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敦煌月牙泉边惊现一只小白狐,这只白狐是从何而来
我个人感觉应该是野外野生的白狐,也是人与自然的一种默契吧,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敦煌莫高窟,即使他们从未去过这个地方,但仍然知道,在甘肃的敦煌地区,不仅有着名的旅游胜地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在我国也非常有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前来报到,而且敦煌名沙山月牙泉风景区突然再次受到欢迎,也受到了广泛的追捧。
原因是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只白狐,而且似乎并不怕人在鸣沙山北麓,有一个月牙形的人孔,通常被称为月牙泉,月牙泉泉在很久以前就享有“沙漠中的第一个春天”的美誉。它和敦煌名沙山就像双胞胎姐妹,彼此生活和相互依存,然后他们就拥有了这片沙漠的奇特美景,至于沙漠,除了游客外,骆驼最多见,但是最近出现的白狐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简直不可思议。
❷ 敦煌的野生动物有哪些
甘肃有野生动物723种,占全国野生动 物种类的30%,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区、河西 走廊、祁连山区以及甘南高原的森林地带。 其中,哺乳动物137种,两栖动物24种, 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属于国家保 护的稀有动物90多种,其中属于一类保护 的有24种,二类保护的有24种,三类保护 的有40种。这些保护动物中又以大熊猫、 金丝猴、藏牦牛、雪豹等最为珍贵,还有棕 熊、、马熊、金猫、白唇鹿、林麝、马麝、盘 羊、兔猕、短尾猴、天鹅、金雕、蓝马鸡、 野驴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甘肃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 要资源有油料植物(如文冠果、苍耳、沙 蒿、水柏、野核桃、油桐等)近百种;纤维 和造纸原料植物(如罗布麻、浪麻、龙须 草、马莲、芨芨草等)约百种;淀粉及酿造 类植物(如橡子、沙枣、蕨根、魔芋、沙 米、土茯苓等)20多种;野生化工原料及栓 皮类(如栓皮栎、五倍子、槐等)约20种; 野生果类(如中华猕猴桃、樱桃、山葡萄、 枇杷、板栗、沙棘等)百余种;野生药材 (如大黄、当归、甘草、红黄芪、锁阳、肉 苁蓉、犬麻等)近千种;特种食用植物(如 较名贵的有发菜、蕨菜、木耳、蕨麻、黄花 菜、地软、羊肚、蘑菇、鹿角菜等)10 多种。
❸ 敦煌壁画中有一只神奇的鹿拥有九种毛色,它有着怎样的传说呢
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石壁上,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鹿,头上长着一对雪白的角,身上的毛斑斓美丽,有九种颜色,这只鹿就叫作九色鹿。
总结:佛经故事是敦煌壁画题材的一大来源,而敦煌壁画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飞天了。飞天就是飞舞在天空中的仙人,虽然它的原型是佛教中散发香气和掌管乐舞的天神,但传到中国后,又与道教中的飞仙相结合,逐渐演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象。
早期的飞天其实并不怎么好看,大嘴大耳,身材又粗又短,有鲜明的西域风格,发展到了唐代,飞天的造型逐渐变成人们熟知的美女形象。壁画中,在佛祖的四周,飞天通常脚踏祥云,手捧鲜花,在空中往来穿梭,每一个都面容姣好,身材曼妙,衣裙和舞带随风飘飘。现在,飞天已经成为敦煌以及敦煌艺术的一个重要象征。
❹ 敦煌养了什么动物,为汉代挽回军事的面子
敦煌养的这种动物就是马。在我们古代汉朝发展的是农耕文明,当时的作战方式是非常特殊的,如果遇到需要出兵作战我们是必须要面对的,并且作战的成本也很高。作战成本高的话很就会很容易造成一个国家国库的空虚。
汉朝被改良过的马从此之后就有了非常好的作战能力。他们多次打败强大的骑兵部队并且对保卫西部的安全有重大意义,除此之外还使汉朝的发展慢慢强盛起来。
❺ 敦煌莫高窟在哪里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
莫高窟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
北区的243个洞窟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
(5)敦煌的动物在哪里扩展阅读: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❻ 敦煌有幅壁画,为啥出殡的棺木上有只公鸡呢
