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动物世界 > 动物细胞培养时多久才可以翻转

动物细胞培养时多久才可以翻转

发布时间:2022-06-12 06:50:34

A. 动物细胞核移植过程中,卵母细胞是怎么去核的

动物自然受精的过程中,本是由卵细胞受精,然后发育成个体,因而卵细胞中包含了发育所需要的基本营养,而卵细胞又是由卵母细胞减数裂而来的,因而卵母细胞中也包含了发育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并且还未分化,具有全能性。而核杂交是要改变原有受体动物的遗传物质,改用供体动物的遗传物质,因而需要将卵母细胞去核。

B. 无脊椎动物进化历程

不是这样的,初中学生教材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实际动物进化并不是这样的。不要太相信教材。比如教材说恐龙是由于造山运动灭亡的,但如今被证明并且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原因是小行星撞地球。现知全世界约有150多万种动物,归纳为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多细胞的后生动物两大类。后生动物的种类超过原生动物的几十倍,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动物的细胞仅有不同的分化,如多孔动物(海绵动物);另一类动物的细胞有分工,可组成完全固定的组织和器官系统,除多孔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均属此类。此外,多数动物学家,习惯上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而将整个动物界划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如此划分并不太科学,确切说应将动物区分为无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两大类。

现存150多万种动物,绝大多数均属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仅占较小部分,它是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动物学家近年趋向于把无脊椎动物分成31门。国外有人还将西德格雷尔(Grell)教授于1971年建立的扁盘动物门(Placozoa)和近年丹麦克里斯廷森(Kristensen)建立的铠甲动物门(Loricifera)包括在内,把无脊椎动物分为33门。尽管动物物种千差万别,一般认为它们都是同一祖型的分支后代,有着一定远近的亲缘关系,是漫长的历史发展产物。

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所有动物既可“区分”为个别物种(体现历史的间断),又可“归纳”为大小的类群(体现历史的连续),二者都是分类学的基本内容。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是人们认识动物、区分动物的单位;从历史观点分析,类群不论大小,必有其从无到有的起源过程和纵横两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是多样化(种类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复杂化(机体水平的提高)。由于生存条件变化或其他原因,引起一些动物的结构发生复杂化,或产生新器官,或旧器官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又由于器官的相关变异,一些器官发生变化而引起另一些器官也发生变化。此外,动物过渡到固着生活方式或寄生生活方式,也会出现单向的特化过程,即一些器官发展了,另一些器官却剧烈地退化。因此,进化过程不单纯是动物结构的不断发展,而是既有进化改变又有退化改变的复杂过程。

现存动物是从古代动物发展来的,它们除具有从共同祖先保留下来的特征外,还发展了其祖先所没有的、适应新的生存条件的特征。不仅在成年动物,而且在其一生的不同时期都可能发生新的进化变异。动物界的各种类群都是从共同祖先单细胞生物演化而来的。一般认为,动物界和植物界均来自共同的祖先。具有色素体的既能自养、又能异养的单细胞生物可能是最原始的动物,而一般以植物或以其他动物为养料的异养型动物则发生较晚。

最原始的原生生物,可能是原始鞭毛虫(Proflagel-late)。现存原生动物中的鞭毛纲(Flagellate)动物可能是由这种原始鞭毛虫进化而来,并从它发生出现代原生动物门(Protozoa)的其他各纲。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但单细胞动物如何进化到多细胞动物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有人认为多细胞动物来自原始的多核纤毛虫,当它们的细胞质进行分裂并包围每1个核时,便形成了具有纤毛的多细胞实生体;但大部分动物学家认为,多细胞动物是由群体鞭毛虫进化而成的。原始群体鞭毛虫虽仍属原生动物,但细胞间彼此已有了一定的联系,如现存的团藻,已有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细胞间借原生质桥相联,群体中的个体已失去独立生活能力。因此,像团藻那样的生物被看成是由单细胞动物进化到多细胞动物的过渡形态。

生存在海洋中营寄生生活的微小中生动物(Meso-zoa),是最简单、实心的原始多细胞动物。由于它细胞核内的DNA含有23%的鸟嘌呤和胞嘧啶,近似于原生动物而低于扁形动物,因此,被认为是最原始的后生动物,是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的类型。

多孔动物门(Porifera)是很古老的类群。由于它具有领细胞,与原生动物门的领鞭毛虫极为近似。因此人们认为它由原始领鞭毛虫进化而来。不过它很早就从多细胞动物的主干上分出;又因它在胚胎发育中有翻转现象,所以多孔动物便成为动物进化中的1个特殊的盲枝,称为侧生动物(或翻转动物),而其他所有的多细胞动物,统称为真多细胞动物或真后生动物(Eu-metazoa)。

真多细胞动物首先发展出辐射对称的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它是典型具有消化腔的两胚层动物,可能来自与浮浪幼虫相似的祖先实球虫,由它发育成原始水母型,再发育成固着的水螅型和复杂的、自由游泳的水母型。而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是自由浮游的动物,与水母类有相似性,体型基本上仍属辐射对称,但两侧辐射对称已较明显。从结构上看,它有些特殊,如不具刺细胞,而具有中胚层原基等。近年,多数动物学家主张把它列为独立的门。

当动物过渡到爬行生活时,便引起头端的分化和两侧对称、中胚层的发展。从原始三胚层动物发出来的进化分枝中,原口动物(Protostomia)和后口动物(Deuterostomia)两枝,在结构与功能上都显示出许多重要的进步特征。凡成体的口由原肠胚期的原口(胚孔)发育而来的动物,统称为原口动物。属于原口动物的除了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颚口动物门、轮虫门、线虫门、线形虫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等较大的门外,还有一些小的门。

