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极地动物有哪些
极地带只有少数几种哺乳类,如驯鹿(Rangifer tarans)、北极狐(Alopex lagopus)、雪兔(Lepus timis)等,在大陆冰原的边缘,有北极熊(Thalarctos maritimus)、海豹(Phoca vitulina)等,鸟类和昆虫的种类贫乏。动物对极端气候的生理和生态适应包括:特殊的抗寒性,夏季昼夜活动及适应于伪装的淡浅体色,如柳雷鸟(Lagopus lagopus)和雪兔有白色冬毛。南极基本上没有陆生动物,仅在夏季有一些迁徙鸟类。企鹅(Aptenodytes)是最主要的栖居者,集中分布于海岸地带。
2. 极地气候特点,有哪些动、植物
极地气候特点:常冬无夏,终年严寒。植物有苔藓,地衣;动物有企鹅、鳞虾、北极熊。
极地气候主要包括两种类型: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气温酷寒、降水稀少、风多而大。一般最热月平均气温都在0摄氏度以下,降水极少,甚至比许多沙漠地区还少,但由于蒸发量更小,小于降水量,因此可算是世界上降水最少的湿润区,每年大风天数平均都在200天以上。
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及北半球的格陵兰岛等地区。极地气候是世界气候类型中最寒冷的气候,尤其是冰原气候。
(2)极地动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南极洲和北冰洋以及环绕它们的洋面和陆地的寒冷气候。在北半球可以把树木生长的北界作为极地气候的南界。在北半球大部极地气候区为大陆环绕的永冻水域。
冬半年在极夜无太阳辐射。夏半年极昼期间终日太阳不落,但冰雪反射率强。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尚不足以融化冰雪,故夏温仍低。
分布在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中。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
年可能蒸散量小于35cm。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左右。其纬度位置已接近或位于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已很明显。
3. 极地动物一般都有哪些特点它们怎样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
通常大型极地动物都是靠两个方面的特点来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的。
一是细密厚实的皮毛或羽毛。如北极熊、北极狐等,在寒冷的冬季会换上一身细密厚实的毛,特别是紧贴着皮肤表面会长出一层极细密的绒毛,使冷空气难以接触到皮肤表面,增强了抵御严寒的能力。而南极的企鹅全身的羽毛呈重叠、密接的鳞片状,表面还有一层油脂。这种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难以浸透,就是气温在零下近百摄氏度,也休想攻破它保温的防线。
二是有厚实的皮下脂肪层,能够保温御寒。极地动物皮肤下面大都有一层很厚的脂肪层,导热能力很差,能够使体内的热量流失。极地动物在暖季食物充足时会拼命地大吃大喝,把自己养得胖胖的,积累出厚厚的皮下脂肪层。到冬季来临时,这层脂肪层一是可以保暖,二是可以在漫长的冬季缺乏食物时作为能量来源。比如北极熊,冬季来临时的体重可以达到春季时体重的2倍,缺少的体重都是消耗了的脂肪。在极地生活的海豹、海象、鲸等,也具有非常厚的脂肪层。
4. 生活在北极的都有哪些动物
