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发生动物疫情后如何处理
第四章 应急处理第二十六条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国务院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
第二十七条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调查疫源,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和对疫区实行封锁的建议,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作出决定。
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范围应当按照不同动物疫病病种及其流行特点和危害程度划定,具体划定标准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八条国家对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应急预案确定的疫情等级,由有关人民政府采取相应的应急控制措施。
第二十九条对疫点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扑杀并销毁染疫动物和易感染的动物及其产品;
(二)对病死的动物、动物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对被污染的物品、用具、动物圈舍、场地进行严格消毒。
第三十条对疫区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临时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
(二)扑杀并销毁染疫和疑似染疫动物及其同群动物,销毁染疫和疑似染疫的动物产品,对其他易感染的动物实行圈养或者在指定地点放养,役用动物限制在疫区内使役;
(三)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监测,并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实施紧急免疫接种,必要时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扑杀;
(四)关闭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禁止动物进出疫区和动物产品运出疫区;
(五)对动物圈舍、动物排泄物、垫料、污水和其他可能受污染的物品、场地,进行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理。
第三十一条对受威胁区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监测;
(二)对易感染的动物根据需要实施紧急免疫接种。
第三十二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中设置临时动物检疫消毒站以及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控制、扑灭措施的,由有关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决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拒不服从的,由公安机关协助执行。
第三十三条国家对疫区、受威胁区内易感染的动物免费实施紧急免疫接种;对因采取扑杀、销毁等措施给当事人造成的已经证实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紧急免疫接种和补偿所需费用,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
第三十四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理需要,有权紧急调集人员、物资、运输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运输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被征集使用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归还并给予合理补偿。
第三十五条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出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处理方案,加强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工作,对染疫和疑似染疫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和其他易感染动物的扑杀、销毁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实施检验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
第三十六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所需的物资紧急调度和运输、应急经费安排、疫区群众救济、人的疫病防治、肉食品供应、动物及其产品市场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和社会治安维护等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当支持配合驻地人民政府做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工作。
第三十七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中,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力量,向村民、居民宣传动物疫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协助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和各项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工作。
第三十八条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和毗邻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做好重大动物疫情的控制、扑灭工作。
第三十九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参加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卫生防护和技术指导等措施。
