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殇"的含义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
殇
die young;
殇
(1)
殇
shāng
(2)
(形声。从歺(è),伤省声。“歺”是剔肉剩下的骨头,与“死”有关。本义:未成年而死)
(3)
同本义。亦称“殇折”、“殇夭” [die young]
殇,不成人也。――《说文》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仪礼·丧服传》
未家短折曰殇。――《周礼·谥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亡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4)
又如:殇折,殇夭(夭折)
(5)
横死,非正常死亡 [die a violent death]。如:殇亡(横死)
殇
(1)
殇
shāng
(2)
未成年而死的人。亦称“殇子” [die-young person]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吕氏春秋·察今》
(3)
又如:殇服(古代为殇亡者居丧的服制);殇宫(殇者的灵魂)
(4)
死在外面的人;战死者 [the dead in a battle]
无主之鬼谓之殇。――《小尔雅》
禁迁葬者与嫁殇者。――《周礼·媒氏》。注:“谓嫁死人也。今时娶会是也。”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5)
又如:国殇(为国牺牲死于战场的人)
殇
(殇)
shāng ㄕㄤˉ
(1)
未成年而死:幼子早~。
(2)
为国战死者:国~。~魂。
郑码:ARYO,U:6B87,GBK:E9E4
笔画数:9,部首:歹,笔顺编号:135431533
die young;
殇:
现意为悲伤,因人死或者大灾难而感到的悲伤!
国殇:
现意为国家的悲伤,为2008年5.12的汶川大地震!
编辑本段同名咖啡
【中文名称】:殇
【英文名称】:Sentimental
【材 料】:热咖啡100毫升、白葡萄酒30毫升、新鲜葡萄2—3颗
【制 法】:葡萄洗净去皮,浸渍于白酒中,咖啡冲煮好后,将葡萄连同白酒一起加入咖啡中即可。
【详细说明】
选用的葡萄以白葡萄优于红葡萄,不甜的白酒更甚于甜白酒,大约浸渍一天有较均衡的效果,咖啡的热度会将葡萄的酒香散发,葡萄的酸涩感也会因此释放于咖啡中,饮用时也会有如Sentimental的伤感了。
同名音乐
‘殇’大提琴曲
作者:杜.普雷
杜.普蕾,英国女大提琴家,1945年出生,1987年因患多重硬化病去世,琴技超群,然而生命短暂,才活了42岁。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殇诠释了命运,演绎的却是悲剧。
殇,一个不动声色便足以传达哀怨的字眼,一个令人欲哭无泪的字眼,它让人叹息生命的转瞬即
⑵ 希利尔讲艺术史怎么样
年纪大了,读的书多了,尤其是,做了父亲,慢慢地便关注起这样的问题来:应该给孩子读些什么书?适合孩子读的书,作者的眼光应当注视哪里?社会在不断发展前进,给孩子们的教材为何一直这般面目可憎?如果不是读了《希利尔讲世界地理》,我并不能知道确切的答案。 偶然的机会,在好网上看到许多妈妈这本书的评论,便买下了它。当我读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一反常态,说要自己读它(为了孩子增长识见,我常常给他读一些好的作品,但他一般只是听着,并不曾提出要自己读,他还不认识几个字呢!)。看孩子喜欢,我又买了希利尔的其他两本(《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艺术史》),这两本孩子也很喜欢,只是爱《地理》尤甚。自己以前做过出版,偶尔也有些写作的兴趣,自从做了父亲后,对少儿书的出版,对中小学生教材的关注比以前多了。所以我自己就把这三本书都读了,从书本当中、在网上,对希利尔本人也做了一些了解。当第二次把《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读完,合上书页的时候,一些想法在眼前变得清晰如绘。我想,我有必要把它写下来,因为,这不仅仅关乎我个人。 从经历、头衔看,希利尔和我们周围的许多“专家学者”并无不同(请原谅我对当下大多数“专家学者”的不甚尊敬,他们的表现实不亚于中国足球,作品和人品一样流于浅薄。我想他们目前正在名利的道路上攻击前进,如果不是这样,便不能解释我们的教材、我们的绝大多数少儿读物是那样的惨不忍睹,一如国足),而他们在博客当中的自述,大多比希利尔要来得光鲜得多。除开“美国杰出的教育家”让人有点肃然外,希利尔的经历平淡无奇:毕业于哈佛大学,卡尔维特学校第一任校长,卡尔维特教育体系的创建者,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他的愿望也堪称低调,只是立志编写一套让孩子们喜欢的历史、地理和艺术读物。只是和我们的专家学者忙于更新博客、出镜不同的是,他真这样做了,并且一生从事。更大的不同在于,他是如此重视孩子的见闻、意见、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生致力于研究他们,和他们对话。因此他熟知孩子们需要什么,知道怎样讲孩子才愿意听。他的学识和他对孩子的理解,让他在美国及全世界许多地区赢得了很大声誉,他的书成为风行全美的教材,得到了孩子的喜爱。 在希利尔看来,孩子们应当接受历史、地理、艺术和科学的系统教育。放开科学不论,历史、地理和艺术实是孩子一生学识的基石:历史是时间的纵深所在,地理是空间的广博所在,艺术可以安放孩子纯洁的心灵。