说起生活在北极的动物,有北极熊,麝香牛,冰虫,驯鹿。 北极熊是北极最凶猛的动物,人们把它们称为“北极之王”。北极熊主要是在北极冰盖上活动,以捕食海豹为生,偶尔也到陆地上来找东西吃。冬天,怀了孕的母熊就会到陆地上来产仔育儿。 北极熊个个都是游泳健将。在北冰洋那冰冷刺骨的海水里,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连续畅游几十甚至几百千米。许多熊类都有冬眠的习惯,北极熊却不冬眠,只在天气最坏的时候,缩起脑袋睡上几个小时。 麝香牛(又称麝牛)是北极最大的陆地动物,麝牛有点像西藏的牦牛,但比牦牛大,长着一对很大的犄角,它身上确实有一种麝香的味道。 麝香牛性格犟强,勇猛顽强,坚忍不拔,即使气温降到零下五六十摄氏度,也悠然自得,绝不离开北极,因而成为唯一常驻北极的大型食草动物,即使在强敌面前也绝不退缩,宁肯一拼到底。 在北极,驯鹿的体重可达150多千克,雄性稍小,为90千克左右。驯鹿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展幅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出来。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徙。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万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雌鹿带头,雄鹿跟随其后,秩序井然,边走边吃,日夜兼程。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迁徙路线的标志。 1887年,美国西雅图着名摄影家柯蒂斯首次发现了冰虫,为它取名“雪鳗”。但很少有人关注。近年来全球变暖使极地动物濒临灭绝,冰虫才慢慢进入研究者的视线。 极地冰虫是少数活跃在极地低温下的生物之一。它们被生物学家称为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冰封大地中最活跃的生物。极地冰虫生活在终年积雪的冰川地带。 它们个头非常小,在雪地里就像一丝细细的小黑线。它们可能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动物。在冰川地区刺骨的寒温下,其他动物几乎被冻成冰棒,甚至连细胞都冻得“咯咯”作响。然而这种低温对于极地冰虫来说却是最舒适的生活环境。冰虫不仅抗冻还耐饿。科学家曾把几只冰虫放在冰箱里研究。两年过去了,不吃不喝的冰虫在冷藏室里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但冰虫也有致命的缺点——怕热。冰虫抵御高温的能力异常脆弱,只要温度高于四摄氏度,冰虫细胞膜就溶化,细胞内的酶也化成一堆干草模样的黏稠物。 来源:科学启蒙
5. 哈尔滨极地馆里有哪些极地动物
极地动物就是 企鹅 北极熊 北极狼 北极狐 白鲸
其他的还有各种海洋生物,还有海豹和白鲸表演,很多中
6. 南极,北极有哪些动物
南极动物:帝企鹅、韦德尔海豹、鳞虾、帝企鹅、鳁鲸、座头鲸、豹形海豹等等。
北极动物:主要有北极熊,驯鹿,狼,狐,兔,海鱼以及海鸟等等。
1.帝企鹅
帝企鹅(学名:Aptenodytes forsteri):也称皇帝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个体最大的物种,一般身高在90厘米以上,最大可达到120厘米,体重可达50千克。其形态特征是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黄色羽毛,向下逐渐变淡,耳朵后部最深。全身色泽协调。
颈部为淡黄色,耳朵的羽毛鲜黄橘色,腹部乳白色,背部及鳍状肢则是黑色,鸟喙的下方是鲜桔色。帝企鹅在南极严寒的冬季冰上繁殖后代,雌企鹅每次产1枚蛋,雄企鹅孵蛋。雄帝企鹅双腿和腹部下方之间有一块布满血管的紫色皮肤的育儿袋,能让蛋在环境温度低达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中保持在舒适的36摄氏度。
2.韦德尔氏海豹
韦德尔氏海豹,又称威德尔海豹、威氏海豹或威德尔氏海豹,是一种脊索动物门,海豹科,食肉目动物,也是海豹科下韦德尔氏海豹属的唯一种动物。它是一位英国的南极的航海探险家詹姆士·威德尔所命名。这种海豹主要分布于南极周围、南极洲沿岸附近海域,它能潜到水下600米,并且在水底逗留1小时以上。据估计目前大约有80万头。
3.座头鲸
座头鲸(学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又名humpback whale),其“座头”之名源于日文“座头”,意为“琵琶”,指鲸背部的形状。为热带暖海性鲸类。身体较短而宽,一般长达13~15米。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姿势、超长的前翅与复杂的叫声而闻名。活动时多一双一对活动,性情温顺,有洄游习性,惟游泳速度较慢。主食为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
