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设计一种检测动物或植物中某病毒的免疫学方法(只有已知的该病毒标准抗原)
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你想达到什么检测目的了,另外还得看是什么病毒,存在于动植物什么部位。最简单的就是沉积实验:用标准抗原免疫鼠或兔等使其产生抗体,再用其血清作个沉积实验就可以了。这个实验不敏感,需要抗原抗体量较大,如果是特殊病毒或是感染初期,则检测不到。如果你有条件的话可以做ELISA,这个实验敏感性强。
一,基本原理
它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用于定量测定.测定的对象可以是抗体也可以是抗原.
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的试剂:
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免疫吸附剂)
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标记物)
③酶作用的底物(显色剂)
测量时,抗原(抗体)先结合在固相载体上,但仍保留其免疫活性,然后加一种抗体(抗原)与酶结合成的偶联物(标记物),此偶联物仍保留其原免疫活性与酶活性,当偶联物与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抗体)反应结合后,
再加上酶的相应底物,即起催化水解或氧化还原反应而呈颜色.
其所生成的颜色深浅与欲测的抗原(抗体)含量成正比.
这种有色产物可用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也可以用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加以测定.
其方法简单,方便讯速,特异性强.
二,酶及其底物
酶结合物是酶与抗体或抗原, 半抗原在交联剂作用下联结的产物.是ELISA成败的关键试剂,它不仅具有抗体抗原特异的免疫反应,还具有酶促反应,显示出生物放大作用,但不同的酶选用不同的底物 ,将得到不同的颜色反应.
360,450
420
荧光
黄色
甲基伞酮基半乳糖苷(4MuG)
硝基酚半乳糖苷(ONPG)
β-D-半乳糖苷酶
405
420
黄色
深蓝色
ABTS+HRP+葡萄糖
葡萄糖+甲硫酚嗪+噻唑兰
葡萄糖氧化酶
400
500
黄色
红色
4-硝基酚磷酸盐(PNP)
萘酚-AS-Mx磷酸盐+重氮盐
碱性磷酸酯酶
492
460
449
425
642
橘红色
黄色
棕色
兰色
蓝绿色
邻苯二胺
四甲替联苯胺
氨基水杨酸
邻联苯甲胺
2,2'-连胺基-2(3-乙基-并噻唑啉磺酸-6)铵盐
辣根过氧化物酶
测定波长
显色反应
底 物
酶
ELISA的种类和变化
(一)双抗体夹心法
(二)间接法
(三)竞争法
(四)双位点一步法
(五)捕获法测IgM抗体
(六)应用亲和素和生物素的ELISA
(一)双抗体夹心法
此法适用于检验各种蛋白质等大分子抗原
获得待分析物的未标定抗体
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
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
洗涤除去未结合的
抗体及杂质
加入封闭蛋白溶液以封闭载体
表面残留的蛋白结合位点
洗涤并除去未结合的封闭蛋白
加受检标本(抗原)形成
固相抗体-抗原复合物
洗涤除去其他
未结合的物质
加酶标抗体生成
抗体—待测抗原—酶标记抗体
的复合物
彻底洗涤
未结合的
酶标抗体
加底物进行
酶催化反应
根据颜色反应的
程度进行该抗原
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间接法是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为利用酶标记的抗抗体以检测已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故称为间接法.
(二)间接法
包被固相载体:
用已知抗原包被
固相载体
加待检标本:
使相应抗体与固相抗原结合
洗涤,除去无关的物质
加酶标抗抗体:
与固相载体上抗原抗体
复合物结合;洗涤,除去
未结合的酶标抗抗体
加底物
显色
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进行
该抗原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三)竞争法
此法可用于抗原和半抗原的定量测定,也可用于测定抗体 .
用已知特异性
抗体包被
固相载体
测定管加待测抗原和
一定量的酶标抗原使二者与
固相抗体竞争结合
对照管只加一定量酶标抗原
与固相抗体直接结合
分别洗涤
除去未结合
的成分
加底物显色
分别测定两管的吸光度值,
根据对照管与测定管吸光度值之比,
计算标本中待测抗原含量
对照管由于只加酶标抗原,与固相抗体充分结合,故分解底物显色深;测定管的显色程度则随待测抗原和酶标抗原与固相抗体竞争结合的结果而异.如待测抗原量多,竞争性地抑制酶标抗原与固相抗体结合,使固相上结合的酶标抗原量减少.因此,加入底物后显色反应较弱.
特点一:灵敏性
该测定法的灵敏度来自作为报告集团的酶.众所周知, 酶是一种有机催化剂,很少量的酶即可诱导大量的催化反应 ,产生可供观察的显色反应现象.因此该体系常被称为酶放大体系.ELISA实现了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示踪抗原或抗体的所在部位,或在微克,甚至纳克水平上对其进行定量.
例如,在测定血清中某一物质的含量时,化学比色法的敏感度为mg/ml水平,酶反应测定法的敏感度约为5~10μg/ml .
特点二:特异性
其特异性来自抗体或抗原的选择性.抗原抗体的结合实质上只发生在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之间.由于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例如乙肝病毒中的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g),虽来源于同一病毒,但仅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而不与另外两种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的这种特异性使免疫测定能在一非常复杂的蛋白质化合物(例如血清)中测定某一特定的物质,而不需先分离待检物.
