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早的卵生动物是如何产生的
卵生十有八九是无性生殖或者多性别(三种甚至三种以上)动物进化而来的。低等动物其实很多我们都没有见过,甚至根本想象不出它们的外形和其它奇特特性。如果你去网络或者书籍里面找和研究低等动物,你会发现很大一部分低等动物并不是两性生殖。他们可以分裂,原因可能是细胞的全能性。比如,把蚯蚓切成两半,它每两半都可以各长出一条完整的蚯蚓。当然,蚯蚓也许并不是主要靠这样增加种群数量。但是也反应了自然万物的多样性。很多海洋生物还有三种以上性别。不同性别可以互相交配。这个感觉就比较另类。很难想象男人女人以外的人是什么人。
㈡ 动物是从哪里来的
动物界的历史,就是动物起源、分化和进化的漫长历程;是一个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1、最早的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进化为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逐渐出现了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由没有脊椎的棘皮动物往前进化出现了脊椎动物,最早的脊椎动物是圆口纲,圆口纲在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上下颌、从水生到陆生。两栖动物是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
2、虽然两栖动物已经能够登上陆地,但它们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水域环境的束缚,还必须在水中产卵繁殖并且度过童年时代。从原始的两栖动物继续进化,出现了爬行类。
3、爬行动物可以在陆地上产卵、孵化,完全脱离了对水的依赖性,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爬行类及其以前的动物都属于变温动物,它们的身体会变得冰冷僵硬,这个时候它们不得不停止活动进入休眠状态。
4、然后爬行类动物进化为鸟类,成为了恒温动物,不必进入休眠状态,最后进化成胎生动物哺乳类动物,而人是哺乳类动物中最高级的动物。
(2)不靠生育的动物是如何出现的扩展阅读
早期动物
1、最早的海洋动物
地球早期的生命只在有水的环境中生存,最早的海洋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直到5亿年前,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头甲鱼才在海洋中出现。
2、最早的两栖动物
最早的两栖动物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身体还长着尾巴和类似鱼鳞的鳞片。它们主要在海洋中生活,有时也会到陆地上行走。
3、早期爬行类动物
最早的爬行类出现在石炭纪,是由两栖动物进化而来的。它们偏好生活在干燥的地方,并且快速地扩大活动范围,地球上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如恐龙。
4、哺乳动物的出现
早期的哺乳动物与爬行类相比,体型小、不强壮。但是,当恐龙和其他爬行类动物灭绝后,哺乳动物就扩大栖息地,逐渐统治陆地,它们的体态也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㈢ 世界上有什么动物是不以生育为目的进行交配的
都是,因为所有生物交配时意识中并没有要生育的需求,只是因为生物体内荷尔蒙的分泌使其产生了交配行为,
上帝想要控制全世界,只要控制生物体内激素水平就可以了
㈣ 不分雌雄,无性繁殖的动物,它们是怎么有后代的
很多无性繁殖的动物都是靠着细胞分裂来繁衍后代的,还有的是身体上装有育儿袋,比如海马,在雄性海马的身体上有育儿袋,可以自动繁殖后代。
㈤ 地球上的动物最先是怎样生出来的灭绝的种类为什么不会再生
现在,我们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已经在越来越恶化,许多野生动物都濒临灭绝,我们也会感到非常惋惜,科学家也在研究地球究竟是如何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动物,同时也想了解如何能让灭绝的种类再生,但其实是不可能的。那么地球上的动物最先是怎样生出来的呢?灭绝的种类又为什么不会再生了呢?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吧!
一、各种环境成就了动物的生成地球孕育生物的机制是非常神奇的,最开始地球上有一些大分子物质,这些大分子物质自发在表面形成了膜结构,于是,地球上就出现了单细胞生物,这些单细胞生物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地进化和分化,最终形成了多细胞生物。接着多细胞生物也不断进化和分化,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最后,各位读者,您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欢迎一起在评论区讨论一下!
㈥ 无性繁殖如此简单,为什么动物还会选择交配繁衍
无性繁殖不涉及生殖细胞,不需要经过受精过程,直接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在生物界中较普遍,有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营养体繁殖等多种形式,但是在动物界比较罕见,一般都是出现在比较原始的原生动物和少部分节肢动物以及脊椎动物上。
自然是最为讲求平衡艺术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尽管有性生殖比起无性繁殖更为繁琐复杂,但是它同样也为物种的延续进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㈦ 既然人和猩猩等动物不能交配繁殖出后代,那凭什么说人类是猩猩等灵长类进化而来
首先:这是进化论的问题,但是有关进化论又有以下解答,楼主慢慢看以下的吧:
归结:从生物学分类上:不同种的分类最主要的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也就是说如果他们不能产生稳定的后代(即能产生生孕后代,且后代能继续生孕),则分为同一类.看这样的逆否命题,既然人和猿在分类上不一样,我觉得就不会产生稳定的后代吧!但是产生后代与否可以验证一下但是不知道谁愿意做实验了!
