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动物世界 > 古代的动物都有哪些

古代的动物都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26 10:37:07

1. 古代传说的动物有哪些如独角兽、九尾狐之类的。

我的空间有很多的
异兽:
白泽
号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通过去,晓未来(玩笑)。不过能说人言,曾应黄帝所求作鬼神图鉴(内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封神榜?)。绝对神兽中的No.1。
《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有载。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存在象《3×3只眼》中的MM也有可能)
《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人头马?),有虎纹,生鸟翼(人头飞马?),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蛰人,有毒,能杀人。
《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
《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精炼?提纯?),可作兵器。
《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手)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
《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
《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估计只是能预见天气)
《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利用价值很高,呵呵)
《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
《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钦原
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蛰兽兽死,蛰树树枯。(玄蜂升级版?)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钩蛇
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
《水经注(若水)》有载。
远飞鸡
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鸽子的异种?)
《洞冥记》有载。
腓腓
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高级宠物?)
《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哮天犬
《封神传》第四十七回:赵公明被三人裹住了。雷震子是上三路,黄天化是中三路,杨戬暗将哮天犬放起,形如白象。怎见得好犬:仙犬修成号细腰,形如白象势如枭。铜头铁颈难招架,遭遇凶锋骨亦消。《董永沉香合集�6�1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云:“妖精回身往外跑,二郎一见着了忙,回手撒开哮天犬,咬在妖精左膀上;咬的妖精把原形现,原来便是斧一张”。此所写之二郎 ,乃“斧劈桃山”之“杨二郎 ”,哮天犬乃助其收伏“斧子大王”之神犬。旧时灌县二王庙二郎神塑像之旁,亦有蹲犬之铜铸像,云即哮天犬。参见“二郎”、“杨戬”、“二郎沟”。
混沌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绝对恶灵是也)
(另有混沌神之说,另行说明,不归此处)
《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中国古代传说的幻兽和魔神(4)】
应声虫
居于人腹。宿主每发声,腹中便有小声效之,且会越来越大。以雷丸可治。(腹语?)
《续墨客挥犀》、《隋唐嘉话》有载。
庆忌
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乘黄色小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说)。历史上也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
《管子(水地)》、《太平预览》有载。

2. 古代动物有哪些

我国古代用作为吉祥物的动物很多:
(一) 12生肖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分别是当年的吉祥物,例如明年是鼠年,现在商店已经有许多以鼠的形象做的工艺品、玩具、“老鼠嫁女”年画出售了。
(二)四灵
龙、凤(凤凰)、麟(麒麟)、龟
(三) 四方神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
(四) 其他动物
1,鱼:鱼谐音余,在图画尤其是年画中表示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
2,蝙蝠:蝠谐音福,画五只蝙蝠称“五福临门”;五只蝙蝠一个桃子叫“五福捧寿”;上面蝙蝠下面海浪叫“福如东海”。
3,喜鹊:喜鹊站在梅花树上叫“喜上眉(梅)梢”。
4,蜘蛛:蜘蛛俗称“喜蛛儿”,蛛丝上吊着蜘蛛叫“喜从天降”。
5,金蟾:俗话说“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三条腿的蛤蟆就是金蟾,刘海找到了三条腿的蛤蟆就成了神仙。画一个小男孩逗弄一只三条腿的蛤蟆叫做“刘海戏金蟾”。
6,梅花鹿:谐音为禄。蝙蝠、梅花鹿、桃子、喜鹊表示福、禄、寿、喜。
7,白头翁:白头翁是一种小鸟,因头顶为白色故名。也是长寿的象征。画一只白头翁和牡丹花叫做“富贵白头”。
8,马:鞍谐音安,马、元宝、瓶子、马鞍合称“马报平安”。
9,猴子、蜜蜂:猴子骑马,上有蜜蜂,叫“马上封候”。
10,丹顶鹤:又称仙鹤,是长寿的象征,常与松树搭配而成松鹤图。
11,鸳鸯:夫妻和美的象征。
12,老虎:表示健康、威猛,常用作小男孩的饰物。
13,狮子:表示祥瑞。
14,孔雀:美的象征。

