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捕杀野生动物,多年后会不会泛滥成灾
不捕杀野生动物的话,多年后野生动物并不会泛滥成灾。其实就是现在也是不可以捕杀野生动物的,因为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很多动物的生存环境都遭到了破坏,当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之后,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之后,野生动物的繁衍也就出现了困难,从而导致野生动物的灭绝。
毕竟竹子对于大熊猫来说,是比较难消化的,而且因为纤维素比较多,所以其中的营养物质其实不是很多,因此大熊猫需要长时间的进食,来保证自己的能量供应,所以大熊猫除了吃之外就是睡了。
不过,因为人类的活动,导致很多的竹林都消失了,当大熊猫失去了食物来源之后,其实大熊猫也就面临着灭绝。虽说现在的大熊猫已经得到了人类的保护,但是大熊猫的数量还是非常少的,而且那些没被人类保护起来的动物,其实也正在慢慢的减少。
⑵ 从现在开始,所有人不捕杀野生动物,多年后会不会泛滥成灾
只能说部分的野生动物可能在短期内泛滥,像澳大利亚的兔子和野猫一样,但是由于人类群体数量的庞大,对资源的索取量就很恐怖,这会压制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还是那句话,生物活着需要什么?物质和能量。而如今的地球上,人类对物质和能量的索求是很恐怖的,随着人类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占据了原本的大片的原始丛林、草原等等,用于耕种、畜牧等产业,这就造成了对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的压缩,像以往的大熊猫之所以濒危一是因为它们本身就繁殖困难,二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由于开山耕种、道路建设等,使得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割裂,将其分裂成几个小的群体,就会使大熊猫可能面临近亲繁殖的危险,那会导致它们的种群质量迅速下降。
可以说有人类的存在,其它的野生动物很少有全球泛滥的可能,只可能是在少数国家的少数地区泛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十分深远,而现在的全球变暖的趋势也被认为和人类有关,在这些背景之下,野生动物打又打不过人类,不灭绝艰难地生存就很难了,根本无法和人类竞争。
⑶ 导致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分别是什么
自然原因包括:自然灾害、物种自身。人为原文包括:人为破坏、环境污染、乱捕滥猎、过度开垦。
一、自然原因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导致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比如,1998年长江流域罕见的洪灾,使许多栖息于平原地区或丘陵地区的野生动物蒙受了灭顶之灾。
2、物种自身
物种特化和遗传衰竭,往往是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内在原因。某些种类的野生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某种特定的栖息环境而产生了特别的习性(包括食性),使其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或其他环境,最终落得“不适者被淘汰”的结局。如大熊猫特化为主要以竹为食,一旦失去其现有栖息地或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无竹可食,必然大批死亡,出现生存危机。
一些野生动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受到生活力减退和遗传力衰退的威胁,导致其种群数量难以恢复而趋于濒危。如朱鹮,现存数量很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再加上处于人类的半饲养状态,个别适应于野外生活的基因可能会逐步丢失,进而危及其生存,甚至导致其灭绝。
二、人为原因
1、人为破坏
人类为发展经济砍伐森林、围湖围海造田、过度放牧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间接导致了野生动物的濒危。森林和草原是野生动物,特别是兽类、鸟类、爬行类以及昆虫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森林的砍伐和紧随其后的开荒种地以及草原过度放牧,既占据了野生动物固有的家园,又将野生动物人为地分割成许多孤岛状的小种群,使得它们的生存繁衍遭到极大的影响。
围湖造田和占用滩涂是导致水禽、两栖和爬行动物以及鱼类濒危的主要原因。湿地、湖泊以及沿海滩涂被大量开发成工农业用地后,使依赖于此的动物丧失了栖息地、繁殖地而濒于灭绝。如扬子鳄,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上亿年,由于栖息地的丧失,野生种群快要绝迹了,有关部门打算利用人工繁殖的个体实施再引进工程,但苦于无地而不得不坐等扬子鳄野生种群灭绝。
2、环境污染
20世纪以来,由于农药、鼠药、化肥、煤炭、石油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工业“三废”和有毒物质,严重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体,野生动物健康受到损害,繁殖力日渐低下,许多江河湖泊已不再适于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某些生态位较高的野生动物因为食物链的关系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株连。
3、乱捕滥猎
乱捕滥猎是造成许多物种濒危的直接原因。龟鳖类、蛇类、鹰隼类、藏羚羊、观赏鸟类和蛙类是猎捕最为严重的几类动物。龟鳖肉、蛇肉和田鸡腿的美味、野鸟的动听歌声和艳丽身姿、猎隼活体和藏羚羊绒的国际黑市等,均招徕了上述动物的捕杀之祸,致使其野外资源量锐减,不少已处于濒危或极度濒危状态。
4、过度开垦
因人类过度放牧和开垦,使草原沙化愈加严重。野山羊、黄羊等草原生物的数量也在锐减。
(3)野生动物多少年成灾扩展阅读:
动物灭绝
近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数以千计,其中自16世纪以来灭绝的鸟类约150种,兽类约95种,两栖爬行类约80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的数字表明:现在,5%~20%的脊椎动物和树木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长。
在过去的4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大约每7年就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7~70倍;在本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13~135倍。
科学家认为,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了。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突出。估计从1990~2020年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即每天减少50~150种。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CITES公约是一个国际合作的多边物种保护协议,目前共有160个成员国。其宗旨是通过各缔约国政府间的合作,加强贸易控制来切实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确保野生动植物种的持续利用不会因国际贸易而受到影响。现在每年约有50万宗贸易是按照CITES制定的标准、要求和程序进行的,公约保护了不少于5000种动物和25000种植物。
CITES在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最有成效的环境保护公约之一。
⑷ 如果人类不捕杀野生动物,多年后野生动物会泛滥到威胁人类吗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捕杀,而是人类侵占了它们的地盘,导致野生动物大量灭绝。所以即使我们不捕杀野生动物,多年之后野生动物也不会泛滥成灾,而是仍然会面临灭绝危险。
大熊猫的濒危之路
大熊猫在我国属于珍稀保护动物,国宝的形象深入人心,即使是深山老林中的农民,也知道不能捕杀大熊猫,很多村民遇到大熊猫还会做到不打扰它们,让它们自行离开。
从亚马逊雨林的大火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我们没有直接捕杀森林中的动物,但所有的动物都要为人类的行为而买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倡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森林的原因。
其实,亚马逊雨林并不是孤立的案件,地球上生态系统改变的事情正在发生,比如:北极地区温度升高,导致浮冰减少,使得北极熊面临灭绝风险。
想要彻底保护动物,并不仅仅是不滥捕滥杀,而是要保护它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它们的家园。
⑸ 所有人不捕杀野生动物,多年后会不会泛滥成灾
近几年来,人们意识到了捕杀野生动物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加上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禁止人类捕杀野生动物,对野生动物加以保护。因此人类很少再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进行捕捉。于是有人就开始想了,从现在开始,如果人类都不捕杀野生动物的话,经过很多年之后,野生动物会不会因此泛滥成灾呢?根据相关的自然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尽管我们从现在开始不再捕杀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它们经过很多年之后也不会泛滥成灾。因为我们的大自然本来就有自己的调节功能,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好每一个物种的数量。
三、综述准确来说,在人类不干预野生动物的情况下,野生动物也不会出现泛滥成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