第四十条自疫区内最后一头(只)发病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处理完毕起,经过一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未出现新的病例的,彻底消毒后,经上一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验收合格,由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封锁,撤销疫区;由原批准机关撤销在该疫区设立的临时动物检疫消毒站。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重大动物疫情确认、疫区封锁、扑杀及其补偿、消毒、无害化处理、疫源追踪、疫情监测以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回答的少了,估计不会帮上你的忙!这不是我写的,是摘的
㈡ 疫情防控措施有哪些
疫情防控措施有:
1、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外出佩戴口罩;
2、主动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主动测量体温。若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口罩及时就近就医;
3、办公场所要注意加强通风清洁,配备洗手液,消毒剂等防护用品。食堂也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建议错峰吃饭,减少聚集;
4、注意营养,适度运动。
5、出行前若无可疑症状,可正常出行。若出现可疑症状,建议居家休息和就地就医,待症状消失后再启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二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二)停工、停业、停课;
(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上级人民政府接到下级人民政府关于采取前款所列紧急措施的报告时,应当即时作出决定。
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㈢ 国家关于疫情防控有哪些措施
法律分析:国家关于疫情防控有一系列系统性措施,如限制聚集、停工、停业、停课、封存消杀污染物、封城等,以新冠肺炎病毒防控为例,我国采取了例如封城、延长春节假期、延期复工、强制隔离、疫苗研制与接种、全民核酸检测、加强新冠防控知识教育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二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二)停工、停业、停课;
(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上级人民政府接到下级人民政府关于采取前款所列紧急措施的报告时,应当即时作出决定。
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㈣ 如果在某乡发现有动物疫情,领导指定由你负责组织人员开展防治工作,你该怎么办
参照《山东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迅速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情,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动物疫情,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发病率、死亡率高的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的情形。
第三条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应当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遵循预防为主和早发现、早报告、快反应、严处理的原则;实现把住关口不输入,强制免疫不漏治,发现疫情早扑灭,严格控制不扩散,确保人员不感染的目标。
第四条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并建立下列责任制度:
(一)县以上兽医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接种和疫情监测、调查、控制、扑灭等应急措施;
(二)县以上卫生主管部门在重大人畜共患动物疫情发生或者可能向人类传播时,应当预先组织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或者实施方案,并及时对疫区内易受感染的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加强进出境动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工作,及时收集境内外重大动物疫情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动物疫病传入和传出;
(四)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的调查、疫病的监测和防控;
(五)县以上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人员以及防控药品、器械等应急物资和有关样本的优先运输;
(六)县以上公安部门应当密切注视与疫情有关的社会动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疫区封锁、易感动物扑杀等工作,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
(七)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工作;
(八)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积极做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工作。
第五条 各级兽医、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重大动物疫情信息通报制度。对发生的重大动物疫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参加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的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并对防控重大动物疫情成效显着和在开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疫情应急准备