3. 远古(史前)有哪些动物名字与介绍,尽量多些

帝王鳄(Sarcosuchus) 它是地球史上最大的鳄鱼,大约有一辆公车的长度。它大约生活在1.1亿年前的撒哈拉沙漠,单单它的头骨的就有6英寸(1.8米左右)。跟现今社会里鳄鱼一样是一个很可怕的动物,只是这个比现在的要大很多很多 。 梅尔维尔鲸(Livyatan Melvillei) 猛兽梅尔维尔鲸的大小与现今的抹香鲸差不多,生存与1300万年前。虽然现在的抹香鲸主要以鱿鱼为食,但是看梅尔维尔鲸的牙齿就知道,它具有更大的食欲,它一般以大型食肉鱼类甚至是以不同种的鲸鱼为食。

4. 古代的动物有什么

科氏惊异虫(Kodymirus) koh--di-mie-ruhs 名称含义:“科迪姆的奇迹, 以捷克地质学家 奥代隆·科迪姆的名字命名 时代:5.7亿年至5.36亿年前 化石产地:捷克共和国 大小:体长15厘米 也许是迄今所发现的节肢动物最古老的成员.节肢动物包括现生的螃蟹和许多其他带壳的海洋动物,还包括昆虫、蜘蛛、蜈蚣、蝎子和千足虫。 地衣壳形虫(Lichenoides) lie-kin-oi-dees 名称含义:“地衣样的”,因为它的外壳甲片表面很粗糙 时代:5.36亿年至5.18亿年前 化石产地:欧洲。北非、美国 大小:体长5厘米。 一类巳绝灭的类似海百合的原始动物. 拟油栉虫(Oenoides) Oh-le-noi-deez 名称含义:“肘状的” 时代:5.36亿年至5.18亿年前 化石产地:世界各地 大小:体长7.5厘米 三叶虫类的成员,它一直延续到 3亿午后的恐龙时代. 微网虫(Microdictyon) mie-kroh-dik--tee-ahn 名称含义:“微小的网”,因为它的身体表面具有网状鳞甲 时代:5.36亿年至5.18亿年前 化石产地:加拿大、中国 大小:体长7.5厘米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发现的标本显示,它的奇怪的甲片是一种有足的蠕虫状动物身体上的甲板。 皮卡虫(pikaia) pie-kie-yuh 名称含义: 以靠近化石产地加拿大的阿伯塔省的皮卡峰命名 时代:5.3亿年前 化石产地:加拿大西部 大小:体长5厘米 这种动物看起来可能不怎么有趣,但它却很重要.它背上的一条微弱的痕迹使人联想到它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 多须虫(Sanctacaris) sank--tuh-kair-uhs 名称含义:“神圣的螃蟹”科学家给它起绰号 “圣诞老人蟹”,因为它的头周围有许多爪 时代:5.36亿年至5.16亿年前 化石产地,加拿大西部 大小:体长10厘米 头扁平。体宽、具桨状鳃的游泳动物。与布尔吉斯页岩中的许多化石不同,这种动物似乎与许多现代生物有关。它可能是鲎、蜘蛛和螨的祖先。

5. 古代的动植物分类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在动植物的大类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分类知识,而且,对于动植物还有进一步的比较精细的分类。

古人不断观察,不断分析,不断比较,不断认识,逐渐产生了古老的传统动植物分类认识,区分出大兽和小虫,逐步地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体系。

传说很早以前,龙门还没有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口。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

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于是,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让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

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

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

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至今天,黄河鲤鱼的额头上还长着黑疤。

宋代陆佃的训诂书《埤雅·释鱼》记载:“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意思是说,鱼跃龙门,越过去就成为龙,只有鲤鱼也许能这样。

远在人类社会初期,古人在从事最简单的采集、渔猎的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学会辨别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动物和植物。

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观察,不断分析,不断比较,不断认识,逐渐产生了要把周围形形色色的生物加以分类的想法,并且逐步地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体系。

对动植物加以分类,是人类认识利用生物的重要手段,它对农牧业的生产和医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春秋战国以后,我国古代生物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的主要标志,就是出现了一些有关动植物方面的着作。《禹贡》和《山海经》中都有文字记述各地的物产,其中主要是动植物。《山海经》不仅着录各地动植物的名称,而且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并记录它们的用途。

用草、木、虫、鱼、鸟、兽来概括整个动植物界的种类,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分类认识。这一分类认识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出来。

《尔雅》大概从战国时期起就已经开始汇集,到西汉才告完成,是一部专门解释古代词语的着作。书中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篇,专门解释动植物的名称。

