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动物世界 > 有袋类动物有哪些

有袋类动物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7-07 01:18:50

㈠ 地球上有袋类动物有哪些

有袋类是哺乳类动物中的一种,其特征是早产,早产儿会待在母体之育儿袋里吸奶长大。该类动物以其口袋状之育儿袋得名。育儿袋是一层覆盖乳头的皮肤。现今存活的此类动物如袋鼠、腹鼠和无尾熊。 编辑本段特征 雌性有袋类拥有用来抚育幼兽的育幼袋,且拥有两条共用开口的阴道,分别通往子宫内不同部位;而雄性则通常拥有一具纯粹用来输送精液的分岔阴茎。不论雄性或雌性,废物都是经由一种称为泄殖腔的构造来排放。 怀孕中的雌性会在子宫内长出卵黄囊以供给胚胎营养。而胚胎在发育早期约4到5周就会出生,之后爬行到母亲的育幼袋内,并吸取位于袋内的乳头。数周之后,幼兽将可暂时或永久性地离开育幼袋。 比起胎盘动物,有袋类较早将幼兽产出,且没有发展出用来保护胎儿免受母体免疫系统攻击的胎盘构造。虽然早产且体型小的幼兽在生存上有较大的危险,但如此一来也减少了怀孕时的风险,例如不必在生活不易的季节里怀有大型胎儿。 由于出生后的幼兽必须爬行到母亲的乳头位置,因此至少在出生时,它们的前肢比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更加完全。而这可能也是造成有袋类的行动范围较胎盘类小的原因。有袋类的前肢必须发展出可供爬行的爪子,因此不像胎盘类一样发展出具有其他功能的鳍、蹄或是翅膀。 编辑本段出现和分布 恐龙灭绝的一千万五百年后, 新生代初期, 经过陨石浩劫, 恐龙的位置顺理成章地让给哺乳类动物。 有袋类是哺乳动物的一个目,主演分布在大洋洲,此外美洲也有少数。距今约5000万年前, 澳洲和南极洲分开, 被辽阔的海洋和其他陆地隔开, 自此踏上了隔离演化的道路: 现生的有袋类动物均分布于大洋洲及南美洲的草原地带,不过在白垩纪晚期及第三纪早期的时候,可能遍布于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它们是哺乳类中一个古老的类群,随着高等哺乳动物-真兽类的兴起,在生存竞争上处于劣势,特别是成为食肉类动物的捕食对象,使其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大陆相继绝迹。而在此之前,大洋洲就已经与其他大陆分离开来,形成一个“世外桃源”,孤立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不仅食肉类等高等哺乳动物未能侵入,而且气候环境等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使得有袋类动物能够幸运地生存至今,并且由于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了类似于高等哺乳动物的各种生态类群,如生活方式类似于狼、鼬等食肉类动物的袋狼、袋鼬;生活方式类似于鹿、羊和羚羊等食草类动物的袋鼠;生活方式类似于旱獭、松鼠、野兔等啮齿类或兔类的袋熊、袋貂和袋兔等等。大洋洲也因此成为研究动物的适应辐射和进化趋同的重要地区,并被称为“活化石的博物馆”。 澳州的动、植物都独立发展。由于完全没有种族上的来往, 基于环境适应的考虑, 当地的动物开始发展出有育儿袋的特征, 就是今天着名的有袋类动物。简单点来说, 有袋类动物是隔离演化的产物。澳州的有袋类动物总共有二百五十多种, 袋狼也在地球上生活超过几百万年, 但由于种族老化, 五万年前只是余下一个品种。 其他着名的有袋类动物还有: 袋鼠、袋熊、无尾熊等等, 有袋类动物在澳洲生存几千万年, 它们并没有外来的敌人, 因为几千公里阔的大海洋已经把澳洲跟所有的其他动物分开。有袋类动物有不少是靠吃植物为生的, 由于没有外来的敌人, 唯一能够抑制它们数量的因素就是袋狼。袋狼约长一公尺, 特征是它的背后有15~20条像老虎的斑纹。 后兽次亚纲中唯一的一个目就是有袋目。它在白垩纪起源于古兽类祖先后即经历了大发展,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与原始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处于多少相等的地位而彼此竞争着。但是随着新生代的来临,有胎盘类开始显示出更加强劲的进化优势,使得有袋类在大部分的大陆区域内大大衰退并最终灭绝。 编辑本段有袋类动物的世外桃源 然而在两个地区里,有袋类在与世界其它地区隔绝的“世外桃源”里继续生存着。 一个地区是澳大利亚,在白垩纪或白垩纪末期在有胎盘类还没有来得及侵入时就与亚洲大陆完全分开。由于没有有胎盘类的竞争,有袋类得以充分发展并产生了广泛的适应辐射(像光线四射般地进化从而占领各种生态龛),产生了肉食性的袋鼬类及植食性的袋兔类和双门齿类。直到今天,有袋类仍是澳大利亚占优势地位的哺乳动物;袋狼、袋獾等食肉动物追逐着各种袋鼠,扮演着与亚洲大陆腹地的狼、獾以及各种鹿类和牛羊类相似的生态角色。 