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欣赏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能否成为“救市稻草”?
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以千万元的价格成交,价格高吗?一件古代书画价格,价格几百万元人民币,价格低吗?从今年开始,艺术品交易市场开始猛推当代艺术作品,你卖200件,我就推出两个专场甚至更多,当代艺术品市场是否真的已经开始火热了呢?人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审美水平是否真的高了呢?几个问题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话题,透过热闹的表面,艺术品市场火热的背后是否有着某种刻意的引导力量呢?记者就此问题,今天将专门展开分析。当代艺术抢占市场主导地位?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书画的市场反映开始走下坡路,许多本应卖得很好的作品居然无法正常成交,许多大拍卖公司的成交率也开始下滑。但是,许多老板们并不愿意正视这一现实,更是不肯承认艺术品市场存在的“泡沫之说”,尽管事实已经出现,但大家仍然固执地解释:现在只是调整期,过去的速度发展太快了,更有人开始抛出另类解释——现在是调整期,更是藏家入市的好机会。
另一个事实是,从今年开始,艺术品出现了更多的当代艺术作品,其价格更是一路走高,大走猛超中国古代书画的市场老大地位势头。许多拍卖公司不惜推出两至多个当代艺术专场,更多的开始在各自的图录中为当代艺术家们开始“树碑立传”,总体形式是:今天当代艺术迎来了好时候。
一落一涨,两个状况虽然都属于正常的市场反应,但如果结合到一起来看,不难让人产生疑问:两者变化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呢?
有人就持这种观点,书画艺术品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市场的地位绝对属于老大。但是随着假货、次货的大量出现,再加上假拍等假象的伴生,许多藏家已经对传统书画产生了厌倦心理。同时,随着政策的变化,曾经一掷千金疯狂购买中国书画的煤老板们开始低调,这也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而使书画市场的快速度出现“点刹”。但钱还是要赚的,香港乃至欧洲的艺术品市场给中国的拍卖市场带来了一丝生机,随着几名当代艺术家或几幅作品在国外的认可,“抓住当代艺术”立即成为国内拍卖行的宝贵商机。于是,不惜花大本钱力挺当代艺术家。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当今表现好,不是说它们的水平不好,也不是说它们不该卖高价。但是这一变化来得太快,超出了人们的适应能力。让人不得不产生联想:中国传统书画市场是否出了问题,那些年富力强,具有很漫长创作生涯的艺术家的作品凭什么一下子卖那么贵?人们的鉴赏水平提高了?
从中国传统书画的市场推出量的缩减,到当代艺术作品的增加,再到确实有些当代作品出现破天荒的高价,人们似乎看到:现在有许多人开始喜欢上了当代艺术作品,无论写实的还是抽象的。
事实是否如此呢?记者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虽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也能反映出一些市场观点来。记者走访了数十位包括圈内记者、行业资深人士及老的藏家,其中多位表示并不喜欢当代艺术品,有的表示看不懂当代艺术品,就连一位美国的记者也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并未到达巅峰。
也许记者访问的群体属于小众,可能大众都开始学会欣赏当代艺术作品。但去年为何没有如此高的欣赏水平呢?前年为何没有?人们都知道,艺术欣赏是需要有时间的积淀的,至少需要有专业的艺术细胞,难道这些都能在短短一年内就得到提升吗?
当代艺术火热的背后难以掩盖的虚火
综合多方人士的意见,记者得到了一个答案:因为中国传统书画的下滑,导致当代艺术作品趋热,这期间必然有市场的引导力量在起作用,而且起了不小的作用。一个人卖,两个人卖,到大家都卖当代艺术作品,足以给人一个现象:当代艺术品现在很火热。有人认为卖方市场在市场推广取得了一定成功。
但是,回头看看中国书画的发展轨迹,也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全部拍卖行都在猛推中国书画时,才使中国书画迅速到达一个高位,但是很快就到了低谷。现在又在猛推当代艺术,前景如何?会不会步中国书画遭遇的后尘呢?
