆虫吃。澳大利亚有着独特的自然发展史。当它与其他地方完全隔离开以后,唯一在这块大陆上兴旺发达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动物。食物链最高层的以大型动物为食肉动物,如袋狮,通常潜伏在树上,等待着猎物走到近旁,然后从树上跃出扑向猎物,袋狮也属于有袋动物,现代已经没有与他们相像的动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动物丽纹双门齿兽 ,是一种超大的袋熊,是曾经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重约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现已灭绝的最大的袋鼠重约440磅。澳大利亚大型食肉动物有袋狮、袋狼、塔斯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还有虫类肉食动物陆地鳄鱼和巨蜥,这些大型动物最终都消失了。在人类到达澳洲之后不久,大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之间,澳洲的大多数巨型动物物种,无论是肉食性动物还是食草性动物,都渐渐灭绝。巨大的袋鼠、雷鸟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类开始登上这块大陆之后,澳大利亚当地的哺乳动物已经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确切的原因,至尽仍然是一个迷。幸运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动物生存了下来,包括如今幸存下来的最大的有袋动物——红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亚现今仍然是有袋动物和单孔目动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能够确保这些动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鸸鹋等,能够安然度过新一轮由人类在世界各地引发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灾难。
‘拾’ 现在还有没有古代生物
从几亿年前到现在还存活的古代生物,一般称作活化石,可以模糊的讲叫孑遗生物,是指任何生物其类似种只存在于化石中,而没有其他现存的近似种类。这些种类曾经从主要的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保留过去原始的特性。现存的一些古老的生物种类,属非科学术语 。
植物: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远在二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的祖先就开始出现了,和当时遍布世界的蕨类植物相比,它还是高等植物。到了一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已和当时称霸世界的恐龙一样遍布世界各地,后来,绝大部分银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只在我国部分地区保存下来一点点,流传到至今,成为稀世之宝。
水杉,远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类植物,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经历了第四纪冰川浩劫的珍贵孑遗植物。为落叶、针叶大乔木。它以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多变而独具一格,被列为古稀名贵植物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香果树,属茜草科下的一种植物。特产于中国,为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褐色。起源于距今约1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最初发现于湖北西部的宜昌地区海拔670—1340米的森林中。中国已把它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茜草科落叶大乔木,古老孑遗植物,中国特有单种属珍稀树种,分布于中国很多地方。
桫椤,别名蛇木,是桫椤科、桫椤属蕨类植物,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桫椤是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又称“树蕨”。是已经发现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在约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动物: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不过已经濒危,几乎灭绝了,唉~)
拉蒂迈鱼,学名矛尾鱼(学名:Latimeria chalumnae)体长2米,是腔棘鱼目矛尾鱼科的唯一种,是唯一现生的总鳍鱼类。原以为总鳍鱼已经全面灭绝,但于1938年渔民捕鱼时竟发现了活体,后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故被称为“活化石”。拉蒂迈鱼属的空棘鱼类化石最早出现于距今3亿5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当时它们是在咸水和淡水中生活的。三叠纪(距今1亿8干万年前)时,它们大多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中,再往后,则完全海生了。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肉食性,以冲刺方式捕食,专吃乌贼和鱼类。根据其内耳石年轮估计,矛尾鱼寿命为80-100岁。
扬子鳄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现存数量稀少,已濒临灭绝。在古老的中生代, 它和恐龙一样,它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亿年,成了生物进化史上的“老寿星”。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能找到早先恐龙等爬行动物的特征,因此,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它们的近祖所处年代可追溯到距今8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远祖所处年代则可追溯到2亿年前的三叠纪。有1.5亿多年进化史,与恐龙属同一时代。
蟑螂,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根据化石证据显示,原始蟑螂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出现于地球上。我们发现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从煤炭和琥珀中发现的蟑螂,与各家橱柜中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亿万年来它的外貌并没什么大的变化,但生命力和适应力却越来越顽强,一直繁衍到今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一只被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后死亡的原因则是过度饥饿。
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大鲵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也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于1988年将娃娃鱼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凡出售娃娃鱼必须持有渔政部门批准颁发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证》、《经营利用许可证》、《运输证》,并向经营所在地的渔政部门提出申请。
这些动植物虽然在地球生活了几亿年,但到如今都是濒临灭绝。在过去的5个世纪内,约有900种动植物从地球消失(它们至少不会在地球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了)。而濒临消亡的物种超过100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