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活化石有哪些动物图片
恐龙的活化石啊
㈡ 人类身边的“活化石”,它居然可以活那么久,蟑螂是活
1997年5月,恰逢电影《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在美国首映,美国邮政署发行了15枚恐龙和其他已灭绝爬行动物主题的邮票。这套印制精美的邮票在恐龙爱好者和古生物学家中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爱荷华州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弗•布洛初(Christopher Brochu)回忆道:“我们都冲到了邮局去买。”作为研究鳄鱼及其祖先(统称为鳄目动物(crocodilians)和鳄形目动物(crocodyliforms))的专家,布洛初在看到印有角鳞鳄(Goniopholis,一种侏罗纪后期的鳄目动物)的邮票时格外欣喜。但他仔细观察后,却发现印在邮票上的角鳞鳄有着些许怪异之处:它尾巴上的格子、鳞的形状以及牙齿排列都不太对劲。布洛初意识到,邮票上的绘图并不是根据角鳞鳄的化石所作,而是根据现代尼罗鳄绘制而成的。
布洛初说:“人们认为要想让一幅景观显得富有远古气息,只要放一只鳄鱼进去就足够了,哪怕是现代鳄鱼也行。人们认为鳄鱼从恐龙时代到现在根本没有变过,认为它们是所谓的‘活化石’。”你常能在杂志上、博物馆里还有自然纪录片中接触到这种观点,但它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整个“活化石”的观念已开始崩溃瓦解。
活化石: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变化过的生物?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物种起源》创造了“活化石”这个说法。“活化石”被用于描述地球上一些兼具几类特征的生物——比如说肺鱼和鸭嘴兽,它们演化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但又“幸存延续至今”。他视这些生物为演化变迁——比如说,海洋生物向两栖动物转变——的活证据。达尔文谨慎地指出,这一词汇是“臆造的”(fanciful),但它同样十分诗意,而且令人难忘。很快,“活化石”一词在学术写作和大众传媒中广泛流传。最终,这一词汇被普遍地用于指代那些出现于很久以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没有发生过变化的生物,这些生物保留着远古时代的样貌,而与其他现代物种毫不相似。“活化石”不再仅仅是一个昙花一现的词汇,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概念,它塑造了科学家们对于现代物种的态度。按照这种逻辑,如果某些生物在演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它们便能成为我们观察远古生物的窗口。
从十大不可思议动物到最近最新的科学研究,“活化石”的概念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唯一的问题是:根本就没有什么活化石。的确,从早期生物谱系延续到今天的活着的后代,能帮助我们了解它们的祖先,但要是说现存的哪种生物已经停止了演化,那就错得离谱了。在最近十年里,科学家已经将许多物种从“活化石”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了,这其中包括腔棘鱼、鲎、苏铁、喙头蜥,还有鲎虫。在这些“活化石”中,重新认识鳄鱼的过程恐怕是其中最具戏剧性的。
鳄鱼:祖上也曾阔过
早期的古生物学家已经注意到一些古鳄鱼与现代鳄鱼是极其相似的。但在十九世纪前叶,研究者们也发掘出了一些与现代鳄鱼不尽相同的鳄鱼化石,它们与现代鳄鱼的差异虽然细微,但都十分重要。一些科学家刻意淡化了这些差异的重要性,因为当时的普遍观点是物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而这些发现显然有悖于这一观念。这些科学家中的许多人都是基督教徒,他们认为,正如圣经中所说的那样,世上所有的生物都来自神创,而且与上帝创造它们之时别无二致。1836年,神学家、古生物学界的先锋人物——威廉•巴克兰(William Buckland)写道:“鳄目爬行动物的化石与当代鳄鱼的差异并没有大到需要特意对其精心描述的程度。”布克兰实际上是在说这些鳄类“与现代鳄类并没有什么差别,也用不着去研究他们。”布洛初解释道。