1. 进化论仅仅是一种理论。它既非事实,也不是科学定律。
许多人在小学时就学过,按等级划分的话,理论居于中等—它比纯粹的假说有把握,但与定律相比又略逊一筹。然而,科学家并不是以此划分这些术语的。按照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解释,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的某一方面所作的有充分依据的阐释,它可以包括事实、定律、推论以及经过检验的假说等。”定律是有关自然界的概括性描述,而一种理论无论得到多少证实,都不会使它变成定律。因此当科学家们谈到进化论时(或者就这个问题而言,谈到原子理论或相对论时),他们并没有表示对这一理论的真实性有任何异议。
除了进化的理论之外(所谓进化指的是遗传上的一代胜过一代的概念),人们也可能举出进化的实例来。美国科学院把“事实”定义为“已经获得反复证明的、实际上已被大家公认为‘真实’的观测结果”。化石记录和不计其数的其他证据证明了有机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进化的。虽然没有人直接看到这些变化,但间接的证据既清楚又明确,足以令人信服。
无论哪一门科学,依靠间接证据来说明问题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例如,物理学家不可能直接看到亚原子粒子,因此他们通过观测粒子在云室中留下的特有轨迹来证明粒子的存在。但物理学家并没有因为无法直接观测而使所得的结论欠缺说服力。
2. 自然选择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适者生存,存者即为适者。
“适者生存”是一种有争论的自然选择表述方式,实际上更专业的表述方式应采用“生存和繁殖分异率”(differential rate of survival and reproction)这一术语。这种描述法不是给各个物种贴上适应或不适应的标签,而是描述各物种在既定条件下可能留下多少后代。将一对繁殖迅速的小嘴雀科鸣鸟和一对繁殖较慢的大嘴雀科鸣鸟放到一个食物丰富的岛上。在几代之内,繁殖迅速的鸣鸟就可能把持了大部分食物源。但如果大嘴鸣鸟更容易嗑开种子,那么优势就可能转向这些繁殖较慢的鸣鸟一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 Peter R. Grant 在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科鸣鸟所做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中,观察到了野生条件下种群此消彼长的变化情况。[参看本刊 1992年 2月号上 Grant所撰的“自然选择与达尔文的鸣鸟”一文。]
关键在于,给物种的适应性下定义可以不参照其生存能力的强弱:鸟的大嘴更适合嗑开种子,不论这一特性是否在给定条件下具有增强生存能力的价值。
3. 进化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既不能验证,也无法推翻。它的种种论断所涉及的物种变化都无法观察到,也永远不可能重现。
这种全盘否定进化论的说法忽视了把进化划分为至少两大类—微观进化与宏观进化—的若干重要特点。微观进化考察的是物种内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这类变化可能是新物种形成的前兆。宏观进化则研究物种这一层次以上的分类学族群是如何演变的。它的证据通常来自化石资料以及重构各种有机物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 DNA比较。
如今连大多数创世说者都承认,实验室中的试验(如对细胞、植物和果蝇所作的研究)以及实地进行的考察(如 Grant对加拉帕戈斯鸣鸟嘴部形状演变所进行的考察)都证实了微观进化的存在。自然选择及其它机制(包括染色体改变、共生和杂交等)都可以促使生物群体发生深刻的变化。
宏观进化的历史性研究所涉及的是根据化石和 DNA而不是直接观测作出的推论。但是,对于历史科学(包括天文学、地质学和考古学和进化生物学),科学家仍然可以对假说进行检验,看这些假说是否与物理证据相符,是否能对未来的科学发现作出具有检验性的预测。例如,进化意味着在人类最早的祖先(距今大约 500万年)以及解剖结构上最早的现代人类(距今约 10万年)之间,应该存在一系列其他原始人,它们身上猿的特点越来越少,而人的特点越来越多,这恰好与化石资料完全吻合。但是我们不会(也的确没有)在侏罗纪(距今约 6500万年)的地层中找到现代人类的化石。进化生物学的常规研究作出的预测比这精细得多、准确得多,而且研究人员也不断对这些预测进行检验。
创世说者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反驳进化论。如果能够找到资料证明哪怕仅仅一种复杂的生命形式是从无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那么我们至少在化石中看到的几种生物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化而来的。如果曾有超级智能外星人出现并创造了地球上的生命(甚至创造了特定的物种),那么纯粹进化论的解释将遭受怀疑。但是迄今没人提出这类证据。
应该指出,把可伪证性当作界定科学的特性这一观点是哲学家 Karl Popper在 20世纪 30年代提出来的。因为他的思想准则中狭隘的解释将很多货真价实的科学研究分支排除在外,直到最近一些年来,他的思想观点才逐渐被广义化了。
4. 科学家越来越怀疑进化的真实性。
没有证据表明进化论的支持者在逐渐减少。随便翻开任何一期生物学的专业杂志,你都会找到支持并发展进化论研究或者赞同进化是一种根本的科学概念的文章。