负鼠--一种现生的美洲有袋类 另一个地区是南美洲,在第三纪早期由于地峡断裂而与北美洲隔离。在隔离之前,它庇护了一个包括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类的动物群。在隔离之后,因为进步的有胎盘类没有机会从北美大陆进入,有袋类得以继续进化发展,成为遗留下来的原始有胎盘类后裔的有力竞争者。它们一直相当成功地生活到第三纪结束,那时候南美洲又一次通过地峡与北美洲联结起来,高度进化了的有胎盘类从北方入侵,激烈的竞争造成了绝大多数有袋类和原始的土着有胎盘类的灭绝。 有袋类在其它地区的发展是有限的。在第三纪的早期和中期,它们曾经生活在欧亚大陆,但是后来就从这些地区消失了。 编辑本段类别 有袋类动物,以没有真正的胎盘,出生时幼兽发育不全,需要在育儿袋内抚育后代为特征。现只有在大洋洲和南美洲保存有并且非常繁盛。现存的有袋类可以分成美洲的负鼠()、新袋鼠(鼠),大洋洲的袋鼬(包括袋鼬、袋狼和袋鼹等)、袋狸和袋貂(包括袋鼠、袋貂和袋熊等)5大类, 编辑本段幼儿的生活 有袋类动物的育儿袋中也有乳头,幼儿也是吃奶长大的。由于有袋动物的幼儿出生时样子非常不成熟(譬如袋鼠的初生幼仔像一条粉红色的肉虫),所以从进化学的角度看,它们比普通胎生动物更低级原始。 袋鼠 编辑本段科 现生的有袋目动物共有237种左右,分为负鼠科、袋鼬科、袋鼹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个科,其中新袋鼠科的分布局限于南美洲的部分地区,负鼠科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其余均分布于大洋洲。 在有袋类动物中,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爱的珍兽,它的形象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以致于几乎成了澳大利亚的同义词。关于它的英文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在18世纪,英国的一个航海家率领船队第一次来到大洋洲,当他们看到这种前腿短、后腿长的怪兽时,感到非常惊异,就问当地的土着居民怎样称呼这种动物,土人回答:“康格鲁”(kangarooo)。于是,“康格鲁”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并沿用至今。可是人们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堪加鲁”在当地土语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编辑本段袋鼠科 袋鼠科是有袋类的典型动物,共约有52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附近若干岛屿,并被引入到新西兰,大多数种类陆栖,只有树袋鼠树栖。生活于森林灌丛地带的灰大袋鼠和生活于草原地带的赤大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科的代表种类,它们的身长约为1.5米,尾长约为1.2米,体重70-90公斤,相貌奇特,若人喜爱。它们的头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适应于跳跃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来搂取食物,后肢强大,趾有合并现象,一步可跳5米远,时速可达40-65公里。尾长大,为栖息时的支撑器官和跳跃时的平衡器。夜行性,白天隐藏在草窝中或浅洞中。喜欢集小群活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1-2仔,孕期约为33天。 编辑本段其他 自从欧洲人在1788年移民到澳大利亚,又引进了许多新的动物,很多种有袋类动物的原始生活状态被破坏了,受种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已有6种小型袋鼠灭绝。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的加剧,对今后有袋类的生存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目前有袋目中共有约17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7种被列入附录II。对现生的有袋类动物如果不严加保护,这个在兽类演化上十分独特,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类群,终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增加,而迅速地减少或灭绝。

