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如何研究艺术史

如何研究艺术史

发布时间:2022-04-14 05:04:46

① 艺术史研究的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我们认为,艺术史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便是探求早期历史时期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艺术作品背后的人类活动的目的,因此我们的分类主要从表现主题上进行分类,因为表现主题直接与艺术创作的目的相联系。从表现题材上看,我们感觉欧洲旧石器时代造型艺术对两大主题情有独钟:第一大主题是女性形象。

② 关于艺术史的学习,有什么推荐的书籍

1、《美的历程》,李泽厚着:这书最大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而且李泽厚先生的文笔极好,文章写得极美,也正是这种优美有些地方反而显得不太严谨,但绝不影响该书成为学习美术史的入门书。  

专门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全书涉猎的主要内容为:雕塑、建筑、绘画、音乐、影视、戏剧、舞蹈、书法等各主要的艺术门类,本书介绍了这些艺术门类以及相关的艺术作品。完整地再现了人类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使读者在全面掌握世界文明的发展脉络同时,还能获得更为广泛的审美感受和愉快体验。

艺术是人类把握现实、表现思想感情和实现审美理想的特殊方式。艺术领域十分广阔,种类繁多,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和创新。艺术作品属于精神产品,能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作用,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的情感、意志以至世界观;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增长知识,提高精神境界,本书就介绍了许多常见的艺术种类及相关作品,带领读者感受艺术的魅力。

③ 什么是艺术史

艺术史解析
所谓的艺术史,就是讲艺术背后的故事。艺术她可能是历史的建筑、博物馆里的展品、一部电影、一本书籍,有的还承载着诗和远方。艺术史是变迁、是文化、是批判、是赞叹。
但是,我觉得读艺术史,可以让你更加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
假如你在意大利,这种可以说是沉浸式体验艺术,但是你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又怎么说得上是理解呢?

你误会了艺术史
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以为,艺术史只是简简单单地学习西方艺术史和意大利历史就够了。
并不是,在意大利,他们甚至设置了专门的艺术史专业。
它涵盖了人类学、考古知识、拉丁语言、文学、电影学、摄影学、图书馆学、计算机技能等。
是一门综合的学科。
而且根据艺术形象存在又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艺术史并不简单
艺术史专业
研究生:Storia dell‘arte
课序号:LM-89
艺术史专业以佛罗伦萨大学(以下简称佛大)最为出名
佛罗伦萨的气质没有那么浮躁,这可能是跟佛罗伦萨的历史氛围有关,艺术史的重大转折点、艺术事件的源头好像总能看到佛大的影子。漫步于佛罗伦萨的街头,有一种艺术的呼吸感。
上课情况
平时上课也是理论+
实践结合的,会去实地考察学习,一边参观一边讲课,偶尔也会当场给时间画一画速写,以便更好地了解(比如讲到墙面或者天花板的装饰,画一画真的印象更深)。有几次在巴杰罗美术馆遇到佛美的学生在对着雕塑练速写和素描,画得真好。

④ 如何理解艺术的媒介性,结合艺术史着名的艺术作品对艺术的媒介性做出阐述

无论是内部研究,还是外部研究,都忽视了作品与艺术界行动者、作品与世界之间的中介环节。如亚历山大所言,“艺术即传播。艺术必须从创作者手中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这意味着,艺术需要由一些人、组织或网络来进行分配。”

由此,亚历山大改造了文化菱形图,嵌入了“分配者”这个中介环节,这个菱形图打破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直接联系,从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批评了反映和塑造取向。

分配者在艺术活动的实践中主要起到“把关人(gate keeper)”的作用,决定了哪些艺术产品能传播以及以何种方式传播给观众。这意味着“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联永远都不会是直接的,它们必然一方面受到艺术创作者,另一方面受到接受者的中介。”

考虑到艺术传播的载体是媒介,而介于艺术生产和接受之间的分配者主要是艺术界的文化媒介人或中介者,我们可以把菱形图的“分配者”改为“媒介”。艺术的形式和意义必须依赖媒介才能得以表现,也必须依靠媒介才能得以传播、鉴藏,从而被接受者理解,进入社会表意实践的阐释环节。

它不仅是打通艺术家内在思维与艺术创作外化的通道,而且是连接艺术家与欣赏者、艺术生产与艺术接受、艺术与社会的中介环节。作为艺术实践的核心要素之一,媒介与艺术家、欣赏者、世界和艺术品一起建构了艺术实践与艺术研究的坐标。

“媒介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凭借特定的物质性材料,将内在的艺术构思外化为独特的艺术品的符号体系。”这个定义从质料(即媒材)和形式(即符号)两个层面界定了媒介的内涵,却忽视了物化的作品在艺术传播中承担的媒介载体功能。

因此,艺术媒介至少应该包含三个具体的向度,即物质媒介、符号媒介和传播媒介。它们分别对应于艺术的质料、形式和载体。质料是支持媒介信息内容与形式的物质条件;形式是媒介信息的表达手段;载体是媒介信息的传播渠道。

