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虎是如何捕食的
老虎主要在黄昏和黎明时捕猎,老虎行走时,像猫一样轻手轻脚不露一点声响。老虎的猎食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是猛追,这是老虎最常用的捕食方法,当它追到离猎物足够近时,来一个“虎跃”,将猎物一口咬死,然后慢慢而食。
第二是伏擒,一旦发现猎物,先伏下身体,在草丛中尽量匍匐着行进,一直潜行到离猎物只有几米远时,突然猛扑过去,用牙齿和锐利的前爪将猎物置于死地。
第三是跟踪,老虎循着气味蹑手蹑足地找到猎物,然后扑过去捕捉。偷袭和出色的爆发力是老虎在野外擅用的狩猎手段。
老虎在短距离奔跑时的速度非常快,可达80KM小时,但这种速度无法维持很久,因此,在野外,老虎捕食的成功率很低,一般只有五分之一到七分之一。也就是说,捕食15~20次,才能成功3次。
(1)动物如何采食扩展阅读:
老虎是独来独往生活孤立的食肉类动物,有极其强烈的领土占有意识,一只老虎会攻击其它侵犯它领地空间的老虎和其它动物。
老虎申明它拥有某领地的标志是它喷撒尿和肛门腺分泌物在它活动的领地上,这尿和分泌物能够散发出非常强烈的气味,这气味对其它老虎来说它在入侵另一只老虎的领土空间。雌性虎也可能被气味吸引到该地区达到与雄性虎交配的目的。
由于老虎惊人的速度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了能够找到足够的食物 ,它们不得不冒险进入新的地区,一只雄虎活动范围可能达 60 到 100 平方公里,而雌性虎领土范围可达 20 平方公里,人类也因此碰撞到老虎的危险机会增多。
雌性虎生活在比雄性老虎小的领土范围内,倾向于对同类彼此宽容些。雌雄性虎的领土范围有重叠,在性别重叠的领域中,?雄性虎是占主导地位的。
有研究表明老虎都能认出彼此。它们可能愿意分享捕获的猎物。
在野外,当老虎接触到另一类食肉动物时,它们经常是尽量避免冲突。然而,公虎是会不顾一切地主动攻击来犯者来保护自己的领地。在打斗中,它们用?强大的爪子,尖锐的牙齿博击,如果它们不能胜,它们通常能快速地逃离危险,它们还可以爬上树,或会游水到安全的区域。
② 大熊猫是怎样吃东西的
大熊猫为食肉目动物,但它们食物成分的99%却是高山深谷中生长的20多种竹类植物。随着季节变化,大熊猫食谱中的竹种和所食竹部位也有差异,最喜爱的是竹笋,从春到夏爱以筇竹、刚竹属的几种竹,以及巴山木竹、拐棍竹、糙花箭竹、华西箭竹、大箭竹的竹笋为食。竹笋是从竹的地下茎竹鞭上长出的未放枝叶的新竹株,其组织幼嫩,含水量高,营养成分粗脂肪为1.27%,粗纤维33.62%,粗蛋白10.32%,总糖量26.15%。竹笋幼嫩多汁,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是大熊猫的美味佳肴。每年从春到秋,为了吃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种的竹子竹笋,大熊猫的觅食从中山到高山迁徙,这叫“赶笋”。
从整支竹看,营养成分的含量从竹株的下部到上部逐渐增加。以冷箭竹为例,粗脂肪含量竹杆为0.59%,竹枝为3.37%,粗蛋白质竹杆为4.20%,竹叶为19.44%,粗纤维竹杆为46.66%,竹叶为24.27%。可见,大熊猫虽偏爱竹笋,但常以竹叶和一年生幼竹中上部竹杆为食是很有道理的。
野外生活的大熊猫,偶尔也采食其它植物,如无芒小麦、玉米、木贼、青茅、多孔蕈(xùn)、野当归、羌活、幼杉树皮等数十种植物。甚至一反常态,捡食动物尸体,或捕捉较小的动物为食。
熊猫拿竹子放到嘴里,一拉,竹叶全部留在嘴里,而竹子的枝杆还在手里,嘴却没有被划破。
③ 动物的采食行为和排泄行为
一、采食行为
