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学着做父母——读《傅雷家书》有感
这个月,叙事者群的共读书目是《傅雷家书》,这本经久不衰的书信集囊括了傅雷在1954到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的200封家书。一打开书,自己就被书中作者所谈的方方面面吸引,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傅雷伟大的父爱,浸透在字里行间。
小时候,父亲如山,母亲似水。父亲是严厉的,少言寡语的,稍有不当,父亲就会板起脸,严肃地瞪着我和哥哥。而母亲则永远是笑嘻嘻的,不管日子再苦,我和哥哥再闹,她总是一脸笑容。说到底,我是羡慕有傅雷这样良师益友班的父亲。我的父亲也深爱着自己的子女,虽然没有傅雷先生那样学识渊博及文化底蕴,但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子女的爱:只要有需要,总是会第一时间来到身边;每次子女远行前细细地整理行囊;每次打电话言语不多,但都会说“我们都挺好的,你在外面照顾好自己。”……
印象最深在一次,是小时候,家里贫穷,记忆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水果,其中两次是父母发工钱后在菜市场买的打折处理的苹果和梨子。因为天黑要撤摊,加之这些水果有多少带点损伤,于是以最便宜的价格卖给了爸妈。到家后,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水果(虽然只有一袋,十斤)。记得那一次,我们一家人坐在庭院中,就着月光,吃了个痛快。另一次则是放学后,我和哥哥发现外出打工近一个月的父亲竟然回家了,而且家里面一下子多了好多吃的,有八宝粥,还有一箱子葡萄。我从没见过那么大的葡萄,一颗颗如紫水晶安静地躺在泡沫箱里,不时散发出丝丝甜味,勾引着我的味蕾。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问父亲,哪里来的水果?父亲笑了笑,说:“今天刚买的,出去个把月了,买些好吃的奖励给你们,赶紧吃吧!”得到父亲的允许后,我和哥哥大快朵颐,饱餐了一顿。一个多星期后,我们才知道,父亲的腿在工地上不小心被竹片划开了一到大口子,流了好多血,缝了十几针,回家来修养的。许多年后,再谈起这件事,才惊觉,那些好吃的,是工友来看望父亲的礼物。但父亲什么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吃,默默地把所有最好的给了孩子……
小时候的自己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会这样毫无保留地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还缠着母亲询问原因。母亲听完,笑了笑,说:“等你长大后,成为了母亲,自然就知道了。”后来,当我成为一名教师,成为班级40多个孩子的“妈妈”,当我成为母亲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找到了答,学习做父母,就是学习唤醒,引领和陪伴。
唤醒,点燃内心的火
儿时的傅聪就展露出对钢琴的浓厚兴趣与天资,傅聪在后来的回忆中也谈到:“我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弹钢琴,仿佛置身天堂一样。这与演奏技巧或后天培养无关,可以算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傅雷开始考虑这孩子的音乐天分,觉得应该让他学习钢琴。于是傅雷请雷垣教傅聪弹钢琴,慢慢地,越学越好。《傅雷家书》中谈到:“做艺术家一定要做第一流的,做二流、三流的艺术家是很痛苦的。”为了培养傅聪成为第一流的音乐家,仅靠翻译得来的稿费维持家庭,但在请家庭音乐教师来教傅聪却丝毫马虎。傅聪就是在父亲傅雷的精心培养之下,走上音乐道路的。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个点火者或唤醒者,去点燃、唤醒孩子们对自己的期望,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创造自己光明的未来。
就像平时我们蒸馒头,面团代表着学生,他们有无限的可能。而能否成功得成为馒头,不仅取决于自身,还要有催化剂的作用。这种催化剂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可能是一次善意的提醒,或者一次谈话,或者是一次批评等等。当某种教学形式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时,学生就能够激发自己内在能动力。但是光有这一类的催化剂,并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问题学生,并不是说一次教育就够了,而是需要像发酵馒头一样,需要等待,我们需要等待,等待学生唤醒自身这一过程。所以在教育当中,我们会经常听到春风化雨,静待花开类的话。其实跟我们粗浅的蒸馒头的原理是一样的,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观察,如果催化剂少了,或许我们还要再一次添加一定的催化剂,有可能限定的时间到了,还没有完成发酵,那么我们则应该相应的延长时间。所以碰到问题学生,突然间想明白了,自己并不能着急,而是需要耐心静下来去等待,去发现一个合适的契机。
引领,在远远的背后
阅读《傅雷家书》,一位严慈相济的父亲,如山般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无论是日常生活点滴还是诗词歌赋,抑或琴棋书画,大到艺术评论,音乐背景,时代人物,小到待人接物,生儿育女,各个方面都能给予孩子引导和建议,和孩子有深入的交流。