这种分类思路把媒介定义为信息传递的特定技术或文化体制。某种审美经验以特定方式编码,通过媒介存储、再现和发送,然后在欣赏者那里解码。

⑤ 如何做好艺术史的资料整理工作

1、 资助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

(1)为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吴作人基金会下设“中国艺术传统研究专项基金”,主要资助受近代西方艺术影响之前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

汉画调研工作

2009年3月,“中国艺术传统研究基金·汉画专项基金”正式建立,其资助方向为汉画研究。该基金在随后的半年中资助召开了“汉画与建筑暨中国汉画学会理事大会”;协助国家项目完成了对淮北地区所有汉画的调查并编入数据库;启动了南阳、嘉祥两个地区及山东石刻馆藏汉画的综合调查,并开展“汉代与建筑”专项研究等;为保存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收藏的几十种汉画像石画像砖和近千种原拓,资助建造了“汉画研究所临时仓库”用以保存汉代文物与拓片、资料等。

(2)资助“金维诺学术思想研究暨中国石窟艺术研究”学术研讨会

2006金维诺学术研讨会

金维诺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着名的美术史家、国际知名的敦煌学者。近年来,有许多知名学者对他的学术思想及他从美术考古角度开创的中国研究石窟艺术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即为展开对金维诺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中国石窟艺术展的深入研究。研讨会于2006年4月29-3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主办,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资助。

1990年10月,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资助陈履生建立“中国古代美术资料数据库”。

2、 资助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研究

(1)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简介——“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是研究近现代和当代美术史的异地同构计划,各个单位共同合作,收集和整理艺术史料,按照协议,建立可以分级共享的联网数据库和资料互检互用计划。“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的合作单位已经有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巴黎四大、四川美院、云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广东美术馆等。

——近现代艺术家的档案整理是吴作人基金会的常规资助项目。“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作为吴作人基金会的重要学术品牌,计划将建立艺术家个人档案的整套结构体系与方法作为模板复制,由吴作人基金会设立种子基金,支持各个单位、各个个人按照一定的档案系统和整理规范齐头并进,共同建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档案。

发展历程——2006年,由吴作人基金会资助、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工作小组具体实施的“吴作人及其周围”项目正式成立。该项目的学术方向是对以吴作人先生为中心的艺术界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的各种现象、事件、人物和作品进行收集、整理,进而为学界提供研究的基本资料。首先开展的“吴作人档案”在2008“吴作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及吴作人相关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学术支持作用。

——2009年,在“吴作人档案”整理获得学术经验和方法之后,吴作人基金会开始有序地扩展档案规模,对近现代美术史中的关键人物陆续开展档案整理工作,并建立了“徐悲鸿档案”,同时确定了“江丰档案”和“王朝闻档案”的2010年建档计划。至此,“吴作人及其周围·吴作人档案”逐步扩展为“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专项”。

——“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作为吴作人基金会的重要学术品牌,计划将建立艺术家个人档案的整套结构体系与方法作为模板复制,由吴作人基金会设立种子基金,支持各个单位、各个个人按照一定的档案系统和整理规范齐头并进,共同建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档案。

吴作人档案

“吴作人档案”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资助,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下设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具体实施,吴宁为该项目执行负责人。档案于2006年正式建立。该项目的学术方向是对以吴作人先生为中心的艺术界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的各种现象、事件、人物和作品进行收集、整理,进而为学界提供研究的基本资料。

“吴作人档案”支持的学术活动

2007:学术展览“十张纸斋(1953-1957)——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个案”

2008:吴作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2009:吴作人比利时展、“造化天工——吴作人写生作品展”、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吴作人》、“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基石——走过60年 油画、雕塑、版画作品邀请展”

2010:《吴作人全集》、《吴氏文化渊源考》 、央视《经典与不朽》

萧淑芳档案

徐悲鸿档案

“徐悲鸿档案”由徐悲鸿纪念馆、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和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联合进行,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资助启动基金。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负责具体承办该项目,该院副院长陈圣燕教授为该项目执行负责人。档案于2009年12月2日正式建立。

为炎黄艺术馆“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徐悲鸿大型艺术展”提供学术支持

徐悲鸿大型艺术展

该展览于2009年3月8日—4月10日在炎黄艺术馆举行,由炎黄艺术馆、徐悲鸿纪念馆、北京市文化局、中国民生银行主办。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为展览提供学术支持,同时协助组织了“冯法祀、廖静文、侯一民三老追忆会”以再现徐悲鸿60年前留在北平迎接解放的历史情境,并在中央美术学院组织专题学术研讨会,组织进行专家访谈,探讨徐悲鸿选择现实主义道路在今天的意义。

江丰档案

“江丰档案”将于2010年正式启动,江文为该项目执行负责人,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资助启动基金。

王朝闻档案

“王朝闻档案”将于2010年正式启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资助启动基金。

(2) 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

由吴作人家属专门捐款设立,旨在资助学者和学生开展对吴作人的艺术及其思想的深入研究。该基金于2009年7月正式建立。

2009年首先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开展对吴作人艺术与思想进行研究的活动。

3、 资助世界艺术史的研究

(1)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将在北京举办

为争取获得世界艺术的奥运会——四年一度的“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中国申办权,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资助中国申办委员会进行了精心地准备。经过激烈竞争,终于成功取得了“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举办的申办权。

