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动物世界 > 温室效应每年导致多少动物死去

温室效应每年导致多少动物死去

发布时间:2022-06-08 17:37:42

① 温室效应将要和已经灭绝的动物有多少

白垩纪是恐龙等肉食动物和素食动物的时代!那个时代!和现在一样!也是全球的气候变暖了!白垩纪过后!全球气温就渐渐降低!一直到第四纪的冰川期!那么地球经过这次的温室效应后!还会不会回到冰期呢?人类会不会向恐龙一样大片的死亡!甚至灭绝呢?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着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由来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新说

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 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 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

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1950至1970年间,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粒粉尘以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能导致温室效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应集中在平流层中)、甲烷,还有巨毒无比的氯氟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对困难些了。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趋势,那么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将近乎零。

碳粒粉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随着内燃机品质的不断提高,甚或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 具的问世,不能烧尽而剩余的碳粒是可以减少的。汉森博士的学说能够成立,则给地球带来了降温的新希望,但愿地球早日退烧。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CO2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长的速度,到2100年CO2含量将增加到550ppm,即几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许多气象学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后,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会增高多少?

目前采用的具体办法是,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和物理状态变化规律,设计成数值模式进行计算。不过,由于人们对大气运动变化规律认识得还不够完善,采取的简化计算办法不同,各个模式的计算结果常相差很大。为此,80年代美国科学院组织了评估委员会,对这些模式的结果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估,最终得出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土1.5℃,即1.5℃-4.5℃。这就是对本问题最有权威的组织--联合国IPCC第一次《报告》中采用的数字。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0.5瓦/米2。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1.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0.47瓦/米2)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1.5℃-4.5℃,修改为1.0℃-3.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1.0℃-3.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1.5℃-4.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 (相应升温1.0℃一3.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0.3℃-0.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对策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

首先,暂订2050年作为目标。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情势发展下去,综合各种温室效应气体的影响,预计地球的平均气温届时将要提升两度以上。一旦气温发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气候将会引起重大变化。

因此为今之计,莫过于竭尽所能采取对策,尽量抑制上升的趋势。目前国际舆论也在朝此方向不断进行呼吁,而各国的研究机构亦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

可惜仔细检视各种方案之后,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一项对策足以独挑大梁解决问题。因此,吾人遂有必要寻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这些对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碳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碳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譬如生产方面,要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煤碳,以能量换算,每十亿焦耳课税0.5美元,而对天然瓦斯则只课税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课税愈重。至于消费方面的情形亦复加此,其课税比例在煤碳订为23%,在天然瓦斯订为13%。

当然,现今阶段只不过是有这么一个构想而已。但若果真付诸实行,可望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提供大约五%的抑制效果。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

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八、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四%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九、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借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

② 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

③ 全球变暖还会对动植物造成哪些不良影响和伤害

植物会枯萎,动物会失去他们的家园,企鹅不能生活。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很大部分来自冰山融水。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的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过滤作用。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



(3)温室效应每年导致多少动物死去扩展阅读:

全球变暖的原因: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

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进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

④ 为什么气候仅仅变暖1-2度就可以让几万种生物灭绝

其实说到底,气温升高1-2度所导致数万种生物死亡的现象,是大自然的一个淘汰过程,这是这一假设的理论依据。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当中的观点,我们尝试作出如下猜想:只有适应自然变化的生物,才是由大自然通过以物种灭绝为代价筛选出来的最强者,而这些生物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变化而获得生存的机会,至于那些灭绝的生物,归根结底在于它们无法适应气温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会导致多种物种食物的短缺。气温的升高会导致许多植物难以生存,植物数量和种类的减少将会直接导致生物链的破坏。因为植物作为许多食物链底端生物的食物来源,其数量减少将直接使底端生物数量减少,从而使得以这些食物链底端为食物的生物也跟随着失去食物来源而死亡,这个过程将通过食物链层层恶化,只有适应了其他食物的动物才能活下去。

⑤ 全球变暖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影响

全球变暖对地球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⑥ 海洋生物每年的死亡率

30%。
海洋生物死亡的原因首先就是污染物的排放,比方说有毒物质的排放,当污染物进入海洋之后,在温室效应的作用下,会加速污染物的释放和扩散,从而会导致大量浮游生物加速死亡,并且导致海洋生态链出现问题,让生态链上游生物也因为食物短缺问题而死亡。其次就是石油泄漏问题,前段时间,美国加州出现了石油泄漏事故,这场事故也导致数以万计的海洋生物死亡。
海洋生物,生物学术语,是指海洋里有生命的物种,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