到了十九世纪的后半叶,这种态度与愈发流行的“活化石”概念——一个似乎与鳄鱼完美契合的词语——结合在了一起。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古生物学家们都仍然认为鳄鱼的祖先与现代鳄鱼的生物模板是相同的:它们都有鳞屑,都是部分水生、在水中伏击猎物的捕食者,平均身长3米,吻部扁平,长着没有锯齿边缘的锥状齿。鳄目动物的化石并没有被忽视,但也没有人对它们进行仔细研究。石溪大学研究鳄目动物化石及其祖先的专家艾伦•特纳(Alan Turner)解释道:“人们的习惯是在看到鳄鱼化石时说:‘看啊,这好像是块鳄鱼化石,那我们就把它塞进抽屉里去吧。”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事情开始出现了转变。新化石的出土,化石分类方法的精细化,以及分析现存物种的前沿分子技术的出现,使得鳄目动物的演化历史又一次成为研究热点,颠覆了过去长存已久的观念。布洛初开始细致地检查来自世界各地的鳄目类动物的化石,在巨型矩阵中分类和比较它们最细微的特征,以判断出他们的演化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早期的古生物学家误判了鳄鱼的演化轨迹这一事实便愈发明显。他发现许多化石仅仅是因为它们与现代鳄鱼略有相似之处就被归为了鳄形目动物——实际上它们与现代鳄鱼关系要远得多。真正的鳄形目家族的差异性远比过去所知的更大,不管在外表上还是生活习性上。“我开始意识到人们并没有充分理解它们的多样性。”布洛初说。
图片来源:Michael Marsicano
所有的物种,都在改变——也包括我们
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些鳄类动物幸存了下来,而其他的走向消亡;也许是因为在这个星球上,潜藏于水中等待猎物靠近是个上好的生存方式,但这个生态位只能容纳这么多动物。一副强壮、长着厚厚鳞甲的身躯也没什么坏处。无论它们究竟为何如此坚韧,很清楚的是现代鳄类远比最初的猜想年轻,它们一直在适应环境,而且也是演化故事中一组充满戏剧性的角色,和其他物种一样。因此,把鳄类称作“活化石”暴露了认知上的严重缺陷。
特纳说:“我认为‘活化石’这个词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它没派上什么好用场,因为它几乎总会过度简化问题。人们常以形态上的笼统相似来作为‘活化石’的判定准则,在鳄鱼这件事上,人们就是这么做的。如果你随眼一瞥,这些种系各异的动物似乎都长得差不多,但它们在细节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种理论忽视了演化是如何在多个层次上同时发生作用的。我可不会怀念这个词。”
奥克斯表示赞同:“总的来说,我认为‘活化石’这个说法对人们理解演化过程弊大于利。因为某一物种看起来和千百万年前的化石差不多,就认为它们就没再演化,这实在是错得离谱。被称为‘活化石’的类群,其实往往只用较低的多样性就可以解释;不能因为一个类群只有一个或几个种,就认为它们演化停滞了。”
我们总倾向于忽略某些物种演化故事中的内在活力,假装它们不知怎么走着走着就卡在路上了——这恰恰说明,我们有多喜欢以自我中心的眼光看待物种演化。我们喜欢将化石记录视为进步的证据,不断提高直至达到人类这一物种演化的最高峰;我们觉得在很久以前演化出的生物没那么“高级”;我们认为任何与原始的野兽相像的现代动物都劣于我们,而化解它们的样貌与它们存在于此时此地的事实间的矛盾的方法,就是认为它们已经停止了演化。与此相反的是,我们认为我们是如此的高级,以致于已经摆脱了自然选择的压力。对野兽来说,自然的规则是适者生存,但我们人类却能保证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享有健康与安全。靠着我们先进的大脑——有了它,我们才拥有了科学、技术还有医学——我们从自然中跳脱出来。甚至是着名的科学传播者,比如大卫•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也持有这样的信条。
然而,认为人类已经高级到了停止演化的程度的观点,就和认为因为腔棘鱼或鳄类看起来很原始,所以它们一定已经停止了演化的观点一样,是错误的。举几个最近的例子,在最近的一万年里,人类演化出了蓝眼睛、乳糖耐受和对疟疾的抵抗力。不是所有的演化都会产生可见的差异,更多的时候,这些差异都隐藏在物种的基因当中,等待着有人能用正确的工具解读它们。无论是人类还是鳄鱼,无论是否显而易见,所有的生物都在不断演化。物种演化的速率随物种种类和环境而变化,其方式之复杂,科学家们仍然未能彻底解读,但演化从未停止过。我们看到鳄鱼时想象出的原始巨龙形象只是个错觉。正相反,我们应该承认鳄类是演化过程中最伟大的幸存者之一,是与我们共同栖息在地球之上、与我们同样现代的同胞。世上没有什么“活化石”。化石无法改变,但生命必须变化。
