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市都有哪些民间文化
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歌 江南丝竹 上海港码头号子 琵琶艺术 泗泾十锦细锣鼓 上海道教音乐 龙舞 奉贤滚灯 昆曲 京剧 越剧(尹派) 沪剧 苏州评弹 锣鼓书 浦东说书 独脚戏 上海剪纸 顾绣 黄杨木雕 嘉定竹刻 上海灯彩 徐行草编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上海鲁庵印泥 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 中医正骨疗法 罗店划龙船习俗 上海龙华庙会
采纳哦
‘贰’ 描写上海风俗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的段落
摘要 1.松江鲈鱼
‘叁’ 民间有哪些快要失传的手工艺(多多益善)
顾绣、顾振海墨、谈仲和笺、瞿壶、王懒轩铜鼎、张六官银器、高桥锡器、孙雪居的宋嵌、鸽铃、丁娘子布和濮刀。上海的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露香圆的顾绣和顾振海墨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顾绣是将一根丝线劈成十数根,因配色匀称而闻名于世;顾振海墨更是一墨难求,只送不买,送过一锭的不再送第二次;而谈仲和的纸笺,首次把花纹印入纸中,是我国最早的水印花纹。这些民间工艺美术有其特殊的制作工艺流程,大多是家族传承,没有文字记载,因此一旦失传,即使再制造出同类产品,也很难达到同等水准和原有韵味。
北京惟一一个能唱故宫萨满调的常瀛生老人已经八十多岁;民俗学家常人春是北京地区惟一会道教北方调法式的人,现在也已七十多岁;北京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如簇球、抖空竹、夹包、踩铁环等都慢慢消逝;北京八角鼓曲调只有几个票友;一些露天表演的仪式、子弟书、岔曲、古琴、摔跤、拉洋片、庙会等民俗掌握的人少之又少。
‘肆’ 上海有哪些民间艺术
去城隍庙看一下
‘伍’ 上海有什么传统文化
【顾绣】民间工艺。古代上海地区着名刺绣技艺。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上海名宦顾名世筑名园"露香园"。顾绣创始人是顾名世长子顾会海之妾缪氏,她在宋绣传统上创新发展,奠定了顾绣基础。传至次子顾斗英第二子寿潜妻韩希孟时,技艺登峰造极。她于画艺有造诣,运用针锋特技以体现画稿的神韵,今存世之顾绣代表作均为她的作品。每幅绣品旁均有董其昌题咏,珍贵异常。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精通绣艺,曾设幔授徒,四乡妇女学艺后以此为营生,顾绣艺术得以传世,其居功甚伟。顾绣特点是擘丝细过于发,针刺细如毫,配色精妙,绣品气韵生动,工致无匹,有"画绣"之美誉。顾绣对后来之苏绣、湘绣、蜀绣均有影响,为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
http://ke..com/view/62428.htm
(个人观点:重点关注,传承意义,传人(师傅)...侧重点在宣传,保护,传承)
【金山农民画】上海金山县民间传统艺术。包括灶头画、剪纸漆绘、民间玩具、泥塑和石刻等,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造型稚拙,具江南水乡独特风韵。金山县文化馆组织农民画创作骨干20多人组成金山农民画社,从事专业创作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0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展,大获成功。1981年,金山农民画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和联邦德国展出时,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的源头"。到1987年底,已有近2500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日本国美乃美出版社出版了金山农民画册。有4幅精品被邮电部制成邮票发行。金山县因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http://ke..com/view/243467.htm
(个人观点:在传承,保护的同时..在创新这个角度可以下点功夫...模仿其造型进行制作)
【嘉定竹刻】民间工艺。竹刻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工艺,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嘉定竹刻始于明隆庆年间,熔笔墨艺术和雕刻技艺于一炉,作品富于诗情画意,形成着名的竹刻流派--"嘉定派"。代表人物是朱鹤、朱缨和朱稚征祖孙三人(世称"嘉定三朱"),以深刻作浮雕和透雕技法为其流派特色。嘉定竹刻以留青阳刻为主,即利用竹皮、竹肌色泽的不同,雕镂出浓淡相间、绚烂多姿的艺术品。品种繁多,既有插屏、挂屏等艺术欣赏品,亦有烟盒、扇骨、笔筒、花瓶、搁臂等实用工艺品。
http://ke..com/view/149523.htm
(个人观点:在传承,保护的同时..可模仿其造型进行制作)