㈡ 现代有袋类动物之王的是什么动物

生活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阔的草原地带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类的代表种类,堪称现代有袋类动物之王。它们一般1.5—2岁成熟,寿命20—22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附录上。

㈢ 世界上有哪些有袋动物

有袋目是后兽亚纲现存的唯一一个目。根据门齿数目的多少可分为3个亚目: 多门齿亚目 包括大多数的有袋目动物,分布在澳洲、南美和北美,有陆栖的、树栖的和水栖的种类。大都为食虫和食肉的类型。其特征是:上颌每侧有4—5枚门齿,下颌每侧有3—4枚门齿,犬齿强大,臼齿具尖锐的突起。例如负鼠科的负鼠,袋鼬科的袋鼬等。 新袋鼠亚目 种类和数量均不多,分布在南美,栖于山地森林中,营夜间生活,以虫为食。已知的有2属,即新袋鼠和Orolestes。 双门齿亚目 分布在澳洲,营陆栖或树栖生活,大多是大型食草的类型。特征是:上颌门齿每侧有1—3枚,下颌每侧有1枚,犬齿形小或退化,臼齿具钝的疣状突,适于研磨草料。后肢的第二趾与第三趾愈合,称并趾。重要的科有:袋貂科、大袋鼠科。后一科的典型代表为:大袋鼠、灰袋鼠、袋熊、袋貂及已灭绝的袋狼、袋狮、双门齿兽等。 如果你关注其中的哪个种类,发消息告诉我,我送你一张图。

㈣ 有育儿袋的动物有哪些

育儿袋的动物有袋鼠、考拉、袋獾、树袋熊。

萌萌的小动物从妈妈的袋子里钻出来是不是可爱极了,育儿袋对于幼小的动物而言,就是一个保温袋,胎儿在发育早期就移入育儿袋内,在袋内口含乳头继续发育,对于早期的幼童时期的动物,育儿袋对于他们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拥有着全世界最多的有袋动物,世界上现有240种左右的有袋动物,其中有170种左右生活在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岛屿。说起育儿袋,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袋鼠,但是除了袋鼠还有很多。

袋鼠是有袋哺乳动物的一种,小袋鼠刚出生时不到3厘米长,然后就在母体内呆一段日子。小袋鼠生下来就能凭着直觉爬向母亲的腹袋,然后小袋鼠很快便能找到育儿袋中垂下的乳头,于是紧紧地含入口中。这样几个星期之后,小袋鼠在母乳的滋养下渐渐长大了,浑身长满了毛,耳朵也长全了,睁开了眼睛,把头探出了育儿袋。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小袋鼠就能在袋外玩耍了,遇到微信再回到育儿袋中。直到小袋鼠长到六个月后,育儿袋已装不下它,它才渐渐地自己吃草,吃植物,开始自力更生了。

考拉,考拉萌萌哒的样子是不是使你迷惑呢,在考拉出生后的一年内都是在育儿袋中生活的。在育儿袋生活的这段时间,小考拉都是采用半流食物质,半流食物质是从盲肠中产生的。而后,小考拉渐渐长大,爬出了育幼袋,才会到达母考拉的腹部进行采食。

树袋熊拥有育儿袋的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树袋熊的幼崽在出生后就在育幼袋生活,直至六个月后才慢慢爬出育幼袋。

