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医学免疫学的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1 节医学免疫学概述……………………1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1二、免疫系统的组成……………………2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和作用特点………4四、免疫性疾病…………………………5五、免疫学的应用………………………5
第2 节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6一、传统免疫学时期(18 世纪~20 世纪初)……………6二、近代免疫学时期(20 世纪初~20 世纪50 年代)……8三、现代免疫学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初~21 世纪初)…9四、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免疫学家及其贡献………………10五、21 世纪免疫学发展趋势…………12
第二章 抗原第1 节抗原的特异性……………………13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13二、抗原表位的分类…………………15三、半抗原-载体效应………………16四、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16
第2 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7一、抗原的异物性……………………17二、抗原的理化特性…………………18三、宿主的特性………………………19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19五、佐剂的应用………………………20
第3 节抗原的种类及医学意义…………20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 细胞参与进行分类……………20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21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进行分类……………21四、其他分类……………………………22
第4 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22一、超抗原………………………………22二、丝裂原………………………………23三、佐剂…………………………………23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第1 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5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5二、免疫球蛋白的辅助成分…………27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28
第2 节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29
第3 节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31一、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的生物学功能………………………31二、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生物学功能………………………31
第4 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33一、IgG …………………………………34二、IgM …………………………………35三、IgA …………………………………35四、IgD …………………………………36五、IgE …………………………………36
第5 节人工制备抗体与应用……………36一、多克隆抗体………………………37二、单克隆抗体………………………37三、基因工程抗体……………………38
第四章 补体系统第1 节补体系统概述……………………40一、补体系统的命名…………………40二、补体系统的组成…………………40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41
第2 节补体系统的激活…………………41一、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的激活过程……………………………41二、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44三、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45四、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46
第3 节补体系统活化的调节……………47一、自身衰变调节……………………48二、血浆中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三、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
第4 节补体系统的主要生物学作用………49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49二、调理作用……………………………50三、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50四、炎症介质作用……………………50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51
第5 节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51一、补体的遗传性缺陷………………51二、补体含量的改变…………………52
第五章 细胞因子第1 节细胞因子的分类…………………53一、白细胞介素………………………53二、干扰素………………………………55三、肿瘤坏死因子……………………55四、集落刺激因子……………………56五、趋化因子……………………………56六、生长因子……………………………57七、其他细胞因子……………………58
第2 节细胞因子受体……………………58一、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58二、细胞因子受体的特性……………59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59
第3 节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60一、细胞因子的理化特性……………60二、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特点……60三、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61
第4 节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62一、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62二、参与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调节……62三、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63四、诱导细胞凋亡和直接杀伤靶细胞………………………63五、促进创伤的修复…………………63六、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63
第5 节细胞因子与临床…………………64一、细胞因子异常与临床疾病………64二、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治疗……64
第六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第1 节白细胞分化抗原…………………66一、参与T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6二、参与B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7三、参与免疫效应的主要CD 分子…68
第2 节黏附分子……………………………69一、黏附分子共同特性………………69二、黏附分子的种类…………………69三、黏附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72
第3 节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74一、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免疫缺陷病……………………74二、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74三、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移植排斥………………………75四、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肿瘤………………………………75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第1 节HLA 复合体及其产物……………76一、HLA-Ⅰ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二、HLA-Ⅱ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三、HLA-Ⅲ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8
第2 节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及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8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78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79三、HLA 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9
第3 节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和功能…………………………81一、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分布…………………………………81二、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特点……………………………81三、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81