原口动物中的最原始的一门,是无体腔的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可能是先由浮浪幼虫祖先进化到最原始的无肠目,而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显然是由营自由生活的种类,经过共生、外寄生,最后再进化到内寄生(如绦虫纲)的,因此而引起一系列器官的改变,如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甚至完全消失(绦虫纲)等。数目很少的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也属无体腔动物。它不仅具有肛门和发达的头神经节,而且还具有初级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等。此外,它还具有扁形动物门的一些特征,如具有纤毛上皮、原肾管等,可能是来自营自由生活的扁虫。1972年建立的颚口动物门(Gnathostomulide)也是无体腔动物。口位于腹面,无肛门;虽然还没有体腔,但间质已很少,具有单层的纤毛上皮细胞。在进化上,它们与扁形动物和假体腔动物似乎都有亲缘关系。

假体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持续到成虫时形成的,并非由中胚层形成,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体腔膜包围。假体腔动物中的7个门(轮虫门、腹毛动物门、线虫门、线形虫门、棘头动物门、动吻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不是一个自然类群,各门除都具有假体腔外,其他的差异较大。因此,它们的亲缘关系较难确定,仅轮虫门和腹毛动物门可能同扁形动物门有较密切的关系。假体腔动物在进化上虽比无体腔动物高级,但它们没有再进一步向前发展,也是进化中的一些盲枝,是介于无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之间的类群。

原口动物中的软体动物门(Mollusca)开始出现真体腔,它的真体腔是以裂腔法形成的,但不发达,仅存在于围心腔、肾脏和生殖腺腔等处。由于软体动物为螺旋卵裂,并具有担轮幼虫,说明软体动物可能来自担轮幼虫型的祖先。又因担轮幼虫在形态上与海产的扁形动物的牟勒氏幼虫相似,以及最原始的软体动物还保留有梯状神经,这都标志着它与扁形动物可能有亲缘关系。来源于原口动物原始类型最进化的分枝,是身体分节的环节动物门(Annelides)以及由它发展出来的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低等环节动物也是螺旋卵裂,也具有担轮幼虫,这都与软体动物相似,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起源。但环节动物出现了分节现象和附肢,真体腔更为发达。此外,还出现了闭管式循环系统和链状神经,这些特征都比软体动物更为进步。环节动物与软体动物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但它们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由于附肢分节并进一步复杂化,动物体的结构水平提高很多,结果产生出种类最多和适应范围最广的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是原口动物进化发展的顶点,身体分节并具有外骨骼保护;分节的附肢、发达的肌肉和链状神经等,使得结构灵活有力。它们无疑是来自环节动物,但起源是单源还是多源,动物学家都还持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已灭绝的三叶虫最原始,由它分出1枝进化到有螯亚门,1枝进化到甲壳纲;另有一些相似于现生的原始节肢动物如栉蚕(Peripatus),由它们分出1枝进化到多足纲,另1枝进化到昆虫纲。但有人认为,环节动物门的不同类群是节肢动物的祖先,节肢动物门的不同类群是沿着3个主要方向即三叶虫亚门、有螯亚门(剑尾目和蛛形纲)和有颚亚门(甲壳纲、多足纲和昆虫纲)进化而来的。由此而认为,节肢动物是多源起源的。3个分枝的发展沿着同律分节变为异律分节的途径进行,不但形态上发生改变,而且有的生活方式也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昆虫纲无疑是节肢动物门的高级代表。

螠虫门(Echiuridea)与星虫门(Sipuncalida)很相似,如螺旋卵裂、具有担轮幼虫、无体节、体腔不分隔、后肾管同时具有生殖管的作用等。不同的是,星虫的翻吻(introvent)与螠虫的吻并非同源,星虫无刚毛和分节的痕迹。曳鳃动物门(Priapulida)具有真体腔,幼虫期相似于成虫期。有关它的进化地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附肢具有爪的有爪动物门(Onychophora),体型微小不超过1毫米的缓步动物门(Tardigrada)和营寄生生活的五口动物门(Pentastomida),是由环节动物的祖先很早就分出的3枝,但在进化水平上都已超出了环节动物门。它们都属于节枝动物的近亲。从原始三胚层动物还产生3个不同类型的小分枝,它们从寒武纪就已出现,如肛门开口在触手冠之外的外肛动物门(Ectoprocta)、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和帚虫门(Phoronida)。3个类群都营固着生活,具有真体腔、后肾和触手冠。但在进化上彼此间有无直接的亲缘关系,尚未能完全确定,仅一致承认它们是位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类型。过去曾把内肛动物门与外肛动物门合并为苔藓动物门(Bryozoa),但前者为假体腔动物,后者为真体腔动物,现今多数动物学家都认为两者应独立成为两个门。