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猪鼻子 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在现代猪舍内, 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还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喂食时每次猪都力图占据食槽有 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食槽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 进食槽,站立食槽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食槽拱动,将食料 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家兔的采食行为
家兔吃料时,采食一口后,退缩回去仔细咀嚼。家兔吃精料时,每分钟达63-100次,咀嚼一根干草或一片草叶时,能使草在口中自由撺动。太长的草,会从草架上拉出到踏板上去吃,有时会用前肢快速扒草或食槽中的饲料,常将饲料扒出食槽,甚至掀翻食槽、水具等。
夜间采食:
夜间采食次数比白天多,夜间采食次数占全天采食次数的21%,但夜间采食次数个体间差异较大。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颗 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的,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高。猪在白 天采食6~8次,比夜间多1~3次,每次采食持续时间10~20min,限饲时少于10min, 任食(自由采食),不仅采食时间长,而且能表现每头猪的嗜好和个性。仔猪每昼 夜吸吮次数因年龄不同而异,约在15~25次范围,占昼夜总时间的10%~20%,大 猪的采食量和摄食频率随体重增大而增加。
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猪的饮水量是相当大的,仔猪初生后就需要 饮水,主要来自母乳中的水分,仔猪吃料时饮水量约为干料的两倍,即水与料之比 为3:1;成年猪的饮水量除饲料组成外,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温度。吃混合料的小 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平均2~3次, 吃干料的猪每次采食后立即需要 饮水,自由采食的猪通常采食与饮水交替进行,直到满意为止,限制饲喂猪则在吃 完料后才饮水。月龄前的小猪就可学会使用自动饮水器饮水。
二、排泄行为
猪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粪尿,这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本性,因为野猪不在窝边拉屎撒尿, 以避免敌兽发现。
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是家畜中最爱清洁的动物。猪能保持其睡窝床干洁,能在 猪栏内远离窝床的一个固定地点进行排粪尿。猪排粪尿是有一定的时间和区域的, 一般多在食后饮水或起卧时,选择阴暗潮湿或污浊的角落排粪尿,且受邻近猪的影 响。据观察,生长猪在采食过程中不排粪,饱食后约5min左右开始排粪1~2次,多 为先排粪后再排尿,在饲喂前也有排泄的,但多为先排尿后排粪,在两次饲喂的间 隔时间里猪多为排尿而很少排粪,夜间一般排粪2~3次,早晨的排泄量最大, 猪的 夜间排泄活动时间占昼夜总时间的1.2%~1.7%。
④ 觅食的觅食相关知识
动物的采食行为包括觅食行为和取食行为。觅食行为主要是指寻找食物的阶段,对与肉食动物还包括了发现,鉴别等过程。
一、最有效率的捕食者