第4 节HLA 复合体的遗传特征………82一、单倍型遗传………………………82二、多态性………………………………83三、连锁不平衡………………………83
第5 节HLA 在医学上的意义……………84一、HLA 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84二、HLA 与输血反应的关系…………84三、HLA 与疾病的相关性……………84四、HLA 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84五、HLA 与法医学和亲子鉴定的关系………………………85
第八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第1 节中枢免疫器官……………………86一、骨髓…………………………………86二、胸腺…………………………………91
第2 节外周免疫器官……………………95一、淋巴结………………………………95二、脾脏…………………………………96三、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97
第3 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98一、淋巴细胞归巢……………………98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98
第4 节免疫赦免组织……………………98一、眼……………………………………99二、脑组织………………………………99三、睾丸…………………………………99四、哺乳动物的胚胎…………………99
第九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第1 节组织屏障及其作用………………100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100二、体内屏障……………………………100
第2 节固有免疫细胞……………………101一、吞噬细胞……………………………101二、树突状细胞………………………104三、自然杀伤细胞……………………105四、具有固有免疫特性的T 细胞和B 细胞…………………108五、其他固有免疫细胞………………109
第3 节体液中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作用……………………………110
第4 节固有免疫应答……………………110一、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机制………111二、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112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112四、细胞自噬与固有免疫应答………113五、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114
第十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第1 节抗原提呈细胞……………………115一、树突状细胞………………………115二、单核-巨噬细胞…………………117三、B 细胞………………………………117
第2 节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117一、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117二、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118三、MHC 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120四、CD1 分子提呈非蛋白类抗原……120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第1 节T 细胞………………………………121一、T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1二、T 细胞亚群及功能………………125
第2 节B 细胞………………………………129一、B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9二、B 细胞亚群…………………………130三、B 细胞功能…………………………132
第十二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第1 节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133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133二、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133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34
第2 节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34一、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134二、T 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135三、T 细胞的效应功能………………141
第3 节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142一、B 细胞对TI 抗原的免疫应答……142二、B 细胞对TD 抗原的免疫应答……143
第4 节黏膜免疫应答……………………148一、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148二、肠道黏膜免疫应答………………149三、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150
第十三章 免疫耐受第1 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151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151二、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实验……………………………151
第2 节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152一、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152二、T、B 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153
第3 节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54一、抗原因素…………………………154二、机体因素……………………………155
第4 节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156一、胸腺内T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6二、外周T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7三、骨髓内B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9四、外周B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9
第5 节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160
第十四章 免疫调节第1 节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161一、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二、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三、免疫细胞活化/ 抑制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162四、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反馈性调节………………………163
第2 节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164一、抗原提呈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4二、辅助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三、细胞毒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四、调节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五、其他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6六、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介导的免疫调节……………………………166七、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T/B细胞的调节………………………167
第3 节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8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8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68
第4 节群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9一、BCR 库和TCR 库多样性与免疫调节……………………………169二、MHC 多态性与免疫调节………169
第5 节基因水平的调节作用……………169一、MHC 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9二、非MHC 基因的免疫调节………170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第1 节Ⅰ型超敏反应……………………171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171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3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4四、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175
第2 节Ⅱ型超敏反应……………………176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6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7