ELISA应用实例
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
饲料中毒素的测定(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 简曲霉毒素 )
饲料中有害微生物的快速筛检 (如沙门氏菌 )
甲胺磷残留分析
甲基对硫磷残留分析
呋喃丹残留分析
ELISA在饲料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ELISA用于农药残留的检测
河豚毒素
植物毒素如罂粟碱,吗啡,藻类毒素
苯并芘
主要有除草剂与杀虫剂两大类
例如杀暝松( FN ),
甲氟磷酸异已酶( SOMAN ),
草不绿( Alachor ),
西维因( Carbaryl ),
多菌灵及克菌丹( Captan )等.
农药的检测:
ELISA检测 "非典型肺炎"冠状病毒
ELISA在结缔组织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检测抗异质性胞核核糖蛋白A2(hnRNPA2)/类风湿性关节炎(PtA)33抗体
ELISA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ELISA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
ELISA试剂盒商业资讯
ELISA试剂盒
酶联免疫井
DNM-9602G酶标分析仪
DNM-9602 标配酶标分析仪
DNM-9602A酶标分析仪
几种酶标分析仪
(一) 原理
ELISA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牵9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试验技术。由于抗原、抗体的反应在一种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的孔中进行,每加入一种试剂孵育后,可通过洗涤除去多余的游离反应物,从而保证试验结果的特异性与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通过不同的设计,具体的方法步骤可有多种。即:用于检测抗体的间接法(图a)、用于检测抗原的双抗体夹心法(图b)以及用于检测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的抗原竞争法等等。比较常用的是ELISA双抗体夹心法及ELISA间接法。
(二) 操作步骤
方法一 用于检测未知抗原的双抗体夹心法:
1. 包被:用0.05M PH9.牰碳酸盐包被缓冲液将抗体稀释至蛋白质含量为1~10μg/ml。在每个聚苯乙烯板的反应孔中加0.1ml,4℃过夜。次日,弃去孔内溶液,用洗涤缓冲液洗3次,每次3分钟。(简称洗涤,下同)。
2. 加样:加一定稀释的待检样品0.1ml于上述已包被之反应孔中,置37℃孵育1小时。然后洗涤。(同时做空白孔,阴性对照孔及阳性对照孔)。
3. 加酶标抗体:于各反应孔中,加入新鲜稀释的酶标抗体(经滴定后的稀释度)0.1ml。37℃孵育0.5~1小时,洗涤。
4. 加底物液显色:于各反应孔中加入临时配制的TMB底物溶液0.1ml,37℃10~30分钟。
5. 终止反应:于各反应孔中加入2M硫酸0.05ml。
6. 结果判定:可于白色背景上,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反应孔内颜色越深,阳性程度越强,阴性反应为无色或极浅,依据所呈颜色的深浅,以“+”、“-”号表示。也可测O·D值:在ELISA检测仪上,于450nm(若以ABTS显色,则410nm)处,以空白对照孔调零后测各孔O·D值,若大于规定的阴性对照OD值的2.1倍,即为阳性。
方法二 用于检测未知抗体的间接法:
用包被缓冲液将已知抗原稀释至1~10μg/ml,每孔加0.1ml,4℃过夜。次日洗涤3次。加一定稀释的待检样品(未知抗体)0.1ml于上述已包被之反应孔中,置37℃孵育1小时,洗涤。(同时做空白、阴性及阳性孔对照)于反应孔中,加入新鲜稀释的酶标第二抗体(抗抗体)0.1ml,37℃孵育30-60分钟,洗涤,最后一遍用DDW洗涤。其余步骤同“双抗体夹心法”的4、5、6。
(三) 试剂器材
1. 试剂
(1) 包被缓冲液(PH9.6 0.05M碳酸盐缓冲液):
NaCO31.59克 NaHCO3 2.93克 加蒸馏水至1000ml
(2) 洗涤缓冲液(PH7.4 PBS):0.15M KH2PO4 0.2克 Na2HPO4·12H2O 2.9克 NaCl 8.0克KCl 0.2克 Tween-20 0.05% 0.5ml 加蒸馏水至1000ml
(3) 稀释液:牛血清白蛋白(BSA) 0.1克 加洗涤缓冲液至100ml 或以羊血清、兔血清等 血清与洗涤液配成5~10%使用。
(4) 终止液(2M H2SO4):蒸馏水178.3ml,逐滴加入浓硫酸(98%)21.7ml。
(5) 底物缓冲液(PH5.0磷酸枣柠檬酸):0.2M Na2HPO4(28.4克/L) 25.7ml 0.1M 柠檬酸(19.2克/L) 24.3ml 加蒸馏水50ml。
(6) TMB(四甲基联苯胺)使用液:TMB(10mg/5ml无水乙醇) 0.5ml底物缓冲液(PH5.5) 10ml0.75%H2O2 32μl
(7) ABTS使用液:ABTS 0.5mg 底物缓冲液(PH5.5) 1ml 3%H2O2 2μl
(8) 抗原、抗体和酶标记抗体。
(9) 正常人血清和阳性对照血清。
2. 器材:
(1) 聚苯乙烯塑料板(简称酶标板)40孔或96孔,ELISA检测仪,50μl及100μl加样器,塑料滴头,小毛巾,洗涤瓶。
(2) 小烧杯、玻璃棒、试管、吸管和量筒等。
(3) 4℃冰箱,37℃孵育箱。
(四) 注意事项
1. 正式试验时,应分别以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控制试验条件,待检样品应作一式二份,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时本底较高,说明有非特异性反应,可采用羊血清、兔血清或BSA等封闭。
2. 在ELISA中,进行各项实验条件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其中包括:
(1) 固相载体的选择:许多物质可作为固相载体,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酰胺和纤维素等。其形式可以是凹孔平板、试管、珠粒等。目前常用的是40孔聚苯乙烯凹孔板。不管何种载体,在使用前均可进行筛选:用等量抗原包被,在同一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观察其显色反应是否均一性,据此判明其吸附性能是否良好。
(2) 包被抗体(或抗原)的选择:将抗体(或抗原)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时,要求纯度要好,吸附时一般要求PH在9.0~9.6之间。吸附温度,时间及其蛋白量也有一定影响,一般多采用4℃18~24小时。蛋白质包被的最适浓度需进行滴定:即用不同的蛋白质浓度(0.1、1.0和10μg/ml等)进行包被后,在其它试验条件相同时,观察阳性标本的OD值。选择OD值最大而蛋白量最少的浓度。对于多数蛋白质来说通常为1~10μg/ml。
(3) 酶标记抗体工作浓度的选择:首先用直接ELISA法进行初步效价的滴定(见酶标记抗体部份)。然后再固定其它条件或采取“方阵法”(包被物、待检样品的参考品及酶标记抗体分别为不同的稀释度)在正式实验系统里准确地滴定其工作浓度。