动物为了生存下去并且延续后代,必须完成持续的保证生存和繁殖的觅食行为。动物每天在觅食行前,必须面对下面3点:
1、决定到什么地方去取食;
2、取食什么类型食物;
3、什么时候转移取食地点。
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使每种动物的取食行为都是最有效率的。
原因:自然选择总是使动物的觅食效率尽可能地加以改进,因为只有捕食者能够更有效地捕食来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自然选择才会对它有利。
例1:山雀属鸟类冬天的白天必须每隔3秒钟就捕食1只昆虫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
例2:狮子,尽管需用大量时间用来休息,狩猎活动和其他活动(如保卫领地、交配、休息)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竞争,同时存在强大的环境自然选择压力。因此,捕食的高效率是其种族延续下来的关键。
二、动物的食性与食物链
根据动物食性的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和捕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主要以植物的茎叶或者种子、花粉、花蜜等为食,如牛马羊鹿等大型草食哺乳动物以草为食,很多鸟类主要是以植物的种子为食,蜂鸟、蝴蝶等以花蜜为食;捕食性动物包括捕食昆虫的鸟类、食肉的大型肉食动物等。
1、草食动物
主要是以草为食物的动物,如鹿、鸭牛、大象、斑马、角马等。
2、啮齿动物
指哺乳纲啮齿目的动物,是哺乳类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约占1/3),非常适应多种生活环境,遍布全球。体形中小,上下颌各具一对门牙,终身生长。无犬齿。包括松鼠科、河狸科、仓鼠科、跳鼠科和鼠科的动物。
3、肉食动物
食肉目的动物主要是肉食性的。包括犬科、熊科、大熊猫科、鼬科及猫科动物。其中也有在进化过程中改变食性的,如大熊猫在冰川过后,以竹子素食为主。
4、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的最主要联系是食物联系,通过食物而直接地或间接地把各个成员结成一个整体,这种食物联系称为食物链(food web)。
动物所利用的全部能量,最终是来源于日光。
植物借叶绿体利用日光的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质造成糖类,把日光能转变为食物的潜能。
三、选择最适食物
1、选择最有利的食物
捕食者总是倾向于选择有利性更大的食物。
食物的净值与处理时间之比值是衡量食物有利性的一种尺度,处理时间是指从捕获猎物到吃下猎物所花费的时间。
2、最适食谱
捕食者的觅食时间包括搜寻和进食两部分,如果捕食者只选择最有利的一种猎物作为食物,虽然可以使单位时间的食物摄取量很高,但是搜寻食物所花费的时间必然较长。因此,动物食谱中包括很多有利性较小的食物。
例:用大蠕虫和小蠕虫饲喂大山雀:
(1) 在两种均为低密度时,大山雀对两种蠕虫没有选择性;
(2) 当大蠕虫密度增大时,大山雀开始变现出高度的选择性;
(3) 当大蠕虫密度不变,增大小蠕虫密度数量2倍,大山雀的食谱发生一些变化,采食少量小蠕虫。 一、椋鸟的食物运量问题
1、椋鸟育雏期的食谱:大蚊幼虫、其他无脊椎动物。
2、繁殖期亲鸟往返鸟巢和取食地间次数:400次。
3、经济学问题:亲鸟每次带回几只大蚊幼虫最为合算?
(1) 决定亲鸟的运食效率;
(2) 影响雏鸟的存活和健康;
(3) 一次只带回一只虫子:非常不经济合算;
一次带回多只虫子:减少往返次数,提高运食效率;
(4) 搜寻幼虫的效率决定总效益:椋鸟用喙插入草皮中拨开植物,将隐藏在土壤中的幼虫暴露出来。最初效率高,当它的口中已经含有幼虫时候,搜寻效率就明显降低了。
