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软体动物资料^_^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的一类无脊推动物。软体动物一般具有左右对称的体型,但某些软体动物由于身体扭转而出现各种奇特的形状。它们常常有一个外壳,没有体节,大多可分为头、足、内脏囊等3部分。外层皮肤从背部折皱成一层皮膜,叫做外套。外套把身体包围起来,并分泌出石灰质。软体动物的贝壳就是由外套分泌的石灰质所形成的。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类,种的数量仅次于节肢动物,世界上的软体动物现在有8万多种。常见的软体动物有蜗牛、螺类、蚌类、乌贼、章鱼等。
软体动物的头足类,在奥陶纪的无脊椎动物中,数量是占优势的。有直长形的,震旦角石(SINOCERAS):有松卷型的,环喇叭角石(CYCLOLITUITES)和欧亚角石(LITUTES)。直长的类型不仅特别繁多,而且壳体巨大,在浅海称雄一时。腹足类在奥陶纪演变显着,属群开始繁多。螺塔低宽的类型有马氏螺(MACLURITES)、蛇卷螺(OPHILETA),螺塔直高的类型有脊旋螺(LOPHOSPIRA)、 后纹螺(OPISTHONEMA)。瓣鳃类仍较稀少,晚期逐渐增多。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包括石龟、掘足纲、双瓣类、腹足纲和头足纲。几乎全部的软体动物都有一个碳酸钙盐壳,只有腹足纲、头足纲和裸鳃亚目几个属没有这个特点,软体动物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软体动物是依其壳的结构来分类。多数软体动物生活在海洋里,仅双瓣类和腹足纲的一些科进入淡水。有些腹足纲进化时在空气中呼吸并生活在陆地上。软体动物利用过滤进食(多数是双瓣类),食草(一些腹足纲),吃肉(腹足纲、头足纲)。软体动物中一个主要的类菊石目在白垩纪末便绝种了。
五光十色的软体动物
在海底世界里,有一种会给自己造“房子”的动物,它们能从自己的身体里分泌出石灰质,作为建筑材料来建造“房子”,用做自己的栖身之地,这些动物就是贝类。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所以归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建造的“房子”就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贝壳。软体动物门的种类非常多,在动物界中是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共分为7个纲,即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腹足纲、掘足纲和头足纲。除无板纲和单板纲之外,其余5个纲的种类在中国海都有分布。目前,在中国海共记录到各类软体动物2557种,约占我国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种的1/8以上。
石鳖 牡蛎 螠蛏 海兔 珍珠贝
蚶子 蛤仔 鲍鱼 乌贼 鹦鹉螺
贻贝 文蛤 宝贝 章鱼 枪乌贼
扇贝 砗磲 红螺
http://www.coi.gov.cn/hyzy/biologic/ruanti.htm
软体动物话古今
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的一个门类,已经发现的现代种类加上化石种类一共有12万种,仅次于节肢动物而成为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类。软体动物适应力强,因而分布广泛,陆地、淡水和咸水中都有大量成员,像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都是我们熟悉的代表。
