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石家庄面塑艺术节在哪里

石家庄面塑艺术节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4-13 18:06:45

❶ 面塑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说起面塑的起源,其实很平常。我国古代汉族民间很多地方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 , 这些面食一般 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这些用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慢慢的也就出现专门的捏面人 的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的汉族民间工艺。
面塑起源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 653 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到了宋 代,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 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当时面点,有“甲胄”人物、“戏曲”人物、“孩儿鸟兽”、“飞燕形状”等,可谓“奇巧百端”。明清时期,艺术面塑已经成为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现有菏泽古碑为证,清代咸丰二年( 1852 年),山东菏泽穆李庄做泥塑的王清源、郭 湘云与当地做“花供”的艺人采用染色的小麦粉与糯米粉捏成小人(当地俗称“捏面人”)销售,很受欢迎,菏泽面塑艺人走南创北,影响全国,才有了后来各地面塑名家。光绪年间,天津出了一位“面人张”。他早年抄录戏曲,擅长校勘,人称“百本张”, 捏面人的艺术精湛,可惜其技艺在晚年失传。
我们所熟悉的近现代面塑名家,山东“面人李”李俊兴为代表的李芳清、李芳格、何小铮、穆绪建等。北京“面人汤”汤子博( 1881-1971 )为代表的 曹仪策 、郎绍安( 1910- )潘树华、汤树国、张宝淋等。上海以“面人赵”赵阔明为代表的赵艳淋、赵凤淋等。天津的仕女面塑王的、深圳的武将面塑潚占行等各地也出现了面塑新秀。。
捏面塑用的面是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掺和而成,并需要加适量的蜂蜜、甘油等,这样不容易腐裂。然后经过揉匀、调色,制成各种彩色的面。面有粘性 , 在捏面之前 要用黄蜡润手。有时还要采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面人的生动性。所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主要是拨子、梳 子、篦子和剪刀。拨子有竹质的、角质的、也有树脂的,可以自己制作。
面塑的形象多是传统戏曲、四大名着、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福禄寿、八仙、嫦娥、哪咤、唐僧 师徒、杨家将、水浒英雄、十二钗、白毛女、葫芦娃、蜡笔小新、奥特曼等。当然时髦因素也会影响面塑的创作,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造型就 被面塑艺人们捏制出来,且销路甚好。
由于面团的可塑性强,在捏塑过程中很容易把握面塑的造型,面塑艺人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头部或身体做出来,再加手,配以相关的道具。顷刻之间,就把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形象完成了!妙肖传神、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

❷ 非文化遗产面塑缘起我国哪些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不主要原因,我国哪些省市

面塑俗称“捏面人”,也叫“捏粉”“江米人”,面塑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等原料制作的各种人物或动植物形象,是一种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

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猪。

到了宋代,捏面人已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明清时期,艺术面塑已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

面塑艺术无论在节庆风俗,还是红白喜事,乃至宗教活动都能用到它,主要原因是其成本低廉、制作简单、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色彩表现丰富。在清代前后,面塑在使用上有所提高~

❸ 面塑是什么

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在中国民间也叫面花,是作为礼仪、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汉代时期,人们把面粉蒸制了一定的形象,为食用增强装饰效果。
到了明代,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艺术形式独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出现在繁华闹市,以此为生计,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高。
近代,受文人艺术的影响,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其艺术魅力同样为许多王公贵族所动。他们不惜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面塑由街头转向登堂入室,从此身价百倍,整体产生水平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❹ 美伦美奂的面塑有哪些

面塑,俗称“捏面人”。各地称呼不一,也叫“面人”、“面羊”、“花馍”。它用糯米面为原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然后用手指和简单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针等,塑造的各种形像栩栩如生,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方面。它是一种起源于民间的传统工艺。

据文献记载,汉代已有面塑的记录。现存最早的面塑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唐代面制女俑、男俑和小猪。明清时代,面塑技术已相当完善,“捏面人"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光绪年间,天津出了一位“面人张”。他捏面人的技术精深,可惜其技艺在晚年失传。

近现代面塑名家,以“面人汤”汤子博、 “面人曹”曹仪策、 “面人郎”郎绍安最出名。汤子博的作品生动传神,曹仪策的面人精细素雅,郎绍安的面人色彩浓重。故宫博物馆现在藏有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玩过的一些人物面塑,便是出自着名的面塑名家汤子博三兄弟之手,至今仍然色彩明艳。

就捏制风格而言,黄河流域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并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点;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面塑艺术的特证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一般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是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山西面塑