与创世说的观点相反,严肃的科学杂志更没有否定进化的报导。上世纪 90年代中期,美国华盛顿大学的 George W. Gilchrist 调查了列入原始文献的数千种期刊,想要找到关于“神力设计”或创世说的文章。他查遍了数十万个的科学报告,也没有发现一篇关于创世说的报告。过去两年中,由东南路易斯大学的 Barbara Forrest和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的 Lawrence M. Krauss分别独立进行了同样的调查,结果也是无功而返。
创世说者则反唇相讥,声称思想封闭、顽固排外的科学界拒不接受他们的证据。然而,据《Nature》、《Science》及其他重要杂志的编辑们讲,他们几乎没有见过有关反对进化论的投稿。有些反对进化论的作者曾在严肃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过论文。但这些论文极少直接攻击进化论,也从不旗帜鲜明地举出创世说的论点。它们最多不过是指出进化论存在某些未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并没有人反对)。简而言之,创世说者拿不出充足的理由使科学界能够认真地对待他们的说法。
5. 连进化生物学家彼此间都存在各种分歧,这说明进化论所依据的科学基础根本不牢靠。
进化生物学家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各种各样的。例如,物种是如何形成的、进化的快慢、鸟类和恐龙的祖先是否有血缘关系,尼安德特人是否是不同于现代人的独立物种等各种问题。任何一门学科都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论,进化论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生物学界仍然一致接受进化论,把进化作为生物界中存在的真实事情和一项指导原则。
遗憾的是,虚伪的创世说者总是断章取义地引用科学家的话以夸大并曲解他们之间的分歧。任何一位熟悉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 Stephen Jay Gould着作的人都知道,Gould除了是“间断平衡模型”(punctuated equilibrium model)的创立人之一外,还是进化论最积极的捍卫者和宣传者。(间断平衡模型认为,大多数进化都是在地质史上相对短暂的时期内发生的,这样就可以解释我们在化石记录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不过,地质史上的短暂时期可能也有数百代之久。)然而,创世说者却总是不遗余力地从 Gould丰富的着作中断章取义,使人们以为 Gould曾对进化论表示过怀疑。更有甚者将间断平衡的理论歪曲理解,仿佛间断平衡会使新物种在一夜之间就脱颖而出,或者使鸟类从爬行动物的卵中产生出来。
如果读者碰到引用科学权威人士的话语对进化论提出质疑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看看这段话究竟是甚么意思。可以肯定,所谓科学家对进化论的攻击最终被证明是凭空捏造的。
6. 如果人类从猴子演变而来的,那么为何现在还有猴子?
这种论据司空见惯,反映出提问者对进化论不同程度的无知。第一个错误是进化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是猴子变来的;它只是说人和猴子的祖先相同。
此论据所犯的更深层次错误与下面这种问法如出一辙:“如果小孩是成年人生的,那为什么还有成年人?”新物种是通过从现有物种中分化出来而实现进化的;当某些生物种群与其家族的主要分支隔离开来,并得到充分的变异而使其永远成为一个与原来物种明显不同的新物种时,这种分化就产生了。作为母体的物种此后可能无限期地生存下去,当然也可能走向灭绝。
7. 进化论无法解释生命最初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
生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但是生物化学家已经弄清楚原始核酸、氨基酸及构成生命的其他各种基本元素是如何形成并实现自我复制的,从而奠定了细胞生化过程的基础。天体化学分析表明,这类化合物最初可能大量地在太空中形成,然后随彗星来到地球上。这一理论或许可以解释,在地球年轻时的各种条件下,这些生命组成要素是如何出现的。
创世说者有时抓住科学家当前暂时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这一点大作文章,试图以此全盘否定进化。其实,即使地球上的生命真的通过进化以外的途径诞生的(如外星人在数十亿年前将首批细胞带到了地球上),不计其数的微观进化与宏观进化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生命的进化是一个确凿的事实。
8. 数学的分析表明,像蛋白质这样复杂的东西随机产生是不可思议的,更不用说活细胞乃至人类。
机遇在进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例如通过随机突变而使物种获得新的特性),但进化过程并不是靠运气来产生有机物、蛋白质或其他生命实体的。恰恰相反,自由选择(应为人知的主要进化机制)通过保留“有益的”(适应性)特征并淘汰“无益的”(非适应性)特征而实现非随机的变化。只要选择的力度保持稳定,自然选择就可以推动进化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在出人意料的短期内产生出复杂的结构。
我们用这样的类比打个比方,将“TOBEORNOTTOBE”这 13个字母组成的序列拿来考虑。假定有 100万只猴子在键盘上胡敲乱按,每只猴子每秒钟打出一个像上述序列那样长的字母序,那么它们需要敲击 7.88万年才可能从 2613 种长度一样的序列中敲出上面那个字母序列。然而,到了 80年代,美国格伦代尔学院的 Richard Hardison编写了一个能随机生成短语的计算机程序,此程序的特点是,如果单个字母恰好位于在短语的既定位置上,那么该字母就在这一位置上保持下去(实际上也就是选择更接近于哈姆雷特所说的那句话的短语)。该程序平均只需重复 336次,就能再次产生那句短语,所花时间不到 90秒。更令人称奇的是,该程序甚至可在 4天半的时间里就将莎士比亚的整部剧作重组一遍。