座头鲸栖息于世界各大洋,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黄海北部较少,台湾南部海区较多。
4.豹形海豹
豹形海豹(学名:Hydrurga leptonyx)体长3~4米,重300~500公斤,雌性比雄性体格大。体色由银色过渡到深褐色,并带有斑点。身体呈蜿蜒状,头部巨大,如同两栖类一样没有前额,但具有大而深的颚。肩部宽阔,全身包括鳍状肢都被毛。
虽然体形硕大且在陆地上行动缓慢,但在水中,豹形海豹拥有着海豹家族贯有的敏捷与迅速。与其他海豹不同的是,豹形海豹以前鳍状肢游泳,以颚触摸东西。巨大的犬牙使其可以捕食小海豹、企鹅和其他鸟类。它们在南极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胆大且好奇心强,虎鲸是它唯一的天敌。
5.北极熊
北极熊(拉丁学名:Ursus maritimus(Phipps, 1774),是熊科熊属的一种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皮肤为黑色,由于毛发透明故外观上通常为白色,也有黄色等颜色,体型巨大,凶猛。
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奔跑时最快速度可达60km/h,是世界百米冠军的1.5倍。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北极的浮冰逐渐开始融化,北极熊昔日的家园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未来的不久很可能灭绝,需要人类的保护。
(6)极地动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两极差异:
当从太空望向地球时,可看到南北极的地形完全不同。南极是一块广大的陆块,面积约1261万平方公里,称做南极洲;而北极则是一片汪洋,面积约1409万平方公里,称做北冰洋。从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大小十分相近。
北极海深约1200公尺,是世界上最浅的海;相反地,南极大陆的标高则平均在1500公尺左右。南极大陆几乎都被巨大的大陆冰河所覆盖,且冰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700公尺,最厚的地方则高达2800公尺。这里的冰占了全世界总量的90%左右,约为北极海冰量的10~8倍,如果南极洲的冰全部溶化流入海中,将会使全球的海平面上升60~80公尺。
在极地有两种冰:海冰与冰山,他们的形成环境不同。海冰是直接在海里就结冻,所以溶化后都是咸水;相反的,冰山则是邻近海边的冰河,里头的大冰块掉入海中形成的,所以溶化后是淡水的。南北极天空中时常出现极光,发生在大气层中的电离层,是太阳风吹至地球的结果,十分美丽。
南北极的动物也不尽相同:北极有皮毛的北极熊;南极则有企鹅。
参考资料网络-南极
网络-北极
网络-极地
7. 不怕冷的动物有哪些
不怕冷的动物有:
1、雪鸡
对于鸡平时大家都见得很多,从外形上我们都知道有厚厚的羽毛,所以这种动物在冬天是能够抵御寒冷的,但是相比于家鸡来说,雪鸡更不畏惧寒冷,因为它并不是生长在普通的人家,而是经常出现在6000米海拔高山上。
而且,它的体积也比较小,比平常我们看到的家鸡还要小一半,虽然它们生活的地方气温非常低,但是它们身上都有很多羽毛,羽毛的厚度也比家鸡厚,也正是因为这些羽毛的保暖作用才能让他们在寒冷的天气中生存下来,并且还能行动自如。
8. 极地环境中有哪些动物有什么本领
北极地带只有少数几种哺乳类,如驯鹿(Rangifer tarans)、北极狐(Alopex lagopus)、雪兔(Lepus timis)等,在大陆冰原的边缘,有北极熊(Thalarctos maritimus)、海豹(Phoca vitulina)等,鸟类和昆虫的种类贫乏。企鹅是最主要的栖居者,集中分布于海岸。
动物对极端气候的生理和生态适包括:特殊的抗寒性,夏季昼夜活动及适应于伪装的淡浅体色,如柳雷鸟(Lagopus lagopus)和雪兔有白色冬毛。南极基本上没有陆生动物,仅在夏季有一些迁徙鸟类。