【黄草编织】传统手工编织工艺,以嘉定最为有名。嘉定黄草色泽淡雅,质地坚韧,并能染色,用它编出的工艺品门类多样,式样新颖,色彩丰富,工艺精致,具有民族特色。草编制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垫、拖鞋等等,充满乡土气息,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实用价值。早在清代,嘉定黄草拖鞋便远销欧亚各国。现在,黄草由野生改为人工培育,质量更佳,近年推出仿古图案新产品,制作精巧,纹路细密,图案中人物、车马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巧夺天工,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上海着名的工艺品。
http://ke..com/view/298454.htm
‘陆’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5项。
1、江南丝竹
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锣鼓书
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锦细锣鼓
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4、上海道教音乐
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道教色彩的音乐。它伴随着上海道教浩繁的斋醮科仪的进行,灵活巧妙地在各种场合穿插运用,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清静,如入缥缈之境。
5、上海龙华庙会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东地区历史悠久并沿袭至今的传统庙会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庙会,是独特的海派庙会。它不仅对上海地区,而且对长三角地区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6、嘉定竹刻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徐行草编
徐行古镇是江南着名的草编之乡,黄草草编是上海嘉定徐行的传统手工艺品,上海嘉定区劳动人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饮誉中外。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唐代手工棉纺织技艺得到明显提高,清代达到繁盛时代。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柒’ 上海的民间工艺与小吃
上海的民间工艺:民间工艺来源于人民生活,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产品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各种丝绒鸟兽姿态生动、色彩鲜艳;民间灯彩结构精巧、灯饰华丽;人造绢花花型生动、淡雅宜人。还有造型简洁的面塑、彩塑;别具风格的剪纸、刻纸;描绘精制的彩蛋,栩栩如生的民族娃娃;端庄古朴的仿古铜器;泥塑陶俑以及票贴画、麦杆画、绸布贴画、回丝画等等。
上海的民间小吃:1、蟹壳黄
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两件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
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深受茶客喜爱。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了单卖这两个品种的专业店,如黄家沙、大壶春、吴苑等,名噪一时。
2、枣泥酥饼
是用油酥面作皮,黑枣泥为馅,经油炸成熟的面食。其色泽金黄,小巧玲珑,外皮酥松,馅香甜可口,深受港澳同胞及日本旅游者欢迎。
3、生煎馒头
上海称包子为馒头,因此,生煎馒头实为生煎包子。用半发酵面包馅,排放平底锅内,用油煎,喷水若干次即熟。其底部色金黄、硬香带脆,馒身白色,软而松,肉馅鲜嫩稍带卤汁,咬嚼时还有芝麻或葱的香味。以出锅热吃为佳。
生煎馒头原为茶楼、老虎灶(开水店)兼营品种。馅心以鲜猪肉加皮冻为主。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饮食业有了生煎馒头的专业店,馅心花色也增加了鸡肉、虾仁等多种品种。
4、蒸拌冷面
是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凉,加调味拌食的面食。上海饮食市场上,冷面一向是夏季旺销品种。1937年前后,制法都是将面条煮熟后,用冷水冲凉而成。1949年后,卫生部门因冷面用生水冲凉而予以禁售。
1952年,四如春点心店采取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凉的办法加工冷面,获得成功。不仅符合卫生要求,且加工后的面条硬韧滑爽,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
5、阳春面
又称光面。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开洋葱油拌面又称海米葱油拌面。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上海人称开洋),与煮熟的面条一起拌食。