9.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必定朝着越来越无序的方向发展。因此,活细胞不可能从无生命的化学物质中进化出来,而多细胞生物也不可能从原生动物进化而来。
这种说法错在误解了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如果这种说法站得住脚的话,那么矿物晶体和雪花应该也属于不可能成形的物质,因为它们同样是从无序的组分中形成的复杂结构。
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是说,一个封闭系统(即不与外界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系统)的总熵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常常被说成是“无序”。然而这个术语与惯用的词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允许一个系统的某部分的熵减少,只要该系统其他部分的熵有相应的增加。因此,我们的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可能会变得愈加复杂,因为太阳不断把热和光散射到地球上,而太阳内部热核反应所导致的熵增大足以抵消散射到地球的熵。简单的有机体可以通过耗用其他的生命形式以及非生命物质而朝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
10. 突变对于进化理论来说必不可少。但是突变只能消除特性,而不能产生新的特性。
恰恰相反,生物学资料已经证明,许多特性是通过点突变(point mutation)产生的(所谓点突变就是在一种有机体的 DNA中确切的位置上出现的变化)。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动物体内调节发育的同源盒结构基因(homeobox)的突变也可以产生复杂的效应。Hox基因决定腿、翼、触角以及躯体的各部分应该在何处长出来。例如,果蝇的触角足突变(Antennapedia)使在本该长触角的地方长出了腿。这些异常的肢体不起甚么作用,但是它们的存在证明了遗传基因出现了错误,可以产生复杂的结构,而自然选择可以借此对这些结构进行试验,看其是否有用。
此外,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比点突变更高级的遗传变化机制,这些机制扩大了物种新特性出现的途径。基因内的功能分子可以通过各种新颖的方式拼接在一起。整个的基因也可能意外地在一种有机物的 DNA内被复制,而复制的基因则可以突变成新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基因。对多种有机物的 DNA所作的比较表明,血液中的珠蛋白就是以这种方式在数百万年中进化的。
11. 自然选择或许能解释微观进化,但它无法解释新物种的起源和生命的高级运转规则。
进化生物学家对于自然选择如何产生新物种已经作过广泛的论述。例如,哈佛大学的 Ernst Mayr建立了一个名为“不重叠分布区”(allopatry)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如果通过地理边界把某一群体的有机物同其余群体隔绝开来,那么它就可能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被隔绝的群体内将逐渐积累起变异的因素。等到这些变异因素积累到相当显着的地步,以致这个分化出来的群体不可能(或者通常情况下不会)同原始的种群交配而繁殖后代时,该群体就会独立地进行繁殖,并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下去直至最终变成一个新物种。
自然选择是研究得最为详尽的一种进化机制,但是生物学家也同时考虑了其他各种可能的进化机制。生物学家一直在评估引起物种形成或产生有机物复杂特性的若干不寻常遗传机制的潜力。美国阿默斯特马萨诸塞大学的 Lynn Margulis及其他研究人员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某些细胞器(如产生能源的线粒体)是通过古代有机体的共生融合而进化来的。因此,关于进化可能是由自然选择以外的其他力量所引起的研究,科学界表示欢迎。但是这些力量必须源于自然界,而不能归功于神秘莫测的创世天使的神力作用,因为这类作用的存在根据没有得到科学的证明。
12. 没有任何人看到过新物种的进化过程。
物种形成可能是相当罕见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要花费若干世纪的时间。此外,识别一个处于形成阶段的新物种可能比较困难,因为生物学家对于如何界定新物种的概念有时持不同看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定义是 Mayr 提出的“生物物种概念”(Biological Special Concept)。该定律认为,某一物种是由若干独立繁殖的群体构成的一个确定种群,也就是通常不会或不能在其种群以外进行繁殖的若干种有机体。实际上,这一定义可能很难用于因相距遥远或地域不同而彼此隔离的有机体,也很难用于植物(更不用说无法繁殖的化石)。因此生物学家通常将有机物的实体和行为特性作为其物种归属的线索。
但是,科学文献中的确存在有关植物、昆虫及蠕虫的物种形成报告。在多数这类试验中,研究人员把有机体置于各种各样的选择条件下(以解剖差异、交配行为、栖居地喜好以及其他物种特性为选择对象),并发现由此而生成了一些不与外界异族物种进行繁殖的有机体种群。例如,新墨西哥大学的 William R. Rice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 George W. Salt证明,如果他们根据果蝇对某种环境的喜好特性来选择一组果蝇,并将其单独隔离开来繁殖 35代以上,最终所得的结果是,被隔离的果蝇将拒绝与来自环境完全不同的果蝇交配。
