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 有口无肛门,体表有刺细胞,身体辐射对称。 扁型动物 :有口无肛门,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覆扁平。 对比两者的特征: 1、扁形动物出现两侧对称的体形,而腔肠动物为辐射对称 2、扁形动物只有两胚层,腔肠动物出现了中胚层. 3、神经系统上,扁形动物的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比腔肠动物高级,举例论证: 腔肠动物:水螅、水母、珊瑚虫、海葵、海蜇 扁形动物:血吸虫、猪肉绦虫、三角涡虫。
‘贰’ 常见的腔肠动物有什么
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海葵、海蜇、水螅、珊瑚虫等。
1、海葵(学名:Actiniaria)是一种长在水里的食肉动物,属于刺胞动物,六放珊瑚亚纲的一目,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也就是说它连最低级的大脑基础也不具备。
2、海蜇又名水母,白皮子,主产于中国东南沿海。8~9月间,海蜇常成群浮游于海面,有时被冲击而搁浅在海滩,捕捞时,先用长标刺穿其伞体,然后用网捕获。
3、水螅(学名:Hydra),腔肠动物,身体圆筒形,褐色,口周围有触手,是捕食的工具,体内有一个空腔。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包含有无芽体(Bud)、精巢(Testes),多见于海中,少数种类产于淡水,附着在池沼,水沟中的水草或枯叶上。
4、珊瑚纲中多类生物的统称。身体呈圆筒状,有八个或八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食物从口进入,食物残渣从口排出,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生。
相关介绍:
刺胞动物门(Cnidaria)又称刺细胞动物门,过去称为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因为它的含义适用于刺胞动物及栉水母动物,所以现多已废弃不用。刺胞动物体呈辐射或两辐射对称,仅具二胚层,是最原始的后生动物。
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内胚层围成身体的整个内腔称消化循环腔,腔肠一端为口,他端闭塞,无肛门。体壁中有刺细胞。腔肠动物的骨骼主要为外骨骼,具有支持和保护功能。多由几丁质、角质和石灰质构成。
在很多珊瑚虫中具有骨针或骨轴,它们存在于中胶层,或突出于体表面。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并往往出现在同一种的生活史中,即水螅型世代用无性出芽生殖方式产生水母型世代,而水母型个体脱离母体,长大成熟以后,又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
两个世代互相交替完成整个生活史。约1万种,可分为:水螅虫纲、钵水母纲和珊瑚虫纲3纲,一般认为水螅虫纲是最原始的。绝大部分海产,只有少数种类产于淡水,以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的浅水区最丰富。较小种类可作鱼类食饵,珊瑚骨骼(如红珊瑚)可作工艺品,古珊瑚和现代珊瑚可形成储油层,海边的珊瑚礁可作天然海堤。
海蜇盐渍后成为食品,有些种类可作药用;有些浮游水母类可作为海流指示生物;但是,有些大型水母(如霞水母、根口水母)在大量出现时,会阻塞或破坏渔网,有的海葵混于渔获物中,人食后中毒致死。
刺胞动物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多数在浅海,少数为深海种,现存约11000种,分为3个纲:水螅纲(Hydrozoa)、钵水母纲(Scyphozoa)、珊瑚纲(Anthozoa)。
‘叁’ 腔肠动物有什么特征
刺胞动物不仅有细胞分化,而且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刺胞动物的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两层细胞之间的中胶层构成。外胚层有4种细胞:上皮肌肉细胞、腺细胞、间细胞、刺细胞。
刺胞动物都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由于食物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水螅类动物伸长触手,并放出刺丝囊以缠绕、麻痹、毒杀捕获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
腔肠动物的组成及功能:
1、外皮肌细胞