很显然,只有抓住了学识真精神的人,才能找到这样的学识的真正基础。 作为家长,我们大多希望孩子能有更多的知识,我们曾和教师合力,在骆驼的背上加上了众多的稻草。我们甚至忘记了“无中生有”的本原意义,当然还有孩子的诉求、学习本来的规律。而这一切,只有穷其一生和学问、孩子打交道的人才知道其分际所在。希利尔的杰出与此有关。希利尔这三部着作对知识的选择抹平了多和少的界线,甚至对主题和内容的“重要性”也不屑一顾。《世界史》中,诸多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没有入选,《地理》没有告诉孩子们哪里是世界上玉米、小麦最重要的产区,《艺术史》甚至没有把雕塑和绘画当成严肃的问题来看待。希利尔所说的“重要”在于:这个人,这件事,孩子能理解吗?喜欢吗?能通过它建立起历史、地理、艺术的映象和整体框架吗? 《世界史》是年代为经,地域为纬,把不同国家地区穿插着讲,为孩子建立一个世界历史的框架,以期待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将框架逐次填充。《地理》首先是和孩子们一起升到数百公里的高空,去看蓝色星球和它的地平线。这样,地理和地球就有了新的感觉。《艺术史》首先告诉孩子,他们从来就是艺术的参预者,他们漫不经心的纸上点画、随手捏成的鸟窝都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森严只是艺术的一面,艺术的大门本来宽敞无比。知识的多少,有意无意间,总是会多起来,快慢而已。但只有在真框架、真精神的引领下,知识才能到达它应该到达的位置,才能成为一个人的识见,而不是死的知识点。 希利尔给孩子的书,能够风行美国诸州,是因为他懂得孩子的真性情,他是用孩子喜欢看的文字在写作。他的文字干净、纯洁、生意盎然,总能用很直接的语言,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思路,把问题讲得通通透透。这样的文字才能深入他们的心。对此,家长需要悉心体会,学者需要毕生关注。 我们的教改总是不能成功,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我们的教材总是不容孩子靠近。好的教材应当是真正的教育家和真正的出版人的合作,但实际上,学者们在选篇时,只是在考虑,这篇文章政治正确吗?合适出练习题吗?方便教师把它大卸八块吗?而出版人,向来只关注一个问题:这个教材可以让我来出版吗?至于出版人应尽的责任,并不在考虑的范围。文科教材尤其如此。希利尔的书,能让孩子得到学识的真基础、学科的真精神,如此地合孩子的脾胃,但要让这种书,像在美国一样,成为教材,成为孩子学习的主流读物,在中国大陆,还得假以时日。 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我想已不言自明。我们给孩子写作的学者,应当把眼光投向三个方向:一是学问本身。没有高的学识,不能站到高处,根本就看不清知识的来路和去路,就不能知道哪里是知识真正的基础所在,不曾上过高楼,何曾见万家灯火?一是孩子本身。如果我们顺着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用对待天上繁星的敬畏,来对待孩子们的意见和诉求,我们的写作当有极大的修正空间。一是写作技巧。这是一池很深的水,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出没其间。在写作时,我们要反复询问自己,文字是不是一流,构思是不是精巧,体人察物是不是妙到巅毫。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要急于发表文章或是出版书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写给她的情人胡兰成的话,却应当成为教育人一生追求不止的标高。不懂得学问、孩子、文字,却奢谈对孩子的爱,奢谈“为教育尽绵薄之力”,这是时下大多数专家学者的风景,但不是真教育家的风范。慈悲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怀,而是一种真识见指导下的关怀。拿什么读物给我们的孩子?我想这些读物,一定要能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生学识的基础,能尊重孩子自身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喜欢。我的孩子就要上小学了,但教材总是令人沮丧。我深切地希望,我能看到极其专业的出版人和极其专业的学者合力,出版真正专业的教材,这些教材能真正指引孩子,容许他们靠近。我还希望我能看到:利益集团走开,孩子走进来;意识形态走开,真知识、真精神走进来;《松树的风格》走开,希利尔走进来。 大地空旷,回声难至,放弃终非所愿。
⑶ 意境之美莫过于落花流水之殇的意思
落花随流水飘零,映衬着伤痛之心,此情此景十分凄美。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殇,原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也有伤心,伤痛的意思。
⑷ [专题]关于中国美术生的前途命运的大讨论!
百万美术考生现象及美术教育
美术高考的火爆景观刚刚过去,回望百万考生如潮水涌向各个院校情景,在这背后令人堪忧的是随着高校美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数以万计的美术爱好者与青年纷纷进入大学深造早已成为现实,美术专业由过去少数人的贵族殿堂一下变成了当今平民大众的庭院。然而,我们只要冷静地观察、思考与分析后就不难发现和看出,在似乎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美术高考热”的背后,却暴露出诸多不利于美术人才培养和美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美术高考的火爆现象
