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蜉蝣是浮游生物吗
不是。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体形较小或中等,细长,体壁柔软。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的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单眼3个。口器为咀嚼式,因成虫不取食,没有咀嚼能力,上颚退化消失,下颚也退化,常有下颚须。胸部以中胸最大,亚成虫和成虫都能够在空中飞行。成虫体壁薄而有光泽,常见为白色和淡黄色。有翅一对或两对,飞行时振动频率很小。前、后胸小而不显着,翅有两对,呈三角形,脆弱,膜质,多为前翅大,后翅小,亦有后翅退化者,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蜉蝣翅脉相及翅的关节不发达,翅脉最为原始,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翅的表面呈折扇状。足细弱,仅用于攀附。跗节1一5节,末端有爪1对。
腹部11节,第11节仅存窄环形背板。雄性第10节后缘有1对由前足延长形成的抱器,3一4节,少数1节,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在其内侧有二对短小简单的阳茎。雌性生殖孔1对,开口于第7、8腹节之腹面。卵巢按节排列。两性生殖孔均成对。腹末有1对分节的长丝状尾须,第11节背板常延长形成中尾丝。尾须和中尾丝细长多节,与缨尾目昆虫相似。
㈡ 蚍蜉是什么动物
蚍蜉学名:白蚁。
白蚁是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能够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昆虫之一,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网翅总目,是一种半变态完全社会性昆虫。
地球陆地2/3面积上有白蚁分布,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各大洲中仅南极洲尚未发现白蚁活动的痕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净初级生产量占到陆地生态系统的50-60%。白蚁巢群中具有多种不同品级的个体,各品级白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
㈢ 浮游是什么动物
浮游动物是漂浮的或游泳能力很弱的小型动物。浮游动物随水流而漂动,与浮游植物一起构成浮游生物。浮游动物几乎是所有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从单细胞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到鲱、蟹和龙虾的卵或幼虫,都可见于浮游动物中。终生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和桡足类)以浮游生物的形式度过全部生命,暂时性浮游生物或季节浮游生物(如幼海星、蛤、蠕虫和其他底栖生物)在变成成体而进入栖息场所以前,以浮游生物形式生活和摄食。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性生活。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做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动力。
㈣ 蜉蝣是什么东西
蜉蝣:
1、蜉蝣目(英文:mayfly,学名:Ephemeroptera)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
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
2、蜉蝣成虫不进食,蜕皮后,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最后一次蜕皮之前,中肠鱼端愈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腊肠状的气球。里面全是空气,使得幼虫能轻易浮到水面上来。
蜉蝣幼虫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淡水栖息地,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少数可在咸水中生存,有一种甚至在陆地上生存,成虫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除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全世界均有分布。
3、蜉蝣是一类原始而美丽的昆虫,起源于石炭纪,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的历史,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全世界已知约30-50种,我国已知约36种。
4、蜉蝣体形细长,体璧柔软。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但上、下颚退化,没有咀嚼能力。翅膜质,翅脉网状。前翅很大、三角形。后翅退化,明显小于前翅。翅脉原始,休息时翅竖立在背后面。
雄虫前足延长,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以利于交配。腹部末端两侧着生1对长的丝状尾须,一些种类还有1根长的中尾丝。蜉蝣成虫常在溪流、滩湖附近活动。根据其对水域的适应与要求,可用于检测水域的类型和污染程度。
5、蜉蝣一生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是昆虫中唯一有2个具翅成虫期(亚成虫与成虫)的类群。蜉蝣变为亚成虫后还要脱皮成为成虫,而亚成虫形似成虫,但体表、翅、足具微毛,色暗,翅不透明或半透明,前足和尾须短,不如成虫活跃,这种特殊的发育过程被称为“原变态”。
蜉蝣的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淡水栖息地,滤食水中藻类及颗粒食物,或是捕食水生无脊椎动物。水生的稚虫要在数星期至1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经历10~50次的蜕皮才能进入蜉蝣特有的陆生、有翅、亚成虫阶段。
亚成虫随后经过蜕皮,变成成熟的成虫。亚成虫及成虫不饮不食,寿命极短,只能存活数小时,多则几天,它们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用于交配,故有“朝生暮死”之说。
㈤ 蜉蝣是什么动物
蜉蝣是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到27毫米,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
蜉蝣成虫不进食,蜕皮后,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最后一次蜕皮之前,中肠鱼端愈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腊肠状的气球。里面全是空气,使得幼虫能轻易浮到水面上来。
蜉蝣幼虫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淡水栖息地,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少数可在咸水中生存,有一种甚至在陆地上生存,成虫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除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全世界均有分布。
㈥ 什么是“蜉蝣”
“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很多人都认为蜉蝣朝生暮死,那这是真的吗?