第3 节Ⅲ型超敏反应……………………178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8二、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0
第4 节Ⅳ型超敏反应……………………181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81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2
第5 节各型超敏反应比较及其与疾病的关系…………………………182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第1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184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84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185
第2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186一、遗传因素……………………………186二、抗原因素……………………………187三、淋巴细胞方面的因素……………188四、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紊乱…………189
第3 节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损伤机制……………………189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89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190
第4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192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第1 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94一、原发性B 细胞缺陷病……………194二、原发性T 细胞缺陷病……………195三、联合免疫缺陷病…………………195四、补体系统缺陷……………………197五、吞噬细胞缺陷……………………198
第2 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198一、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主要诱发因素……………………………199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9
第3 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203
第十八章 移植免疫第1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204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205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206三、移植排斥反应的特殊情况………206
第2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206一、介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207二、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制………207三、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209
第3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210一、供体的选择………………………210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210三、免疫抑制治疗……………………211四、诱导同种移植耐受………………212五、移植后的免疫检测………………212
第十九章 肿瘤免疫第1 节肿瘤抗原……………………………213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213二、根据肿瘤抗原诱发和产生情况分类……………………………215
第2 节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216一、适应性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效应机制……………………………216二、固有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效应机制……………………………217
第3 节肿瘤免疫逃逸机制………………218一、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微弱或抗原调变……………………………218二、肿瘤细胞表面膜分子的异常表达……………………………218三、肿瘤细胞“抗原覆盖”或“封闭因子”作用…………………219四、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219
第4 节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220一、肿瘤的免疫诊断…………………220二、肿瘤的免疫治疗…………………220
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第1 节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222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222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223三、常用抗原-抗体检测技术及其原理……………………………223
第2 节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234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234二、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235三、淋巴细胞功能测定………………236四、吞噬细胞功能测定………………239
第3 节免疫分子基因检测………………240
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防治第1 节免疫预防……………………………241一、人工主动免疫……………………241二、人工被动免疫……………………244三、我国计划免疫……………………245
第2 节免疫治疗……………………………246一、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247二、分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8三、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9四、免疫基因治疗……………………250
医学免疫学词汇中英文索引………………251参考文献………………………………………260
❷ 南京市动物重大疫病免疫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动物重大疫病免疫活动的管理,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动物重大疫病强制免疫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本条例所称动物重大疫病,是指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狂犬病等国家和省规定的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第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村级防疫员工作网络,并组织辖区内饲养单位和个人做好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第四条市、县、区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强制免疫工作。县、区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动物防疫工作需要,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特定区域派驻兽医机构(以下简称基层兽医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强制免疫日常管理、监测和技术指导。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动物强制免疫监督。
工商行政管理、商贸、公安、园林、财政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兽医主管部门做好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第五条在动物强制免疫工作中做出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给予奖励。第二章强制免疫的实施第六条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动物强制免疫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情况,组织制定实施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七条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国家、省确定的动物强制免疫病种名录,加强有关动物强制免疫权利和义务的宣传工作,提高动物饲养者、销售者和公众的动物强制免疫意识。第八条动物饲养者应当履行动物强制免疫义务,并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做好相关强制免疫工作。
动物饲养者依法履行强制免疫义务,并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国家规定从指定机构无偿取得疫苗或者购买疫苗;
(二)要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强制免疫的技术指导;
(三)要求按照国家规定对所饲养动物加施标识、取得证明;
(四)获得国家规定的扑杀补助;
(五)在基层兽医机构查阅所饲养动物的强制免疫档案;
(六)依法应当享有的其他权利。第九条应当强制免疫的动物出生或者补栏后十日内,动物饲养者应当向基层兽医机构或者村级防疫员报告饲养信息。基层兽医机构应当及时汇总动物饲养信息,按照动物种类分类登记。