位于外胚层,具有保护与运动的机能。
2、内皮肌细胞(又名消化细胞)
位于内胚层,具有消化与运动的机能。
3、腺细胞
多在内胚层中散布, 能分泌消化酶到消化循环腔中,执行细胞外消化的功能;外胚层腺细胞不常见, 但是水螅基盘的外胚层细胞几乎都是腺细胞,可以分泌粘液供附着之用。
4、间细胞
内外胚层均有分布,但外胚层相对较多;间细胞是小圆形的、未曾分化的细胞,具有分化成其它各种细胞潜能。
5、刺细胞和刺丝囊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独有的,因此也是本门动物最主要特征之一。由间细胞所形成,一般产生于外胚层,特别是在触手上;但某些腔肠动物,内胚层也具有,如海月水母、海葵。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 腔肠动物
‘肆’ 腔肠动物代表是什么
在茫茫大海中,小小的珊瑚虫要营造一座珊瑚大楼,提供给海里的小鱼安家栖身。这个宏伟规划马上得到所有珊瑚虫的响应。他们捐献自己的遗体,用自己坚硬的石灰质骨骼聚沙成塔,垒起了一座壮丽的大厦——这就是大海里的珊瑚礁。
珊瑚虫也叫珊瑚,是生活在热带海洋里的一种小动物,它们过着大家庭的生活,能分泌出角质或石灰质的骨骼。千千万万个珊瑚虫不断地分泌出石灰质,当它们死后,骨骼就堆积起来,形成了色彩绚丽的珊瑚或珊瑚礁,把海底世界建造成了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因此被人们称为“海底公园的建造师”。
珊瑚长得像个胖乎乎的小口袋,口袋顶部有口,口的周围长满了带有绒毛的触手,触手上的刺细胞能反射出有毒的刺丝。
尽管珊瑚是动物,但它们却是不动的静物。珊瑚生在哪里,就待在哪里;上一代怎么生活,下一代也怎么生活。珊瑚作为一种不会移动的动物是怎样觅食的呢?
珊瑚主要以海洋中的浮游动物为食,它的那些触手伸向四面八方,触手上生着很多有毒的刺细胞和粘液,每当水流把浮游动物带到它面前时,这些触手就迅速把浮游动物粘住,刺细胞放出毒液把“俘虏”麻醉,然后送入消化腔消化吸收。
另外,珊瑚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食肉动物,在珊瑚的“肝里”生活着一种单细胞藻类——虫黄藻。这种单细胞植物也是珊瑚重要的营养源,它把自身制造合成有机物(如淀粉、脂肪体等)排出体外并被珊瑚吸收。虫黄藻是一种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单细胞藻类,它生活珊瑚被称为“海洋玉树”在珊瑚内胚层的细胞内,与珊瑚过着和睦相处的生活。虫黄藻还是珊瑚呼吸所需氧气的输送者呢!同时,这些虫黄藻能使珊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泽,珊瑚也因此被称为“海洋玉树”。
珊瑚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海洋动物,它对生活条件有很高的要求呢!珊瑚生存的水温不能低于18℃,不能高于36℃;水质要清澈透明,以保证光照充足。
珊瑚是海洋中不可缺少的生物,珊瑚礁能有效阻止海水侵袭海岸,并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
‘伍’ 腔肠动物分哪几个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分为七纲,分别是珊瑚纲,钵水母纲,十字水母纲 ,立方水母纲,Polypodiozoa,水螅纲 ,Trilobozoa (已灭绝)。
1、珊瑚纲主要特征:
(1)只有水螅型,无水母型。构造较水螅纲水螅复杂。
(2)身体呈八分或六分的两辐射对称。
(3)生殖腺来自内胚层。
(4)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
(5)肌肉发达,中胶层中有细胞存在。
(6)多数种类形成群体,可分泌钙质骨骼。
(7)多生活在暖水浅海。
2、钵水母纲主要特征:
(1)全海产,多为大型的水母。
(2)大部分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3)水母型不具缘膜,结构复杂,感觉器官为触手囊;
(4)水螅型不发达甚至消失,常常以幼虫的形式出现。
(5)生殖腺由内胚层产生。
(6)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
3、十字水母纲主要特征:其伞面延伸成手柄状,端部有底板固定。伞呈杯状,八面朝上。有8簇短的触角,没有触角囊。触须丛中只有一个感觉细胞。嘴是四边形的。它位于伞的中心。嘴周围有四个孔瓣。胃腔内有胃囊和隔膜板。浮游幼虫无纤毛,爬行成虫。
4、立方水母纲主要特征:会主动猎食鱼类,蟹类等动物。独居。其触手对于人体有剧毒。身体构造方面,具拟缘膜。
5、水螅纲主要特征:螅型个体小,通常由附着用的基盘、直立的螅体组成,螅体端部有隆起的垂唇,中央为口,四周是一圈触手,螅体外有围鞘或裸露。群体生活的种类则分螅根、螅茎和螅体三部分。