《傅雷家书》中谈到:“先 做人 ,其次做 艺术 ,最后做钢琴家。”另一封信中,傅雷还告诫年轻的傅聪:弹琴不能徒恃感觉,感受,敏感。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要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的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他不只是询问、敦促、鼓励,而是用这一整套深厚的修养来爱和培养自己的孩子。
为了培养小薯仔阅读的习惯,我们各种方法都尝试过,但都没能奏效。于是,我和薯仔爸爸决定从自己做起,开始每晚阅读,最开始,小薯仔在一旁玩耍。读完后,我和薯仔爸爸都会交流读后心得,没到这时候,小薯仔都很好奇地看着我们。有一天,当我们开始阅读时,小薯仔也从自己的书柜里拿出一本书来到我面前,“妈妈讲”。慢慢地,小薯仔追着大人要讲故事、看书,逐渐养成了每天都要看书的习惯,一到讲故事时间,她总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后来,竟然发展成她自己可以单独地投入地看一会儿书。
初为人母的自己,焦虑过,在前方拼命地牵引着监督着她往前走。但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往往可能不尽如人意,因为孩子感觉自己是被支配的,被命令的。后来,我开始尝试在远远地背后去带领她,把握方向,放手让她去做,同时,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与引导和支持。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成长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空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无痕,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孩子们,他们会走得更快更远。
陪伴,最长情的告白
在1955年1月26日的一封家书中,傅雷这样写道:“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泅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字里行间流露出父母的爱,虽远隔重洋,家书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陪伴。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就像树木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而我们父母要做得就是陪伴、引导,陪伴她的每一天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亭亭玉立;泪水、欢笑、成功、失败都值得记录,这是属于我们独一份的精彩。
一天加班回家,已经10点多了,小薯仔早已入睡了。薯仔奶奶和我聊起白天发生的事情,竟让我忍不住鼻酸落泪:上午,薯仔奶奶在阳台晾衣服,小薯仔拿着音乐盒子听音乐。当听到“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陪陪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亲亲我”小薯仔突然丢下音乐盒子,撒腿就跑。薯仔奶奶十分纳闷,连忙跟上去,只见小薯仔径直跑到我和薯仔爸爸房间,四处寻找无果后,开始嚎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喊“妈妈”,薯仔奶奶一下子明白过来,小薯仔是想爸爸妈妈了。但无论薯仔奶奶如何安慰,小薯仔依旧伤心地哭泣,好一阵后才慢慢平息,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我告诉薯仔奶奶,那是属于她的情绪,我们要做的是理解、接纳和爱,理解她的情绪;接纳她的情绪;包容她的情绪。
成为母亲后,才真正明白当年的父母,而庆幸自己,也成长为记忆中父母的角色。愿天底下,所有的父母,被岁月温柔以待。愿天底下,所有的儿女,懂得父母的付出。
② 傅雷家书中父亲的好建议有哪些
喊傅聪,不要骄傲,专心于自己的音乐事业,不要放弃,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追问: 谈谈看法10条,每条200字 回答: 傅雷家书读后感一 ……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读后感二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三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③ 教儿童画画的时候,家长要怎么做最好
教儿童画画的时候,家长要怎么做最好?
6.多带孩子去看艺术展。
看艺术展是提高艺术修养的事情。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孩子自学画画时对艺术的理解不会太深刻。让他们欣赏艺术作品和原创作品,这将有助于孩子提高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国内外艺术展的家长可以关注一下。开阔眼界总是对的!
7.多带孩子去旅游、写生,开拓创造性思维。
让孩子整天呆在小画室里,不利于孩子的创作。孩子要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就要多带孩子去旅游,看看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风俗习惯,让孩子用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大大打开。
以上就是关于教儿童画画的时候,家长要怎么做最好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④ 教儿童画画的时候,父母需要怎么做
谈到画画,可能许多孩子喜欢涂涂画画,但是,真正让孩子坐下来画画的时候,你会发现情况不同。
该如何培养小孩子画画?