各类软体动物虽然形态各异、习性有别,但是基本特征十分相似,身体柔软而且大多数都不分节,一般都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4个部分。外套膜通常还都分泌出钙质的硬壳保护在身体的外面。由于外套膜形状因种类而异,不同种类的软体动物的硬壳外形也就各种各样。不过,除了大多数成年期的腹足动物之外,它们的壳体都是左右对称、也就是两侧对称的。科学家正是根据这些硬壳和软体结构的差异,将软体动物分成了10个纲,它们就是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腹足纲、掘足纲、双壳纲、喙壳纲、头足纲、竹节石纲和软舌螺纲。
单板纲软体动物的特点是壳的形状像帽子或勺子。它们早在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一直繁衍到现代,现代的新笠贝就是代表。
多板纲身体两侧对称,呈椭圆形,背壳由8块骨板组成。它们出现在寒武纪晚期,一直延续到现代。
无板纲没有骨板或贝壳,两侧对称的身体像蠕虫似的。不过它们身体外表披挂着带有钙质针状棘的角质外皮,因而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无板纲没有化石代表,现代生活的有海兔等。
腹足纲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软体动物了,蜗牛、田螺、海螺等都是这一纲的成员。它们的软体和外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发生扭转,因而壳形呈单螺旋的形态。腹足纲的也是早在好望角早期就出现了,而且一直繁衍到现代,陆地、海洋、淡水里都有它们的分布。
掘足纲的外壳像细长的管子,两端开口,两侧对称。掘足纲从奥陶纪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代表动物有角贝等。
双壳纲也是我们熟悉的软体动物,河蚌、海扇、蛤蜊以及我们在海边能够捡到的绝大多数贝壳都属于双壳纲。它们的特点是有两瓣壳,两个壳瓣之间有铰合构造;它们的软体部分缺乏明显的头部,腹侧则具有肉足。从寒武纪到现代地球上的海洋和淡水里一直都有双壳纲动物的分布。
喙壳纲的壳看起来也像有两瓣,但是没有铰合构造,它们的壳实际上是“假双壳”形态的单壳。它们是已经绝灭了的古生物,只生活在寒武纪到奥陶纪,代表有海拉尔特壳等。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最高级的一个纲,包括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大量繁盛并具有重要意义的鹦鹉螺类、杆石、菊石、箭石和现代的章鱼、乌贼等。它们全都是海洋里的肉食性动物,善于在水底爬行或在水中游泳。头足纲动物两侧对称,长得很明显的头在身体前方,两侧具有发达的大眼睛,中央有口,口内有角质的颚片;口的周围环列着一圈能够用来捕食其它动物的腕。头足纲动物有的具有外壳、有的具有内壳、也有的没有壳。头足纲的演化历史也很长,从寒武纪直到现代。
竹节石纲是一类辐射对称、单锥形壳的古代软体动物,分布时代从奥陶纪到泥盆纪,代表有竹节石等。
软舌螺纲也是一类单锥形壳的古代软体动物,但是它们是两侧对称的,分布在好望角到奥陶纪,代表有软舌螺等。
软体动物(组图)
http://kid.sina.com.cn/2006-06-30/102814394.html
图片资料: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8%ED%CC%E5%B6%AF%CE%EF
2. 贝壳是怎样形成的它由哪些成分组成
贝壳通常都长在软体动物之外。贝壳最主要的功能是支撑动物体,它们可以保护动物体不被敌人吃掉,还能够保护动物体避免过分干燥而死亡。贝壳是外套膜的边缘细胞所分泌的碳酸钙所形成的。 软体动物的血中合有大量的碳酸钙。这些碳酸钙是软体动物由水中及食物中吸收的。外套膜边缘的细胞可以将血液中的碳酸钙浓缩,并且使它们形成类似方解石和亚拉冈石的矿物结品。亚拉冈石的结晶形式便是真珠层。贝壳最先分泌形成的是外壳层,由外套膜的外部形成。外壳层形成之后,碳酸钙才在外壳层的内面,形成中壳层和内壳层。 贝壳是来自于外套膜的分泌物,成长中的贝类,肉体逐渐长大,外套就被推着向外移,分泌物就从壳口外唇及壳轴上一直叠上去,于是贝壳类就沿着螺旋方向长大。贝壳的壳是会长大的,有人误认贝壳会换壳,是因与寄居蟹混淆所致,寄居蟹乃借用贝壳为居,本身并非贝类,而属节肢动物,不能自行制造石灰质外壳,身体逐见长大,必然得时换壳,以供安身。