山西民间有个风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之日,均要捏制面塑以示庆贺。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

特别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制成比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种类繁多的面塑。这些面塑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明显。

随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经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羊含有吉祥之意。每逢节日来临,巧手的农妇便按当地习俗捏小猫、小狗、小虎、鸭、鱼、蛙、葡萄、“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等面塑作品,以预示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霍州面塑造型质朴,不多修饰,着色通常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流行于忻州一带。由于春节期间要敬神蒸供,节前把和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它为“花馍"。忻州花馍,中间往往加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备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组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个到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用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绛州花馍,花色绚丽,造型比较夸张,尤以走兽花馍最为有名。

山东菏泽面塑

山东菏泽面塑是北方面塑的代表,而穆李庄是菏泽面塑的发祥地。面塑,作为穆李庄人赖以生存、养家糊口的手艺代代相传。菏泽面塑的种类主要有:“花供”面塑,多为家畜家禽、桃梨瓜果、胖娃娃、老寿星等,其捏制手法粗犷,风格质朴,色彩单纯,对比强烈;单人面塑,多为文雅官员、风流仕女、武将侠客、天真儿童等,其做工细腻,色彩复杂;有声面塑,动态面塑,多为儿童玩具;盒装组塑:在一礼盒内,塑几个人物,表现一个故事,为高档工艺美术品;写生面塑,依据眼前人物或动物即席捏制成像。

郎庄“面老虎”,相传郎庄的“郎"和“狼"谐音,而狼食人畜,因而做面老虎吃掉狼,人畜才能平安兴旺,因此郎庄的面塑是从做面老虎开始的。当地各种面塑都统称“面老虎”。大多用精麦发面,制作简单,用捏、揉、搏、粘等方法造型,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涂胶,然后晾干。这样做成的面塑外表光亮,不易于裂。郎庄面塑是圆雕造型,大都为扁平状,既宜于平放和吊挂,又宜于晾干。其色彩丰富艳丽、纯度高,除了大面积的品红、黄、绿以外,还用少量的白粉、钴蓝作装点,最后用墨线细致勾勒,整体感觉活泼灵动,绚丽多姿。

北京面塑

北京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且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捏面艺人依据需要,先是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制成各种颜色面团。这些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巧妙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片刻之间,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便脱颖而出:有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有天真无邪的儿童,有种种神话故事、戏曲中的角色和历史人物。外国旅游者在观看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术、千姿百态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称北京面人为“中国的雕塑艺术”。

上海面塑

上海面塑最具盛名的是人称“面人赵”的上海着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的作品。赵阔明19岁起捏面人,25岁就与北京东城“面人汤”(汤子博)齐名,32岁在天津被誉为“丽人大王”。

他的作品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画精细,衣纹简练概括,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称作“立体的画,无声的戏”。而且,他制作的面人,不霉、不烂、不裂、不变形,也不易褪色。他的代表作有传统题材作品“福禄寿三星”、“观音”、“长眉罗汉”、“五子戏弥勒"、“钟馗嫁妹”、“关公看春秋"等,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鲁迅"等。他的女儿和徒弟们继承了他的衣钵,在国外现场表演中被称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粹”。

❺ 面塑艺术的发展状况

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在汉族民间也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汉代时期,人们把面粉蒸制了一定的形象,为食用增强装饰效果。
到了明代,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艺术形式独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出现在繁华闹市,以此为生计,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高。
近代,受文人艺术的影响,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其艺术魅力同样为许多王公贵族所动。他们不惜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面塑由街头转向登堂入室,从此身价百倍,整体水平产生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现代面塑艺术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时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不断进取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它在民间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民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面塑的原料主要是面粉或经过加工配置的复合软陶质材料。它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不同于彩塑作品是成形后再着色,面塑是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巧妙地组合而成,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巧妙的心思和细腻的手法。一件完整的作品历经构思设计、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过程, 在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多种技法,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由于防腐、防裂技术的不断改进,有的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传统文化作文400字的面塑的来历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今年春节期间,我和妈妈游玩了东关街,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面塑。
猪八戒、孙悟空、机器猫、鸟、鱼、兔……货摊的草架子上已经插满了,最绝妙是一朵面塑花上居然沾了一只蜜蜂,肯定是师傅的手艺太好,把蜜蜂都吸引来了。
我选了一只粉色的小鸟,又能请师傅现场做了一只灰太狼。只见师傅打开一个抽屉,里面满是各种颜色的面泥,用塑料袋装着。师傅选了灰色的面泥在手上捏来捏去,不一会儿一个灰太狼的模型就做了出来,又见师傅拿出其他颜色的面泥搓成各种细条用小记得刀在灰太狼脸上做美化。哈哈,在师傅的一双巧手下,灰太狼的脑袋成功了,师傅居然边灰太狼的刀疤和帽子上的补丁都做了出来。
真是太漂亮了,我拿着面塑左看右看。围观的人群也对师傅竖起了大拇指。

