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评论怎么写

艺术评论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04-12 21:26:06

‘壹’ 杜洪毅:什么是艺术评论

前些日子,有人让我为某画家写篇文章,却没有安排见面交流,只让参考网络上的资料来撰写。当时自己也不知怎想的,竟然应承下来。可真要入手工作时,才发觉根本就无法在大脑中建构起这位画家及其作品的完整形象,下笔到半途就无以为继,最后只得搁置。经过此事,使自己不得不认真反思,究竟什么才是艺术评论?应该如何开展评论?评论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个人理解是,艺术评论是指针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事件等对象开展文字上评判与论述。与我们写时评一样,艺术评论的基础也应该是建立在对所评论对象的深刻理解上。比如要对某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评论,就必须与艺术家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对原作细仔研究,并从不同维度了解其文化背景、思想理念、创作风格等。然后才能在大脑中建构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形象来,并以此为据开展工作。写评论不是写现代八股文,不是按某种套路拿一堆华丽的词汇堆起来去忽悠人。如果你一篇文章成了通稿,改改名字随便往哪位画家身上套都适合,那还叫什么艺术评论?针对具体对象进行的评论,必须是独特唯一的,换到任何一个位置都不行才对!
现在有人大言不愧的把艺术评论说成是艺术批评,可其满篇文章只堆砌华藻溢美之辞。事实上,批评虽属于评论的范畴,但评论却绝对不会等同于批评,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是万万不能弄错的。前面说了,评论是指评判与论述,也可叫评价,分正面的评价和反面的评价。只有针对对象进行反面的评价时,才能叫做批评或批判。在当前国内市场环境下,大概没有哪个当世艺术家愿接受负面评价的,评论家们大概也少有去做那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最多只有不针对个人的批判,或者有人为自己出名专去找名人说事)。明明是一篇正面宣传稿件,却硬说是艺术批评,难道不是件搞笑的事情么?
当然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艺术评论,其最终都应具有极积建设意义才对,应该是对促进文化进步有所助益。即便最尖锐批判,其终极价值也应该是建设性的。当然,具有建设意义的艺术评论,不应该是只会博引旁征、倒卖华而不实的专业术语。而应该以自己对评论对像的理解为基础,经过大脑独立思考,以通俗易懂、符合基本推理逻辑的文本语言来进行论述。评论(包括时评、艺评、书评等),是一种思维性的工作,不是用来卖弄高超文学修辞技巧,不是用以炫耀你渊博的学识,而应是思想尖锋上的探寻游弋。
对于正面性、带宣传性的评论,也许现在会有很多人质疑其合理意义,甚至有人以专制的口气说不该允许为其不认可的艺术家写评论。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当代社会文化生态本来就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艺术领域更是如此。对于当代艺术家,谁的作品更优秀,谁对文化进程更具极积意义,这不是任何当代人说了算的,而是有待后人去评价。凡是存在的事情必是合理的,必也是有其自身合法价值。当代任何一位艺术家,无论其知名度如何,必然有其自身存在意义。对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评论,不是去论证其历史价值,而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其作品的当下意义。同时,一篇具有极积意义的评论,本身还具有对艺术家鼓舞与激励的作用,用以激发其创作更优秀的作品。为此可知,当代艺术评论对艺术发展起到某种程度上的推动作用,而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没有意义。
在一个社会文化极度多元化的时代,对任何概念的理解本身是非常多元的,不能对任何人作任何形式的强求。但,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是:任何一个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其所作所为都应该具有极积的建设意义,否则不如……不说了。

