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愚字代表什么生肖
愚是生肖“虎.兔”
愚五行属木:五行属木的生肖为:十二生肖寅虎的性格缺点
1、颇具叛逆性往往过于自信无法与他人协调变通,喜欢独来独往,经常表现极瑞性。2、缺乏浪漫
情调,对待妻子也使用独裁手腕,缺乏愉快的家庭生活。3、相识虽广但都无法深交,固执己见,为达目的
不择手段,专横霸道,喜欢刺激,自我意识强。4、投资方面喜欢短期内即能回收者。过长时则不感与趣。
5、乡村家畜生产时不让肖虎者看,因为他的磁场会令畜母感到不安而会吃踔幼子以示抗拒。
爱情上:喜欢沉浸在恋爱中,男性较重视实际行为,不太会说甜言蜜语,也不会裂造浪漫气氛,而
在行为上散发出一种独特吸引人的魅力,会引起女性的关注和母爱的发挥,所以和这种男性进行交往一定要
有包容心和无正的母爱。而女孩子则会散发出一种令人遐思的仪态,不拖泥带水。重义气,充满自信之
美,如果能以好朋友之道相处,则比较能相处长久,如果贪图他们的美色,则将会吃不完兜着走,应该以欣
赏他们的才华为出发点。
十二生肖卯兔的性格优点
1、心思细密,个性温柔体贴体人。2、有语言天才与犀利的口才,颇受人欢迎。3、个性善变,相
当保守,头脑冷静。4、喜爱平稳无波的爱情生活。5、善交际为人和气,话题丰富谈笑风生,风度翩翩,处
事谨慎。厌恶与人争执,带有能化敌为友的柔和气质。6、0型血的兔豪放有胆,作风- -但显露出来就变得勇
敢果决。7、无论男女都是主张家庭至上。8、肖免者很讲究美观,家庭饰置和陈设都很优雅生性好客,礼貌
周到富同情心,乐于助人。9、属兔的人似乎都是心肠善良慈悲,平时不很坚持自己之主张。他们绝不会轻
易动怒,因为他们心地仁厚。
十二生肖聊兔的性格缺点
1.有博爱及众的倾向及大众情人时心态,易生感情纠纷。
2.缺乏思虑决断力,常因多情失败。
3.表面好好先生且凡事唯唯是诺,然而内心却相当顽固。
4.大都不甘生活过于单调乏味,会不断裂造生活情趣,但对事物不善深入钻研。
5.凡事过于谨慎不愿向人吐露心事,具有逃避现实的倾向,过于保守而失去机会。
6.女性多愁善,温柔纤弱。
爱情上:谈恋爱的方式给人的感觉好像带着朦胧的面纱-样,擅长理性的思考,喜欢在罗 曼蒂克和
贵的地方约会。个性温柔浪漫,情感细密且丰富,但有时候会表现出犹豫不决。和他们交往必须表现出宽
容的胸襟,并多鼓励他们表达情感和意见。男性有挑剔的毛病,适合不拘小节的妻子,女性在婚后,如果经
济许可很少出外工作, -切以家庭为重
㈡ “禺狨王”读什么音
拼音:yù róng wáng
禺狨王,《西游记》中七大圣之一。七大圣中位列第六位,称驱神大圣。孙悟空在花果山遍访英豪之时,结识了禺狨王等六大魔王,七人结拜为兄弟。
西游记中孙悟空结义七兄弟,皆号大圣,后来猴子取经路上明里提出的只有大力牛魔王一人,诸如狮驼国三怪亦是猴子结义兄弟的一说皆是现在的谬传,又假悟空者,为六耳猕猴.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猴子兄弟其中又有一猕猴王,号通风大圣,号通风者,以意会之,多是此意,猴子这位兄弟相来也是六耳猕猴一属.又有猴子打死六耳,世间绝此一种,可见六耳猕猴世间止此一只.他们当初七兄弟聚义,老大号称“平天大圣”,牛魔王。
老二号称复海大圣,蛟魔王。老三即是岳鹏,混天大圣鹏魔王。老四自称移山大圣,狮驼王。老五通风大圣,猕猴王,就是<西游记>中讹传被老七杀死的六耳猕猴。老六驱神大圣,犭禺狨王。他就是当年最小也是最狂妄的那个齐天大圣——孙悟空。岳鹏的结拜兄弟。
这一别数千年,都没有来往。如今才有两个兄弟,自当年七大圣分散后首度会岳鹏感觉到了———移山大圣,狮驼王·乐狮驼的存在。心情激动,澎湃不已的岳鹏也不再管其他,
㈢ 禺人的生肖是什么动物
愚人的生肖是猴、龙、鼠、狗,马等这几个动物,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研究研究这几个生肖在愚人方面的本事。
1、猴
生肖猴的朋友天生聪明机敏,性格活泼、幽默,能读懂别人的内心。一到愚人节,生肖猴的朋友愚人的对象很多,同学同事或好友亲朋,愚人节无论看到准,就会愚一下, 愚起人来,脸色一本正经,语气是那么的沉稳,让当事人无法识破,身边有属猴的朋友,愚人节时可要注意。
4、狗
生肖狗的朋友纯真、率直,忠心耿耿,具正义感,做事认真。由于平时生肖狗的人安稳踏实,愚人节那天会出其不意,一副老实忠心的样子去愚人,让别人难分真假,一不小心就会生肖狗设计的圈套中。
5、马