3. 蝾螺的蝾螺生长规律
蝾螺贝壳贝壳最主要的功能是支撑动物体,它们可以保护动物体不被敌人吃掉,还能够保护动物体避免过分干燥而死亡。贝壳是外套膜的边缘所分泌的碳酸钙所形成的。蝾螺软体动物的碳酸钙。蝾螺这些碳酸钙是软体动物由水中及食物中吸收的。蝾螺边缘的细胞可以将碳酸钙浓缩,并且使它们形成类似方解石和亚拉冈石的矿物结品。亚拉冈石的结晶形式便是真珠层。蝾螺贝壳最先分泌形成的是外壳层,蝾螺的外部形成。外壳层形成之后,碳酸钙才在外壳层的内面,形成中壳层和内壳层。贝壳是来自于外套膜的分泌物,成长中的贝类,肉体逐渐长大,外套就被推着向外移,蝾螺就从壳口外唇及壳轴上一直叠去,于是贝壳类就沿着螺旋方向长大。蝾螺贝壳的壳是会长大的,有人误认蝾螺会换壳,是因与混淆所致,蝾螺几乎食用任何一样东西,它们可用它们的硬壳撬开或击碎其它软件动物的外壳来觅食壳内的肉。它们通过一只大而健壮的足来行走,而来自这只足的肉使海螺成为。蝾螺乃借用贝壳为居,本身并非贝类,不能自行制造石灰质外壳,身体逐见长大,必然得时换壳,以供安身。和其他动物一样,软体动物已经适应千变万化的生存环境。蝾螺冲刷的岩石到阴的深海底,各种形态的栖息地都有其特殊的软体动物群。影响生在海边的软体动物的特性和分布,它们所生活的地质表面特性也有同样的影响力。不过,充足的阳光所提供的食物显更为重要。蝾螺软体动物最适合栖息于区域的种类繁多,令人叹为观止。
4. 软体动物的贝壳可以固定二氧化碳吗
不能。软体动物贝壳中的碳来源于海水中的含碳盐类及食物。
软体动物是从海水及食物中获取碳和钙,并形成碳酸钙质贝壳的。海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盐,食物中也有。水中的软体动物把这些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中,通过外套膜细胞分泌出来,与少量蛋白质共同形成贝壳。
贝类动物不能直接固定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
5. 软体动物中的螺类的螺旋基质是怎么形成的
贝壳是外套膜边缘细胞所分泌的碳酸钙形成的。软体动物从食物或水中获取碳酸钙,外套膜边缘的细胞将血液中的碳酸钙浓缩形成贝壳。因为随着贝类肉体的逐渐增大,外壳被推着向外移。分泌物就沿壳口外唇的壳轴一直叠下去。因为地球自转因素,贝壳的形成成螺旋状
6. 软体动物发生哪些结构改造
软体动物等快速运动的捕食者,除部分原始种类外,外壳演变为内壳或退化,用于运动的足特化为专营捕食的腕。外套膜肌化增厚,演变为运动器官。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以适应快速运动所需的能量供应。这一种类超前进化,体型硕大,有发达的神经和感觉器官,有内骨骼。
软体动物也称贝类,是软体动物门动物的统称,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外壳,身体藏在壳中,借以获得保护,由于硬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软体动物
7. 海洋软体动物是怎么回事
软体动物的种类非常丰富,现存的有11万种以上。同时,某些软体动物已发展到了能利用“肺”进行呼吸的程度,同时身体还具有调节水分的能力,这使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构成了仅有的陆生软体动物。
海洋软体动物大都由头、足、内脏三部分组成。由于大多数软体动物都覆盖有坚硬的外壳,所以又有“海贝”之称。
软体动物可分为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腹足纲、双壳纲、掘足纲、头足纲。它们分布很广,从赤道到寒带,从海洋表面到万丈深渊都遍布着它们的踪迹。常见的海洋软体动物有鹦鹉螺、鲍鱼、乌贼、章鱼、牡蛎、石鳖、海兔、海牛以及各种贝类。
沙蚕在海底有固定的巢穴,它们常常栖息在海滩的沙中或石头底下,过着隐居的生活,仅通过身体的蠕动收缩进行运动。