‘贰’ 我需要一篇《三国演义》的艺术评论

《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叁’ 编导的影评怎么写

A.在看影片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做笔记,多记录,写作时候才能从中挑选你可以用到的细节。思考、罗列感动你的地方、你认为值得写的角度,梳理影片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心论点。确定影评的题目、评述的角度、中心论点,以及分论点、论述方式,找出各自的论据。
B.在全面、整体地把握影片主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影评的论点,以下的论证就要围绕这一论点而阐发。影评中心论点的提出,可以遵循一定的范式:影片通过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或者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可以设置一个主标题,直接概括自己的论点;还可以在主标题之外设置副标题,主标题是对论点的概括,副标题则表明论述的角度或说明。一般来说,影评都有副标题。
C.评论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应当对提出的论点展开充分的论述。在论述中,应当把每一部分的分论点视作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小议论文,即首先提出该分论部分的论点,这一论点同时又是总论点的分支论点。继而,应当设置论据,采用影片中对于分论点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加以佐证。接着,应进行论证。要对总论点进行层层剥离式的剖析。应基于文章的总论点展开论述,旨在对于总论点进行清晰、透彻的辨析。可以以总论点为基点,找到一个切入点,区分和设置不同的层次,呈现为层层递进的态势。然后,论者可以依层次进行论述,每个层次均应视作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部分,均应有每个层次的论点,均应设置论据,并进行论证。其论点、论据与论证的要求与分析法类同。
D.分析之后的综合,既呈现为对于各分论的集中与概括,同时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新的结论。这一结论既应与文章的总论点相呼应、相吻合,同时又应在前者基础上有所深化和提升。或者论者还可由此引发开来,得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衍生性意义,使人获得更多的启示。演绎之后的结论,既是对于论题的剖示,也是对于文章总论点的应和。演绎式写作的层次递进,其最后的层次可能就是结论。也可以在完成演绎之后,继续有所深化和提升,得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衍生性意义,这些都可由论者根据需要去把握。
E.应把字体写得工整、清晰,给改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卷面印象,尽量避免错别字。写完之后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再仔细检查一遍是否有错别字,是否存在语句不通等问题,然后加以修改。建议不要进行整段大改。

‘肆’ 美术作品分析怎么写

1、首先,分析作者的时代背景

2、从画派或者绘画手法来分析作者的技法

3、分析画作内容所表达的时代含义与文化信息

4、总结画作的总体意义

设计作品可以分为造型和色彩。此外贯穿于作品之中的还有设计者如何运用构图,以及对形式美的表现。更重要的还有作品的中的创意,以及作品本身的内涵和设计者自身修养的体现。

就画面的表现而言,造型和运用色彩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作者对于点线面大小,聚散,空间的安排,画面的分割,特别还有画面中不同元素之间节奏,韵律的重复和变化都是很重要的。当然构图学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绘画作品的鉴赏和设计很相同,区别并不是很大。因为设计是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因此画面中相对的概括和提炼的能力就绘画而言更较突出。其他的大致相同,简而言之,就是画面要在视觉上然人们产生共鸣,更要在精神上给人们以收获。

美本身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但是部分伟大的作品,其中的美似乎是永恒的。这种永恒则与主题、语言相关联。主题过于狭隘的基本与永恒的美告别了。但不论具体的主题为何,只要这种主题可以引发阐释或者误读,从而形成一个更广范围的主题,则他就不是狭隘的。然而这种误读和阐释必须通过语言的正确应用才能表现出来。我们看《马拉之死》,即使我们不知道马拉是谁,我们通过死亡这个主题,通过大卫的语言,从中感受的悲壮是不容质疑的。如果我们为小布什画一个《美国总统小布什肖像》,即使小布什再英俊、画家功利再高深,只要我们无法从“小布什”的神态中看到一种根深于人性的东西,这幅画就不具有永恒的美。如此,我们总是强调一种诗性的语言。唯有这种不精确的、易误读的、具有象征的、易演绎的语言才可以胜任永恒之美的下层支撑。

拓展资料

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美术作品包括纯美术作品和实用美术作品。

其中纯美术作品,是指仅能够供人们观赏的独立的艺术作品,比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钢笔画等。实用美术作品,是指将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具有使用价值的物体相结合,物体借助于美术作品的艺术品位而兼具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比如陶瓷艺术等。