位于甘肃的敦煌壁画,是古代先民们高超的艺术杰作,同时对历史学家们来说,敦煌壁画还是研究古人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因为壁画能经常破解一些历史谜题。
在更早的远古社会,鸡就被当作祥禽,因为古人对其有着一种信仰崇拜,所以说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的“引魂鸡”,其实和朱元璋没有什么关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鸡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唐朝风靡一时的“斗鸡”,就曾富家子弟的娱乐,堪称是“唐代高尔夫”。除此之外,还有鸡舞的表演,不过鸡最大的用处,还是贡献给了饮食文化,那些用鸡肉制作的美味菜肴,一直影响至今。鸡是个说不完的话题,如果您想了解古代的鸡,最好的办法还是去看看敦煌壁画。因为在敦煌壁画中,描绘了大量不同种类鸡的形象,同时还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它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照片,带我们回到传说中的盛唐。
❼ 北周时代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动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敦煌莫高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早期中期和后期,这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以及艺术特点详解如下:
一、概述:
敦煌莫高窟的创始年代,据初唐武周时代的“李君修佛龛记”碑文载,当始于前奏符坚建元2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开凿,蔚为大观。虽经一千六百余年的人为和自然的摧折,如今它仍保留下492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如果排列起来,可以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昭示着中古时代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根据莫高窟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二、分时期介绍如下:
1、早期壁画: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36个洞窟的壁画,满布于各窟的四壁、窟顶及塔柱各处,除了少量纯装饰性的题材外,主要题材包括具有情节性构图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还有大量的菩萨、飞天、伎乐天、药叉等的形象。讲述佛祖出世前经历的佛本生故事和佛出世成道后的佛传故事,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用以宣扬佛家忍让、善良与因果报应思想。其中艺术性最高的当数第254窟《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第257窟《九色鹿救溺》以及第290窟《佛传故事》等。
254窟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采用“异时同图”的构图方式,将三王子山林中游猎,发现母虎饥饿不堪欲食其幼崽,遂发悲悯之心,坠崖舍身饲虎,其父母兄长悲痛欲绝,拾骨筑塔等情节统一组织在一个画面上。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把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穿插组合,而主题却十分突出。人物和虎的造型十分生动,线条亦粗壮有力,由于时间久远,色调变得更加沉郁丰富,画面笼罩着强烈的悲壮气氛。
同一窟内的《尸毗王割肉贸鸽》壁画,表现尸毗王为从鹰口中救出鸽子的性命,愿割自己腿肉为赎的画面。壁面主体部分刻画尸毗王单腿垂坐,正在被割腿肉,上部一鹰正在追逐鸽子,右侧眷属惊惧哀劝,左为臣民敬仰赞叹,左下方一着胡服者持秤称肉,画面主题突出,情节完整,鸽子端立于国王手掌上,老鹰在国王脚前仰头陈述,这些细节的描绘,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独具匠心。
“尸毗王本生”和“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是北魏佛教壁画中非常流行的本生故事。这些本生故事都是说佛的前生如何为救助旁人而牺牲自己的故事,借以宣传佛教教义,有着浓厚的宗教情怀。
