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见的生物灾害有哪些
生物灾害可为三类。
一、动物灾害
说到动物灾害,首先要明确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类自从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就成了地球上的一个重要成员。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人与动物或其他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突出。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们总是把有利于人类自身利益的动物当作是有益的,千方百计地加以保护和利用;反之,则认为是有害的,想方设法加以控制、清除,甚至消灭。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现的人虫之战、人鼠之战等进行了一个又一个世纪,而且愈演愈烈,使人类处于无计可施的困境。除了所谓的有害动物之外,据统计,全世界危害庄稼的害虫有6000多种。它们每年造成的农业灾害是相当严重的,大灾之时甚至会造成上百万人口因饥荒而死。
自然界造成动物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环境变化使动物的数量、习性发生改变;有动物本身的因素,如繁殖力过强或过弱、数量过多或过少造成生态失衡。干旱使蝗灾暴发,造成农作物颗粒无收;老鼠缺少天敌过度繁殖,猖獗肆虐,不仅吞噬粮食,传染多种疾病,而且毁坏各种设施;气候环境变化发生森林病虫害,使成千上万亩林木毁灭,其损失远远大于森林火灾……
但更多的原因还在于人类自身。比如对许多动物的乱捕乱杀、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开垦、围湖造田等破坏了动物的食物链,毁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又如过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水域、空气和土壤的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并且引起物种变异及抗药性。比如杀虫剂DDT的滥用,使之从诞生之初的一支杀虫利剑很快变成对蚊虫毫无作用且对人体有副作用的废药而被淘汰。
还有,盲目引进物种,造成外来物种侵入,引发动物异地泛滥。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100多年前,好事之人将24只欧洲穴兔带到缺乏天敌的澳大利亚,以至于过度繁殖形成灾害。另外,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发动一次“除四害”运动,其中将麻雀列为害鸟进行剿灭,这对随后发生的一系列虫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植物灾害
说到植物灾害,许多人就会想到豚草、葛藤、假高粱、加拿大一枝黄花、大米草、水葫芦等一系列植物泛滥成灾,祸害农作物及其他林木的恶性草本植物。这些植物生命力强、繁殖迅速,有的还具有毒性。它们抢夺其他农作物的养分,致其死亡。在热带和亚热带一些地区,每年由于恶性杂草成灾引起的农作物产量减少达50%之多。
还有些植物虽未泛滥生长,但其毒性极强,导致许多人及食草动物误食而命丧黄泉,比如毒蘑菇。更有一些奇怪的植物,从它们身上提取的致瘾性物质被上亿人吸食受毒害而难以解脱,烟草、古柯、大麻、罂粟即是这类植物。
因此,植物灾害真的不容忽视,但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人类自己。每种植物都有自身生长的地域和环境,它们的繁殖或它们所具有的毒性都是适应自然或自我保护而形成的。它们受着自然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当人们无意或有意将某种植物引入另一种环境,它们就可能像打开潘多拉盒子的魔怪,失去约束,失去天敌,恣意妄为,在异地形成灾害,现在人们已高度警惕的外来物种的入侵。我国近几年已发现有400多种外来植物形成大小不一的灾害。就拿对于全世界都严加防范的各种毒品来说,其中许多确实是由一些植物制成的,但那也怨不得这些植物,它们原本是很有益的植物,制成毒品纯粹是人类自己祸害自己。
三、微生物灾害
第三类生物灾害,即微生物灾害,可谓是最直接、最为恐怖的了。这些最为细小最为原始的病原微生物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播疾病,引起人或其他动物死亡。据粗略统计约有1000多种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病原体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它们所引起的传染病每一次暴发和流行,都给人类带来一场可怕的灾难。14世纪欧亚两洲的鼠疫暴发,18世纪欧洲的天花、结核病肆虐,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死亡人数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超过了任何一场其他自然灾害。
从人类诞生之时起人们就开始与各种疾病作斗争,人们运用各种药物或其他手段杀灭病原体,阻断传染病的传播。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种病原体也在不停地变幻嘴脸,在适应了旧的药物之后,以更加凶恶的面目卷土重来。几乎每年暴发的流感便是如此。这种病毒使得人们生产的新疫苗总是落后于它的变异。另外,一些新的病原体又不断给人们带来从未见过的传染病。2003年,令全世界都震惊的“非典”疫情曾给中国人带来极大的恐惧,人们至今还未完全解开这一可怕瘟疫的谜团。如今原有的200多种传染病虽然大多已能控制和治疗,可它们在一些局部地区还不时爆发,如霍乱、结核病、登革热、疟疾等还在引起一次次生命的浩劫。还有一些疾病,人们至今还没有有效治疗的办法,比如艾滋病、埃博拉病等。