面条韧糯滑爽,海米软而鲜美,葱油香郁四溢。1945年后,城隍庙有个姓陈的摊贩运用苏北家乡日常的方法熬制葱油,用来拌面。葱香浓郁与众不同,很受欢迎,流传至今。现为湖滨点心店的特点小吃。百果馅酒酿圆子
6、擂沙圆
糯米汤团煮熟后滚上一层擂制的干赤豆粉而成。清朝末年,上海城里三牌楼附近的雷妪以设摊卖汤团为生。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设法弥补汤团存放和携带不便的缺陷。开始,她把汤团表面滚了一层糯米干粉,后又试制了各类干粉,结果采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欢迎。
7、猪油百果松糕
用糯米、粳米掺和,磨成粉,加赤豆、果料等蒸制而成。为旧岁暮新春的时令米食。糕身松软香甜,糯而不粘,果仁口味多样。
8、油汆排骨年糕
猪大排肉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经油汆、烧煮而成。该小吃在上海有二种制法,分别以曙光饭店(原名小常州,号称排骨大王)和鲜得来点心店为代表,这两家都以经营排骨年糕而着名,但制作方法不同,口味迥异,各有特色,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出名。
9、鲜肉猫耳朵
传统的猫耳朵是用凉水和面制成猫耳朵形疙瘩,用鸡丁、肉丁等作配料,带汤食用。上海乔家栅的猫耳朵独创一格,用手□面皮,包入肉馅或豆沙,油汆而成,风味特异。
10、糟田螺
选用中等大小的田螺,以调制过的陈糟为主要调料,烹煮而成。田螺肉鲜嫩劲韧,糟卤香味横溢,卤汁醇浓,肉卤同吃,更加鲜美。
11、高桥松饼
用精白粉、熟猪油、绵白糖、赤豆、桂花为原料,精细加工而成,滋味甜肥,松酥爽口,为高桥四大名点(松饼,松糕、薄脆、一捏酥)之一。淮海中路瑞金路口的高桥食品厂门市部专营。
12、城隍庙梨膏糖
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庙开设了果膏糖店,由于业主善于经营,使城隍庙梨膏糖扬名中外。此糖分疗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两类。疗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开胃之效用。
系采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红等药材和白砂糖一起经煎熬精制而成。花色梨膏糖则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现由豫园商城上海梨膏糖商店专卖。
13、奶油五香豆
奶油五香豆以本地绿色蚕豆为原料,伴以茴香、桂皮、精盐、白糖、香精、奶油等佐料精制而成。其特点是微带甜味,清醇可口、色泽光洁,回味久长,又能生津开胃。
‘捌’ 上海地理,历史,文化,艺术,风土人情
农政全书
明代上海籍科学家徐光启的农学巨着,由陈子龙等在徐光启逝世后整理修改,于崇祯十二年(1639)刊行。全书分60卷、12目、50余万字。12目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书中大量辑录古代和当世文献,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历史农学着作和当时农业生产经验作了总结性评述。《农政全书》与汉代《?胜之书》、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宋代陈?《农书》、元代王祯《农书》并称"五大农书",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海派文化
中国形态的近代城市市民文化,源于上海城市。鸦片战争后,形形色色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在上海城市形成一种独特的经济、地理和文化环境。首先在绘画、京剧等艺术领域生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风格,其特征要言之,在于它善于兼收并蓄,不受陈规拘束,敢于探索创新。这种风气进而影响至社会各层面,成为状态较稳定的民众文化,相对于北方"京派"文化而存在。海派文化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各地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海派"在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贬义词,近年在改革开放形势下部分学者提出应倡导发扬光大"海派风格"。?
松江画派
艺术流派。又名"云间画派"。明末上海地区绘事很盛,人才辈出,几乎同时形成以顾正谊为首的"华亭派"、越左为首的"苏松派"、沈士充为首的"云间派"。三派在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上基本一致,讲究水晕墨章,古雅神韵,富于江南清疏情致。他们3人又都是松江籍人,故又统称"松江画派"。董其昌是此派最有成就的人物,他融宋元诸名家之长,所作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秀逸潇洒,具有平淡和洗练的特点。他的画学思想对后世也有着深远影响,莫士龙、陈继儒、程嘉燧、李流芳等从之。清初,娄东、虞山两派兴起,为云间画派两大支流。?