基层兽医机构应当建立动物饲养信息巡查制度,组织村级防疫员主动搜集饲养信息,及时掌握辖区内动物饲养信息的动态变化。第十条基层兽医机构应当根据动物饲养信息,告知动物饲养者按照规定时间实施动物强制免疫,并负责强制免疫疫苗、标识和免疫证明的准备工作。第十一条实施强制免疫注射应当严格执行免疫操作规范。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提供强制免疫的技术培训、咨询和指导,保证免疫规范的实施。第十二条农村动物散养户饲养动物的强制免疫注射由村级防疫员负责。
村级防疫员应当在实施强制免疫注射后,按照规定对动物加施标识,发放动物免疫证明,并在强制免疫档案内进行记录。标识载明的信息应当与动物免疫证明、强制免疫档案一致。
动物散养户应当妥善保管动物免疫证明。村级防疫员应当定期向基层兽医机构移交强制免疫档案。第十三条动物养殖场可以自主实施强制免疫注射,也可以委托基层兽医机构实施,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承担。
自主实施强制免疫注射的动物养殖场,应当将本场年度免疫方案报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动物养殖场应当建立完整的动物养殖档案和强制免疫档案。第十四条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辖区内狂犬病、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注射,由各区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动物园饲养动物的强制免疫注射由动物园负责。第十五条实施强制免疫后的动物因发生疫情被扑杀的损失及处理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补助。
拒绝实施强制免疫而发生动物疫情的,动物被扑杀的损失和处理费用,由饲养者承担。
❸ 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原理与方法的图书目录
第1章 疫苗的历史、发展和前景1
1.1 疫苗概念的产生及其历史1
1.2 疫苗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3
1.3 疫苗研究新技术的发展6
1.3.1 传统疫苗7
1.3.2 基因工程疫苗7
1.4 疫苗对消灭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展前景8
参考文献8
第2章 疫苗免疫学基本理论9
2.1 疫苗相关免疫学基础9
2.1.1 免疫系统9
2.1.2 免疫器官9
2.1.3 免疫细胞11
2.1.4 抗原13
2.1.5 抗体15
2.1.6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6
2.2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7
2.2.1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17
2.2.2 特异性免疫应答19
2.3 疫苗有效免疫反应的基本要素22
2.3.1 抗原方面的因素22
2.3.2 机体方面的因素22
2.3.3 免疫方法的影响23
2.4 疫苗免疫的主动免疫反应23
2.4.1 抗原提呈23
2.4.2 抗原竞争24
2.4.3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动态变化25
2.4.4 免疫反应的调节25
2.4.5 免疫记忆和免疫促进效应26
2.4.6 全身性免疫、局部免疫和初乳免疫27
2.4.7 被动免疫28
参考文献28
第3章 疫苗佐剂30
3.1 疫苗佐剂的作用机理30
3.1.1 调节免疫30
3.1.2 提呈抗原31
3.1.3 细胞毒性T细胞应答31
3.1.4 储存作用32
3.2 植物佐剂32
3.2.1 皂苷类32
3.2.2 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32
3.2.3 蜂胶佐剂33
3.2.4 香菇多糖34
3.2.5 云芝多糖34
3.2.6 黄芪多糖34
3.3 细菌佐剂35
3.3.1 脂多糖35
3.3.2 胞壁酰二肽及其衍生物35
3.3.3 霍乱毒素35
3.3.4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36
3.3.5 百日咳毒素36
3.3.6 短小棒状杆菌36
3.3.7 卡介苗37
3.3.8 单磷酰脂质A37
3.4 矿物油佐剂37
3.4.1 油乳剂37
3.4.2 MF59佐剂37
3.5 矿物盐佐剂38
3.5.1 铝佐剂(铝胶)38
3.5.2 磷酸钙佐剂39
3.5.3 氢氧化铁凝胶佐剂40
3.5.4 硒40
3.6 细胞因子佐剂40
3.6.1 白细胞介素?141
3.6.2 白细胞介素?241
3.6.3 白细胞介素?1241
3.6.4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1
3.6.5 干扰素42
3.6.6 其他细胞因子42
3.7 核酸佐剂43
3.7.1 免疫刺激序列(CpG基序)43
3.7.2 表达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核酸载体46
3.7.3 双链RNA46
3.8 投递系统47
3.9 新佐剂的选择和研究方向47
参考文献49
第4章 疫苗设计的技术基础51
4.1 经典疫苗及新型疫苗的技术特点51
4.1.1 经典疫苗的技术要点51
4.1.2 新型疫苗的特点52
4.2 当前疫苗研究的趋势52
4.2.1 新型疫苗的分子设计52
4.2.2 新型疫苗的规模化生产53
4.2.3 开发配套的鉴别诊断技术53
4.2.4 新型佐剂的使用53
4.2.5 动物用生物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53
4.3 常规活疫苗的研发原则53
4.3.1 病原自然弱毒株53
4.3.2 异源免疫53
4.3.3 异源动物或细胞传代致弱54
4.3.4 改变体外培养传代环境54
4.4 基因工程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4
4.4.1 亚单位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4
4.4.2 基因缺失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5
4.4.3 活载体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5
4.4.4 核酸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6
4.4.5 合成多肽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8
4.4.6 T细胞疫苗60
4.5 基因工程疫苗设计中优化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61
4.5.1 密码子最佳化61
4.5.2 翻译终止效率62
4.5.3 真核细胞中的异源蛋白表达62
4.6 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技术63
4.6.1 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技术的原理与方法63
4.6.2 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技术的应用与常用工具64
4.6.3 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的产业前景65
4.7 利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高效疫苗65
4.7.1 免疫蛋白质组学65
4.7.2 免疫蛋白质组学的技术体系66
4.7.3 免疫蛋白质组学在疫苗候选靶位筛选中的应用67
4.7.4 展望67
参考文献68
第5章 疫苗效果的免疫学评价69
5.1 疫苗开发的原则与开发步骤69
5.2 疫苗效果免疫学评价的一般原则69
5.2.1 方法69
5.2.2 安全性70
5.2.3 免疫效果70
5.2.4 保护效果70
5.2.5 流行病学评价70
5.3 疫苗效果的免疫学评价方法70
5.3.1 疫苗免疫效果的实验室评估70
5.3.2 疫苗免疫效果的临床评估73
5.4 疫苗效果的流行病学评价74
5.4.1 传染病的流行与疫苗的作用策略74
5.4.2 传染病的流行及其流行病学特征74
5.4.3 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流行中的作用76
5.4.4 疫苗的免疫策略76
5.4.5 疫苗效果的流行病学指标77
5.4.6 疫苗效果调查的流行病学设计78
参考文献79
第6章 基因工程疫苗概述81
6.1 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81
6.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82
6.2.1 细菌性疾病亚单位疫苗82
6.2.2 病毒性疾病亚单位疫苗83
6.2.3 激素亚单位疫苗83
6.3 基因突变疫苗及基因缺失疫苗83
6.4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84
6.4.1 复制性活载体疫苗84
6.4.2 非复制性载体疫苗85
6.5 核酸疫苗85
6.6 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85
6.7 合成肽疫苗86
6.8 抗独特型疫苗87
6.9 畜禽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87
6.9.1 国际畜禽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现状88
6.9.2 国内畜禽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现状88
6.9.3 21世纪面临的机遇、挑战和策略89
参考文献90
第7章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92
7.1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种类92
7.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原基因的选择93
7.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抗原表达系统93
7.3.1 原核表达系统93
7.3.2 酵母表达系统96
7.3.3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101
7.3.4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104
7.4 外源蛋白表达操作案例110
7.4.1 原核表达外源蛋白110
7.4.2 毕赤酵母表达外源蛋白111
7.4.3 昆虫细胞(Bac?to?Bac系统)表达外源蛋白114
7.4.4 脂质体法转染真核细胞115
7.5 亚单位疫苗研究与应用115
7.5.1 原核表达系统在亚单位疫苗研究中的应用115
7.5.2 真核表达系统在亚单位疫苗研究中的应用116