13. 进化论者拿不出任何化石证据证明有过渡动物(如半是爬虫半是鸟的动物)出现过。
其实,古生物学家早就知晓有关中间化石(即外形介于各种不同的分类群体之间物种的化石)的许多详尽实例。最有名的化石之一是始祖鸟化石(Archaeopteryx),它既具有鸟类特有的羽毛特征,又具有类似恐龙的骨骼结构特征。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大量其他有羽毛的动物化石,它们与鸟化石相似的程度,参差不齐。一系列届的化石完整地描述了现代马从小型始祖马(Eohippus)开始的进化过程。鲸的祖先是在陆地上爬行的四肢动物,而在它们之间的过渡动物则是名为 Ambulocetus和 Rodhocetus的两种两栖动物[参看本刊 2002年第 8期 Kata Wong所着的“征服海洋的哺乳动物”一文]。海洋贝壳的化石重现了各种软体动物在千百万年间的进化历程。大约二十多种人科动物(它们并非都是人类的祖先)填补了南方古猿露西(Lucy the australopithecine)和现代人之间的空白。
但创世说者却对这些化石研究成果视而不见。他们声称,始祖鸟并不是爬行动物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物种,只不过是一种已经灭绝的鸟类,具有某些爬行动物的特征罢了。创世说者希望进化论者拿出一种匪夷所思、异想天开的怪物,它不能归入到已知的任何一类种群中。即使创世说者承认某一化石是两类物种之间的过渡生物,他们可能还坚持非要看到该化石与后两类物种之间的其他中间化石不可。这类令人恼火的要求可以一个接一个无休止地提出来,而化石记录始终是不完整的,根本不可能满足这样的无理要求。
不过,进化说者可以从分子生物学获得进一步的有力证据。所有有机体都拥有绝大部分的相同基因,但进化论者预见,这些基因的结构及其产物将根据各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而分异。遗传学家所说的“分子时钟”将记录这一时间进程。这些分子数据也显示了各种不同的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的过渡关系。
14. 生物在解剖层次、细胞层次和分子层次上均有令人惊异的复杂结构特征;其复杂性哪怕是只差一点点,它们也将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对此唯一可能的结论就是,生物是神力设计而非进化的产物。
这种所谓的“设计论据”构成了最近抨击进化论的核心说法,而且也是创世说者最早使用的论据之一。1802年,神学家 William Paley撰文说,如果某人在地里捡到一块表,那么最合乎情理的推论应该是这块表是有人掉在地里的,而不是靠自然力量形成的。Paley声称,由此推知,生物的复杂结构必定也是直接的神力所为。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一书来反驳 Paley。该书阐述了作用于遗传特征的自然选择力量如何逐步地完善复杂的有机体结构的进化过程。
一化又一代的创世说者以眼睛是一种可能靠进化而形成的结构来试图驳倒达尔文的观点。他们认为,眼睛之所以能产生视觉,全凭其各组成部分之间天衣无缝的组合。因此自然选择不可能倾向于眼睛进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过渡结构(试问半只眼睛有甚么用呢?)。达尔文似乎对创世说者的这种诘难有先见之明,他指出,即使是“不完整”的眼睛也可能有它的好处(如帮助动物转向有光的方向),因此可以被遗传下来以待进化过程对其作出进一步的改良。生物学证实了达尔文的分析:研究人员在整个动物王国中都可鉴定出原始的眼睛和感光器官,甚至还通过比较遗传学研究勾画出了眼的进化史。(现在看来,在不同的有机体家族中,眼睛是独立进化的。)
如今鼓吹神力设计的人比其老前辈更加老练,但其论据和目标仍是万变不离其宗。为了驳倒进化论,他们企图证明进化论不可能解释我们所知道的生命,进而坚持认为,唯一站得住脚的替代理论就是,生命是靠一种高深莫测的神力创造出来的。
15. 新近的发现证明,即使在微观层次上,生命也具有某种不可能通过进化产生的复杂性。
“不可简化的复杂性”是《达尔文的黑盒子:进化论面临的生化挑战》一书的作者,列哈依大学的 Michael J. Behe提出的口号。Behe以捕鼠夹作为“不可简化的复杂性”的一个通俗例子。捕鼠夹这种器具的特点是,只要有任何零件丢失,它便不起任何作用,而且它的各个零件只有作为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才有价值。Behe宣称,如果说捕鼠夹如此,那么细菌的鞭毛就更是如此(鞭毛是一种起推进作用的鞭状细胞器,其功能犹如船舶的舷外发动机)。构成鞭毛的蛋白质如鬼斧神工般巧妙地排列成发动机的部件、方向舵以及工程师可能要求采用的其他种种结构。Behe声称,这样复杂巧妙的布局通过进化上的改良而设计出来的可能性实际上等于零,因此证明了它只能是神力表演的绝技。他对于凝血机制以及其他分子系统也表述了类似的观点。
然而进化生物学家已经反驳了这类看法。首先,有些鞭毛的构形比 Behe所提到的鞭毛简单,因此一种鞭毛并不一定需要上述所有组成部分均齐备才能发挥作用。Behe所提到的鞭毛其较高级的组成部分全都可以在自然界的其他地方找到先例,布朗大学的 Kenneth R. Miller及其他研究人员对此已有论述。实际上,整个鞭毛系统与一种名为 Yersinia pestis的细胞器极其相似(鼠疫细菌利用这种细胞器将毒素注射进细胞中)。
关键在于,尽管 Behe声称鞭毛的各组成系统除了用于推进作用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价值,但实际上这些系统可能具有多种功能,从而有利于鞭毛的进化。因此鞭毛的最终进化过程可能仅仅是通过某种新颖的方式把原先为其他用途进化出来的复杂组成部分重新组合起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 Russell F. Doolittle所做的研究表明,凝血系统看来是通过改良并完善了最初用于消化的蛋白质而进化的,这与鞭毛的进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Behe用来作为神力设计证据的“不可简化的复杂性”并非真的不可简化。
