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动物世界 > 采集的浮游动物如何固定

采集的浮游动物如何固定

发布时间:2022-05-26 20:53:21

㈠ 浮游植物样品

2.3.2.1 采样工具与采样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湖泊、水库和池塘等水体中,可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样。有机玻璃采样器为圆柱形,上、下底面均有活门。采水器沉入水中,活门自动开启,沉入哪一深度就能采到哪一水层的水样。采水器内部有温度计,可同时测量水温。有机玻璃采水器现有1000 mL、1500 mL、2000 mL 等各种容量和不同深度的型号。

定性标本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生物网呈圆锥形,网口套在铜环上,网底接盛水器。网的本身用筛绢制成,根据筛绢孔径不同划分网的型号。25#网网孔 0.064 mm,用于采集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13#网网孔 0.112 mm,用于采集枝角类和桡足类。采样时用浮游生物网在水面下或 0.5 m 水深处以每秒 20 ~30 cm 的速度作 “∞ ”形来回拖动 (网内不得有气泡) 约 3 min。定性工作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用测微尺测量,按标本的形态、构造、内含物、大小,参考藻类分类学资料鉴定属种。

2.3.2.2 固定和浓缩

水样采集之后,马上加固定液固定,以免时间延长标本变质。每升水样加入 15 mL左右鲁哥氏液 (Lugols solution) 固定保存。为防止样品褪色,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样品置于暗处或在1000mL样品中加1mL饱和硫酸铜溶液。鲁哥氏液配制方法是将碘化钾60g溶于200mL蒸馏水中,再加碘40g,溶解后加蒸馏水至1000mL。也可以用福尔马林固定液,其配制方法是:福尔马林(市场销售的40%甲醛)4mL、甘油10mL、水86mL。从野外采集并经固定的水样,带回实验室必须进一步沉淀浓缩。具体步骤如下:

(1)将水样倾入沉淀器沉淀。

(2)24h内,将沉淀器轻轻旋转两次,使黏附在器壁上的生物下沉,然后再静置24h。

(3)用内径3~5mm左右的橡皮管灌满蒸馏水,利用虹吸法将上清液缓慢吸出。切不可搅动沉淀器底部的标本,万一搅动,则重新沉淀。虹吸管进入水样的一端,始终低于水面,以免吸出漂浮水面的生物。虹吸速度不可过快,一般吸完980mL水样约需20~30min。虹吸管进入水样的一端最好用25#筛绢扎口,以防标本流失。

(4)最后剩20mL水样于漏斗底部,搅匀倒入30mL定量瓶中。为减少标本损失,吸取10mL虹吸出来的该水样的上清液,冲洗沉淀器壁的残留生物,冲洗液加到30mL定量瓶中,最终将浓缩样品定容至30mL,并注意贴上标签。作为长期保存的浮游植物样品,在实验室内浓缩至30mL后补加1mL40%的甲醛溶液后密封保存。

㈡ 浮游动物样品

浮游动物定性样品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原生动物、轮虫一类的小型浮游动物用25#筛绢浮游生物网(孔径0.064mm,200孔/in),大型浮游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用13#(孔径0.112mm,130孔/in)的浮游生物网采集,在表层至0.5m深处以20~30cm/s的速度作“∞”形循回缓慢拖动1~3min。同时定性采集两份水样,一份为活体,另一份加入鲁哥氏液固定,分别装入容器以便做活体和固定样品的观察(国家环保局《水生生物监测手册》编委会,1993)。

原生动物和轮虫的采集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设计的1L有机玻璃采水器在水面下0.5m处、温跃层和水底以上0.5m处各采集1L的水样,混合后再取1L混合均匀的水样转入容器,立即按照每升水样加入15mL左右鲁哥氏液(Lugolssolution)固定保存。在实验室将水样倒入1L的筒形分液漏斗中充分静置(自然沉降48h),用虹吸法吸去上层清液,余下20~25mL沉淀物转入30mL定量瓶中。为减少标本损失,再用上清液少许冲洗容器2~3次一并加入30mL定量瓶中并定容至30mL;大型浮游动物定量样品采用2.5L采水器分别于该采样站表层、中、底等位置采集共10L水样,混合后用25#浮游生物网过滤放入标本瓶,用鲁哥氏液固定(章宗涉等,1991)。