凡原肠胚期的原口成为成体的肛门,而与原口相对的一端,重新开口成为成体的口的动物,统称为后口动物。它们以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具有由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神经系统呈索状或管状;具有真体腔。后口动物包括毛颚动物门、棘皮动物门、须腕动物门、半索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的体壁结构、消化道和无体腔膜等特征都与原口动物相似,是后口动物中的1个特殊分枝。其余后口动物是由与现存的棘皮动物幼虫相似的羽腕幼虫祖先发展而来的。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的多数代表动物是辐射对称的(次生现象,幼体是两侧对称),这与过渡到固着或很少活动有关,在进一步的进化发展中,有些动物又重新形成了两侧对称。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过去曾一直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后口动物,但自1970年发现有分节并具有刚毛的尾节种类后,有人认为它们与环节动物门的多毛纲有关。因此,须腕动物门的进化位置尚有争议。由于半索动物(如柱头虫)仅有雏形的脊索(口索),虽有1条不完善的背神经管和鳃裂,但尚有腹神经管,其幼虫又与棘皮动物海星的幼虫极为相似。因此,目前未将它放在脊索动物,处于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位置。从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中可以看到,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由简单的单细胞到复杂的多细胞;由两胚层到三胚层;由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身体由不分节到有体节;由无附肢到有附肢,再到分节附肢;体腔由无体腔到假体腔,再到真体腔等,这一切演变都有利于动物能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水陆生活条件,各类动物之间都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虽然原口动物在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后口动物是整个无脊椎动物的主干,由它进化到更高级的脊索动物。

多数动物学家认为脊索动物门(Chordata)起源于棘皮动物。至于脊索动物的祖先可能是原始无头类,它特化为2个分枝,即营固着生活的尾索动物(如海鞘)和趋向于水底生活的头索动物(如文昌鱼)。文昌鱼体内具有1条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和鳃裂。由原始无头类的主干演化出原始有头类,即脊椎动物的祖先。高等动物的脊索和鳃裂只存在于胚胎期。脊索动物门包括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动物的进化历程是,从原始无头类演变成原始有头类;由无颌类(化石甲胄鱼、圆口类)演变成有颌类(鱼类祖先);从水生生活到陆生生活;从无羊膜类到有羊膜类;从变温动物到恒温动物。淡水水域中出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甲胄鱼),古生代的志留纪和泥盆纪被称为“鱼类时代”。盾皮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从志留纪起,就先后出现,但盾皮鱼在泥盆纪末期就已绝灭,而软骨鱼和硬骨鱼至今仍繁生在各种水域中。两栖类在泥盆纪时出现,在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纪为极盛时期。石炭纪末期,由原始的两栖类进化发展出爬行类。到了中生代,整个自然界几乎被爬行类所占据,所以常称中生代是“爬行类时代”。当前,一般认为爬行类很可能起源于两栖动物迷齿类中的石炭螈类,特别是该类中的蜥螈形类。

在距今1.4亿多年前的晚侏罗纪,出现了最早的鸟类。鸟类起源于爬行类。到新生代第三纪,鸟类的种类显着增多,主要由于具有恒定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又由于适应飞翔的生活方式,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引起了特化,逐渐发展成现代的鸟类。哺乳类(兽类)也起源于爬行类(兽孔类)。到了7000万年前,即新生代的开始,哺乳类由于在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一系列进步性特征,因此,哺乳类便取代了爬行类而在动物界占了优势地位,所以常称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

动物学家把现代生存的动物,根据它们的进化的历史,人为地构成1个系统树。系统树下部的分枝代表古老动物;它们保持固有的原始结构。系统树末端的分枝,是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从主干上分出来的。当构建动物界的系统树时,不仅要考虑到现代成年动物和化石成年动物的结构,以及它们周围的环境条件,而且还要考虑到它们个体发育的特点。只有这样全面考虑,才能使系统树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写了这么多,多给些分好吗

C. 原代培养的细胞原代培养

一、原理
将动物机体的各种组织从机体中取出,经各种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剂(常用EDTA)或机械方法处理,分散成单细胞,置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使细胞得以生存、生长和繁殖,这一过程称原代培养。
二、仪器、材料及试剂
仪器:培养箱(调整至37℃),培养瓶、青霉素瓶、小玻璃漏斗、平皿、吸管、移液管、纱布、手术器械、血球计数板、离心机、水浴箱(37℃)
材料:胎鼠或新生鼠
试剂:1640培养基(含20%小牛血清),0.25%胰酶,Hank’s液,碘酒
三、操作步骤
(一)胰酶消化法
1.器材:将孕鼠或新生小鼠拉颈椎致死,置75%酒精泡2-3秒钟(时间不能过长、以免酒精从口和肛门浸入体内)再用碘酒消毒腹部,取胎鼠带入超净台内(或将新生小鼠在超净台内)解剖取组织,置平皿中。
2.用Hank’s液洗涤三次,并剔除脂肪,结缔组织,血液等杂物。
3.用手术剪将组织剪成小块(1mm3),再用Hank’s液洗三次,转移至小青霉素瓶中。
4.视组织块量加入5-6倍体积的0.25%胰酶液,37℃中消化20-40分钟,每隔5分钟振荡一次,或用吸管吹打一次,使细胞分离。
5.加入3-5ml培养液以终止胰酶消化作用(或加入胰酶抑制剂)。
6.静置5-10分钟,使未分散的组织块下沉,取悬液加入到离心管中。
7.1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液。
8.加入Hank’s液5ml,冲散细胞,再离心一次,弃上清液。
9.加入培养液1-2ml(视细胞量),血球计数板计数。
10.将细胞调整到5×105/ml左右,转移至25ml细胞培养瓶中,37℃下培养。
细胞分离的方法各实验室不同,所采用的消化酶也不相同(如胶原酶,透明质酶等)。
(二)组织块直接培养法
自上方法第3步后,将组织块转移到培养瓶,贴附与瓶底面。翻转瓶底朝上,将培养液加至瓶中,培养液勿接触组织块。于37℃静置3—5小时,轻轻翻转培养瓶,使组织浸入培养液中(勿使组织漂起),37℃继续培养。
四、注意事项
1、自取材开始,保持所有组织细胞处于无菌条件。细胞计数可在有菌环境中进行。
2、在超净台中,组织细胞、培养液等不能暴露过久,以免溶液蒸发。
3、凡在超净台外操作的步骤,各器皿需用盖子或橡皮塞,以防止细菌落入。
五、无菌操作的几个注意事项
1、操作前要洗手,进入超净台后手要用75%酒精或0.2%新洁尔灭擦试。试剂等瓶口也要擦试。
2、点燃酒精灯,操作在火焰附近进行,耐热物品要经常在火焰上烧灼,金属器械烧灼时间不能太长,以免退火,并冷却后才能夹取组织,吸取过
营养液的用具不能再烧灼,以免烧焦形成碳膜。
3、操作动作要准确敏捷,但又不能太快,以防空气流动,增加污染机会。
4、不能用手触已消毒器皿的工作部分,工作台面上用品要布局合理。
5、瓶子开口后要尽量保持45°斜位。
6、吸溶液的吸管等不能混用。
附:Hank’s液配方:
KH2PO4 0.06g,Nacl 8.0g,NaHCO3 0.35g,KCl 0.4g,葡萄糖1.0g,Na2HPO4·H2O 0.06g,加H2O至 1000ml
注:Hank’s液可以高压灭菌。4℃下保存。