《九色鹿救溺》是莫高窟第257窟壁画的主要题材。画面以横卷式构图加以处理。情节从左右向中心发展,描述九色鹿将一落水者拯救后,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它赞扬了九色鹿王的忘我精神,鞭挞了忘恩负义的丑恶人性。艺术家生动地刻画了九色鹿那富有人格化的神态和不向邪恶屈服的倔强性格,增强了惩恶扬善、因果报应这一主题思想。这幅壁画无论在构图、色彩的处理上,都十分巧妙。以山峦、树石为构图上的自然分割物,分段描绘内容复杂的情节,每一个段落都附有文字说明,与汉代壁画相近。全画取横卷式分九个场面表现,人和动物多取侧面,背景山水无皴擦。线条有力,色彩浓重,造型具有装饰性。用深色染外缘,中间渐浅,用白粉点最亮的部分,加强体积感。这是从外来艺术中吸收的“凹凸法”。画中的山水,用土红或蓝绿等色平涂,尚无皴擦,具有装饰意味。树木的枝干是用土红色画的,树叶用绿色大笔涂染。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说明了北魏时期莫高窟壁画,既继承了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艺术的优点,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着。
285窟有西魏年代确切的题识,并且表现出传统风格的进一步的发展和莫高窟与中原地区石窟造像的联系。此窟窟顶中央是一“斗四藻井”,四面坡面上画的是日天(伏羲)、月天(女蜗)、雷神、飞廉、飞天,还有成排的岩穴间的苦修者。苦修者的岩穴外面,有各种动物游憩于林下溪滨。窟顶的这些动物描写得真实自然而又富于感情。窟的四壁,大多是成组的一佛与二胁侍菩萨。但窟壁最上方,往往有飞天乘风飘荡,最下方有勇猛健壮的力士。南壁中部是《五百强盗故事图》。这一部分壁画和北魏末年中原一带流行的佛教美术,有着共同的风格特点。例如菩萨和供养人的清癯瘦削的脸型,厚重多褶纹的汉族的长袍,也与顾恺之、陆探微创造出的“秀骨清像”人物造型风格相近。树木的画法正如如唐代张彦远所说的“刷脉镂叶,多栖梧菀柳”。可以代表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美术的新形式。
莫高窟早期壁画,表现方法上用‘凹凸法”渲染,即用深色晕染外缘,到中间渐浅,最亮部分用白粉点染,表现出物像的体积感。设色浓重强烈,多用土红、粉红、蓝、草绿等色。形象轮廓的勾划,屈如铁丝,遒劲挺拔,可看出受到汉代壁画及印度、犍陀罗和中亚其他各国佛教美术的影响,显示了对外来画法的大胆吸收。此外还有一些民族神话题材,例如249窟窟顶的狩猎图中除描绘了活泼的奔驰着的动物、人马,和山峦树木的骑射图像外,并有青龙、白虎、十二首虺龙等异兽以及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与佛教的摩尼珠,阿修罗等穿插交织在同一画面中。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玄学和神仙思想相结合的反映。说明艺术家们在汉晋绘画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外来佛教艺术的内容、格式和技法,逐渐创造出中国式的佛教艺术。从绘画风格的演变来看,北魏活泼厚重,西魏以后逐渐趋向文雅,透露出隋唐圆熟画风即将到来的征兆。
2、中期壁画:隋唐两个朝代是宗教艺术的鼎盛时期,艺术家们在不断吸收近域与外来影响的基础上,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空前广泛。宗教绘画艺术亦显得更为绚丽多彩。敦煌莫高窟壁画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莫高窟现存洞窟半数以上为隋唐创建,其中大型洞窟,如初唐220窟、217窟,盛唐103窟、130窟等,以其壁画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造型之准确,色彩之灿烂,均非其他时代所能比拟。与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有所不同,这时的壁画布局一反旧式,四壁最下层的药叉不再出现,其位置被供养人所占,或者被通壁大画所代替,四壁上端的天宫伎乐,亦不再沿窟旋飞,而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员。大幅经变故事的完整构图多在左右两壁的中部,洞顶为华丽的藻井图案。藻井图案和经变四周围的长条边饰是敦煌绘画中装饰美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经变故事是以佛教经典为题材而创作的壁画,亦称“经变”或“变相”。经变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唐代壁画最为盛行的是“净土变”,宣扬今生来世之间的因果报应。大幅的经变画,特别是大量的西方净土变相,以巨大的场景画出楼台殿阁、七宝莲池、歌舞伎乐的一切美好的景物,可以说是唐代繁荣富庶的社会经济的曲折反映。欢快明亮的气氛,代替了阴森悲惨的情调;喜庆升平的极乐幻想,成为人们理想中的佛国世界。弥勒经变、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等壁画中穿插了行旅、嫁娶、农耕、收获等大量生活场景,简练真实而富有情趣。