近现代名画家的一些美术作品有:西方的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 、《格尔尼卡》、《梦》,梵高《星夜》、《向日葵》,中国近现代的齐白石《虾》、《不倒翁图》、《花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徐悲鸿《巴人吸水图》、《奔马图》、《九方皋》、《田横五百士》,《傒我后》张大千《山水》、《仕女》、《黄山松》、《四屏大荷花》,吴冠中《北国风光》、《长江万里图》、《狮子林》,朱宣咸《夜》、《旭日红梅》、《迎风》、《今天是儿童节?!》,陈丹青《西藏组画》,陈逸飞《黄河颂》、《古桥》、《踱步》、《大提琴手》等。

(资料来源:网络:美术作品)

‘伍’ 朱非的艺术评论

煮字生涯岂为名——姜寿田记朱非书法
其为古越龙山集团所书 碑记,大字深刻,端谨遒深、骨里谨严,具庙堂之气。非斤斤于摹颜拟欧者矣。其行书取法王羲之、米芾、黄山谷、赵孟頫。脱略韵度,而一归于正大。作为书圣故地生于斯长于斯的书家,朱非于书法一道无疑有大期许、大敬畏,因而于书他首重古范,而未敢懈怠泛滥,以宗古自许,而不惮贻字匠之讥。对他的书学立场、观念人们自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可月旦藏否,但他对书法的敬畏和宗仰却体现出一个书家的价值担当,此乃可贵也欤。
酿字记——陶晋荣记朱非的书法艺术
刘勰《文心雕龙》云: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 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先生于是亦潜心于楷法“反幢”,改侧锋为中锋;易方角为圆角,变无我为有我;写楷如写行,写欧字而不囿于欧。于是笔歌墨舞,雍容大度、浑然天成,使楷书具有了行书的灵动、行书的气韵。这是高级“酿字师”的水准,更是书家追求的境界,推为越中楷法第一,当无异议。《古越龙山碑》是酿酒集团的标识,也是朱非先生楷书之代表作。

‘陆’ 谁能帮我写一篇800字的关于汉代青铜器的艺术评论

青铜器的艺术魅力表现在王个方面: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中国的青铜工艺,始于夏代。最兴盛的时期是商代和西周。所以,一般都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代表。战国晚期,青铜器开始由盛转衰。到了汉代,青铜器已逐渐失去了礼器的意义,造型也基本摆脱了商周青铜器神秘、厚重的风格,显得灵便、精巧,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这个时期在这类青铜器中,也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作品。早期的青铜器中生活实用器较少,进入汉代以后,青铜器中的生活实用器十分普遍。它们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引人注目。

在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汉代虽然已处在衰退期,但汉代的铜器制造业规模依然很大,铜制品的数量和种类也非常多。器物特点是轻便、精巧、实用,但也有一些青铜器是素面厚胎,特别是这一时期所留下的青铜精品,显示了汉代在青铜铸造方面卓越的艺术成就。

汉代青铜器的特征:(1)西汉初期(高祖至景帝)的青铜器,基本为素面。鼎主要承自秦式,但一般三足更矮。敦盒形。壶有大小型并存,大型壶腹下部略呈收缩之状,腹比秦壶要鼓;小型壶的腹部较瘦长,经常铸出变形螭纹。钫此时更流行,有的做得很讲究,通腹有镶嵌绿松石的三角云纹。青铜兵器中,剑、戈、矛、镞等仍存在。(2)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西汉武帝至东汉章帝)是汉代青铜器最发达的时期,也是汉代青铜器新风格最终形成的时期。这时期最多见的青铜器是鼎、壶、钫、鋗、鍪、洗、甗、尊、勺、耳杯、盘、焦斗、灯、奁、博山炉、熨斗、镇、带钩、铜镜等。(3)东汉中晚期(和帝至献帝)青铜器又有了新的变化。此时使用较多的铜器日用品有:钟、扁壶、盆、釜、甑、焦斗、灯、博山炉、炉、熨斗、尊、耳杯、虎子、车马器、带钩、铜镜、玺印等。此时青铜器的特点是器物比以前轻薄,错金银技术在装饰中几乎消失,鎏金仍多,鎏金器也出现了细线阴刻云纹。总之,两汉时代青铜器的内容极其丰富,在器物用途上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在器物的特征上强烈表现出时代风貌。

