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的动植物分类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在动植物的大类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分类知识,而且,对于动植物还有进一步的比较精细的分类。
古人不断观察,不断分析,不断比较,不断认识,逐渐产生了古老的传统动植物分类认识,区分出大兽和小虫,逐步地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体系。
传说很早以前,龙门还没有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口。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
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于是,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让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
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
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
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至今天,黄河鲤鱼的额头上还长着黑疤。
宋代陆佃的训诂书《埤雅·释鱼》记载:“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意思是说,鱼跃龙门,越过去就成为龙,只有鲤鱼也许能这样。
远在人类社会初期,古人在从事最简单的采集、渔猎的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学会辨别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动物和植物。
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观察,不断分析,不断比较,不断认识,逐渐产生了要把周围形形色色的生物加以分类的想法,并且逐步地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体系。
对动植物加以分类,是人类认识利用生物的重要手段,它对农牧业的生产和医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春秋战国以后,我国古代生物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的主要标志,就是出现了一些有关动植物方面的着作。《禹贡》和《山海经》中都有文字记述各地的物产,其中主要是动植物。《山海经》不仅着录各地动植物的名称,而且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并记录它们的用途。
用草、木、虫、鱼、鸟、兽来概括整个动植物界的种类,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分类认识。这一分类认识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出来。
《尔雅》大概从战国时期起就已经开始汇集,到西汉才告完成,是一部专门解释古代词语的着作。书中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篇,专门解释动植物的名称。
前6篇主要包括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最末一篇主要讲家养动物。从它的篇目排列次序来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动植物的分类认识,就是分植物为草、木两类,分动物为虫、鱼、鸟、兽4类。
《尔雅》各分篇比较细的动植物分类认识,基本上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观实际。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动植物分类的朴素、自然的认识。这一朴素的分类方式,起源由来已久,流传也比较广。
根据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关动植物名称的文字来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4000多年前,人们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实践中,就已经把某些外部形态相似的动物或植物联系起来,以表示这类动物或植物的共同性;把某些外部形态相异的动物或植物相比较,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异性。如:繁体字的雉、鸡、雀、凤文字,都从“佳”形,有羽翼,表示它们同属鸟类。
甲骨文中关于虫类名称的字形不多,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虫类的分类认识。例如,虫、蚕都从“虫”形,表明它们同属虫类。谷类植物都是草本,生长期短,适宜于农业栽培,是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甲骨文中有关谷类名称的有禾形,表明它们同属一类,都是草本植物。
也许当时人们对各种鱼类还没有严格区分,因此,在甲骨文中没有反映各种鱼类名称的文字。各种鱼类都用形来表示,以示它们同属一类。所以,可以说,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虫、鱼、鸟、兽的分类认识的雏形。
《尔雅》中的分篇,正是应用了这一古老的传统分类方式。从每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清楚地表明,人们对每一类的分类认识是相当明确的。
《释草》中所包含的100多种植物的名称,全部是草本植物。
比如葱蒜类,《释草》中说:“蒮,山韭。茖,山葱。勤,山薤。蒚,山蒜。”
把山韭,山葱、山薤、山蒜等植物名称排列在一起,表明它们是一类的。而韭仍葱、薤、蒜等植物,在现在的分类学上认为是同一属的,称“葱蒜属”。
《释木》中的几十种植物名称,都是木本植物。这说明人们把植物分为草本和木本两类,和现在分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
比如桋栜类,《释木》中说:“桋,赤栜;白者栜。”显然,把栜分为赤、白两种,自然是把桋和栜看作一类,反映我国古代已经有“桋树属”的概念。其他如桃李类、松柏类、桑类、榆类、菌类、藻类、棠杜类等,不一而足。