另一类复杂性—所谓“特定复杂性”(specified complexity)—是贝乐大学的 William A. Dembski在其着作《设计推理》和《没有免费的午餐》中提出的神力设计论据的核心。他的论据实质上是说,生物的复杂性是任何盲目的、随机的过程永远无法产生的。Dembski声称,唯一合乎逻辑的结论是某位超人的神灵创造了生命并左右其发展,这一说法与 Paley 200年前的论断如出一辙。
Dembski的论据有若干漏洞。他暗示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只是随机产生或神灵设计,这是不正确的。在圣菲研究所和其他地方研究非线性系统与元胞自动机(cellularautomata)的研究人员已经证明,简单的无向过程能够产生极其复杂的模式。因此,有机体中所呈现的某些复杂性从一定程度上讲,可能是通过我们几乎还不了解的自然现象产生的。然而这完全不等于说生物的复杂性不可能自然地产生。
结论—不科学的创世说
“创世科学”的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现代科学的核心原则就是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即力求通过观测到的或可检验的自然机制来解释宇宙。物理学用支配物质与能量的特定概念来描述原子核,并通过实验对这些描述进行检验。只有当实验数据显示先前的描述不足以解释观测到的现象时,物理学家才会引入新的粒子(如夸克)来丰富其理论。而且,这些新粒子的特性并不能随便定义(新粒子的界定受到严格的约束,因为它们必须能纳入到现有的物理学框架中)。
相反,鼓吹神力设计的理论家则搬出各种虚幻莫测的东西,并随意赋予它们以不受约束的各种能力—总之是,怎样能解答当前的问题就怎样说。这样的答案非但不能促进科学探索,反而会阻挡科学探索的道路(如,如何否定万能神灵的存在?)。
神力设计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例如,具有设计能力的神灵是何时介入生命史的?又是怎样介入的?是通过创造第一个 DNA,第一个细胞,还是第一个人?每一物种都是神力设计的吗?抑或只有少数早期物种是神力设计的?鼓吹神力设计说的人常常回避这些问题。他们关于神力设计的说法常常是五花八门,迥然不同,他们也甚至懒得去互相沟通一下以自圆其说。他们采用排除法来进行论证,也就是极力贬低进化论的解释,将其斥为牵强附会或不完整的理论,从而间示只有以神力设计为基础的替代理论者是站得住脚的。
从逻辑上讲,设计说的鼓吹者完全是在误导人:即使某种自然主义的解释有问题,也并不意味着所有这类解释都应该一棍子打死。此外,他们的论述也没有使任意一种神力设计说显得比另一种更合理,实际上就是让听众们自己去作判断,而某些听众在进行这类判断时无疑会用宗教信仰去取代科学概念。
科学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可以克服无知,为那些一度看来深不可测的难解之谜找到越来越详尽、合理的答案。有关光的本性、疾病的起源以及脑的机理等问题均是如此。现在进化论正在为破解生命如何形成和发展之谜做着同样的工作。创世说无论以何种名义作掩饰,都不会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增添丝毫有价值的东西。
相关文章:
http://www.eliteage.com/more.asp?name=cute&id=4947
http://news.tom.com/1006/3871/200562-2187353.html
http://www.cclw.net/gospel/explore/mdjhl/htm/01.htm
参考资料:http://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_html/nonsense.htm
㈧ 无性繁殖的动物是什么
无性繁殖动物有黑鳍鲨、科莫多龙、沙原鞭尾蜥、瘿蜂、海葵、草履虫、水螅、水母、蚜虫和绦虫。在地球上,繁衍后代完全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所有的生物都会在需要的时候主动进行繁衍后代,最重要的是繁殖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草履虫是一种肉眼都满意捕捉的单细胞生物,它们也是一种会无性繁殖的生物,它们会利用内部自主分裂产生不同的后代。
草履虫的特点
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体长只有80~300微米。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
草履虫全身由一个细胞组成,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膜,膜上密密地长着许多纤毛,靠纤毛的划动在水里运动。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
㈨ 在人类还没有诞生之前,动物是怎么来的
世界上最早诞生的动物是细菌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必须要放大几百倍我们才能看到他们.实际上这就是微生物.微生物是我们地球上最早的微生物,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左右,可是现在人们从化石中发现,大概在32亿年前的化石中有了细菌,据推算,大概在35亿年前,细菌就在我们地球上出现了.而在原生动物和植物上,在地球上什么时间出现的?在十亿年前,那么细菌在我们地球上是最古老的生物,包括我们人,大概都是细菌的后代.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节肢动物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一个门,而其中的昆虫纲又是其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纲。