总体结论是:不能否定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但要想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需要一定时间,不能以“填鸭式”的强行推广方式来灌输某种思想,不能再以赢利、投资为主导思想,否则,当代市场必然会面临“大起大落”的局面。
王明明:要理性看待市场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先生曾在中国拍卖协会举行的一次论坛中谈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当今画家来说,赶上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最好的时机。如何冷静地面对市场,对于当今艺术家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王明明的看法是,画家应该理性面对市场。艺术家应该用平常心来对待市场,绝对不可以急于求成。最近一段时间来,当代艺术品市场非常火爆,而且价格逐年攀升。
“不能因为市场好了就自己冲昏头脑。”王明明认为,市场好了对于画家是一个冲击,会导致很多画家急功近利,会导致许多画家浮躁。而前辈艺术家们,虽然以画画为生,但当时很潦倒。依自己看,一个艺术家发财是偶然,受穷是必然的。但有的人画画不怎么样,可财发得很厉害,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首席记者 杨玉峰
❷ 如何鉴赏艺术
欣赏艺术不可浅尝辄止,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包括对欣赏对象的感觉、知觉、理解、思考以及联想、想象等认识过程,同时包括与认识过程相伴随的主观方面的感受情绪和情感活动;
在这种欣赏过程中,感受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只有有了准确、敏锐、充分的感受,才能把握艺术作品在感情形式和形象上的特点,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独特的印象。艺术欣赏者对艺术品的第一个印象,也称“艺术的初感”,非常重要;
因为它对人的感觉器官是一种新鲜的刺激,感受最为敏锐和深刻。有时候欣赏者一听某一首歌曲就喜欢上了,看到某一幅画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艺术欣赏又不能满足于“艺术的初感”。真正的艺术欣赏并不是浮光掠影或回眸一瞥可以领略以尽的。不少艺术品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接触到它的真谛的。所以首先,它需要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稳定注意。
❸ 如何欣赏当代艺术:艺术标准不单一
梅兰竹菊(装置) 傅中望
梅兰竹菊(装置) 魏光庆
近日,湖北美术馆因“雕塑2012”和“再水墨”这两个在业内受到好评的展览而被网友吐槽,笔者看了网友们的评论也是开怀大笑,觉得很可爱也很有才,但是作为在美术馆工作了5年的职员,忍不住想要做一点回应,帮助大家以轻松的心态来欣赏艺术作品。
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单一的形态模式。以往,我们普通大众对艺术品的认识都止于绘画、工艺品,认为美的、技艺精湛的才是艺术,大众熟悉和习惯的是唯美、具象写实的艺术风格,追求的也是审“美”体验和视觉享受。我相信这是每一个走进美术馆的老百姓的观展期待。
然而现在,艺术已经不再仅仅是“美”的享受和创造,有一部分艺术偏重于思想的启发和创造,是对思维定式的挑战,对日常经验和观念认识的更新,也不再单一地追求“经典”,有时甚至企图颠覆经典,打破传统,反叛权威,挑战常规,摆脱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时代的各种束缚。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艺术,有时候是不美的,甚至是非正常形态的,也许是抽象的、变形的、夸张的、丑陋的,甚至也无法用单一标准去划分界定,这让大众觉得匪夷所思。因为他们从中既看不到“美”,也看不到技术,这些以往适用的艺术评判标准失效了,他们对审美享受的期待也落空了,所以他们很苦恼自己怎么看不懂艺术了,最后只好不奢求理解这些“高深”的艺术了。
其实这是大家对艺术的理解走入了一个误区,为什么艺术一定要是美的?为什么大家迫切想知道作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就不能探寻一下自己可以从那些不美、不懂的作品中获得什么?能不能唤起你内心的思考或情感的涟漪,与你的阅历、经验、记忆、情感等等找到对应、呼应?以这次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在公共空间晒衣服的作品为例,首先这件作品带给了我们思考的突破:“这也是艺术?”“艺术还可以这样?”其次,这件作品唤起我们对于一个城市的时代记忆:“江城人民过去就是这样生活的!”再次,这件作品不是草率的,通过网络征集的衣物都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原貌,并且晾起的衣服厚的、薄的、长的、短的、亮色的、暗色的、内衣、外衣都搭配考究,错落有致,自然好看,有气势、有用心。
再以艺术家魏光庆的《梅兰竹菊》装置作品为例,卫生间里的面盆是洗手、洗脸的,浴缸是清洗身体的,大家可以想想,如果面盆和浴缸里面的水都是黑的,你是能够洗干净还是越洗越黑、越洗越脏?艺术家违背常理的设计,恰恰是其用心所在。墙上挂的“梅兰竹菊”是一种君子气节的标榜,而从其下面流出的水却是黑水,如果联系一下社会现实,你是不是可以找到些许微妙的对应呢?是不是会佩服这位艺术家的一针见血和他的言说技巧呢?