前6篇主要包括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最末一篇主要讲家养动物。从它的篇目排列次序来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动植物的分类认识,就是分植物为草、木两类,分动物为虫、鱼、鸟、兽4类。

《尔雅》各分篇比较细的动植物分类认识,基本上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观实际。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动植物分类的朴素、自然的认识。这一朴素的分类方式,起源由来已久,流传也比较广。

根据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关动植物名称的文字来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4000多年前,人们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实践中,就已经把某些外部形态相似的动物或植物联系起来,以表示这类动物或植物的共同性;把某些外部形态相异的动物或植物相比较,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异性。如:繁体字的雉、鸡、雀、凤文字,都从“佳”形,有羽翼,表示它们同属鸟类。

甲骨文中关于虫类名称的字形不多,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虫类的分类认识。例如,虫、蚕都从“虫”形,表明它们同属虫类。谷类植物都是草本,生长期短,适宜于农业栽培,是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甲骨文中有关谷类名称的有禾形,表明它们同属一类,都是草本植物。

也许当时人们对各种鱼类还没有严格区分,因此,在甲骨文中没有反映各种鱼类名称的文字。各种鱼类都用形来表示,以示它们同属一类。所以,可以说,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虫、鱼、鸟、兽的分类认识的雏形。

《尔雅》中的分篇,正是应用了这一古老的传统分类方式。从每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清楚地表明,人们对每一类的分类认识是相当明确的。

《释草》中所包含的100多种植物的名称,全部是草本植物。

比如葱蒜类,《释草》中说:“蒮,山韭。茖,山葱。勤,山薤。蒚,山蒜。”

把山韭,山葱、山薤、山蒜等植物名称排列在一起,表明它们是一类的。而韭仍葱、薤、蒜等植物,在现在的分类学上认为是同一属的,称“葱蒜属”。

《释木》中的几十种植物名称,都是木本植物。这说明人们把植物分为草本和木本两类,和现在分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

比如桋栜类,《释木》中说:“桋,赤栜;白者栜。”显然,把栜分为赤、白两种,自然是把桋和栜看作一类,反映我国古代已经有“桋树属”的概念。其他如桃李类、松柏类、桑类、榆类、菌类、藻类、棠杜类等,不一而足。

《释虫》所包含的80多种动物名称中,绝大多数是节肢动物。其余是软体动物。

比如蝉类,《释虫》中把蜩、蚻、蠽、蝒、蜺等动物名称排列在一起,表示它们同属一类。这些不同种类的蝉,在现代分类学上属同翅目蝉科。

又如甲虫类,《释虫》中说:“蛣蜣,蜣蜋。蝎,蛣。蠰,啮桑。诸虑,奚相。蜉蝣,渠略。蛂,蟥蛢。蠸,舆父,守瓜。”把这些名称排列在一起,显然是认为它们同属一类。

蛣蜣就是现在的蜣螂,属鞘翅目金龟子科。蝎又名蛣,是一种甲虫的幼虫。蠰一名啮桑,可能是现在的啮桑,属鞘翅目天牛科。

诸虑和啮桑同类,是甲虫的一种。蜉蝣属鞘翅目金龟子科的一种,名叫双星蛂或角蛂。蛂一名蟥蛢,当是现在的金龟子,属鞘翅目。蠸又名守瓜,是金花虫一类的昆虫,属鞘翅目金花虫科。

古人把这些甲虫排列在一起,列为一类,可知他们已经有甲虫类的概念。甲虫在现在分类学上是鞘翅目的总称。

《释鱼》所列举的动物名称有70多种,种类比较复杂,其中以鱼类为主,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节肢动物、扁虫类和软体动物。

如果按照《尔雅》中“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的概念,把节肢动物、扁虫类和软体动物归入虫类,那么《释鱼》所包含的动物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也就是所谓冷血动物。

《释鸟》列举的动物大约90多种,除蝙蝠、鼯鼠应列入兽类外,其余都属鸟类,大致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鸟类。

《释兽》列举的动物名称大约有60多种,都属兽类,和现代分类学上的兽类同义。

在《释兽》、《释畜》篇中,有“寓属”、“鼠属”、“齸属”、“须属”、“马属”、“牛属”、“羊属”、“狗属”、“豕属”、“鸡属”等名称。从各属所包含的内容来看,这里的“属”,和现代分类学上“属”的定义不尽相同。

