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形态:身体呈辐射对称,身体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这是对水中固着生活和漂浮生活的一种适应,以便获取周围更多的食物。
结构:身体结构简单,体壁有两胚层,有原始消化腔有口无肛门: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
功能:腔肠动物的骨骼主要为外骨骼,具有支持和保护功能,上皮还具有像神经一样的传导功能,
腔肠动物所排出的刺丝具有粘着及捕食功能。
(1)腔肠动物如何扑食扩展阅读: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形成天然堤端口,能稳固海岸。但在海底的暗礁,则会影响船只航行。
2、珊瑚礁可以制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筑材料。珊瑚也可作观赏及装饰用。
3、部分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体有伤害性,甚至可导致死亡。
‘贰’ 腔肠动物的捕食方式是什么
腔肠动物动物界的一门,又被称为刺胞动物。腔肠动物(Coelenterata)门是比海绵动物稍高等的后生动物。体壁内、外两胚层间,有一层非细胞质的中胶层。水和食饵以及不消化的残屑经顶端的大孔(口)出入于内腔(腔肠)。口的周围环生一定基数或其倍数的触手。外胚层及触手上有一种特殊的刺细胞,能翻出刺丝,放射毒素,用以捕食与袭击敌害。通常可分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形态,一体一形、一体两形或一体多形。除行有性生殖外,盛行裂体和出芽的无性生殖(很多种类形成树枝形群体),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种类很多,一般分为水螅虫纲、钵水母纲、珊瑚虫纲、栉水母纲四纲。少数种类可供食用(如海蜇),骨胳充工艺雕刻用材和珍贵装饰用品(如红珊瑚)。
分为有刺胞类(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和无刺胞类(栉板类或栉水母类)2个亚门,前者有刺细胞,后者有粘细胞;由于后者完全不具水螅型,所以也可把两者各作为独立的门,即有刺胞动物门(Cn-idaria,或狭义的腔肠动物)和有栉板动物门(Ct-enaria,或栉水母门Ctenophora)。一般认为成体仍保持着原肠胚的形态。身体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所构成,无中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充有琼质样的胶质,称为胶质层,(有人把散在其中的游走细胞看作为中胚层性的细胞)。由内胚层形成的原肠即为腔肠。内胚层细胞司消化作用进行细胞内消化。原口可成为成体的口。
腔肠动物大约有1 万种,有些生活在淡水中,但多数生活在海水中。这类水生动物身体中央生有空囊,因此整个动物有的呈钟形,有的呈伞形,分为水螅型(口朝上)和水母型(口朝下)。腔肠动物的触手十分敏感,上面生有成组的被称为刺丝囊的刺细胞。如果触手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末端带毒的细线就会从刺丝囊中伸出,刺入猎物体内,麻痹或杀死猎物。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叁’ 腔肠类动物的简单介绍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又称刺胞动物门。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大多数在浅海,有些在深海,现存种类大约有11000种。
腔肠动物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腔肠动物是后生动物的开始, 所有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的特征
(1)辐射对称
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心轴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是一种原始的对称方式,适应固着和漂浮生活,定向运动能力差。
一些种类(例如珊瑚纲)已经发展出两辐射对称。
两种基本的结构类型,即水螅型(polyp)和水母型(mesa)。
(2)二胚层,原始消化腔
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动物(内、外胚层) 。
在两个胚层之间有中胶层。
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兼有消化和循环的作用,又称消化循环腔。
有口无肛门。口为原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
兼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3)有组织的分化
上皮组织占优势,由它形成体内外表面,并分化为各种细胞,包括: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腺细胞、间细胞、感觉细胞、刺细胞等。
(4)刺细胞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卫性细胞。
分布在外胚层细胞中,以口区、触手上最多,但在钵水母纲及珊瑚纲的内胚层上也有大量分布,以帮助捕食。
每一个刺细胞有一囊状的刺丝囊,囊中有毒液及盘绕的刺丝,刺细胞外侧常有一刺针,能接受刺激,受刺激时刺丝连同毒液能立即射出,使对手麻醉或死亡。
(5)神经网
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没有神经中枢,神经冲动的传导一般是不定向的,被称为扩散神经系统。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比较慢。