《释虫》所包含的80多种动物名称中,绝大多数是节肢动物。其余是软体动物。
比如蝉类,《释虫》中把蜩、蚻、蠽、蝒、蜺等动物名称排列在一起,表示它们同属一类。这些不同种类的蝉,在现代分类学上属同翅目蝉科。
又如甲虫类,《释虫》中说:“蛣蜣,蜣蜋。蝎,蛣。蠰,啮桑。诸虑,奚相。蜉蝣,渠略。蛂,蟥蛢。蠸,舆父,守瓜。”把这些名称排列在一起,显然是认为它们同属一类。
蛣蜣就是现在的蜣螂,属鞘翅目金龟子科。蝎又名蛣,是一种甲虫的幼虫。蠰一名啮桑,可能是现在的啮桑,属鞘翅目天牛科。
诸虑和啮桑同类,是甲虫的一种。蜉蝣属鞘翅目金龟子科的一种,名叫双星蛂或角蛂。蛂一名蟥蛢,当是现在的金龟子,属鞘翅目。蠸又名守瓜,是金花虫一类的昆虫,属鞘翅目金花虫科。
古人把这些甲虫排列在一起,列为一类,可知他们已经有甲虫类的概念。甲虫在现在分类学上是鞘翅目的总称。
《释鱼》所列举的动物名称有70多种,种类比较复杂,其中以鱼类为主,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节肢动物、扁虫类和软体动物。
如果按照《尔雅》中“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的概念,把节肢动物、扁虫类和软体动物归入虫类,那么《释鱼》所包含的动物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也就是所谓冷血动物。
《释鸟》列举的动物大约90多种,除蝙蝠、鼯鼠应列入兽类外,其余都属鸟类,大致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鸟类。
《释兽》列举的动物名称大约有60多种,都属兽类,和现代分类学上的兽类同义。
在《释兽》、《释畜》篇中,有“寓属”、“鼠属”、“齸属”、“须属”、“马属”、“牛属”、“羊属”、“狗属”、“豕属”、“鸡属”等名称。从各属所包含的内容来看,这里的“属”,和现代分类学上“属”的定义不尽相同。
比如,“马属”所包含的动物有马、野马,也有良马,还有按毛色变异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的马达40种之多,大抵是家马和野马两类,相当于现代分类上的马科。
再如,“鼠属”所包含的动物有10多种,大多属现代分类上的啮齿目。其他如“鸡属”,基本上和现代分类学上的雉科同义。
《尔雅》中的动植物名称,在排列上是略有顺序的,从它的排列顺序,不难看出古代比较精细的分类认识。
古人在虫、鱼、鸟、兽古老的传统分类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动物概括为大兽和小虫两大类,这是我国古代动物分类认识的又一发展。
根据和《考工记》差不多同时期的《周礼·地官》、《管子·幼官篇》、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汉初的《淮南子·时则训》中的有关记载,大兽所包含的5类动物不是别的,而是羽、毛、鳞、介、裸。
羽,这类动物的形态特征是“体被羽毛”。《考工记》的描述是嘴巴尖利,嘴唇张开,眼睛细小,颈项长,身体小,腹部低陷。因此,“羽属”实际上是古老的传统分类中的鸟类。
毛,古人往往把虎、豹、貔之类的动物称为毛兽,也是因为它们“躯体被毛”的缘故。这类动物实际上是传统分类认识中的兽类。
鳞、介两类是从古老的传统分类的鱼类中分化而来的。鳞,是因它“体被鳞甲”而得名的。一般是指鱼类和爬行类。《考工记》认为小头而长身,团起身体而显得肥大,这正是“鳞”的形象描述。
介,是传统分类认识中鱼类的另一部分,就是龟鳖类。这类动物的躯体包裹在骨甲里面,古人称它为“介兽”。
至于裸属,根据大量事实证实,指的是人类,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人科动物。在古人看来,人的体外没有羽、毛、鳞、介等附属物,所以称为“裸”,意思是裸体的,就是人。
上述5类动物在现代分类学上都同属脊椎动物,因此“大兽”的含义自然也和现代分类学上的“脊椎动物”一词同义。
小虫之属,是以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行动方式以及发声部位来区分的。
据《考工记》记载:骨长在外的,骨长在内的,倒行的,侧行的,连贯而行的,纡曲而行的,用脖子发声的,用嘴发声的,用翅膀发声的,用腿部发声的,用胸部发声的,这些都是小虫类。
小虫之属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是古老的传统分类中的虫类,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无脊椎动物。比如,体外有贝壳的软体动物,以两翅摩擦成声的昆虫等。这是我国古代传统分类认识的一次飞跃。
综上所述,我国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古老的传统分类认识,有了草、木、虫、鱼、鸟、兽的区分,又把动物分为大兽和小虫两大类。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生物学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Ⅱ 远古时代的生物有哪些他们的习性都如何
COPY一个三叶虫的~~
三叶虫(Trilobita),节肢动物门的一纲。背壳纵分为一个中轴和两个肋叶三部分,横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已发现动物化石2500多种,除脊椎动物外,几乎所有的门类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叶虫,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它在寒武纪初期即已出现许多科、属和种,我国已经描述过的三叶虫就有1200多种。晚寒武纪发展到最高峰,志留纪以后逐渐衰亡,而后历经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到了二迭纪末完全灭绝。如今只有在古生代的沉积岩中才能发现它那美丽的化石。在化石中,如果你仔细的倾听,还能听到那2亿年前大海的波涛声和那有关三叶虫的久已失传的故事。多向往那个遥远而美丽,空旷而宁静的年代。多喜爱那个原始而单纯,顽强而壮丽的生命!从失落于2亿年前的三叶虫,我深深地悟出:生命的存在并非是为了完成某个崇高而伟大的使命,而仅仅是一种展现,是对自然界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那种状丽现象的展现,尽管是昙花一现的闪现。我赞美三叶虫,那个曾经是如此壮丽而顽强的生命。如果将地球年龄比作一本共有4500页的厚书,则三叶虫出现于第4000 到4300页之间,占300页,大约3亿年的时间。 而人只是出现于最后一页。人的发展能持续多少页?有三叶虫长吗?不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我们来无所顾及地思考一切,尽一切可能地展现自己吧
其他的如 恐龙 珊瑚 三叶虫 长毛象 剑齿象 肿骨鹿等等,你自己看着写吧!