D. 早期教育

呵呵,早教主要是家庭教育的 那些课程只是辅助 先做好家庭的,再去那些辅助的吧 关于早教书籍网上都很多 你挑几本看看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建议你看早教开山鼻祖的杰作 学习里面的原则和基本 卡尔威特的教育 卡尔·维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着名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并且通晓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歌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他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维特的教育》。这是关于早期教育书籍中非常着名而且很权威的一本书。据说哈佛女孩刘亦亭的妈妈就是照着这本书培养出了哈佛女儿的。 他的一些基本教育思想如下: 1 抓住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幼儿在三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要尽量的早教孩子语言。老卡尔主张从孩子出生15天大就开始灌输词汇,在孩子刚会辨别事物时就教他说话。方法可从身边的实物开始。比如身体各个部位,室内的器具,院子里的花草等等,总之见到什么就教什么,也要教他动词和形容词,使他的词汇渐渐丰富起来。当孩子稍微听懂话了,就天天给他讲故事。讲完后,还要让孩子复述。 下面这个教育关键期一览表不是这本书里的,是我以前攒的资料: 附: 教育关键期一览表 教育关键期: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 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次关键期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按要求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 3-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开始,弹钢琴5岁开始)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3-8岁是学习外国语言的关键期; 3岁和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独立性的两个关键期; 4岁以前是形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掌握数的概念的关键期; 9-10岁是孩子行动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 幼儿阶段是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 小学1、2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小学3、4年级,初高中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记忆的黄金时代; 初中阶段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 2他认为性格决定能力。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开朗直爽,那么他就很容易被人接受,交往活动范围广泛,就有走入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如果性格孤僻,他的交往就只会在狭窄的范围中,走向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就一直处于关闭状态,从某个方面说性格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3 他的教育理想:从来不想把孩子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天才,只想让孩子能够接近一个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 4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绝不使用填鸭式教育。不能强迫教育这是他主张的教育的一大法则。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唤起孩子兴趣的最好办法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 5 教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替孩子做太多事,会使孩子失去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更严重的是过分地为孩子做事,实际上等于告诉孩子他什么也不会做是个低能儿,必须依靠父母,否则就不能生活。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就会无所适从,会到处寻找帮助,独立意识更无从谈起。这实际是害了他们。 不过,我觉得它只能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和努力的方向,遇到具体的孩子具体的情况,还有做具体分析和不同的操作,但是借鉴他的一些基本教育思想,还是很有指导意义,这让我们有了一个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评价和批判的标准。

E. 原代细胞培养实验原理步骤哪里有

原理 将动物机体的各种组织从机体中取出,经各种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剂(常用EDTA)或机械方法处理,分散成单细胞,置合适的培养基中培 养,使细胞得以生存、生长和繁殖,这一过程称原代培养。

操作步骤
(一)胰酶消化法
1、器材:将孕鼠或新生小鼠拉颈椎致死,置75%酒精泡2—3秒钟(时间不能过长、以免酒精从口和肛门浸入体内)再用碘酒消毒腹部,取胎鼠带 入超净台内(或将新生小鼠在超净台内)解剖取肝脏,置平皿中。
2、用Hank’s液洗涤三次,并剔除脂肪,结缔组织,血液等杂物。
3、用手术剪将肝脏剪成小块(1mm2),再用Hank’s液洗三次,转移至小青霉素瓶中。
4、视组织块量加入5—6倍的0.25%胰酶液,37℃中消化20—40分钟,每隔5分钟振荡一次,或用吸管吹打一次,使细胞分离。
5、加入3—5ml培养液以终止胰酶消化作用(或加入胰酶抑制剂)。
6、静置5—10分钟,使未分散的组织块下沉,取悬液加入到离心管中。
7、1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液。
8、加入Hank’s液5ml,冲散细胞,再离心一次,弃上清液。
9、加入培养液l—2 ml(视细胞量),血球计数板计数。
10、将细胞调整到5×105/ml左右,转移至25ml细胞培养瓶中,37℃下培养。 上述消化分离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分离不同细胞。细胞分离的方法各实验室不同,所采用的消化酶也不相同(如 胶原酶,透明质酶等)。
(二)组织块直接培养法 自上方法第3步后,将组织块转移到培养瓶,贴附与瓶底面。翻转瓶底朝上,将培养液加至瓶中,培养液勿接触组织块。入37℃静置3—5小时,轻 轻翻转培养瓶,使组织浸入培养液中(勿使组织漂起),37℃继续培养。