(6)世代交替
世代交替指的是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水螅纲和钵水母纲的大部分种类存在世代交替现象。营固着生活的水螅体为无性世代;营自由生活的水母体为有性世代。水螅体以无性生殖(出芽或横裂)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体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两种世代有规律的相互交替。
珊瑚纲的全部种类以及水螅纲、钵水母纲的少数种类一生只有水螅型或者水母型,但是也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只是二者并不交替进行。
(7)多态现象
水螅纲中有许多营群体生活的种类含有营养体与生殖体两种形态与机能完全不同的个体,这种现象称为二态现象。
群体中假如包括两种以上不同形态与机能的个体,则称为多态现象。
其生物学意义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劳动分工,通过群体中个体的形态分化来担任不同的生理机能,使得群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腔肠动物的主要分纲
水螅纲(hydrozoa)
钵水母纲(Scyphozoa)
珊瑚纲(Anthozoa)
水螅纲(hydrozoa)
本纲动物绝大多数海产,少数生活在淡水中。腔肠动物的淡水种类均属于本纲。单体或群体生活。大部分种类生活史中有水螅型和水母型,或同时存在于群体中形成二态或多态,或交替出现形成世代交替;少数种类只存在水螅型或水母型。
常见种类有水螅(Hydra)、筒螅(Tubularia)、薮枝虫(Obelia)、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钩手水母(Gonionemus)、僧帽水母(Physalia)等。
钵水母纲(Scyphozoa)
本纲动物全部海产。生活史主要阶段是单体水母,水母型构造比水螅水母复杂,水螅型不发达或完全消失,且经常以幼虫的形式出现。
代表种类有各种大型水母,如:海月水母(Aurelia)、海蜇(Rhopilema)。
珊瑚纲(Anthozoa)
珊瑚纲是腔肠动物门最大的一个纲, 全部海产。
全部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生活史中没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纲的水螅型结构较水螅纲复杂, 身体为两辐射对称。
常见种类如红珊瑚(Corallium rubrum )、细指海葵(Metridium )、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生
腔肠动物是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
从其个体发育看,一般海产的腔肠动物都经过浮浪幼虫阶段,由此可推测:最原始的腔肠动物是能自由游泳、具纤毛、外形象浮浪幼虫的动物,即梅契尼柯夫假想的群体鞭毛虫,细胞移入后形成原始二胚层动物(原始的水母型),发展成腔肠动物。
在现存的腔肠动物中,水螅纲无疑是最低等的一类,因为其水螅型与水母型的构构都比较简单,生殖腺来自外胚层。钵水母纲水螅型退化,水母型发达,结构较复杂。珊瑚纲无水母型,只有结构复杂的水螅型。后两纲的生殖腺又都来自内胚层,因此认为,钵水母纲和珊瑚纲可能起源于水螅纲,沿着不同的途径发展而来的。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些种类有食用价值,有些可治疗疾病。
毒素可作为新的药物开发研究。
可用于地质学和油气勘探。
珊瑚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境之一,为其他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环境。
仿生学,例如模拟水母的感觉器—触手囊的风暴预告仪器,能提前15小时作出准确预告。
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材料,用于探讨发育和进化等问题。
观赏价值。
有些种类刺细胞分泌的毒液对人的危害较大,可造成严重创伤。
有些钵水母对渔业生产有害。
‘肆’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身体呈辐射对称,有的为两辐射对称
2、两胚层和原始消化腔
3、细胞出现原始的组织分化
4、网状神经系统(扩散或散漫神经系统)
5、特有的刺细胞
6、水螅型和水母型
7、有性和无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海产种类有浮浪幼虫期
(4)腔肠动物如何扑食扩展阅读:
腔肠动物举例:
水螅(学名:Hydra),腔肠动物,身体圆筒形,褐色,口周围有触手,是捕食的工具,体内有一个空腔。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包含有无芽体(Bud)、精巢(Testes),多见于海中,少数种类产于淡水,附着在池沼,水沟中的水草或枯叶上。
最常见的有褐水螅(H. fusca),绿水螅(H. viridis)。水螅一般很小,只有几个毫米,需要在显微镜下研究。很多科学家着重研究它们为什么老化速度极慢。