Ⅲ 远古时代每个世纪都有什么代表性动物啊
动物最早出现在元古代(20.0——5.7),代表动物为单细胞动物,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此后在寒武纪(距今5.7——5.0亿年前)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甚至最原始的脊索动物海口鱼和昆明鱼等出现,三叶虫繁盛。奥陶纪(5.0——4.25)贝类繁多,低等脊椎动物甲胄鱼出现,三叶虫为优势动物。志留纪(4.25——4.05)三叶虫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原始鱼类兴起。泥盆纪(4.05——3.45)三叶虫衰退,鱼类兴盛,昆虫和原始两栖类出现。石炭纪(3.45——2.80)两栖类发展,爬行类出现,昆虫繁盛。二叠纪(2.80——2.48)三叶虫灭绝,昆虫兴盛,两栖类衰退,爬行类渐起。以上从寒武纪到二叠纪即为古生代,此后为中生代。三叠纪(2.48——2.13)爬行类恐龙兴起,无尾两栖类发展。侏罗纪(2.13——1.44)恐龙兴盛,始祖鸟等原始鸟类出现。白垩纪(1.44——0.65)恐龙衰退至灭亡,鸟类兴盛,原始哺乳类出现,灵长类兴起。至此中生代结束,此后为新生代,应该不算远古了,楼主还要吗?
Ⅳ 远古时代,两栖类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分为三类,两个已经灭绝,现存一类包括三目。 迷齿亚纲Labyrinthodontia(灭绝)
壳椎亚纲Lepospondyli(灭绝)
滑体亚纲Lissamphibia
无足目Apoda(或称蚓螈目Gymnophiona):170种
有尾目Caudata:350种,如娃娃鱼
无尾目Anura:3,700种,如青蛙,蟾蜍迷齿亚纲:最古老的两栖动物,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生存于泥盆纪到白垩纪,其中包括爬行动物的祖先。 壳椎亚纲: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动物,仅生存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滑体亚纲:丛三叠纪延续到现代,包括所有现存的两栖动物,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可能历史悠久,但是可靠的化石仅为新生代,现代分布于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吻蚓科Rhinatrematids:最原始的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鱼螈科Ichthyophiids:较原始的蚓螈,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是我国仅有的蚓螈。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分布于印度,介于进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间。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分布于赤道非洲的进步的蚓螈。 真蚓科Caeciliidae:进步的蚓螈,是蚓螈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岛屿中。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唯一的水生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有尾目Caudata: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包括各种鲵和蝾螈,出现于侏罗纪,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其次是东亚和欧洲,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主要分布于东亚的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2属3种,即北美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 小鲵科Hynobiidae:8属30余种,包括小鲵、北鲵、山溪鲵等,主要分布于东亚,北可到北极圈,西到伊朗,我国种类特别丰富。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进步的有尾两栖动物,其中部分成员是高级类型还是原始类型尚不明确。 鳗螈科Sirenidae:特产于北美洲,身体细长,没有后肢。 两栖鲵科Amphiumidae:特产于北美洲,生体细长似鳗,四肢很小。 洞螈科Proteidae:包括欧洲的洞螈和北美洲的泥螈,终生有外鳃的水生两栖动物。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其中有些种类可终生保持幼体特征,生活于水中。 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与钝口螈比较相似。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少数分布于欧洲和中南美洲,也是中南美洲仅有的有尾亚目。 蝾螈科Salamandridae: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也见于北非和北美。 无尾目Anura:包括各种蛙和蟾蜍,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仅蝌蚪有尾。