㈢ 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

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主要是季节分布)和空间(主要是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而变。 海洋浮游生物按纬度不同大致分为寒带种、温带种和热带种3类。它们之间不论在种类上或数量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一般说,寒带浮游生物的种类少,每种的数量大;热带浮游生物相反,种类多而每种的数量少;温带浮游生物则介于两者之间。例如翼足类在黄海北部迄未发现,黄海南部仅8种、东海有31种,而南海则有50种。温度显然是形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因子。
浮游生物的水平分布与寒流和暖流密切相关,因而有些种类常可作为寒流和暖流的指示种。例如管水母类的帆水母和银币水母可作为东海黑潮暖流的指示种。
除温度和海流外,盐度也可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水平分布。一般近海浮游生物属广盐性种类,分布较广,而外海浮游生物则属狭盐性种类,分布较窄。营养盐也是影响海洋浮游生物水平分布的一个因子。营养盐丰富的近海水域,浮游植物的数量较大。
淡水浮游生物的水平分布主要受温度影响。按栖息纬度的不同也可分为寒带种、温带种和热带种 3类。在广温性温带种里出现不少世界种,这是由于休眠孢子或休眠卵借风力或鸟类而广泛传播所致。很多淡水枝角类的世界种就是通过休眠卵的传播而形成的。 在海洋或深湖里,浮游生物栖息在不同深度的水层中。浮游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分布在有光照的上层(约0~200米)。由于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蓝藻一般分布较浅,而硅藻则分布在光照层的不同水层。例如角毛藻常在表层,而海毛藻常在较深水层(20米以下)。浮游动物在上、中、下各个水层都有分布,不过种类和数量在各个水层显然不同。例如,原生动物、轮虫、水母类、枝角类、浮游腹足类及浮游幼体一般分布在上层,其他各类在上、中、下层都有分布,个别种类如深海磷虾则匿居深海。僧帽水母、帆水母等具气囊,漂浮海面,属于漂浮生物。一般浮游动物(如桡足类、毛颚类、浮游端足类等)的种类随深度(不超过1000米)而增多,但数量却随深度而减少。
各类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外界和内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
如:
①由气候改变引起的变化。如不少浮游动物(背光性或趋弱光性)在阴天栖息上层,而在晴天移居中、下层。这是光度变化所致。②由生殖引起的变化。如有些浮游甲壳动物到了生殖期,上升到表层产卵。
③由发育引起的变化。这在浮游动物中相当普遍,如幼体系趋强光性,又摄食浮游植物,故栖息上层,而成体则因系背光性或趋弱光性,又摄食其他动物,移栖中、下层。
④由海流引起的变化。如上升流可把下层浮游动物带到上层,从而改变垂直分布情况。
⑤由食料引起的变化。如中、下层草食性浮游动物到了晚间为摄食浮游植物而上升至表层。又如中、下层肉食性毛颚类为追逐食料,到夜晚跟着桡足类上升至表层。
垂直分布的最大变化是由昼夜垂直移动引起的。白天下降、夜晚上升,这种生态现象在浮游动物中相当普遍尤其是浮游甲壳动物。可是,在每一类动物(如桡足类)中,不是每个种都进行昼夜垂直移动,并且上下移动的幅度和时间也不完全一致。由于昼夜垂直移动,各个水层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发生很大变化。一般上层的种类和数量在夜晚显着增加。所以夜晚是采集浮游动物的最好时间。有些罕见的深海种类只能在夜间才能采到。光度的昼夜变化可能是引起这个现象的主要外界因子。浮游动物往往栖息在光度对它最合适的水层。由于光度的昼夜变化,浮游动物就进行相应的昼夜垂直移动。除光度外,其他外界因子如温度、盐度、食料等也能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昼夜垂直移动。此外,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在生殖期或非生殖期,在幼体期或成体期显然不同,这可能受生殖、发育、代谢等内部因子的影响。 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这变化又随纬度而异。北温带浮游植物的数量高峰一般在春季出现,因那时光度增强,营养盐(氮、磷等无机盐类)增多,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到夏季,营养盐消耗殆尽,草食性浮游动物又大量摄食,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骤减。入秋,营养盐增多,浮游植物再度大量繁殖,从而出现另一个比春季稍低的高峰。冬季环境恶劣(特别是温度太低),浮游植物再度减少。这种一年出现两个高峰的现象称为双周期。此外浮游植物的种类有季节交替。例如夏季硅藻衰退后,甲藻起而代之,因后者适于在高温和营养盐贫乏的季节大量繁殖。
北温带浮游动物的季节分布和浮游植物大致相似。不同点是浮游动物的春秋两个高峰出现得比浮游植物稍晚,因为草食性浮游动物必须要有丰富的饵料才能大量繁殖。浮游动物也有种类的季节交替现象。例如,由于毛颚类摄食桡足类,前者的高峰会比后者出现稍迟。
寒带海洋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一年只有一个繁殖高峰,这称为单周期,出现在环境较好的温暖夏季。其他季节光照太弱或消失(冬季完全黑暗),温度太低,浮游生物无法繁殖。热带海洋的环境因子(特别是温度)整年没有多大变化,所以季节间也就没有明显差异。
在淡水水域,浮游生物季节分布在数量变化上与海洋浮游生物大同小异,但在种类变化上则有较大差异。例如在淡水浮游生物中占优势的绿藻类、蓝藻类、枝角类和轮虫类,其数量高峰经常出现在水温较高的温暖季节,尤以夏季繁殖最盛,不过冬季的种类贫乏和数量稀少,则与海洋浮游生物一致。由于水的粘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降低(25℃时的粘度约为0℃时的1/2),淡水浮游生物到夏季容易下沉。为此,不少种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以扩大身体表面积来增加浮力,如淡水枝角类僧帽溞的头部向前伸长呈头盔状。这种形态季节变异在硅藻类的星杆藻、甲藻类的角甲藻和轮虫类的螺形龟甲轮虫也可看到。

㈣ 水样采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在线等,速度求解~~

水样的采集与制备

水样比较均匀,在不同深度分别取样即可,粘稠或含有固体的悬浮液或非均匀液体,应充分搅匀,以保证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

采集水管中或有泵水井中的水样时,取样前需将水龙头或泵打开,先放10~15min的水再取。采取池、江、河中的水样,因视其宽度和深度采用不同的方法采集,对于宽度窄、水浅的水域,可用单点布设法,采表层水分析即可。对宽度大,水深的水域,可用断面布设法,采表层水、中层水和底层水供分析用。但对静止的水域,应采不同深度的水样进行分析。采样的方法是将干净的空瓶盖上塞子,塞子上系一根绳,瓶底系一铁砣或石头,沉入离水面一定深处,然后拉绳拔塞让水灌满瓶后取出。

㈤ 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采样

底栖动物的采集工具种类很多,目前国内在采集方法和采集用具上,还没有统一规范,但基本的方法用具是一样的。

采集定性定量过程中需要下列器具及药品:

水体地形图深水温度计彼得生采泥器一般温度计

带网夹尼器扭力天平三角拖网托盘天平

脸盆解剖镜水桶显微镜

标签培养皿铅笔指管瓶30~50ml

记录本试剂瓶1000ml毛巾广口瓶250ml

纱布量筒胶布抄网

解剖针分样筛40目放大镜酸度计

塑料带甲醛解剖盘酒精

小镊子吸管绳索毛笔

盘称滤纸

采集工具:盒式采泥器及蚌斗式采泥器(即改良彼得生采泥器)。其原理是利用采集工具本身具有的重量,沉入水底,取出一定面积的底泥,从而推算某一水体中底栖生物的数量。此外还简介带网夹泥器。