6、Trilobozoa (已灭绝)主要特征:
(1)身体呈辐射对称,有的为两辐射对称。
(2)两胚层和原始消化腔 。
(3)细胞出现原始的组织分化 。
(4)网状神经系统(扩散或散漫神经系统) 。
(5)特有的刺细胞 。
(6)水螅型和水母型 。
(7)有性和无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海产种类有浮浪幼虫期。
7、Polypodiozoa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状,有八个或八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食物从口进入,食物残渣从口排出,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生。
‘陆’ 什么是腔肠生物
腔肠动物是一类低等的多细 胞动物,由于它们没有用来消化 食物的肠胃,而只是以一个消化 腔来完成消化功能,故名"腔肠 动物"。 常见腔肠动物有水螅、海蜇 和珊瑚等。 腔肠动物约有9000多
‘柒’ 什么是腔肠动物
又称“刺胞”动物,属腔肠动物门,是真正的后生动物的始祖。这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有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腔肠动物体制为辐射对称,即经过身体中轴做切面可得两个以上的对称面。这种体形较原始,适于固着生活或简单运动。它的身体只有两层细胞,即内、外两个胚层。两层细胞各形成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细胞间有分工,它属低等多细胞动物。在两个胚层之间有由两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对身体有支持作用,真水母和管水母(如僧帽水母)等的中胶层增厚,有漂浮作用。由体壁围成的腔有消化和循环功能,成为原始的消化腔。腔肠动物没有肛门,口兼肛门作用,吃进东西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各处,不能消化的残渣仍从口里排出。外胚层和触手上密布的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所以又称为刺胞动物。刺细胞由一个细胞核和一个刺线囊组成,刺丝囊贮有毒液,遇到其他动物时,刺丝即从囊里翻出,把毒液注入对方体内,这是腔肠动物的武器,用来摄食和御敌。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不像高等动物那样集中,而是散布在外胚层的基部成网状,称网状神经。腔肠动物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两种基本构造的类型,水螅型即管状的水螅体和水母型即伞形的水母体。水螅型体型适于固着生活,身体呈圆筒形,例如水螅、绿海葵和各种珊瑚虫。它身体具有基盘的一端固着在其他物体上,另一端游离,中央具口,口的周围有一圈触手,用以捕捉食物。食物由口直接进入消化腔。水母型体型适于漂浮生活,身体呈伞形。例如薮枝螅的水母体,海月水母等。身体的中央轴比水螅型短,直径加大,中胶层特别发达,形成了一个倒置的水螅型。伞形向外突出的一面称外伞面,凹入的一面称内伞面。伞缘具有一圈向下垂生的细小的触手。口位于内伞面中央向外伸出的口柄的顶端,口和消化腔相通,消化腔向四周伸出辐管,辐管在伞缘和环管相联。水螅型和水母型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只是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态上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在腔肠动物中,有些种类终生只有水螅型,如水螅和海葵等。有些种类终生只有水母型,如一些硬水母。但相当多的种类,一生中既有水螅型时期,又有水母型时期,一般水螅型时期行无性出芽生殖,产生幼水母,长成后产生卵子和精子,精、卵在水中受精发育成浮浪幼虫,固着后长成新的水螅体。这就是世代交替现象。腔肠动物与人类关系较密切,钵水母类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类动物,如海蜇的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B等。石珊瑚的骨骼是构成珊瑚礁和珊瑚岛的主要成分。沿海地区用珊瑚建造房屋坚固耐用,经济美观。1972年就已发现在四种腔肠动物的提取物中有抗肿瘤的药物。仿生学在研究水母预测风暴的报警结构中得到启示,制作出预测风暴的报警仪器,可提前15个小时作出预报,并能指出风暴来的方向。五光十色的珊瑚不仅构成了美国的海底公园,同时也可加工成珍贵的工艺品。但是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危害很大,如一些大的水母或海蜇螫刺人体后,可造成严重创伤。除海蜇外,大多数的钵水母对渔业生产有害,不仅危害幼鱼、贝类,还能破坏网具。已知腔肠动物约一万种,分布全球。主要海栖,少数淡水生活。腔肠动物一般以水螅为代表,它分为三个纲:水螅纲、钵水母钢和珊瑚纲。