出现于三叠纪,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世界性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丰富,其次是非洲。无尾目可分为始蛙亚目和新蛙亚目,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对于科的划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 始蛙亚目Archaeobatrachia 滑跖蟾科Leiopelmatidae: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新西兰的滑跖蟾和北美洲的尾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 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我国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铃蟾和盘舌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 负子蟾亚目Pipoidea: 负子蟾科Pipidae:原始的无尾目,包括南美洲的负子蟾和非洲的爪蟾。 异舌蟾科Rhinophrynidae:仅以墨西哥的异舌穴蟾为代表,有时被并入负子蟾科。 锄足蟾亚目Pelobatoidea 锄足蟾科Pelobatidae:包括锄足蟾和角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其中角蟾在我国特别丰富。 合附蟾科Pelodytidae:在欧洲和高加索地区各有一种,有时被并入锄足蟾科。 新蛙亚目Neobatrachia 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两栖动物的最大一科,包括多种似蛙和蟾蜍的动物,分布于南美洲。 龟蟾科Myobatrachidae:分布于大洋洲,是细趾蟾在大洋洲对应的成员。 塞舌蛙科Sooglossidae:分布于塞舌尔群岛,分类地位不定,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 沼蟾科Heleophrynidae:分布于非洲最南部,分类地位不定,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 雨蛙科Hylidae:两栖动物的第二大科,分布广泛的树栖蛙类,多数分布于美洲,其次是大洋洲,其中大洋洲的成员有时单列为一科。 附蛙科Centrolenidae:拉丁美洲的小型树栖蛙类。 疣蛙科Allophrynidae:南美洲的小科。 短头蟾科Brachycephalidae:南美洲的小科,体型微小。 达尔文蛙科Rhinodermidae:南美洲的小科。 多指节蟾科Pseudidae:南美洲的小科,即着名的不合理蛙,蝌蚪要比成蛙大很多。 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拉丁美洲的小型蛙类,以毒性强烈着称。 蟾蜍科Bufonidae:分布广泛的大科,但不出现于澳洲、马达加斯加和一些大洋岛屿。 蛙科Ranidae:分布最广泛的两栖动物,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达到北极圈,而在澳洲则只出现在最北方。 树蛙科Rhacophoridaae: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的树栖蛙类,形态习性接近雨蛙,但亲缘关系接近蛙科。 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非洲及附近岛屿的树栖和路栖蛙类。 节蛙科Arthroleptidae:非洲的蛙类,有时被并入蛙科。 姬蛙科Microhylidds:一大科分布广泛的小型蛙类,包括两栖动物中最多的属。
Ⅳ 远古时代的动物资料(种属,外形,灭亡的原因)
奥帕宾虫
在大约5.3亿年前,具有坚硬身体部分(例如壳或骨骼)的早期动物开始出现。它们仍然只能在海洋中活动,这些动物包括甲壳类动物、珊瑚、海星、海绵体和软体动物。到那时,已经出现了许多种类的生命体。这次生命的“爆炸”发生在寒武纪开始的时候。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科学家发现了伯吉斯页岩化石,化石勾画出了寒武纪时期动物的大概模样,这些动物生活在温暖的浅海中。对于我们所熟悉的现代生命体形状来说,那时的确有许多长相奇特的生物。其中就有奥帕宾虫,它长着五个蘑菇状的眼睛,还有一条长长的、用来捕获猎物的紧闭的“喷嘴”。
匹喀虫
一种伯吉斯页岩动物化石对我们来说。可能尤其重要。它就是匹喀虫,以附近的匹喀山命名。这种小的蠕虫状动物身上长着一个硬条,这个硬条贯穿它的整个身体,虽然这并不完全是脊骨,但却非常相似。它也有排成V形的片状肌肉,几乎和现代鱼的肌肉一样。匹喀虫可能是脊椎动物的最早祖先。鱼、爬行类动物、鸟类和像人类一样的哺乳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最近,在中国发现的化石表明,在5.3亿年前,有鳃但没有下颚的鱼就已经开始在海洋中游动了
畸心蛤
在寒武纪时期的所有动物中,最大最凶狠的是60厘米长的畸心蛤,它名字的意思是“奇特的虾”。它有一个像斗篷一样的身体,两只长在柱形物上的大眼睛,还有一对钳子状的手臂
灵考利虫
sorry
艾舍亚虫
sorry
跳虫
跳虫:昆虫纲,弹尾目,跳虫科。
形态特征
跳虫终生无翅,仔虫酷似成虫,大多数种类分布于温带及极区,跳虫是一种小型的无翅昆虫,它们之所以能跳,是靠腹部下力的弹器抵住所栖息的地面,再腾空跃起。向前跳跃的距离可达身长的15倍,在其腹部第四或第五节的这对弹器不用时,可将之把在第三腹节下方的攫器下,在腹部第一节的下方还有一根腹管。这类昆虫通常都是体躯柔软,腹部节数不超过六节,眼不发达,足的胫节,附节愈合成胫附节,尖端有爪,除非是有敌物接近或是受到侵扰,爪尖往往只是用来协助移动而已,在栽培作物上为害根、茎、叶或幼苗。