第七条 省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全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不同动物疫病病种及其流行特点和危害程度,分别制定实施方案。
设区的市、县(市、区)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制定本行政区域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同时报上一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并按照不同动物疫病病种及其流行特点和危害程度,分别制定实施方案。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其实施方案应当根据疫情发展变化等情况,及时修改、完善。
第八条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原则、方针和目标;
(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机构的设立、职责、组成以及各成员单位的分工;
(三)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信息收集、预警、报告和通报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四)动物疫情的认定程序和方法、重大动物疫情预警的分级和应急处理措施;
(五)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的控制措施;
(六)重大动物疫情扑灭后的善后工作;
(七)重大动物疫情控制和扑灭的保障措施;
(八)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的其他工作内容。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储备足够的疫苗、诊断试剂、药品、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确保动物强制免疫、监测、消毒、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应急工作经费,并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第十条 省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重大动物疫病名录和本省不同动物疫病病种及其危害程度,拟定全省重大动物疫情名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和疫病检测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乡、村两级防疫队伍。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村级防疫员适当误工补贴,具体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二条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区的市、县(市、区)兽医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和消毒站。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规划区内饲养家畜、家禽;饲养宠物、观赏动物、珍稀动物的,应当实行笼养或者圈养,并进行强制免疫。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重大动物疫情防控需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易感动物实行强制免疫。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推行规模化饲养、标准化饲养和鸡、鸭、畜分养制度。
第三章 疫情监测、报告和认定
第十五条 县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重大动物疫情监测计划,并根据重大动物疫情防控需要及时调整;监测计划由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具体实施。
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应当主动配合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不得拒绝和妨碍。
第十六条 从事动物饲养、屠宰、加工、运输、贮存、销售以及动物隔离、疫情监测、疫病研究与诊疗、检验检疫等活动的单位与个人,发现动物出现群体发病或者不明原因死亡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市、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当按规定程序和时限上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缓报,或者妨碍他人报告重大动物疫情。
第十七条 县(市、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可疑疫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核实。初步认定为属于重大动物疫情的,应当在2小时内按程序报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所在地兽医主管部门,并立即采集病料送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测,同时采取隔离、消毒等应急防控措施。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认定为重大动物疫情或者疑似重大动物疫情的,应当立即向省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并在1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所属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省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疫情报告后1小时内分别向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提请省人民政府启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八条 重大动物疫情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一般(Ⅳ)。Ⅳ级动物疫情由县(市、区)兽医主管部门认定;Ⅲ级动物疫情由设区的市兽医主管部门认定;Ⅱ级和Ⅰ级重大动物疫情由省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必要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认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发布或者散布重大动物疫情信息。