除了对人的直接伤害外,一些病原还会对畜禽及其他动物造成疾病和死亡,间接地给人类造成伤害。曾令欧洲人恐惧的疯牛病、被恐怖分子当做武器的炭疽菌,以及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狂犬病等流行起来,致死率极高,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其中一些畜禽疾病还能感染给人,置人死地。禽流感病毒中H5N1型及其亚型变种就是目前全世界都紧急防范的最危险的病毒。一些科学家预测,这种病毒一旦在人群中传播流行,很有可能造成如同1918年全球西班牙流感的灾难性后果。
当然,对于生物灾害人们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毕竟生物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人类的生存还必须依赖各种生物。过去我们一直说“人定胜天”,要说战胜生物灾害,不如说增其利,避其灾,或者说,以科学的认识、科学的手段减低或尽量避免生物活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给人类提供了许多崭新的有效的防病治病的药物和方法。人们也已从各种生物灾害中吸取了经验教训。
2. 十二生肖中什么动物给人类带来过灾难
十二生肖中应是鼠是带来自然灾害的最圶放首。
3. 驯鹿批量饿死,北极温度持续增加,这些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哪些灾难
人类的气候问题已经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了,现在的北极温度由于温室效应导致了北极的温度开始增加,也就破坏了很多动物的生存环境,现在很多北极的动物的生存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另外这样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个警惕,如果不加以整治,可能会对人类来说是一场灾难。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4. 哪些动物灭绝了,或濒临灭绝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全世界有794多种野生动物由于缺少应有的环境保护而濒临灭绝 76科300余种植物濒临灭绝 以上资料只是人类目前所知,不知道还有多少不知名的物种正在消失。 你是否知道地球上动物种类正在急剧减少,一个接一个,一种接一种都消失了.地球上的生物原本自然形成食物链而互相依存.有人问如果这世界上只剩下人类,人类还能支撑多久?请看令人忧心的近年动物灭绝记载:渡渡鸟(印度,1781),蓝马羚(南非,1799),马里恩象龟(舌塞尔,1800),大海雀(大西洋,1844),欧洲野马(欧洲,1876),斑驴(亚洲,1883),白臀叶猴(中国,1893),旅鸽(北美,1914),佛罗里达猴(北美,1917),卡罗莱那鹦鹉(北美,1918),中国犀牛(中国,1922),高加索野牛(欧洲,1925),巴厘虎(印尼,1937),红鸭(印度,1942),普氏野马(中国,1947),袋狼(澳洲,1948),冠麻鸭(亚洲,1964),爪哇虎(印尼,1972)……也有材料谈到我国频临灭绝的动物如:糜鹿(全世界3*!000头),华南虎(50头),雪豹(1*!000~2*!000头),扬子鳄(1*!500只),白暨豚(100只),大熊猫(1*!000只),黑犀牛(3*!500头)指猴(9只),绒毛蛛猴(100只),滇金丝猴(1*!000只),野金丝猴(700只),白眉长臂猴(70只). 1 动物有益于人类 地球上人类起源与动物起源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时间相隔不算太长.人类形成后依赖林果渔猎以生存和进化.后来发展了农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畜牧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生产上去了,有剩余价值可以剥削,于是原始社会进步到奴隶社会. 人类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也非常复杂.人和动物在地球食物链中互争口粮又互相依存,接触频繁.一般按人类需要分其为6类: 1.1 食品动物(Food Animals) 供应人类丰富营养来源的肉、乳、禽、蛋、鱼等. 1.2 役用动物(Labor Animals) 马、驴、骡、骆驼等.骑、驮、拉,被誉为"不要能源”的动力,有战略意义. 1.3 经济动物(Economic Animals) 生产羊毛、裘皮、皮革等.如绵羊、长毛兔、海狸鼠、黄鼬、蓝狐等. 1.4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 以科学实验为目的、定向培育出的特种动物,有严格遗传学和生物学要求,目前以小鼠、大鼠、豚鼠、仓鼠为代表. 1.5 医用动物(Medical Animals) 生物制品原料如血清马、鸡胚等;检测工具如家兔;中药原料如鹿(茸)、熊(胆)、牛(黄)、马(宝)、虎(骨)等. 1.6 观赏动物(宠物,Pet) 猫、狗、鹦鹉、金丝雀、金鱼等.动物园、马戏团动物皆属之. 2 动物对人类也有有害一面 动物约有200种传染病、80种寄生虫病,其中半数可以感染给人.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这类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定名为Zoonoses,原意是"动物源性病”,其后WHO/FAO联合专家委员会又把它界定为"在人类与脊椎动物之间可以自由传播的疾病”. 