‘捌’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进步性的特征
与海绵动物相比其进步特征表现在:
由无对称到辐射对称;由无组织的分化到有组织的分化,出现了皮肌细胞、神经网等;身体由二层细胞变成两胚层,出现消化循环腔。消化循环腔与海绵动物中央腔不同,具有消化、循环功能
二、原始的特征
与其它后生动物相比,腔肠动物表现出不少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的原始的地方,如:腔肠动物的辐射对称体型只是一个原始的低级对称形式,因为这种对称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背腹之别,只适应于在水中营固着或漂浮的生活。
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口为胚胎发育时的原口,这说明腔肠动物相当于处在原肠胚阶段。上皮肌细胞既属于上皮,也属于肌肉的范围,说明上皮和肌肉没有分开,是一种原始现象。
腔肠动物的神经网是最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因为没有形成神经中枢,神经的传导既无定向,且传导的速度很慢。
三、特殊性的特征
腔肠动物具有刺细胞,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独具的特殊细胞,遍布体表。腔肠动物具有2种基本形态,即水螅型和水母型,分别适应不同的生活。水螅型适应于固着生活,水母型适应于漂浮生活。
但它们的基本结构一样,都是由两胚层细胞组成,辐射对称,具触手、刺细胞、口、消化循环腔、口面和反口面等。
‘玖’ 什么是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都生活在水中,是构造比较简单的一类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组成,因其由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具有消化和水流循环的功能而得名。腔肠动物是真正的双胚层多细胞动物,所有高等的多细胞动物,都被认为是经过这种双胚层结构而进化发展生成的。 腔肠动物具有两种特殊的细胞,一种叫间细胞,一种叫刺细胞。间细胞可以变化形成其它细胞。刺细胞是一种可以放出刺丝,具有捕杀猎物和防御敌害功能的细胞。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它遍布于体表,触手上特别多,因此腔肠动物又被称为刺细胞动物。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海蜇、海葵、珊瑚等。 腔肠动物门的动物身体呈辐射状对称,体内有原始消化循环腔(兼具消化及循环功能),有口,无肛门
‘拾’ 什么是腔肠动物呢
腔肠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低等的后生动物,它们全部生活在水中,是构造比较简单的一类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具有两种特殊的细胞,一种叫间细胞,一种叫刺细胞。间细胞可以变化形成其他细胞,如形成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刺细胞是一种可以放出刺丝,具有捕杀猎物和防御敌害功能的细胞。由于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它遍布于体表,触手上特别多,因此腔肠动物又被称作为刺胞动物。腔肠动物的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组成,因其由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具有消化和水流循环的功能而得名。腔肠动物是真正的双胚层多细胞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有高等的多细胞动物,都被认为是经过这种双胚层结构而进化发展生成的。它只有一个口孔与外界相通,进食与排泄都由这个口进出。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海蜇、海葵、珊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