‘柒’ 艺术评论怎么写

参考《艺术概论》及《艺术评述》

‘捌’ 李亚的艺术评论

着名画家周韶华在《李亚书画集》这样写到:李亚先生是一位有自己的主义的画家,他揭起的是写意文化旗帜,坚持中国艺术以写画方式为本,理直气壮地走写意文化道路,努力呈现意象艺术的完整性,以“超写意、狂写意和纯写意”“书画合二而一”为标榜。一切的一切,以“写”为核心,以“写”来实现,“写”作为手段和审美对象,最终要看“写”与“意”复合的质度。他的长篇大论可由一个“写”字尽之。在创造中国画的语言方面,他勤耕不息,苦心孤指几十个春秋,追求“写”这一有生命力的形式(这形式,不是通常所说的事物的好形式,而是意与象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是一种活生生的内形式,是艺术本体。)
李亚先生把“写”视为发挥想象力和表达心灵之力的最佳手段,认定“写”本身也是自由的意象艺术形式,从而倾其全力聚焦在一个“写”字上,以“写”来追逐东方艺术的动态生命力,以“写”来建构自己的形式系统,他的“狂写意”可视为这个形式系统的代表。
我国杰出国画艺术大师钱松岩赞誉他:“笔墨苍劲而又滋润,千湿辩证地统一,使干而不枯,湿而不漫,臻入化境,令人有清新、明洁、深厚沉着的审美快感。”1981年,八十三岁的名画家钱松岩看了李亚的画展欣然题诗:“新意开生面,群芳竞艳红;羡君一枝笔,挥洒夺天工”。
着名书法家林散之看他画展后,即兴挥毫为他题词;“李亚画能用涩笔,熟中求生,生里求熟。熟难生更难,熟中求生尤难也。”红学专家孔祥贤先生在观李亚的画展后,题诗以贺,诗曰:“济济华堂瑞气融,李君际遇叶元戎。挥毫善颂风云志,泼墨欢歌雨露功。亦湿亦干干湿贯,能生能熟熟生通。水渲揉纸添新法,喜见金陵树一雄。”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着名美术理论家、评论家马鸿增 1981年9月6日在《新华日报》写到: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他的揉纸画。那若即若离、时段时续的线条和墨色,给画面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韵律感和生动感,加强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情趣,有时用来表现某种质感和迷蒙感,也很巧妙。又由于李亚把揉纸与水色渲染相结合,使入画的花鸟上水,更加别开生面,富有艺术感染力。
马鸿增2010年11月21日在《新华日报》里刊登了一篇《李亚“写意”:从传统到现代》的文章里评论到: 李亚的这些见解,不论我们是否认同,但我们首肯老画家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而且他从审美角度抓住了中国“写画”美学的特征。我一向认为,中国“写画”美学包涵三大要素:传写性(写神、写真、写生),倾泻性(写意、写气、写心),书写性(书法用笔)。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三者结构方式的不同又可衍生出多种创作倾向。李亚前期作品,可以说是以前两个要素为主的结构方式:后期作品则是以后两个要素为主的结构方式。李亚追求的终结目标是“书画合一”,创造“极美妙又独特的东方艺术形式”。我理解,这是企求构建中国式“抽象”艺术的一种方式。“写意”的极致,应是表现被教养、理性所滤化过的内心抒情愿望,画面富于诗意、神采风韵和书法趣味。它同西方以与传统决裂为特征的“抽象”艺术大相径庭。