巢沙蚕主要生活在沙滩上,它们长着坚韧的蚕管,管口部分略略弯曲,呈烟囱状,伸出地面之外,壳口处常粘连有大量海藻等杂物,以便于隐蔽。
旋毛管虫大多穴居在一个棕褐色的管内,它们一般都生长在水深约十米的珊瑚礁中,喜欢附着在造礁珊瑚的骨骼上。珊瑚长大后,穴管则夹在珊瑚骨骼内,头端长着两根主轴,主轴四周有很多羽状的鳃冠。鳃冠从穴管中伸出时,呈旋转状。
旋毛管虫的鳃冠颜色因珊瑚礁的深度和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蓝色、天蓝色、紫色和白色等多种颜色,外观非常漂亮。
海笋是嵌在岩石中生活的,它的凿岩能力很强。海笋在凿洞时,两片壳会以扭动和摇摆的方式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藏身的洞穴来。
贝壳在幼年时的生长速度很快,到老年时生长逐渐放缓甚至停止。贝壳的身体结构是这样的:在贝壳与身体之间有一层叫做“外套膜”的薄层,生长时,外套膜能持续分泌出碳酸钙物质,这种物质不断地沉积在壳质上,时间久了,便结成了具有保护作用的坚硬外壳。单壳类沿着螺口边缘以自我盘卷的方式生长,双壳类则只在两贝壳边缘处增长,贝壳生长方向始终不变。贝壳表面上的纹路是对生长环境及生长速度的真实记录,这也是贝类年龄的显现。
石鳖是贝类中的原始类型,由八枚覆瓦状排列的壳片连接而成,其行动非常迟缓,外形很像海龟。石鳖的头和足掩盖在贝壳的下面,头上没有触角,也没有眼睛,只是在腹面有一个非常大的嘴。它们的足有很强的吸附力。一旦受到惊吓,身体便会牢牢地吸附在物体的表面,很难用外力将其摘取下来。
鱿鱼和章鱼均属于贝类,它们是软体动物中进化最好的一类。因为它们能在大海中像鱼一样飞快地游动,所以人们常将它们误称为“鱼”。鱿鱼和章鱼的身体都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及贝壳五个部分构成。奇怪的是,它们的贝壳长在体内,足长在头顶,而且足上带有吸盘。鱿鱼和章鱼在头足类中又属于不同的类群,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鱿鱼的足是8条,而章鱼比鱿鱼多了两条足。鹦鹉螺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贝类,也是现今地球上唯一保留了真正外壳的头足类动物。因为它的贝壳上长满了红色的火焰状斑纹,所以叫鹦鹉螺。
鹦鹉螺是最古老的头足类动物,腕足非常多,可达90多条,且不带吸盘。鹦鹉螺虽然有外壳,但却没有塔尖,只是在一个平面上从小到大旋转着。更有趣的是,它的壳内构造很特别:整个贝壳从里到外被一道道横隔分成30多个小室,彼此由中空的管子串连起来,身体居住在最外面的一节,其余的充满空气。鹦鹉螺通过调节气室里空气的含量,使身体在水中上浮或下沉。现代潜水艇就是模仿这一原理研制出来的,因此鹦鹉螺有“生物潜水艇”之称。
鲍鱼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海贝。它的壳很像人的耳朵,所以又称“耳鲍”。有趣的是,鲍鱼的贝壳上有一排具有呼吸及排泄功能的小圆孔。平时身体紧紧地吸附在岩石上,不怕风吹浪打。
星螺是一种外形很像哪咤风火轮的海螺,它是深海底层动物,也是漆黑、荒凉的海底世界中着名的“深海隐士”。
蛇螺在幼年时与锥螺很相似,整个身体也是紧密规则的螺旋体。但长大后,蛇螺的外壳变得很不规则,螺旋间距也逐渐加大。由于蛇螺自身行动十分不便,所以喜欢潜于沙中或附着在岩石上生活。
马蹄螺的贝壳坚厚,外观上很像马蹄,极具观赏性。马蹄螺美丽的贝壳常被做成各种工艺品。马蹄螺种类较多,色彩和形状差别较大,主要生活在热带珊瑚礁海区。
梯螺的样子十分迷人,它肥圆的身体表面由10~11条白色精致装饰物组成,它们将游离的螺层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外表,深受人们的喜爱。
海边红树林是一些沿岸贝类良好的栖息场所,望远螺就是其中的一员。望远螺又称望远镜螺,因为它圆锥形的贝壳很像单筒望远镜而得名。
轮螺可以称得上是最完美、最标致的海螺了。它那精致的辐射状轮纹由内向外逐渐展开,构成了优美匀称的几何图形。
凤螺的外唇前缘有一个缺口,它可以使左眼伸出壳外观察外界的环境。凤螺有100多种,大都生活在热带海洋中,最着名的是印度洋中的巨型粉红凤螺,当地居民曾在其体内发现了粉红色珍珠。