圣蛤
sorry
翼虫
sorry
维瓦西亚虫
维瓦西亚虫是帽子形状的,长着两排匕首样的“刀刃”。
长头龙
长头龙因头长而得名,迄今所发现的最长的长头龙头骨有2.7米长。长头龙体长可达10米,身体质量可达10吨。它有4个大大的鳍、强壮的颌、巨大的头和短而尖的尾巴,吻部又长又尖,嘴里长满利齿。在1.1亿~9800万年以前,长头龙生活在大洋洲附近的海域。在水中游泳时,长头龙靠尾巴左右摆动以推动身体前进,四肢则用来控制方向和保持平衡。
安第斯达科龙
最近,发现了一种凶猛的海洋怪物的化石。这种海洋怪物在1.35亿年前曾经横行于太平洋海域,研究人员根据一部科幻电影中怪物主角的名字,给它起了一个绰号——“哥斯拉”。它的学名是“安第斯达科龙”,是现代鳄鱼的远亲。安第斯达科龙没有脚,长着鳍状肢,还有像舵一样的尾巴,以及一个形似食肉恐龙的脑袋。
海中蛇颈龙
在9500万~9300万年前北美大陆附近的海域,生活着一种海中蛇颈龙,它的独特之处是有一个6米长的脖子和3米长的尾巴,而它的躯干部分也只有3米。海中蛇颈龙的长脖子就像吸尘器的长管子,能把猎物吸入口中;它的长脖子还增加了头部与身体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它的隐身功能。海中蛇颈龙的脑袋相对较小,嘴里长有可怕的利齿。鱼或乌贼一旦被吸进去后,就会被恐头龙的牙齿挡住而无法逃离,而被吸进的水却可以方便地吐出。海中蛇颈龙长着4条鳍状肢,每条的长度相当于一个成人的高度,这让它游动起来十分有力。海中蛇颈龙喜欢把石头吞入胃中,这些石头不但能让它顺利沉入海底,而且还能帮助消化食物。
泰曼鱼龙
2004年,加拿大的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具距今2.09亿年前的大鱼龙化石,体长居然达21米,刷新了最长鱼龙化石的纪录。鱼龙具有鳍状构造与流线型的头,外形和现代的海豚极为相似,它的体型适合游泳,游泳速度非常快。大鱼龙是鱼龙中体型最大的品种,体长一般在6米以上。地球历史上眼睛最大的动物是泰曼鱼龙,在它的头部两侧有一对圆圆的大眼睛,眼睛直径最大可达30厘米;而现代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眼睛是蓝鲸的眼睛,直径也才15厘米。泰曼鱼龙的嘴巴长而尖,上下颌上各长着一长排锥状的牙齿。泰曼鱼龙的独特之处是,可以在光线暗淡的夜间或者一片漆黑的深海里追捕乌贼、鱼类等猎物。泰曼鱼龙的潜水本领也很出众,可以在600米以下的深海里待上20分钟左右。
无齿龙
在远古海洋中还有一种像大海龟的无齿龙,它的身体又宽又平,生活在2.25亿年前欧洲大陆附近的海域,它的体长约为1米。无齿龙看上去非常像今天的海龟,所以它又叫“砾甲龟龙”。事实上,它与海龟没有多少亲缘关系,属于一种古生盾齿龙。无齿龙的背部和腹部都覆盖着骨质甲片,可以保护它抵御大型海生爬行动物和海中其他食肉动物的攻击。无齿龙虽然没有牙齿,但它的上下颌演化成两片硬喙,有些像鸭嘴,可以啃下岩石上的水生贝壳类动物,并用来碾碎食物。
巨头幻龙
令鱼儿胆颤心惊的“海洋杀手”是巨头幻龙,它们有点像鳄鱼,满嘴长满了钉状尖牙。巨头幻龙主要生活在欧亚地区的海域里,它身长4米,出现于2.3亿年前,是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之一。巨头幻龙天生是水栖动物,它们有时喜欢到沙滩上来晒太阳。到了繁殖季节,母幻龙也像海龟一样拖着沉重的身体到沙滩上来产卵。
瘤龙
一种身上长满疙瘩的瘤龙曾经在地球各地的海洋中肆无忌惮地横行霸道,它是一种最早在北美发现的巨型沧龙,体长有13米左右,光是脑袋就有1.8米长。这种怪物在海里横冲直撞,捕食所有可以吃的东西,所向无敌。分析瘤龙胃部残余物的化石,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甚至包括小沧龙和蛇颈龙。虽然瘤龙的生存年代比较短,在白垩纪后期(距今8500万~7300万年前)出现后不久又灭绝,但是,瘤龙是那个时期最重要且分布最广的食肉动物,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
Ⅵ 远古动物有哪些
三叶虫、头甲鱼,恐龙、始祖鸟、华夏鸟、孔子鸟、 巨齿鲨、猛犸象、剑齿虎、铲齿象、原始人 = = 希望能帮到你= =
Ⅶ 远古时期有什么动物全面一点啊.所有的哦
各种恐龙(如翼龙、暴龙,长颈龙等)、鳄鱼、长毛象、中华鲟、以及大多数鳖类和鸟类(比如珠缳),爬行类中的蜥蜴等
现在还可以看到的远古动物还有,鳄鱼 鲨鱼 鳄龟 科莫多龙 象龟等等
Ⅷ 远古动物有哪些
澳大利亚的野狗很有名的,不过种类很少,原因如下。
在澳大利亚的洞穴深处,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巨型动物的化石,从而向世人揭开了一个已经消失了的远古时代的动物世界……
进化之迷
澳大利亚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却是世界上的哺乳动物之乡,有袋动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类哺乳动物中,有两类生活在这里。一是有袋动物,如袋鼠和树袋熊。二是单孔目动物,以鸭嘴兽和针鼹鼠为代表,单孔目动物与爬虫类及鸟类一样,是靠产卵来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动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盘类哺乳动物,包括从老鼠、鲸类到人类在内的诸多哺乳动物。为什么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会在澳大利亚占据进化优势?这是一个有着1亿年悠久历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几年里,古生物学家们才成功的勾画出了一幅澳大利亚独特的生物进化史祥图。让我们先从亮颗牙齿化石的故事说起,1992年在世界两个不同地方发现的两颗牙齿解决了两个久而未决的疑问。为什么单孔目动物没有利用大陆连在一起的机会离开澳大利亚?又为什么胎盘类哺乳动物同样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进入澳大利亚呢?