“美术高考”热得不正常, 当前美术高考报名人数一年胜似一年。据了解,山东省2008年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美术招生的人数大约16万,居全国之首。河南考生居第二。中央美院报考人数大约在两万多人,较为热门的专业录取比会达到40:1,甚至更高,竞争十分激烈。 中国美院考生露宿操场排队报名,人数达几万人,实际招生人数才1000多人。僧多粥少。
由于时下高考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很多高校都成立美术系、美术学院等。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就意味着培训班生意兴隆。速成现象多见,突击学画几个月,竟然考上了大学 的情况已经不是奇迹。从生源情况看,一类是自己本身就比较喜欢绘画,通过学习,既提高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对他们一生都有帮助;另一类是完全迫于高考压力来学习的,有应届的,也有复读的,也有少数高中低年级的。
美术,要求考生要有美术综合能力,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美术不仅需要非常昂贵的资金投入,而且也需要天赋和灵气。考生欲报考美术院校之前,不妨仔细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并对自身的艺术素质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面对艺术类高校报考热持续升温,“艺考”热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有专家认为,美术高考已经过热,该“降温”了。因为,录取比例在十分之一左右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多年,足以说明美术高考不再是一个捷径。而且,社会对于美术人才需求的增长是和经济发展同步的,高校的扩招也不是无限制的,目前美术高考的“热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实的需求。 如果真的有这么多具有艺术天赋的学子钟情美术,那倒是国家和民族的一件幸事。遗憾的是,这支应试大军中的大多数人,是由于文化成绩较差,常规高考无望,在“提高高考录取率”这根魔棒的驱使下,接受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安排,走上这条“艺术人生”之路的。他们经过几个月的美术常识“恶补”,就匆匆决定了自己的命运,直至被各个层次的美术院校录取。
艺考热让很多的学生为了应对高考的优惠政策而“爱”上艺术,无疑这是艺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当艺考降温之后,资源将优化并集中于有潜质的受教育者,这也是艺术的福音。
二、学美术的出路在哪里
“盲目的‘艺考’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就业风险。”艺术专业就业率低是教育界人所共知的事实,除了一些知名的艺术院校外,一般学校的艺术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率远远低于一些基础学科的就业水平。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艺术生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有关专家认为,一些文化课较差的学生转考艺术院校,这样的艺术教育已误入歧途,不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短期虽能达到升学的目的,但抹杀了艺术教育的本质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今后若干年内,我们的社会究竟能容纳多少美术专门人才?有多少毕业生能真正找到工作?结论显然是不容乐观的。假如我们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理智地细分这一艺术教育市场,整合现有的艺术教育资源,除了办好一批真正具有实力的美术院校以外,更多地组建一批美术技师学院、美术技工学校,为这支美术高考大军分流,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美术人才,可能将会使更多的人不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三、 美术教育
信息时代的发展应树立“大美术”的教学理念,应当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美术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综合的美术文化教育,同时又是培养创造力、培养具有多元开放的文化胸襟的教育。