第十九条 在重大动物疫情报告期间,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立即采取临时隔离控制措施。必要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发病疫点采取封锁,对发病畜禽采取扑杀、销毁等控制性措施。
第二十条 重大动物疫病病料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采集。教学、科研等单位需要采集的,应当经省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及出售、转运、加工和食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动物死亡病因不能确定的,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立即采样送上一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确诊,并由畜(货)主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二条 发生人畜共患重大疫病的,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通报。
重大动物疫情可能感染人群时,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对疫区内易感人群进行监测和医学观察,并采取启动应急预案等防控措施。
第四章 疫情应急处理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处置迅速、措施果断、规范科学的原则,指挥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重大动物疫情防控需要,提前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并适时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第二十五条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实行分级响应、分色预警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重大动物疫情防控需要和疫情流行特点、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响应级别和预警颜色。
第二十六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经检验怀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时,应当报告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对疑似疫情疫点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一)对疑似疫情疫点采取严格隔离封锁、消毒或者扑杀等措施;
(二)严禁疑似疫情疫点内其他动物及其产品、饲料、工具、饮水与喂料器皿、排泄物等污染物品的移动;
(三)严格限制有关人员、车辆的流动;
(四)对疑似疫情疫点进行全面严格消毒;
(五)对当地易感动物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加强监管;
(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尽快确诊疫情;
(七)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七条 疫情确诊后,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确定疫情级别,并根据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与当地自然环境、天然屏障等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当地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做出决定,并按照疫情级别发布颜色预警,作出应急响应。决定实行封锁的,应当发布封锁令。
各有关部门应当自封锁令发布后8小时内完成封锁任务。
第二十八条 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应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应当按照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山东省动物防疫条例》和相应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因重大疫情防控需要设立的检查站、消毒站,应当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严格执行检查、消毒任务。
对出入疫区的人员采取限制性措施的,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制定应急措施,确保食品、物资等的供给以及疫区内居民的正常生活需要。
第三十条 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有关部门可以在疫区、受威胁区内采取关闭畜禽交易市场、禁止活畜禽现宰现卖、强制严格消毒等强制性管理措施。
为在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时保障市场关闭期间的畜禽产品供给,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适时实施畜禽产品安全卫生应急供给方案。
第三十一条 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时,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在公共场所遛放易感动物或者利用易感动物从事演艺、展销、放飞等活动。
第三十二条 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时,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积极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第三十三条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人员以及进入疫点的其他人员,必须穿戴或者佩戴齐全防护用品。
进出疫区的人员,应当服从有关部门的管理,并按规定接受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监测或者医学观察。