7.6 展望117
参考文献117
第8章 转基因植物疫苗119
8.1 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可食用疫苗研究进展120
8.1.1 可食用疫苗的表达系统120
8.1.2 可食用疫苗的可行性121
8.2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载体系统123
8.2.1 外源基因转移的植物病毒载体123
8.2.2 外源基因转移的质粒载体125
8.2.3 载体卡盒130
8.2.4 载体构建中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及报告基因131
8.2.5 外源基因的转化方法135
8.2.6 转入基因的状况和表达以及基因沉默145
8.3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植物受体系统148
8.3.1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类型及其特性148
8.3.2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的程序149
8.3.3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中常遇的问题152
8.4 转基因植物操作案例153
8.4.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方法153
8.4.2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161
8.4.3 基因枪轰击法(瞬时表达)163
8.5 转基因植物疫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63
8.5.1 受体植物不理想164
8.5.2 重组抗原蛋白表达量低164
8.5.3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免疫原性弱164
8.5.4 安全性问题165
8.5.5 植物大量表达外源基因时出现长势弱的现象165
8.5.6 口服时抗原的消化降解165
8.5.7 重组蛋白的提纯165
8.5.8 免疫耐受165
8.6 展望166
参考文献166
第9章 病毒基因缺失疫苗169
9.1 基因缺失疫苗研究概况169
9.2 畜禽基因缺失疫苗制备原理与技术171
9.2.1 疱疹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制备原理和方法171
9.2.2 反转录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制备原理与方法175
9.2.3 RNA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制备原理与方法175
9.3 畜禽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与应用现状180
9.3.1 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0
9.3.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0
9.3.3 马疱疹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1
9.3.4 反转录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1
9.3.5 RNA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1
9.3.6 畜禽基因缺失疫苗的应用现状182
9.4 畜禽基因缺失疫苗的展望182
参考文献183
第10章 病毒活载体疫苗186
10.1 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的技术特点186
10.2 重组活载体疫苗的设计原则187
10.2.1 抗原的选择187
10.2.2 活载体的选择187
10.2.3 转移载体的构建188
10.2.4 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选择188
10.3 痘病毒载体疫苗188
10.3.1 痘病毒的分子生物学189
10.3.2 痘苗病毒载体疫苗190
10.3.3 禽痘病毒载体疫苗195
10.4 疱疹病毒载体209
10.4.1 伪狂犬病病毒载体疫苗209
10.4.2 1型牛疱疹病毒载体疫苗217
10.4.3 马立克病病毒载体218
10.5 腺病毒223
10.5.1 腺病毒载体的概述223
10.5.2 腺病毒载体的构建225
10.5.3 改进腺病毒载体的方法231
10.5.4 展望234
10.6 反转录病毒235
10.6.1 反转录病毒概述235
10.6.2 反转录病毒载体的包装原理235
10.6.3 反转录病毒载体的分类236
10.6.4 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238
10.6.5 反转录病毒的优缺点238
10.6.6 近年来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改进239
10.6.7 展望240
10.7 甲病毒RNA复制子疫苗241
10.7.1 基本原理和特点241
10.7.2 甲病毒复制子疫苗的优缺点242
10.7.3 甲病毒复制子疫苗的免疫机理242
10.7.4 几种主要的甲病毒RNA复制子243
10.7.5 甲病毒表达载体构建策略246
10.8 重组活载体疫苗的局限性247
10.8.1 安全性247
10.8.2 母源性抗体干扰248
10.8.3 重组病毒的表达量249
10.8.4 病原性及免疫效力249
10.9 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的发展方向249
参考文献251
第11章 细菌性载体疫苗256
11.1 沙门菌载体256
11.1.1 鼠伤寒沙门菌菌株特征257
11.1.2 鼠伤寒沙门菌减毒株的构建原理257
11.1.3 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疫苗构建及其免疫机制257
11.1.4 重组鼠伤寒沙门菌株的构建方法261
11.1.5 结语264
11.2 重组BCG载体265
11.2.1 重组BCG载体的优点265
11.2.2 重组BCG载体的研究进展265
11.2.3 rBCG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免疫途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268
11.2.4 rBCG存在的一些问题269
11.2.5 重组卡介苗菌株的构建方法269
11.2.6 展望273
11.3 乳酸菌(乳酸杆菌和乳酸乳球菌)载体273
11.3.1 乳酸杆菌载体274
11.3.2 乳酸乳球菌279
11.4 弧菌载体疫苗282
11.4.1 弧菌载体282
11.4.2 适用减毒弧菌的表达系统283
11.4.3 平衡致死质粒的保持283
11.4.4 对细菌载体应用的更多考虑284
11.5 志贺菌载体疫苗285
11.5.1 志贺菌载体285
11.5.2 志贺菌传递质粒DNA285
11.6 李斯特菌载体285
11.6.1 李斯特菌疫苗286
11.6.2 李斯特菌载体286
11.6.3 减毒李斯特菌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286
11.6.4 李斯特菌传递质粒DNA287
11.7 枯草芽孢杆菌整合载体287
11.7.1 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的研究历程287
11.7.2 枯草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的整合机理及方式288
11.7.3 枯草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疫苗的构建289
11.7.4 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的应用291
参考文献291
第12章 核酸疫苗294
12.1 DNA疫苗的特点295
12.1.1 DNA疫苗的主要优点295
12.1.2 DNA疫苗的局限性297
12.2 DNA疫苗的免疫应答机制298
12.2.1 从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类型方面来探讨DNA免疫机制299
12.2.2 从接种途径方面来探讨DNA免疫的机制301
12.3 DNA疫苗的构建与评价303
12.3.1 选择合适的目的基因和载体304
12.3.2 DNA疫苗的构建305
12.3.3 提高抗原蛋白表达量和免疫原性305
12.3.4 验证抗原蛋白的表达情况306
12.3.5 DNA疫苗的免疫学效果评价306
12.3.6 安全性分析307
12.4 提高DNA疫苗免疫效果的策略307
12.4.1 编码抗原的目的基因的改造307
12.4.2 疫苗质粒载体的选择和优化308
12.4.3 基因佐剂309
12.4.4 免疫途径和免疫方法315
12.4.5 DNA疫苗免疫方式的改进317
12.4.6 DNA疫苗的靶向策略318
12.4.7 接种方案321
12.4.8 疫苗剂型的改进322
12.5 DNA疫苗在畜禽疾病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与发展趋势323
12.5.1 禽的相关DNA疫苗323
12.5.2 猪的相关DNA疫苗325
12.5.3 牛的相关DNA疫苗326
12.5.4 犬的相关DNA疫苗327
12.5.5 细菌病的DNA疫苗327
12.5.6 寄生虫病的DNA疫苗328
12.6 DNA疫苗的安全性问题329
12.6.1 重组质粒能否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原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抑制329
12.6.2 重组质粒能否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DNA抗体330
12.6.3 重组质粒持续表达外源抗原能否产生不良后果330
12.6.4 重组质粒能否具有生殖毒性331
12.6.5 重组质粒与细胞因子合用能否导致其他风险331
12.6.6 DNA疫苗标准化的问题331
12.6.7 风险与效率比332
12.7 结语332
参考文献333
第13章 A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及其在疫苗研制过程中的应用336
13.1 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336
13.1.1 流感病毒的结构与编码蛋白的功能336
13.1.2 流感病毒的复制339
13.2 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发展341
13.2.1 借助辅助病毒拯救流感病毒341
13.2.2 由克隆的基因拯救A型流感病毒341
13.3 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在流感病毒疫苗研究中的应用344