采样点的选择:采样的代表性要强,因此应选择那些水域特性的地区和地带,如水库、江河流域内的库湾部分,水库的近坝区,消落区,沉入水下的旧河床地段等。采样点要反映整个水体的基本状况,因此在选点之前,要根据水体的详细地形图,对其形态及环境进行了解,从而根据不同环境特点(如水深、底质、水生植物等等)设置断面和采样点。断面上设置的点是直线的,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采样点。断面上采样点的多寡使环境而酌情增减,通常设断面必须考虑几个因素:如底质、水深、水生高等植物的组成、如水口、出水口、湖湾,以及受污染地区等。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多少,是具体情况而定。每一段面积断面上的每一采样点的位置都需标在地图上,采集时可按图上编号顺序进行。

样品的采集:采样时间视调查任务而定。鉴于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速度比浮游动物较慢,所以,一般每季度采样一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样一次。如水库,需在水库最大蓄水时和最小蓄水时进行。

采样时,应事先记录当时的天气、气温、水温(表层、底层)、透明度、水深,然后进行采样,在记录底质及水生植物情况。

采样时每个采样点上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各采2次样品。带网夹泥器采得样品后,连网在水中剧烈洗涤摇荡,洗去污泥,网口要保持禁闭,然后提到船上打开,拣出全部螺、蚌、蚬,放入广口瓶中,并贴上标签(写明地点、编号、日期),然后带回室内处理。蚌斗式采泥器采得的泥样,先倒入40目/寸的铜丝分样筛中,然后将筛底放在水中轻轻摇荡,洗去样品中的污泥(若样品量大可分几次洗涤),最后将筛中的渣滓倒入所料袋中,并放入标签,将袋口缚紧带回实验室分检。这一过程也可将采的泥样倾入脸盆中,到岸边筛选,以免采样时间过长。

定量样品采完后,分别在各采样点上采一定数量泥样作定性标本用,还可在沿岸带和亚沿岸带的不同生境中,用抄网捞取一些定性样品。来不及分检的样品,应放入冰箱内保存,以免虫体腐烂不利于分析。

样品的处理和保存:将上述采得的样品当场或带回室内进行分检。将塑料袋内的样品倒入分样筛内,在自来水中冲洗(或在岸边水中筛洗),直至污泥完全洗净,然后将渣滓倒入白色解剖盘内,加入清水,检出水蚯蚓和昆虫幼体,放入之广口瓶中固定保存。直至检完为止。对于水蚯蚓,可利用其对温度的敏感性,在装有样品的解剖盘上,放一纱布,覆盖样品,然后倒入40℃左右的热水,水蚯蚓及钻到纱布上面来,这样就一网打尽,效果较好。

标本需用小镊子、解剖针或习惯检选,柔软较小的动物也可用毛笔分检。此时,要避免损伤虫体。

每一塑料袋的样品检完后,需将袋内的标签放进指管瓶内,并在每瓶外面贴上一个同样的标签。

检选出的底栖动物分别固定分装在样瓶中,水蚯蚓应先麻醉,使其舒展再固定,一般把水蚯蚓放在培养皿中,加少量水,然后每隔10分钟滴加95%酒精,直至虫体全部伸直。然后用4~10%甲醛液固定,或固定1~2日后,移入70%酒精中封存。

软体动物的螺蚌可保存于70~80%的酒精中,4~5天再换一次酒精即可。也可用甲醛液固定,但务必加入少量苏打或硼砂中和酸性甲醛,不然,软体动物的钙质壳,会被酸性甲醛腐蚀。此外,软体动物亦可群诶葬后,将壳干燥保存。

昆虫及甲壳动物,可放入养萍中用75%酒精固定。昆虫成虫亦可制成干标本保存。

定性定量:对采得的标本,必须进行正确的鉴定,分门别类,尽可能鉴定到种,然后分别计数和称重,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测定一般采用称重法和排水体积法。称重法较常用,称重前,先把样品放在吸水纸上,轻轻翻滚,以吸去体外附着水分,然后称其重量。大型种类应吸至吸水纸上没有潮斑为止,小型种类在滤纸上放约一分钟即可。大型双壳类称重前,应细心将贝壳分开,取出其内水分。软体动物可用托盘天平或盘秤称,蚯蚓和昆虫用扭力天平称,最后重量都换算成克。一般情况下干重比湿重更能说明问题,所以,有条件的话,尽量测其干重。

鉴定计数,称重的数值需随时计入记录本中。注意勿将样品混淆,称重后把样品放回原来的样瓶中妥善保存。

最后,把所得的数据换算成一平方米面积上的个数(密度)和重量(生物量g/m2)。可按下表记录采集、计数、称量、换算结果。这样,采样水体该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及生物量就一目了然了。

㈥ 怎样制作海洋生物标本

海洋生物标本画制作方法分三步。
第一步标本制作将捕捞上来的海洋生物制成标本。
第二步框室制作将木料、型材及玻璃进行切割,组装制成框室。
第三步制画在框室上装饰彩色硬纸及色彩背景图案纸,用固胶法、金属针固定法、鱼线吊固法将海洋生物标本装在不同的框室中,封闭,包装。
海洋生物鱼标本制作方法及步骤第一步选料、剥离将捕捞上来的鱼,洗清,选择可制的鱼种分类。用解剖刀由躯干腹部向后直线剖开,绕过肛门直至尾柄基部,剥离皮肉,割下肌肉,保留鱼皮。
第二步防腐处理将剥离的皮肤浸于75%~80%的酒精中,隔30分钟翻动一次,使酒精浸透鱼皮各个部位,浸泡24~48小时,取出浸泡后的鱼皮,在其内侧用三氧化二砷制成防腐粉涂擦。
第三步标本装填、整形用铅丝或木板制成类似鱼体中央纵剖面形态的骨架,支撑鱼皮,用木屑、脱脂棉由尾部开始充填,根据创意,边充填边整形,使鱼鳍舒展,口部稍微张开,牙齿显现,眼明,置于通风处晾干。
第四步着色喷漆用油彩掺漆和松香水进行着色,由浅至深逐渐上色,最后在外部喷上轻漆。