第三十四条 因防控重大动物疫情采取扑杀、消毒、隔离、销毁等措施,给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合理补偿。
第三十五条 为消除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不利影响,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制订保护和扶持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护和支持畜牧业健康发展。
第三十六条 疫区需要解除封锁的,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组织评估验收。评估验收的内容包括下列事项:
(一)疫情基本情况;
(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及其效果;
(三)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疫源追踪结论;
(四)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五)重大动物疫情处理技术规范执行情况;
(六)是否应当解除封锁的结论。
第三十七条 疫区解除封锁后,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继续对疫点和疫区进行持续监测。
当地环保部门应当及时对疫区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恢复环境的具体措施的建议。
需要向疫点引进同类动物的,必须报经省兽医主管部门批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问责制度。
上一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对下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机构、队伍、资金、储备物资以及各项防控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对领导不重视、制度不健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予以问责。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已经作出处罚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并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饲养、屠宰、加工、运输、贮存、销售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拒绝、阻碍动物强制免疫、检疫、监测等动物防疫工作的;
(二)在城市规划区内饲养家畜、家禽或者不按规定饲养宠物、观赏动物、珍稀动物的;
(三)在公共场所遛放易感动物或者利用易感动物从事演艺、展销、放飞等活动的;
(四)随意处置及出售、转运、加工病死或者死因不明动物的;
(五)未经省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向疫点引进同类动物的。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疫区、受威胁区内未关闭畜禽交易市场,或者现宰现卖活畜禽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截留、挪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经费,或者侵占、挪用应急储备物资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不服从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规定,妨碍和阻挠疫情处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法予以治安处罚;导致重大动物疫情扩散蔓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立即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疫情报告职责,瞒报、谎报、迟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或者阻碍他人报告重大动物疫情的;
(二)在重大动物疫情报告期间,不采取临时隔离控制措施,导致动物疫情扩散的;
(三)不及时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不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应急处理建议,或者不按照规定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采取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
(四)不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和对疫区的封锁建议的;(五)对动物扑杀、销毁不进行技术指导或者指导不力,或者不组织实施检验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的;
(六)其他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导致动物疫病传播、流行,或者对养殖业生产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㈤ 疫情防控不搞“一刀切”,如何精细防控
疫情防控不搞“一刀切”,如何精细防控?这个问题提的好!疫情过后预防疾病要提高一个高度,有卫生习惯要常态化,人人重视健康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上。锻炼好身体,提高免疫力,在重大疫情面前,只有强壮的身体,才能有抵杭重大疫情的能力,珍惜余生,珍惜和家人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教育年轻一代学会理财,有应付重大事件的能力,家中有钱粮,心中不慌。首先搞好家庭卫生防护和个人卫生保健自然习惯:室内外整洁和间接性消毒;出门戴口罩,干活戴手套,勤洗晒被子和换洗衣服。勤开窗通风。生活方面,各种粮食菜蔬必须新鲜干净,菌类天然物尊照中医防配炒用常识,野生动物类严格食用或者不用。一般人情世故方面尽量不要请客摆大排场,有污染的环境少去,一切为了健康。
在员工到达单位前,厂里要有专人给报道人员检测体温,问并查看相关证明,备案并免费发放防护口罩,方可进场复工,如有发热并疑似及时隔离,不可劝返。员工在工作中,如有发热症状,上报领班,及时到本单位附近卫生室,进行体温检测,如若疑似及时隔离,卫生室不可,怠慢病情监测,如果疑似及时通知病人所在单位,做好预防交插感染工作,并上报防控部门,所在防控部门,不得消级怠慢,积极配合做好防控工作,要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宁错一千,不漏一个的防控精神,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㈥ 禽流感如何预防