二、食物选择的经济性
捕食者的搜寻时间、处理时间、食物大小及食物能值,具有不同的经济性。
例如:海滨蟹采食贻贝,所选择的贻贝大小往往能使它获得最大能量净收益。贻贝太大,破壳花费时间长,单位时间能量收入下降;贻贝太小,破壳容易但含肉少,经济上不合算。
三、减少觅食投资的行为适应
(1)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动物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觅食时,必定会借助于行为适应减少觅食投资和提高觅食效率。
(2) 这种行为适应,就是从取样中获得食物分布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作出觅食决策。
例如:在一个大鸟舍中安置6个藏有蠕虫的生态小区,蠕虫密度各不相同,然后训练大山雀去搜寻这些蠕虫。
结果:大山雀很快学会了把主要努力集中在食物密度最大的生态小区内,当最有利生态小区质量突然下降时,大山雀会转移到第二较有利的生态小区觅食。
表明:大山雀似乎对每一个生态小区实现都已经进行了取样,并且能够把取样获得的各生态小区相对有利的信息储存起来,必要时加以利用。
四、将饥饿风险降至最低的经济原则
(1) 饥饿风险是衡量动物取食行为收益的重要尺度。(特别是对于生活在不可预测环境中的动物尤为重要,这样环境中动物能得到多少食物数不确定的。)
(2) 饥饿的动物对食物的选择性往往会大大下降,会吃一些平时不吃或不喜欢吃的食物。
(3) 饥饿风险较小的情况下,动物往往就会进行选择和挑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摄取率。
五、取食与危险之间的经济权衡
动物会在取食与危险之间进行权衡调整,在获得食物能量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天敌带来的危险。
例1、松鼠:
1) 如果食物很大且距离树木较近,松鼠总是把食物带到树上去吃,因为长时间在地面吃食会增加危险性,且大食物需花很多时间才能吃完;
2) 对小食物常常就地吃掉,因为吃小的食物花费时间少,危险小,且往返消耗能量相对较多。
例2、 三刺鱼:
1)饥饿时,三刺鱼总是去吃高密度水域的水蚤,以提高能量摄入;
2)不太饥饿时,喜欢取食低密度水域的水蚤。
原因:
1)饥饿时:冒较大的危险也要尽快解除饥饿威胁;
2)不太饥饿时:安全的重要性相应提高,在水蚤密度低水域取食较有利于及时发现和逃避危险。
3)因此,三刺鱼随着饥饿状态的缓解,取食与危险之间的权衡也加以调整。
六、觅食行为的生态平衡
动物的觅食行为与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变迁及环境生态状况存在密切联系。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动物食性发生相应改变,甚至于引起动物觅食迁移。
例:沼泽地动物的觅食行为(动画)
注意观察下列动物的食性和觅食行为:
v 三趾鸵鸟
v 巨食蚁兽v 鸬鹚
v苍鹭
v 宽吻鳄
v 貘
v水蟒
v 捕猎螳螂
v 淡水龟
v鳄蜥
v 吼猴
v 沼泽鹿
v 苹果蜗牛
v 粉红琵鹭
v 雪鹭
v 大白鹭
v水豚
v林鹳
v 长脚鹰
v 苍蝇
v 蝴蝶
v长尾僧鹦鹉
v 蚂蚁
v南美浣熊 食物资源的变动经常会对动物觅食行为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食物资源稳定的条件下比在食物资源经常发生变动的条件下更容易促使物种发生食性的特化,而食物资源本身也受到各种捕食者之间相互关系得强烈影响。
总之,动物觅食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和新情况的出现而不断发生适应性变化。
一、动物的贮食行为