(4) 酶的底物及供氢体的选择:对供氢体的选择要求是价廉、安全、有明显地显色反应,而本身无色。有些供氢体(如OPD等)有潜在的致癌作用,应注意防护。有条件者应使用不致癌、灵敏度高的供氢体,如TMB和ABTS是目前较为满意的供氢体。底物作用一段时间后,应加入强酸或强碱以终止反应。通常底物作用时间,以10-30分钟为宜。底物使用液必须新鲜配制,尤其是H2O2在临用前加入。
❷ 对动物免疫学的认识
1、免疫(mmunity):指生物机体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物质 对自身物质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对非自身物质产生清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二 免疫反应的功能
1、免疫防御 为机体清除异己物质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正常 抗感染)消灭病原生物 中和毒素)
异常 (过高)变态反应(超敏反应(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缺陷症 指机体免疫系统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后天遭受损伤所致的免疫功能降低或缺乏的系统综合症
免疫的基本概念2、自身稳定 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 清除体内衰老的和被破坏的细胞
异常 (过高)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 自身抗体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功击自身正常细胞和组织 使其产生的病理性改变或功能障碍
3、免疫监视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 清除体内突变 崎形的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正常 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
异常(过低)恶性肿瘤 持续感染
三、免疫的主要类型
1、天然免疫
定义 指体机先天具有的正常生理防御功能 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与异物都有排斥和屏障作用 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
定义 指机体对某一种或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 它是后天的 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感染或预防接种后产生的 也称特异性免疫…
❸ 猫输血量计算方式
猫输血量计算方式是平均2~4kg猫可在30~60 min内静脉输入40~60 mL全血。以5~10 mL/kg/h速度输入过滤的血。严重贫血需要输血的猫通常都极度沉郁、嗜睡和厌食。保定和治疗造成的应激可能会把这些危重患病动物推向死亡的边缘。
在保定和治疗时,动作一定要十分轻柔。病情严重的猫应该用毛巾或毯子包裹。在通过输入红细胞恢复携氧能力前吸氧气没有帮助,但如有可能,仍推荐面罩吸氧或流动氧吸氧。
猫输血的反应
兽医临床输血反应的确切发生率和临床重要性尚不明确。有几项关于犬猫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研究。总的来说,犬猫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2%。
输血反应可能是免疫介导性或非免疫介导性,发生时间可能在输血后立即发生,也可能推迟到输完血后才发生。<p>急性输血反应通常在开始输血后的几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生,但也可能在输完血后48 h发生。急性免疫反应包括溶血和急性超敏反应,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
❹ 什么是免疫反应
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应答)secondaryimmune
response,econdary
response
在动物接受第一次抗原刺激时的免疫反应[初次(免疫)反应=primary
immune
response,pri-mary
response]减退之后,用同样抗原再行刺激时,则发生比初次反应更急速而强烈的反应。此一反应称为二次反应。但是从初次免疫的意图给注射抗原时,可出现比预想还强烈的反应,推测其原因也许是以前受过同样或类似的抗原刺激所引起,此时则常用“既往反应”一词。
(区伟乾
译)
❺ 什么是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体内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而清除异物的过程。外周免疫器官是进行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动物机体内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两个方面。
免疫应答是在免疫细胞参与下进行的,免疫应答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识别阶段
机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和加工抗原,并把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和B细胞。
(2)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T细胞和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增殖,最后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
(3)效应阶段
指效应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效应物质清除异物的过程。其中浆细胞产生抗体而发挥体液免疫作用,而效应T细胞除直接破坏靶细胞外,还释放淋巴因子,实现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应答
指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而发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1个B细胞含有104~105个抗原受体,可以和大量的抗原分子相结合。
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淋巴因子而发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称为细胞免疫应答。
❻ 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识别阶段:T细胞和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其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来提呈。