在172窟绘制的《西方净土变相》,采用自上而下的全景式构图,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层次繁密而有节奏,重点突出。画面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向四面放射。阿弥陀佛安祥地坐在富丽堂皇、复杂环回的宫苑中央,左右坐着观音和势至两大菩萨,周围环绕着罗汉、天王、力士以及众多供养菩萨。佛像前面的伎乐轻歌曼舞,与两旁的乐队互相对比呼应,上下左右飞天回翔,化生童子和神鸟等,似乎也在随声歌舞。加上金碧辉煌的楼台殿阁、宝池莲花、天空祥云,整个画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气象万千的极乐景象。
在唐代壁画里,不仅形式多样,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划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例如220窟《维摩诘经变》是维摩诘和文殊菩萨论辩时种种景象,以及各国王子来听的热闹的场面。维摩诘激动的富有个性的面部表情刻划了出来。维摩变的左右两下角绘有帝王出行参加法会的场面,衣着华丽,随从簇拥,与传世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名作《历代帝王图卷》相比,毫不逊色。
艺术家们不但善于用华丽绚烂的色彩描绘豪华的场面,而且善于用多变的墨线刻画景物。魏晋时代的铁线描发展成兰叶描。在描画人物的面部时,有的线条圆滑流畅,有的粗重枯涩。在运笔时又有轻重徐疾,浓淡枯润的区别。在对103窟壁画中的维摩诘形象刻画上,工匠们用不同的线条画出须发和衣袍,达到“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和“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笔墨极具表现力。
另外如445窟(盛唐)北壁的弥勒经变中表现剃度的场面,也同样细致地刻划了人物形象,渲染了故事的情节。画家非常巧妙地把六组男女剃度场面交错地、互相对称而又有变化地描绘在画面的中下部。这里有不同年龄身分的各种人。但是画家不具简单地只依靠服饰、须发或外部的动作来区别这些男女僧尼,而是同时运用不同的情态神采刻画他们之间的不同性格与身份。
供养人的画像也是唐代壁画重要内容之一,大部分供养人的画像被绘在经变的下方,也有被安置在经变里聆听说法,这类形象描写了真正的现实人物,但也按照这一时代的审美理想加以美化了的。唐代中后期,供养人的地位在壁画中逐渐重要起来,尺寸变大,而且是作为独立的作品加以精心描绘的。130窟中盛唐时期乐庭瓌和他的妻子王氏的供养像是优秀的代表作。人物仪态优美、衣饰华丽,有亲属奴婢协侍,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女供养像和菩萨像在脸型上有共同点。中唐以后在描绘供养人中,有进一步夸耀供养人的豪贵生活的作品,如有名的156窟《张议潮夫妇的出行图》,以乐舞为先导,随以仪仗车骑,富有威仪声势的漫长行列,都以巨幅画显示其权势地位的显赫,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唐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取材范围更扩大了,表现形象更真实生动,构图更丰富复杂,技术更纯熟,充分表现了宗教艺术中世俗艺术的契机。从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代画家的艺术智慧和熟练的绘画技巧,既继承发展了汉、魏以来的壁画转统艺术,同时又吸收了外来艺术的长处,把壁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把主观想象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壁画作品愈发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造型由粗犷而进入精细,形象准确生动,男子宽衣博带,气象雍容;女子体态丰腴,容貌端丽。尤其是菩萨形象,戴宝冠,穿天衣,生动有姿,光彩照人。衣装多用中间色晕染,层次浓淡富于变化,恰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女性之美的认识和愿望。壁画大多线条熟练酣畅,飘逸自由而有韵律,设色灿烂绚丽,又很调和悦目。所描绘的歌舞欢乐场面,也正是当时帝王贵族生活的反映。唐代伎乐十分盛行,富贵之家都养着女乐伎以侍奉主人及同宾客共娱乐。《西方净土变》之所以显得那么动人,主要在于这种幻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按当时现实生活的模样,加以渲染夸张描绘出来的。这些均表明隋唐时期的绘画,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艺术家非凡的创造力和高度的写实技巧,使隋唐宗教绘画的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充分地发挥。