F. 传代细胞的培养步骤

1、附着型胞(adherentcell)

(1)吸掉旧培养液。

(2)用D-PBS洗涤细胞一至二次。

(3)加入trypsin-EDTA溶液(1ml/25cm2,2ml/75cm2),37℃作用数分钟,于倒立显微镜下观察,当细胞将要分离而呈现圆粒状时,吸掉trypsin-EDTA溶液。(若不移去trypsin-EDTA,则在trypsin-EDTA作用后,加入适量含血清之新鲜培养基终止trypsin作用,离心后再吸掉上清液。

(4)轻拍培养瓶使细胞自瓶壁脱落,加入适量之新鲜培养基,以吸管上下吸放数次以打散细胞团块,混和均匀后,依稀释比例转移至新的培养瓶中,以正常培养条件培养。

2、悬浮型细胞(suspensioncell)

(1)吸出细胞培养液,放入离心管中,离心1000rpm5分钟。

(2)吸掉上清液,加入适量之新鲜培养基,混和均匀后,依稀释比例转移至新的培养瓶中,以正常培养条件培养。

3、融合瘤(hybridoma)

有些hybridomacell需培养三天以上才会产生抗体,若是更换培养基,则可能会失去抗体。因此继代培养不需离心后更换培养基,直接添加新鲜培养基稀释细胞浓度即可。若体积太大,可倾斜放置,或分殖至新培养瓶中。

(6)动物细胞培养时多久才可以翻转扩展阅读:

传代方法:

1、悬浮生长细胞传代

多采用离心法传代。1000转/分,20-30秒后去上清。沉淀细胞加新培养液后再混匀传代。亦有直接传代 法,即悬浮细胞沉淀在瓶壁时,将上清培养液去除1/2-1/3,然后用吸管直接吹打形成细胞悬液再传代.

2、半悬浮生长细胞传代(Hela细胞)

此类细胞部分呈现贴壁生长现象,但贴壁不牢,可用直接吹打法使细胞从瓶壁脱落下来,进行传代。

3、贴壁生长细胞传代

采用酶消化法传代。常用的消化液有0.25%的胰蛋白酶液。

G. 谈培养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原理 将动物机体的各种组织从机体中取出,经各种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剂(常用EDTA)或机械方法处理,分散成单细胞,置合适的培养基中培 养,使细胞得以生存、生长和繁殖,这一过程称原代培养。

操作步骤
(一)胰酶消化法
1、器材:将孕鼠或新生小鼠拉颈椎致死,置75%酒精泡2—3秒钟(时间不能过长、以免酒精从口和肛门浸入体内)再用碘酒消毒腹部,取胎鼠带 入超净台内(或将新生小鼠在超净台内)解剖取肝脏,置平皿中。
2、用Hank’s液洗涤三次,并剔除脂肪,结缔组织,血液等杂物。
3、用手术剪将肝脏剪成小块(1mm2),再用Hank’s液洗三次,转移至小青霉素瓶中。
4、视组织块量加入5—6倍的0.25%胰酶液,37℃中消化20—40分钟,每隔5分钟振荡一次,或用吸管吹打一次,使细胞分离。
5、加入3—5ml培养液以终止胰酶消化作用(或加入胰酶抑制剂)。
6、静置5—10分钟,使未分散的组织块下沉,取悬液加入到离心管中。
7、1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液。
8、加入Hank’s液5ml,冲散细胞,再离心一次,弃上清液。
9、加入培养液l—2 ml(视细胞量),血球计数板计数。
10、将细胞调整到5×105/ml左右,转移至25ml细胞培养瓶中,37℃下培养。 上述消化分离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分离不同细胞。细胞分离的方法各实验室不同,所采用的消化酶也不相同(如 胶原酶,透明质酶等)。
(二)组织块直接培养法 自上方法第3步后,将组织块转移到培养瓶,贴附与瓶底面。翻转瓶底朝上,将培养液加至瓶中,培养液勿接触组织块。入37℃静置3—5小时,轻 轻翻转培养瓶,使组织浸入培养液中(勿使组织漂起),37℃继续培养。