陆生节肢动物是从水生节肢动物进化来的,而节肢动物是最先登陆的动物。
在距今大约5.5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中出现的生命大暴发,出现了大量新的物种,其中就有许多的节肢动物,如三叶虫,还有许多似虾非虾的节肢动物(当时,地球上还没有如鱼这样的脊椎动物,节肢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这些动物大多是植食性的,但也有以其它动物为食的肉食性的。
在距今大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植物开始登陆,很快就从苔藓类进化为蕨类植物。动物都是随着食物走的。植物登陆了,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也开始尝试登陆。首先进行尝试的就是节肢动物。在此之前,地球陆地上还没有任何动物。
与当时地球上生存的其它动物相比,节肢动物登陆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节肢动物体表覆盖有一层几丁质外骨骼,既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又可以无需借助水的浮力保持身体的形状。其次,节肢动物大多数体节上都长有分节的肢(节肢动物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能够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并在陆地上移动。节肢动物要在陆地上生存,只要解决两个大的问题就行了。
一是直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水生节肢动物用鳃呼吸。但在陆地上,鳃变得无用。于是,节肢动物在体节两侧长出气门和气管,并连通身体内部器官,靠收缩和舒张体节,使空气进入身体内部,实现气体交换,并把废气排出体外。
二是在陆地上的繁殖。节肢动物的卵没有外面的防水层,无法阻止水分蒸发。于是,节肢动物“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把卵产在地下湿润的土壤中;把卵产在植物表皮以内;把卵产在其它动物体内;把产成一团,再在卵块外面包裹一层泡沫状液体物质;把卵产在水中,让卵在水中孵化,幼体在水中成长,等等,从而成功解决了陆地生活的繁殖问题。
其它的进化还有,如用于游泳的桨状肢进化为肢端有钩的行走肢等。正是通过快速的适应性进化,使节肢动物迅速适应了陆地生活,占领了陆地,成为当时(乃至今天)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
节肢动物登陆成功后,利用其世代时间短、繁殖能力强等优势,迅速进化和分化,种类和数量快速增加。其中一类复眼、六足的节肢动物(就是昆虫)不但进化出极多的种类,还进化出用于飞行的翅膀(昆虫的翅膀是如何出现的,至今不甚明了),并迅速占领的天空。
㈩ 生物最初是无性繁殖的 后来怎么进化出雌雄两性的
今天的两性制度应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后 的结果 有的生物有13种性别,有的可以同性 繁殖———大自然孕育了生物,生物在进化过程中 慢慢地出现了性别。从理论上讲,一种生物 可以有多种性别。事实上,有种黏液霉菌就 有13种“性别”。但这些多性别的物种很稀 有,大多数物种都只有雌性和雄性两种性 别。 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有一种蜥蜴,其 种群中不曾发现过一个雄性,雌性不需要精 子来受精,它们的卵在预定的时间分裂,然 后便长成一只小蜥蜴,而所有以这种方式产 生的蜥蜴都是雌性。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 好处?为什么大多数生物都选择了两性的繁 殖方式? 为什么性别一般只有
雌性和雄性两种?早在1958年,对现代达 尔文主义的创立有重大贡献的生物学家罗纳 德·费舍尔在他的着作《自然选择的遗传学 理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但这个 问题在此后40多年的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很 好的解答。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19届国际 遗传学大会上,温哥华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进化生物学家莎莉·奥托教授发言说:“鸟类 交配,蜜蜂交配,人类也交配,但是却无人 知晓性别究竟是如何进化的。假如可以创造 出能够自行繁殖的女性,为什么还要创造男 性呢?无庸讳言,21世纪的今天,进化生 物学家仍然没有走出性别进化的迷宫。” 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雌性为什 么愿意付出这“50%”的代价? 许多生物,不需要雄性和雌性,照样可 以代代相传。比如,细菌就是通过最简单的 方式自我复制———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 成4个,依此类推。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 个体,都是完全相同的“复制品”。 在只有两种性别且雌雄异体的生物中, 一个个体要繁殖后代,就必须要与同种的异 性个体进行交配。性对于生物体本身并不是 一件什么好事。