‘伍’ 腔肠动物的生活习性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又叫刺胞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个门。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大多数在浅海,有些在深海,现存种类大约有11000种。 腔肠动物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腔肠动物是后生动物的开始, 所有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的特征 (1)辐射对称 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是一种原始的对称方式,适应固着和漂浮生活,定向运动能力差。 一些种类(例如珊瑚纲)已经发展出两辐射对称。 两种基本的结构类型,即水螅型(polyp)和水母型(mesa)。 (2)二胚层,原始消化腔 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动物(内、外胚层) 。 在两个胚层之间有中胶层。 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兼有消化和循环的作用,又称消化循环腔。 有口无肛门。口为原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 兼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3)有组织的分化 上皮组织占优势,由它形成体内外表面,并分化为各种细胞,包括: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腺细胞、间细胞、感觉细胞、刺细胞等。 (4)刺细胞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卫性细胞。 分布在外胚层细胞中,以口区、触手上最多,但在钵水母纲及珊瑚纲的内胚层上也有大量分布,以帮助捕食。 每一个刺细胞有一囊状的刺丝囊,囊中有毒液及盘绕的刺丝,刺细胞外侧常有一刺针,能接受刺激,受刺激时刺丝连同毒液能立即射出,使对手麻醉或死亡。 (5)神经网 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没有神经中枢,神经冲动的传导一般是不定向的,被称为扩散神经系统。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比较慢。 (6)世代交替 世代交替指的是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水螅纲和钵水母纲的大部分种类存在世代交替现象。营固着生活的水螅体为无性世代;营自由生活的水母体为有性世代。水螅体以无性生殖(出芽或横裂)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体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两种世代有规律的相互交替。 珊瑚纲的全部种类以及水螅纲、钵水母纲的少数种类一生只有水螅型或者水母型,但是也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只是二者并不交替进行。 (7)多态现象 水螅纲中有许多营群体生活的种类含有营养体与生殖体两种形态与机能完全不同的个体,这种现象称为二态现象。 群体中如果包括两种以上不同形态与机能的个体,则称为多态现象。 其生物学意义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劳动分工,通过群体中个体的形态分化来担任不同的生理机能,使得群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腔肠动物的主要分纲 •水螅纲(hydrozoa) •钵水母纲(Scyphozoa) •珊瑚纲(Anthozoa) 水螅纲(hydrozoa) 本纲动物绝大多数海产,少数生活在淡水中。腔肠动物的淡水种类均属于本纲。单体或群体生活。大部分种类生活史中有水螅型和水母型,或同时存在于群体中形成二态或多态,或交替出现形成世代交替;少数种类只存在水螅型或水母型。 常见种类有水螅(Hydra)、筒螅(Tubularia)、薮枝虫(Obelia)、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钩手水母(Gonionemus)、僧帽水母(Physalia)等。 钵水母纲(Scyphozoa) 本纲动物全部海产。生活史主要阶段是单体水母,水母型构造比水螅水母复杂,水螅型不发达或完全消失,且常常以幼虫的形式出现。 代表种类有各种大型水母,如:海月水母(Aurelia)、海蛰(Rhopilema)。 珊瑚纲(Anthozoa) 珊瑚纲是腔肠动物门最大的一个纲, 全部海产。 全部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生活史中没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纲的水螅型结构较水螅纲复杂, 身体为两辐射对称。 常见种类如红珊瑚(Corallium rubrum )、细指海葵(Metridium )、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生 腔肠动物是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 从其个体发育看,一般海产的腔肠动物都经过浮浪幼虫阶段,由此可推测:最原始的腔肠动物是能自由游泳、具纤毛、形状象浮浪幼虫的动物,即梅契尼柯夫假想的群体鞭毛虫,细胞移入后形成原始二胚层动物(原始的水母型),发展成腔肠动物。 在现存的腔肠动物中,水螅纲无疑是最低等的一类,因为其水螅型与水母型的构构都比较简单,生殖腺来自外胚层。钵水母纲水螅型退化,水母型发达,结构较复杂。珊瑚纲无水母型,只有结构复杂的水螅型。后两纲的生殖腺又都来自内胚层,因此认为,钵水母纲和珊瑚纲可能起源于水螅纲,沿着不同的途径发展而来的。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些种类有食用价值,有些可治疗疾病。 毒素可作为新的药物开发研究。 可用于地质学和油气勘探。 珊瑚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境之一,为其他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环境。 仿生学,例如模仿水母的感觉器—触手囊的风暴预报仪器,能提前15小时作出准确预报。 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材料,用于探讨发育和进化等问题。 观赏价值。 有些种类刺细胞分泌的毒液对人的危害较大,可造成严重创伤。 有些钵水母对渔业生产有害。
亲,请采纳哦~
这样可以么?