❼ 北京面人的面塑的传承

面塑的传承与很多其他汉族民间艺术一样,一般采取口传身授传承,祖辈相传,师徒相传,而没有专门的学校机构去传播。传统的面塑艺人是“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 的街头艺人,很少有系统的知识,但是不可思议的是,面塑就是在这样的普通群众手中开出美丽的花朵。那应该是一种虔诚信仰和喜庆心情的结晶!如今的面塑艺 人,我们称之为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境况是怎样的呢?
现在正式从事面塑行业的艺人并不多。每逢过年节庆,捏面人的生意最好。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在扬州瘦西湖、天津古文化街以及杭州河坊街上先后遇到了几位面塑艺人,进一步走近了面塑艺术。
来自山东面塑艺术之乡的温兆国,现在是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古文化街民族民间展示队队员。其家庭从事面塑艺术制作已经三代,他不仅继承了祖传的技 艺,还大胆创新,把现代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融合到面塑艺术中去,拓展了面塑的表现形式,自己的技艺不断升华。捏制一件面塑作品准确迅速、色彩鲜艳、简 洁明快、质朴敦厚,令人爱不释手。他在古文化街摆摊边做边卖,摊子前面总是挤满了观众,争相购买。每个面塑根据大小卖五到十元钱,一天下来收入不菲。
杭州河坊街上的“面人徐”徐士军是山东齐河人,今年四十三岁,继承祖传的面塑技艺。1998年来到杭州,最初在西湖边上摆摊,2001年,得知河坊街被开发 为仿古街,他就去租了个摊位,每天的摊位费近百元。他说他们一家都做面塑,收入还不错。面人徐的作品造型生动精细,色彩浓艳。不管是那红面长髯、英武忠义 的绿袍关公,生性机灵、潇洒率真的美猴王,还是各种生肖动物,无不活灵活现。他还为真人现场捏相,这个工艺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收费也较高。为了达到“传 神写照”,他平时也看一些美术、解剖学的书籍。
扬州面塑艺人何传俊,是扬派面塑的代表人物。他祖籍兴化,祖上从事捏面人的行业已经八代。他从小就继承祖传的手艺,跟着戏班闯荡南北,塑造很多戏曲人物。上 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定居扬州,后来在扬州瘦西湖公园里的绿荫亭摆摊捏面人。他捏塑的人物、飞禽、走兽,姿态各异,神情毕肖,栩栩如生。由于技艺功底深厚,佳 作叠出,何传俊曾先后赴上海、深圳两地传艺,并两度应邀去日本进行技艺表演,赢得国内外观众对他“技术精益求精,手艺巧夺天工”的赞誉。如今何师傅已经退 休了,他的手艺被女儿何燕兰所继承。何燕兰在瘦西湖捏面人已经有五年了,制作的题材除了传统的戏曲人物和生肖动物外,还有颇具当地特色的扬州八怪形象,作 品于简约中见泼辣、饱满中见夸张。
无庸置疑,面塑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对传统的依赖性强,传承的面太窄,定位始终是民间手艺,不被学校教育所重视。尽管偶尔有个别面塑艺人被请进艺术学院的课堂教 过学生做面塑,也只是短暂的,更没有听说有哪位高等艺术学院的学生去从事面塑行业的。面塑艺术世代相传发展到现在,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或者教育家;经营的 方式从挑着挑子走南闯北逐渐变成了在城市的步行街上摆个固定摊位,琳琅满目的面人成为旅游纪念品,满足着游人猎奇的目光。
在这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都市文明强大的诱惑力使地方民俗文化日益崩溃。面塑等民间艺术承载着深刻的民俗精神,他们就是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啊!传统社会中 因为“重道轻器”思想的原因已经造成很多技艺的丢失,如今在21世纪,在这个充满非物质文化遗产拯救的时代,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面人?
面塑艺术依托民俗而生,却要顺应时代而变,变则活。沿着“建立机制、组织协会、扩大宣传、普及教育、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打造品牌”的发展道路,面塑艺术将走出一片辉煌的天地。