直到白垩纪的某个时期(1.46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冈瓦纳古大陆超大陆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陆原先都是连在一起的。一条森林带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始,穿过南极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学家认为在那个时候,三大类哺乳动物的早期形式已经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单孔目动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亚也没有既不会飞又不会游的哺乳动物(会飞的有蝙蝠,会游水的有儒艮),除啮齿类动物之外(大约是500万年之前到达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动物都是由人类在大约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带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颗牙齿解答了第一个问题,这颗牙齿是在6300万年前至61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的。这颗牙齿的发现说明,单孔目动物确实在别处生活过,古生物学家确认这颗牙齿是属于一只鸭嘴兽的,是一个已经灭绝了的物种,被称为巴塔哥尼亚鸭嘴兽。
澳大利亚昆士兰出土的牙齿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胎盘类哺乳动物确实到过澳洲,一些专家认为,这颗牙齿属于原始的、不会飞的胎盘类哺乳动物,一种古有蹄类动物,经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这颗牙齿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万年前。最近的一些发现也证实了其他早期胎盘类哺乳动物也在澳洲生活过。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学家兼古生物学家蒂姆?弗兰纳里将澳洲和南美洲三类哺乳动物的进化史比作一场竞赛。单孔目动物在三者中有着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对能量的需要也较低,在澳大利亚繁盛起来,但在南美洲却输掉了这场竞赛。胎盘类哺乳动物是三者中新陈代谢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兴旺起来,却在澳大利亚落败。有袋动物的新陈代谢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两个大陆都未输掉这场竞赛,但显然在澳洲更为繁荣兴盛。是什么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进化之路?这要从澳洲于4500万年至3800万年前与南极大陆——澳洲与冈瓦纳古陆的最后联系时发生的故事说起。
与南极大陆分开后,澳洲开始了向北缓慢的漂移,这个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澳洲脱离冈瓦纳古陆独自向北漂移这一地质变化是澳洲大陆充满了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过程中,澳洲大陆的气候经历了从温暖潮湿的“温室”气候到寒冷干燥的“冰室”气候周而复始的变化,大约在2300万年前至1500万年前,澳洲大陆经历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温室期,多样性的有袋动物物种大爆发,那时出现的一种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属动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动物。1500万年前之后,气温开始下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段时间内,澳大利亚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起来,澳洲大陆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区变成了半干旱的牧草地。4000万年的岁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经历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陆却正在热带温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虽然在“温室”气候和冰室气候间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却保持着基本稳定的气候环境。而此时,继续向南移动的南极洲却冻成了一片坚冰,北美洲和欧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难。在过去的6000万年里,澳洲大陆在地质学上一直处于一个平静的时期,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大陆所没有的。