频临动物的 社会调查报告 全球近800种动物将绝种:多少生命可以重来 http://news.sohu.com/20051218/n241010902.shtml 全球动物保护组织公布794个物种濒临灭绝 由多个保护动物组织所组成的“零灭绝联盟”(AllianceforZeroEx鄄tinction)近日公布了一份“濒危物种”报告,指出位于全球595个地点的近800种动物即将绝种,当中包括中国的扬子鳄、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狐猴和美国象牙喙啄木鸟,而素有“生态晴雨表”之称的两栖动物占了其中的1/3.有专家指出,如果再不施以援手,我们将要与这些动物彻底“说再见”。 12月12日,两只鹤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寒冬里翱翔。这个世界的美好有很多就是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赋予我们的,因此保护濒危动物是我们对自然界应尽的责任。 “零灭绝联盟”的使命 虽然生物灭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目前人为造成的生物灭绝率是自然灭绝的100倍。近代灭绝的物种大部分都生活在孤岛上,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物种大量入侵,但是现在所发现的大部分濒危动物都生活在山区或地势低平的地带。 “零灭绝联盟”是由13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发起的,包括伦敦动物学会、保护国际、美国鸟类保护协会等。 目的是为了确认并且保护物种生存的地点,进而挽救濒危物种。这些地点都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濒危物种最后栖息地。由于并没有对地球上所有的物种进行仔细研究,因此这794个物种只包括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松柏目植物和一些爬行动物。 该组织将全球分为七大块,每一块都有不少的濒危动物“热点”地区。所谓“热点”的选择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这些地点一定要包含至少一个“濒临灭绝”或是“严重濒临灭绝”的物种。第二,这些地点在“濒临灭绝”或是“严重濒临灭绝”的动物生存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比如有一定数量的物种生活于此地,或者在这里度过哺乳期或是冬眠期。 最后,这些地带都是相对于周边地区具有独立性的地方,必须与周边的地带有可定义的界限。界限之内的各个生物种群生活环境相近,而与周边地带的物种不甚相同。 在列出的这595个地点中,只有1/3受到法律保护,其他地方都被人类居住地所环绕,而且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该研究的作者表示,保护这些地点是保护动物不灭绝的关键。 在这份濒危物种的名单上,墨西哥位列榜首,有63个濒危物种地点,其次是哥伦比亚、巴西和秘鲁。 在“零灭绝联盟”列出的名单中,拉美的濒危物种地点比其他地区高的原因,一个是该地区本身物种极具多样性,再有就是近年来动物生存的环境破坏严重。美国在该榜单中位列第八。 国际鸟类组织全球动物种类计划主任布查特指出:“我们必须保护这批频临绝种的动物,我们不能估计这些动物还能存活多久,但若不加紧行动,它们将于几十年间自动消失。”该报告的主要作者泰勒·里基茨也表示,虽然生物灭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目前人类造成的生物灭绝率是自然灭绝的100倍。在近代,虽然一些分布在北美、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或其他地区的所谓的“巨型动物”的消亡也有部分人类的原因,特别是捕猎和点火烧地,但是大部分灭绝的物种都生活在孤岛上,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物种的大量入侵,如田鼠等。但是现在所发现的大部分濒危地点和动物都是在山区和地势低平的地带。 泰勒·里基茨表示:“我们要知道事情的紧迫性在于,如果我们不尽快采取行动,这些物种就会变成明天的渡渡鸟。不过目前的好消息就是我们仍然有时间来拯救这些动物。”(注:渡渡鸟毛色美丽,曾经是毛里求斯的国鸟,但是欧洲殖民者来到毛里求斯后,开始对大片森林进行砍伐和对肉味细嫩鲜美的渡渡鸟进行大肆猎杀,终于导致渡渡鸟于1690年前后灭绝。) “生态晴雨表”日渐衰微 也许有的人认为两栖动物模样丑陋,除了会抓一些昆虫以外没什么本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它们真的在地球上消失了,人类也不会好过。两栖动物是自然界最优秀的环境监测器,它们这种灾难性的剧减也就预示着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退化。 报告指出的“濒危动物”名单上水陆两栖动物占51%,有408种。 这些形状各异,爬来爬去的动物,包括青蛙、蟾蝓、火蜥蜴和蚓螈,处境异常危险。两栖动物被普遍认为是“矿井中的高频噪音”,它们具有浸透性的皮肤非常敏感,也就成了环境恶化的特别预警器。以美国为基地的保护国际(CI)的主席拉塞尔表示,两栖动物是自然界最优秀的环境监测器,它们这种灾难性的剧减也就预示着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退化。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栖动物的数量开始锐减,到了1980年已有129个物种灭绝。2005年初,一份全球两栖动物调查报告“全球两栖动物评估”显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种两栖动物有32%都处于濒危境地。