李亚以自己的理念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写意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富于启发性的艺术之路。
着名美术教育家、理论家左庄伟在李亚艺术研讨会中谈到:他的经历实际上是我们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经历,他个人的经历和这个时代的经历是一至的。就艺术的发展来看不仅跟的上时代,有时候他的想法还很超前,李亚老觉得德国表现主义很有道理,他说我们中国的文人画就是相当于西方的表现主义,但是西方的有些做法和画法又值得我们去探讨,他对西方的现代派很关注,在半个多世纪来李亚先生在艺术的探索过程中即从善传统,又不受传统的约束,他能接受新事物,能够在自己的绘画发展过程中间不断的吸取这些东西,我认为就这一点对李亚老的评价来讲,他在艺术上是年轻的,跟的上时代的,所有对他的评价应该放在这个时代来看他。我认为李亚老的用笔、用墨他注重了一个是情的抒发,一个是用笔的节奏,用笔转折、书写节奏感很强,李亚老是从精神层面和语言层面继承发展中国的大写意,很难能可贵,我认为他的画里充满了诗意。艺术是人性的一种表现,人情的一种表现,我认为他的画后期发展和他个性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他对人生的感悟不一样,头脑里装的都是童年的记忆,童年时代的东西占据了老人的大部分记忆。现实的东西、繁琐的东西很快被遗忘,我是从人的精神层面来讲的,他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单纯、越来越善良、越来越美好。
左庄伟还在一篇《忘形得意写真情—评李亚先生的写意画》里写到:李亚先生的写意画最体现中国文人画抒情达意的表现性本质。传统的文人画表现有个度,就是“太似则俗,不似欺世,似与不似”。将“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象视为审美评价的标准。但是文人的情感抒发到极致时,往往是综合而激越奔放难以抑制的,莫明处甚多,唯有突破常规形似的局限才能痛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在画法上必然要创造一种相适应的画法,走向莫明的无形大象境界,就是李亚先生说的从具象到抽象,就是“狂写意”和“心写意”,“狂”是画家的心灵表现形式,它是通过笔墨水的语言传达的,这时画面上就出现至情墨趣和水意,这正是李亚先生大写意的审美追求。
可以见得李亚先生由情动而生法,法不尽情则变法、创法,由法而升华至理,如此反复,画必生大象,大象至无形,用大意也。李亚先生的绘画无论山水、人物和花鸟画沿着他自创的超写意、纯写意、狂写意和心写意的道路走,着成他的作品深情、厚意、大抒、大写、大意、大气的大画家气魄。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评论家丁涛在《独执个见 得意忘形—李亚写意中国画扫描》一文中写到:对于中国画创作不事稍息、备求拓进的探索,已就耄耋之年的李亚先生,堪称突出的一位。作为着名的书画家,在丹青实践中从不规行矩步,将自己的作品铆钉于为大家所首肯的一格上(例如1965年所作的富于润腑情韵的《油菜花》;1977年及此后的“揉纸画”创作招数,等等),而是努力革故鼎新,去构筑艺术表现的新天地。
面对李老笔墨闯荡的收获,在其作品讨论会上,我曾用十六个字来表达我的视觉审美感受,即:“独执个见,得意忘形;摆脱庸常,唯情是求”。