很多动物(包括恒温和变温动物)都以休眠的形式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明显变化。如昆虫、蛇、两栖类、熊等的休眠。
很多动物不休眠,特别是哺乳动物和鸟类,很多动物需要贮藏大量的食物越过食物匮乏的严酷季节。这种行为在啮齿类动物表现最为明显。
例1啮齿类:啮齿类动物有很强的适应性,其贮藏食物的习性也是很典型的。如田鼠每年秋季搜集大量谷物贮藏,田鼠洞穴中有专门的贮粮仓,一对田鼠的粮仓多时可以贮存10公斤谷物。
松鼠和西伯利亚花鼠的口腔内具有夹囊,通常把植物的种子等含在里面带回巢穴贮藏。
例2山雀属的鸟类:它们的贮藏食物的倾向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
a,海拔高处温度比海拔低处温度低;
b,海拔高处的寒冷季节较长,寒冷季节食物贫乏或极难找到食物;
c,冬季白天最短,使山雀觅食时间大大减少。)
例4蜣螂贮藏食物(动物粪便),并且在粪球中产卵繁殖,贮藏的粪便作为幼虫成长过程中的食物。
二、觅食行为的个体发育
每一个动物在第一次独立觅食时都面临着掌握取食技能问题。
1、亲代养育期的长短是同觅食技巧的难度成正相关的。
(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动物,子代受亲代养育时间较长,因为这些动物的猎食对象都有较强的防卫能力和逃避能力。如:狮子需要经过几年才能独立生活。)
2、鸟类中,成鸟捕食成功的机会总是大于它们的幼鸟。
3、觅食效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三、觅食新技能的起源
动物觅食的全部技能是靠大量的遗传行为和后天获得的行为来维持的。
1、后天获得性为的昌盛构成了行为演变的基础,也有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2、适应性强的个体产生新觅食技能的频率也高。
3、一种新的觅食技巧有可能是独立起源的,但更可能是在原有行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
例1英国山雀:在英国,过去的几十年中,山雀学会了自己撕开放在订户门口的奶瓶盖取食瓶中的奶油,后来,这种行为很快就传遍了生活在大不列颠岛的所有山雀。这种行为与原有的剥离树皮行为极其相似。原来,山雀经常在华树皮上搜寻昆虫,因此,撕破瓶盖的行为就是载剥树皮行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例2日本猕猴:有人将自然条件中原本不能遇到的红薯饲喂日本猕猴,一只两岁的猕猴首先学会了把红薯放在水中冲洗后再吃,以便把沙粒洗掉,几年之内,猴群所有的成员就都学会了把红薯和沙粒分开的取食技巧。两年后,那只猴子又学会了另一种处理食物的方法,它把人们撒在海滩上的谷粒捡起来,当手中抓满一把掺有沙子的谷粒时,便把它们撒入海水,待沙粒沉入水底,再把漂浮在水面的谷粒捞起来吃。这种淘米的新技巧也很快传遍了猴群。
四、动物的觅食技巧
动物的觅食行为包括对食物的搜寻、捕食和处理三方面。
1、动物的搜寻技能
(1)隐蔽的食物要求捕食动物具有更敏锐的感觉能力和搜寻能力。
(2)动物为了使食物的有利性达到最大,必须在各种不同的地点搜寻选择各种类型的食物,同时也保证了食物的多样性。
2、动物的捕食技巧
(1)不需要捕食技巧的动物:如山雀、蜗牛、瓢虫等,只要搜寻选中了取食对象,就很容易得到食物。
(2)需要捕食技巧的动物:发现食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能够捕获食物。
捕食策略:
1)伏击和偷袭:“坐等”或偷偷逼近猎物的策略,靠出其不意取胜。
例:猛禽捕猎多为偷袭式。
鹭类鸟捕食鱼类,多半为伏击式。
海龟用自己的舌头做诱饵钓小鱼;
深海𩽾𩾌张开大嘴,用口内发光的引诱物吸引小动物自动入口;
蜘蛛结网狩猎;
青蛙、蛇等的偷袭式捕食策略。
