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鲁迅的《狗猫鼠》主要内容及评析
主要内容: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远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
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此文运用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
评析
此文采取托物喻人的手法而环环相扣。从“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写起,把现代评论派的先生们妄图诬蔑作者鲁迅是狗的丑恶用心抖露了出来;借着查考狗猫成仇的原因,既顺便给了“以动机来褒贬作品的那些时髦”学者一击。
又以童话故事中的有关解释,非常巧妙地把现代评论派的先生们和“没眼力”的狗等同了起来。接着,用“我的仇猫,是和这大大两样的”启开下文,很自然地写到了猫和自己仇猫的原因。在此之下所插进的“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一个自然段,貌似多余。
而其实把矛头对准了现代评论派,尤其是“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一正义’的旗子……”等语,把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它们的奴才们不如虫蛆、不如鸷禽猛兽的本质勾画了出来。
说到自己仇猫的原因,不但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猫的两个特点,正好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奴才们相似。由猫的配合写到人的配合,特地举出去年海昌蒋氏在北京举行婚礼的情况,不是闲笔,更不是赘疣,而是为了反封建的需要。
写完蒋氏婚礼之后,说“我毫不生气,这是因为无须我到场”,旋即又讲到自己仇猫的原因,紧扣文章主旨。
创作背景
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高潮。鲁迅支持的“女师大”学潮,是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围绕着“女师大”学潮,鲁迅和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现代评论派”,展开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鲁迅写的许多杂文揭露他们的本质,使他们露出原形。“现代评论派”以退为进,发表一系列攻击作品,1926年2月21日,作者鲁迅写下此文予以回击。
B. 鲁迅 朝花夕拾 中的《狗。猫。鼠》赏析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
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狗猫鼠》的寓意非凡,同时也可以看出鲁迅小时候就是爱憎分明的,为其今后成为文坛巨匠提供了良好的本质基础。
C. 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猫狗鼠》的原文及赏析,谢谢求大神帮助
《狗猫鼠》代表了鲁许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三个阶层。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狗猫鼠》的寓意非凡,同时也可以看出鲁迅小时候就是爱憎分明的,为其今后成为文坛巨匠提供了良好的本质基础。
D. 鲁迅先生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1.文中写虫咀,鸷禽猛兽的目的是证实前面的“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突出自己的“清者自清”的道理;2.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全文先以禽兽与人相比,讽刺着人类的某写做法比禽兽还不如。然后慢慢进入自己恨猫和绰号“仇猫”的由来的主题。
E.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仇猫是什么意思
王朔说过这样一段话:“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鲁迅也不好——那会引发地震!”正如他所言,鲁迅文字的犀利,我们一向是有耳闻的。
《朝花夕拾》虽然是鲁迅回忆童年的一部散文集,但游走在回忆的笔尖,对一景一物的怀念之余,字里行间更多的流露出对“世态”的揭露。
就拿《朝花夕拾》的首篇——《狗 · 猫 · 鼠》来说吧!
为了解释“我是仇猫的”这件事
当时社会上流传“鲁迅是仇猫的”这样的言论,如果仅此而已也不至于让鲁迅站出来解释,但又因为鲁迅说过“狗也是仇猫的”,又说过要打“落水狗”,这逻辑是讲不通的。
这件讲不通的事情,在当时某些人眼中,可真是了不得的事情,是可以拿来大作文章的。所以,鲁迅要解释一下,所以有了这篇《狗 · 猫 · 鼠》。
先从“狗仇猫”这件事说起
要解释“鲁迅是仇猫的”这件事,鲁迅先从“狗为什么仇猫”这件事讲起。
鲁迅发现了一篇记载在《自然史底国民童话》中的故事与“狗仇猫”有关,故事大意是:
动物界要开一个会,鸟、鱼、兽等动物们都到齐了,单单缺了大象。动物们决定通过抓阄的方式派一个人去找大象,结果是狗拈到了这个差事。
狗说:“我没有见过大象,怎么找呢?”
有动物回应:“这容易,大象是驼背的。”
于是狗就去找大象,遇见一只猫,猫看见狗之后便立刻弓起了脊梁。狗以为猫就是大象,于是将猫引领到会议现场,结果引得众动物们耻笑狗。
从此以后,狗和猫就成了仇家。
这是个有趣的故事:猫弓起了脊梁,是出于自卫,并不是为了冒充大象、故意摆大架子,要怪就怪狗的没眼力吧。
鲁迅当然不仅仅是要给大家讲故事,在民族独立意识萌芽刚刚苏醒的当时,鲁迅的一言一行都在揭露着社会的黑暗与痛楚,有些人想揭,自然有更多的人想盖住。在这里只不过是将那些想借“鲁迅仇猫”这件事作文章的人暗喻为“没眼力的狗”罢了。
造物主和人,人和动物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想揭露“人自作聪明”这个足以让很多人跳脚的事实,鲁迅会怎么下笔呢?