生肖马的朋友思维敏捷,性格独立性格比较活泼,多才多艺,擅语言表达,说话比较大方,愚人起来,伪装的口吻表达比较到位,故能成功的愚着别人,得逞之后,生肖马会一脸得意,然后寻找下一个要愚的目标。
㈣ 《山海经》等古书中的禺是什么动物
“禺”《说文解字》:“禺,母猴属。”清代段玉裁注引郭璞《山海经》注说:“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
㈤ 禺公移山是什么动物
鱼🐠
㈥ 禺狨王是猴子还是大象禺狨王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根据史料记载,禺狨王是一种猴子。禺狨王的的名字是源于古籍,其中对于“禺”和“绒”都有记载,其外表也和《西游记》中对于禺狨王的记录相符。
而禺狨王是大象这种谣传是源于一本网络小说《狮驼国》,这本书写的是西游记中路过狮驼岭的一章,但是在书中却将狮驼岭中的三兄弟写成了当时七大圣中的三人,但是事实上这一点与《西游记》原着是相悖的,可以被轻易推翻,可见确实是一种谣传。
㈦ “犭禺狨王”怎么读
“犭禺狨王”读作yú róng wáng
禺狨王,《西游记》中七大圣之一。七大圣中位列第六位,称驱神大圣。孙悟空在花果山遍访英豪之时,结识了禺狨王等六大魔王,七人结拜为兄弟。
禺狨,其实就是一种金丝猴。 禺,母猴属,头似鬼。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亦曰沐猴。——《说文》。有兽焉,其状如禺而自耳。——《山海经》。郭璞注:“禺似猕猴而长,赤目长尾。”狨:【集韵】兽名。禺属。其毛柔长可藉。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狨生山南山谷中,似猴而大,毛长,黄赤色。”既然是禺属,又叫禺狨,应该是金丝猴。
其余六人分别是:平天大圣牛魔王,复海大圣蛟魔王,混天大圣鹏魔王,移山大圣狮驼王,通风大圣猕猴王,齐天大圣美猴王。
㈧ 禺猴是什么猴
禺 yù 〈名〉 1:本义:兽名,一种猴 . 禺,母猴属,头似鬼。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亦曰沐猴。——《说文》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自耳。——《山海经》。郭璞注:“禺似猕猴而长,赤目长尾。” 2: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猴。 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这种东西善于奔跑,所以人吃了这种东西,能跑的快) 以下请看: --------------参考资料------------------------------- 狌狌是长相很象猕猴(禺)但是长着一双白色耳朵的动物,而且这种动物有一种特点,就是时而是四肢着地爬行,时而人立行走。还认为人如果吃了这种动物,就会变得健走。 招摇山是整部《山海经》的第一座山。《南山经·鹊山·招摇山》对招摇山的描述如下: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耳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糓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糓,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上鹿下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招摇山是起始于西海的鹊山山脉的最西端,是在西海边上的第一座山。这座山被记载的唯一的兽类就是狌狌。据《南山经》的记载,狌狌是长相很象猕猴(禺)但是长着一双白色耳朵的动物,而且这种动物有一种特点,就是时而是四肢着地爬行,时而人立行走。《南山经》还认为人如果吃了这种动物,就会变得健走。 排除“食之善走”这个特点之外,可以很直观的感觉到这种叫狌狌的动物,其实就是和猴子有很相似的特点,或者说有很近的血缘关系的一种动物。说到这里,我想不必我再去叙述,大家都能想到,这种动物就是猩猩--狌狌的音就是猩猩,而且,狌狌二字其实就是猩猩二字的古体。 《山海经校注》当中对于招摇山的注解当中对于狌狌的注解是:“王念孙云:‘类聚兽部引作有兽人面,名曰狌狌。’