但是科学家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导致两栖动物如此剧烈的下降,目前主要的理论就是栖息地减少。 由于人类肆意砍伐森林、污染水源和破坏湿地,两栖动物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例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活着一种大型陆生蝾螈,因为身上有淡绿色条纹而得名“虎纹火蛇”。但据美国联邦官员估计,由于城市化和农业开发,这种蝾螈迄今已失去了75%的栖息地。再有就是人类为饱口福或用作药物而大量捕食。另外据报道说,两栖动物还遭到一种名为壶菌的真菌的威胁。这种致命的真菌攻击两栖动物皮肤,使两栖动物体内水分代谢紊乱,导致大量死亡。 两栖动物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当它们大量死去之时,科学家会考虑,接下来灭亡的会是什么,动物还是植物?根据“零灭绝组织”的调查,接下来的是鸟类(217种)和哺乳动物(131种)。 “零灭绝联盟”的秘书迈克·帕尔表示:“虽然保护这些地点和物种本身非常重要,但是还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帕尔说:“如果不切实保护的话,未来地球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就会遭到破坏,每年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生态旅游经济也无以为继,还有那些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洁净水源。我们有责任这么做。” 马达加斯加狐猴的厄运 阳光穿过弥漫在森林中轻纱一般的薄雾,太阳映衬着一片娇艳的蓝天,一群群狐猴快乐地在林间嬉闹着。在非洲马达加斯加生活的狐猴中,尤以大狐猴体形最大、嗓音最好。“流畅的音符、和谐的旋律,就像声音留下的优美划痕。”作家大卫·奎门这样描述大狐猴的叫声。然而,这样美好的声音我们也许很快就再也听不到了。 马达加斯加一直以其不同寻常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这里是灵长类动物狐猴的故乡;还有颜色漂亮的蜥蜴、壁虎或是变色龙;全身多刺的马岛猬;还有神秘的猫科动物缟狸,它们都是马达加斯加的原始主人。“马达加斯加确实是自然主义者们的一块天赐宝地。”自然主义者约瑟夫·非利伯特·柯默森在1771年写道,“造物主似乎有意将那里占为自己的私有领地,而且布置得应有尽有。”在人类踏足这个岛屿之前,也就是大约2000年前已经有大批的动植物在这个岛上繁衍生息了。马岛的狐猴总喜欢在岛上到处闲逛,而巨型的龟,体形庞大的象鸟(大概有3米高,重达500千克,它们下的蛋如果做成煎蛋,可以喂饱150个人,已经灭绝)也在岛上为所欲为,但是所有这些这一切在人类到来之后都改变了,很多物种都渐渐走向灭绝。 两千年前,自从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人到达了马达加斯加,共有15种狐猴遭到伤害,最终消失。科学家在灭绝的狐猴头上发现了“大量屠宰的证据”。马萨诸塞大学人类学家文图拉·皮雷兹表示,他所在的科研小组发现了用利器切削和斩剁的痕迹,如剥皮、脱落关节和切片等。 皮雷兹说:“我们认真的检查了这些切削的痕迹后,更加验证了这里曾经屠宰这种动物,这是毫无疑问的。”直到今天,对狐猴的捕杀仍然没有结束。虽然从1964年开始,捕杀狐猴和将其作为宠物就被认定为违法,但捕杀狐猴仍然屡禁不绝。而且由于马达加斯加没有毒蛇、鹿或羚羊,也罕见较大的食肉动物,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狐猴的机敏性慢慢衰退,更加容易成为人类的目标。 目前,马达加斯加的狐猴总数估计大约在1000只至1万只,但是所有的科学研究结果都表明,狐猴的生存前景异常严峻。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以东140公里处,是阿纳拉马扎卓保护区所在地。阿纳拉马扎卓是狐猴栖息的一座孤立的小岛,也是狐猴的最后一处避难所。 但是相对于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来说,马达加斯加岛仍然是贫穷的,很多孤注一掷的村民一拨儿又一拨儿地劈荆斩棘,毁林开路。狐猴们的这片避难地正在受到侵犯。由于当地政府允许当地人使用部分保护区,因此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地伐木、种地。于是,往往在大白天就能看见,栖息在树上的狐猴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惊扰它们的不速之客。 对于狐猴而言,最后的生态机会也许就只能指望那些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能捐资或留下来帮助它们了。但是,这一切显然也不是万能的。如果这些树林有朝一日都被砍伐一空,不难想象狐猴也将最终离我们而去,永远消失。 “上帝之鸟”在人间“复活” 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显示,到2100年,至少有1200种鸟将消失,而这仅仅是一种保守的估计。尽管自1500年以来,仅1.3%的鸟类灭绝。但同时期,全球单个鸟的数目估计有20%到25%的减少。 象牙喙啄木鸟因为长着一只象牙般的大嘴而得名,是全世界体形最大的啄木鸟之一,体长有50厘米,录像带中的啄木鸟两翼伸开时长90厘米。它们身披黑白相间的亮丽羽毛,翼有白色斑点,雄性啄木鸟的冠部呈现鲜亮的红色。因为太漂亮了,几乎每个人在看到它们的时候都禁不住说一句“上帝啊,多美丽的鸟”,所以爱鸟者也把象牙喙啄木鸟称作“上帝鸟”。 象牙喙啄木鸟曾广泛分布在美国西南部的密林深处,是美国的专有物种。