13.3.1 弱毒流感疫苗株的拯救344
13.3.2 病毒感染与疫苗免疫动物鉴别诊断344
13.4 流感病毒8质粒系统实验操作方法345
13.4.1 pHW2000双向转录载体345
13.4.2 以pHW2000为载体的病毒拯救346
13.5 展望347
参考文献348
第14章 新城疫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及其在新型疫苗研制中的应用349
14.1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349
14.1.1 概述349
14.1.2 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350
14.1.3 感染性分子克隆的体外操作352
14.1.4 结语353
14.2 新城疫病毒概述353
14.2.1 新城疫病毒的生物学特性354
14.2.2 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357
14.2.3 新城疫的诊断、免疫与防制361
14.3 新城疫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原理及操作363
14.3.1 分子水平构建cDNA等元件364
14.3.2 拯救过程365
14.3.3 验证分析366
14.3.4 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367
14.4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在新城疫病毒中的应用367
14.4.1 研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367
14.4.2 插入报告基因的重组病毒371
14.4.3 标记疫苗/嵌合疫苗372
14.4.4 禽用载体疫苗373
14.4.5 用于人类传染病预防的疫苗载体374
14.4.6 载体修饰用于肿瘤的治疗376
14.4.7 结语378
参考文献378
第15章 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及其在新型疫苗研制中的应用382
15.1 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的产生382
15.2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结构功能及其遗传特性383
15.3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策略及构建方法384
15.3.1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策略384
15.3.2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方法385
15.4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操作案例387
15.4.1 材料387
15.4.2 重组鸡马立克病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387
15.4.3 重组鸡马立克病病毒的获得389
15.4.4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DH10B的制备389
15.4.5 BAC分子克隆化病毒的筛选389
15.4.6 BAC?DNA拯救重组病毒生长特性的测定390
15.5 细菌人工染色体作为疫苗的应用及探索390
15.6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的修饰系统393
15.6.1 Red/ET重组系统393
15.6.2 Red/ET重组的机制394
15.7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397
15.8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的优越性及其存在的不足398
15.8.1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的优越性398
15.8.2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98
15.9 展望398
参考文献399
第16章 联合免疫400
16.1 概述400
16.2 联合疫苗的历史和发展401
16.3 传统的联合疫苗402
16.4 新型的联合疫苗403
16.5 联合疫苗的制造和使用405
16.6 展望407
参考文献407
……
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中的“免疫制度”,“用药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动物疫病的预防第十二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对动物疫病状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措施。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内外动物疫情和保护养殖业生产及人体健康的需要,及时制定并公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技术规范。 第十三条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制订本行政区域的强制免疫计划;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本管辖区域内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强制免疫工作。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制免疫工作。 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进行监测;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第十六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接到动物疫情预警后,应当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十七条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做好免疫、消毒等动物疫病预防工作。 第十八条种用、乳用动物和宠物应当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种用、乳用动物应当接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定期检测;检测不合格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九条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当符合下列动物防疫条件: (一)场所的位置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二)生产区封闭隔离,工程设计和工艺流程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三)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清洗消毒设施设备; (四)有为其服务的动物防疫技术人员; (五)有完善的动物防疫制度; (六)具备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动物防疫条件。 第二十条兴办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具相关材料。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发给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不合格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申请人凭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名称、场(厂)址等事项。 经营动物、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应当具备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垫料、包装物、容器等应当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要求。 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运载工具中的动物排泄物以及垫料、包装物、容器等污染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不得随意处置。 第二十二条采集、保存、运输动物病料或者病原微生物以及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动物诊疗以及易感染动物的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 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二十四条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逐步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应当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经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验收合格予以公布。 本法所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是指具有天然屏障或者采取人工措施,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规定的一种或者几种动物疫病,并经验收合格的区域。 第二十五条禁止屠宰、经营、运输下列动物和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下列动物产品: (一)封锁疫区内与所发生动物疫病有关的; (二)疫区内易感染的; (三)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 (四)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五)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六)其他不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 只找到了“免疫制度”的相关内容...