㈦ 浮游动物的固定为什么用鲁哥氏液

不要动我固定的,为什么要用乳鸽示意服用动物的固定。

㈧ 用什么方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水生生物调查方法
2.2.1 水生生物采集范围
(1)浮游植物的调查包括定性、定量调查。浮游植物色素的测定可作为生物量的重要指标。通过一定的换算,也可作为生产量的指标。测定叶绿素的方法可分为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度法。在提取液、操作步骤、计算公式等方面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是罗伦森(Lorenzen)的单色分光光度法。
(2)浮游动物调查主要针对四大类——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进行。他们的种群及数量变化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3)底栖生物调查主要包括对生活在江河湖海底部的动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底栖生物按生活方式可分为营固着生活型、底埋生活型、水滴爬行型、钻蚀生活型、底层游泳型等,如落泪、蛇等爬行的种类。
(4)大型水生植物主要指水生维管束植物,大型藻类、蕨类等。
(5)水体微生物能够反映水体受污染的程度和水体营养水平状况。指示菌如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粪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肠道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沙门氏菌数、志贺氏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副溶血弧菌等。
2.2.2 水生生物的采集、处理与固定
1.浮游植物
采样时,定量样品在定性采样之前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取水1L。泥沙多时需先在容器内沉淀后再取样。大型浮游植物的定性样品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表层缓慢拖曳采集,注意网口与水面垂直,网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浮游植物样品立即用鲁哥氏液固定,用量为水样体积的1%-1.5%。需要保存并带回的样本需加入37%-40%甲醛溶液。用量为水样体积的4%。
2.浮游动物
当采样时,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定量采样可使用采集的浮游植物的定量样品,如单独采集取水量以1L为宜。定性样品采集方法同浮游植物。枝角类和桡足类动物定量样品应在定性采样之前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财税杨10-50L,在用25号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过滤无放入标本瓶中,并用滤出水冲洗过滤网3次,所得过滤物也放入上述瓶中;定性样品用13号浮游生物网在表层缓慢拖曳采集。注意过滤网和定性样品采集网要分开使用。原生动物和轮虫的定性样品,除留一瓶供活体观察不固定外,固定方法同浮游植物的方法。枝角类和桡足类动物的定量、定性样品应立即用37%-40%甲醛溶液固定,用量为水样体积的5%。
3.底栖动物
采样可分为定量采样和定性采样两类。定量采样,螺、蚌等较大型底栖动物,一般用带网夹泥器采集。采得泥样后应将网口闭紧,放在水中涤荡,清除网中泥沙,然后提出水面,拣出其中全部螺、蚌等底栖动物。水生昆虫、水栖寡毛类和小型软体动物。用改良彼得生式采泥器采集。将采得的泥样全部倒入塑料桶或盆内,将40目、60目分样筛筛洗后,拣出筛上可见的全部动物。如从采样到分拣超过2h,则应在袋中加入适量固定液。塑料袋中的泥样逐次倒入白色解剖盘中,加适量清水,用吸管、小镊子、解剖针等分拣。如带回的样品不能及时分拣,可置于4℃低温保存。各采样点上,用上述两种采样器各采集2-3次样品。医用75%乙醇溶液保存软体动物,4-5d后再换一次乙醇溶液。也可用5%甲醛溶液固定,但要加入少量苏打或硼砂中和酸性甲醛。还可去内脏后保存空壳。可用5%乙醇溶液固定水生昆虫,5-6h后移入75%乙醇溶液保存,对于水栖寡毛类动物,应先放入培养皿中,加少量清水,缓缓滴加数滴75%乙醇溶液将虫体麻醉,待其完全舒展伸直后,再用5%甲醛溶液固定。75%乙醇溶液保存。
4.着生生物
调查时只进行定性检查。主要刮去或玻璃水中的浸没物,例如石块、木桩、树枝、水草或硬底泥等表层藻膜、丝状藻和粘稠状生长无。着生生物采样时,若水体中有大量大型水生植物分布,则采集整株水生植物带回。在室内从植物根部起,依次刮去植物上的所有着生生物,除此之外,水滴石块、木桩、树枝等基质上的着生生物可用刀片或硬刷刮到盛有蒸馏水的样品瓶中,在将基质带回室内刮取。着生藻类样品的处理采用鲁哥氏液固定,用量为水样体积的1%-1.5%。着生原生动物样品连同基质分别放入盛有采样点水样的广口瓶内,其中一瓶用鲁哥氏液固定。另一瓶补加固定液,供活体观察用。
5.大型水生植物
观察采样点内大型水生植物的长势情况。在其中选择密集区、一般区和稀疏区,布设采样断面。采样断面应平行排列,亦可为“之”字形。挺水植物一般用1㎡采样方框采集。采集时,将方框中全部水草从基部割去。采集时,将水草夹张开,插入水底,然后用力加紧,吧方框内的全部植物连根带泥夹起,冲洗去污泥,将网内水草洗净装入编号的水草袋内。每个采样点采集两个平行样品。除去污泥等杂质,装入样品袋内,沉水植物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在大型水生植物的定心采样中,挺水植物用手采集;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用水草采集耙采集;漂浮植物直接用手或带柄手抄网采集。

㈨ 采集浮游动物的定性样品时,可否用<30um的浮游生物网进行拖网

1定性样品采集(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和轮虫等)采用25号浮游生物网(网孔0.064mm)或PFU(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枝角类和挠足类等浮游动物采用13号浮游生物网(网孔0.112mm),在表层中拖滤1~3min。
2定量样品采集,在静水和缓慢流动水体中采用玻璃采样器或改良式北原采样器(如有机玻璃采样器)采集;在流速较大的河流中,采用横式采样器,并与铅鱼配合使用,采水量为1~2L,若浮游生物量很低时,应酌情增加采水量。
3浮游生物样品采集后,除进行活体观测外,一般按水样体积加1%的鲁哥氏溶液固定,静置沉淀后,倾去上层清水,将样品装入样品瓶中。

㈩ 海洋浮游生物及分类是什么

海洋浮游生物是指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海洋生物。这类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绝大多数个体很小,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其构造,只有海洋浮游生物