还有艺术家张羽的《指印》作品,有网友追问其意义,“既不是马赛克也不是格子,而是指印。”对于这样一整面的指印也成为艺术,大家深感迷惑。可是大家如果细看每个指印之间,它们是有关系的、有讲究的,是有形式美感和节奏感的,再看整体效果也是清新淡雅的,有一种清心寡欲的禅意隐隐浮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艺术家用手指一点点、一天天地蘸墨汁在宣纸上轻轻按下指印,如果不是心平气和、内心舒展又虔诚干净,可能营造出的画面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而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其单调、乏味、消解意义的行为却成就了一番净化和禅境。那么身处现代社会的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呢?
自毕加索的立体绘画、杜尚将小便池命名为《泉》展出、安迪·沃霍尔机器生产式的复制,已经将艺术语言、艺术形式都进行了革新,他们对艺术的“倒行逆施”为我们不断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也有力地打开了思维的局限,这也正是现代艺术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之所在。只是我们的大众还没有形成这样的认识,还处在艺术审“美”的初级阶段。大家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也没有形成以自己为主导、探寻自己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的习惯。其实我们在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根本没多大必要去在意艺术家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只要我们能从中感受、从中思考,收获我们自己能够收获的,理解我们能够理解的,这就足够了。也许让我们想起一段往事、一次特别经历,亦或是一种莫名的触动。(曾 静)(作者为湖北美术馆馆员)
❹ 在哪里可以赏析到当代艺术大师的艺术欣赏
戴帆(DAI FAN),极富挑战性的建筑设计师与前卫艺术家,以纽约和北京为基地展开工作,曾荣获亚洲设计大奖、环球设计大奖等几十个顶级奖项,他推出了中国设计史上第一个理论体系“超解放主义—21世纪的新设计宣言”,网络上面有这方面的信息。
❺ 结合中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特点谈如何欣赏当代油画.300字
艺术在产生之初 是为了纪念与记录当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迈进 艺术逐渐沦为宗教与政治的附属物 与其说附属物 倒不如说是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促成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在15世纪时 艺术是纯粹的宗教附属品 但经过文艺复兴时期 宗教与政治反而大力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在精神方面 得以解放 得以半脱离
西方美术主要强调人文思想 强调艺术是精神的产物 在东方 艺术主要被看做一种生产
在当代自由思想充斥的社会中看待当代油画 应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览无余是有难度的 看待作品 角度往往比距离更重要
在古典时期 往往被抬高的是艺术作品 艺术家是不存在的 如 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 只知其物 不闻其艺术家 断臂的维纳斯 等等 举不胜举
当今社会 当代艺术 更多的是去解读艺术家 与艺术家的思想
由此看来 对于艺术本身 追根溯源 是有必要的
❻ 如何看待当代艺术
艺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存在。人类是伟大的动物,造就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和名词,艺术便是其中之一,我想正因为人的个体不同,也就使得艺术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件艺术品,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厌恶,那么我们就不能评价这件艺术品的优劣,这就是为什么有各种艺术形式之分的原因。
对于当代艺术,人们的看法也不一样,有人认为艺术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有人认为艺术应该秉持自己的风格,其实,创意总是来自 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我们还是不能苛求艺术一定要以某种形式发展,我还是赞成当代艺术的多元化,有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艺术,同样,有不同的艺术才能满足不同的人的精神需要,这是一种缘分。
❼ 如何欣赏艺术
欣赏艺术品的前提是要有艺术修养,欣赏水平的高低和艺术修养有直接的关系,说白了,就是艺术知识的积累有多少。
所以首先是要多看书,多掌握相关的知识。比如看花瓶,是否是赝品,你就要了解花瓶收藏方面的知识,如何鉴别花瓶的年代、仿品的特点等等,书店有很多书可买、网上有很多资料可查。看蒙娜丽莎,首先要了解油画,了解作者,甚至了解油画的历史,等等。
每个人的欣赏水平不尽相同,但是具有相近教育水平、相同文化背景、相似成长经历的人群,或许会具有大概相当的欣赏力。进一步说,这样的群体或许也会有趋同的价值观。
艺术品,是指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❽ 什么是当代艺术,如何欣赏当代艺术
走进美术殿堂,我们往往会非常失望,因为那些着名的艺术家,哪怕是毕加索画的作品,我们都看不懂,看不懂嘴上还不敢轻易说出来,心里苦极了!