3、晚期壁画:时间跨度历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代。五代的敦煌壁画承袭了晚唐余韵,洞窟中仍有规模宏伟的钜制。如98窟的《劳度差斗圣变》,壁画采用左右对称的构图形式,画出了劳度叉与舍利弗各坐一方,劳度叉惊惶失措,而舍利弗则泰然自若,在他们之间穿插着各种斗法的情景,形象地向信徒们展现了佛教的法力无边。这些经变故事画内容丰富而多变化。其中很多动人的场面和情节都被处理得真实有趣。全图统一在摇撼一切的狂风中,可以看出构图技巧的能力。
宋代敦煌壁画的代表性作品是“五台山图”,以40多平方米的尺幅描绘了五台山为中心的城镇与乡村,其中有山川、河流、寺庙、市井、各色人物、各色建筑,对地理特点和标志性建筑物的描绘基本写实。五代和北宋时期的供养人往往尺寸极大,如真人甚至超过真人大小,敦煌地区的统治者曹议金也摹仿张议潮画了自己的出行行列。
元朝管辖敦煌时期,第3窟的壁画艺术有着独特的地位。此窟可以说是一个观音洞,大大小小的观音画满了壁间,尤其是南北两壁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她面部端庄慈祥,千臂珠圆玉润,素装无华,婷婷玉立。线描的运用是这幅画的最大特点,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集铁线、兰叶、钉头鼠尾于一体,变化丰富。观音的衣裙轻柔细润,似有风动之感,可见创作者的线描功夫之深。此窟壁画的敷彩,与以往艳丽厚重不同,而是出之以简淡润泽,因而就更突出了线描的造型功能,堪称独一无二的上乘之作。
从以上三个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征与风格流变来看,莫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古代艺术家这些伟大的创造,曾经丰富并推进了当时的文化、思想。而今天它仍然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艺术创作上的巨大启发。
❽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频现小白狐,景区对白狐的身世有何说明
近期在网上出现了这么一个视频,位于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附近出现了只小白狐,样子非常呆萌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喜欢,而且小白狐还不怕人,视频出现后迅速登上了热搜,有很多人好奇这只小白狐是哪里来的,而且还不怕人,很多网友都怀疑是人工养殖的,景区也正在调查这只小白狐的身世,还没有正式声明说这只白狐来自哪里,我感觉是人工养殖的,因为这只小白狐完全不怕人,明显是经常见到人类,知道人类不会伤害它所以才不害怕的,如果是野生的狐狸肯定会非常小心谨慎,看到人后肯定会逃跑的。
不管怎么样,能在野外看到这种珍贵的小白狐还是非常幸运的,那么你认为这些白狐是有人专门养殖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❾ 敦煌民间搜集的敦煌八怪,究竟都是一些什么让人感到稀奇的"怪物"
敦煌八怪分别是以下几个,敦煌味道草原羊、鸣沙山下葡萄香、沙漠瓜果赛蜜糖、李广杏子水果王、敦煌三宝雪下藏、罗布麻鞋保健康、风干馍馍泡瓜瓤、五色沙疗千年长。
7、风干馍馍泡瓜瓤
这种吃法就是馍烘干以后把西瓜劈开,然后把干的馍插到西瓜里,馍很快就吸饱了水分,这种吃法在我们看来确实很奇妙。
8、五色沙疗千年长
这些沙子在敦煌已经有长达千年的历史了,而且确实有一定的疗效。
❿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频现小白狐
是的。近日来,在以“沙泉共生”而闻名于世的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每当天气晴朗的午后,一只小白狐会定时定点来“打卡”,它悠闲地从山坡上溜达到月牙泉边,一边沐浴阳光,一边享受景区工作人员投喂食物,玲珑可爱的样子引得游人争相和它拍照、逗趣。
景区称,目前对于白狐“身世”尚在调查中。景区已设立专项基金,将包括小白狐在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列入日常工作。
(10)敦煌的动物在哪里扩展阅读
白狐简介
白狐别名蓝狐、北极狐,身长达50~75厘米,比一般狐小,尾长25~30厘米。白狐分布于北冰洋的沿岸地带及一些岛屿上的苔原地带,能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喜欢在丘陵地带筑巢,而白狐的巢有几个出入口。白狐的食物包括旅鼠、鱼、鸟类与鸟蛋、浆果和北极兔,有时也会漫游海岸捕捉贝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