2)穷追不舍:靠速度和耐力取胜。在视野开阔、隐蔽物少的栖息地内,动物常常以追击的方式猎取食物,捕食动物可以发挥快速和持久的奔跑能力。这些动物还常常结群进行猎食。
例:狮子,狼,豺狗,豹等。
3、食物处理技术
食物处理是指动物得到食物后和开始进餐前对食物进行的必要加工过程。
动物的普遍的觅食对策是:选择最容易获得和最容易处理的事务作为食物。
(1)当吃植物种子的鸟或小哺乳动物遇到大小和外壳厚薄不同的种子时,这些动物只选择最容易剥去外壳的种子作为食物,它们选择的食物一般与它们的身体大小和喙的大小形状相适应,而与食物中所含能量的多少无关或相关性较小。
(2)伯劳:从捕捉、制服到处理一只鼠需要花费90分钟时间才能吃到肉,而它捕捉昆虫后所需要的处理时间微不足道,很快就能吃掉。因此,伯劳的主要食物是昆虫而不是鼠类。
(3)某些蚂蚁捕捉蟋蟀等埋入洞穴饲喂幼虫。
4、对陌生食物的回避和试探
自然界的很多食物的味道不好,甚至是有毒和危险的,因此,捕食动物在遇到不熟悉的食物时,常常是非常谨慎,决不轻易去吃它。
(1)鸟类必须学会躲避有毒的昆虫。
例:苇莺总是躲避胡蜂,因为一旦被胡蜂蜇,轻则影响采食,重则死亡。
(2)动物对食物的选择也可能受社群行为影响。
例:褐家鼠对待不熟悉的食物极其谨慎,如果有一只鼠因吃了某种食物而病倒的话,这一信息就会很快传给其他鼠。
(3)某些动物对不熟悉的事务表现出一种试探行为。这种行为尤其在刚开始独立觅食的年幼动物最明显,有些成年后这种行为小事,有些则保持终生。
例:乌鸦的这种试探行为终生具有,因此,非常适合移居城市生活,在日本,乌鸦经常集聚在居民垃圾箱附近,试探着选取食物。
(4)动物在饱食后的试探行为更强烈。
说明动物在饱食后仍然关心着未来会有哪些食物资源可供利用,最终会导致食物的最优化。
⑤ 小猫如何训练自由采食
你可以多多教育他几次,将食物在他能看到的地方,这样多引导几次就会自己去吃食了。
⑥ 动物是怎样获取和消化食物的
获取食物:
低等动物:吸收有机物
草食性动物:采食植物(属捕食)
肉食性动物:猎食(也属捕食)
其它动物以食腐等方式获取食物
消化食物:
原生动物用胞内酶消化食物
腔肠动物在体腔(腔肠)通过胞外酶消化食物
草食有多室谓,盲肠发达用以消化植物
肉食动物及杂食动物通过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消化食物
⑦ 小动物是怎样进食的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喜欢的食物,但有时也会吃一些别的东西。平时就是吃东西,玩,走走,睡觉。大概就是这样了。
⑧ 人类与动物在获取食物方面有哪些区别
人类与动物在获取食物的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在主观上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的表现。
人类获取食物的行为,是遗传性和认识相统一,通过劳动获取对食物的选择行为。
动物的获取食物行为,是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权的行为。
人类获取食物是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经过劳动、选择和交换,获取所需的食物,满足自身的营养需要。
动物获取或采食行为包括觅食行为和取食行为。觅食行为主要是指寻找食物的阶段,对于肉食动物还包括了发现,鉴别等过程。动物到处搜寻食物吃,是动物生存行为中的一种基本方式。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使每种动物的取食行为都是最有效率的。
动物为了生存下去并且延续后代,必须完成持续的保证生存和繁殖的觅食行为。动物每天在觅食行前,要先决定到什么地方去取食;取食什么类型食物;什么时候转移取食地点。自然选择总是使动物的觅食效率尽可能地加以改进,因为只有捕食者能够更有效地捕食来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自然选择才会对它有利。