2、活化增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协同刺激分子的参与下,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效应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和记忆细胞。
3、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1、特异性:特异性是指某一特定抗原刺激可以从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库中选择出相应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2、耐受性:完好地保留了针对“非己”抗原的识别和反应能力。免疫耐受机制是免疫系统区别自身和非己的关键。
3、记忆性:T细胞和B细胞在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都会产生由经抗原刺激活化、增殖淋巴细胞分化而来的记忆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可出现应答的潜伏期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再次免疫应答。
❼ 请问检测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方法都有哪些
细胞免疫(CMⅠ)是由多种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导致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因此细胞功能测定不仅涉及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与包括各类因子活性测定,因此评价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不仅程序复杂,且很难标准化
一、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体外检测方法
皮肤试验和接触性过敏的诱发是检测迟发型过敏反应(DTH)的两种常用方法。皮肤试验中诱发对曾经使病人致敏的抗原的再次应答,而接触性过敏是测试受者对从未接触过的物质发生致敏的能力。
1.皮肤试验 用皮肤试验诊断DTH,常用的抗原有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腮腺炎病毒、念珠菌素等,在人类试验时在前臂皮内注射少量可溶性抗原,24~48小后,测量红肿硬结的大小,硬结直径大于10mm即被看作为阳性。表明受试者对该病原菌有了一定的细胞免疫能力,若皮试无反应,可用更高浓度的抗原重复试验,若仍无反应即为阴性,需排除皮试技术误差,也可能受试者从未接触过此抗原,也可能由于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或由于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或由于严重感染(麻疹、慢性播散性结核)造成的无反应性。
2.接触性过敏常应用低分子量化合物如二硝基氯苯(DNCB)诱生接触性过敏。化合物与皮肤蛋白质结合而导至DTH反应。在动物试验时,初次皮肤上涂抹DNCB后间隔7~10天再激发刺激,则皮肤出现即为阳性。此试验人类已不使用。
二、细胞免疫的体外检测方法
体外检测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最易采集的是血标本,首先需分离或纯化淋巴细胞,一般使用萄聚糖-泛影葡胺配成比重为1.077的淋巴细胞分层液,当将血液重叠于淋巴细胞分层液之上离心时,由于红细胞(1.092)、多形核白细胞(1.090)、淋巴细胞(1.070)的比重不同而相互分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血浆和分层液交界处形成一薄层。仔细分出这一薄层的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占80%,单核细胞占20%,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80%,B细胞占4%~10%,其作为非DT、非B细胞。
1.T细胞计数
(1)E花环法:人类T细胞表面有SRBC受体(CD2)能与SRBC结合形成玫瑰花环样结构,将经分层液分离现的RBM悬液与SRBC在含有血清的平衡盐水中混合,经37℃培养5~10分钟放4℃过夜,取细胞悬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约70%~80%淋巴细胞结成花环即为T细胞。目前此方法已用来分离T细胞,而不用做T细胞计数。
(2)用单克隆抗体计数T细胞:将人的PBM分成三等份,分别用小鼠抗人CD3、CD4和CD8的单克隆抗体作第一抗体与细胞结合,再用FITC标记的兔抗小鼠IgG抗体作第二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在PBM中被CD3抗体染上荧光的细胞称为CD3+细胞即总T细胞。正常人在PBM中T细胞占70%~80%。正常人的CD4+细胞和CD8+细胞之和应与CD3+细胞数一致。CD4+细胞与CD8+细胞的比值正常人约为2/1而艾滋病患者则比值小于1.7。
2.T细胞活化试验 T细胞能被非特异的物质称为有丝分裂原所激活而向淋巴母细胞转化。T细胞转化过程可伴随有DNA、RNA、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最图导致细胞分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计数转化后的淋巴细胞数,也可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细胞,用液闪测定仪检查掺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细胞,用液测量仪检查掺入的3H-TdR的多少确定淋巴细胞转化率。最近有一种不用同位素,又可用仪器测量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检查法,称为MTT检测法,MTT是一种甲氮唑盐,它是细胞线粒体脱氢酶的底物,细胞内的酶可将MTT分解产生蓝黑色甲(fromazan)产物。该产物的多少与活性细胞数正相关。结果可用酶标检测仪(595mm)测量汇丰银行密度,做为MTT法的检查指标。此法的结果与3H-TdR掺入法平行,并能反应试验中的活细胞数(表20-3)。
表20-3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刺激物
分裂原
T细胞
B细胞
植物血凝素(PHA)
+
-
刀豆蛋白A(ConA)
+
-
美洲商陆(PWM)
+
+
葡萄球菌蛋白A(SPA)
±*
+
副伤寒杆B(SPB)
±
+
注: PWH主要是T细胞分裂原,也可通过刺激T细胞分泌可溶性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
*SPA诱导B细胞分裂不需要T细胞协助,但诱导B细胞激活抗体分泌细胞需要T细胞协助