珂案:狌狌即猩猩。”类聚是一本书,全名是《艺文类聚》。珂,则是指给《山海经》做校注的袁珂。在我的印象当中,袁珂是一个很了解上古文化的学者,编写了很多关于上古文化的书籍。他在这里也指出,狌狌,其实就是猩猩。而在《海内南经》当中,晋朝的郭璞也有注解说:(狌狌),或作猩猩,字同耳。郭璞,晋朝时候的闻喜地方的人,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着作有《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尔雅注》、《楚辞注》、《上林子虚赋注》等等,传说他还写了《玄中记》。他对《山海经》的注解是十分早的一个版本。他都说了,狌狌就是猩猩,那我们还有什么好怀疑的,狌狌,就是猩猩。 《高级汉语词典》当中对于猩猩的解释是: 猩猩 [orangutan] 一种大型的素食性树栖类人猿,产于婆罗州和苏门答腊的低温沼泽地带森林内,体型约有大猩猩的三分之二大,特征是耳朵小,皮肤棕色,长而稀疏的红棕色毛,很长的臂,脸、手、足裸出。 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高级汉语词典》中对于猩猩的描述在《山海经》当中并没有描述,比如素食性,比如树栖。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在生产力都相对来说十分低下的那个时代,《山海经》作者能把猩猩描述到如此地步应该说是很详细的了。 那么,我们再来参考几条关于猕猴的解释: 猕猴:rhesus monkey;macaque。印度产的一种浅褐色猕猴属的猴,性格活泼好闹,常被饲养在动物园,多用为医学实验。(《高级汉语词典》) 猕猴:哺乳动物,猴的一种,上身皮毛灰褐色,腰部以下澄黄色,面部微红色,尾短,四肢都像人。以野果、野菜等为食物。古亦称“母猴”、“沐猴”。(《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 而在英文的各类词典当中,我们也注意到了对于猕猴的英文单词macaque的解释当中有这样的一条: macaque:Any of several short-tailed monkeys of the genus Macaca of southeast Asia, Japan, Gibraltar, and northern Africa. (《美国传统词典》) 翻译出来就是:任一种短尾猕猴,属猴子,生活在东南亚、日本、直布罗陀和北非。 好了,我们就引用这么几条。对于引用的这几条,我们注意到《高级汉语词典》当中说猕猴是印度产的;而《美国传统词典》则说猕猴生活在东南亚、日本、直布罗陀和北非。不管猕猴到底产于什么地方或者到底生活在什么地方,不重要(再者,笔者本人也不是动物学家),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这两个描述当中似乎认为猕猴产于南亚、东南亚。 而《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中则提供了一条信息,就是猕猴古称“母猴”、“沐猴”。 关于母猴、沐猴,我个人最熟悉的有下面几个内容: 其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二》: 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冶人又谓王曰:“计无度量,言谈之士多棘刺之说也。” 一曰:燕王征巧术之人,卫人诸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其二,曹操《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 其三,说文“攫”字解云:“大母猴也,善攫持人。” 其四,项羽曾被骂说“楚人沐猴而冠”。 其五根据《汉语成语大辞典》有以下几条关于沐猴: 【沐猴而冠】 猕猴戴帽子。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 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之人。 【沐猴衣冠】 同“沐猴而冠”。 