当前的美术高考加试,导致长期单一技法训练现象,使考生视域变小、视觉迟钝、思维麻木,对考生以后的深造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美术教育应重视审美教育,我们的美术教育特别重视美术技能的教学,教材的编写以知识技能为体系,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实纵观人类的历史,艺术的发展与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而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在一个有机的环境中完成的。传统“文人画”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人画家是先做文人,后做画家。自古我们就有“绘画,文之极也”的准则。历史上着名的画家很多都在科学或文学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在民国期间,蔡元培的美育理论思想为大多数美术教育家所接受,当时艺术教育委员会就通过提案,明确提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创造及鉴赏知识,而普及于社会”。现代美术教育不能违背艺术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而艺术教育最能体现出人的个性的发展。
美术教育的范畴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既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和技法,也包括新兴的与在未来不断兴起的视觉艺术作品和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的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
当代艺术的发展正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的态势,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创作能力,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学生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当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不可分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是观者对艺术作品进行的再创造。艺术欣赏教育是培育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教育,“人”是第一位!
直击08山东艺考:艺考大军究竟造就了什么?
上周末,在八大关小礼堂外面,参加艺考的学生排起了长队,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期待,也有焦虑、不安和茫然,甚或还有满不在乎、不以为然。像这样的场景,自艺考报名开始以来,在各个报名点、考点之外都似曾相识。孩子们拖着笨重的行李、背着琴盒、提着画箱……从一个考点奔赴另一个考点,在火车站广场上席地而坐,在10元一个铺位的简陋小旅馆里蜗居,为的只是那个甚至有些渺茫的前程目标。
众所周知,在这个浩浩荡荡的艺考大军中,真正热爱艺术者寥寥无几。更多的考生,或者说是考生家长,为了让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能挤进高校而选择了这样一条“捷径”。据了解,许多学生文化课成绩在班里只处于中下等,而艺术类院校或名牌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收分很低,因此艺考就成为这些孩子的救命稻草。“半路出家”者大有人在,有人甚至到了高中阶段才拿起了画笔,此前连素描为何物都不知晓。
但这真的是一条捷径吗?事实上,众多考生在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来买器具、上辅导班、四处撒网报名、辗转各考点应试之后,高中榜首的命中率却极低。盲目膨胀的艺考队伍,使得艺考“独木桥”比之高考形势更严峻。而众多考生此番折腾之后,既没有提高艺术修养,又荒废了原本就不扎实的文化课,可谓得不偿失。
人说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是学习的催化剂,而为了一定功利目的被迫加入艺考行列的学生,有何兴趣可言?为艺考而学艺,除了刺激了小旅馆、小饭店、交通以及艺术类工具的销售等经济增长点之外,恐怕更多地是带来了一股盲目、浮躁、投机的社会风气,如此这般诞生的“艺术人才”,既是艺术之殇,更是社会文化之殇。
中国的美术考生到底 有没有前途可发展 我是一个高3的美术专业学生 参加了今年的美术专业考试 报了8个大学的美术专业 有7家是重点大学 我从小就爱画画 在北京进修过1年 在石家庄进修过2年 但是在这次考试中我竟然一家大学都没考上 我心理很不平衡 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同学的作品 跟 我的作品比起来很烂的 老师都评价我的作品很好 就在前几天我的作品还让北京画家协会的 李贵君老师 和 杨飞云老师评价过 虽然在他们眼里我的画不是很好 可好歹要比我的同学强多了 他们都有通过的学校 为什么我就没有 这些学校的老师也太差劲了 中国的教育也太差劲了 全都是商业化专科 全都以赚钱为目的 这样的话 那些学美术的专业生还有前途可谈吗? 中国教育的特点就是死学死记 什么时候才能象发达国家那样活学活用 ? 我的心都碎了!