顾绣
民间工艺。古代上海地区着名刺绣技艺。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上海名宦顾名世筑名园"露香园"。顾绣创始人是顾名世长子顾会海之妾缪氏,她在宋绣传统上创新发展,奠定了顾绣基础。传至次子顾斗英第二子寿潜妻韩希孟时,技艺登峰造极。她于画艺有造诣,运用针锋特技以体现画稿的神韵,今存世之顾绣代表作均为她的作品。每幅绣品旁均有董其昌题咏,珍贵异常。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精通绣艺,曾设幔授徒,四乡妇女学艺后以此为营生,顾绣艺术得以传世,其居功甚伟。顾绣特点是擘丝细过于发,针刺细如毫,配色精妙,绣品气韵生动,工致无匹,有"画绣"之美誉。顾绣对后来之苏绣、湘绣、蜀绣均有影响,为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
海上画派
清中叶特别是1843年开端口后的上海,海道畅通,人文荟萃,各地书画人士挟艺流寓沪上者日众,上海渐成绘画活动中心。时人对一批寓居上海卖字鬻画的画师画匠名之曰"海上画派"。代表人物有赵之谦、任颐、吴昌硕、黄宾虹等。这些画家由于较早受到新思想的冲击,不愿墨守成法的陈陈相袭。他们上承唐宋优良绘画传统,吸取明清陈淳(白阳)、徐渭(青藤)、陈洪绶(老莲)、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又受清代金石学影响,破格创新,个性鲜明,画风趋向笔墨清新、浑厚豪放的气质,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熔中西文化于一炉。海上画派与海派文化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金山农民画
上海金山县民间传统艺术。包括灶头画、剪纸漆绘、民间玩具、泥塑和石刻等,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造型稚拙,具江南水乡独特风韵。金山县文化馆组织农民画创作骨干20多人组成金山农民画社,从事专业创作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0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展,大获成功。1981年,金山农民画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和联邦德国展出时,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的源头"。到1987年底,已有近2500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日本国美乃美出版社出版了金山农民画册。有4幅精品被邮电部制成邮票发行。金山县因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嘉定竹刻
民间工艺。竹刻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工艺,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嘉定竹刻始于明隆庆年间,熔笔墨艺术和雕刻技艺于一炉,作品富于诗情画意,形成着名的竹刻流派--"嘉定派"。代表人物是朱鹤、朱缨和朱稚征祖孙三人(世称"嘉定三朱"),以深刻作浮雕和透雕技法为其流派特色。嘉定竹刻以留青阳刻为主,即利用竹皮、竹肌色泽的不同,雕镂出浓淡相间、绚烂多姿的艺术品。品种繁多,既有插屏、挂屏等艺术欣赏品,亦有烟盒、扇骨、笔筒、花瓶、搁臂等实用工艺品。?
黄草编织
传统手工编织工艺,以嘉定最为有名。嘉定黄草色泽淡雅,质地坚韧,并能染色,用它编出的工艺品门类多样,式样新颖,色彩丰富,工艺精致,具有民族特色。草编制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垫、拖鞋等等,充满乡土气息,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实用价值。早在清代,嘉定黄草拖鞋便远销欧亚各国。现在,黄草由野生改为人工培育,质量更佳,近年推出仿古图案新产品,制作精巧,纹路细密,图案中人物、车马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巧夺天工,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上海着名的工艺品。?
小热昏
上海滩上植根于民间的一种马路说唱艺术。源于清末民初,当时杜宝林等民间艺人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以"说朝报"的形式,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讽喻当时的社会黑暗,初名"醒世笑谈",后称"小热昏",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为一种独具上海地方特色的说唱。小热昏用地道的上海方言演唱,一般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常用曲调有"锣先锋"、"三巧赋"、"东乡调"等。很多小热昏艺人自己熬制梨膏糖,用唱"小热昏"来推销。名艺人有陈长生(艺名小得利),后有陈国安、徐和其、俞笑飞等。50年代后小热昏艺人多半成为滑稽评弹演员,与今天活跃在上海舞台的"轻松艺术"--独脚戏、滑稽戏颇有渊源。?
上海花会
上海常有花会举行,相沿成习。其中最着名的是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的"兰花会"和九月间的"菊花会"。花会多在城隍庙西园(今豫园)举行。兰花会一般为期3天,参加花会的兰花盆上,贴着写有种花主人姓名的红纸条,各色名贵兰花争奇斗妍,品花者流连徜徉其中,慢慢品味,最后评出最优的"状元花"。"菊花会"通常在豫园"四美轩"举行,也是名花丛集,蔚为壮观。时至今日,每逢花开季节,一些公园亦常举办兰花、菊花展览。?
龙华庙会
农历三月上海人游龙华寺(位于今徐汇区龙华镇)、赏桃花的节日盛会。庙会一般自三月十五日开始,至二十八日结束。早在明末清初,民间就有"三月三,上龙华"的说法。龙华古刹,近水临街,巍峨庄严。每逢三月间,十里桃花,艳若红霞,车马舟船,川流往来,毂击辔连,舳舻相接,游人香客纷至沓来,是为赶庙会。旧时,庙会多售农副产品,如竹林藤器、香烛、龙华稀布、瓜果菜蔬和净素风味小吃等。民间艺人、江湖班子亦聚会于此,一显身手。龙华寺中有家眷的亦可在三月十五日那天同亲人见面。"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中断,80年代恢复,规模胜过当年。?