你是问人还是问你们家养的鸽子??
如果你问的是人。那很好办,知道哪里发禽流感了,不要去那里宰病鸡,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能力很弱,只有病毒滴度非常高,也就是病毒特别特别浓的时候才会感染人,所以就算把一个人扔进发了禽流感的养鸡棚,人也很难被感染,但是一旦你把鸡宰了捣腾开肠子,还凑近了闻闻,那你就完了。
如果你问的是你们家鸽子如何防治,也好办,别放飞勤刷笼子食盘和水盘。在鸟类间禽流感是经过粪口途径传染的,把住入口这一关就能够防治禽流感
一些禽流感知识:
禽流感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新闻动态 本文记述一项新闻动态。
随事件进展,内容可能迅速变动并更新。
声明:维基网络的任何内容均不能视作医疗意见。对于具体的健康问题,请咨询执业医师。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自从1997年在香港发现人类也会感染禽流感之后,此病症引起全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其后,本病一直在亚洲区零星爆发,但在2003年12月开始,禽流感在东亚多国——主要在越南、韩国、泰国——严重爆发,并造成越南多名病人丧生。直到2005年中,疫症不单未有平息的迹象,而且还不断扩散。现时远至东欧多个国家亦有案例。
目录
[隐藏]
*
o 1.1 病原的分类
o 1.2 禽流感的感染
* 2 禽流感的源头和传播
* 3 禽流感的影响
o 3.1 对经济的影响
o 3.2 对人类的影响
o 3.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4 禽流感的防控
o 4.1 传染源
o
o 4.3 易感人群
o 4.4 不当的应对措施
* 5 疫情
* 6 参考资料
* 7 参见
* 8 外部链接
[编辑]
禽流感的生物学
[编辑]
病原的分类
根据核蛋白的抗原性分类,禽流感病毒则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位于其包膜上的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分为若干亚型,血凝素(H)有15个亚型;神经氨酸酶(N)有9个亚型。所有的这些亚型都可以感染鸟,在禽类中高致病性的属于H5、H7亚型。典型的鸡瘟病毒是H7N7,造成1983年、1984年在美国东部大流行的是H5N2。目前东南亚地区出现的人类感染是H5N1型。1997年发现的H5N1 型毒珠被认定是当时流行性感冒的病源。1999年,香港出现过H9N2型禽流感的人类感染,2003年,荷兰出现过H7N7型禽流感的人类感染。
基于在家禽种群中的毒性不同,禽流感可以分为低致病型(LPAI)和高致病型(HPAI)。H5和H7亚型的毒株在高致病型和低致病型中都有发现, H9型只发现在低致病型中。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感染的鸡群常常全部死亡 。
[编辑]
禽流感的感染
禽流行性感冒可以传染给许多种动物,包括鸟类、猪、马、海豹、鲸和人类。但是,野生鸟类充当着无症状载体,将其传染给更易感的家禽。在鸟类间主要通过呼吸和粪口途径传染,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病毒能在熟肉中存活。病毒首先感染的是鸟类的消化道,它们在小肠的上皮细胞内复制,并最终随粪便扩散。禽流感在动物中的发病症状很不一样,但剧毒的类型可能在几天内致死。
禽流感传染给人后的症状于其他流感的症状很相似,有发烧、咳嗽、咽喉疼、肌肉酸痛、结膜炎等,严重者出现呼吸问题和肺炎,这些可能会危及生命。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在一个病例中,一个被H5N1病毒感染的男孩出现了腹泻。
[编辑]
禽流感的源头和传播
1900年代早期,禽流感在意大利被首次确认。1960年1000多只普通燕鸥在南非死亡,这是第一次发现禽流感引发的高死亡率案例,属于H5N3型。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迁徙物种公约工作组公布的技术文件H5N1亚型禽流感的源头来自集中饲养的家禽,极端的饲养环境造成病毒的变异,鸟类贸易、滥用疫苗、运输等人类活动也对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有着推动的作用。野外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罹患禽流感的野生鸟类,都是在迁徙、越冬和繁殖过程中与人类饲养的家禽有近距离接触的物种,而那些自始至终远离人类社会的野生鸟类,即便是水鸟,并且保持很高的种群密度,至今仍未有禽流感爆发的报告。
源自饲养场的病毒感染野生鸟类,尤其是水鸟,这使得病毒随着鸟类迁徙而发生扩散。2003年末到2004年初在东亚爆发的禽流感被认为验证了候鸟传播病毒的假设:疫症先在韩国南部,候鸟的中途站出现,然后途经香港,最后到达越南。由于香港相对卫生环境较好,以及先前已具有对付疫症的经验,病症并未有在当地造成大规模爆发。但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的越南,不单使禽鸟死亡,还对人类造成影响。至2004年1 月尾已有接近20人死亡。然而鸟类学者则指出,根据西伯利亚-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通道的规律,早在每年的11月末到12月初候鸟就已经基本完成从北向南的迁徙,此前在香港进行的无线电定位跟踪研究也显示,在仲冬季节几乎没有鸟类迁飞的活动。另据观测,绝大部分水鸟的越冬地位于北纬20度以北地区,只有白眉鸭和针尾鸭会迁至越南,然而其过境时间却在12月初。鸟类学者普遍认为从时间和空间上,2003年底爆发的禽流感与候鸟迁徙并无重叠,故此大部分鸟类学者并不认同候鸟传播病毒的说法。
被指传播禽流感病毒的不仅仅是候鸟,据2005年10月27日第三届非欧亚迁徙性水鸟保护协定缔约国大会公报指出,携带和传播禽流感病毒的途径除了候鸟的迁徙外还有牲畜的运输、家禽和笼鸟运输、与这行业相关的活动、合法或非法的鸟类贸易以及人类的交通。
在家禽中鸭、鹅一旦受到感染,抗病能力比较高之余,病发后的生存机会也很高。然而,鸡只对流感病毒非常敏感,一旦受到感染的话,不单止传播得快,而且染病的鸡很快就会死亡。农民过去一般称这种现象为“发鸡瘟”,并未有特别留意背后的原因或病发的机制,直到出现禽流感经动物向人传播并至死的病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禽流感。目前人们应对禽流感的主要手段是对染病以及可能染病的家禽集体屠杀后进行消毒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以免病毒积累,并进而影响人类。