在此之前,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还曾于2008年资助了中国美术史学会筹委会第一次以世界艺术史协会(CIHA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History of Arts,联合国教科文承认的组织)的会员身份参加世界艺术史大会第32届年会的活动。

澳大利亚墨尔本会议

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于2008年1月13日至18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汇聚来自47个国家的美术史家。邵大箴、范迪安、郑岩、张敢和邵亦杨组成的中国艺术史代表团,首次参与了4年一度的世界艺术史盛会,并应邀参加了本次理事会会议,代表中国艺术史家加入了世界艺术史协会,成为理事会成员。

(2)“艺术史专项基金”

2010年“艺术史专项基金”成立。其资助方向有:

一、促成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中国的召开,筹办与大会有关的各项活动,支持中国学者准备和申报与大会有关的各项学术工作。主要通过中国艺术史学会筹委会实施资助。

二、资助在中国境内建立编辑部,编辑国际艺术史学会学刊《艺术史》,同时编辑《中国艺术史研究年鉴》。

三、进一步开展分门别类的艺术史项目的资助计划。

“艺术史专项基金”旨在通过提高中国艺术史界的整体学术水平,以完成国际艺术史研究领域格局的改变,从以西方一枝独秀的艺术史方法,向西方与中国两大审美体系双峰并峙局面转变。

4、艺术史论研究方法

资助“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

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

“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以学术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围绕美术史论界的一些宏观或具体的学术问题进行讨论。会议于2007年4月28-2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举行,由年会筹备委员会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联合主办,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对该会的论文集出版予以资助。

⑥ 研究艺术史的作用是什么

艺术史当然也概莫能外,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于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中国艺术的历史,才能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⑦ 艺术史论文怎么写

写篇关于一件艺术品的论文最好要注意以下两点:1、艺术家想要表达什么?2、艺术家表达得怎么样?这个标准在可以在几种情况下使用。这是相对而言较好的标准(如果你不会不切实际地看待作品的话),这个标准划出了一道底线,在这道底线上看作品就会避免出现过好或者过低的评价。你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写书籍、电影、戏剧表演、绘画、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性艺术作品。写艺术论文的大量工作时间是用在分析作品以及写提纲上的。在写作中,会面临许多挑战,不过要是你有个足够完美、坚实的大纲的话,论文就会很好写了。难度:比较简单说明你需要的东西:你要写的作品的图文本,电脑/纸和笔分析作品1、写出你认为艺术家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16世纪莱昂纳多·达·芬奇画的着名的《蒙娜丽莎》,众所周知,而且高深莫测。很明显,你不能准确知道达·芬奇本人通过这幅肖像画究竟想传达什么。许多有成就的艺术史家写了大量关于这幅画的文字。所以,你能表述些什么呢?很多很多。在这个例子里,在一篇关于名画《蒙娜丽莎》的论文中,你可以总结说艺术家试图透过肖像画讲述一个特殊女人的故事。这可能看起来很明显,不过你要记得,你要描述的作品是很不一样的,比如,一张宗教教学画作,或者一副现代抽象画,因此,关于这种特殊作品的评价就会变得完完全全的不同。2、写出你看到这件充满创造力的作品时的认识和感受。举例而言,从达·芬奇画的女人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感受不用和她的身份有关,但如果你知道了她背后的故事,会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尽量忠实具体地描述你的反应。别在意自己有没有权威性。你要写篇关于《蒙娜丽莎》的好文章,不必先成为一个专业艺术批评家,或者曾画过意大利式杰作。3、检查一下第1步和第2步,你的反应是否和艺术家想要表达的相符合——这件艺术作品是成功的么?记住,你喜不喜欢你写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正在用你自身的感受去写一篇艺术作品分析。记住,你可以写篇文章,比较一下用同样的表现手法的成功与不成功的作品。4、把所有创作作品过程中的变量都列下来——所有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做出的决定。在《蒙娜丽莎》的例子中,这种变量可以是主题、构图、材料(颜料和肌理)、色调、笔触和细节表现程度。5、在每个变量下写个短小的简介。比如,《蒙娜丽莎》,你可以写“主题——女性”,“构图——肖像近照,画面中心”,“色调——宁静”,等等。论文发表声明与大纲敲定1、用上述步骤写一份发表声明的粗稿。别用第一人称,即使你的自身感受影响了你的很多想法。发表声明粗稿可以是“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副优美的画作,运用文艺复兴的绘画技巧,但主题仍然成谜。”你的发表声明可不能是“《蒙娜丽莎》真是太美了啊”。2、在发表声明里把变量整合一下。你不用把列表里的变量一一写出来,可以每个变量写段话。3、把每个变量如何使作品成功(或者不成功)表现记下来。写正文1、描述变量的时候写得越详细越好,把你的感受也写进去。一般来说。这些描述会让读者更相信你的观点。2、写个引人入胜的介绍和令人满意的总结。3、校对文章。