我给大家看下我在第一年高考失利时候写的一篇文章,记得那时候,周边的一切是那么的荒诞:
虽然很早以前就知道,但是刚看了一篇文章之后,更让我愤恨不平,忍不住要为艺术生鸣不平。
基本上,非本身喜爱艺术的人,所有的人,包括家长、包括老师、包括所有旁观的人,都认为学艺术,是条捷径,是上大学的捷径,是从业的捷径,是赚钱的捷径。
通常,大家都认为学唱歌、表演需要漂亮的脸蛋、高挑的身材,当自身不具备的时候,很多人就把目光投向了美术,似乎凡是学美术的人都是学习成绩很差,考大学无望之徒,不得已而为之的捷径,只要学了美术,就可以轻松的考上大学。不否认,在我的同学当中,也有好多人是因为这个想法而改为学美术。甚至高中时期,不懂艺术的文化课领导,都鄙夷的说我们是成绩太差,不得不学艺术,气的我们全班很想抽他。这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的想法,做为美术生出身,美术专业毕业,从业美术行业的人,我想让大家看看真正的美术生是怎样的生活,是不是通常所想的偷懒的捷径。
对,现在半路出家学画画的很多,但是在半路出家到考进大学,收到通知书的那段历程的苦辛并非部分家长和老师认为的那样,初学时一门心思的想超越学时间比你久的人的专业,当你因专业迟迟不能进步而通夜思考的时候,甚至不愿去理睬任何事物,当寒冬入境,手持画笔蘸着冰水时,看着自己和同学门手上的冻疮时,可能这是我应该付出的,可这种付出比其他任何考生少了吗?
考试阶段,所有的人都会想当然的认为,艺术生考试只要有钱就一定能考上,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努力。事实上这是错误的想法。那个时候,我们班确实有家庭财力雄厚的学生,他们如何暗箱操作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象我这种家庭财力一般的学生,只能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奋斗为自己的将来打开大门。
通常,从高三下半年的三月开始,我们便开始奔波于各地的考场之间,钱与身体都饱受着折磨。当孤身一人走进一个个陌生城市与一个个陌生面孔接触时,身带的行李和画具,顿时会觉得很无助,而这只是第一轮,是我们能够与其他文化课考生一样,能够参加全国统考的资格考试,如果专业拿不到通知书,文化课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而就算专业课拿到通知书,如果文化课不过,照样哪也去不了,甚至很多学校对艺术生都有单课限分。
大家都认为,艺术生的文化课分数低,好考,不用学就能够,那是否想过我们花出那么大的心血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呢?你们尚且能够各学科分数互相帮衬一下,可以有偏科,但我们,作为必修的专业课,根本不允许有偏科。我们并不是文化课分数低,而只是把大学的大学的门槛用两部分累起来,一部分是文化分,另一部分是专业分,缺一不可。如果真要用分来衡量,想如果把我们学习专业的时间与最后的分数相比对,恐怕我们录取的分数将高于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生分数线。
所以,请不要再用有色眼镜看待我们了,在你们看到我们的文化分数低的时候,也请看一下我们专业课分数要求,也请看一下,我们为了低那些分数,所付出的辛苦吧。我不能说,任何一个文化生所付出的心血都没有我们多,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们付出的心血绝对不少于任何一个文化生!
⑸ 国殇艺术上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
《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此诗歌颂了楚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全诗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𡒄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象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追问追答
⑹ 艺术涂料怎么样,优缺点是什么
艺术涂料因具有丰富的花纹、图案和立体效果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几乎具有乳胶漆、墙纸、墙布、瓷砖及硅藻泥的所有优点。未来,墙面装修艺术涂料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艺术涂料缺点:
1)手工打造,工序复杂,施工工期较长;
2)总体造价会比乳胶漆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