比如,“马属”所包含的动物有马、野马,也有良马,还有按毛色变异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的马达40种之多,大抵是家马和野马两类,相当于现代分类上的马科。

再如,“鼠属”所包含的动物有10多种,大多属现代分类上的啮齿目。其他如“鸡属”,基本上和现代分类学上的雉科同义。

《尔雅》中的动植物名称,在排列上是略有顺序的,从它的排列顺序,不难看出古代比较精细的分类认识。

古人在虫、鱼、鸟、兽古老的传统分类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动物概括为大兽和小虫两大类,这是我国古代动物分类认识的又一发展。

根据和《考工记》差不多同时期的《周礼·地官》、《管子·幼官篇》、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汉初的《淮南子·时则训》中的有关记载,大兽所包含的5类动物不是别的,而是羽、毛、鳞、介、裸。

羽,这类动物的形态特征是“体被羽毛”。《考工记》的描述是嘴巴尖利,嘴唇张开,眼睛细小,颈项长,身体小,腹部低陷。因此,“羽属”实际上是古老的传统分类中的鸟类。

毛,古人往往把虎、豹、貔之类的动物称为毛兽,也是因为它们“躯体被毛”的缘故。这类动物实际上是传统分类认识中的兽类。

鳞、介两类是从古老的传统分类的鱼类中分化而来的。鳞,是因它“体被鳞甲”而得名的。一般是指鱼类和爬行类。《考工记》认为小头而长身,团起身体而显得肥大,这正是“鳞”的形象描述。

介,是传统分类认识中鱼类的另一部分,就是龟鳖类。这类动物的躯体包裹在骨甲里面,古人称它为“介兽”。

至于裸属,根据大量事实证实,指的是人类,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人科动物。在古人看来,人的体外没有羽、毛、鳞、介等附属物,所以称为“裸”,意思是裸体的,就是人。

上述5类动物在现代分类学上都同属脊椎动物,因此“大兽”的含义自然也和现代分类学上的“脊椎动物”一词同义。

小虫之属,是以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行动方式以及发声部位来区分的。

据《考工记》记载:骨长在外的,骨长在内的,倒行的,侧行的,连贯而行的,纡曲而行的,用脖子发声的,用嘴发声的,用翅膀发声的,用腿部发声的,用胸部发声的,这些都是小虫类。

小虫之属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是古老的传统分类中的虫类,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无脊椎动物。比如,体外有贝壳的软体动物,以两翅摩擦成声的昆虫等。这是我国古代传统分类认识的一次飞跃。

综上所述,我国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古老的传统分类认识,有了草、木、虫、鱼、鸟、兽的区分,又把动物分为大兽和小虫两大类。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生物学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6. 古代参与作战的动物有哪些