⑧ 艺术史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我们认为,艺术史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便是探求早期历史时期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艺术作品背后的人类活动的目的,因此我们的分类主要从表现主题上进行分类,因为表现主题直接与艺术创作的目的相联系。

⑨ 如何学习研究艺术史

依不同的学术观念,中国艺术史可以从多维视角进行研究,于是会形成多种中国艺术史学术着作。例如,我们可以从艺术创作技术方面观察,形成中国艺术门类史;
我们可以从艺术思想考察出发,形成中国艺术美学史; 我们可以对艺术创作者与传承进行考察,形成中国艺术社会史;
我们可以从自然科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考虑,形成中国艺术科技史; 我们也可以参照文化学的理论,形成中国艺术史的文化学研究。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为深远,它与中国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本文以此为题,试论中国艺术史的文化学研究学理与研究课题。一、中国艺术史的文化学研究视角
(一)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论及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先从文化的涵义谈起。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人类学等学者都曾尝试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为文化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在西方,据美国着名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164种。中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西方学者一般认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
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 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 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
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 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 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12.)。这一条定义指出文化的要旨在于文化的行为模式、象征符号、传统观念。
中国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显得更为具体、生动、易解。例如,陈华文教授认为: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2.)。张岱年教授认为:“所谓文化,包含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民间风俗等。在这中间,又可析为三个层次。社会心理、民间风俗属于最低层次; 哲学宗教属于最高层次;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属于中间层次”(张岱年.文化体用简析[A].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81-82)。概括中国学者的观念,文化指国家或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它既有物质的表象,又有精神的内涵:大致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心理文化四个方面; 其中文化自然包括文学艺术。
艺术的涵义同样是一个难以确切说明的议题。西方学术界认为: “艺术一词意指与‘自然造化’相对的‘人工技艺’,内容大致包括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甚至将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技艺也包含在内”(中国大网络全书·美术卷( 美术总论)[C].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1.1.)。查阅中国古代典籍,其中没有“艺术”一词的记载,只有有关技艺的描述,如“刻削之道”、“六艺”。20世纪以后,随艺术实践的发展,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认识艺术,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 其一,着眼于艺术活动的结果,认为艺术即艺术品,其二,注重艺术活动的过程,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活动、创造活动,或是对现实的模仿活动,其三,从精神层面考察,认为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高兴.艺术史方法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
分析以上文化与艺术的内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论断: 文化中包含有艺术,它是艺术产生发展的土壤;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物质文化与心理文化的双重属性,即是具体的文化,又是抽象的文化,是文化的精华。
(二) 中国艺术史的文化学研究思路
由于文化的内容宽泛而包罗万象,对之进行研究的精彩程度可想而知了。对文化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学科称为文化学,它以人类创造的文化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在西方,“文化学”之称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上半叶,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于1838年首次提出这一新学科名称。它来自于人类学,经历了文化人类学(亦被称为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学的演化过程。20世纪后,我国学术界引入文化学并与西方学术界同步开展研究工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文化学研究在我国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至目前为止,它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借鉴文化学的文化形态、文化学研究流派、文化特征、文化系统等研究成果从事中国艺术史研究。
1.依照文化形态对照艺术
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相当丰富而复杂,于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表现多样性。关于文化形态,目前文化学界存有多种学说。其中,有两分说,认为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形态:有三分说,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种形态;有四分说,即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甚至还有六大子系统说,即将文化分为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子系统。