❺ 求有关动物免疫学的SCI文章,最好有中文翻译的,越多越好。
1
Immune mechanisms in acquired demyelinating neuropathies: lessons from animal model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Volume 12, Issue 4, May 2002, Pages 405-414
Mathias Mäurer, Klaus V. Toyka, Ralf Gold
Show preview | PDF (449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2
Cyclic HPMPC is safe and effective against systemic guinea pig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immune compromised animal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Antiviral Research, Volume 47, Issue 2, August 2000, Pages 103-109
N. Bourne, F. J. Bravo, D. I. Bernstein
Show preview | PDF (80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3
Immune involvement in schizophrenia and autism: Etiology, pathology and animal model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Volume 204, Issue 2, 7 December 2009, Pages 313-321
Paul H. Patterson
Show preview | PDF (406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4
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 and immune complexes in the sera of animals with acute 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 and chronic relapsing 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Volume 12, Issue 2, August 1986, Pages 89-97
N. Tsukada, A. Inoue, N. Yanagisawa, W.M.H. Behan, P.O. Behan
Show preview | PDF (452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5
Poxvirus immune molators: functional insights from animal models Review Article
Virus Research, Volume 88, Issues 1-2, September 2002, Pages 35-53
Peter C. Turner, Richard W. Moyer
Show preview | PDF (288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6
Immune and endocrine regulation of food intake in sick animal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Domestic Animal Endocrinology, Volume 15, Issue 5, September 1998, Pages 309-319
R. W. Johnson
Show preview | PDF (247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7
Immune Protection in Animals: The Examples of Rinderpest and Foot-and-Mouth Disease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athology, Volume 142, Supplement 1, January 2010, Pages S120-S124
J. Domenech, J. Lubroth, K. Sumption
Show preview | PDF (492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8
Immune responses to ISCOM® formulations in animal and primate model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Vaccine, Volume 19, Issues 17-19, 21 March 2001, Pages 2661-2665
Anders Sjölander, Debbie Drane, Eugene Maraskovsky, Jean-Pierre Scheerlinck, Andreas Suhrbier, Jan Tennent, Martin Pearse
Show preview | PDF (80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9
Antigens from Rhipicephalus sanguineus ticks elicit potent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s in resistant but not in susceptible animal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Volume 115, Issue 1, 10 July 2003, Pages 35-48
Beatriz R. Ferreira, Matias J. P. Szabó, Karen A. Cavassani, Gervásio H. Bechara, João S. Silva
Show preview | PDF (144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0
Immune response of human volunteers and animals to vaccination with egg-grown influenza A (H1N1) virus is influenced by three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the haemagglutinin molecule
Vaccine, Volume 11, Issue 4, 1993, Pages 400-406
R.W. Newman, R. Jennings, D.L. Major, J.S. Robertson, R. Jenkins, C.W. Potter, I. Burnett, L. Jewes, M. Anders, D. Jackson, J.S. Oxford
Show preview | PDF (680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1
Construction of a recombinant plasmid containing multi- CpG motifs and its effects on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of aquatic animal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Volume 23, Issue 3, September 2007, Pages 589-600
Ying Chen, Li-Xin Xiang, Jian-Zhong Shao
Show preview | PDF (608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2
Tolérance immunitaire vis-à-vis d’auto-antigènes système nerveux : implications thérapeutique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Revue Neurologique, Volume 163, Supplement 1, September 2007, Pages 12-22
R. Liblau, C. Cassan
Show preview | PDF (221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3
Selection for high immune respons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animal health maintenance?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 Volume 72, Issues 1-2, 15 December 1999, Pages 231-235
Bruce Wilkie, Bonnie Mallard
Show preview | PDF (86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4
The role of the humoral immune system in multiple sclerosis (MS) and its animal model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 Review Article