㈤ 什么是有袋目动物

像袋鼠或考拉那样的长有育儿袋的哺乳动物是有袋目动物。世界上有袋目动物约有280种,其中75种是生活在美洲的负鼠,其余种类都生活在澳大利亚及周围的岛屿上。有袋动物目靠吃昆虫、树叶、肉类为生,它们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环境里,从荒漠、雨林的洞穴到树上、地面,都有它们生存的痕迹。有袋目动物的妊娠期都很短,例如负鼠只有13天。它们生下的幼崽很小,没有毛发,像粉红色的小虫子,幼崽穿过母亲身上的软毛爬进育儿袋,在那里它们以奶为食,直到长大离开为止。

有袋动物

袋鼠、树袋熊一类的动物被称做有袋目动物,或有袋哺乳动物。有袋动物区别于其他哺乳动物的是它们幼仔的生长发育方式。幼小的、未发育的完全幼仔一生下来,便蠕动着爬进妈妈腹部毛绒绒的小袋里,然后选中一个乳头吮吸乳汁。这个小袋给了什么也看不见,还没长出毛的幼仔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它得以成长发育。有袋动物主要生活在森林里或草地上,其中许多较小的动物只有夜间出来活动。

㈥ 有袋动物有哪些

袋鼠,考拉,负鼠…… 有袋类动物是哺乳纲后兽亚纲所有动物的总称。世界上现有240种左右的有袋动物,分为负鼠科、袋鼬科、袋鼹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个科,其中有170种左右生活在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岛屿,如袋鼠,树袋熊等,澳大利亚是名副其实的“有袋类动物之国”。另外,有70种左右的有袋动物生活在南美洲的草原地带,如负鼠等。

㈦ 什么是有袋类动物,请各举两个例子,说明它们的习性特点

有袋类动物 后兽次亚纲中唯一的一个目就是有袋目。它在白垩纪起源于古兽类祖先后即经历了大发展,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与原始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处于多少相等的地位而彼此竞争着。但是随着新生代的来临,有胎盘类开始显示出更加强劲的进化优势,使得有袋类在大部分的大陆区域内大大衰退并最终灭绝。 然而在两个地区里,有袋类在与世界其它地区隔绝的“世外桃源”里继续生存着。 一个地区是澳大利亚,在白垩纪或白垩纪末期在有胎盘类还没有来得及侵入时就与亚洲大陆完全分开。由于没有有胎盘类的竞争,有袋类得以充分发展并产生了广泛的适应辐射(像光线四射般地进化从而占领各种生态龛),产生了肉食性的袋鼬类及植食性的袋兔类和双门齿类。直到今天,有袋类仍是澳大利亚占优势地位的哺乳动物;袋狼、袋獾等食肉动物追逐着各种袋鼠,扮演着与亚洲大陆腹地的狼、獾以及各种鹿类和牛羊类相似的生态角色。 另一个地区是南美洲,在第三纪早期由于地峡断裂而与北美洲隔离。在隔离之前,它庇护了一个包括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类的动物群。在隔离之后,因为进步的有胎盘类没有机会从北美大陆进入,有袋类得以继续进化发展,成为遗留下来的原始有胎盘类后裔的有力竞争者。它们一直相当成功地生活到第三纪结束,那时候南美洲又一次通过地峡与北美洲联结起来,高度进化了的有胎盘类从北方入侵,激烈的竞争造成了绝大多数有袋类和原始的土着有胎盘类的灭绝。

㈧ 袋鼠有几种种类

袋鼠有五种种类:

1、红袋鼠:最着名的袋鼠是红袋鼠,其体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亚干燥地带,其地带的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 下。红袋鼠实际上只有公袋鼠是红色的,母袋鼠为灰蓝色,但是在群体饲养杂交下,也出现了红色的母袋鼠。

2、大赤袋鼠:生活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阔的草原地带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类的代表种类,堪称现代有袋类动物之王。适应于跳跃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来搂取食物。

3、东部灰大袋鼠:东部灰大袋鼠虽然没有红大袋鼠着名,但是东部灰大袋鼠是最常见的。生活在较为肥沃的地区。

4、西部灰大袋鼠:西部灰大袋鼠是三种袋鼠中最小的一种:成年雄性的体重为54千克(119磅)。生活于澳洲西南海岸和达令河盆地。

5、麝香袋鼠:体长仅15~20厘米,尾巴长度12.7~1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与在草原上跳跃的普通袋鼠相比,它们是典型的侏儒物种,它们在热带雨林已生活2000多万年。