用以上学术观念对照艺术,亦可有物质艺术、制度艺术、行为艺术、精神艺术之分。我们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可以按这一思路进行,开展文化学观念的艺术形态研究。其中物质艺术,如园林艺术、石窟艺术; 制度艺术,如古代礼乐制度规定下的雅乐; 行为艺术,如丧葬艺术、婚礼艺术;精神艺术,如文人艺术、宫廷艺术等。这四种艺术形态中的后三种相当于当今人们所谓的“非物质艺术”。我们可以围绕文化学观念的新艺术形态进行探讨。
2.依照文化学研究视角考察艺术
20世纪人们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随科学技术的进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爱因斯坦在观察物理现象时发现,在一万物运动的世界里,任何确凿可靠的推断和预测都必须以观测者的相对位置为依据。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于是“唯一永恒不变的是变化”这一看似悖论的论断成了20世纪西方的代表性思维方式。它为人们观察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西方文化学的研究相应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角度,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研究流派。其中代表性的学术流派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等(王玉德.文化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37.)。这些学派在文化研究中各有特色,但也存有争议。
文化学研究中的进化学派是一支有影响的学派。它以文化进化为研究观念,认为文化进化的过程是持续的、累积的、播化的、进步的。19世纪下半叶的早期进化学派注重研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现象,注重研究民族的同一性。20世纪的新进化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着名人类学家莱斯利·阿尔文·怀特重视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推进作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提出了“多线进化”观念。他注重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提出“文化变异”和“文化生态”理念(同前)。文化进化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启迪意义在于它提示我们艺术科技研究的重要性,可以开展艺术形态变异、艺术生态的保护等研究课题。
传播学派也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学研究学派。它的影响涉及到德国、奥地利、英国、美国等国家。德国人类学家弗里德里希·拉策尔为其代表人物之一。他首次提出“生存空间”概念,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具有巨大影响作用。在他的着作中注重文化源头的考察,认为民族迁徙促成文化传播现象。弗罗贝纽斯继之将世界上具有相似特征的文化按地理分布称之为“文化圈”,并对每个文化圈进行实地考察(同前)。文化传播学派的研究观念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即开展艺术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能够产生不同特色的艺术。
文化学其他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艺术研究来讲同样会有或多或少的启发,在此不一一枚举了。
3.依照文化特征审视艺术
我们若以文化的特征研究为思路审视艺术,仍然会得到不少的启发。依文化学理论,文化体现出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2.)。
文化的自然性体现为人类的文化创造以自然为对象,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会对文化创造产生制约作用。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同样具有自然属性。文化的超自然性反映在它既是人改造外在自然的过程,也是人改造自身的过程。文化的传承方式要靠后天习得行为。对照当今的艺术史研究,有关艺术创造受自然生态系统制约的研究、在人类创造艺术的过程中人的自身改造研究、艺术品种的传承研究均有待开发。文化学研究中体现出的诸如主体与客体、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思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在文化特征研究中文化的普遍性与民族性(地域性) 是学术界关注的又一重要议题。文化的普遍性指文化为人类的基本生存、生产生活需要,具有为社会组织服务的特性。文化的民族性指文化本身体现出的民族、地域之差异。目前的中国艺术门类史更多地关注了艺术的普遍性研究,如艺术的社会功用、艺术技法、艺术审美等,对于中国艺术的民族性、地域性研究相对薄弱。我国是一个疆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造就了中国艺术的丰富多彩性。历史中各民族之间的艺术交流推进了我国艺术的发展。加强我国各民族、各地区艺术的特色研究有利于把握中国艺术的总体特征。
4.依照文化系统体察艺术
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发展中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文化学研究呈现出一派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
目前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中热门课题有社会群体与多元文化、文化传承的社会化、社会形态与文化模式、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当今学术界开展的有关文化与经济研究试图从多维视角探讨人类文化社会中存在的经济生活,如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与文化的一体性、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文化与科技研究认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文化与科技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学科,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既有社会文化内容又有自然科学内容,于是形成了青铜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等研究课题。有关文化与民俗研究的课题有,文化的传承机制、文化的口承性、文化的地方性研究等。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研究中开展的研究课题主要有语言与思维、文化中的方言、语言与文化传播。由于文化的主体是人,人创造和传承了文化,于是文化与人生的研究逐渐被学者们关注。文化与人生研究的课题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人生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现代新文化构建中的人文精神等。
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联系密切。我们若依照文化系统研究的理念进行艺术研究,可以开辟出更多的当前学术界称之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与课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片广阔的学术原野。