蜉蝣为原变态类的水生昆虫,属于蜉蝣目。从外貌上看和蜻蜓有相似之处,但体型相对要小很多。其体长一般为3至27毫米,身形细长柔软,头部灵活,有较大的复眼,触角短且呈刚毛状。
关于蜉蝣朝生暮死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蜉蝣一生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蜉蝣交配后,将卵产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孵化成稚虫。蜉蝣的稚虫期时间较长,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最长可蛰伏3年。稚虫长年生活在水下,主要在淡水湖或溪流中,食物主要是水中草类、藻类和孑孓(蚊子的幼虫)等。所以,就某种程度来说,蜉蝣还是一种有益的昆虫。
在稚虫期,蜉蝣要经历20多次蜕皮,才能慢慢长大,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显着的亚成虫期。当蜉蝣的幼虫生长到半成熟期时,胸部背面会长出发达的翅芽,但此时,它们的足、尾须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被称为亚成虫。亚成虫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或石块上,再经过24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蜕皮,最终成为成虫。
蜉蝣成虫的寿命很短,少则几小时,多则1至2天,少数能超过10天。蜉蝣一旦变为成虫,其口器就会退化,失去进食的功能。因而,成虫期的蜉蝣便会处于不吃不喝的状态,只能依靠之前积蓄在体内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所以,蜉蝣生存时间就变得短暂了。
蜉蝣的生命虽然不是很长,但也并非朝生暮死,你了解了吗?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㈦ 蜉蝣是什么动物
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
蜉蝣成虫不进食,蜕皮后,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最后一次蜕皮之前,中肠鱼端愈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腊肠状的气球。里面全是空气,使得幼虫能轻易浮到水面上来。蜉蝣幼虫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淡水栖息地,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少数可在咸水中生存,有一种甚至在陆地上生存,成虫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
㈧ 蜉蝣和蚊子有什么区别
蜉蝣和蚊子的区别
1、所属科属不同
蜉蝣: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蜉蝣目昆虫的统称
蚊: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动物
2、形态不同
蜉蝣:
蚊是小型昆虫,成蚊体长约1.6~12.6mm,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分头、胸、腹3部分。
头部:似半球形,有复眼和触角各1对。触角(antenna)分15节,第1节称柄节(scape),第2节称梗节(torus),第3节以后各节均细长称鞭节(flagellum)。各鞭节具轮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在雌蚊触角上,除轮毛外,还有另一类短毛,分布在每一鞭节上,这些短毛对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有反应,对二氧化碳和湿度尤其敏感,在雌蚊寻觅吸血对象时起重要作用。触须1对,两性按蚊的触须均与喙等长,雄蚊的触须末端膨大;库蚊、伊蚊的雌蚊触须甚短,不足喙之一半;库蚊的雄蚊触须长于喙,伊蚊的雄蚊触须与喙等长。蚊的口器常称为喙(proboscis),属刺吸式口器,由上内唇、舌各1个,上、下颚各1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上内唇细长,腹面凹陷构成食物管的内壁,舌位于上内唇之下,和上颚共同把开放的底面封闭起来,组成食管,以吸取液体食物。舌的中央有一条唾液管。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具细锯齿,是蚊吸血时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锯齿,在吸血时随皮肤切开之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下唇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labella)。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护与支持刺吸器的作用。雄蚊的上、下颚退化或几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肤,因而不适于吸血。
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各有足1对,中胸有翅1对,后胸有1对平衡棒,是双翅目昆虫的特征。中胸、后胸各有气门1对。中胸特别发达,其背板几乎占据全胸背,由前而后依次为盾片、小盾片及后背片(图18-4)。库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三叶状,按蚊的小盾片后缘呈弧形。蚊翅窄长,膜质。翅脉简单,上有鳞片覆盖。翅的后缘有较长的鳞片,称翅遂。鳞片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纹,是按蚊分类的重要依据。蚊足细长,自前而后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纹,为重要分类特征。
腹部:分11节,第一节不易察见。第2~8节明显可见,在其背面,有的蚊种具有由鳞片组成的淡色横带、纵条或斑。最末3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须1对,雄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构造复杂,是鉴别蚊种的重要依据。
内部结构
蚊具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环及生殖等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及肛门。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均在胃内进行。在前脑内有1对唾腺,各分3叶,每叶有一小唾腺管,最后汇合成总唾腺管,通入舌内。唾腺分泌和贮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酶,包括抗血凝素(anticoagulin),溶血素(haemolysin)和凝集索(agglutinin)等。
生殖系统:雄蚊有睾丸1对,自每一睾丸发出的输精管在远端膨大为储精囊,两者会合成射精管。射精管远端为阴茎,阴茎两侧有抱器。雌蚊有卵巢1对。两输卵管在汇成总输卵管前的膨大部称壶腹(ampulla)。总输卵管与阴道相连。在阴道远端有受精囊(spermatheca)和1对副腺的开口。阴道则开口于第8、9腹节交界处的腹面。每个卵巢由多个卵巢小管组成。每个卵巢小管包括3种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follicle)。顶端的为增殖卵泡,中间为幼小卵泡,靠近输卵管的为成卵卵泡。卵泡依次逐个发育成熟。当成卵卵泡中的卵成熟排出后,幼小卵泡,又发育为成卵卵泡,每排出一次卵,在卵巢小管上就留下1个膨大部(inflation)。
网页链接网页链接
㈨ 蜉蝣是什么
蜉蝣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有翅昆虫,虽然说有翅膀,但是蜉蝣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的幼虫都是生活在水中,成虫则是不能吃任何食物的,因此蜉蝣成虫的寿命十分短暂,最短的仅仅只能活几个小时,可以说这样的寿命是很多动物生物都甘拜下风的。基本上就是刚出生就要离去了。
虽然蜉蝣的寿命十分短暂,但是蜉蝣的发展历史却十分悠久,根据科学家研究,蜉蝣大概在2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甚至出现的时间比这还要早。可以说蜉蝣算是活化石了,同时也很难想象寿命这么短暂的蜉蝣却是2亿年前的生物。
蜉蝣的作用比较明显的就是一个,那就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污染程度,曾经有人发现,蜉蝣对缺氧和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因此一个地区的蜉蝣数量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地区环境污染的标尺。
当然了蜉蝣也是有危害的,早在2014年的时候因为大量的蜉蝣入侵美国,直接导致当地的一些交通受到了影响,大量的蜉蝣密密麻麻,让道路的能见度降低,导致美国当时发生了几起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但是总的来说蜉蝣危害不是太大,主要是前面提到的蜉蝣寿命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