这个时候您可千万别着急,当代艺术虽然以反精英艺术为精神,但是它本身却是精英艺术的一部分。精英艺术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为少数的上层社会人士服务的艺术。过去以油画为代表的艺术在西方是专门为有钱人服务的,所以它是精英艺术。但今天油画不能算作精英艺术,虽然大众未必能够买得起这样的作品,但是,受众决定作品的属性,当一种艺术被人们所接受的时候,它就不再是属于小众精英的专利,换句话来说,它成了大众艺术。
表现主义画派是怎么回事?
当代艺术需要积累,没有积累你真的看不懂。
以前的艺术,比如肖像画,不一定要有观念,不就是一个人像吗,像,生动就好。可是相机出现以后,人的能力很难跟机器去比,虽然有一些高水平的艺术家可以做到画得跟真的一样,但是这样的毕竟少。如此,一张照片和一张栩栩如生的肖像画相比,后者存在的意义就变成了作品中的笔触感、保存的时间性、不可复制性等。有些艺术家开始考虑作品的笔触感,这就产生了表现主义艺术,梵高是最典型的。
怎么欣赏印象派画作?
印象派是怎么回事呢,你想啊,写实的画像都很清晰,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到底事物有没有一个可见的边缘?或许没有,真实的物理空间只有光,没有光的地方什么也没有,那么光就成了物体存在的一个根本,所以把事物按光的特性来表现就对了,于是有了印象派,眯上眼睛,你会看到七彩的阳光穿过你的指缝进入你的眼睑。
什么是真正的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真的很不立体。可是人家本来也不叫立体主义,毕加索那会儿叫它方块主义。
毕老爷子那个时代,西方的绘画已经画得很立体了,怎么办?再这样画下去,是没有办法在艺术史上留名的。那就给传统的方法找茬。以前的写实的确很立体,可那是障眼法,你用手去摸就知道—平的。毕加索告诉你什么叫立体,他在画面上粘了一小块木头,真的立体了,这是一个突破,从没有人在画面上把东西做得这么“立体”的,不过毕加索这么一搞不得了,后来的画家就什么东西都拿到画面上粘了,什么麻绳、车轮、铁片等都有,它们不讲故事,只告诉你立体的真相。然后这一脉再走下去,把画布也扔了,叫装置。
❾ 陈诗宇:如何欣赏现代美术
许多人都对现代美术作品感到困惑和愤怒:“为什么现代美术作品中有那么多不明所以的随机图形?这难道不是画家随便乱涂的吗?这有什么艺术价值?小孩子也能画成这样啊?难道就是因为艺术家有名气,涂两笔就是艺术作品了?这有什么技术含量啊?”
很明显,提出这样问题的逻辑是:这么两三笔,我也能画出来,那么画家和普通人有什么差距?
而愤怒在于:连我都画得出来的作品,居然卖价这么高?但是如果是我来画,就是废纸一张,这太不公平了!而且这么简单的画面,那些画家一天就能画好多张,这有什么意义啊?这不是明摆着抢钱吗?凭什么让这种破烂东西赚钱!这是公然的骗子!这个社会怎么了?!