3.细胞毒试验 TC细胞、NK细胞、LAK细胞、TIL细胞对其靶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杀伤)作用。常用的栓测细胞毒效应的方法是51Cr-Na2Cro4盐水溶液与靶细胞胞混合,于37℃培养1小时左右,51Cr即可进入靶细胞,与胞浆蛋白结合,洗去游离的51Cr后,即可得到51Cr标记的靶细胞,将待检细胞毒性的细胞与51Cr标记的靶细胞混合(比例约为50:1或100:1)靶细胞被杀伤越多,释放到上清液中的液游离的51Cr越多,且不能被其他细胞吸收。用γ射线测量仪检测上清液中的cpm值,即可计算出待检细胞杀伤活性的高低。
细胞毒试验检测Tc细胞效应功能是否健全,及经IgG介导的ADCC效应,或NK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是有意义的。
4.混合淋巴细胞的反应(MIR) 是体外研究T细胞的较好的方法,双向MLR常被用来筛选骨髓移植的供体。来自不同供体的淋巴细胞分别与病人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4~5天,在最后8小时掺入51TdR掺入法测T细胞的反应性。或用细胞毒法观察受刺激的T细胞与活的靶细胞混合(靶细胞来自与刺激细胞相同的个体)如果T细胞受刺激后产生了细胞毒T细胞,可杀死活的细胞,根据靶细胞释放51Cr的多少算出T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LIF(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来评估细胞免疫功能。近年来应用测定IL-2的免疫酶技术,操作简单,并能定量以取代了MIF和LIF的测定。单个核细胞与分裂原一起培养24小时,然后测定清液中的IL-2活性。在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时,特别是AIDS病人,IL-2分泌明显降低。而有些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移植排斥反应等病人体内血清中IL-2水平升高,表明病人T细胞活性增高。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的病人尿中IL-2也可升高。
也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种体液中活化的T细胞脱落的IL-2受体(CD25),一般来说IL-2的水平和IL-2受体水平是平行的,IL-2和IL-2受体的检测可用于对某些疾病的监测,如移杆排斥、自身免疫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
对体外培养的细胞进行细胞因子产生能力检测是检查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或抗原性。现已可用核酸杂交技术,即从组织中或细胞中提取RNA,与同位素或酶标记的该种细胞因子的cDNA探针作分子杂交试验,即印迹(dot blotting)或Northern印迹,若查出有某种因子的mRNA存在,即说明该细胞在所处培养条件下有产生某种细胞因子的能力。
❽ 动物防疫中什么叫做应免动物数量
规定要求动物全免疫的,所以应免动物数量,就是指实有总数量,这是统计方面的个术语,应兔与实免有个差别的,问题就反应出来了,两个统计数字没有差别,说明全免了,没有问题了。OK
❾ 动物的免疫反应
特异抗原入侵时,刺激淋巴B细胞分化为具有特异性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出特异性抗体。由于制备杂交瘤细胞时使用特异性抗原处理,顾只产生一种抗体,这里指浆细胞的特异性。而杂交瘤细胞的制备过程中的筛选过程是从 骨髓瘤-骨髓瘤杂交细胞B淋巴-B淋巴杂交细胞和骨髓瘤-B淋巴杂交细胞中选出B淋巴-骨髓瘤杂交细胞,在通过检验,选出与抗原发生了特异性反应的B淋巴-骨髓瘤细胞。请采纳!谢谢!
❿ 免疫学的抗体定量实验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困扰全球的健康问题,世界范围内大约有3.5亿人感染HBV,其中亚洲占了3/4,仅中国就有近1.3亿人携带HBV[1]. HBsAg携带率达9.7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3 000万人,其中约10-20%发展成为肝硬变,1-5%可演变成为肝细胞癌(HCC). 近来国内外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已有了很大进展,主要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防止慢性化发展等综合治疗. 近些年来,肝病学界已达成共识,认为抗病毒治疗是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治疗措施,目前用于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二类,一类是抗病毒药物,具有直接抑制及杀灭病毒的作用; 另一类是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抑制及清除肝炎病毒. 但是这些药物的效果还不稳定,治疗费用昂贵,所以不论是从疗效的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人们都在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预测药物的效果及进一步指导用药. 先前人们选用免疫学的方法来预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又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人们通过监测治疗前、治疗时及治疗后病毒载量的变化可更准确的,更量化的预测药物的疗效,并为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1 乙型肝炎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与清除
在HBV复制循环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共价闭环(ccc)或超螺旋DNA分子的形成,作为一种病毒的微染色体而存在[2]. 虽然HBV仅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病毒本身不能引起肝细胞病变,但是HBV通过细胞内免疫引发的肝损害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1].
乙型肝炎患者自体每日可清除外周血中大量HBV. 根据最近对HBV在人体内动力学研究,HBV的半衰期为26.4 h,病毒存活期为36.6 h,日更新率为48%,所以控制人体病毒感染的关键在于清除HBV cccDNA,抑制病毒复制[3-4]. Guidotti et al [5] 的研究得出在动物模型中,病毒第一阶段的清除主要通过非细胞病理的作用清除或抑制cccDNA的产生,可能是通过细胞因子的作用. Whalley et al [6]在对人急性HBV感染的动力学研究中,得出病毒清除第一阶段半衰期的平均数与动物模型中cccDNA半衰期相一致[7]. 该项研究提示病毒初始阶段的清除机制或许与cccDNA的清除相关; 但是该实验不能得出在病毒生活周期的下游阶段可能受到的抑制作用,这些还需要大量直接的实验加以验证. 于是人们期望着能通过清除HBV的复制模板cccDNA来降低被感染细胞的产病毒的能力,由此可导致血清中相关病毒DNA的降低.