他说:当我们在动物园,看猴子翻跟头、看母象请安,看动物们使出本领博得人们喝彩,人们虽然破颜一笑,但同时也会感觉有些不舒服,甚至是悲哀,以为这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
对一视同仁的造物主而言,它看这世间生物,就如同人在看动物。那些使出本领博得造物主破颜一笑的,正是人。
如此形象、直观。
“无用社交”和“人情往来”
接下来,鲁迅好像才记起文章的主题:鲁迅为什么仇猫?
“仇猫”不至于,只是刚开始不喜欢。
原因有几点:
第一,不喜欢猫的性情。猫抓住老鼠、麻雀等小动物,不会一口咬死,而是慢慢折磨。咬住、松口;再咬住、再松口……想象这个过程,与幸灾乐祸的人大致相同,难以让人喜欢的起来。
第二,猫天生媚态,因为身材娇小所以才有时惹人喜爱,若身材大上十倍,不知它处世又是一种什么态度。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猫喜欢半夜求偶嚎叫,打扰鲁迅看书、写字。
第三点既然是最重要的原因,鲁迅当然不仅仅是在写猫的叫声让他心烦意乱,而是指那些繁琐而无用的“无用社交”和“人情往来”。
关于“无用社交”:“当我正要看书或者睡觉的时候,有人来勒令朗诵情诗,奉陪作揖,那是为自卫起见,还要用长竹竿来抵御的。”
长竹竿抵御是鲁迅驱猫的办法,对于那些“无用社交”,只好用“长竹竿来抵御了”。
关于“人情往来”:“还有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给我一个红帖子,上面印着‘为舍妹出阁’‘小儿完姻’‘敬请观礼’或‘阖第光临’这些含有“阴险的暗示”的句子,使我不花钱便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的,我也不十分高兴”
原来,在当时的鲁迅,也会有如今人般在“人情往来”上的不快。这段话,拿到现在,同样适用。
“鲁迅仇猫”的圆满解释
当然,这里是《朝花夕拾》,鲁迅是要回忆小时候的,而他“仇猫”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小时候,猫吃了他心爱的隐鼠。
随后,鲁迅用大篇幅描写了他是怎么与心爱的隐鼠相遇、提到了照顾他生活的长妈妈、提到了“老鼠娶亲”的神话故事、提到了他是怎么为心爱的隐鼠报仇……
也算是给“鲁迅仇猫”这件事一个圆满的解释。
但全文最精彩的还要算结尾部分,鲁迅通过这件事总结出: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如我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者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得可怜,那憎恶倒转移到我身上了。
由于这个原因,鲁迅对于搅得自己心烦意乱的猫,也只是尽量驱赶,而不伤害,这样就会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借以讽刺当时中国的官兵,总是不肯清扫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淘汰。
到此,《狗 · 猫 · 鼠》全文结束。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只是记载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怀旧散文,鲁迅却从多方面写出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的思考和独立民主意识的觉醒,没有一句在揭露,却句句在揭露。
更精彩的在于,很多观点和道理,至今仍然适用。
不敢说这是《狗 · 猫 · 鼠》的书评,网上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很多很多,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每一个细节能会让人有所领悟。
以上是我的一点读后感记录下来并分享, 感谢每位朋友的阅读。让我们继续阅读、继续领悟。
如果有兴趣、有时间,建议读一下原文,很是精彩。
F. 《狗猫鼠》的赏析
《狗猫鼠》代表了鲁许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三个阶层。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狗猫鼠》的寓意非凡,同时也可以看出鲁迅小时候就是爱憎分明的,为其今后成为文坛巨匠提供了良好的本质基础。
也可以这样:
读着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得不被他的“骂人术”倾倒。看写一个童年的故事,也不忘记“骂骂人”。先生就是先生啊,一只猫让先生如此地剖析得体无完肤,怎能不引起“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的痛恨呢?
看: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如此地嬉笑怒骂,让“人”怎么还站得住,无怪乎先生说:“俯首甘为孺子牛”了。
小小的“鼠辈”本不值得喜爱,但因为有了猫的对比,却让我们感到了“鼠辈”其实也有它的可爱之处。怪不得现在有了可爱的小舒克老鼠,想来作者也是看了先生的“隐鼠”而受到的启发吧!
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G. 《朝花夕拾》中《猫.狗.鼠》的批注,蕴含了什么
这体现了作者对自己所养的老鼠却被猫折磨而死的怨念,从而把猫比作成心口不一的人,同时是表达对这些人的厌恶。
H. 《狗·猫·鼠》表现了鲁迅对什么和对什么
通过详尽论述 动物界猫与鼠 之间的故事,表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 小隐鼠 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 弱小者 的同情和对 暴虐者 的憎恨。对当时社会上 纵容邪恶 不能 除恶务尽 的现象进行了鞭挞,同时,表现了作者与军阀斗争到底的战斗精神。
I. 鲁迅对牛的评价
附身甘为褥子牛
J. 鲁迅是怎样称赞昆虫记
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听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法布尔的《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