H. 细胞膜的研究历史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1)膜脂
磷脂、胆固醇、糖脂,每个动物细胞质膜上约有109个脂分子,即每平方微米的质膜上约有5x106个脂分子。
(2)膜蛋白
细胞膜蛋白质(包括酶)膜蛋白质主要以两种形式同膜脂质相结合:分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两种。内在蛋白以疏水的部分直接与磷脂的疏水部分共价结合,两端带有极性,贯穿膜的内外;外在蛋白以非共价键结合在固有蛋白的外端上,或结合在磷脂分子的亲水头上。如载体、特异受体、酶、表面抗原。占20%~30%的表面蛋白质(外周蛋白质)以带电的氨基酸或基团——极性基团与膜两侧的脂质结合;占70%~80%的结合蛋白质(内在蛋白质)通过一个或几个疏水的α-螺旋(20~30个疏水氨基酸吸收而形成,每圈3.6个氨基酸残基,相当于膜厚度。相邻的α-螺旋以膜内、外两侧直链肽连接)即膜内疏水羟基与脂质分子结合。理论上,镶嵌在脂质层中的蛋白质是可以横向漂浮移位的,因而该是随机分布的;可实际存在着的有区域性的分布;(这可能与膜内侧的细胞骨架存在对某种蛋白质分子局限作用有关),以实现其特殊的功能:细胞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等。(Frye和Edidin1970年用发红光的碱性芯香红标记人细胞同用发绿光荧光素标记膜蛋白抗体标记离体培养的小鼠细胞一起培养,然后使它们融合,从各自分布,经过37℃40min后变为均匀分布。光致漂白荧光恢复法,微区监测)
细胞膜上存在两类主要的转运蛋白,即: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和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载体蛋白又称做载体(carrier)、通透酶(permease)和转运器(transporter),能够与特定溶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与它结合的溶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载体蛋白有的需要能量驱动,如:各类APT驱动的离子泵;有的则不需要能量,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物质,如:缬氨酶素。通道蛋白与与所转运物质的结合较弱,它能形成亲水的通道,当通道打开时能允许特定的溶质通过,所有通道蛋白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溶质。
(3)膜糖
膜糖和糖衣:糖蛋白、糖脂
细胞膜糖类主要是一些寡糖链和多糖链,它们都以共价键的形式和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这些糖链绝大多数是裸露在膜的外面(非细胞质)一侧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细胞外壳cell coat)单糖排序上的特异性作为细胞或蛋白质的“标志、天线”—抗原决定簇(可识别,与递质、激素等结合。ABO血型物质即鞘氨醇上寡糖链不同。131AA+100糖残基)。
细胞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细胞膜把细胞包裹起来,使细胞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此外,细胞所必需的养分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都要通过细胞膜。所以,细胞膜的这种选择性的让某些分子进入或排出细胞的特性,叫做选择渗透性。这是细胞膜最基本的一种功能。如果细胞丧失了这种功能,细胞就会死亡.。
细胞膜除了通过选择性渗透来调节和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外,还能以"胞吞"和"胞吐"的方式,帮助细胞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液体小滴和捕获食物颗粒,供应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细胞膜也能接收外界信号的刺激使细胞做出反应,从而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膜不单是细胞的物理屏障,也是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复杂功能的重要结构。
生物膜结构的共同特征:
镶嵌性: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的镶嵌面;或按二维排成相互交替的镶嵌面;
蛋白质极性:膜内在性蛋白质的极性区突向膜表面,非极性部分埋在双层内部;
流动性: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和脂质具有相对侧向流动性;
相变性;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脂质分子的晶态和液晶态是互变的;
更新态:在细胞中,膜的组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不对称性:膜中各组分的排列是不对称的。
通透性
膜的流动性(membranefluidity)
膜的流动性(membrane fluidity)
膜的流动性是指构成膜的脂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膜的流动性不仅是膜的基本特性之一, 也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膜的流动性一般是指膜脂脂肪酸烃链部分的运动状态即膜脂质流动性。通过膜脂质流动性的改变可反应出细胞膜的功能状态及膜受损伤的程度 。
■ 流动性的表现形式
● 膜脂的运动方式
脂的流动是造成膜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膜脂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四种。
① 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
② 旋转运动(rotation);
③ 伸缩运动(flex);
④ 翻转扩散(transverse diffusion), 又称为翻转(flip-flop)。
● 膜蛋白的运动 由于膜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同时受到细胞骨架的影响,它不可能象膜脂那样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运动形式:
① 随机移动 有些蛋白质能够在整个膜上随机移动。移动的速率比用人工脂双层测得的要低。