⑦ 近4万个物种有灭绝危险,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地球不只是你的,还是我的,终究是大家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如果不保护环境,那么,将会造成很多的危害,有关调查报告显示,近四万个物种有灭绝危险,造成这种严重的后果,无非就是人类活动过于频繁,过于向地球母亲索取过多的资源,不爱护,不保护,不珍惜。为此,我们应该道歉,我们应该感到痛苦,感到的诚实,我们应该学习一下如何去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目前唯一的家园。

最后,呼吁大家一起保护环境,不要吃野生动物,珍惜生命。

⑧ 全球变暖为什么会造成物种灭绝

“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绝种生物——大约25%的哺乳类动物以及12%的雀鸟——有可能于几十年内绝种。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它们所栖息的树林、湿地及牧场,而人类发展亦阻碍了它们移居到其它地方。”
——摘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首先,全球变暖会导致北极海底冰冻层的融化,而冰冻层融化会导致更多比二氧化碳强效20倍的温室气体——甲烷被释放出来,从而大大加剧全球变暖的速度,进而导致更多甲烷被释放,而在地球历史上,甲烷的突然大量释放曾导致物种的大规模灭绝。

其次,每个物种在生物圈中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置,而进化过程让它们在这独特的位置适应并生存下来——生活于其特殊的“居所” 及特定的生活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其它动植物等)。
虽然有些生物会有较强的适应力,或者说“能屈能伸”——例如老鼠和狗能在很艰难的环境生存——但是绝大多数生物对于生活环境极其苛刻——例如考拉只能在有桉树的地方生活。

全球变暖会引起地区性的气温变化、降雨量及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初期会摧毁一些生物的栖息地,而且其破坏的速度比这些生物向其他地方移居的速度更快。
同时,由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复杂的关系,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引起许多相关物种的灭绝。

然后,随着全球变暖的进程,在初期没有灭绝的物种将进行大量的迁移活动。不同地区的生物种类相互迁移交流会变得越来越频繁,有些有害生物扩散到新分布区大量繁殖扩散,形成了生物入侵。生物入侵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通过资源竞争、化感抑制等各种方式的竞争优势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毁掉当地原有的生物链,导致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将带来全球和区域的水热条件变化,温度上升会使耐寒物种向高海拔、高纬度等寒冷地区迁移——沿高海拔迁移的物种向上移动退到山顶时,只能在当地灭绝;沿高纬度方向迁移的物种在无法逾越在迁移途中遇到大的自然障碍和人为障碍时也将面临灭绝危险。

参考IPCC的报告: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未来6、70年内,气候变化会导致大量的物种灭绝。现在已经可以确信气候与一些蛙类的灭绝有关,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灭绝风险将会比地球历史上5次严重的物种灭绝规模更大。而唯一的预防方法,便是在未来几十年内迅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拯救生物的时间所剩不多。

最后,我以三类生物为例,分析受威胁的原因:

1、植物
其与动物和真菌一样,不同种类需要不同的生存条件(如光照、土壤酸碱性、降水、其它相关生物等),例如在北美洲巨形仙人掌旁绝不会找到黄桦木。
降雨量以及温度转变会使植物不能再在原本生长的地方继续生长下去。

相比动物和昆虫,大部分的植物都不能在短时间内移居。它们受到种子以及花粉所能到达的距离所限制。现在的变暖速度对植物来说已经太快。人类建筑也会阻碍植物移居。

另外,如动物一样,植物经不起竞争。由于气候变化,只适应在较寒冷气温下生长的植物,会被更适应新温度的新品种取代。

补充一下,大部分动物和昆虫需要特定的植物种类,来作为它们的栖所。
所以植物品种的消失,会带来连锁影响——导致更多动物和植物绝种。

2、珊瑚礁
海水温度上升导致的珊瑚白化可以严重地危害、甚至毁掉整个珊瑚礁。就算是不到1度的升温,也会使珊瑚发生白化。而全球热带海洋的气温在过去100年已经上升了摄氏1度,并估计会持续上升。

世界着名的澳大利亚大堡礁便是珊瑚白化问题的其中一例。2002年,大堡礁受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白化问题困扰,超过60%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除非气候变化的速度比预期中的减慢,否则大部分的珊瑚礁均会在几十年内死去。由于有数以百计的生物依赖珊瑚礁为其栖所,若珊瑚礁消失,那些生物将会随之而灭绝。

3、北极熊
北极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陆上食肉动物。它们只需于体内储存脂肪,便可以长时间,甚至是数月不进食。通常北极熊都是倚靠进食于冰层上捉到的海豹来储存脂肪。冰层融化,它们便找不到食物。北极熊还会用漂浮的海冰作为交通公具,怀孕的北极熊冬天挖雪洞用作产房。

但北极夏季海冰的范围在过去50年减少了近27%,而最近20年,海冰厚度也以每十年7%~9% 的速度减少。北极地区的夏季海冰在本世纪末之前就可能完全消失,而失去家园的野生北极熊亦会随之灭绝。