古代被人类驯服用来参战的动物种类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传说黄帝就率领百兽大军,进攻蚩尤的九黎部落。在真实历史上,确实参战过的动物有:
1、马。这不用说的,人类很早就驯化马,把马作为载具,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阿拉伯、欧洲、东南亚、南亚,骑兵都是古代重要兵种。
2、牛。牛通常作为农耕劳动力,当古代爆发战争的时候,也会用牛运输粮草辎重,甚至有时会用牛作战。相传战国后期,齐国名将田单就以火牛阵,大破燕军,一举扭转了齐国行将灭亡的命运。
3、象。中国古代的南汉和元朝,还有印度和东南亚,都曾经大规模使用象兵,大象面对马匹,有明显优势,生物面对比自己大的动物,会本能害怕,而且大象吼叫声和奔跑的巨大轰鸣声,会吓怕马,导致对方战马乱跑,阵型大乱,摔下不少人。疯狂奔跑的大象,就像一群锐不可当的坦克,气势吓人,象背又高,骑马的比较难砍到骑象的,而骑象的则比较容易捅到骑马的,大象还会疯狂踩踏踩死对方人马。
4、骆驼。以骆驼为载具和战具,骆驼骑兵在中亚、阿拉伯、北非沙漠地区特别盛行,骆驼极耐炎热和干旱,鼻孔能开闭,足有肉垫厚皮,不怕火热沙子,眼睫毛厚,能阻挡风沙。骆驼极其耐渴耐饿,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3周,没有食物可生存一个月之久。一旦遇上水草,就能把水分和营养尽量多存储于驼峰。双驼峰骆驼比单驼峰的,更高大,更耐饿,负重更多。一般骆驼的速度 14.5~16公里/小时 。阿拉伯骆驼适应深深的沙土地和酷热的天气。它能驮运400磅(180公斤)重的货物每天走上40英里(64公里)的路程,连续走4天;用于比赛的骆驼速度可达每小时8英里(13公里)。冲刺速度可达40英里/时,长途持续速度可达25英里/时。在发情季节,公驼追赶母驼或追逐骑马人的速度,远远超过平时的速度,每小时可达70~80公里,一般的骏马根本赶不上它。在沙漠地区,骆驼的优势远比马大。
5、信鸽。鸽子很早就给人类驯化,作为通讯工具,相传我国楚汉相争时,被项羽追击而藏身废井中的刘邦,放出一只鸽子求援而获救。五代后周王仁裕(公元880-956年)在《开元天宝遗事》着作中辟有“传书鸽”章节,书中称:“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可见我国唐代已利用鸽子传递书信。另外,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时,也是利用信鸽来传递信息。
6、熊猫。据说五千年前,黄帝就调教出一批大熊猫为之助战,熊猫的战斗力也是相当凶残的,体型相当大,尖牙利爪,掌力惊人,而且奔跑速度比人还快,进入其五米范围内,就会受到大熊猫的攻击。马匹看到熊猫都会吓跳跳。据说夏朝商朝都有过专门训练熊猫作为战场杀手的官方国防机构。
7、蛇。听说古代蛮族作战,会向敌军抛散大量毒蛇,以乐器指挥毒蛇攻击敌军,并在箭头涂上蛇毒,射杀敌军。
8、鹰。驯化鹰助战,以北方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比较常见,据说蒙古帝国创始人成吉思汗,就专门饲养了这样一只战鹰,高空飞翔侦察,目远千里,每每救其于危难之中,有次成吉思汗迷在荒山野岭,口渴难耐,看到有口泉想去喝,结果战鹰硬是啄他,不让他喝水,他一气之下砍死了鹰,但又奇怪鹰为何这么坚持阻止他喝水,他就往上走,发现那有条死毒蛇和散落鹰毛,才知道刚才发生过激烈搏斗,泉水有毒。成吉思汗极其后悔,发誓不在生气的时候,乱做决定。二战时候,纳粹德国就使用鹰来消灭盟军的信鸽。
9、驴和骡。在崎岖难行山地,别说古代人,就是现代美军,依然要使用大量的驴子和骡子来运输补给,虽然驴和骡子跑得不快,负重也不如马,当胜在便宜,耐力强。
10、军犬。古代训练军犬,主要用来搜捕和侦察,现代功能就远远丰富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闻,德、法、英等国用于战争的军犬达数万条以上。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苏联的一条军犬破获了300多个重大案件。
11、犀牛。包括古代中国和印度,都曾经驯化过一小部分犀牛用于作战。当由于犀牛实在太过野性难驯,又嫌不够聪明,吃得又多,成本太高,作战效果也不好,最后基本都是放弃的。中国后来基本是用犀牛皮做皮甲,据说相当厚实,属于皮甲中高级货,中等程度护具,可以很好防御箭矢和刀剑。非洲埃塞俄比亚、空桑帝国的人曾经尝试过驯服犀牛作战,但显然效果很糟糕。古印度也曾经驱赶犀牛作战,但犀牛迟钝,又胆小,容易发疯,很容易反过来冲乱自己阵型,最后都是干脆放弃的。
12、老虎、豹子等等。《后汉书》第一卷:“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像之属,以助威武。”
13、斑马。据说古代非洲,还有后来的英国人,都曾经驯化过斑马为战骑,但仅有寥寥数只成功,原因很简单,就是斑马太野性难驯,经常把人摔下来,还特喜欢死咬住不放。要说速度也不行,时速才40公里,耐力也比不上马,短时间爆发力还可以,当跑一两百公里就真不行了。斑马比较接近驴,体型比较小,前胸较窄,关节也不够灵活,负重也不够强。最让人头疼的是斑马还是个话痨,整天叫个不停,睡觉都没法睡。如果你骑着斑马去夜袭敌营,你还没有到,就因为斑马的拼命叫喊而让敌人发现了。当驴使也不行,斑马太难驯化,很难给它上套,它还容易发疯乱跳,不但摔人,还特喜欢咬人,也毫无家族观念,一旦有事就各自跑,很难饲养,两只斑马放一块,都会互相撕咬斗争, 但在野外求生的时候,却会暂时互相帮助,但一有危机仍会各自跑。