㈢ 有一种全身都是硬壳,背上还有一个大壳的生物叫什么,图片如下
这种动物叫“鲎(音[hòu])”。
鲎是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动物,现存有3属4种,其中一种分布在美洲,三种分布于亚洲部分沿海。中国长江口以南东海和南海沿岸、广西沿海、金门沿海、澎湖沿海等地都有分布。
鲎与早已灭绝的三叶虫是近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不要说恐龙,甚至早期两栖动物才刚刚出现。曾发现过距今5亿年前的鲎祖先化石。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一直保留着其原始而古老的样貌,故有“活化石”之称。
鲎体长可达60厘米(包括尾长),体重3-5千克。身体分为头胸、腹和尾三部分,无触角。体表覆盖有几丁质外骨骼,呈棕褐色至黑褐色。头胸甲宽广,呈半月形,似马蹄形,通常也被称为马蹄蟹。第一对附肢成螯状,称为螯肢,用来摄食;腹甲较小,略呈六角形,两侧有若干锐棘,腹面有6对附肢,片状,用于游泳;在后5对上面各有一对鳃,用来进行呼吸;尾呈剑状。头胸部具发达的背甲。鲎平时钻入海沙内生活,退潮时在沙滩上缓缓步行,雌雄成体常在一起。
鲎虽被称为马蹄蟹,但它与蟹没有关系,倒是跟蝎、蜘蛛有亲缘关系。
㈣ 幽灵鱼图片和资料
幽灵鱼又名幽灵鲨属于全头亚纲,银鲛类,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而命名的水生生物,银鲛到目前仍有“活化石”之称。
银鲛为银灰色或深褐色,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温带较深海区,通常在深海的海底生活,海洋生物是现代鲨鱼的远亲,在距今大约4亿年前,幽灵鲨从其最亲近的亲属——鲨鱼家族中分离出来。
幽灵鲨呈黑紫色,外形非常奇特,比已知的所有鲨鱼颜色都更深、样子更古怪,为了在漆黑一片的深海中发现猎物,幽灵鲨头上进化了敏感的受体,脸上有器官负责捕捉到其他动物电场的变化,进行捕食。
银鲛是鲛的祖先分出来的软骨鱼类,又被称为活化石,身上没有骨头,由软骨组成,幽灵鲨此前只在处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喀里多尼亚的附近海域出现过。
(4)活化石有哪些动物图片扩展阅读:
幽灵鲨被发现是过程:
美国蒙特雷万水族馆研究所研究人员曾在2009年在南加州、加州中部、夏威夷群岛海域多次拍到尖鼻蓝色银鲛,这种水下生物还有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幽灵鲨。
2009年10月,该机构公布了一份关于该物种的研究报告以及相关视频,据了解,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并没有刻意地在寻找这种生物,这只是一次幸福的偶然。
《国际地理》曾经介绍过,幽灵鲨堪比是一种比恐龙还古老的物种,它的造型跟许多科幻小说描述的水下生物一样--没有生机的眼睛、蓝灰色、性器官长在额头并且还可以伸缩。
在这之前 ,这种活着的状态的尖鼻蓝色银鲛从未被拍到过,并且一开始,科学家们不知道它们会生活在北半球。
㈤ 除了恐龙还有什么活化石
1“恐龙时代植物活化石”“蕨类植物之王”--桫椤;
2 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存在了两亿年的“仙女虾“--枝额虫;
3 腔棘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看作是一种活化石。曾经被认为在6500万年前灭绝,但1938年被人再次发现踪影,腔棘鱼便被称为“恐龙时代的活化石”。 腔棘鱼出现于3 5亿年以前,当时在地球上极其丰富;
4 “活化石”三眼恐龙虾--佳朋鲎虫;
5 与恐龙同时代的新种鳗鱼--Protoanguilla Palau(第一鳗鱼)
㈥ 世界三大珍稀动物
世界上三大珍稀动物是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珍稀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以下是具体介绍:
珍稀动物之大熊猫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㈦ 世界上十二大濒临灭绝的动物图有哪些
1、北部白犀牛(Sumatran rhinocerous).