然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人类工业文明的铁蹄踏向了大自然,湿地、森林差不多全被农庄、城镇以及次生林所取代。在栖息地被夺走后,象牙喙啄木鸟的数量直线滑落。人类与象牙喙啄木鸟最后一次可以证实的相遇发生在1944年的路易斯安那州。在那之后,就只剩下人们“惊鸿一瞥”的传闻,后来渐渐地连这种传闻都消失了。 2004年2月11日,观鸟者吉恩·斯帕林乘坐独木舟旅行,在阿肯色州东部的怀特河沿岸看到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鸟类。斯帕林记录下了这种大鸟的外貌特征,回去一查对,发现竟然是已经销声匿迹60年的象牙喙啄木鸟。消息公布后,引起了生物学界的普遍震惊。 一星期后,康奈尔实验室的蒂姆·加拉格尔和奥克伍德大学的鲍比·哈里森找到了斯帕林。在斯帕林的带领下,两位鸟类学家开始了寻找象牙喙啄木鸟的旅程。接下来,有30多名鸟类学家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展开行动,希望再次发现象牙喙啄木鸟。30多名鸟类学家在历时7000小时的搜索中,已经15次发现了象牙喙啄木鸟的踪迹,并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录像。 经过各国多位专家的审定,确定象牙喙啄木鸟还活在地球上。于是,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向政府申请了保护资金,用于保护象牙喙啄木鸟的栖息地,并用于该鸟类的繁育研究。纽约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及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专家为了保护啄木鸟保护区的栖息地,将消息保密了一年多,不让外界知道。最近,保护区和观鸟区已经建成,繁育研究已经起步。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保护这种罕见的鸟类,也为了吸引更多的民间保护资金,专家们才决定向外部公开消息。 得到消息之后,美国内政部部长盖尔·诺顿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一项名为“希望走廊”的保护计划。诺顿说:“我们在这里宣布启动一个多部门参加、价值千万美元、耗时数年的保护计划,为这种珍稀鸟类的继续生存提供希望。 在我的记忆中,这还是第一次重新发现已经被认为灭绝的动物。这是自然界给我们的第二次机会。“鸟类的减少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后果。例如,1997年,世界上3.5万至5万个狂犬病死亡中,印度占了3万名,因为印度秃鹫数量减少后,野狗和老鼠的数量发生爆炸性增长。事实上,还有不少鸟类的消失造成的可怕后果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些专家评论说,象牙喙啄木鸟的重现和加强保护将成为生态保护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人类觅食造成生物灭绝? 所以,虽然从长远来说,气候变化会导致生物的灭绝,但是“零灭绝联盟”所列出的生物面临着更多的眼前威胁,包括人类对食物的渴望。我们还不清楚将来的技术是否能够减弱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但是除非我们马上行动,否则这些濒危生物将不会围绕在人类身边,而且为我们造福。 “零灭绝联盟”列出的上百种濒危动物,都遭遇着这样那样的生存厄运。扬子鳄、马达加斯加狐猴和象牙喙啄木鸟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这些濒危动物能够很好的存活下去吗?也许这个问题谁也无法明确回答,但是出于保护的目的,有一些错误观念一定要澄清。 对于野生动物灭绝的最终原因,很多人用“全球变暖”武装头脑,却完全忽视真正的危险:下一个50年人类的食物总量将增加一倍,光这一点就要毁掉大批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如果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应该将资金再多分一点给高产农业科研项目。 美国哈德森研究所全球食品问题中心的丹尼斯·艾弗里表示:“现代的气候变暖基本上是很自然的。冰核心告诉我们由于太阳的原因,地球有一个1500年一次的气候循环,很多生物都在过去百万年中的变暖循环中一直存活着。植物一般都受不了极冷的气候,而却很少有被热得不行的。气候变暖只会使森林更加呈现多样性,而不是减少。”他补充道,“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一个野生物种屈服于现代的气候变暖,即使在过去150年内地球上升了0.8摄氏度。如果灭绝的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已经将数千的物种引向灭绝了。”生物学家惟一可以列出来的反驳的就是哥斯达黎加的金色蟾蝓的灭绝,但是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这种生物灭绝是因为过度砍伐森林,而不是由于气候变暖。 最关键的问题是人类还要为耕地和饲养家畜不停的攫取土地。据专家预测,全世界的人口数目在2040年将达到稳定状态,那时候将比现在多20亿-30亿人口。届时,大概会有70亿人足够富裕到要求食用高质量的食物,现在这样的人只有10亿左右。所以,人口和富足将会使农田的需要扩大两倍多。接下来的200年,我们将会看清楚,低生产率的农业是否会将野生动物全部驱逐。 有的时候,一些绿色环保组织希望停止使用任何氮料化肥,而用纯天然的原料。但是如果要取消商业氮肥的话,世界将需要从额外的700万头牛那里得到天然的肥料,如果那样的话,世界上所有的森林恐怕都要用来喂养它们了。回归原始的耕作,只能导致全世界人类的饥荒。这样当然可以解决环境问题,但是同样会使很多野生动物灭绝。