二、中国艺术史的文化学研究课题
在以上中国艺术史的文化学研究思路基础上,本部分探讨可以开展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课题。
(一) 文化学观念下的艺术史料研究
史料研究属艺术史的微观研究,它是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基础工程,必须下大功夫以详尽掌握。按种类划分,艺术史料可分为文献史料、考古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指保存至今的历代艺术经典着述,如二十四史中的《乐志》、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清代凌廷堪的《燕乐考源》。考古史料指考古出土的历代艺术文物,如陶器、青铜器、乐器。图像史料指刻、画在各种媒体上的艺术场景、艺术器物、艺术表演、肖像,如岩画、壁画、纸质绘画作品。口述史料为艺术田野考察中记录的当事人、见证者、传闻者提供的材料。在传统的门类艺术史中由于注重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研究,对前三类有关艺术本体的史料挖掘较为充分。
依文化学观念进行艺术史料研究的学术价值首先在于对非艺术本体史料的开拓。如前所述,艺术的发展与组成文化的各个部分均有联系,它们能够具体说明艺术产生、发展、流传的原因、动力、条件,如社会典章制度、民俗习惯、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等这些过去不被艺术界认为是艺术史料的材料现已被视为艺术史料。
其次,文化学观念下的艺术史料研究能够推进口述史料的发展。与中国相比,由于艺术经典文献史料(特别是古代艺术)的匮乏,国外艺术史学界较早地注意到口述史料的研究。特别是自19世纪末起,欧洲学者先后对亚洲、非洲、美洲地区的土着民族文化艺术进行考察,提出了调查采访中的口述史料研究要领(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66 - 268.)。随着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的非物质艺术遗产保护研究中,口述史料作为第四类艺术史料被学术界广泛采用,如《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书附录中设有关于太原莲花落、临县伞头秧歌、襄垣鼓书、绛州鼓乐、河曲民歌的详细口述史料(章建刚,王亮等.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21-262.)。此外,在现代艺术史的研究中口述史料仍是学术界重视的史料来源。张振涛《杨荫浏与四大知识群体》一文通过大量被访者的口述史料追述了20 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大师杨荫浏先生的艺术生涯与取得的艺术成就(张振涛.杨荫浏与四大知识群体[J].音乐研究,2015,(06):5.)。李世涛《口述史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学论争——“中国当代美学口述史”课题主旨报告及资料分析》一文介绍了该课题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当代美学论争事件中的当事人、参与者进行访谈,进而为中国当代美学史研究积累大量珍贵史料的研究主旨(李世涛.口述史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学论争[J].艺术百家,2015,(04) :140.)。
(二) 文化学观念下的艺术体裁研究
审视传统的门类艺术史研究,按艺术创作与表现的物化形态可分为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剧戏曲艺术、电影电视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等门类。每种门类艺术又按创作技术分为若干体裁,如绘画艺术可分为国画、版画、油画等体裁,音乐艺术可分为歌曲、歌剧、民族器乐、管弦乐等体裁。这种艺术体裁分类观念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鲜明地体现出艺术的物质属性一面。
若用文化形态理论对照艺术,艺术大致可以为分为物质艺术、制度艺术、行为艺术、精神艺术。其中每种艺术形态又可划分为若干艺术体裁。关于物质艺术的体裁,目前门类艺术史中各个门类艺术所划分的艺术体裁大致属于此类,它们大都是可视、可听的。
关于制度艺术,如礼乐制度、乐籍制度等规定下的音乐活动,古代典籍中已有不少记载。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七“乐七”中记录了历代宫廷雅乐的有关记载。如梁武帝制曰:“先儒皆以宗庙宜设宫悬。按周官:‘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奏太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祗;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飨先妣;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现代学者有关制度艺术的研究成果有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程晖晖《乐籍制度下的女乐与城市音乐文化》(程晖晖.乐籍制度下的女乐与城市音乐文化[J].中国音乐学,2008,(02).)等。
行为艺术的体裁很多,如丧葬艺术、婚礼艺术、礼仪艺术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李荣有《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李荣有.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J].黄钟,2009,(04).),作者依文化学研究观念对河南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乐舞图像进行详细的民俗考察,认为汉代人将祭祀乐舞看作是实现天人对话的途径,而墓葬中的画像石正是此种观念与行为的载体,这是汉画像石在当时使用广泛的缘由。孙云、王九筛《场域视角下的鼓吹乐文化解读》(孙云、王九筛.场域视角下的鼓吹乐文化解读[J].中国音乐学,2008,(02) .)一文以文化地理学的考察方法对鼓吹乐的社会功用进行研究。鼓吹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仪式音乐,它之所以能够长久传承,靠的是礼乐行为的社会习俗。文中所谓场域指地理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关系的多维组合,不同的场域会形成不同的音乐文化模式。精神艺术的体裁很丰富,如图腾崇拜艺术、文人艺术、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其代表性研究成果可举彭素琴《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文化心理结构之考察》(彭素琴.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文化心理结构之考察[J].音乐研究,2009,(04) .)。该文以古代文人对待雅乐,俗乐的态度为观察点探寻古代文人的音乐文化心理模式。作者以充足的文献史料论证了古代文人在音乐思维方式中存在崇尚礼乐与追从俗乐的矛盾; 在情感方式中存在道德伦理与情欲萌动的矛盾;在行为方式中存在好古取向与积极“入世”的矛盾; 在人格追求上存在道德两重化与崇尚通脱的矛盾。文章精炼地勾画出古代文人音乐文化心理的四维结构模式,对于我们在深层次认识文人艺术思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以文化形态理论划分艺术体裁并从事研究将打破艺术门类的藩篱而推进艺术整体的研究,将会使我们在深层次重新认识艺术产生的缘由、艺术的功用与艺术的特质。
(三) 文化学观念下的多元艺术研究