个别种的个体甚大,如北极霞海洋浮游生物水母最大直径可达2米;种类繁多,隶属于植物界和动物界大多数门类;数量很大,分布较广,几乎世界各海域都有。1887年,德国浮游生物学家V.亨森首先采用“Plankton”一词专指浮游生物。该词来自希腊文,意为漂泊流浪。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自1828年英国J.V.汤普森和1845年德国J.米勒算起,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第一阶段偏重于采集观察、形态分类,其中1889年德国北大西洋浮游生物调查队及其编写的《浮游生物调查成果》为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意大利那不勒斯(那波利)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那波利湾动植物志》和摩纳哥海洋研究所的《摩纳哥王子科学调查成果》,对海洋浮游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第二阶段,海洋浮游生物自然生态的研究成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它们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各种环境因子对各类海洋浮游生物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等,代表性着作有《飞马哲水蚤的生物学》等。60年代以来为第三阶段,海洋浮游生物自然生态的研究密切结合实验生态进行,并发展到现场大容器控制生态系统的实验研究。

海洋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浮游植物种类较为简单,大多是单细胞植物,其中硅藻最多,还有甲藻、绿藻、蓝藻、金藻等。

浮游动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各类水母)、轮虫动物、甲壳动物、腹足类软体动物(翼足类和异足类)、毛颚动物、低等脊索动物(浮游有尾类和海樽类),以及各类动物的浮性卵和浮游幼体等。其中以甲壳动物,尤其是桡足类最为重要。还有一类浮游单细胞生物兼有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具能动的鞭毛,兼备自养和异养的能力),植物学家把它列为甲藻门鞭毛藻类,动物学家则把它归入原生动物鞭毛虫纲。

按照浮游时间的长短,浮游生物可分3类:永久性浮游生物,即终生在水中浮游,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此类;阶段性浮游生物,其幼体营浮游生活,成体则营底栖生活或游泳生活;暂时性浮游生物,指一类非浮游生物仅因环境变化、生殖等原因,有时营短期的浮游生活,如一些底栖的介形类、糠虾类。

海洋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点是能在水中保持悬浮状态

对浮游生活的适应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点是能在水中保持悬浮状态,具有多种多样适应浮游生活的结构和能力,主要有两种类型——扩大个体表面积或结成群体增加浮力以及减轻比重增加浮力。

扩大个体表面积或结成群体增加浮力这类现象在浮游生物中很普遍。如六角网骨藻、角刺藻有细长的角毛;桡足类有细长、多毛的第一触角和尾叉刚毛;龙虾的叶状幼体有扁平叶状的头胸部和细长分叉的胸足;等片藻、直链藻结成带状,海链藻结成链状,星杆藻连成星状等。

盐度也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

减轻比重增加浮力方式多样。①产生气、油等比水轻的物质。如管水母类僧帽水母群体顶端有一个充满气体(主要是氮)的大气囊,桡足类的哲水蚤体内有一个狭长的油囊,浮游硅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时产生油点或脂肪酸。②分泌胶质。如浮游海樽类有发达的胶质囊。③增加水分。浮游动物的含水量一般都高于底栖动物,如水母类的含水量高达96%以上。④外壳和骨骼退化或消失。如浮游腹足类软体动物的贝壳都比底栖种类的轻薄,有孔虫的外壳上遍布小孔,毛颚类动物无骨骼组织。

时空分布、平面分布按照纬度的不同,浮游生物可分为寒带种(分布于北冰洋和南大洋)、温带种(分布于北、南温带海域)和热带种(分布于热带海域)。这3类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寒带浮游生物的种类少,每个种的数量大;而热带浮游生物的种类多,每个种的数量少;温带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每个种的数量,都介于前两类之间。发生上述分异现象的主要因子是温度。

盐度也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广盐性种类分布较广,一般生活在近海,称为近岸浮游生物;狭盐性种类分布较窄,大多生活在外海,称为大洋浮游生物。

海洋大量浮游生物能吸收二氧化碳

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还与海流密切相关,根据其分布能为探索不同水团、海流的流向和分布提供材料。如管水母类帆水母和银币水母,在东海可作为黑潮暖流的指示种。

浮游生物数量的平面分布并非均匀,常有密集成斑块状的分布现象。其成因或是风力、湍流以及水的富营养化,或是生殖、索饵活动。

垂直分布浮游植物由于进行光合作用,仅分布在海洋有光照的上层(约0~200米,称为真光层)。蓝藻大多分布于真光层的上部,硅藻则可分布在整个真光层。浮游动物在上、中、下各个水层都有分布,但种类和数量互不相同。原生动物、轮虫类、水母类、枝角类、浮游腹足类及浮游幼虫一般分布在上层,它们与浮游植物统称为上层浮游生物。深海磷虾等种类潜居深海,被称为深海浮游生物。其他各类浮游生物则可栖息于各个水层。在1000米以内的水层中,浮游动物的磷虾类、桡足类等种类有随着深度而增多的趋势,但其数量却随深度而减少。此外,近年来微分布的研究引起了重视,它研究栖息在0~1米表层水中的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影响这个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是风力。

各类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中引起变化最大的是昼夜垂直移动(一般白天下降,夜晚上升)。根据英国F.S.罗素提出的“最适光度假说”,浮游动物常栖息在光度对其生命活动最为合适的水层里,光度的昼夜变化促使浮游动物进行昼夜垂小丑鱼借助海葵护身

直移动。一般来讲,上层水中的种类和数量在夜晚显着增加。除光度外,其他外界因子如温度(温跃层能阻碍一些浮游动物上升到表层)、盐度(盐跃层对河口小型浮游动物的垂直移动也有阻碍作用)和食料等,也能影响昼夜垂直移动的幅度。

内外条件的变化也会引起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变动。①生殖引起的变化。如有些浮游甲壳动物在生殖期上升到表层产卵;而浮游有孔虫在生殖时却将壳上的刺吸收后,沉到中、下层。②发育引起的变化。如浮游动物幼体由于趋强光性和摄食浮游植物,栖息于上层;成体则由于背光性或趋弱光性,移栖中、下层。③摄食引起的变化。如中、下层的植食性浮游动物,晚间因需摄食浮游植物,上升到表层;中、下层的肉食性毛颚类因追逐饵料动物,夜晚随桡足类上升至表层。④天气引起的变化。如不少趋弱光性的浮游动物在阴天栖息于上层,而在晴天又移居中、下层。⑤海流引起的变化。如上升流可把下层的浮游动物带到上层等。