② 定向移动 有些蛋白比较特别,在膜中作定向移动。例如,有些膜蛋白在膜上可以从细胞的头部移向尾部。
③ 局部扩散 有些蛋白虽然能够在膜上自由扩散,但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扩散。
细胞膜功能
(1)分隔形成细胞和细胞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膜的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发生在膜上的生物功能;
(2)屏障作用,膜两侧的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
(3)选择性物质运输,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4)生物功能:激素作用、酶促反应、细胞识别、电子传递等。
(5)物质转运功能: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的砖运动功能实现的,其主要转运方式有以下四种。
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有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扩散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扩散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的三个特点:1、特异性:记忆中离子通道或载体一般指转运一种物质。2、饱和性:即当背后钻云物质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转运量不再随之增加,这是由于离子通道或载体的数量有限的缘故。3、竞争性抑制:记忆中离子通道或载体同时转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时,一种物质浓度增加,将削弱对另一种物质的转运。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是顺浓度差进行的,细胞本身不消耗能量,均属于被动转运。
3)主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的作用下,被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过程,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运输需要消耗大量热量。
4)入胞和出胞作用:是转运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的有效方式。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称入胞。包括吞噬和吞饮。液态物质入胞为吞饮,如小肠上皮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固体物质入胞为吞噬,如粒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出胞是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派到细胞外的过程。细胞的代谢产物及腺细胞的分泌物都是以出胞作用完成的。
(6)细胞膜的受体功能:受体是细胞识别和结核化学信息的特殊结构,其本质是蛋白质。
补充:
细胞是物质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最小单元(且不论病毒),深度分析细胞的能量流动有助于了解 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 根本区别。
细胞膜的发现
17世纪中叶以后的2个世纪中,细胞学说的发展史已经大体完成。但是唯独对细胞膜的认识还要推迟两个世纪。
1855年,耐格里发现色素透入已损伤和未损伤的植物细胞的情况并不相同。他便通过细胞的渗透特性去研究它的“边界”(他首次把细胞“边界”称为“质膜”)。耐格里和克拉默(Cramer)一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发现细胞具有敏感的渗透特性,它的体积可以随着周围介质的不同渗透强度而改变。当细胞外面的溶质渗透强度大时,细胞就变小;溶质渗透强度小时,细胞就变大。耐格里提出,细胞与环境之间正是通过这种“边界”发生关系的。耐格里在试验中还发现这样的情况:把丽藻属(Nitella)长导管细胞的一端放入水溶液内,另一端放进糖溶液,细胞内含物发生了传动障碍。在水中一端的细胞汁液流向糖溶液中的一端,并带着所有可移动的粒子。可是,原先已知的事实表明,蒸腾作用和渗透压加在一起也不足以将液体压到植物的上部,这两种力无法解释植物汁液流动的方向。因而耐格里认为,不得不假设有一股其他的力量,它们在纵壁,更可能在横壁上。这种力量加大了细胞溶液从下往上的流向。此外,德国植物生理学家普费弗(W.Pfeffer)对植物细胞的渗透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并于1897年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细胞是被质膜包被着的;第二,这层质膜是水和溶质通过的普遍障碍。同时,很快又发现,细胞膜这个屏障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一些物质可通过它,而另一些物质几乎完全不能通过。1899年,英国细胞生理学家奥弗顿(C.Overton)发表一系列关于化合物进入细胞的观察结果,他发现分子的极性越大,进入细胞的速度越小,当增加非极性基团(如烷基链)时,化合物进入的速度便增加。奥弗顿的结论是,控制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的细胞膜是脂肪性物质,其中含有固醇和其他脂类。因此,当时确立了有一层脂质的膜围绕着细胞的认识。到1925年,戈特(E.Gorter)和格伦德尔(F.Grendel)又提出脂质膜具有双分子层的概念。
其实,学者们对膜的状况的认识都还是假设,他们都未能观察到细胞膜。虽然这个时期组织标本的固定和染色方法有了进展,甚至出现相差显微镜和干涉显微镜,但仍分辨不出细胞膜来。即使最好的光学显微镜也无法达到这个目的。1930—1950年,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当应用这项技术来研究细胞时,才发现细胞的边界膜是一个固体结构的实体,从而证实了细胞膜的存在。电镜观察表明,细胞远不是一个具有核和一些漂浮在原生质胶冻中的线粒体口袋,而是一个有膜包被着的许多膜的聚集体。50年代初期,帕拉德(G.E.Palade)和波特(K.R.Porter)称这种广泛的细胞内膜系统为内质网。早期的电镜工作所者观察到的细胞内的各种膜与“有轨电车轨道”和“铁路轨道”的图式大体相似。