这次,我采取一种顺应你心情的方式来为你解答。
既然你认为这样的作品一般人都能画出来,我建议你完全可以试试,是否能够完整临摹一幅抽象派美术作品?临摹得一分一毫不都差?比如下面这幅蒙德里安的作品。你知道这幅画价值连城,所以你完全可以仿作一下,来证明自己有没有制作价值连城的能力。你必须使用和蒙德里安一样的作画工具,也就是仅仅是颜料、画笔和画纸/布。
蒙德里安的作品
对于一个没有受过美术训练的人而言,这显然非常困难。即便允许你使用标尺画直线,你也会因拿不准线条起点的位置而犹豫,更因为控制不住画笔而使颜色总是漫过边界而伤脑筋。更麻烦的是这种红色和紫色,可能不在你的颜料管里,你得想办法去调出这种颜色来。然后你还要花大量时间纠结水和颜料的比例以免让色彩显得太单薄。
你开始发现,完成这样一幅作品肯定不是你原来“想象的那样简单”。
如果线条不是这样规整,你就更抓狂了。你陷入这些你眼中“混乱线条”的定位里,并对准确调出丰富的色彩束手无措。估计你花上一周时间也完成不了下面这张康定斯基的作品,并做到完全一致。
好在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也不是你想象中的“一天就能画好多张”。他们大概用了和你差不多的时间,甚至比你所花更长的时间,去完成这样一幅作品。
康定斯基的作品
于是你说:嗯,这么说来,这些画作在技术上还是有些劲道的。好吧,我承认画家比我会画直线和曲线。但是这种构图算什么呢?就这么几根线条,几块颜色,既不像猪又不像鸭,这画的到底是什么呢?要是不拘泥于临摹,我也能随便涂几笔,取名无题,挂在墙上展出了。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么恭喜你,你刚开始学习如何去欣赏艺术作品。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也就是这句话:欣赏艺术作品时,永远都要思考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我还要澄清你的一个误解。你以为这些艺术家跟你一样不会画画吗?并不是这样的,你可能认为一幅人体素描“很显功力”,你也看到了有许多人在街边贩卖人像速写,二十块一幅。你要知道,你在美术馆里看到的任何作品的创作者们的素描功底都不逊于街边速写。当然,如果找他们给你画人像速写,肯定不止二十块一幅了。不仅如此,大多数中国美术生在写实画作方面也相当扎实。对于一个经过四年美术专业训练的人而言,画出一张让你惊叹“好像照片啊”的画来简直是小菜一碟。
你要相信艺术家们永远比你要会画画。你所能想到的绘画,大多已经被他们实践过了。
于是你得思考,既然这些艺术家们能够去描绘人物、风景、建筑等等你所熟悉的对象,为什么他们不这么做?他们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不同寻常的方式?
艺术不是模仿。这句话在艺术界几乎是常识,但是你不一定能很快意识到。你喜欢按一般人的认识以及你原来的口味去品评画作。有时候你会有点个人的审美感,比如你对蓝色很敏感,那么那些以蓝色表达为主的作品就会让你有所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种思路扩宽,以便我们欣赏更多的画作呢?我再来告诉你四个常识。
第一,颜色在绘画里是平等的。
为什么要偏爱鲜艳的色彩而忽视深色呢?为什么认为朦胧的淡色无法塑造鲜明的形象呢?为什么认为白色的空间是毫无意义的呢?有的画家喜欢在深色区徘徊,在你眼里是不是就是一团泥巴呢?而且,这样的画家很有可能喜爱用褐色画云朵,用深到发紫的红色画街道,用介于泥巴和煤炭之间的颜色来画人的面部。你能否看出这些颜色的区别呢?你是否会因为整幅的深色而忽略上面的几抹亮色呢?或者会因为整个画面的清丽而抱怨那几笔难看的深色?
请不要歧视任何一种颜色,更别说是颜色区了。当然许多艺术家会有对颜色的偏爱,但那不是你的权力。既然是你在试图学习和观赏艺术家的作品,就请仔细地看深色区和浅色区的区别,请看艺术家偏爱什么颜色,请看主体色彩之外的环境色,请仔细地观察。(别只顾着看到那些常色,广告商才会喜欢用鲜艳色彩吸引小孩子呢!)