但是没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动,澳洲的土壤无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贫瘠的。所有这些因素,对于澳洲的野生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袋动物以其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和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样体形的胎盘类哺乳动物更容易生存和繁荣起来。其他一些动物,包括雷鸟和火烈鸟,随着湖泊的干涸以及苍翠的植被变成了稀疏的干草地而遭至灭绝。结果,幸存下来动物的个头越长越大 ,也许是因为植被的质量越来越差,个头大的动物可以吃得多来弥补食物营养的不足。于是,当人类在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澳洲土地上到处都漫游着大批巨型动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狮
澳大利亚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经灭绝了的袋狮。袋狮有着如今许多动物所没有的一些独特的身体特征,作为一种以巨型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他具有许多“捕食猎手”的诸多优势,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样长而有力的尾巴,颌部的肌肉比狮子还要强有力。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袋狮身体结构这些特点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更新世时期活跃在澳洲的这种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狮的尾巴长而有力,很适合这种行动敏捷的捕食动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动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狭长的骨头,当它直立起来的时候,这根骨头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猎物时,会用尾巴帮忙,腾出前爪紧紧抓住猎物,最后以有力的颌部咬住猎物,给予致命的一击。
后腿:袋狮的后腿凝聚着极大的爆发力,但在高速奔跑时可能缺少弹性。古生物学家认为,袋狮的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他喜欢谨慎小心的跟踪猎物,突然出击。尽管袋狮的名字听起来会让人误以为它属于狮子,但它属于大型猫科动物狮子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后爪:可向回收缩的爪子和脚趾适合抓握,这表明,被认为生活在灌木树林环境中的袋狮,有时也许还得爬树,必要的时候,它就是从树上跃下来扑向猎物的,他们的爪子看上去很有点像一只灵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国伟大的解剖学家理乍得?欧文在1859年首次对袋狮进行描述时,将这种动物称为“捕食猛兽中最凶猛最可怕的野兽”。如今手中有了这种动物骨骸可以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也完全赞同欧文当年的断语。袋狮拥有强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锐的利爪,袋狮利用这样的爪子可以灵活的爬树,在捕食中可以紧紧抓住猎物不放。
牙齿:与树袋熊不同,袋狮属于双门齿型,也就是说它的下颌处有两个突出来的前门牙,这种牙齿结构很像鹦鹉的喙,因此早先有些专家认为袋狮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但是现代解剖学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袋狮拥有强有力的颌部肌肉,以及尖锐的前臼齿,他们完全有能力扑咬住任何类型的动物。
鼻腔:袋狮有一个相当大而且高度发达的鼻腔,对于一种捕食者来说,这也许并不奇怪,它们需要极其敏锐的嗅觉。有了这样的能力,袋狮就能跟踪猎物。
大脑:对袋狮的头骨进行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员了解到袋狮大脑的一些主要特征。根据袋狮脑叶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学家们确定袋狮的听觉、视觉和嗅觉能力都相当强。
灭绝之迷
袋狮是澳洲巨型动物之一,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灭绝。是谁又是怎样使他们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遭致灭绝命运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伯尔德分校的地球科学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类是在巨型动物灭绝之前不久抵达澳洲的,这些动物的灭绝一定与人类活动有关。