虾虎鱼鱼小虾同居

季节分布在北温带海域的春季,因为表层水温升高、光照增强、营养盐(氮、磷等无机盐类)增多,浮游植物得以大量繁殖,形成一年中的第一次数量高峰。高峰之后,由于营养盐大量消耗,浮游植物的繁殖受到限制,加上植食性浮游动物的大量捕食,使浮游植物的数量在夏季急剧减少。秋季,营养盐含量经积累又复增多,浮游植物再度大量繁殖,从而形成一年中的第二个高峰(但数量已不如第一个高峰)。在冬季,浮游植物又复减少。上述变动是浮游植物季节变化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种类的季节交替,如夏季硅藻衰退后,甲藻起而代之。因为甲藻在高温和营养盐贫乏的季节能大量繁殖。北温带海域浮游动物的季节分布与浮游植物大致相似,但数量高峰的出现稍晚于浮游植物,一般是紧接在浮游植物高峰之后。因为浮游植物高峰的出现提供了大量饵料,植食性浮游动物才得以大量繁殖。浮游动物也有种类的季节交替现象,如以桡足类为食的毛颚类,数量高峰常稍迟于桡足类。可见除温度外,食料也是影响浮游动物季节分布的外界因子。

上述北温带海域浮游生物的季节分布,由于一年中出现春、秋两个数量高峰,称为双周期型。在寒带海域,不论是浮游植物还是浮游动物,一年中只在夏季出现一个短暂的高峰,称为单周期型;其他季节由于光照太弱或光照完全消失,温度太低,生物无法繁殖。在热带海域,由于环境因子整年比较稳定,所以浮游生物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洁蟹爬进鳗鱼嘴觅食物

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海洋食物链中,浮游植物是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成为食物链的第一环节(也称第一营养阶层)。浮游植物的产量(初级生产)影响着植食性浮游动物的产量(次级生产),而后者又影响着肉食性小型动物的产量(三级生产)和肉食性大型动物的产量(终级生产)。这4级生产的数量逐级减少,构成数量或生物量的金字塔。因此,浮游生物的产量(包括初级和次级生产)是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鱼类和其他经济水产动物的产量。

在能量流动中,浮游植物把吸收的日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植食性浮游动物摄取浮游植物后获得能量,并通过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将能量传递下去,逐级减少,构成能量金字塔。因此,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拳击蟹拿海葵防天敌

研究意义和展望浮游生物种多、量大,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成员,其研究对渔业生产和海洋科学基础理论都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经济鱼类的饵料基础,某些种(如桡足类的哲水蚤)的数量分布可提示鱼类(如鲱形鱼类)索饵洄游的路线,有助于寻找渔场,确定渔期。有的种类本身就是渔业资源,如海蜇、毛虾和磷虾,以及用桡足类和糠虾等加工制作成的虾酱,均可供食用。许多浮游植物(如骨条藻、褐指藻、扁藻、金藻和螺旋藻等)和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卤虫等)可以人工大量培养,作为水产动物育苗的饵料。有些浮游生物对环境的污染物具有净化和富集的能力。

一些狭温、狭盐性浮游生物,可作为不同海流的指示种。磷虾类、管水母类等浮游动物在较深水层大量密集,会形成深海散射层,阻碍或干扰声波在水中的传播,使声呐失效。发光浮游生物(如夜光虫等)的大面积密集,可引起海水发光,俗称“海火”,影响海军作战。浮游硅藻、钙板金藻、放射虫、有孔虫和翼足类等遗骸的沉积物可作为地层划分和海底石油资源勘探的辅助标志,有助于了解海洋地质史和古海洋环境等。

一些浮游植物,特别是甲藻和蓝藻,当海域富营养化时会发生过度繁殖,使局部水域变色,形成赤潮,对鱼、虾、贝类及其他经济海产动物危害很大。

皇帝虾借势大型海洋动物

对浮游生物的研究,以下一些方面有待深入: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②浮游生物生态系统的现场观察实验(包括提高生产力方法,浮游生物在氮、磷、碳循环中的作用及能量的流动)。③赤潮浮游生物分泌毒素的生理机制和生化组成,以及预测和防治赤潮的方法。④浮游生物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富集、解毒和净化的生理生化过程。⑤浮游生物的大量培养(工厂化)。⑥利用浮游生物作为捕捞经济鱼类及勘探海底石油资源的标志。⑦浮游蓝藻的固氮作用。

浮游硅藻

浮游硅藻分布于海水中和湿土上,为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食料。硅藻死亡后,遗留的细胞壁沉积成硅藻土,可作耐火、绝热、填充、磨光等材料,又可供过滤糖汁等用。约11000种,大多水生,几乎在所有的水体里都生长,只有极少数生活在陆地潮湿处。

浮游硅藻

浮游硅藻是水生动物的食料,是海洋中的主要的初级生产力。分类学家们一般认为硅藻来源于鞭毛藻,为一个特殊的分支。有现在生存的和化石的种类。根据壳面花纹的排列,将本门分为中心纲和羽纹纲。

主要特征

浮游硅藻植物细胞壁富含硅质,硅质壁上具有排列规则的花纹。壳体由上下半壳套合而成。色素体主要有叶绿素A、C1、C2以及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硅藻黄素等,同化产物为金藻昆布糖。藻体一般为单细胞,有时集成群体。细胞壁里有两片硅质壳,一大一小,像盒子一样套在一起。两片硅质壳,大的套在外面,叫上壳,较老;小的在里面,叫下壳,较年轻。

形态结构

1.细胞壁:无色、透明。外层为硅质,内层为果胶质。细胞壁含果胶和二氧化硅,质坚硬,常由套合的两瓣组成,并有呈辐射对称(辐射硅藻目)或左右对称(羽纹硅藻目)排列的花纹。

(1)壳面和带面:细胞壁的构造像一个盒子,套在外面的较大,为上壳;套在里面的较小,为下壳。硅藻上﹑下壳相互套合。上壳和下壳都不是整块的,皆由壳面和相连带两部分组成。壳面平或略呈凹凸状,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叫壳套;与壳套相连,和壳面垂直的部分,叫相连带,亦称带面。