2 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疗
慢性HBV感染常常是由于早期暴露于HBV的结果,导致了病毒在缺乏强大抗体与细胞内免疫反应的情况下长期存在[8]. 如果人体的免疫机制不能及时清除HBV在体内的持续存在与活跃复制,必将导致肝组织损伤的不断进展. 因此,要想阻止肝脏进行性损害,必须采取有效药物清除或抑制HBV的复制,也就是说抗病毒治疗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目前用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细胞因子,如干扰素,有a,b,g三种,a,b干扰素疗效相似,临床应用较广泛,g-干扰素疗效较差,应用受到限制. 他们一方面通过免疫调节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可直接抗病毒,然而IFNa的治疗效果是有限的,长期应用才可抑制HBV复制,获得持久性效应. IF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和疗程有关,治疗近期疗效较高,远期疗效尚低,如果有针对的选择病例,可以提高疗效. 因为其不能清除cccDNA,停药后可再次复制,也不能清除已整合入的细胞基因组的病毒基因,而且长期使用有很多的副作用,于是出现了另一类可大量直接抗病毒的药物,即核苷类似物,通过抑制病毒聚合酶来阻止病毒的复制,如拉米夫定、泛昔洛韦、阿昔洛韦已用于临床,阿德福韦、恩他卡韦和BMS-200475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其中拉米夫定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在HBV复制循环过程中,病毒的逆转录酶是合成新的HBV DNA的前基因组mRNA模板所必需的,由此拉米夫定可阻止已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生产新病毒[9]. 另外病毒的聚合酶是病毒进入细胞核之前形成双链环状DNA所必须的[10],故拉米夫定还可阻止病毒感染新的细胞[11]. 他与IFNa的不同之处是其不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最早用于治疗免疫缺陷型病毒,后来发现其对HBV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作用迅速,可降低HBV DNA低度可达106, 7拷贝/L,已广泛用于临床. 但是其对HBV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停用药物后HBV DNA又反复出现,低于或相当于基础水平,而且也不能完全清除cccDNA,更不能清除已与细胞基因组整合的病毒,使HBsAg消失. 只有长期使用,持续性抑制HBV复制直至消耗cccDNA,才可获得持久性效应[12],但是YMDD变异的存在,对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出了挑战,患者的选择及停药时机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大大促进了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猴免疫缺陷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动力学数学分析的发展[13]. 反过来,在抗病毒的治疗过程中,对于这些病毒感染的动力学的深入理解不仅为病毒发生机制提供了动力学图谱,而且也为设计合理的治疗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研究病毒动力学的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
3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
3.1 与抗原抗体的模式关系 早期人们多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预测其传染性、疾病进程及预后. 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也表达病毒特异蛋白,这些蛋白可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产成相应的抗体,故可通过检测抗原抗体来间接反应病毒的复制水平. Gerken et al [14]用IFNa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期间,发现抗-HBcIgM和病毒载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隋云华et al [15]通过对838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得出HBV DNA定量与HBsAg、HBeAg、HBcAb 阳性的符合率为94.4% ,显示了极好的特异性. 但是免疫学检测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问题,如抗原变异、免疫交叉反应、免疫复合物的形成[16],这些都影响着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的进一步提高,另外HBV的表达和机体的免疫反应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免疫学指标与临床现象及病毒载量有可能不完全吻合. 随着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广泛使用,病毒变异的广泛存在,紧紧依靠免疫学指标已经不能完全解释许多临床现象. 血清学检测不能准确地反应病毒的复制,故病毒载量的检测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诊断. 有学者在分析免疫学检测与病毒载量检测之间的关系时得出,HBsAg,HBcAb 阳性,HBsAg,HBeAb,HBcAb阳性组,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38.6%和27.3%,显示了HBV DNA定量的灵敏性[21]. 随着一些抗病毒药物的有效应用,临床中发现某些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呈阴性结果,提示血清学标志反映HBV复制状态存在局限性. 李文清et al [23]调查了20例乙型肝炎患者(16例HBeAg阳性和4例HBeAb阳性)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经12 wk和24 wk治疗后,其HBV DNA含量迅速下降,部分HBV DNA含量低于检测范围,而呈阴性结果,其阳性率分别仅为75.0%和55.0%,而血清学标志无1例发生变化. 表明在抗病毒治疗期间,血清学标志的变化滞后于HBV DNA含量的变化,HBV DNA定量检测是反映HBV复制和药物疗效的判断最直接、可靠的指标[17].
既往一般认为,血清HBeAg阴转或抗-HBe出现预示病毒复制水平降低或病变趋于恢复[18],但有报道指出HBeAg阳性患者的病毒载量比HBeAg阴性患者的高[19],在其调查的116例患者中有42例(36.1%)血清HBeAg阴性,但仍可检出HBV DNA,部分病例HBV DNA水平还较高,提示HBeAg阴转不能认为HBV复制减少或停止. 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患者中多数伴有HBV前-C区的基因突变,特别是第1896位核苷酸的突变,致使前-C区第28位密码子(TGG)转变为翻译终止密码子(TAG),导致HBeAg的合成、分泌障碍,但却不影响HBV的复制[20]. 这种变异的HBV比野生型HBV更不易被机体清除,因而更易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恶化,且与重型肝炎和肝癌密切相关[21]. 因此,血清HBeAg阴性而HBV DAN含量高的患者应引起临床上重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随着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血清HBV DNA含量却逐渐下降,提示病情可能越重,病毒复制水平越低. 这可能与CHB患者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在造成肝损害的同时,也中和和清除血循环中的病毒颗粒有关[22],表现为免疫损伤越严重,肝损害程度也越严重,血清HBV DNA含量越低. 此外,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的加重,部分HBV DNA被整合到宿主肝细胞中,致使血清HBV DNA含量降低. 因此,CHB患者定量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对临床判断肝损害程度,指导抗病毒治疗,估计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3.2 病毒动力学 病毒的动力学研究主要通过假设的数学模型,结合抗病毒药物作用下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数据求解得到的病毒感染动力学特征的基本参数. 了解病毒感染动力学过程,可以更清楚的理解病毒感染发生、发展、转归以及药物治疗效果. 最初的病毒动力学原理的研究是源于对HIV感染动力学分析,并促进了病毒动力学的发展. 在慢性病毒感染的患者中,病毒的水平通常被认为达到一个稳定或恒定水平,然后保持这一状态很多年. 为了保持这一恒定的水平,机体必须以同样的速率清除和生产病毒. 如果不保持清除与产出平衡的话,那么病毒的数量就会慢慢地增加. 一旦恒定点建立,测量病毒载量将不能证实病毒的生产是减慢了,还是加速了. 因此为了获得病毒生产与清除率的信息,不得不用抗病毒药物打乱该系统. 例如,如果病毒生产能够完全被阻止,那么病毒载量将会下降,他下降的速率是清除的速率. 如果病毒的生产不能完全被阻止,那么病毒载量下降的速率将不仅仅依赖于病毒清除的速率,而且也依赖于生产病毒的细胞的死亡率和抗病毒药物的效果[23].