14、羊。羊,偶尔拉个车,但是主要作用是被吃。羊也是游牧民族的主要食物来源,赶着一群羊当军粮可比专门用运输队运军粮轻松多了。一般涮着吃。
15、羊驼。羊驼,原产南美洲,性情温顺,通人性,被印加人广泛地用作驮役工具,印加人出征时的羊驼运输队声势极其壮大。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要拉车的励志动物。
16、蜂类。包括蜜蜂和胡蜂等等。主要是蜜蜂和胡蜂(马蜂),被蛰过的人都懂这些昆虫多可怕。第三次米特里达梯战争中,本都王国在通道里释放蜂群,迫使罗马工兵全部撤出。甚至直到18世纪,哈布斯堡军队还曾使用蜜蜂在贝尔格莱德战役中对抗土耳其人。美洲的玛雅人更是有专门的“掷蜂兵”,无孔不入的蜂群让全副武装的西班牙士兵也叫苦不迭。
17、蝎子。蝎,大钳与毒刺,加上一大群蝎子爬行的密集恐惧症效果都可以让敌方士兵吓尿了,一只毒性够强。罗马皇帝塞维鲁在围困帕提亚城市哈特拉时就曾被其特殊关照过——他的军队遭遇了从天而降的蝎子雨,几乎全军覆没。
18、老鼠。鼠,鼠类天生具有灵敏的嗅觉,经过训练后,可以精确识别TNT的细微气味,用于扫雷工作时,仅需20分钟就可完成人类探雷工5天的工作量,甚至比排雷犬还好使——因为它们很轻,踩到地雷也不会爆炸。
19、海豚,海豚智商极高,易于驯化。自身能发出接受超声波的海豚是一台活的声呐,经过训练后可以准确找到水中的水雷并放置标记,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法奥半岛周围的海水浑浊不清,潜水兵很难发现水雷。但是如果不清理航道中的水雷,人道主义救援船只就无法通过。最终,美军依靠海豚部队完成了这片海域的排雷工作。
20、海狮,跟海豚一样的干活,也是美军用得最多,美军对海洋生物情有独钟?
21、蛞蝓,俗称鼻涕虫,早期的芥子气警示装置。一战中,美军实验发现,蛞蝓能觉察到空气中含量为1000~1200万分之一的芥子气浓度,并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让战士还有足够的时间穿戴防毒面具(威胁人类生命的界限是400万分之一)。
22、驯鹿。寒带特有动物,瑞典国王查尔斯十一世试过组建驯鹿骑兵,但并未投入实战。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尝试过使用“战鹿”,然而也没有投入实战。如果真的大规模使用估计会有满场都是圣诞老人的感觉。
23、蝙蝠。蝙蝠,在二战时期,美军将蝙蝠打包在一个箱子里,并在它们身上安装小型的引爆装置,投落在日本上空。当箱子打开时,蝙蝠会寻到树木和谷仓作为栖息地,从而引起爆炸——然而后来美国人发现直接用轰炸机快多了。
24、猪。猪,为了应对迦太基的战象,机智的罗马人把猪身上涂上油脂,点燃后放出,全身是火的猪满场乱跑,对大象会造成极大的刺激,使得大象失控,效果拔群。而且打完后还有烤猪肉吃。
25、萤火虫,一战中,萤火虫被广泛运用于夜间照明,在纸面上爬行的萤火虫可以照亮附近的字,方便夜间阅读,同时也不会被敌方发现。都是西方车胤。
26、火鸡,西班牙内战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大约1200名国民卫队士兵受困于修道院;亟需食物、药物和弹药等物资,但只能通过空运实现供给。降落伞不够用,国民卫队飞行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物资绑在火鸡身上。火鸡不断拍打翅膀,飞行高度逐渐降低,可以运送易碎的物资。此外,实现降落伞的功用后,火鸡还是受困人们欢迎的食物。
27、猫,主要负责卖萌取悦士兵。别笑,在战争年代,有只猫作伴可以有效稳定士兵情绪,尤其是常年不着地的海军,养猫几乎是传统之一。另外美国曾经试图给猫戴耳机培养它做间谍,结果这只猫出门就被车撞死了。