一个合格而深刻的艺术家,会为他画面上的一切色彩负责。并且,抽象派艺术会对此更为负责,因为他们不必顺从现实的色彩,只顾着在构建自己的话语世界。如果你真的想问他们:“为什么这里有一团莫名其妙的黄色?”相信我,如果是一位友善而富于激情的艺术家,他说不定会就此唾沫横飞地回答半个小时。
第二,线条在绘画里也是平等的。
你以为这一条与上一条类似吗?不,并不是。这一条比上一条要困难多了。因为许多人都能说出色彩的不同,却无法理解和解释线条的不同。我想说,既然你知道文档中的加粗是表示强调的意思,你就应该了解绘画中的线条处理也有各种不同的意义。
再次强调,艺术不是模仿,我们不生产一模一样的字体。花样字体本身也是借鉴了一些艺术思维。我们要让整个画面表现艺术家眼里的美感,或者是情绪、思想、事件等等,我们当然要采取不同的线条。这里有几个问题,你可以在欣赏线条造型明显的作品时好好思索一下:
为什么画面的这个位置有这根线条?
为什么这根线条这么粗/细?
为什么这里是弯/直的?
为什么这跟线条这么平滑/粗糙?
为什么这根线条是这个颜色的?
为什么这一块是用线,而那一块是用面?
欣赏画作有时候就是几个简单的角度而已,并非许多人想的那样神秘莫测。有些人看到别人评论画作时,一会“XX主义”,一会“XX风格”,一会“意境”,一会“符号”,就觉得内涵深刻高不可攀,常人不能理解。我建议,在你开始学习欣赏美术作品时,不妨先从上面这些简单的问题和回答中累积经验,过了一段时间,你就能够摸到那些“XX主义”的门道了。切忌一开始就从“XX主义”或“XX风格”入手,这样你会错过太多具体作品的精彩之处了。
一个合格而深刻的艺术家,会为他画面上的一切线条负责。线条之所以为线条,都是有来源的。我们来举个例子,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梵高,他的绘画非常注意线条的使用,他并不是一个热爱立体面的画家。下面是他的一副自画像。你可以观察到整幅画几乎都是由短促有力的线和点组成,围绕着人物形成一个圈。梵高一生创作过许多自画像,业内认为这些短促的线条是他精神状态的一种表现,越是临近他自杀时的作品,这种线条特征就越明显。如果你有幸看过梵高的原作,那么你就会欣赏到这些短促用力留下的油画颜料的形状,像是化石一样保存了梵高当时的情绪。(是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用笔使劲往画布上戳的心情)
梵高的自画像之一
线条十分重要,线与线交错形成二维面,它是绘画之所以成为二维艺术的基石。同样线条也是所有三维艺术的基石,只不过在整体的框架下,面更能影响到三维艺术的大局。如果你看不懂线,你就几乎与“造型”一词无缘,于是你便完全搞不懂“这画的到底是什么”。
扯一点专业思维,“画的到底是什么”就是造型,造型造的是什么,纯粹就是看线条的组合。因此倘若你对具体的线有所观察,你就应该不至于对这个问题毫无想法。一根线,可能是一根铅笔、一根树枝、一条路、一根电线、地平线、墙的转折线、某行文字的下划线……线不会来的那样离谱,如果你的思维更开阔一点,你也能体会到艺术家用线表达的愤怒、沮丧、困惑、恐惧……下面这张最近引起公众注意的卢西奥·丰塔纳的《ConcettoSpaziale, Attese》。画面非常简洁,就是在红色的画布上有几道刀割破的痕迹。你可以明显注意到,整幅画只有两个元素:红色的背景,笔直的黑色的割破线条。这两个元素代表什么呢?红色,可能是激情,也可能是愤怒;割破,可能是一种突破,也可能是一种暴力。割破的角度并不整齐,但也不凌乱,可能具备理性的控制。不管如何解读,你都能抓到“红色”和“割破”这两个明显的关键词。你没办法绕开这两个元素,这是作品对我们想象的限制,也是给我们提供的空间。
卢西奥·丰塔纳的极简主义作品
网上现有业内对这幅作品的解读是:
作品的副标题是意大利文attesa和attese,分别是意大利语中的等待和期望的动词和名词形式,据说意义是观者原本“期望”看到一个正常画面的想象空间,但丰塔纳一刀毁掉了这个“期望”。艺术家封塔纳(1899-1968)最为人知的艺术贡献在于其一系列“割破的”画布。他因此成为极少主义的始祖。1949-1950年间,封塔纳开始刺穿其画布,他说,“打破了画布的空间,好像在说:自此我们可以自由地做我们喜欢的了。”封塔纳同时也将其视为一种唤出的无限,声称“我创造了无限的一维。”