上海土布
上海地区传统产品。自元代以后,以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乡)为中心的上海地区纺织业逐步发达。上海赢得"木棉文绫、衣被天下"的美名。上海土布品种有云布、毛蓝布、紫花布等,染有大红、真紫、赭黄等鲜丽色彩,配制龙凤、麒麟等花纹,有质地精细柔软、保暖耐穿、不易褪色的特点。明以后,上海土布销路已扩大到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一部分销往日本、南洋等地。鸦片战争后渐遭洋布冲击而淘汰,但现在上海市郊集市偶尔能见到土布产品。?
上海年夜饭
岁时习俗,农历除夕俗称大年夜,这一天全家欢宴,称"吃年夜饭"。古时过年可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开始,直至除夕,各户人家择时做年可先后不一,近代以后才渐集中在除夕。除夕傍晚,家中悬挂出先人遗容(即"画像",也叫"真"),合家祭拜,然后围坐欢宴。上海年夜饭菜肴很富特色,除鱼肉鸡鸭外,还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银丝牙两样菜底,另外必备如意菜(黄豆芽)和发芽豆,含有"开发"的意思。这顿饭若有家人远出,也得添上杯筷,以示团圆无缺。上海人在吃年夜饭时,有诸种忌讳,如不许淘汤。据说淘汤吃饭,来年出远门办事要受雨淋,虽为无稽之谈,亦寄托了百姓求福消灾之意。?
迎财神
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壁上高挂财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财神爷送财降福,各商铺店肆也都在这时举行仪式迎接"财神"。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将新制的旗帜挂在财神位前,待祭好财神后才算新的一年开始营业。店主在这天要设"利市酒"宴请全体伙友,凡红帐报造、职业进退、当年营业大计,都在酒宴上宣布,所以往往有不少雇员在这天被解雇。50年代后此俗渐废,80年代后,上海地区又出现燃放爆竹迎接财神的现象。?
本帮菜
上海本帮地方菜的简称。以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醇厚鲜美为其特色。较早时候的本帮菜口味较重,后来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特别是上海文化人的需要,本帮菜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汲取别帮别派之长,菜肴渐由原来的重油赤酱趋向淡雅爽口,形成"海派本帮"之特色。烹调方法上善于用糟,别具江南风味。上海本帮菜馆中,德兴馆和上海老饭店两家百年老店素享盛名,有八宝鸭、糟钵头、虾子大乌参、竹笋腌鲜等名菜。?
城隍庙五香豆
上海地方传统小食品。为原上海城厢城隍庙内兴隆郭记郭瀛洲创制,初名"老城隍庙冰糖奶油五香豆",已有半世纪历史。精选粒大、性糯、软硬适中之蚕豆为原料,主要作料是糖精、食盐和香精,制成后表层奶油色,五香扑鼻,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无穷。70年代被列入上海特供商品。?
枫泾丁蹄
上海风味食品。丁蹄是"丁义兴"蹄膀的简称。"丁义兴"菜馆是上海金山县枫泾镇上的一家老字号,自清咸丰二年(1852)起,它制作的红烧蹄膀便名扬四方。该店用120斤左右黑毛纯种枫泾猪的后腿为原料,烧制时抽去筋骨,整修外形,上部椭圆,下部如管,然后下锅。再加调味品,作料则专用嘉兴姚福顺的三套特晒酱油、绍兴老花雕黄酒、苏州桂圆斋冰糖。火候三文三旺,煮蹄用的是"百年老汤"。烹成后色泽棕红,酥而不烂,蹄形完整,冷切吃香,蒸热吃糯,很有特色。本世纪初,以丁蹄制成的罐头,远销海外,1945年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
四鳃鲈
天下鲈鱼皆两鳃,独松江(今吴淞江)所产为四鳃,头大扁平,鳍棘坚硬。烧制的鲈鱼,肉质细嫩无比,鲜而不腥。相传清干隆帝品尝后亲题"江南第一名菜",并谕示每年入贡。50年代,鱼源锐减,濒临绝迹。松江等地区采用人工育苗的办法,增殖资源,初见成效。来源:http://..com/link?url=Amxa70EigAyc--9ieaSzFbzAcEK
‘玖’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最少两个)有简介(100字的)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纪。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拾’ 中国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1、东阳竹编
产自浙江东阳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与东阳木雕并称为浙江东阳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的两朵奇葩。它在殷商时代开始问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宋代以编织声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着名,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已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