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瓜兰巴国家公园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境上,由于当初建园的初衷就是准备把该公园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因此建造者们不遗余力,圈起大面积的草地与树林.瓜兰巴国家公园拥有许多世界稀有动物,例如丛林象、野牛和黑猩猩等.当然,最珍贵的动物还要算那些数目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了.
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尽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热火朝天,在也门就有专门的犀牛角市场,在那里以犀牛角制成手柄的匕首是众多买家和卖家关注的焦点,是身份的象征.
2、白鳍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属于鲸目(Cetacea),白暨豚科.
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最大雌性个体长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个体长216厘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
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数量奇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另外,1980年曾捕获一头雄性白鳍豚,饲养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取名“淇淇”,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原希望能有雌性的个体与其配对繁殖,但所饲养的一头雌性白暨豚,不多久就死去,至今一直未能如愿,2002年7月14日“淇淇”因年老去世“ .去世前,淇淇”体长2.07米,体重98.5公斤,年龄约25岁.白暨豚的保护成为我国当前濒危野生动物抢救的大问题.
我国尽管对大熊猫的克隆研究已经起步,但对于同被列入中国三大濒危动物之一、享有“水中大熊猫”美誉的白暨豚而言,克隆尚存在诸多技术性困难.
3、苏门答腊虎:
生活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苏门答腊虎,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虎种之一.它们世代居住在岛上的雨林之中.早在上世纪初,苏门答腊虎的家族曾一度非常兴旺.然而,在人类的肆意捕杀下,苏门答腊虎的数量急剧减少.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最新的调查显示,自1998年到2002年间,每年至少有50只苏门答腊虎死于偷猎者的枪下,而在一份1999年所做的统计显示,当时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境内的苏门答腊虎仅有400到500只.
世界动物基金会的官员表示,印尼目前这种大规模的偷猎行为,是由于其国内市场需求所造成的.在印尼的市场上,苏门答腊虎的虎皮就是许多不法商人谋取高额利润的摇钱树,一张完整的虎皮可以卖到两千美元.
而雨林栖息地的消失,也同样威胁着苏门答腊虎的生存.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按照目前的状况,苏门答腊岛上的雨林保护区将在2005年全部消失.尽管如此,世界几家最大的造纸商仍在以每月上千公顷的速度吞噬着苏门答腊岛上的雨林.
一边是愈演愈烈的非法捕猎,另一边则是日益缩小的生活空间,面对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怎能让人们不为苏门答腊虎的命运而担心?于是,有人想起了巴厘虎和爪哇虎,这两种已经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灭绝的亚洲虎.
苏门答腊虎的命运已经引起了动物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日前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大会上,专家们纷纷呼吁要加大对苏门答腊虎的保护力度,打击非法捕猎,保护正在走向灭绝边缘的苏门答腊虎.毕竟苏门答腊虎不仅是印尼的财富,也是全世界的财富.
4.僧海豹:
世界上曾有许多种海豹,它们是鳍足目海兽中最大的一个家庭.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海豹家族日渐萎缩,现在只剩下19种了.就在20世纪中期以前,在加勒比海地区的诸多岛屿上还生活着一种僧海豹.
加勒比海僧海豹要比普通海豹略大些,体长在2.6~2.8米,平均体重可达400千克.它身上没有普通海豹那样的斑点,为棕灰色或灰褐色,背部中线颜色很深,吻部短宽,额部高而圆突.僧海豹与其他海豹一样,没有外耳,可有很好的听觉能力.它还有一对敏锐的眼睛,不但能看清水里的东西,也能看清空中的物体.
僧海豹的体型比海狮海象更适宜在水中生活,如它的后肢不能曲向前方,这在水中运动十分重要.还有它的身体外表平滑,几乎成了流线型,非常适合在水中快速游泳、潜水.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再加上水中的灵巧,使它更容易捕捉到各种鱼类.而一旦到了陆地上,它的动作就显得十分笨拙、滑稽可笑了.善于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撑作用,只好缓慢的匍匐爬行.陆地上的笨拙也成了它们日后灭绝的原因之一.