Autoimmunity Reviews, Volume 4, Issue 7, September 2005, Pages 460-467
Tjalf Ziemssen, Focke Ziemssen
Show preview | PDF (2607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5
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 to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ntigens in food allergic experimental animal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Nutrition Research, Volume 18, Issue 8, August 1998, Pages 1343-1350
L. Å. Hanson, S. Lundin, M. Karlsson, A. Dahlman-Höglund, U. Dahlgren, E. Telemo
Show preview | PDF (553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6
A role for an animal model in determining the immun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Volume 1289, April 2006, Pages 289-292
D. Gorton, B. Govan, C. Olive, N. Ketheesan
Show preview | PDF (110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7
The role of natural plant procts in molating the immune system: An adaptable approach for combating disease in grazing animals Review Article
Small Ruminant Research, Volume 89, Issues 2-3, April 2010, Pages 131-139
F.D. Provenza, J.J. Villalba
Show preview | PDF (251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8
The immune response to poliovirus-specific synthetic peptides: Effects of adjuvants and test animal specie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 Volume 10, Issue 2, February 1985, Pages 163-170
Emilio A. Emini, William A. Schleif, Bradford A. Jameson, Eckard Wimmer
Show preview | PDF (439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9
Evaluating the validity of animal models for research into therapies for immune-based disorders Review Article
Drug Discovery Today, Volume 9, Issue 12, June 2004, Pages 517-524
Bert A. 't Hart, Sandra Amor, Margreet Jonker
Show preview | PDF (257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20
Immune activation ring mid-gestation disrupts sensorimotor gating in rat offspring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Volume 190, Issue 1, 26 June 2008, Pages 156-159
Amy R. Wolff, David K. Bilkey
Show preview | PDF (188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你这样是不行的
最起码要自己会查文献
❻ 对动物免疫学的认识
1、免疫(mmunity):指生物机体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物质 对自身物质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对非自身物质产生清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二 免疫反应的功能
1、免疫防御 为机体清除异己物质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正常 抗感染)消灭病原生物 中和毒素)
异常 (过高)变态反应(超敏反应(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缺陷症 指机体免疫系统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后天遭受损伤所致的免疫功能降低或缺乏的系统综合症
免疫的基本概念2、自身稳定 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 清除体内衰老的和被破坏的细胞
异常 (过高)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 自身抗体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功击自身正常细胞和组织 使其产生的病理性改变或功能障碍
3、免疫监视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 清除体内突变 崎形的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正常 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
异常(过低)恶性肿瘤 持续感染
三、免疫的主要类型
1、天然免疫
定义 指体机先天具有的正常生理防御功能 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与异物都有排斥和屏障作用 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
定义 指机体对某一种或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 它是后天的 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感染或预防接种后产生的 也称特异性免疫…
❼ 动物免疫学问答试述抗体产生后的免疫学功能有哪些
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本身不能直接溶解或杀伤带有特异抗原的靶细胞,通常需要补体或吞噬细胞等共同发挥效应以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病理损伤。然而,抗体可通过与病毒或毒素的特异性结合,直接发挥中和病毒的作用。
(2)激活补体: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结合细胞:不同类别的免疫球蛋白,可结合不同种的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4)可通过胎盘及粘膜:免疫球蛋白G(IgG)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流中,使胎儿形成自然被动免疫。免疫球蛋白A(IgA)可通过消化道及呼吸道粘膜,是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
(5)具有抗原性:抗体分子是一种蛋白质,也具有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性能。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各具有不同的抗原性。
(6)抗体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与一般球蛋白相同:不耐热,60~70℃即被破坏。各种酶及能使蛋白质凝固变性的物质,均能破坏抗体的作用。抗体可被中性盐类沉淀。在生产上常可用硫酸铵或硫酸钠从免疫血清中沉淀出含有抗体的球蛋白,再经透析法将其纯化。
(7)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效应
①调理作用
IgG、IgM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γR、FcμR结合,增强其吞噬能力,通常将抗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称为抗体的调理作用 (opsonization)。
②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
❽ 免疫学实验有哪些
本书主要介绍免疫学的常用实验操作操作,如实验原理、试剂配制及注意事项等。全书共分为24章,包括抗体的制备、纯化和鉴定,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技术,免投细胞功能检测,常见的细胞因子检测技术,放射免疫检测,酶免疫检测方法,荧光和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PCR技术,免疫微球的应用,免疫电子显微镜实验方法,以及人白细胞抗原(HLA)的分型,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