在2004年和2005年的禽流感疫情中,也有媒体指出禽流感病毒源自野生鸟类并传播至饲养场,进而传给人类。建议加强对候鸟迁徙的监控,少数激进者甚至主张在扑杀家禽之外对迁徙的候鸟进行扑杀,但这种说法并未获得鸟类学者的认可,扑杀候鸟的建议更招致环保团体的反对。
[编辑]
禽流感的影响
禽流感的爆发和流行会产生诸多影响
[编辑]
对经济的影响
爆发禽流感疫情的国家和地区,出于防疫的考虑会在疫点附近大规模扑杀家禽,对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禽流感疫情还会影响消费信心,对餐饮业造成打击,处于防疫的考虑,其他国家和地区会暂停进口疫区的禽鸟及制品,这都会对经济造成影响。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正是考虑到禽流感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冲击,会封锁和隐瞒本国发生禽流感的状况,但是这种对疫情的隐瞒常常会造成防疫不力,疫情进一步扩大,2004年底泰国总理就因为其政府隐瞒禽流感疫情的行为向世界公开道歉。
[编辑]
对人类的影响
2004年12月的禽流感流行虽然遍及多国,然而人类感染的病例只在越南与泰国有报告,共有32人经实验室证实,22人死亡,死亡率高达七成。虽然病例极少,然鉴于1918年西班牙流感严重的疫情,禽流感是否人畜共通一直受到关注.。目前发现的H5N1流感病毒并未和人类流感病毒发生过重组,且没有人传人的足够证据,造成大规模死亡的机会不大。
[编辑]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禽流感病毒会感染野生鸟类,尤其容易感染水鸟,许多水鸟在迁徙、越冬以及期间会结群,种群密度高,病毒容易传播,从而造成严重破坏。联合国环境署报告指出包括斑头雁、小白额雁、东方白鹳、白鹤在内的36种珍惜野生鸟类受到禽流感的威胁。据估计,在2005年夏季的禽流感疫情中,超过全球总数1/10的斑头雁死亡。由于禽流感病毒可以在鸟类间传播,加之一些鸟类栖息地相对聚集,因而禽流感爆发流行对某些鸟类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
[编辑]
禽流感的防控
控制传染病必须要从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入手: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编辑]
传染源
要好好预防禽流感,就要先从感染源头方面着手。相关报告指出,极端的家禽饲养环境是促使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重要因素,因而改善家禽饲养环境,降低养殖场饲养密度从长远来看是预防禽流感病毒变异以及疫病爆发的根本手段,此外将不同种类的家禽分开饲养,也有助于控制疫病的传播:鸭、鹅和鸡分开饲养,可以免鸡只感染到鸭、鹅的病毒而大量死亡。
现时为家禽作防疫注射,已证实是控制禽流感的最快速和有效的方法。不过,香港有专家表示,中国内地农场现时为所有禽鸟都注射疫苗的方法有一定风险,就是所有禽鸟都接受防疫注射,使所有禽鸟都有抗病能力。这样,一但禽流感再度爆发,由于所有禽鸟都有抗病能力,使农场主人未能及早察觉,对有关当局作出预警。现时香港的做法,要求所有农场都要保留少量禽鸟不作任何防疫注射。这样,一但禽流感再临,这一批没有作防疫注射的禽鸟就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提醒其他农场要留意病毒再临。另外,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工作报告,滥用疫苗也是诱导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重要因素,因而过度注射疫苗并不值得提倡。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2005年10月29日发布的禽类扑杀指导原则主要包括扑杀禽类应在专业兽医专家指导下进行、做好人员生物防护及确保动物福利等方面。
[编辑]
传播途径
候鸟是禽流感病毒重要的转播者,但将所有已经染病的候鸟屠杀是不可能的,且对候鸟的扑杀将会驱散原本聚集的鸟类,使病毒的扩散更加难以控制,因而将家禽和候鸟隔离,以免出现交叉感染是控制禽流感传播的有效手段。在中国不少农场都在饲养家禽的农场上挂上巨型的网,以防止带病毒的候鸟感染家禽。另外,欧洲部份国家要求农场把禽鸟移入室内饲养,这亦是从传播途径方面断绝家禽与野鸟之间的接触。尽管家禽移入室内会使它们的活动空间减少,以致影响禽肉的质感,但这亦比因为禽鸟染病而导致需要消灭全体禽鸟所带来的损失为少。
除了鸟类迁徙世界范围的鸟类贸易也是禽流感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合法的鸟类贸易会依照相关法规进行严格的动物防疫检查,传播疾病的机会相对较少,但非法的鸟类贸易,尤其是野生鸟类的走私活动则不受动物防疫的监控,捕捉、贩运、销售、食用以及放生野生鸟类不仅会造成病毒跨地域的传播,而且由于操作者与野生鸟类密切接触,有可能会造成病毒在鸟与人间的传播。所以,严格监控合法以及非法的鸟类贸易也是防控禽流感传播的重要环节。
[编辑]
易感人群
人类方面,要经常保持农场及家禽售卖场的清洁及卫生,以免病毒的积累。此外,根据越南河内的Dr. Jeremy Farrar的临床经验,自身免疫系统较为活跃的人,当他们与病毒有过接触,病毒会刺激免疫系统对肺组织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若已知个人对污染较容易敏感,应格外留神。
[编辑]
不当的应对措施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迁徙物种公约工作组公布的技术文件,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入手防控禽流感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在全球性的禽流感恐慌下,出现了一些不当的应对措施。在中国的一些动物园,为区隔野生鸟类与园内饲养的鸟类,管理者彻夜开启探照灯,以期驱赶野生乌鸦;在澳门政府将麻雀列为需要驱赶的害鸟;此外一些地方完全禁止了与鸟类有关的任何活动,包括活禽贸易、野生动物救治以及对鸟类的野外观测。事实上包括乌鸦、麻雀在内的许多城市常见鸟类,均为留鸟,不进行长途迁徙,传播禽流感的几率极低,而对鸟类的一般性研究和适当的接触,并不能显着增加接触者罹患禽流感的几率。对禽流感的过度反应,将会制造社会恐慌,为鸟类研究和禽流感的正常防控制造人为的障碍。
[编辑]
疫情
* 2004年冬季,东亚发生H5N1亚型禽流感
* 2005年10月,东亚、东南亚、欧洲等地相继传出H5N1禽流感感染报告
[编辑]
参考资料
* 香港电台电视节目–《铿锵集》:2005年7月24日及10月23日
[编辑]
参见
* 流行性感冒病毒
* 传染病
* H5N1流感
[编辑]
外部链接
* 台湾卫生署疾病管制局-流感防治网
* 香港政府预防禽流感网页
* WHO|Avian influenza
* 《铿锵集》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副教授管轶博士 表示一直在样本中找到H5N1病毒 香港电台