当人类最早到达澳洲时,那里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动物,那些动物的样子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动物长得像袋熊一样,体形却犹如河马般庞大,它们是地球上 曾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还有些动物长得像袋鼠,但它们却不是吃草为生,而是伸起两只高过头顶的手臂,扯下树枝,吃树上的叶子。还有一些动物则从树上寻找昆虫吃。澳大利亚有着独特的自然发展史。当它与其他地方完全隔离开以后,唯一在这块大陆上兴旺发达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动物。食物链最高层的以大型动物为食肉动物,如袋狮,通常潜伏在树上,等待着猎物走到近旁,然后从树上跃出扑向猎物,袋狮也属于有袋动物,现代已经没有与他们相像的动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动物丽纹双门齿兽 ,是一种超大的袋熊,是曾经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重约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现已灭绝的最大的袋鼠重约440磅。澳大利亚大型食肉动物有袋狮、袋狼、塔斯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还有虫类肉食动物陆地鳄鱼和巨蜥,这些大型动物最终都消失了。在人类到达澳洲之后不久,大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之间,澳洲的大多数巨型动物物种,无论是肉食性动物还是食草性动物,都渐渐灭绝。巨大的袋鼠、雷鸟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类开始登上这块大陆之后,澳大利亚当地的哺乳动物已经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确切的原因,至尽仍然是一个迷。幸运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动物生存了下来,包括如今幸存下来的最大的有袋动物——红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亚现今仍然是有袋动物和单孔目动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能够确保这些动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鸸鹋等,能够安然度过新一轮由人类在世界各地引发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灾难。
Ⅸ 远古时期有哪些动物!详细
蜻蜓尺寸超过老鹰
据悉,《与怪物同行》中的明星级怪物名叫Meganeura的巨型蜻蜓,它的翅膀翼展有0.7米,就像是一只老鹰,它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飞行昆虫。
记录片显示,古生代还生活着一种背上长着帆状鳍、模样极像恐龙的可怕生物——Edaphosaurus,它像河马一般大,尽管它的模样和人类没有丝毫相像之处,但却是人类在地球上最遥远的“亲戚”。
乌龟体形巨如犀牛
记录片中还出现了一种名叫Scutosaurus的巨大乌龟,它像犀牛一样庞大,喜欢成群结队行走,用响亮的吼叫声互相交流。就像现代的乌龟亲戚一样,这种史前巨龟也是素食主义者——它们只对美味的植物感兴趣。尽管模样可怕,但却不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威胁。
除此之外,古生代最可怕的怪物还包括一种可以长到3.5米长的巨型爬虫动物Dimetrodon,它是地球上大型爬虫动物的开端。古生代的食肉“怪物”还有一种叫做Hyneria的大鱼;一种可以长到3米高的掠食怪兽Gorgonopsid;一种有人头那么大的蜘蛛。
Ⅹ 远古时代的生物
石器时代归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 海洋动物 不论是海生动物还是陆地动物,上新世的动物已经相当现代化了,陆地动物还有些原始。最早的类人的动物在上新世末出现。 哺乳动物 在北美洲,啮齿目动物、乳齿象和铲齿象类,负鼠依然昌盛,而有蹄类动物则变少,骆驼、鹿和马的数量降低。犀牛、貘和爪兽类灭绝。食肉动物中鼬鼠家族种类增多,两只雷兽为赢得配偶和领地而斗很成功。树懒、雕齿兽和犰狳等沿巴拿马地峡从南美洲进入北美洲。 在欧亚大陆上啮齿动物繁荣,而灵长目的分布范围减小了。象、鬣齿兽和剑齿兽属动物在亚洲繁盛。蹄兔从非洲进入亚洲,马的分布减少了,而爪兽类和犀牛相当成功。牛和羚羊也很繁盛,一些骆驼从北美洲进入亚洲。鬣狗和早期的剑齿虎出现。 在非洲有蹄类动物最多,灵长目动物继续它们的进化,上新世末期南方古猿出现。啮齿动物和象的数量增加,牛和羚羊不断有新的种类出现,后来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多于猪的种类和数量。早期的长颈鹿出现了,骆驼从北美洲经过亚洲进入非洲。马和现代的犀牛出现。食肉动物有熊、犬科动物、鼬鼠、猫科动物、鬣狗和香猫。在这么多竞争者的压力下鬣狗开始成为腐食动物。 白垩纪后北美洲的动物首次重新进入南美洲,北美洲的啮齿动物和灵长目动物与南美洲的类似动物混合。南美洲的滑距兽、雕齿兽、树懒和小的犰狳比较成功。 在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哺乳动物依然是有袋目动物,其中包括食草的袋熊、袋鼠和双门齿目动物。肉食的有袋动物有袋狼和袋狮,啮齿动物进入澳洲,蝙蝠也很繁荣。单孔目的今天的鸭嘴兽出现了。在海洋中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编辑本段海洋 除鲸外海洋中的哺乳动物还有海牛、海豹和海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