锥螺的螺纹非常多,一般约有30层。锥螺的外形很像笋螺,也很擅长挖沙。它利用又长又尖的外壳,左右猛烈摇摆着潜入泥沙之中。
项链螺的外观十分美丽,像一串串项链似的,然而它却是双壳类动物的致命杀手。
玉螺属于肉食性动物,一旦发现猎物便用肥大的肉足将它们包围起来,接着从口里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专攻猎物由碳酸钙组成的贝壳,很快便在双壳类的一片外壳上钻出一个小圆孔,接着伸出锉一样的齿舌,锉碎猎物的组织,然后再慢慢地将其吮食掉。
芋螺倒锥形的贝壳像极了芋头,它们的壳顶扁平,有一个伸出的小螺塔。大多数芋螺栖居于热带珊瑚礁里。芋螺属肉食性动物,主要进食其他软体动物、蠕虫及小鱼虾。有些芋螺具有带蜇刺的“武器”,捕食猎物时,芋螺往往利用矢齿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使其昏厥,然后再慢慢享用。
骨螺的迷人之处在于壳上长着美丽独特的长棘装饰物。骨螺色彩鲜艳,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大多生活在热带珊瑚礁海区,因此骨螺都长着类似珊瑚形状的贝壳。骨螺贝壳表面上常常覆盖着一层厚厚的低等海洋生物,这是它们绝佳的保护色。
海菊蛤长得很像盛开的菊花,它长了一对大小不等的贝壳,右壳凸起,左壳一般为扁平状。海菊蛤在贝壳表面长有放射状长棘装饰物,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了50余种海菊蛤。海菊蛤的一生都将右壳固着在坚固的物体上,它们是珊瑚礁海区主要的海洋生物之一。
海月蛤在水中宛如一轮圆月。它属于不等蛤科双壳类。圆盘形的贝壳极其扁平,贝壳脆薄而透明,左右两扇贝壳一凸一平。海月蛤是着名的可观赏贝类之一。
长砗磲的身体庞大,因其壳面鳞片状的装饰物而闻名。最大体长可达2米,重量约300千克,是贝类中的“巨人”。有的砗磲甚至能活到一百多岁,真可谓是贝类中的寿星。虽然它的身体庞大,但只以滤食的方式摄食海中的微小生物。由于它的贝壳巨大,热带岛国居民常把它当做儿童们的浴盆。此外,砗磲的力气非常大,据记载,从前曾有大船的锚链不慎落入砗磲的两壳之间,只见砗磲两壳一合,锚链竟然断开了。
扇贝属于扇贝科贝类,全球约有360种,主要生活在热带浅海地区,它通常右壳在下而左壳在上,并以足丝侧卧式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扇贝贝壳的外观非常艳丽,两扇贝壳略有差别:一扇扁平,另一扇微微凸起。此外,扇贝很受美食爱好者的欢迎。
8. 为什么说海洋中的软体动物丰富多彩
海洋中的软体动物,俗称海贝。海贝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极广,寒、温、热三个海域,上、中、下三层水深,都有它们的踪迹。尽管海贝的形状各不相同,色彩各异,生活习惯不一,但总的来说,它们的共性是身体柔软不分节,由头、足、内脏、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组成。海螺、扇贝、牡蛎、珍珠贝等等,这些生活在海中的贝类,都长着色彩纷呈、形状各异的壳,看上去非常坚硬,事实上,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柔软的身体表面有一层外套膜,能产生富含钙质的液体,贝类的外壳就是这样形成的。由于绝大部分海贝都不会游泳,所以它们便经常会攀附在海边的岩石、珊瑚礁上,或是将身体埋进沙中栖息。还有很多贝类贴在海龟、海蟹的壳上,或是贴在海船壁上,随着它们四处漂泊。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海贝世界是那么地令人向往。例如,形如扇面的扇贝;素有“贝王”之称的砗磲贝;世上稀有之宝玛瑙贝;洁白如玉兰的白玉贝;雪白似银的日月贝;还有珍珠母贝和珠耳贝、贻贝、沙蛤、花蛤、西施舌、蚶、蛎、米螺、角螺、伞螺等等,不下十余万种。光听这些别致的名字,你就知道它们有多么漂亮。现在,你该知道海洋里的软体动物是多么的丰富多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