‘陆’ 水螅等腔肠动物身体较小 它们如何捕获猎物呢
水螅以水生之小动物为食,而刺囊细胞的刺针先受到刺激,刺囊细胞因受到刺激而释出刺囊,刺入猎物体分泌毒液,把食物麻醉。麻醉后的食物再利用触手将食物放入口,然后吞入消化循环腔中,内层细胞进行消化工作,最后体内获得养分。
‘柒’ 腔肠动物的进化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腔肠动物才是真正后生动物的起点。所有的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腔肠动物阶段的进化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体呈辐射对称:多孔动物的体型多数是不对称的,从腔肠动物开始,体型有较固定的对称形式,本门动物的体型一般为辐射对称。这种体型只有上下的差别,无左右之区分。这是腔肠动物对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的一种适应。有些腔肠动物如海葵已出现了两辐射对称体型,这是由辐射对称向两侧对称发展的一种过渡体型。说明动海绵动物体型也是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逐渐发展的。
2、出现了原始的消化腔:从腔肠动物开始,出现了内、外两个胚层,两胚层间有由内、外胚层分泌的中胶层。由内、外胚层围成的腔道,是来自胚胎发育的原肠腔。它与海绵动物的中央腔不同,具消化功能。可进行细胞外和细胞内消化。与高等动物肠的功能相似。因此,这种原始的消化腔又兼有循环作用,可以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动物体各部,故又称之为消化循环腔。
3、开始有简单的上皮肌肉组织等的分化:腔肠动物在细胞分化的基础上,开始分化出简单的原始上皮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等。腔肠动物出现了皮肌细胞。皮肌细胞是组成内、外胚层的主要细胞。它既是表皮细胞,有保护功能,又是肌肉细胞,有伸缩功能,起肌肉样作用。初步具有上皮、肌肉组织样的双重功能。
4、具刺细胞和刺丝囊:刺细胞和刺丝囊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捕食、抗敌武器,也是本门动物分类的依据之一。刺细胞多产生于外胚层,由间细胞形成的。刺细胞向外的一端有刺针,内有细胞核和刺丝囊。刺丝囊有各种形状,种类也较多。据研究,腔肠动物的刺丝囊约17种。其中水螅具四种。即穿刺刺丝囊、卷缠刺丝囊和两种粘性刺丝囊。穿刺刺丝囊呈囊袋状,囊内有中空的刺丝。当刺针受到刺激时,刺丝随即从囊中向外抛出,把毒汁注入敌害或捕获物体内,使之麻醉或死亡。卷缠刺丝囊可缠绕被攻击物体上的刺毛,使其不易逃跑。而两种粘性刺丝囊则可分泌粘性物质帮助捕食或运动。
5、腔肠动物一般都具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这两种基本形态在生活史中交替出现,是世代交替形成的。而世代交替是适应水中生活方式的结果。水螅型适应水中固着生活,身体呈圆筒状,一端有用作固着的基盘,另一端是口,口周围有触手。有的种类如珊瑚类的基盘和体壁的外胚层还可分泌钙质或硅质骨骼。水母型适应水中漂浮生活,体呈圆盘状,其突出的一面称外伞,凹入的一面称下伞。下伞中央有一悬挂的垂管,管的末端是口,口进去是消化循环腔。伞缘有触手和感觉器官,下伞缘有向内突入的环状薄膜,称环膜。若将水母型沿其横轴向上翻转180度,使下伞向上,则两种形态的结构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水母型较扁平,中胶层较厚,在伞缘有神经环、平衡囊或触手囊。这些特点是与水母型适应水中漂浮生活紧密相关的。这两种基本形态有的种类如水螅类同时具有,有的种类如钵水母类水螅型退化或无,水母型发达;有的种类如珊瑚类则只有水螅型,而没有水母型。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腔肠动物在中胶层近外胚层的一侧,分布有许多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具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疏松的神经网,构成了最原始的散漫神经系统或称扩散神经系统。这些神经细胞又与内、外胚层的感觉细胞和皮肌细胞相联系,这样感觉细胞接受刺激,神经细胞司传导,皮肌细胞司动作,它们互相结合组成了神经肌肉体系。这个体系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或食物的)都能产生有效的反应。并借此进行捕食、避敌和调节整体的活动。除神经网外,有的种类如水螅纲的水母型和钵水母纲在其伞缘还形成了神经环。但本门动物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的方向不固定,传导的速度很慢,比人慢千倍以上。这都说明腔肠动物神经系统的原始性。
腔肠动物的感觉器官各种类间差异很大,构造繁简不一。有的种类如水螅仅是感觉细胞;有的种类如海月水母为结构复杂的平衡囊或触手囊。囊内有钙质平衡石,囊上有感光的眼点,囊下面的缘膜上有感觉细胞和纤毛。另外在整个感觉器上还有两个司嗅觉的嗅窝。