9. 极地哺乳动物有哪些
极地苔原地区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严寒的冬季,有永久的冻土层,生长着许多苔藓、地衣和矮小灌木,只有耐寒的哺乳动物才能在这里生活。它们一般生殖力较强,如旅鼠每隔20天便可繁殖一代。极地苔原地带终年都覆盖着冰雪,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以伪装自己,动物必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皮毛颜色。如北极狐、雪兔和北极狼,冬天毛色便会变白,藏在雪地里,很难被捕食者或猎物发现。夏天来临,大量冰雪都融化了,它们的毛色变成棕色或灰色,与大地合为一体。生活在极地苔原地区的动物都长着一身厚厚的皮毛和脂肪,这是它们的“保暖装置”。有的动物还会在雪中挖洞来生育幼崽,如北极熊、北极狐。还有的动物可以在洞中进行冬眠,如旅鼠。每年冬天,驯鹿都会在极地草原上大会师,共同抵抗饥饿、寒冷和保护幼鹿,并抵御灰熊和野狼的攻击。到了夏天,为了躲避蚊蝇的袭击,它们会向更加寒冷的高山上迁徙。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对旅鼠每年可以繁衍出近100万只后代。当它们数量过多时,皮肤便会由灰黑变成鲜艳的橘红,这样的特征易吸引天敌捕杀。每到这时,它们便会不停地奔向大海,纵身跳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
北极熊生活在地球的最北边,平均体重可达400千克,长2~3米,是北极沿海浮冰与海岸上最大、最凶猛的食肉动物。除了人类以外,北极熊几乎没有对手,它们常常跨地区出海,去远方捕猎海豹。北极熊长了一身雪白的长毛,一直垂到脚底下,看上去非常高贵。脚下的毛具有良好的防滑功能,这使它们在冰上能够穿行自如。这件袍子不仅保暖,还能防止极地大量的紫外线伤害身体。北极熊的体型非常巨大,对付100千克重的海豹,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们从冰洞中拖出来,肥大的熊掌一下就能把海豹的脑袋拍碎。北极熊可以一口气在北极冰冷的海面上游出40千米。它们的两个大前爪非常适合划水,而且它们的脖子很长,便于在游泳时将头露出水面进行呼吸。北极熊真可谓是一个游泳的能手。北极熊有一个“育婴室”。那就是雪洞。熊妈妈为了不让冰雪沾上小熊的皮肤,便将它们放在自己的大爪子上,用颈部绒毛盖着,不停地向宝宝吹热气,就像一台空调一样。北极熊的玩性很大,即使是打架,也像是在跳“交谊舞”。它们面对面地站立着,前肢互相扭在一起,边跳边旋转,还不时地在对方的脖子上轻咬一口,非常可笑。
北极狐生活在北极地区,那里气候寒冷,终年被冰雪覆盖着。它们主要以旅鼠和田鼠为食,饥饿时也吃些植物果实、浆果等,甚至连动物的尸体也吃。当食物充足时,北极狐会把余下的食物储藏起来,用石头压着、塞在石缝中或者埋在地下,食物摆放得十分整齐,就像货架一样。冬天捕不到食物时,才慢慢享用。
北极狐的巢大都筑于丘陵的土坡上,虽然体积比较小,但入口却不少。在暴风雪降临的天气里,它们留在温暖的家里终日不出门。北极狐很恋家,年年都要维修和扩建自己的“住宅”,以便于长期居住。北极狐也实行“计划生育”,它们能根据食物的多少决定生几个孩子。食物少时,雌北极狐一次只生大约4只幼狐;食物较多时,可以生8~15只;若食物十分丰富,每次可生数十只。
麝牛的体型较大,身高约1.5米,体重可达400千克,身体重量集中在长有肉峰的前半身,属于食草动物。麝牛主要栖居在北美洲靠近极地的冰原地带,主要吃苔藓、地衣和植物根、茎及树皮等。
麝牛的长毛下面还长着一层厚厚的小绒毛,使它们具备了良好的耐寒能力,能忍受北极-70℃的低温。
麝牛又叫麝香牛,它的样子很像牦牛,母兽还长着跟母牛一样的四个乳头。但麝牛的尾巴很短小,头上的角像羊一样长在头顶上,牙齿也与羊的差不多。它们是牛和羊的过渡物种。
夏天,它们常吃一些矮小柳树的叶子;冬季结成由几百只麝牛组成的大军,母子麝牛位于队伍中间,雄麝牛轮流在四周警戒和保卫。麝牛群中总会有一只经验丰富的老麝牛领导群牛。
麝牛喜欢在进食后平躺在地上细嚼慢咽,一会儿就打起瞌睡来。睡醒了再继续进食,它们就这样在吃食物和睡觉的循环中生活。麝牛这样做可大大减少能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