动物获取食物总是选择最有利的食物。捕食者总是倾向于选择有利性更大的食物。食物的净值与处理时间之比值是衡量食物有利性的一种尺度,处理时间是指从捕获猎物到吃下猎物所花费的时间。捕食者的觅食时间包括搜寻和进食两部分,如果捕食者只选择最有利的一种猎物作为食物,虽然可以使单位时间的食物摄取量很高,但是搜寻食物所花费的时间必然较长。因此,动物食谱中包括很多有利性较小的食物。
动物获取食物搜寻时间、处理时间、食物大小及食物能值,具有不同的经济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动物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觅食时,必定会借助于行为适应减少觅食投资和提高觅食效率。这种行为适应,就是从取样中获得食物分布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作出觅食决策。
⑨ 爬行类动物如何采集
爬行类由于是变温动物,活动规律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11月份以前进入冬眠期,3月份前后苏醒出蛰,4~10月份为活动期。爬行类能适应多种多样的生活环境,在田边、山坡、池塘、溪畔、灌丛、草地、树上、房屋、海域等各种不同环境中,都有它们的分布,都是采集它们的地点。
(1)蜥蜴类的采集
蜥蜴类常常生活在干燥、温暖、阳光充沛的山坡、草丛、树上或路旁的石堆缝隙中,有时爬到草丛上捕食昆虫。我国产的蜥蜴类,大多数是小型种类,使用简单工具就能进行捕捉。常用工具有软树枝、活套、蝇拍、小网、钓竿等。
①用软树条扑打。当发现蜥蜴后,可用软树枝或细竹梢扑打,使其受震而暂时不能活动,然后迅速拾起放入容器内。我国产的蜥蜴均没有毒,完全可以用手拾取。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地上活动的种类。
②用蝇拍或小网捕捉。此法多用于墙壁上活动的种类。
③用活套捕捉。用一根长竹竿,其末端结一根马尾或尼龙丝的活套,当遇到蜥蜴,待它停止不动时,乘机将竹竿轻轻伸出去,套住它的颈部,立刻拉回,或在蜥蜴面前摇动活套,挑逗蜥蜴,等它仰头时,将活套对准蜥蜴头部扣下,迅速提起拉回。此法主要用于捕捉树上活动的种类。
④用诱饵垂钓进行诱捕。用一定长度的棉线系以昆虫进行垂钓。此法用于捕捉石缝中的种类。
(2)乌龟的采集
乌龟一般在11月份气温低于10℃时进入冬眠,第二年4月出蛰,当温度上升到15℃以上,开始正常活动,进行大量取食。乌龟主要在水中捕捉小鱼、小虾、螺类为食,也常上陆觅食。在5~8月份,常于黄昏或黎明爬到沙滩或泥滩上产卵。可以利用它到陆上觅食和产卵的习性寻找捕捉,由于乌龟行动迟缓,一旦发现,完全可以用手直接捕捉。
(3)鳖的采集
鳖是我国淡水水域中的广布种。它的季节活动周期与乌龟大体相同。采集鳖时,可在夏秋季节,到水边寻找水中有无鳖进食后剩下的碎螺壳和鼠粪样的鳖粪,也可根据溪流岸边鳖爬行后留下的足迹,以辨别是否有鳖及其活动方向。如有可用垂钓的方法进行捕捉。
同学们采集爬行动物,应着重于蜥蜴类和龟鲨类。关于蛇类,虽然它是我国爬行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是人类采集爬行动物的重要对象,但鉴于毒蛇咬伤的危险性,同学们应尽量不采。
⑩ 犬的采食行为
有学者认为动物也存在意识,它们在表达行为之前也可能进行“思考”、作出“判断”。不过,这一观点尚存争议。
不久前,睢县城关镇的一条小狗因咬伤邻居,遭主人训斥而绝食身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狗的绝食?是它真能通晓主人的意图?还是它也会像人一样进行思维和判断?