对于雄性来说,他们要花费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讨好配偶,或为 求偶而战,弄得伤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险。 对于雌性来说,有性生殖的结果使她们的基 因只能有一半传给子女,而来自雄性的另一 半未必就很优秀,说不定受骗上当被一个孬 种所勾引。如果她们采用单亲无性生殖,她 们的基因就能百分之百地传下去。至今还有 几千种生物采用无性生殖,就避免了 那“50%”的代价。但是在现今存在的几百万 种动植物中,为什么绝大多数都采用有性生 殖或者是有性和无性生殖相结合?它们的雌 性为什么愿意付出这“50%”的代价?性在进 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 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有性繁殖带来了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 异,而丰富的变异更有能力接受生存的挑 战。这有点像参加抽奖,单性生殖只是买了 一张彩票,然后把它复印了许多次,复印得 再多也不能增加中奖概率,而有性生殖却是 买了许多不同号码的彩票,显然最有可能中 奖。 两性的选择是基因组在“争斗”过程中进 化妥协的结果? 在两种性别的个体数目大致相等的情况 下,某一个个体只能有一半的机会遇到异性 的个体,从而在寻找异性个体的过程中往往 要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如果一种生物有很 多种性别,假设有100种,而且这种生物的 个体只要找到与己不同性别的个体就可以进 行交配生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某一个个 体来说,每100个其他个体中就有约99个是 异性个体,从而它可有99%的机会遇到异性 的个体。这样,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只用较少 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有性生殖的目的。 既然只有两种性别降低了物种延续的概 率,那生物为什么大多只有两种性别呢?近 年有人提出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认为这 是基因组“争斗”的进化妥协结果。 基于在一般的有性生殖中,都有通过不 同性别的生殖细胞融合,重新组合起成为一 个整体,来源于不同细胞的线粒体基因组或 叶绿体基因组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更多地 复制,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可以“消灭”来自 另一个细胞的线粒体或叶绿体的变异。这种 细胞器官的“互相残杀”将会导致整个细胞的 灾难。为了使有性生殖能顺利进行,生物进 化必须产生出一种能避免发生细胞内“战 争”的方式。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形成只 有两种性别的有性生殖体系,其中一种性别 放弃把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的机 会,而另一种性别则享有把细胞质的遗传物 质传给下一代的权利。 今天的两性制度,也许正是以前多性制 度垮台之后的结果。 那种有13种性别的黏液霉菌又如何 呢?深入的研究发现,这13种性别并不是 平等的。同样为了防止线粒体之间的战争, 存在着一个等级森严的制度:比如说,第 13号的性可以跟任何别性交配,在交配时 只有它能够遗传下线粒体基因,其它的性必 须抛弃自己的线粒体;对于第12号的性来 说,只有在跟11号或者低于11号的别性交 配时,才有保留线粒体基因的特权;依次类 推。 可见如果只有一性,或者有两个以上的 性,反而让有性生殖变得复杂起来,不如只 有两性那么简单明了。在黏液霉菌中,低一 号的性有时会发生突变,拒绝抛弃自己的线 粒体,其结果是跟与之交配的高一号的性同 归于尽。如果这样的造反持续下去,等级森 严的制度最终会垮台,性别的种类会越来越 少,直到只剩下两种性。也许,今天的两性 制度,正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后的结果。 相关链接 雌雄分离的进化历程 早期生物都是单个个体产生新个体,细 胞核进行一次无丝分裂就行。当多细胞生物 的生殖功能纷纷巩固的时候,由于偶然和必 然的因素,突变或者变异,使得某些多细胞 生物产生了两套“生殖”组织或器官,就是类 似“雌雄同体”的,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雌 雄同体。 再后来,在同体受精的生物基础上,发 展成了雌雄同体,但是异体受精。这又是一 个进步。但这个还不是彻底的雌雄分离。 实现彻底的雌雄分离是非常困难的,在 进化的历程中还在完善,至今没有停止。雌 雄分离首先得分开,哪些是雌性,哪些是雄 性。分开之后,还得保证它们像同一个个体 一样能非常亲密地结合,并产生子代。雌雄 个体可以通过基因来分配,在多染色体个体 中,总有染色体是控制着性别的。那么,当 染色体分配不同时,就可以产生两种性别 了。 雌雄分离以后也有一些还保持着原始繁 殖的迹象,比如有些鱼的性别是不定的,随 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性别。红海中生活的红 鲷鱼以20条左右为一群,其中,只有一条 雄鱼,其余的全都是雌鱼。一旦这条雄鱼死 去,在剩余的雌鱼中,身体最强壮的一尾便 发生体态变化,鳍逐渐变小,体色变艳,内 部器官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彻头彻尾的雄 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