第三,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不考虑观赏者的意见。
刚好近来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现代诗多半是些表达得不知所谓的语句组合,却还是那么多人去写?“这个问题当然是大胆坦诚地表现了提问者的无知无畏,在许多诗歌爱好者看来应该是很欠揍的。这个问题下面有许多精彩的回答,都可以借鉴到本文开头那个问题上。链接在这 http://www.hu.com/question/20785495/
不过我觉得最需要强调的是这句话:“对于诗人来说,读者是(最)不重要的。”
同样,对于现代艺术家们,观赏者也是最不重要的。你丝毫不用顾虑你的想法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艺术家是一群埋头描绘自己内心的人,他们创造个人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思想。当你开始指责他们胡涂乱抹时,很遗憾你又错过了一次学习新的艺术语言的机会。
说真的,每次我看到那些对现代艺术表示抗拒的人,我都觉得他们个人的表达也真的很程式化。换句话说,没有丝毫新意,还在不断抵制新意,表面上是在维护传统的话语权,实际上是在展现他们的脑子有多么匮乏。特别是一些作品,在许多人看来早已能够接受,在另一些人看来仍然如洪水猛兽。比如上面所引用的蒙德里安的色彩构成,已经成为服饰家居建筑时尚的流行元素之一,不少人都对其中的平衡美感有所感知,但仍然有些人认为这样的作品“毫无技术含量”,我便不能不怀疑这些人的审美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了。
第四,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
这句话放在这里,是要警示那些总是对标准答案有强迫症的人。他们有两种表现,一是特别怯于表达观点,总觉得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不够“正确”,非常担心自己的看法不符合那幅画下面的小标牌上的文字;另一种则是特别能指点江山,总觉得一类作品是艺术标杆,无上崇高,而其余的都很荒谬,荒谬到应该从这个世界上被抹消。
唉,完全不知道这些人在固执什么。说了嘛,艺术家是完全不会考虑你的想法的,你的想法是完全不会影响艺术家以及艺术产业的。没人给你的艺术水平打分,你干嘛那么在意其他说法啊?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也别想着要维护什么,根据什么,坚持什么。如果你有条可理,可以顺着一种思路理解。解读与解读之间没有正误之分,只有高低之别,但是前提是你得真正地表达出你的解读。
对于平常人而言,美术馆是一个学习和提高自己审美水平的地方,是一个做思维训练的地方。美术馆是一个社会教育的场馆,一个没有美术基础的人进来,应该是跟进入图书馆一样的心态,绝不应该在没有仔细阅读完一本书之前对此擅作评价,不是么?
你最大的固执,应该发挥在对一件具体艺术作品的解读上。你应该像钻研一道数学题一样去解读一件你中意的艺术作品。你应该坚持采纳多方意见,摆脱你对一件作品的困惑,而不是坚持认为“我看不懂这件作品”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的愚蠢程度就跟讳疾忌医一样。
目前看来,大多数人看不懂作品的缘故,只有两种:一是艺术品有高度,解读者思维不够高度;二是艺术品没什么高度,解读者有标准答案强迫症。介于目前国内当代艺术都没什么高度,所以第二种情占了大多数情形。
现代艺术本来就有“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口号,艺术家们最喜欢的就是把生活和艺术放在一起。欣赏者们也完全可以跟随这样的号召,去亲近那些被艺术家们从神坛上拉下来的艺术。艺术作品是个人的,从个人到个人,由个人创造,也由个人解读。所以只要解除你的标准答案强迫症,相信你很快就能开始欣赏现代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