很多生物会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同时它们生存的土地会越来越少,全都奉献给了耕地。 丹尼斯·艾弗里也表示:“如果真的在乎野生动物,不应该一味否定现代的机械化农业,如工业化肥,而是要支持生物工艺学,特别是致力于高产农业的研究。”所以,虽然从长远来说,气候变化会导致生物的灭绝,但是“零灭绝联盟”所列出的生物面临着更多的眼前威胁,包括人类对食物的渴望。我们还不清楚将来的技术是否能够减弱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但是除非我们马上行动,否则这些濒危生物将不会围绕在人类身边,而且为人类造福。 中国濒危动物保护现状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还进口了不少动物,如湾鳄、暹罗鳄、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 这些外来的濒危动物,也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由于人口众多,活动范围广,使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退缩残存在边远的山区、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地区,分布区极其狭窄。由于被分割成互不连接的独立群体,近亲繁殖,品种日益退化。 中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近年来也遇到了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要求,但是人工饲养的动物难于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矛盾,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生物的退化。 列入了“零灭绝组织”濒危动物的中国扬子鳄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
5. 哪些动物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又有益于我们
主要是一些猛兽,豺狼虎豹,可以吃人,但是却有益于生态平衡。
6. 十二生之中哪些动物曾经给人类带来灾难
十二生肖中的一些动物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当然这些动物是非常好的动物。
7. 鲸鱼灭绝了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危害
如果作为海洋生物链一环的鲸鱼灭绝了,那就会造成之前被鲸鱼当做食物的小型海洋生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并且所谓的鲸落也自然就会消失,导致深海中以前已鲸鱼尸体为食的生物就会数量减少,甚至灭绝。长期下来,随着一些生物增多,一些生物减少,海洋的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会有越来越多的生物灭绝。并且在蝴蝶效应下,肯定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甚至有可能会危及到人类的存亡!
8. 动物给人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
2004年12月26日是一个黑色的圣诞日。东南亚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对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然而一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就是在这场巨大的海啸灾难中,动物却得以幸免。
斯里兰卡亚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是遭受这次海啸打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海啸发生时,很多岛上的游客都不幸遇难,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几乎没有发现一具动物尸体。公园的管理人员称,动物具有感知灾难的功能,从而在灾难发生前逃生。
亚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是斯里兰卡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公园内约有200头亚洲象,还有大量的野猪、水牛、猿、鳄鱼等动物。此外,这里还有亚洲数量最多的豹群。海啸袭来时,海水冲毁了公园内的建筑,夺去了约200人的生命,其中约40人为外国游客。出人意料的是,公园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却安然无恙。该公园的副园长在会见记者时说,真是不可思议,甚至连一只野兔的尸体都未发现。这表明动物能感知灾害,知道何时将发生灾难。
另据空军利用直升机对亚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拍摄的照片显示,汹涌的海水漫入公园,尽管可以看到大象、水牛和鹿群的身影,但是从未发现这些动物有死亡的迹象。亚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的工作人员也证实,海啸过后只发现了人的遗体,而未发现动物的尸体。他们认为,这些动物也许预知到了灾难即将发生。
研究人员指出,动物并非具有预知灾难发生的所谓“第六感”,而是它们的听觉或某种感官更为灵敏。法国的研究人员认为,一些群居的动物还拥有高效的“报警码”,即在发现灾难降临前能够发生特殊的叫声,以提醒同伴逃离灾难。研究人员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动物了解的深入,不久的将来人类也许可以借助动物行为的变化来进行灾难预警。