7.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有哪些

【白虎】
在中国,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是四灵之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玄武】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朱雀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朱雀】
红是凤、青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它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浴火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青龙
【青龙】
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
又有龙性淫旳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又有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是这样的: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威摄妖魔、消灭灾祸。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凤凰】
凤凰(Chinesephoenix/phoenix),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和百鸟之王;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在西方神话里又叫火鸟、不死鸟,形象一般为尾巴比较长的火烈鸟,并周身是火,估计是人们对火烈鸟加以神话加工、演化而来的。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盘”。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的名称。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因此凤凰一词为合成词结构。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它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麒麟】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祥瑞。2、比喻才能杰出的人。 麒麟,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兽"。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
【梼杌】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厌恶的恶人,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着名的魔兽,《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已然是一派怪异扭曲的形象,与其说是魔兽不如说是生化实验失败核泄漏的产物。
【獬豸】
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着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白泽】
黄帝巡游至东海,遇之,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轩辕本纪》 、 《抱朴子(极言)》 、 《瑞应图》有载。
【鬼车】
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此疑为个例)
《三国典略》 、 《岭表录异》 、 《正字通》 、 《古风》有载。
【凿齿】
人形兽,齿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彻颔下,而持戈盾(应有一定智能)。曾为羿于寿华之野射杀。
《山海经(海外南经)(大荒南经)》 、 《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横公鱼】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
【吼】
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
《偃曝馀谈》有载。
【重明鸟】
在《拾遗记》中说,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晴言在目。状如鸡,鸣似凤。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飞。能抟逐兽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或一年来数次,或数年都不来。国人都全洒扫门户,以留重明。如重明鸟未到的时候,国人或刻木,或造铜像,
为此鸟的形象,放在明户之间,则魑魅之类,自然退伏。所以到了现在,都刻木像、造铜像或画图像,故现在画鸡于门上。
【毕方】
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有在章峨之山,有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就是叫做毕方。《海外南经》:“毕方鸟在东方,青水西,只有一只脚。”而《淮南子.汜论训》中说,木生毕方。因而有说毕方是木精所变的,而形状是鸟、一足、不食五谷。《在文选.张衡〔东京赋〕》中说:“华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而《韩非子.十过》中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蛟龙,毕方并害。袁珂说华方是凤,凤为太阳鸟,故“见则其吧有讹火”。《骈雅》:“毕方,兆火鸟也。”凤即为神,也是灾难的象征。《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大风为害,尧乃使羿...缴风于青邱之泽。”大风即大凤。《淮南子》“木生毕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响所玫,意即木生火。因毕方为火鸟故用毕方代火,非指毕方生于木。
【饕餮】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 《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云:“周期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 《路史•蚩尤传》 ),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号鸟)”,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附:狍鸮: 《山海经•北次三经》 :“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郭璞注:“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远飞鸡】
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鸽子的异种)
《洞冥记》有载。
【腓腓】
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高级宠物)
《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混沌】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绝对恶灵是也)
(另有混沌神之说,另行说明,不归此处)
《神异经(西荒经)》 里的混沌,就是被人类丑化了的混沌。 它把混沌说成是一只象狗又象熊的野兽,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有腿却不能走,空有一个肚皮却没有五胀六肺,且德行极坏,遇着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蛮劲去抵
【应声虫】
居于人腹。宿主每发声,腹中便有小声效之,且会越来越大。以雷丸可治。(腹语?)
《续墨客挥犀》 、 《隋唐嘉话》有载。
【庆忌】
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称黄色小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说)。历史上也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
【赑屃】
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狴犴】
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貔貅】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 天庭。 古时候人们也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但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到现在常见到的貔貅多是独角、长尾巴。
【螭吻】
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椒图】
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
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蒲牢】
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睚眦】
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狻猊】
传说形如狮,喜烟好坐,佛主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夔】(kui)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夔与天地同生 世上只有三只 以上是第一只 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杀 但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业 所以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没那么神奇了。
【禺疆】
“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猰貐】(yayu)
又称为“窫窳”(yayu)。传说猰貐曾是天神,被名为“危”的神杀死,后来被复活,但是变成了食人的怪兽。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如图)。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祸斗】
“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虚耗】
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三足乌】
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着三足乌,人们敬仰太阳,三足乌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乌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乌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乌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 《神异经(西荒经)》 、 《国语(鲁语下)》 、 《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 《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钦原】
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蜇兽兽死,蜇树树枯。《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山海经》:“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蛰鸟兽则死,蛰木则枯。”
【钩蛇】
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水经注(若水)》有载。
【并封】
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述荡则是左右有头。《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周书(王会)》有载。:
【夫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 《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 《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山蜘蛛】
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 《南部新书》有载。
【鸣蛇】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 《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 《岭南异物志》有载。
【幽安鸟】
类似有条纹的小猴子,经常发笑,看见人则躺倒,因叫声得名。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狸力】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 《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马交】
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一说可御兵。《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孰胡】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山海经(西次四经)》有载。
【媪】
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 《搜神记》 、 《晋太康地志》有载。
【患】
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搜神记》有载。
【九婴】
水火之怪,为羿所杀。 《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飞廉】
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但我觉得应该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 《楚辞(离骚)》有载。
【奚鼠】
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毛发可以召集鼠类。《神异经》有载。
【傲因】
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 《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天狗】
传说中神兽名。可禁凶害。其说始见于秦。
《山海经·西山经》 :“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凶。”
【三角兽】
传说中瑞祥之兽名。头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则此物至。帝王仪卫有绘其像之旗。
《元史·舆服志二》 :“三角兽旗,赤质,赤火焰脚,绘兽,其首类白泽,绿发,三角,青质,白腹,跋尾绿色。”
【九尾狐】
省称“九尾”,亦称“九尾禽”。传说中的异兽。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说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又,天下太平则现,象征王者子孙繁息。
《南山经》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白虎通》 :“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
【九婴】
传说中怪兽名。能喷水吐火,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
《淮南子·本径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山犭军】
亦称“hui子”。传说中怪兽名。状如犬而人面,见人则笑,其行如风。其现为大风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北山经》 :“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角端】
传说中祥瑞之兽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其说始见于汉。
《宋书·符瑞志下》 :“角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烛龙】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女阴崇拜时代。
《山海经.大荒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楚辞.天问》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 :“北有寒山,逴龙赦只。”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淮南子·地形训》 )
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①)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 ,行南时大 ,行北时严杀。(《易纬干坤凿度·卷上》)
《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诸说大同小异,显系本自《海外经》和《大荒经》 。
【土蝼】
字面意思常被误认为一种虫子,其实它是一种凶兽,形状似山羊,四角,能吃人。
《山海经》 :“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谛听】
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