再谈“摆脱庸常,唯情是求”。在通常对画家们的点评中,我们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李老的作品很特别,很不一般。其实,李老在多年创作中,对于力求摆脱庸常后的改道易辙,也有过矛盾、痛苦的思绪。他曾记下自己的疑虑:“不欲写真偏写真,何时能脱自然(形象)身?手中束缚千千万,思想难逃世俗人。”传统的包袱,世俗的偏见,往往被人们不自觉地背负和浸染,反拨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李老善于思考,敢于思考,他曾从“裁万象而为一象”的书艺理论中深受启发,又一次让自己的笔墨,在“书画同源”的烛照下,迈上新的高度。我们看他的作品,在饱涵着“意象”的笔墨运作中,有着浓郁的书法意趣,他傍依“骨法用笔”之质,让飘忽不定、组合成“意象”的点、线、面,在“情”字的统率下,被点化成神采焕然、发人翩翩联想的富于生机的图式。有人说,李老是典型的“性情中人”,确是如此。他作画时的那种集注的精神,那种充沛的情意,难以言表。我们还是在作品中找印证吧:《墨梅》系1986年创作,作品引发于“古干横斜意自奇”。尺幅上干与枝、枝与花的动情组合,使那种飒爽英姿而盈盈在目的态度,惟妙惟肖的传达出来。1991年创作的《王牌》看后令人难忘。画面写来妙笔生花。民俗文化中“虎头帽”、“虎头鞋”、“虎虎有生气”的大众希冀和祝愿,潜伏于墨色。有趣的是具有图案装饰意味的造型,加深了题旨的表达。题句为“随意本无相,无相亦有相,相从意中来,何苦求真相。涂抹无心意,随手当儿戏;若探墨中情,笔笔有生气。”,词语若禅若偈,紧紧缠绕在S形的动态图式上,颇能令人悬相不己,谓之“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
江苏省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评论家黄鸿仪在《李亚艺术作品研讨会》上说:我跟李亚老是在六十年代接触的,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有点理解。在中国画的领域里有一种画家是学术性,他对艺术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品、一个就是理论。如果具备这两样发展的艺术家,才能成为美术史上应该有的地位。比如说傅抱石、潘天寿、 黄宾虹他们不仅是大画家,也是大理论家,所以要看一个画家一生的成就要从这两方面来探讨。比如说他对传统的认识,以及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这是中国画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李亚老师解决的非常好,因为他的一生处在一种推陈出新的变,不是那种脱离传统的变,他是有基础的变,这些可以从他的发展过程看出来,主要有几个过程:
一、打破传统程式化,因为花鸟画的程式化是最容易涌进画家的思路的,我们现在看这么多花鸟画家,大部分都能看出他是从那个画谱里来的,画竹子是怎么画的,画兰花是怎么画的,画菊花是怎么画的,梅兰竹菊都有画谱,所以必须打破程式化,不要去吃古人咬过的馍,要自己走自己的路,这点很难很难;现在花鸟画里面很多都是走这个程式化的道路,李亚老他就创新打破了程式化。
二、反映现实生活,因为他在文革的时候有一张画当时非常突出,叫作“油菜花”,在当时全国的花鸟画中,跟天津的孙其峰画的“迎春花”几乎都是同时出来的,当时应该是花鸟画创新的一个比较好的典范。
三、他在形式探索上就是揉纸画,用表现形式的不同来达到一种新的艺术的特色;