目前HBV动力学研究也有报道,获得了一些重要参数[24],该参数包括病毒感染,细胞的死亡及抗病毒药物的疗效. 其中基本的动力学模型可用于研究HBV的感染,计算慢性感染过程中平衡病毒学载量,也适于研究抗逆转录病毒的抗病毒治疗. Whalley et al [6]通过检测急性HBV感染者病毒潜伏后期和临床期血清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HBV感染动力学过程. HBV复制很快,在2.2-5.8(3.7±1.5 d),经过一个峰值后,血清中病毒载量达到约1013拷贝/L. HBV DNA的清除经过2-3阶段下降,第一阶段为快速下降期,半衰期为3.7±1.2 d,接近于在其他嗜肝病毒中所观察到的cccDNA通过非细胞病理机制清除时的半衰期. 最后的病毒清除阶段半衰期范围很广泛,在4.8-284 d之间,这可能与感染肝细胞的清除率有关. 游离病毒的半衰期大多数为1.2±0.6 d. 他们估计在病毒复制高峰每天至少产生1013个病毒,平均一个感染肝细胞每天最多能产生200-1 000个病毒. Nowak et al [25]通过假设拉米夫定完全阻断了病毒对细胞的感染,使感染细胞数量维持恒定,从而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提出了病毒清除表现为双期过程的理论. Tsiang et al [26]对Nowak数学模型作了修正,他们假设感染的细胞并不维持恒定,引入了病毒抑制效率参数. 应用修正后的模型评价了阿德福韦对病毒的抑制效率参数,得出30 mg/d 阿德福韦对病毒的抑制效率为0.993±0.008, 即治疗期间每天仍有0.7%的病毒产生. Lowin et al [27]提出病毒的下降模式可能存在更复杂的多阶段模式-阶梯式. 通过对病毒动力学的研究了解病毒在清除过程中的特点,从而可指导临床评估药物疗效,以及针对不同的患者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
3.3 动态学检测与抗病毒治疗 病毒载量一般指每毫升血清中病毒拷贝数,也表示肝脏病毒含量. 血清中,病毒DNA水平与病毒含量一致,病毒载量和病毒DNA水平意义相同; 但肝脏中的病毒DNA水平包括已包装和待包装的病毒DNA,因此病毒载量和病毒DNA水平不完全等同. 感染细胞和血清中的病毒半衰期均很短,因此血清病毒水平反应了病毒的复制水平,但病毒载量并不完全反映病毒的复制水平,其反映的是检测前感染细胞释放的病毒与被清除体外的病毒的累积差值. 数值大小不直接与感染细胞生成速度(复制水平)有关,而是与感染细胞的破坏速度和机体清除游离病毒的速度有关. 病毒载量可以通过测定病毒基因组来确定[28]. 病毒载量在不同患者、不同发病阶段和不同发病类型中,相同大小的病毒载量可能表示不同的临床意义. 以前,病毒载量的检测仅用于基础研究,现在被广泛用于常规的病毒学诊断,并且检测试剂已大量商品化. 在临床病毒学中,病毒载量的测试主要用于四个目的: 即病毒学诊断; 评估患者的预后; 作为检测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标志; 评估患者的传染性,即传播的危险性.
病毒载量定量检测使人们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病毒在体内的致病作用,弥补了免疫学方面的不足. Nowak et al [3]对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监测其病毒载量的变化,利用数学模型分析病毒载量下降的特点、治疗的效果. 结果发现,在治疗的第2-4 wk,血清中病毒DNA降低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主要是游离病毒的清除,第二阶段主要是生产病毒的被感染细胞的清除. 当患者停止使用拉米夫定,病毒水平将会迅速增加至初始的稳定阶段. Zeuzem et al [29]和Tsiang et al [26]也观测到了病毒载量分两阶段下降这一特征. 从这些研究中,按每天50%的反复率可估计游离HBV的半衰期约为24 h, 游离病毒的生产率约每天1012,被感染细胞的半衰期为10-100 d. Lowin et al [27]指出病毒的下降模式在一些患者中可能更加复杂,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泛昔洛韦,或联合其他的核酸类似物,采用实时PCR法监测病毒的下降模式. 结果发现对部分患者而言,病毒水平不是按照前面所描述的典型的两阶段模型下降,其下降模式更像阶梯式,提示HBV病毒动力学或许比先前提及的更为复杂,另外有两例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更加快速的被清除,提示先前估计的游离病毒的半衰期为24 h并不是普遍存在的. Tsiang et al [26] 在近来的阿德福韦Ⅱ期临床研究过程中,有15例慢性HBV患者接受了每天使用30 mg阿德福韦,持续了12 wk,结果血浆中HBV水平下降了104.1. 虽然病毒清除的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的初始阶段与先前的两阶段模式相符合,但是病毒载量实际上处于不稳定状态,在第二阶段中病毒DNA以更低的速率持续下降,病毒载量的变化甚微,在治疗30 d Nowak et al [25] 的模型不再适用. 血浆中病毒水平迅速和持续的降低依赖于病毒生产有效的抑制,因为这些都是由抗病毒治疗的剂量与效力所决定的. 病毒生产完全抑制的缺乏,病毒彻底清除与肝纤维化危险性的降低及肝细胞癌的发展将主要依靠被感染细胞降低的有效率[30-31]. 显然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来证实这些有意义的发现.