【土龙沐猴】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我在这里引用这么多关于猕猴的东西,目的不是论证猕猴到底如何如何,而是为了说明猕猴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切实存在的东西,不管它现在是生活在印度也好,东南亚也好,总之,我们中国的古人是见过这种东西的,而且这种东西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猴子的本意之外还衍生出来了沐猴而冠之类带有明显贬义的内容。不过,这也正好验证了《高级汉语词典》对于猕猴活泼好动的本性的描写--如果不是曾经有猕猴得到人类的帽子并尝试学人一样把它戴到头上,很难想象古人们是如何想象得出“沐猴而冠”这么一种状况出现的。 返回到猩猩。 猩猩,长得象猕猴,时而爬行,时而人立行走,这些都是可以理解,而且很容易就可以让人想象到猩猩的内容。但是,食之还善走的描述却有些莫名其妙了。 食之善走,我个人认为未必是真实的。吃了就会非常健走,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有些不可理解的,就如同我们说人吃猪肉会变得长相如同猪一样不可理解--没有科学根据啊。 但是我们也几乎都知道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猴子是多动的,想必是古人带有这样的美好愿望,希望能象猴子一样有很快的速度。所以,古人在描述猩猩的时候,就把这种愿望也描述进去了:食之善走。 另外,《山海经》当中对于猩猩的描述还有其他几处: 《海内南经》:氾林方三百里,在狌狌东。 《海内南经》: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海内南经》:狌狌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 《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海内经》:有窫窳,龙首,是食人。有青兽,人面,名是曰猩猩。 关于氾林、犀牛、窫窳,此处都不做讨论,我们讨论的是猩猩这种东西突然在这里多出来一项特异功能:知人名。 《山海经校注》原文当中对于《海内南经》狌狌知人名的注解有: 1.珂案:南山经云:“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亦此狌狌传说之异闻也。 2.珂案:淮南子氾论篇云:“猩猩知往而不知来。”高诱注云:“猩猩,北方兽名,人面,兽身,黄色。礼记(曲礼上)曰:‘猩猩能言,不离走(今本作禽--珂)兽。’见人狂走,则知人姓字:此知往也。又嗜酒,人以酒搏之,饮而不耐息,不知当醉,以禽其身,故曰不知来也。”后汉书西南夷传云:“哀牢出猩猩。”李贤注引南中志云:“猩猩在此谷中,行无常路,百数为群。土人以酒若糟,设于路。又喜𪨗子,土人织草为𪨗,数十量相连结。猩猩在山谷,见酒及𪨗,知其设张者,即知张者先祖名字。乃呼其名而骂云:‘奴欲张我!’舍之而去。去而又还,相呼试共尝酒。初尝少许,又取𪨗子着之。若进两三升,便大醉。人出收之,𪨗子相连不得去,执还内牢中。人欲取者,到牢便语云:‘猩猩汝可自相推肥者出之。’竟相对而泣。”此所谓“狌狌知人名”也。 3.郭璞云:‘周书(王会篇)曰:“郑郭狌狌(今本作都郭生生--珂)者,状如黄狗而人面(今本作若黄狗人面能言--珂)。”头如雄鸡,食之不眯(上二语系王会篇说奇干善芳词而误入郭注者,系衍文--珂)。今交州(州,宋本、毛扆本作趾,藏经本作阯,孙星衍、郝懿行均校阯--珂)封溪出狌狌,土俗人说云,状如豚而腹(宋本、藏经本作复(复),郝懿行云:一本作后(后)--珂)似狗,声如小儿啼也。’珂案:水经注叶榆河云:‘(封溪)县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状貆纯。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丽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断谷,穷年不厌。’谓此也。 其中第一条是袁珂的注解,他的注解实质上没有解释出任何情况,只是模糊的说,猩猩知人名是招摇山上也有的怪兽猩猩的另一个传说的异闻罢了。 但是第二、第三条注解则显得有很多意思了。 为了更多的了解这两条注解当中引用的古文的意思,我特意翻阅了手头上的可以找到的书籍: 我翻阅了《淮南子》,在《氾论训》中找到了原文:“猩猩知往而不知来,乾鹄知来而不知往,此修短之分也。”