硅藻

(2)间生带:有些种类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具有间生带,凡贯壳轴较长的种类都有间生带,其数量有1~2条或多条。花纹形状主要有三类:鱼鳞状,如卡氏根管藻;环状,如杆线藻;领状,如环形娄氏藻和中肋角毛藻。

(3)隔片: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结构,称隔片。如果隔片一端是游离的,称为假隔片,如斑条藻;如果隔片从细胞的一端通到另一端,则称为全隔片或真隔片,如楔藻。间生带和隔片都具增强细胞壁的作用。

(4)突出物:硅藻细胞表面有向外伸展的多种多样的突出物,有突起、刺、毛、胶质线等。它们有增加浮力和相互连接的作用。

突起:是细胞壁向外的头状突出物,如弯角藻。

刺:一般细而不长,末端尖,其数目、长短不一,最粗大的刺如双尾藻,中等的刺如盒形藻,较小的刺如圆筛藻的缘刺。

毛:为较细长的突出物,长度常为细胞直径的数倍,有的种类在粗毛里还有色素体,这是毛与刺的最大区别。此外还有膜状突起(如太阳漂流藻)和胶质线、胶质块等胶质突起(如海链藻)。

硅壳硅藻

(5)花纹:硅藻细胞壁上都具排列规则的花纹,主要有点纹,为普通显微镜下可分辨的细小孔点,单独或成条(点条纹);线纹,这是由硅质壁上许多小孔点紧密或稀疏排列而成,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时,无法分辨而是一条直线状;孔纹,为硅质壁上粗的孔腔,中心硅藻纲的孔纹基本为六角形,其结构很复杂;肋纹,为硅质壁上的管状通道,内由隔膜分成小室或壁上因硅质大量沉积而增厚。

放大200倍的一种海洋硅藻

(6)三轴和三面:按硅藻细胞的方位分为纵轴、横轴和贯壳轴。由纵轴和横轴形成上、下壳面。由纵轴、贯壳轴形成长轴带面。由横轴、贯壳轴形成短轴带面。从壳面看,称壳面观;从带面(壳环面)看,称带面观(侧面观)。壳面和带面形状截然不同。通常中心硅藻类壳面呈辐射对称,多为圆形、椭圆形,也有三角形或多角形的;羽纹硅藻类,壳面一般细长,呈两侧对称,有舟形、卵形、弓形、S形、菱形、新月形和椭圆形等。带面(壳环面)一般为长方形、方形或楔形等。

纵轴:为壳面中央的纵线,又称顶轴、长轴。

横轴:为壳面中央的横线,又称切顶轴、短轴。

贯壳轴:是上、下壳面中心点的相连线,又称壳环轴。

2.色素体:硅藻的光合作用色素主要有叶绿素A、C1、C2以及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硅藻黄素等。色素体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形状有粒状、片状、叶状、分枝状或星状等。

3.同化产物:主要是油滴,在显微镜下观察,油点常呈小球状,光亮透明。

4.细胞核:硅藻有一个细胞核,常位于细胞中央,在液泡很大的细胞中,常被挤到一侧。用甲基蓝或尼罗蓝稀溶液染色,可见到细胞核。

生殖方式

浮游硅藻常用一分为二的繁殖方法产生。分裂之后,在原来的壳里,各产生一个新的下壳。盒面和盒底分别名为上、下壳面。壳面弯伸部分名壳套。上下壳套向中间伸展部分,称相连带。上下相连带总称为壳环,这个面称壳环面。有些种类,如根管藻,在壳环面细胞壁上还有很多次级相连带,或称间板。细胞质和一般植物细胞相似。生殖方法有营养生殖,形成复大孢子、小孢子和休眠孢子等。

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1.营养生殖

为硅藻最普通的一种生殖方式。分裂初期,细胞的原生质略增大,然后核分裂,色素体等原生质体也一分为二,母细胞的上、下壳分开,新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

形成的两个细胞各自再形成新的下壳,这样形成的两个新细胞中,一个与母细胞大小相等,一个则比母细胞小。这样连续分裂的结果,个体将越来越小。这在自然界和室内培养的硅藻可见到。

2.复大孢子

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个限度,这种小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复大孢子的形成方式有无性和有性两种。

(1)无性方式是由营养细胞直接膨大而成,如中心纲的变异直链藻。

(2)有性方式通过接合作用,借助运动或分泌胶质使个体接近,然后包围于共同胶质膜内,进行接合。

3.小孢子

多见于中心硅藻的一种生殖方式,细胞核和原生质多次分裂,形成8、16、32、64、128个不等小孢子,每个小孢子具1~4条鞭毛,长成后成群逸出,相互结合为合子,每个合子再萌发成新个体。

4.休眠孢子

这是沿海种类在多变的环境中的一种适应方式。休眠孢子的产生常在细胞分裂后,原生质收缩到中央,然后产生厚壁,并在上、下壳分泌很多突起和各种棘刺。当环境有利时,休眠孢子以萌芽方式恢复原有形态和大小。

分类概述

根据壳的形状和花纹排列方式,浮游硅藻分成两个纲: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

圆筛藻

中心硅藻纲的花纹辐射呈对称排列。细胞呈圆盘形、圆柱形或三角形、多角形等。细胞外面常有突起和刺毛。没有壳缝或假壳缝,不能运动。中心硅藻大多分布于海水中,淡水种类很少。本纲分成三个目。

1.圆筛藻目

单细胞,或以壳面相连成链状或靠胶质丝连成链状,或埋于胶质内。细胞常为圆形、鼓形、圆柱形或透镜形等。横断面为圆形。壳缘平滑,有的种类壳缘具小刺。常见属有直链藻属、圆筛藻属、小环藻属、海链藻属、指管藻属、冠盖藻属、辐杆藻属、漂流藻属、娄氏藻属(凸盘链藻属)、骨条藻属、细柱藻属和环毛藻属。