9. 什么动物会带来灾害
一)湿地
本组对若尔盖县辖曼乡及其周边的几块典型湿地进行了调查:
1黑青乔
黑青乔是辖曼乡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片沼泽,水生植被生长良好,观察到黑颈鹤、白眼潜鸭、绿头鸭、红脚鹬、红嘴鸥、燕鸥等十几种鸟类。其中大部分鸟类只能在湿地中发现。在水沟中,还发现高原鳅,这是我们首次在若尔盖见到鱼类。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沼泽里面水壤充足,植被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其周围的草场,这为鸟类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人畜不能通行沼泽,使这里的环境少有外界的干扰,成为方圆数十里鸟类最后的避难所。本组在调查中并未发现在草场上随处可见的啮齿动物(如旱獭、鼢鼠)或其活动痕迹,这说明在沼泽环境下,旱獭、鼢鼠、鼠兔等营洞穴生活的动物不能存活。在沼泽环境下,泥土浸泡在水中,啮齿动物完全无掘洞的可能。在沼泽核心区域,野生哺乳动物也很少涉足。调查中没有发现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也没有发现对植被构成威胁的虫害。
2黄河两岸湿地
在靠近河道的地方,土壤富水且松陷,无啮齿动物分布,而就在距其百米的坡地草场上既有旱獭分布。那里的野生动物并不十分惧怕人类,说明少有人为侵扰。
3兴措
“兴措”在藏语中意为“鸟湖”。当地藏民说,那里曾经有几平方公里的湖面,在产卵季节,露出湖面的草甸上均挤满鸟蛋。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干涸开裂的湖底,并且有局部沙化,完全没有水鸟的踪迹。旱獭、鼢鼠、鼠兔随处可见。
(二)草场
草场是辖曼乡最主要的典型环境,植被平均高度仅约十几厘米。大部分的草场实际上是由湿地退化后而形成。根据本组初步统计,每公顷的啮齿动物的洞穴多达3000个,在地面上形成的土丘比比皆是。据当地藏民讲,80年代前,这里还是一片湿地,从未于此地发现啮齿动物。可以说,大量啮齿动物的出现,是湿地退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如此高密度的啮齿动物对草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它们大量打洞,啃噬草根,加快草场沙化速度。本组在草场上观察到野兔、狐狸、狼和豹猫的踪迹,但是食肉动物的数量明显不足以调控整个草场的生态平衡。草场为食肉动物提供了优良的捕食场所,这有利于其种群的恢复。
本组还在辖曼乡北部的昂当乔草地发现一只成年荒漠猫,体长约80厘米,呈棕黄色,尾长30厘米上有明显黑色横纹,在县志资料中并未记录这种珍稀动物在若尔盖有分布。
(三)沙地
本组通过对辖曼乡及其周边的几块典型沙地的观察,仅在沙地里发现沙蜥一种爬行动物和几种在沙地里筑巢的鸟类,未发现啮齿动物的新鲜洞穴。在半退化的草场,啮齿动物洞穴的数量也明显少于健康草场。
二、生态状况分析
1据县志记载,民主改革后,政府在若尔盖地区进行多次大规模的开沟排水,“向沼泽要牧场”,改造沼泽1400平方公里,导致水禽栖息环境恶化,飞鸟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减少。如今,在绝大多数地区,只能看见几种常见鸟类。
2由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超载现象严重,导致草原退化,栖息地不断缩小,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自由栖息和繁殖。当地藏民受宗教影响,长久以来保持着不杀生的习惯,但在民主改革后,随着破除迷信的风潮,众多捕猎队相继出现,大肆捕杀当地野生动物,导致一些种类的野生动物在当地濒危甚至灭绝(如臧野驴)。1980年以来,一批外来人员为谋取经济利益,到此猎杀珍惜野生动物,导致当地野生动物资源进一步衰竭。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虽然现今还可偶然见到狐狸、猛禽等高级消费者,但其数量远不足以调控地区生态平衡。
3沼泽退化为草场后,土壤硬化,有利于啮齿动物繁殖、掘洞、取食草根。它们危害草原植被,使得牧草资源更加紧张,加速了草场沙化。加之缺少天敌,啮齿动物大量繁殖,形成灾害。面对草原鼠灾,人类被迫使用化学毒剂对啮齿动物进行毒杀,累计灭鼠灭虫面积达2330平方公里。然而适得其反:化学毒剂广泛污染了草原环境,其它食草动物亦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被污染的草被牛羊误食,参与物质循环,食肉动物二次中毒(猛禽、食肉兽类大批死亡,蛇类几乎在当地绝迹)。但啮齿动物灾害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因为天敌减少而愈加猖獗。另,生态平衡被破坏后还容易引起草原虫灾。
4过度放牧等严重的人为干扰,导致草原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为外来物种入侵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物种入侵将对当地环境带来巨大冲击,直接从种类和数量双方面对当地物种构成威胁,导致本地物种濒危甚至灭绝。
5本组发现在集市商店中,有豹、水獭、野驴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的皮张被出售,在旅游区的商店里还有众多野生动物制品出售,详见正在编辑中的《若尔盖物种贸易调查报告》。
三、建议措施
1如何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之间的关系,值得深思.。