8. 想请教一下 古代动物 名称都叫什么

玉京子是蛇的一种,是喜欢冰寒,头长金角的
巨蛇
,名叫玉京子
老虎叫做大虫
天鹅叫做鸿鹄
狗为叫做犬
猪叫做豕
乌龟为鼋,鼍(玄武是神兽,假的)
公犀牛叫犀
母犀牛叫兕
大型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一般都叫蛟
凤凰的形象其实是来源于鸵鸟。因为鸵鸟生活在炎热干燥的环境里,才有“凤凰乘
火精
以自养,能
浴火重生
”的说法。

9. 中国古代的吉祥动物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吉祥动物:

龙——吉祥神物,民族象征

凤凰——百鸟之王,女性代表

麒麟——麒麟送子状元郎

虎——百兽之王,镇祟辟邪

豹——君子豹变韬略深

狮——狮舞绣球喜气浓

象——太平有象多吉祥

鹿——宜禄宜寿路路顺

马——马上飞鸿报平安

羊——三阳开泰多吉祥

蟾蜍——月魄之象,金钱之征

(9)古代的动物都有哪些扩展阅读:

吉祥物历史来源:

中国的祖先创造了龙、凤、麒麟等等吉禽瑞兽,而且赋予这些东西一种象征的内容及意义,去满足人们内心祈福的心理需求,民间流传的吉祥物形形色色,不胜枚举。

但是大多是象征平安吉祥的动物或象形的图。比如龙,凤凰,喜鹊等等。从生肖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生肖都可以为吉祥物,而现在董易林吉祥物很多也是从从生肖的角度来设计,只是在设计的意义上更加深远而已;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平安而且快乐,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因此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用以祈求万事顺利的象征物,而这些向往和追求幸福美好的事物,我们便称他为[吉祥物]。

就是中国最早代表人类精神文化的吉祥事物“吉祥物”,而且至今在中国仍然是吉祥物设计应用的主要图像,因为它们更能代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阅读全文

与古代的动物都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