根管藻

2.根管藻目

细胞壳面大多椭圆形,少数圆形。贯壳轴伸长而呈管状,常有各种形状的间生带。壳面突起呈半球形、锥形和斜锥形等,末端常有小刺。常见属有根管藻属。

3.盒形藻目

单细胞或形成链状群体。细胞形状像一袋面粉或小盒子状,各角隅常有突起,有的还具小刺。壳面为椭圆形或多角形。大部分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有的种类能分泌胶质,营回着生活。淡水种类极少。常见属有角毛藻属、半管藻属、四棘藻属、弯角藻属、盒形藻属、双尾藻属、三角藻属。

生态意义

1.分布特点

硅藻广泛分布于海水和半咸水中。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组成者,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生态特点

鱼池清塘排水后,往往最先生殖的是菱形藻、小环藻等硅藻。这类既能浮游又能底栖(附生)的兼性浮游植物,大量产生可能与浅水、光照好及清塘后水中硅酸盐含量丰富有关。硅藻一年四季都能形成优势种群。有明显的区域种类,受气候、盐度和酸碱度的制约。有的种可作为土壤和水体盐度、腐殖质含量和酸碱度的指示生物。

3.饵料价值

硅藻死亡后的硅质外壳大量沉积海底形成的硅藻土,含有85.2%的氧化硅。在工业上用途广泛,可作为建筑、磨光等材料,也可作为过滤剂、吸附剂、造纸、橡胶、化妆品和涂料的填充剂以及保温材料等。

硅藻土

4.硅藻土

硅藻死亡后的硅质外壳大量沉积海底形成的硅藻土,含有85.2%的氧化硅。在工业上用途广泛,可作为建筑、磨光等材料,也可作为过滤剂、吸附剂、造纸、橡胶、化妆品和涂料的填充剂以及保温材料等。化石硅藻对石油勘探有关的地层鉴定及古海洋地理环境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危害

(1)赤潮:海洋环境如果受到富营养污染或其他原因污染,常使某些硅藻如骨条藻、菱形藻、盒形藻、角毛藻、根管藻和海链藻等生殖过盛,形成赤潮,使水质恶劣,对渔业及其他水产动物带来严重危害。

(2)有些硅藻(如根管藻)生殖太盛并密集在一起,会阻碍或改变鲱鱼的洄游路线,降低渔获量。

浮游甲藻

浮游甲藻是藻类植物的一门。多数为具双鞭毛的单细胞个体,常有纤维素的细脑壁,壁上有花纹,少数种类裸露无壁,呈三角形、球形和针形,前后或左右略扁,前、后端常有突出的角。细胞核大,有核仁和核内体。细胞质中有大液泡,有的有眼点。载色体金褐色,有一个或多个,含叶绿素A、C和多量的类胡萝卜素、硅甲黄素、甲藻黄素、新甲藻黄素及环甲藻黄素;少数种类无色,腐生或寄生。贮藏食物为淀粉或油类。繁殖方法为分裂和产生孢子,有性生殖极少见。分布于池塘、湖泊和海洋中。多数甲藻对光照强度和水温范围要求严格,在适宜的光照和水温条件下,角藻属

甲藻在短期内大量繁殖,造成海洋赤潮。生活在淡水中的甲藻喜在偏酸性水中生活。水中含腐殖质酸时,常有甲藻存在。有的也在硬度大、碱性水中生活。除少数种类外,为鱼类能消化的食料。利用某些甲藻晚上发光的特性以探索和追踪鱼群的方法,已在海洋渔业生产上受到重视。甲藻是重要的浮游藻类之一,甲藻死后沉在海底形成生油地层中的主要化石。

甲藻的代表属有多甲藻属、角甲藻属和裸甲藻属。

浮游绿藻

浮游绿藻是藻类植物的1门。主要特征有:①光合作用色素是叶绿素和β-胡萝卜素及几种叶黄素;②贮藏食物主要是淀粉;③在生活史中,产生具有顶端着生的,多为2~4根等长鞭毛的游泳细胞;④有性生殖很普遍,为同配、异配或卵配。藻体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叶状体、管状多核体等各种类型。

本门约8600种,从两极到赤道,从高山到平地均有分布。绝大多数种类产于淡水,少数产于海水,浮游和固着的均有,寄生的引起植物病害;此外还有气生的种类,有的与绿水螅共生,少数种寄生或与真菌共生形成地衣。

丝状绿藻与附生的硅藻

生活史

浮游绿藻有3种类型:①单倍体的藻体型,生活史中只是合子是双倍的,合子在萌发时即进行减数分裂,这一类型的绿藻很多,如衣藻。

②双倍体的藻体型,生活史中只有配子是单倍的,减数分裂只在形成配子时进行,这一类型的例很少,如伞藻。以上两型都没有世代交替。

③双单倍体的或称单双倍体的藻体型,这一类型的绿藻有世代交替,即在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交替出现——有性世代的植物体即配子体产生单倍的配子,配子结合成为双倍的合子,合子发育成为无性世代的植物体即孢子体产生孢子,减数分裂在产生孢子的过程中进行,孢子又发育成为配子体,如此循环往复。有不少的绿藻属于此一类型,例如石莼。

细胞结构

浮游绿藻有单细胞的,群体的或多细胞的;群体定型或不定型;多细胞个体为球形、分枝和不分枝的丝状、扁平叶片状、杯状和空管状;除极少的例外,绿藻的营养细胞多具有细胞壁,细胞壁的外层是果胶质,内层是纤维质;刚毛藻属、鞘藻属和毛鞘藻属的细胞壁还有几丁质,松藻目细胞壁的最内层由胼胝质构成;通常具有一至多个细胞核,有液泡。

在一些群体的团藻类有明显的胞间连丝。每个营养细胞都具一至数个色素体,色素体的形状多样,有杯状、星状、带状、片状、网状和粒状等;绝大多数种类的营养细胞含有一至多个蛋白核,少数种类没有。游动细胞具有2、4条或更多的等长的鞭毛。

繁殖方式

浮游绿藻的繁殖方式有3种:①营养繁殖。绝大多数单细胞种类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个体,丝状的或其他形

阅读全文

与采集的浮游动物如何固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