在哺乳期间,僧海豹的警惕性很高,一旦发现危险,会立即将小海豹推下水去,然后自己潜水而逃.如有小海豹被擒,大海豹会不顾自己安危,抢夺小海豹.如果是人抢走小海豹,大海豹就会怒气冲天地向人发动攻击.可是,最终它们也没能逃脱人类的手掌.
引几段话:
海豹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海豹,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一生都在热带海域中生活的海豹.历史上僧海豹曾一度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大量的繁殖,由于人类的狂捕滥杀,今天僧海豹在世界其它地方已难觅其踪,而仅仅在夏威夷群岛北部生存着一个不大的群体.
与一般的喜欢生活在冷水当中的海豹不同,僧海豹喜欢热带温暖的海水.在碧波荡漾的的太平洋中部,有一个碧玉般的小岛,叫尼豪岛,是一个牧场岛,僧海豹主要是在这个岛的沙滩上繁衍生息.这个岛是属于私人的,为了保护岛上的环境,岛的主人一般不允许科研人员上岛考察,所以没有人知道岛上到底有多少僧海豹.
5、奥里诺科鳄鱼:
世界上有4种因滥捕杀和受到环境污染威胁的鳄鱼,其中一种是生活在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鳄鱼.它是美洲最大的鳄鱼,也是委内瑞拉动物中的珍品.多年来委内瑞拉有关单位 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处于濒危的奥里诺科鳄鱼,并取得了成效.
1990年由环境部和私人机构发出倡议,制定了保护奥里诺科鳄鱼的计划,通过人工保护和养殖,增加这一珍贵动物的数量.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大量繁殖已不可能.这种鳄鱼只生存在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原来估计只有250条.经过10年的保护工作,已繁殖和放回自然界2150条奥里诺科鳄鱼,其中1400条在阿普雷州.估计一岁以上的鳄鱼现在有3000条,也可能5000条.
为了保护鳄鱼,有关部门在科赫德斯州和波图格萨州建立了三个鳄鱼养殖场,让成年鳄鱼在那里繁殖,然后人工喂养一年,鳄鱼长到80厘米后,在雨季开始时放回河里.为了跟踪观察,技术人员在鳄鱼腿上系一个环,在鳞片上作标记.保护鳄鱼的活动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私人企业的大力支持.喂养一条成年鳄鱼每月需要15万玻利瓦尔,它吃马肉、鱼等成本高的食物,养殖场还在食料中加入维他命,以增强鳄鱼的体质.养殖场90%的预算用于购买鳄鱼的食品.环境部正在寻求国际援助,以便增加资金更好地保护奥里诺科鳄鱼.
在距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752千米的阿普雷州生物保护区,一名生物学家拿着几只刚出生一天的奥里诺科鳄鱼.作为保护奥里诺科鳄鱼计划的一部分,130多只在笼中出生的一至两岁的鳄鱼被放归大自然.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类.
非洲东南部印度洋中马达加斯加岛,有“狐猴岛”之称.岛上有20多种狐猴,主要有大狐猴、小狐猴、鼠狐猴、灰狐猴、丝狐猴、绒狐猴和环尾猴等.狐猴的拉丁名意思是“鬼”.它们在热带森林里神出鬼没地活动,喜欢吵闹.不同种之间,外形、大小和习性有着很大的区别.大狐猴是现有狐猴中的“巨人”,身长约1.2米,身躯壮硕,头顶和背腰为白色,其余都为黑色,黑白相间.小狐猴只有20厘米,胖乎乎的,两只眼睛大大的,尾巴比身躯稍短,在酷暑干燥的季节,有夏眠的习性,此时依靠尾巴里所贮存的脂肪来维持生命.鼠狐猴身躯与老鼠差不多,外貌像鼠,有长而突出的吻部和湿润的鼻瑞,好似狗鼻子.灰狐猴体形和身长同犭蒙猴相似,圆脸孔,嘴前端尖而突出,下颌的前齿特别大,栖居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森林中,只有在清晨和黄昏时分,才能见到雌雄成对地在树上活动,平时很难看到它们共同生活.狐猴比猫大些,浑身披着纯白色的丝状软毛,一条长尾巴美丽灵活.原狐猴有蓬松的尾巴,头上像围着白围巾,活动灵敏.