㈨ 有袋哺乳动物有哪些

有袋动物大多生活在澳大利亚及附近岛屿的草原和雨林中。它们的肚子上有一个敞口的育儿袋。有袋动物包括植食性的袋貂、袋熊和袋鼠三大类;还有肉食性的的袋狼、袋獾。食肉的有袋动物已经濒于灭绝。袋獾属于肉食有袋动物,它们的头部巨大,血盆大口中长有42颗锋利的牙齿,可以一口吞下猎物。它们一般昼伏夜出,并且总是单独活动。袋獾通常以腐尸为食,除此之外,还吃一些鸟类、蜥蜴等。

树袋熊胖胖的身体上长着两只直立的圆耳,看起来像个可爱的毛绒玩具熊,很招人喜爱。树袋熊的手非常灵巧,能灵活地在树上玩耍。帚尾袋貂是一种夜行性有袋动物,常年生活在树上,毛色从浅灰白色逐渐变成近于黑色。它们的尾巴很长,十分适合抓攥,因此能利用尾巴悬吊在树枝上。它们主要的食物是树叶和树皮,有时也会偷食其他动物产下的卵。袋狼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袋食肉动物。外形很像狗,攻击性极强,一般在晚间活动。袋狼的生活习性至今没人清楚,因为它们于1933年就在塔斯马尼亚岛上灭绝了。负鼠是生活在美洲的有袋动物,当地人称其为“美洲袋鼠”。负鼠性情温顺,在夜间捕食昆虫、蜗牛等无脊椎动物。负鼠大部分时间都会生活在树上,行动非常小心。袋鼯也是一种有袋动物,并且身体两侧还长有翅膀。它们可以从高树上跳下来,滑翔落地。小袋鼯刚刚出生时要躺在妈妈的育儿袋中,被妈妈呵护着成长。袋熊的四肢非常强壮,并长有锋利的爪子,擅长挖掘泥土。袋熊主要的食物有植物的根、球茎和树皮等。

袋鼠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它是有袋目动物中最大的一种。大多数袋鼠喜欢生活在干旱的地方,白天在阴凉的地方休息,晚上才出来寻找食物。刚出生的小袋鼠在妈妈的育儿袋中生活,几个月后才可以离开育儿袋独自生活。袋鼠的尾巴中长着尾骨,由软骨和脂肪、肌肉组成。袋鼠的尾巴是一种强有力的生存工具,它能够为袋鼠提供平衡,与后肢一起支撑身体,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在奔跑时袋鼠还可以改变奔跑方向以保持身体平衡。

袋鼠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稍有异常,它们便迅速逃离险境。如果遇到异常强大的敌人而无法脱身时,它们会突然转过身,飞快地绕过敌人,向反方向逃去。

袋鼠长着发达的后肢,因此擅长跳跃,一跳能达6~8米远,真可谓是“跳远健将”。它们的奔跑速度甚至能够达到65千米/小时,犹如一辆中速行驶的汽车。它们跨出的步子相当于两辆汽车的长度。

袋鼠是澳大利亚国徽上的一个标志,它象征了优雅与力量。在澳大利亚国际航班的客机上,总是画有一只奔跑着的袋鼠,此外,把袋鼠的形象作为商标在澳大利亚也是极为常见的。

㈩ 除了袋鼠,生物界古往今来还存在什么有育儿袋的生物

说起澳大利亚,就不得不提有袋动物,因为那里真的是有袋动物的天堂。有袋动物是哺乳纲后兽亚纲动物的总称,从身材高大的袋鼠,到常年待在树上的考拉,再到擅长挖洞的袋熊和袋狸,世界上的有袋动物多达240种,其中有170种就源自澳大利亚。可以说,如果哺乳动物没有袋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源自澳大利亚了……

阅读全文

与有袋类动物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