⑨ 人类大约导致多少种动物灭绝

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

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

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杰里米·托马斯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在过去40年中,英国本土的鸟类种类减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一直被认为种类和数量众多,有很强恢复能力的昆虫也开始面临灭绝的命运。

科学家们据此推断,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蒋志刚博士也认为,从自然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自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就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把调查到的英国蝴蝶情况推及英国其他昆虫,及整个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那我们显然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物种是指个体间能相互交配而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群体。已经灭绝的物种是指在过去的50年里在野外没有被肯定地发现的物种。“大灭绝不单是一个物种灭绝,而是很多物种在相对比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即几十万年,或者是几百万年里灭绝了。”蒋志刚博士说。

英国科学家对过去40年英国鸟类、植物和蝴蝶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了以上这种昆虫种群数量大规模减少的现象。而且令人警醒的是,这种大规模种群数量减少的现象发生在所有主要的生态系统中,遍及英国各个地区,而不是集中在几个生态严重恶化地区。托马斯说:“昆虫物种量占全球物种量的50%以上,因此它们的大规模灭绝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来说是个噩耗。”

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上已有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马、台湾云豹等物种不复存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表明,目前,世界上还有1/4的哺乳动物、1200多种鸟类以及3万多种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5次。

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而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

蒋志刚博士解释说,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于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那次则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

现在进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成为罪魁祸首。专家认为,人类是否会列入其中也很难说。

蒋志刚博士也不否认,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比如大熊猫种群目前就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如此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每一条道路对于动物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就连分布在道路两边的蝴蝶种群都产生了隔离,不再像以前那样飞来飞去进行基因交流。”蒋志刚博士痛心地说:“更不用说藏羚羊、狮子、老虎等这样的大型动物了。”

有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但是因为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国杜克大学着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现有的物种在不断走向衰亡,新的物种却很难产生。

根据化石记录,每次物种大灭绝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级类群。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迅速繁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但蒋志刚博士认为,生物总是在不断地进化之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生物都是经过漫长年代进化而来的。所以,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

就像虎一样,如果给它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自由地捕猎,它可能还会进化,产生一种类似虎的新物种,但是现在活动的空间有限,它要生存下来都很难了,就不用说进化了。

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人类也是其中一员。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消失,却很难像前五次那样产生新的物种,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当它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

如果人类由于自身的行为而造成灭顶之灾最终时刻的来临,人类会成为幸存者吗?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因撞击而形成的岩石碎片和尘埃直上云霄,覆盖了整个地球,同时也导致火山大量喷发,地球的温度在短期内大幅升高。

撞击后数年,平流层中的二氧化硫附着在尘埃上,形成硫酸的液滴,并覆盖整个地球,遮挡了阳光,地表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幅减弱,气温大幅下降,恐龙不能适应严酷的气候,开始纷纷死亡。

盐分的大量蒸发也许破坏了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地表的火山爆发导致植物枯萎,天空上的硫酸液滴形成的酸雨,以及残酷的严冬使得更加大量的恐龙死亡。

严冬终于结束了,阳光又可以普照在地球之上,但是大气层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了强烈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又开始急剧升高,曾经称霸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终于灭绝。

背景资料

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在20世纪就有6种大型兽类相继灭绝:普氏野马(1947年野生灭绝),高鼻羚羊(1920年灭绝),新疆虎(1916年灭绝),中国大独角犀(1920年灭绝),中国小独角犀(1922年灭绝),中国苏门犀(1916年灭绝)。

中国被子植物有珍稀濒危种1000种,极危种28种,已灭绝或可能灭绝的有7种;裸子植物濒危种受威胁的有63种,极危种14种,灭绝1种;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灭绝或可能灭绝的有10种。

⑩ 温室效应对动物及植物有什么影响

先介绍什么是温室效应:
地球表由大气层所包围,就像温室的透明玻璃,在阳光照射地球时,有防止地面温度、湿度散失的功能,使地面温度不会下降太快,地表年均温因此能保持
150C
左右,此现象即称为“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氧化亚氮、甲烷和氟氯碳化物及臭氧,这些污染物主要是燃烧石化原料(例如:煤、石油)所产生的。
原本可借由热带与林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人类过渡砍伐雨林,却破坏了森林利用二氧化碳的这到防御工事,使温室效应日渐严重。
温室效应会使全球气温节节上升,其所造成的气候改变,将使我们付出极大的代价。例如气温上升会使冰山融化、海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若加上气候带位移,可能引发动物大迁徙、届时也有可能促使脑炎、狂犬病、登革热、黄热病等疾病的蔓延。

阅读全文

与温室效应每年导致多少动物死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