❽ 面塑的风俗

习俗与面塑
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晋北人家则多做花馍,叫“桃”,形状似乳房,乳头点红,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言“逃”,意为免灾。
做成乳房状,表示成熟,是乡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种隐喻手法。到孩子周岁时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馍馍或十二属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随地方而变。
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宫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驮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枝。
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义告诉人们,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而区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洁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盘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几响—个甚至上百个的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绘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在分寸上明显与人间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受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

❾ 面塑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民俗价值

面塑是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流行在我国黄河内外、大江上下的很多地方,如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使得面 塑的品种丰富。“礼从宜、事从俗”,民俗活动的需要直接促进了面塑的发展,面塑也被赋予不同的吉祥含义。比如春节的时候,做成“莲花”和“鱼形”的面塑, 表示“连年有余”;婚礼上送龙凤、鸳鸯、石榴形状的“喜饽饽”,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多子多福。孩子满月,外婆家送给孩子十二生肖的面圈,或者“麒麟送 子”,祈求“圆满”。陕西一带的农村很注重面塑,在拜年、贺喜、祝寿、探亲、祭祀的时候往往带着些“喜庆花糕”(也称“花馍”),这些造型不同的花糕与不 同的民俗相互呼应,形成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景观。
恩 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没错!面塑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 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家乡长期的民俗行为和精神的熏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总容易被地方特征明显的艺术形式唤起心中的乡土情感。
审美价值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完整饱满,造型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
面塑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具有一些共性:突出文官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武官虎背熊腰、昂首挺胸、老人老态龙钟、脊背弯曲;女性削肩细腰、亭亭玉立;儿童虎头虎 脑、憨态可掬。在一组面塑中,则注重场景气氛的营造,每个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分明,但却紧密围绕着情节,烘托主题。对动物的塑造则突出起温顺可亲、喜庆祥 和的一面,而不是夸大其凶猛的生物特征。
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诚如日本着名民艺学者柳宗悦( 1889- 1961 )说的那样: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难道不应 该感激这些能够抚慰人类心灵的艺术美吗?谁也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 活。
教育价值

面塑绝不仅是个玩赏品,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如同西方人说哥特式教堂里的玻璃彩画是无字的《圣经》一样,面塑艺术也以其形象传达着一个个 动人的故事。人们可以通过面塑的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给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孩子的智慧。同时,对 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民间艺术总会带来莫大的惊喜。
经济价值

面塑一直是一种谋生的行当,但它又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其价值有独特的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面塑这种“小玩意儿” 更能显示其文化魅力。传统的面塑艺人是“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的街头艺人,很少有系统的知识,但是不可思议的是,面塑就是在这样的普通群众手中开出美 丽的花朵。那应该是一种虔诚信仰和喜庆心情的结晶!因此,面塑艺术品总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❿ 民间的艺术活动有哪些

1、剪纸

剪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出土的实物来看,剪纸至少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了。剪纸的出现应该是在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的事情,造纸术的发明,为剪纸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到了唐代,剪纸艺术大大发展,以剪纸招魂是当时民间的重要习俗之一。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均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互传成习,需要颇巨。

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2、木雕

刻纸也是民间工艺的一种常见形式,剪纸和刻纸两者虽然最终形式相同,但制作技法却不同。剪纸是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刻纸则需要用垫板、刻刀、尖锥子、钉子等工具,先将原有的样子放在20张或者30张薄纸上,然后将它们放在垫板上并用钉子固定,用刻刀由里到外一层层的刻,刻好花样后,刻纸就完成了。一般来说,剪纸更注重原创性,不受刻刀和纸张的限制,造型更加自由和随意。

刻纸则更适合表现细腻的画面效果,如浙江的细纹刻纸细如发丝,令人惊叹。刻纸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剪纸的不足,但在创作上,受到了较多的限制。

3、捏面人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4、木偶

中国木偶艺术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从质材、操纵方法上看,木偶艺术有提线、杖头、掌中、铁枝、药发、水力等不同形式;从表演剧目上有历史传奇、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天上人间,驰幻入魔,还有现实小品,可谓多种多样。

从造型上可以大至与人同高(汉代大木偶高193厘米),又可小于一尺,偶头能造到如拇指般大小而能雕绘五官端正、比例准确、线条均称、色彩鲜明。

如粤西地区的杖头木偶,《芙蓉仙子》中的书生陈秋林,以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猪八戒、牛魔王等,即使是神怪夸张却仍保持着合度比例。

5、皮影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活动。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

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活动,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阅读全文

与石家庄面塑艺术节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8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