另外,加勒比海托里科海岸附近的卡约圣提阿高岛和我国云南抚仙湖孤山岛以及海南陵水县的南湾猕猴岛,都是着名的猕猴岛,其中尤以海南省濒临南海的陵水县南湾猕猴岛出名.猕猴又叫“小猢狲”“恒河猴”,毛呈灰褐色,胸部以下为橙黄色,有光泽,胸腹部和腿部为深灰色,脸部和耳朵裸露,臀部有红色的臀胝.从海南省陵水县的新村港乘上游艇,只需10多分钟,便可到南湾半岛的猕猴岛.猕猴岛本叫南湾猴子岛,南湾半岛三面临海,只有一面同陆地相连,12座大小不等的山峦绵延起伏,隔海相望,仿佛是一个孤岛,因这里栖息了许多猕猴群,所以人们都叫它“猕猴岛”.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猕猴乐园,岛的面积为9平方公里,山体长15公里,中间有一座小山峰,两侧由各50米宽的河滩把山体分成东西两段,可见层层山峦,条条沟壑.来到旅游区,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现在眼前,漫山遍野的猕猴,有的在山顶上,有的在山沟里,有独占一个山头的,也有两三群分居在一个山头.每群猴子都有“大王”和“二王”.山峦上有观猴亭,游人在此可以观看猕猴的精彩表演,感受到一种与在一般公园里明显不同的野趣.猕猴有的在井边喝水,让人想起“猴子捞月”;有的在两树间飞奔蹦跳或在地上翻筋斗,使人仿佛在观赏“孙大圣”在“花果山”的精彩表演……
7、兰.坎皮海龟(L. Kemp’sRidleyTurtle)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12种最濒危动物中唯一数目成增长趋势的动物.需经历11-35年成长期.
8、奥瑞纳克鳄鱼(OrinocoCrocodile,学名为Crocodylusintermedius)
仅有250-700只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内瑞拉境内.
9、泰国猪鼻蝙蝠(Kittis Hog-nosed Bat)
生活在泰国北碧省瓜耶诺伊河畔石灰岩洞中的猪鼻蝙蝠,头和身体的长度为2.9厘米,翅膀的宽为13厘米,重量为1.7克.
10、夏威夷蜗牛(genus Achatinella)
11、斯比克斯鹦鹉:
在野生状态下,斯比克斯鹦鹉虽没有完全灭绝但已经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寻找这种鸟的鸟类学家仅仅找到一只幸存的雄性鸟,生活在遥远的巴西东北部地区.目前被人俘获的大约31只鸟是这种鸟能够存续下去的唯一希望.
金刚鹦鹉是一种生活在热带美洲的长尾大鹦鹉,羽毛色彩斑斓,但这种人见人爱的鹦鹉可能已经灭绝了,至少野生的已经不存在了.据生物学家说,有只蓝色的野生金刚鹦鹉是这一种类的最后一只,但已有好长时间不见了,它可能已遭不测.
生物学家一直在密切地观察这只已有19岁高龄的鹦鹉,但近两个月来他们一直没再见它露面,它可能已成为鹰的美餐或是被偷猎者捕捉走了.
12、微型猪(pigmyhog,学名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猪,野猪的一种,主要生活在印度东北部.60厘米长,高约25厘米,成年猪不足10公斤.曾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大量存在,现在仅印度阿桑地区的玛纳斯国家公园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头.其基因与家猪的基因并无太大差别.
㈧ 世界上有那些活化石(图片有名字还有植物动物)
活化石动物有:大蜥蜴、腔棘鱼、马蹄蟹、侏罗纪虾、鳄鱼、鸭嘴兽、鹦鹉螺、鲎、火星蚂蚁、螳螂虾等。
活化石植物有:马尾、猴迷树。
㈨ 活化石有哪些图片
活化石,可以模糊的讲叫孑遗生物,是指任何生物其类似种只存在于化石中,而没有其他现存的近似种类。这些种类曾经从主要的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保留过去原始的特性。现存的一些古老的生物种类,属非科学术语。
活化石定义是一般先发现化石再发现活体,或活体与确认的化石属同一种且同时存在。
植物活化石: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有:银杏,水杉,珙桐,香果树等。
㈩ 中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哪些它们图片!
1、古朴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中国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有唯一7只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只(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