动物的采食活动与其脑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疾病、特定的生活史阶段、情绪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中枢神经活动,从而引起动物绝食。
“应该说动物绝食的情况是不多见的。”李春旺博士解释说,因为生存和繁衍是生命活动的两条本能,其中,生存处于第一位。而采食活动就是动物维持生存的第一行为。“因此,正常情况下,动物不会在饥饿时放弃采食活动。”
李博士介绍,较早的研究就已经证明,动物的采食行为受脑部两个中枢控制,即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人们通过电刺激破坏大鼠的饱食中枢后发现,这些大鼠会不停地吃东西。而破坏摄食中枢后的大鼠则拒绝采食。“可见,动物的采食活动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有关。换言之,动物是否‘绝食’决定于摄食中枢是否受到抑制。”
“一些研究实例表明,引起动物绝食的原因可能有疾病、特定的生活史阶段、情绪等因素。”
李博士解释,当动物受到某些疾病困扰时,整个控制采食活动的中枢都会受到抑制,导致动物食欲下降,这在表观上看来似乎是一种“绝食”行为。还有一些动物在其整个生命活动中的某个时段,可能会表现“绝食”。据他介绍,猫科动物的一些种类,在发情期就会对食物失去兴趣,也很少采食。而马鹿、麋鹿等大型有蹄类进入发情期后,优势雄性个体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占有繁殖群和与更多雌性交配的活动中,也很少采食。
“此外,许多学者认为动物是有意识的,即动物在表达行为之前可能会有一定的‘思考’和‘判断’。”他认为,尽管这种观点仍存有争议,但是如果不用“意识”,则很难解释动物复杂的学习行为。“既然动物有‘意识’,那么伴随‘意识’的心理过程就会表现出‘情绪’上的波动,从而影响到中枢神经的活动。当动物‘情绪’低落时,拒绝采食也就不难理解了。”李博士说。
当动物处于人控制的范围内,与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相差太远或有太多的人类干扰刺激时,就会表现出类似人类的厌倦情绪,并可能出现行为异常。采食受到影响仅是其中之一。
据报道,睢县城关镇的这条小狗,在挨主人训斥以后,跑回窝中就再也不出来,不吃不喝,开始绝食。一连几天,最后直到死亡。为什么动物在遭到主人的训斥等“不好”待遇之后,会选择绝食?
“事实上,动物在‘情绪’低落时,许多行为会表现异常,而不仅仅是采食受到影响。”李博士说,“如前面提到‘心理’因素影响动物的‘情绪’,当动物受到‘不好’的待遇之后,就会表现为情绪低落,从而拒绝采食或表现出其他行为,如玩耍等。”他告诉记者,当动物处在人控制的范围内时,人们就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动物环境上的限定;例如给作为宠物的动物划定一个小的活动空间,或者把野生动物关在笼中饲养。如果这种环境与动物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相差太远,或者有太多的人类干扰刺激,动物就会表现类似人类的厌倦情绪,并可能出现行为异常。
“从动物福利角度考虑,我们应该善待地球上所有物种。”事实上,动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要比人类低得多;在满足它们的需求时,人类要做的只是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动物身上。“无论是野生动物保护还是宠物饲养,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对它们的干扰刺激,要给它们以最接近自然的生存环境。”
动物不能“听懂”人类语言。专家认为,这与动物的脑部构造有关,但并不妨碍其通过人们说话的语气、态度、肢体语言来知晓人们的意图。
李博士认为,从人类与动物的交往过程看,人类与动物进行语言的交流和沟通恐怕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我们知道,即使人类,不同国别的语言和方言,我们都难以准确理解。由此可见,动物并不能‘听懂’人类语言。”
他解释说,从脑部构造的比较解剖来看,动物与人类相差太远,它们没有像人类一样发达的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和语言中枢也相对缺乏,这也是动物“听懂”人类语言的障碍之一。“在媒体曾见到关于‘狗能够听懂人类语言’的报道,这里的‘听懂’恐怕也只是动物行为的习惯化过程。要知道,真正地听懂应该是对语言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动作反应。”李博士说。
但他同时表示,动物不能“听懂”人类语言并不妨碍动物理解人的意图。他认为,动物在更多时候是通过对主人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来判断主人的意图。“有时候人的肢体语言可能更能使动物了解他们的意图。”
这是否意味着动物“通晓人性”?
李博士最后表示,关于动物“通晓人性”的说法尚存争议,但更多的人相信像马、狗以及一些灵长类、鲸类等许多动物都能通晓“人性”。
李春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行为研究专家、博士。主要从事动物行为生态与物种保护方面的研究。1997年至今,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保护区调查项目等多个研究项目。2002年至2004年,承担美国COLUMBUS动物园协会国际项目专题“陕西省老县城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及栖息地状况调查”。
从事研究工作以来,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20篇,参加编写学术着作2部,国际培训教材1部,译作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