四、一笔画,他从石涛的一笔论里领悟,这里面有些画是一笔画,(指挂的画)一笔形成,没有断续,线条从头到尾,因为 宗白华讲中国画的一笔它打破了空蒙创作了一个世界,把人心中最美好的寄托在这一笔上,这是他一个阶段。
最后是禅画阶段,这里大家可以看出来,佛到他心中以后,他心理归依了佛门,就是一颗平常心,作为一个画家,他用自己对佛的理解来表现在他画上,这个禅画是中国画里面一个最高境界。
黄鸿仪在《新意开生面 狂写抒豪情—赏着名花鸟画家李亚书画作品》一文章里最后一段里写到:晚年的李亚精神境界进入更高层次,崇佛茹素,艺术追求进入禅境。佛门三大法门:即戒、定、慧。其中“定”指人心能静、心能定住不向外跑,就是禅。此间其笔下书画作品具有“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干坤”的一股静气、浩气。他随意任情挥写的兰花,题“幽兰伴我念弥勒,满是芬芳自在多,但愿终年归极乐,预知时至见弥勒。”寄托着他的理想与想往。他用畅快豪放的笔墨写梅,题“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此心无所往,法法证菩提。”表达他对佛的信仰与崇敬,佛家主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他以佛为心,书画依附佛心便升华为人生之道,以艺弘道便是艺术最高境界。此际李亚的笔墨步入完全脱俗的层次。长期以来,他那前瞻思维催生了许多具有开拓意义的画卷,他还对自己艺术探索实践作了总结,归纳为理论,如为抒写对大自然激情酿出写意画提出“超写意”、“狂写意”、“纯写意”、“心写意”的独树一帜论叙,大大丰富了中国写意画的内涵。他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花鸟画作品与真知灼见的理论为中国花鸟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其学术意义是值得人们学习与研究的。
江苏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波在《老干复有新枝发—读李亚先生作品有感》的文章里写到:近日得有机缘观赏了李亚先生大量画作,这些作品实际上涵盖了李亚先生的整个创作历程,表现了他不同暑期的艺术探索和风格倾向。
从总体上看,李亚仍发球传统型的画家。他的花鸟和山水(主要成就还是体现于花鸟)显然继承了明清以来徐渭和任伯年一路的大写意手法,其用笔纵横、墨色淋漓、花鸟物象于主观抒写中一一毕呈。当然细究起来,李亚的花鸟写意似不像徐渭那样纵肆,而是更偏于任伯年的秀润,且更融入了画家本人的一份浓郁的情致,这种情致显然是与时代精神和气息相通的,所以尽管是传统的手法,但李亚的花鸟却能时时透出一脉新鲜的意趣,明艳而不失典雅,法度自存于写意之中,大开大合而含精妙之谛。意境格调与四季风俗化合无间。可以说,在七八十年代那一批花鸟画家当中,李亚的花鸟可谓别树一帜,并显出一种大家的风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当时一些画家不同,李亚先生总是力求在探索某种新的表现手法和方式,如他擅长的揉纸画法,就使花鸟画法的语言形态增添了一种别样的趣味,斑驳而生辣的画面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他还有一些山水、花鸟小品,用笔却又呈朴拙简逸的形态,极富内涵,十分耐看,别有一番意味,显示了他风格手法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表现了老人一颗童心未泯的心灵。