血清HBV DNA检测对监测病毒载量的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肝组织中的HBV DNA的检测可更准确地反映病毒的复制情况. 张光曙 et al [32]通过肝活检,检测肝组织HBV DNA,结果发现在急慢性HBV感染中可提高确诊率,尤其是慢性感染. 研究观察证实血清内的HBV DNA检出率和HBV DNA含量均明显低于肝细胞,提示肝细胞内HBV DNA阴转可能晚于血液,因而提示在抗病毒治疗时,血内HBV DNA阴转并不能说明肝细胞内亦已阴转,在血液内HBV DNA阴转不应随即停止治疗,应结合临床表现及肝组织中HBV DNA是否阴转来判定. 故除了监测血清中病毒载量的变化外,应该进一步检测肝组织中的病毒DNA,因为其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状况,但是由于取材较复杂,故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
病毒载量及其动态变化与临床现象的关系比较复杂,需准确观察低复制病毒的微量变化; 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应用提高了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但这类药物可引起HBV耐药毒株的出现,从而引发停药后反弹,是目前在乙型肝炎治疗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33-35]. 故应针对不同患者具体的发病阶段和治疗措施,适时、动态的测定多个时间段的病毒载量,在治疗期间预测耐药毒株,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些都对HBV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胶原蛋白实验方法
中译本序言
当今,国际上对结缔组织尤其是胶原蛋白的研究相当活跃,其进展亦相当迅速,已引起我国生物学及医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胶原蛋白是动物体内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蛋白质,与机体的生长、衰老及疾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医对一些难治性结缔组织病(如肝、肺、肾等脏器的纤维化、动脉硬化、硬皮病、粘连包块、疤痕、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红斑狼疮等)的治疗有一定独到之处,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已将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作为血瘀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之深入开展胶原研究对发展中医学有一定帮助。近年来,随着胶原研究的进展,一些与胶原代谢有关的疑难杂症的病理现象正在逐步阐明,1985年日本对有关胶原研究的投资竟占全国年度总医疗经费的10%。
由于胶原性状的特殊性,所以有必要将国外有关胶原蛋白研究的实验方法介绍给我国众多的读者,以便使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尽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コぅへゲニ実验法》一书是目前关于胶原蛋白实验方法学较全面的一部着作。着者永井裕教授为胶原酶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藤本大三郎教授有关胶原蛋白架桥的研究则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书的其他执笔者也都是长期直接从事胶原蛋白研究的人员,因而得以使本书具有先进性及较高的实用价值。译者刘平博士将本书译成中文出版,对我国从事有关胶原蛋白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定会有所帮助,对我国的胶原研究亦将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 录
1章:胶原蛋白的提取与精制
1.1胶原的性状及提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1.1可溶性胶原和不溶性胶原
1.1.2有关胶原的术语
1.1.3胶原溶液的性质
1.1.4沉淀溶液内胶原时的注意事项
1.1.5胶原溶液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1.6精制胶原的保存
1.1.7制备胶原用原材料的前处理
1.1.8试剂及器具
1.2前胶原的制备
1.2.1概述
1.2.2实验方法
1.3硬组织中胶原的制备方法
1.3.1概述
1.3.2实验方法
1.3.3注意事项和存在的问题
1.4各型胶原的制备
1.4.1I型、Ⅱ型、Ⅲ型胶原
1.4.2Ⅳ型、Ⅴ型、Ⅵ型胶原
1.4.3Ⅶ型(LC:LongChain)胶原
2章:胶原的分析
2.1羟脯氨酸的定量
2.1.1概述
2.1.2Woessner的方法(第I法)
2.1.3Kivirikko,Laitinen.Prockop等人的方法
2.1.4Inayama.Shibata,OhtsukiSaito的方法
2.1.5应用氨基酸分析仪的定量测定
2.2离子交换及层析方法
2.2.1概述
2.2.2实验方法
2.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3.1概述
2.3.2一维SDS-PAGE
2.3.3二维电泳
2.4荧光自显影
2.4.1概述
2.4.2荧光自显影的原理
2.4.3荧光自显影的实际操作
2.4.4光密度检测的定量方法
2.4.5荧光自显影时诸条件的探讨
2.4.6PPO的回收
2.5CB肽段的制备与分离
2.5.1CB肽段的制备
2.5.2CB肽段的分离
2.6羟赖氨酸-糖化合物的分析
2.6.1概述
2.6.2实验方法
2.7架桥的分析
2.7.1还原性架桥的分析方法
2.7.2非还原性架桥的分析方法
3章:免疫学的实验方法
3.1抗胶原抗体的制备方法
3.1.1概述
3.1.2实验方法
3.2抗体的检测方法
3.2.1概述
3.2.2实验方法
3.3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方法
3.3.1概述
3.3.2实验方法
3.4免疫电镜的方法
3.4.1概述
3.4.2实验方法
3.5迟发型过敏反应
3.5.1概述
3.5.2皮内试验
3.5.3体外判断法: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4章:胶原代谢的研究方法
4.1应用细胞培养的胶原合成实验
4.1.1组织(器官)细胞的分离
4.1.2生物合成实验时培养系统的选择
4.1.3放射性羟脯氨酸的定量
4.1.4用细菌性胶原酶检测胶原合成率的方法
4.2脯氨酸羟化酶、赖氨酸羟化酶
4.2.1概述
4.2.2脯氨酸羟化酶的测定方法
4.2.3脯氨酸3-羟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2.4赖氨酸羟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3前胶原肽酶活性的测定
4.3.1概述
4.3.2实验方法
4.4赖氨酰氧化酶
4.4.1概述
4.4.2实验方法
4.4.3注意和存在的问题
4.5胶原酶及有关胶原分解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5.1间质型胶原分解酶活性的检测方法
4.5.2膜型(Ⅳ型及Ⅴ型)胶原分解酶活性的检测方法
4.5.3明胶分解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5.4酶的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