总之画画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哪怕她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也愿意去接触,因为孩子愿意去玩。画画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可以提升孩子的色彩搭配,能提高审美能力!孩子如果真的对画画感兴趣了,那么她也就愿意去深一步地去学习,系统的去学习画画了!画画是一件很好的兴趣,哪怕没有天赋,也能去释放孩子内心的想法,画画没有要求,只希望能有一个简单的幸福。画画很简单,只要孩子愿意拿起水彩笔谁都能是小小画家。
⑤ 艺术家父母怎样培养自己孩子
艺术和审美是“美必不可少的两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审美是对艺术价值的判断。
艺术的形式千千万万,但并不是说任何有生命的事物都能对艺术产生审美活动,对艺术的价值进行判断。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所以“人却更加为最遥远的星辰的无关紧要的光线所激动,只有人,才有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和热情。” 由上我们知道,在艺术价值的判断上,动物对艺术无法进行判断,所以动物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能依据审美活动对艺术价值进行判断,进行取舍。
二、审美大于艺术。
艺术并不是指所有的事物,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能够引起我们的审美活动,对这些零散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情绪。然而艺术的范围却不那么宽广,它更侧重于人类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能够引发人们审美活动的事物,如舞蹈、绘画、文学、音乐等等,它属于人文科学。 艺术与科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艺术是主观的情感上的表现,而科学则是客观的,理性上的表现。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与艺术趋向统一。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趋向,引起了美学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证艺术与科学同一的论着出现。用科学的审美性理解更合理一些。我们可以看出审美可以渗透到艺术渗透不到的地方,因此审美大于艺术。
三、审美与艺术走向衰落。
如今社会艺术正走向衰落,戏剧走向灭绝的边缘,文学也渐渐走上了商业化、通俗化的道路、影视艺术也充满了暴力血腥、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加上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的是名利、荣誉、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竞争力加大,使人的审美情趣遭到扼杀,甚至有些人根本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实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像材料中说的“贫乏的时代”,这里的“贫乏时代”指的是上帝缺席、信仰缺失、世界陷于深渊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黯淡无光的世界时代,“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诸神的踪迹”。只有诗人才能够这样苦苦挣扎,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⑥ 父母如何做才能让绘画成为孩子的爱好
很多人可能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更不用说艺术创作了。托马斯爱迪生)但其实孩子天生就有艺术能力,1-3岁是孩子涂鸦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你的父母能够很好地保护和引导你,你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艺术家。但不能盲目培养。我们应该按照科学的教育模式早教孩子。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还能作为孩子的天赋做更多的事情。要不要培养孩子的绘画技能?保姆这样做,科学是有效的。幼儿绘画的早期阶段,又称涂鸦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涂鸦、重复涂鸦、圆形涂鸦和命名涂鸦。每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如果掌握了特点的规律,就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这期间,宝宝喜欢涂鸦,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想表达他们的意思,而是因为他们只是很活跃。
婴儿涂鸦者的作品体现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有意义。甚至有些作品也很优秀。从随意涂鸦时期到后来命名的涂鸦时期,从凌乱的线条到复杂的图案,都是宝宝进步和智慧的体现。家长可以把自己的画放在专属展览平台上。选择合适的画作,做一个作品集,陈列在书架上。它不仅能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还能向客人展示孩子的才华。儿童画明亮温暖。如果你仔细看,简单的作品也能营造艺术氛围。与其把它们留在记忆中,不如把它们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家什么最多?当然是墙。选择一个简单大方的相框,和一张婴儿的纯图一起挂在墙上,不比任何壁画差。而且,你孩子的画比你买的画更有意义。孩子的艺术能力是天生的,但要靠后天的保护和培养。爸爸妈妈要在孩子1岁时进入涂鸦期,关心孩子的艺术行为,从小发掘孩子的潜力和特长。这种小教育比未来的补习班更有用。
⑦ 那些艺术家们怎么和他们的父母相处
艺术家?
天下父母吖,只要有儿女都是一样的。
至于理解不理解,这是另一回事。
不过我相信理解是一定的,只是深浅程度。
艺术家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想法。
艺术家甚至有一点自我为中心的成分所在。
但是,请转念想一想,他们也算是有个性,一点也不懦弱。
艺术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
艺术需要用心去感受,艺术家也一样。
记住了,除了用心你不能用任何事物去感受、理解艺术家。
⑧ 让孩子坚持去学艺术,父母要怎么引导
让孩子坚持去学艺术,父母要怎么引导?如果他坚持学习艺术,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创造一个艺术环境,比如在装修房子、购买儿童家具和家具时,他们必须选择童谣,比如描述小动物和自然。在选择歌曲时,教师应编辑EM歌曲的内容并告诉孩子们,以便孩子们感兴趣。
这不仅是父母后悔一生的错误,而且也让孩子们很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关键在于我们的形成、启发、引导和鼓励,这是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最佳启示。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婴儿可以通过听更多的音乐来刺激右脑,因为右脑控制着音乐的教育行为。在看到音乐类型的前提下,家长让孩子盲目地学习相关类型的艺术。其实,艺术建构的效果和训练真正带给孩子的并不明显。他们强迫孩子学习艺术。
⑨ 想让孩子当大艺术家,首先家长该怎么做
1.给予孩子一些高质量的陪伴
看到这里很多人应该会比较迷惑,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大艺术家,为什么要涉及到陪伴呢?其实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当了家长之后往往都是离不开手机的,一边带孩子一边玩手机,表面上是在陪伴着孩子,但其实这种陪伴是毫无意义的。想让孩子有艺术感的话,那么家长就需要先放下自己的手机,在陪伴的过程当中和孩子多一些互动,比如说可以给孩子唱一唱儿歌。或者和孩子一起听一听音乐,在一起锻炼身体,跳一跳舞。也可以教孩子一些绘画涂鸦等技术。
4.报名兴趣辅导班
如果孩子真的对某一方面非常的感兴趣,并且在孩子自愿的前提之下,家长可以考虑给孩子报一个兴趣辅导班。因为兴趣辅导班的学习系统往往会更加的全面一些,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深入自己的兴趣。但是在挑选兴趣辅导班的时候,家长也要注意分辨教学质量的高低,遇到一个好老师对于孩子艺术成功之路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