7、生殖和世代交替:腔肠动物的生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无性生殖与海绵动物相似,为出芽生殖,即母体的部分体壁向外突出形成芽体。芽体生成后,脱离母体而成为新个体,有的芽体长大后,不脱离母体而成复杂的群体。有的种类如海葵的无性生殖连有基盘碎裂(即基盘在移动时留下的小块,在固着物上再生成小海葵)或以身体纵裂的方式产生新个体。
有性生殖的种类多是雌雄异体,也有少数为雌雄同体。生殖腺由间细胞分化而成。有的种类如水螅类来源于外胚层,有的种类如钵水母类和珊瑚类来源于内胚层。雄性生殖腺成熟时,把精子排入水中,随水流进入雌体内进行体内受精或精、卵均排人水中,在体外受精。雌雄同体的种类仍是异体受精。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期到肠胚期,发育成体表长满鞭毛的浮浪幼虫或称纤毛幼虫。这种幼虫生活一个时期后沉入海底,附在固体物上,再发育成新个体。在水螅型和水母型同时具备的种类,水螅世代可用无性生殖方式产生水母型,水母世代长大成熟后,又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水螅型。生活史中的这种现象,称为世代交替。
此外,腔肠动物无专门的呼吸和排泄器官。呼吸作用是借体内、外表面的细胞与周围的水进行气体交换来维持的。即从细胞表面周围的水中得到氧,又把二氧化碳同时排人水中。因其消化循环腔内的水不断流动,又与外界水周而复始的循环,腔内的水始终含有较多游离的氧,可供体内表面细胞呼吸之用。排泄作用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代谢产生的废物由体壁表面的细胞排入周围的水中或排入消化循环腔的水中,然后经口排出体外。
‘捌’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主要特征:
1、肌肉与运动:
刺胞动物很少能做主动的移位运动,运动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特别是水螅型。运动是由表皮肌肉细胞中肌原纤维的收缩所引起。例如水螅的身体可做伸缩运动,伸展时体长可达15~20mm,收缩时体长仅0.5mm,这种伸缩是爆发式的,每5~10分钟左右爆发一次,主要是由外皮肌细胞的纵行肌原纤维的收缩所引起。
2、取食与消化
刺胞动物都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由于食物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水螅类动物伸长触手,并放出刺丝囊以缠绕、麻痹、毒杀捕获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
3、呼吸与排泄
刺胞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及排泄器官,由于身体是由两层细胞围绕胃循环腔所组成,并通过口使胃腔与外界相通,实际上体壁的两层细胞均与外界环境接触,所以呼吸与排泄作用可以由体壁细胞直接独立进行。
4、神经传导及感官
刺胞动物是最早出现神经结构的多细胞动物。神经结构原始,是由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联合成神经丛或神经网,一般位于外表皮细胞基部肌肉层之外,呈网状分布。
(8)腔肠动物如何扑食扩展阅读:
刺胞动物不仅有细胞分化,而且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刺胞动物的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两层细胞之间的中胶层构成。外胚层有4种细胞:上皮肌肉细胞、腺细胞、间细胞、刺细胞。
在水螅类分布于表皮层中,特别是在口区、触手等部位,在钵水母及珊瑚类除了分布于体表及触手外,消化腔的胃丝、隔膜丝上也有大量的分布以帮助捕食。刺细胞是一种特化了的上皮肌肉细胞,核位于基部,细胞顶端具一个刺针,伸出体表,其超微结构相似于鞭毛;刺的基部也有基粒。
刺细胞内有一刺丝囊,囊的顶端为一盖板,囊内为细长盘卷的刺丝。当刺针或刺细胞受到刺激时,刺丝囊由刺细胞中被排出,同时刺丝也由刺丝囊外翻出来,形成不同长度的刺丝,用以捕食及防卫。
实验证明刺丝囊的排放机制是由机械刺激及化学刺激的联合作用所引起,单独地使用其中任何一种刺激并不引起排放。外界刺激作用于刺细胞,引起刺丝囊由周围细胞质中吸收水分,改变囊壁渗透性,刺细胞随之收缩,增加了刺丝囊内的压力,刺丝冲破盖板外翻出来而引起了排放。
‘玖’ 水螅的形态、捕食、消化、运动、呼吸、生殖是怎样的
水螅属于腔肠肠动物,它的形态是透明的有很多的触手,一般生活在清澈的溪流,通过触手上面的一些毒素来捕食,它的消化比较简单,里面有一些消化腔。运动的话是没有眼睛的所以通过辐射对称的方式,生殖的话是出芽生殖。
‘拾’ 扁平动物和腔肠动物如何获取食物
扁形动物主要是寄生,消化管结构简单,直接吸食寄主现成养料为主。腔肠动物自由生活,主要通过触手、刺细胞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