同样,在《礼记》当中的《曲礼》中,也找到了一段原文:“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而第三条注解当中引用《水经注》则是在《水经注》卷三十七原文。 先不去管猩猩是如何知人名的,我们注意到这两条注解当中的许多说法都认为猩猩是会说话的。《曲礼》如是,《水经注》亦如是。如果说《曲礼》是很早之前的书籍,迷信的色彩还相当严重,但是《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则是以严谨出名的,如果不是他的严谨,我想《水经注》也就不会出现了。 但是令人费解的事情就出现在了郦道元的《水经注》当中。郦道元也说猩猩是会说话的,而且是音声丽妙,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这是一段很奇怪的描述。我们猜想,关于猩猩的描述如此怪异,大约是因为郦道元到了封溪县听当地百姓如此描述而未亲见吧。 转回来,就是猩猩知人名了。这个猩猩知人名是相当难以理解的。从李贤对《后汉书·西南夷传》的注解来看,倒是说的很详细,可是详细归详细,仍然没有把猩猩知人名的原因说清楚。我们唯一可以看出来的,就是猩猩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是聪明了很多的。但是聪明也只是很少的一个部分,我们看,猩猩在见到人们的设局之后便知道是设局要抓捕它们,因此大跳大闹的离开;然而很不聪明的一面也马上出现了:去而又还--终究是禁受不住酒食的诱惑。但是说猴子喜欢鞋子,则是另一个让我感到疑问的事情。猴子喜欢鞋子似乎是有根据的,因为很多资料都说猴子喜欢模仿人。但是猴子喜欢鞋子,为什么就没有很多资料说,也没有很多资料说猴子喜欢衣服、帽子呢?因此,在这里,我想猴子喜欢不喜欢某种人类衣饰其实并不重要,而应该说猴子是喜欢模仿人吧。猴子因为喜欢模仿人,在吃的醉了,就拿了鞋子来穿,结果被串在一起的很多鞋子套住了,人来抓了,便都跑不了了,只好被人抓回去,关在“牢”里。这个牢,不见得就是我们经常想到的土牢,也许只是一种笼子也说得过去。但是猩猩还是有些聪明的,知道人要杀它们,在人对他们说你们自己推选一个长得肥的出来受死吧的时候,竟然也会相对而泣。 因此,我觉得说猩猩会说话、知人名其实都是虚假的,而《山海经》当中如此的描述,应该是为了描述猩猩比一般的动物聪明。我们知道,《山海经》成书时间很早,那个时代的形容词还是相对十分匮乏的。如果这样去想,我觉得说猩猩知人名是一种为了表示猩猩聪明而描述出来的一种特异功能,也未尝不可。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海内南经》当中对于氾林、犀牛、窫窳的描述,分别用了猩猩知人名为参考坐标。这是一个很特殊也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要拿猩猩知人名作为参考坐标呢?如果说我为了描述这一系列的地点、事物,我也可以用氾林作参考、也可以用窫窳作参考,或者《海内南经》当中的其他几样临近的事物,如苍梧山、丹阳、建木等等,何必非要用猩猩知人名呢? 我们读了《山海经》之后就会知道,《山海经》没有一个绝对坐标,不能按照我们现代的数学上的坐标分布来分析,因此,描述某一处的几样事物的时候,选取一个参考坐标是必然的--这也贯穿了整部《山海经》。 原文当中有夏后启之臣孟涂司神于巴的记载,夹在犀牛和窫窳的记载中间,因此我们大约可以推测《海内南经》对于此处的描述是古代巴蜀地区,那么我想,古代巴蜀多半是一个存在大量猴子(猩猩)的地区,多到人们一说到猩猩,就能够想到说的就是这里。久而久之,巴蜀地区猴子多的情况被很多人接受,因此用猩猩知人名的地方来代替巴蜀地区也就是基本可以理解的了--就如同我们现在说洛阳是牡丹之乡,这种关系应该是相同的。那么,用猩猩知人名来作参考,也就可以理解了。 另外,从多方的考证来说,《山海经》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山经和海经不是同一个时期内完成的,这个观点也是笔者认同的,我们在后面的文字里面也会有所分析。仅仅从《海内南经》的描述当中,我们见到了“夏后启之臣孟涂司神于巴”,因此我们可以推论说《海内南经》这一部分是在夏朝之后成书的。其中,至少夏后启之臣孟涂司神于巴这一段是在夏之后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