I.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活体细菌着色检测的适宜条件。方法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黄色微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稀释浓度为5×107菌落形成单位/毫升 (Colony forming unit,CFU/ml)。 经不同浓度与作用时间的结晶紫(Crystal Violet , CV)着色细菌洗涤后,保存于甘油磷酸缓冲液。采用平皿倾注法测取细菌的CFU。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CV染色时,细菌CFU无显着性差异(P>0.05),染料大于此浓度染色时,CFU有差异性(P<0.05)。染色时间在3min内CFU无显着性差异(P>0.05)。3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保存着色活体细菌,在48h内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60h后有差异性(P<0.05)。结论 实验方法适用于活体细菌显色法的形态学检测。
结晶紫活体细菌染色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LIVING BACTERIA
BY CRYSTAL VIOLET STAINING
Lu Dongming,Yang Dawu, Zhong Zhiqun, Li Yanjun
Qinghai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 appropriate condition for the examination of the living bacteria staining. Methods The cultur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Micrococcus flavus, Escherichia coli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ere collected and then centrifugally washed. The final concentration is 5×107 colony forming unit/milliliter(CFU/ml) diluted by normal saline(NS). The four strains of bacteria were preserved in the glycerophosphate buffer after being dyed and laved by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and acting time of crystal violet. In order to know the effect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staining solution concentration, acting time, and glycerin buffer fabrication upon the bacterial survival rate, and two methods were carried out. One was observed by the microscope, the other was put into the culture dish. Results Comparing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bacterial CFU wa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dyed by 2% crystal viole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dye-solution was higher than 2%, there showed the difference (P<0.05). In 3 min dyeing time, CFU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stained living bacteria preserved in the 30% glycerophosphate buffer within 48h have not show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while after 60h, i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quite suitable for the morphological detection of the living bacteria.
Key Words Crystal Violet Living bacteria Staining
染色法着色灭活菌是细菌形态学检测的常用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而活体细菌的着色检测有实际应用价值。为此我们首次通过苯胺染料结晶紫染色细菌,探讨活体细菌着色的最佳浓度和染色时间,并对细菌保存液加以改进,旨在为活体细菌染色的形态学检测建立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质控菌种, 转种于青海省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黄色微球菌(实验室自备)。
1.1.2 主要试剂与器材:CV染料配制;称取CV 2.0 g、2.5 g、3.0 g和3.5 g分别溶于95%无水乙醇10 ml ,加入90 ml 0.8%草酸铵溶液,制备成不同浓度的染液。 3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纯甘油30 ml,1%磷酸钠溶液70 ml,硫代硫酸钠10 mg。5×107 CFU/ml麦氏细菌比浊管 购自青海省医药公司。营养琼脂培养基购自上海生物制品所。CX21型Olympus生物显微镜,日本产;SPE-250BS型细菌生化培养箱,上海产。
1.2 方法
1.2.1 实验细菌分组与处理:将金黄色葡萄球菌,黄色微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制备成菌液,经NS离心(4000r/min 10min)洗涤3次。根据文献[1]用NS配制各细菌浓度(5×107CFU/ml)。实验组每种细菌各分4株,均以8ml分装于10ml试管内, 离心(4000r/min 10min)留取细菌沉淀物0.5 ml,加入染液0.5 ml 染色。设CV为2.0%、2.5%、3.0%和3.5%浓度染色组。经离心洗涤后,加入3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8 ml保存备用。对照组不加染液以同样方法操作。
1.2.2 指标检测: CV浓度和染色时间与细菌存活率及甘油磷酸盐缓冲液对细菌活力影响测定,均采用平皿倾注法。细菌动力检测采用(悬滴法)镜下观察。
1.2.3 统计学方法:两组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Dunnett检验。 2.1 结晶紫耐性实验结果(见表1~2)
2%浓度染色细菌3 min时活性不减,与对照组相比CFU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革兰氏阳性菌染料浓度>2.5%、阴性菌>3.0%、染色时间>4 min染色时,细菌CFU有差异性(P<0.05)。 表1细菌在不同浓度CV着色时的活性比较结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2%CV不同着色时间的细菌存活率比较结果注:*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甘油磷酸盐缓冲液对细菌活性影响(见表3~4)
甘油浓度50%时CFU有差异性(P0.05)。而由3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所保存的着色细菌在48 h内其活性无显着性变化(P>0.05),60 h后有变化(P<0.05)。表3不同甘油浓度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着色菌活性影响比较结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430%甘油缓冲液保藏着色菌的存活率比较结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V是分子量为408da的人工苯胺染料,分子中有色基团通过正电荷的助色基团与细菌胞浆中带负电荷的多相胶体成分静电亲和而着色,高浓度结晶紫可抑制细菌代谢的重要酶蛋白,成为导致细菌着色后灭活的重要因素[2]。故着色细菌的活性与染料浓度、染色时间密切相关。我们通过结晶紫染料耐性实验表明,将2%CV着色革兰阳性菌的葡萄球菌和黄色微球菌与革兰阴性菌的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染色3 min并保存于改良的3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 着色细菌镜下观测保存液中其细菌胞浆色泽均匀、动力及活性在48 h内无显着性差异(P>0.05)。 适用于实验室活体细菌染色法的形态学检测,以及活体细菌色泽标记的生物学研究。
实验中发现着色细菌60 h后对染料有不同程度的脱色作用(着色细菌色泽逐渐变淡,细菌保藏液色泽变浓),我们认为是活体细菌通过胞吐作用外排染料的结果,这可能也是着色细菌得以存活的重要机制。其原因为着色的活体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改变了细菌胞浆内等电点,使着色染料与胞浆中多相胶体成分解离所致。
GENMED结晶紫细胞群落染色试剂盒产品说明书(中文版)
主要用途
GENMED结晶紫细胞染色试剂是一种旨在使粘附生长的单细胞层细胞(群落)摄取结晶紫染料而获得细胞繁殖密度定量信息的广谱染色材料和权威而经典的技术方法。该技术由大师级科学家精心研制、成功实验证明、顶级杂志推荐的。其适用的细胞是呈单细胞层(Monolayer)生长的人体和动物细胞。产品严格无菌,即到即用,性能长期稳定,细胞着色率100%。
技术背景
结晶紫也可称之为龙胆紫。当它溶解后,可以被活细胞摄入。同时可以使DNA、蛋白质、脂肪着色。染色显示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粉红色。肉眼显示整个细胞呈深蓝色。在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上可以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价细胞生长繁殖情况。
产品内容
GENMED清理液(Reagent A) 毫升
GENMED染色液(Reagent B) 毫升
GENMED溶解液(Reagent C) 毫升
产品说明书 1份
保存方式
GENMED清理液(Reagent A)保存在4℃冰箱里,其余的保存在室温下;GENMED染色液(Reagent B),避免光照,有效保证1年
用户自备
封口膜:用于密封培养板后长期保存
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胞染色情况
分光光度计:用于定量检测细胞生长繁殖情况
实验步骤
1. 小心抽掉多孔细胞培养板里的培养液
2. 轻轻加入适量的GENMED清理液(Reagent A)到每个培养孔里(见下表) 多孔培养板 容量 3. 小心抽去清理液
4. 加入适量的GENMED染色液(Reagent B)到每个培养孔里(见下表) 多孔培养板 容量 5. 在室温下静置 分钟
6. 抽去GENMED染色液(Reagent B)
7. 重复实验步骤 和 三次,培养孔显示粉红色
8. 抽去所有液体,倒置培养板在纸巾上,使其吸干培养孔里的残存液体
9. 肉眼或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粉红色。整个细胞呈深蓝色
10.用封口膜密封培养板,在室温下长时间保存
11.如果重新启封观察,发现样本干枯或收缩,只需加上适量的GENMED清理液(Reagent A)则可
12.如果需要定量测试,加上适量的GENMED溶解液(Reagent C)(见下表) 多孔培养板 容量 13.轻轻摇动培养板,直到GENMED溶解液(Reagent C)均匀分布
14.在室温下,孵育 分钟
15.即刻放进分光光度计测读,波长为 nm
注意事项
1. 本产品为250次(24孔板)、500次(48孔板)、1000次(96孔板)操作
2. 细胞染色前后的清洗过程中,小心操作,以免将细胞冲洗掉,而影响定量分析
3. 在细胞清洗过程中,可以将培养板整个翻转,一次性倾倒其染色液和清洗液
4. 本公司提供系列细胞繁殖检测试剂产品
质量标准
1. 本产品经鉴定性能长期稳定
2. 本产品经鉴定效果满意,细胞固着力强,着色率100%

阅读全文

与动物细胞培养时多久才可以翻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