‘玖’ 谢云的艺术评论

书法创作:思虑通审变为用
柯文辉
谢云少时随父习书,临颜、柳二家,父亲要求孩子写得正而不板,杜绝馆阁媚气。中年后广临隶、篆,在甲骨、金文、汉碑上下过苦功夫,存朴去华,不袭其貌。他说:“殷的文字,远古的梦。多么遥远又那么亲近。”(谢云《笔潮》)“生命微微地睁开眼睛,那眼前是多彩的虹。”(谢云《古文字的梦》)诗的语言背后是沉思、汗雨,点燃起希望的金焰,探幽索隐,挥毫筛选。又回到螺旋上升后新的零点,再迈步苦旅。不断求“变”,在多变中积淀个性的顽强,梦绕当代人风采的新境,流射出中华书艺之新光华。
我留心观看谢云书作,只要比较一下若干字的灵动与即兴效果,跟昔年相对规整之作的差异,一目了然。他写一两个字,在布局运笔上,大都谋篇深虑,达意方罢。很少一挥而就。他从不拘泥古法,只信守方向对头的“变通”。把自己放到书法长河里思量,游心无垠,观往察来,味究微玄。谢云作书多变的核心是“道”——在挥毫中精神状态的自在与忘我。“非道非极,自名自我”(清龚自珍)谢云又善以诗度书。书家可以不是诗人,但生活与作品不可无诗味。悟得此点,动力便源源而生。风格是一条河流,水在更新。河水改道,贵乎天成。变中有不变,是性格加环境,机遇凝成的命运使之然。这“命运”无宿命唯心之意。
谢云向古人书作学习,俯视仰观,是幸福。童心出窍,天真烂漫处,以不经营为经营,脱掉借来的前贤衣冠,向往无态具众美妙境,尽力躲开求态失态的泥坑。
画意的介入是谢云“变通”的又用。书画同源,方块字1500年来无大变,发展到极致。返书为画,返祖实验,少数人为之,是一条险道。群起而趋之便是灾难。把字还原为画是行不通的。但用画的笔法与意境来丰富书法,谢云的求索很有意义。他不是再现物象,在布白、结体、造型上求有画意而不用绘画手段,掌握主动,不走过头(过犹不及),一到危崖即煞车。在干湿、浓淡、粗细、枯润,行气贯通,斜不失正。从读画中得意忘形,为东方审美重要特征之一。谢云对此三致意,去喧嚣,入沉静,风流韵发,写字即写人生修养,青灯映照苦心人。
在法度中洒脱,以行草为主干(或称笔格),打通诸体间的隔墙,篆情隶味渗入点画。如有关篆书和骆公的几首诗——行书之作均可见端倪。
最堪注目的是,谢云在画布上用丙烯颜料写字,平面之挥,笔、力、韵、锋、色浑然变通相融,点画间真气流衍,“众妙攸归,务存骨气”(唐孙过庭),造型不与人同。真是书法创作“变新”之作,也对证了孙过庭书论的“思虑通审”之为用。中国书法的工具材料,除常见书写于宣纸,刻骨、铸铜、书帛、写竹木简,都是书法的造体。谢云独创试油布、油彩材料的新效果,有助于打开视野。(谢云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作品有20幅写于油布、油纸上。)
经过半个世纪的摸索,谢云悟得不断更新和艺外求艺,是东方文化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传统。书家创作过程的劳动喜悦,即艺术对艺术家最丰厚的报答。他从不敢以学者自居,每对中青年论书,必以书家首先是学者相勉。沉思时如痴,挥毫时若狂,逐渐积累筛选出自己的面目。刚刚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谢云书法》,是奉献给读者的新成果——心血凝成的蟠桃,也显示谢云的书法发展是乍入中年(虽然他已将近古稀之年),处于积累力量时期。工作、读书、临池,书内书外的艺术准备、推进,决定下一“象”飞跃的成果。澄怀味象,可塑性显而易见。短文代酒,洒于鞍前:“上马!”

‘拾’ 舞蹈作品赏析怎么写

舞蹈赏析论文主要是探讨舞蹈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研究舞蹈所表达的粪善美境界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舞蹈作品赏析范文:

舞蹈是一门极需要富有感染力的一门艺术,也是从古至今人们表达情感,追求艺术感的一门学问,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本族最独特,最悠久的舞蹈,就像是本族的一种象征一样,充满着独特的民族韵味。

像藏族的《康定情歌》,传达了一种韵味尤存的热情洋溢的之感。一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生活的乐观之态,都可以从舞蹈中找到。大方的舞蹈动作,热情的感情色彩,结合藏族的浓厚风俗,塑造成了一种对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对爱情充满了无限向往。



一门艺术源于古代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古代思想家周敦颐为后人留下的一巨作《爱莲说》,后人结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圣洁高雅的个性,创造了一个极富有美感的舞蹈。

《爱莲说》,舞者用柔传达了莲花所有刚强的一面。柔和的音乐节奏,舞台中央,用柔软的动作诠释莲花,亦远亦近,似柔实刚,恰似一朵池中莲花,娇羞典雅,高贵圣洁。

舞者运用一把恰似绿叶的扇子,在舞台中央旋转时,将“落叶”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内心凄凉,通过气息的恰当运用,传达给观众,是一种极致,艺术感油然而生。

总而言之,舞蹈是一门追求音乐节奏,感情积淀,身姿柔和,传达感情的艺术。

阅读全文

与艺术评论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8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