* 全球关注禽流感疫情 新浪网专题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于禽流感的技术报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英文)
* 第三届国际迁徙性水鸟保护协定缔约国大会公报(英文)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7%A6%BD%E6%B5%81%E6%84%9F"
页面分类: 新闻动态 | 传染病
㈦ 如何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想要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保持动物的环境是处于非常干净的状态。
㈧ 怎样预防疫情我们该怎么做
根据中疾控和世界卫生组织各方专家的观点,公众预防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勤洗手
包括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咳嗽或打喷嚏后;照护病人时;饭前便后;手脏时;在处理动物或动物排泄物后,立刻用肥皂、含有酒精的洗手液和清水洗手。
2、主动防护
在自己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袖口或屈肘将口鼻完全遮住,并将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并洗手。易感人群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佩戴口罩减少接触病原风险。
避免在未加防护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避免触摸其眼、口、鼻。同时注意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开窗通风,环境清洁。
3、避免密切接触
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情况下与养殖或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避免与生病的动物和变质的肉接触;避免与生鲜市场里的流浪动物、垃圾废水接触。
4、良好安全饮食习惯
将肉和蛋类彻底煮熟食用,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
(8)野生动物引发的疫情如何防控扩展阅读:
不仅要在生理上预防,心理防疫成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为此,心理专家建议,要减少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些尝试:
一、正确接收和解读疫情信息,廓清认知迷雾
现在媒体信息高度发达,自媒体消息铺天盖地,有的配发了大量真假混杂的图片和视频,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对于缺乏疫情相关知识的个体,确实很难甄别。因此应要减少浏览这些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时间,每天只获取官方正规渠道发布的简单通报即可。
二、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握生活节奏
给自己安排难度适中的工作任务,把日程表安排得紧凑、充实一些,不要留大片的空白时间来刷手机。作息时间要有规律,准时安排吃饭、休息、阅读、运动、家务和亲子游戏,尽快恢复生活常态。不要试图用药物或成瘾物质来麻醉自己,尽量减少酒精、咖啡因或尼古丁的摄入量。
三、保持正面积极的社会连接,传递正能量
通过电话、短信、微信或视频等方式,跟值得信任的家人、朋友分享或倾诉你的想法和感受,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沟通感情,释放压力。关注传播积极信息的公众号,与那些保持乐观心态的人交流,避开那些喜欢危言耸听、传播谣言的人。
四、响应支持政府的应对策略,积极配合防控
不要相信网络上制造的恐慌谣言,要相信政府,相信科学,对疫情的认识了解需要时间,对疫情的控制也需要时间,按照官方发布的指南做好防控,恰当安排自己的生活。
五、努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化解负面情绪
要接纳自己的焦虑不安,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自己的警觉水平,是一种保护性反应。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慢慢消化这些负面情绪,如果负面情绪持续时间较长,自己无法排解,需要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服务,尤其是有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的专业人员与机构最好。
㈨ 疫情防控防护措施
法律分析: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二)停工、停业、停课;
(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二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二)停工、停业、停课;(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第四十五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根据传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国务院有权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集人员或者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㈩ 野生动物是如何主动远离传染病的
相信很多人都对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印象深刻,本该是全球华人最大的盛会,但是受疫情影响,我们不得不“低调”过节,不串门、不过户,不走街、不串巷,虽然有点小遗憾,但开心的是疫情终于要过去了,全国大多数地区陆陆续续复工,我们人类用一招“居家隔离”就将病毒的影响降低最低。
有时候我们不禁会想,人类可以用隔离的方式让自己避免患上疾病,那么野生动物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难道它们也会“居家隔离”吗?
在动物世界里面,繁衍后代是头等大事,为此,在挑选配偶上面,它们的要求可谓是“严苛至极”。如果孔雀鱼表现出了体色苍白等症状,那么它就不会得到交配权,雌性孔雀鱼更青睐身体健康的配偶;当雌性老鼠闻到雄性尿液上有感染寄生虫的信号,那么它就会马上远离,从而寻找更优质的配偶。动物们在选择配偶这件事情上,可谓是将“优胜劣汰”演绎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