文化多元论认为文化的发生是多元的。因为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彼此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人类群体之间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与心理特征。所以,一定的民族或群体创造、保存和传承了一定的文化,各种文化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或群体性,它们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具有同等的文化价值。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多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遵循多元文化保护观念,艺术史研究中应贯彻多元艺术研究这一学术观念。
用文化生态理论分析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艺术品种。在此我们先举受不同地域文化影响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众所周知,先秦时期齐鲁文化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受其影响齐鲁艺术也有相应的特色。我们仅从音乐风格分析,它的旋律、调式建立于古音阶( 雅乐音阶) 之上。秦晋文化也是一支有特色的文化品类,受其影响秦晋艺术特色也很鲜明。我们仅从音乐风格分析,它的旋律、音阶建立在新音阶(清乐音阶) 之上。在地处南方的楚文化影响下,楚艺术的特色同样突出。我们仅从音乐风格分析,它的曲调在典籍中称为“楚声”。我们从以上三地出土的青铜器亦可分辨出其艺术风格上的异同。至今为止,这三地的艺术风格仍与先秦时期的当地艺术有一脉相承的联系。这一艺术现象告诉我们,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开展多元艺术研究的必要性。
我们再观察中国艺术史中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艺术品类。在中国艺术史中曾有受封建贵族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宫廷艺术,如宫廷绘画、宫廷燕乐歌舞; 受儒家、道家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文人艺术,如文人音乐、文人画; 受宗教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宗教艺术,如佛教美术、佛教音乐; 受市民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世俗艺术,如戏曲、说唱; 受民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民间艺术,如年画、民歌等。这些艺术都有自身存在的文化价值,在艺术史中都应有其相应的位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哺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使中国艺术呈现出一派壮丽的景观。在中国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多元艺术使中国艺术史变得丰富多彩。
中国艺术史中体现出多元艺术观念的研究成果,如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将民歌、说唱、民间歌舞音乐置于重要位置(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750.)。薄松年教授主编的《中国艺术史图集》(薄松年.中国艺术史图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将日常生活性的工艺美术、社会通俗艺术产品等统统选入。目前这样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中国艺术史中的多元艺术研究课题有待进一步发展。
(四) 文化学观念下的艺术现象研究
艺术史学是一门科学,其重要任务在于认识过去和现实之间的有机联系,阐明人类社会发展中艺术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更深刻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艺术,进而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创造性地开展艺术活动。艺术史与艺术史科学之间最为重要的区别在于后者的研究要能够发现艺术现象,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艺术发展的规律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属宏观史学研究。如果对于艺术史中艺术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关注与研究不足,这将会影响到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科学性。
文化学理论有可能成为我们观察艺术现象、总结艺术发展规律的有力工具。我们可以遵循文化考察线索探讨艺术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这将是中国艺术史的文化学研究之专长。有关艺术现象研究的成果如司冰琳《中国古代琴僧现象的文化解读》一文(司冰琳.中国古代琴僧现象的文化解读[J].中国音乐学,2010,(04) .)对中国古代唐宋以来社会中禅悦之风的盛行、僧人的“文人化”、僧人的艺术修养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僧人与文人之间的文化和思想的互动产生了琴僧这一群体,形成了琴僧现象,而琴僧使得古琴文化与禅宗文化交融,为古琴艺术注入新的理念和风格。古琴音乐的宗旨在于悟道,在于意境和弦外之音的追求。贺志凌《从箜篌与宗教的关系管窥音乐文化传播》一文(贺志凌.从箜篌与宗教的关系管窥音乐文化传播[J].中国音乐学,2009,(01) .)借鉴文化地理学理论,从箜篌与佛教、祆教之关系为切入点审视这一外来乐器在我国的发展,进而探讨本土文化与他族文化之间的传播、融合规律。
中国艺术史研究中有关艺术整体性发展规律研究的成果也有十分精彩的例证。我国着名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提出了历史中音乐型态的发展与传承规律。这条规律是这样阐述的:在先秦至20世纪的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变,使音乐型态发生了三次断层现象。第一次发生在战国至秦汉之间,第二次发生在唐末至五代之间,第三次发生在清末至20 世纪期间。在历次断层中失去生态环境的音乐品种会产生失传现象,但其传统基因却促成新艺术品种的诞生。观其实质,失传的音乐品种以型态的改变获得新生,使我国传统音乐走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117.)。
以上音乐型态的发展与传承规律是黄翔鹏先生借鉴文化学理论对中国音乐史进行宏观研究的成果。在艺术史研究中加强艺术发展规律的探索,是新世纪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大任务。
三、结语
以上我们探讨了在中国艺术史的史料研究、艺术体裁研究、多元艺术研究、艺术现象与艺术发展规律研究等课题中开展文化学研究的可行性与发展前景。当然,我们还可以遵照文化学理念开展诸如艺术观念、艺术传承、艺术心理、艺术生态等更多课题研究。如果说当前的门类艺术史研究能够使我们对历代艺术做到“知其然”的效果,那么开展艺术史的文化学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历代艺术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功力。中国艺术史的文化学研究价值在于它开拓了中国艺术史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有利于加强艺术史的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对艺术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有利于推进艺术史学理论的科学化进程。愿中国艺术史研究在继承、借鉴、创新的道路上长足发展。