2尝试恢复湿地的蓄水功能,重建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加大治沙投入,在治理现有沙地的同时严防沙化扩展。
3在确定不会造成物种入侵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引入原有物种,调节生态平衡。
4杜绝大量使用化学毒剂灭鼠灭虫。应认识到旱獭、鼢鼠等亦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如鼢鼠骨现已被证明可作为虎骨的替代品,治疗风湿。另,数量适当时,啮齿动物将对草原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其掘洞时可起到松弛土壤和增加土壤透气性的作用。
5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捕猎。
四、若尔盖县辖曼乡文戈村及周边地区地质地貌状况调查
1地理位置
若尔盖县位于松藩——甘孜褶皱系阿尼玛卿褶皱带北部,秦岭褶皱系西秦岭褶皱带南带和东摩天岭褶皱带,称松藩——甘孜三角地块。本区内部以日尔郎神山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地理单元;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又可将全县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和经济自然区。中西部为典型丘状高原,占全县面积的69%,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平均海拔3500。本次考察重点若尔盖县辖曼乡位于地理南部区西部。
2区内概况
该区大面积出露三叠纪地层,现代河床两岸成带状分布第四纪沉积物。单斜构造,褶皱不明显。隐状断裂以南东、北西为主,局部发育为南北、东西向断裂。
3地层
沿黄河、白河、黑河河谷地带大面积分布三叠纪地层、已土壤化或正在土壤化的沼泽。地带成条带状、片状分布第四纪地层。地表由第四纪冲积物和湖积物组成,且沉积现象普遍,为沼泽发育和泥炭沉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A、三叠纪
地层由北向南,由老变新。
下部:碳酸盐沉积为主;
中上部:碎屑沉积。
上三叠纪在境内分布最广,下岩组为中厚层状细砂岩、长石石英细砂岩、砂岩及钙质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状灰岩及板岩。
B、第四纪
泥炭层。主要分布在已土壤化或正在土壤化的沼泽地带,成不规则片状分布。
岩性特征:泥炭层、粉砂质粘土层、粘土层、细砂层、粗砂层等组成;泥炭层边缘呈极不规则的港湾状;规模较大的矿床,厚度较大;规模较小的,厚度较小。
洪积层,边坡堆积层及河床冲击层,洪积层呈扇状、不规则分布;边坡堆积层沿山前分布,呈不规则状。以角砾为主,砂很少;河床冲击层沿黄河、白河、黑河及其支流分布,呈条带状或网状体,以各种粒级的砂质为主,充填粉矿与粘土,可见砾石沉积。
由于该地区岩层岩性多为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类,因此这里的地下岩层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沙源。一旦上层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裸露的土壤层很快被当地每年超过200天以上的大风天气剥蚀,露土岩层便会加速风化,产生大量细砂,危害草原。
4 地貌
以宽谷丘陵为基本特征,分布有可通行沼泽的沼泽,断层较少,丘陵多为单斜岩层。丘以浑圆、谷地宽展,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该区还分布有河流和人工沟渠。河流干涸后,旧河床的废弃沙土又会成为一种沙源。
5 土壤类型
湿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沼泽土、泥炭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风沙土及人工草地土。其中沼泽土和沼泽草甸土有40.91万公顷,占湿地区总面积的66.2%。
以下是本小组在辖曼乡文戈村后山一处人工开挖的沟渠断面上取得的土样:
A层AB层B层C层
厚度(cm)0~21.521.5~46.246.2~83.283.2~114.2
颜色棕灰色灰色浅灰黑色灰黑色
组成特征有根系,无石块小范围层状构造
6地方治沙
辖曼乡地区岩石多为紫色或红色泥质细砂岩,有层理,极易风化。在考察期间,发现辖曼乡文戈村村委会后山山脊上有一处人为岩墙遗迹。据介绍,此处岩墙修筑于1979年,目的是为了保护1975年种植的一片治沙用高山红柳免受风沙侵袭。当时在乡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分村动用各种劳力,就地取石,花了两、三年的时间,筑成一堵高1.5米,环绕红柳林的红色泥质细砂岩岩墙(没有地基)。事实证明,该墙的防风效果较好,红柳林大部分存活且生长较好。近几年,因附近牧民盖房就地取石而造成认为损毁,只剩下至多约半米高的遗迹,且风化现象较为严重,成为山顶沙化的沙源之一。类似的防风墙在辖曼牧场还有一处。
从各种情况来分析,若尔盖辖曼乡地区的沙化有其自然原因。首先,该地的地理地质条件决定了其地下巨大沙源的存在;另外,该区河流、沟渠较多,旧河床的废弃沙土是另一个沙源。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造成该区草原沙化严重。我们在考察过程中,以见到两个流动沙丘,且范围不小。因此,采取及时合理的保护措施事在必行。同时在治沙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自然条件的影响,避免因考虑不周而造成更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