⑩ 从西方几种艺术史研究方法看中国绘画史研究

中西绘画不同的哲学基础,使得对于它们的观照也有不同的视角。然而从研究方法方面看,还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对而言,20世纪前期,以新的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艺术史,还未真正开始,以传记形式为主的撰述方法仍是主流。从现代学术更侧重严格的学术要求的角度来看,这种传统的撰述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历史真相的了解。因为在今天,我们对之前艺术史的了解只是流于前辈的知识讲述,缺乏在更大的天地中对时代风格精神内蕴的心灵体悟。 相对于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的中国艺术史,西方艺术史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国绘画史研究也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了一个海外中国绘画的研究系统,几十年来其方法的演变发展,对我们的中国绘画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西方形式美学理论支持下发展出的风格分析、图像学等研究方法,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些科学化的理论支持。特别是,波普尔和贡布里希提出的情境逻辑提供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套研究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更广阔的观照视野和思维路径。这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在今天向真正专业学科的发展,有很好的启示。 本文试通过对上世纪初期到中叶,并影响至今的几种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阐述,分析个别方法试图解决的问题以及最后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这种梳理,期待从新的意义层面来考察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谈谈对中国传统绘画研究的独特性的一点理解。 一、几种主要的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 (一)风格分析 当我们试着用语言去描述风格特征时会发现,风格无处不在却难以言说,签名、腔调、服装都有特有的风格,文章有文风,绘画有画风,一支乐曲也有它的曲风。而且,风格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我们会用熟悉惯用的东西去调整适应那些不熟悉的东西。对于画家而言,他只看到他要画的,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即贡布里希所概括的制作和匹配的过程。 根据西方学者夏皮罗的定义,风格的表述和艺术的三个方面有关:形式要素或主题,形式关系以及特质(包括一种我们不妨称作表现的总体质量)。[1]5他还指出,形式要素或主题尽管对于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但并不足以赋予风格以特征。凸起的拱门同样见诸于哥特式的伊斯兰建筑;圆形拱门见诸于罗马,拜占庭罗马风式以及文艺复兴建筑,为区分这些风格,人们必须寻找另一种柱式的特征,首先是联结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不同的方式。[1]6 方闻先生认为,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说中国论画,每论及风格,大多只强调形式因素和特性,但忽视了联系两者的形式关系。加上传统论画语言精简扼要,对于作品风格的描述,只是点到为止,而没有具体的分析。[2]93-105 除夏皮罗以外,我们还需要提到的是沃尔夫林和李格尔形式风格理论及其方法。 沃尔夫林不作系统的方法论陈述,而是通过方法论的实际应用来理解美术史,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对风格问题做了宏观比较和微观分析。影响最大的是他通过视觉观察,对艺术中风格发展的解释,提出了经典的五对风格语汇,即 线性与图绘性,平面与后退,闭锁形式与开放形式,多样性与统合性,相对清晰与绝对清晰。[3]沃尔夫林提出了时代风格这样科学化的现代概念,然而画的结构,并不是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母题及其整体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鉴定,而更侧重作为一些抽象的观念存在着。 李格尔不仅放弃了黑格尔思想体系中关于艺术衰退的标准观点,而且也摒弃了封闭的周期概念,他尝试将整个艺术史作为一个连续贯穿的过程包揽起来。他将这个漫长的演进的两极规定为两种风格类型:触觉的以及视觉的,十分巧合于沃尔夫林的短周期的两极的观点。他们就风格的内部结构、构图原理、人物和背景的关系的论述,相当敏锐。但是有关风格的各形成因素在社会历史时空中变化的解释,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常常具有幻想色彩。风格变化的每一个大的阶段的特征,都会和一个种族的性情、宗教等因素相一致,它相应的是哲学立场的转变,从一个占优势的客观态度到一个主观态度的变化,主观立场中的一些基本的固有的因素的变化,主宰了整个历史。这种立场上由客观到主观的转变,实际上是由突出物的主宰转变到突出人的主宰,也可以说,主宰性是西方传统哲学思想的根本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风格分析方法先天不足。 对于风格分析学派自身存在的问题,夏皮罗提出了风格的几个方面,并从观念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角度,阐释存在的问题,也深化了他的新的风格学说。结合绘画史研究,我们不妨再具体化一下风格分析所主要关注的几个层次:手法或技法、母题零件、母题、结构、整体特征。其中,技法、母体零件和母题都是形式因素的范畴,个别和整体的形式特征都是艺术史一直所关注的,而涉及个别和整体相互关系的作品构图和整体特征,却是传记式的传统艺术史学所无法解释的。我们可以感到,夏皮罗希望建立的是一种新的风格分析的方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理解艺术品多样的敏感特性。 但是,风格分析缺乏对作品进行排序,这是它自身无法解决的逻辑上的难题。在艺术作品中,母体零件的组合成为母题,零件本身可以表达一些象征意义,相较于技法,它更具有分期断代的意义。对于人类的知觉系统而言,母题分析类似于直觉辨识,是各层次中最易辨别的。但是,风格分析假设的前提,以及伴随而来的自身的困难和矛盾,是它无法回避的问题。 它限定的前提往往只对同一时期的作品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是缺乏对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逻辑上排序。而且,能推导出这些风格标准的作品,其个别特性能完全构成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和社会的典型特性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看,风格分析的优越之处也同样暗含着它相应的缺陷。也就是说,风格分析的理论前提的先在性,使得我们对于一致性的假定常常是没有普遍根据的。结果它所营造的是一个观念上的空间,对许多人来说,它只是一种现成的技巧,带着一个限定好的标准去找寻相匹配的个体。这样,对于观者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观赏这种方式本身,而是你选取什么样的点以及在这些点中所看到的东西。风格标准更像是对一套观念的系统表述,一整套阶级的或是宗教的观念、兴趣和信仰等内容,形成了风格中对形式的概括,而大大减少了艺术的丰富性和可能性。然而,当两种风格融会在一起而没有明显的差异或偏向时,这种区分就会变得很模糊,这套技巧也会不太奏效,常常变成有些僵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我们的思维,失去了艺术中更自由自在的心灵体悟。

阅读全文

与如何研究艺术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8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