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艺术论文提纲
艺术论文提纲模板
导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是我分享的艺术论文提纲的模板,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下声乐艺术审美观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其审美观念上,并对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在中国传统视阈的观照下对民族声乐艺术美善合一、心理和谐、清新简淡、以及追求韵味的审美观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声乐;艺术;审美
一、美善合一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二、心理和谐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三、清新简淡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四、追求韵味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五、结语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阈下来探析声乐艺术中的审美观,是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特性的遵循,能够使我们声乐艺术中审美价值内涵有一个深切的体悟。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审美风格进行探讨,有利于构筑和完善美学概念下的声乐审美体系,以满足新时代下大众对声乐艺术的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晓农.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的声乐艺术审美观——兼及中西传统艺术的审美差异[J].音乐研究,2004,01:59-64.
[2]齐祥涛.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内涵及嬗变[D].曲阜师范大学,2013.
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研究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能够对人的主体意识进行反映,实现对情感的完美表达。钢琴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不仅能够弹奏出交响乐队般宏大的音响效果,也可以表现出流水般细腻的音乐形象,一个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蕴含了作者以及演奏者的情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听众传达。本文主要针对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进行讨论。
关键词: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
1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的特点
2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的形式
在钢琴音乐艺术中,对于审美情感的表达,并不单纯的.局限于音乐作品,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1旋律钢琴音乐的旋律创作
2.2和声
2.3小品
3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的诗意化表达
3.1标题音乐的发展
3.2诗歌的改编创作
3.3诗歌意境的营造
4结语
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活动存在一致性,能够实现感情的同步,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的主观表象,可以凭借优美的旋律,表达出作曲家、演奏者的内心情感,引发听众的心灵共鸣。钢琴音乐能够将简单的音符和记号转变为美妙的乐音,表达内心的情感变化,唤起各自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下),2009(3):197-198.
[2]刘琉.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和魅力[J].教育艺术,2010(2):23-24.
[3]刘琳.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成功,2013(20):275.
[4]吴旭东,马宁宁.钢琴艺术审美因素与情感关系研究[J].音乐时空,2015(24):110
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探析
摘要:公共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介入城市空间,使现代城市景观在形式和精神内涵上都得以新的延伸,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中的一部分,其创作过程中必须保持“场所精神”,以及把握四个原则:以人为本、公众参与、情景交融、延续与创新。
关键词: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场所精神
1公共艺术的定义
2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及类别
3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景观中的创作原则
3.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人来到空间中就必须寻找人的足迹,人成了社会空间中内容价值的精华。正是有了公众的需求,城市才被要求具有更有品质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
3.2公众参与原则
3.3情景交融原则
3.4延续与创新原则
4结语
参考文献:
[1]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靳埭强.集•公共艺术国际论坛暨教育研讨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和生.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姜竹青.欧洲公共环境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6]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7]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8]邓承金,陈海源.关注城市公共艺术创造特色的城市景观——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与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2006(11)
;② 什么是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简而言之,公共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当地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它毋庸置疑地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因此也进而成为艺术与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够思考和感觉的城市。
(2)公共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扩展阅读:
客观上,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也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理想与激情的一种集中反映。城市文化是在城市母体的孕育下生长出来的文化形态。
文化是指人类摆脱了纯粹自然属性及其状态的束缚而在后天的演化中所获得的认识和共同遵循的行为方式(它在特定的地域和条件下呈现出自身内部的认同性以及与其它类别间的差异性),即文化呈现为一种复杂的综合体。
它包括了一个区域或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信仰、风俗、宗教、艺术、法律、道德、禁忌和对物质世界及造物技术的体认等内涵,也包括人们自身在社会运行中所获得的一切经验、能力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公共艺术也隶属于这种概说的文化大范畴之内,是人类文化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公共性和自身的城市文化属性决定了它必然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及思维模式的影响。
③ 什么是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讲述城市的故事,人们可以找回久违的地域文脉,找回对城市对家园的依恋情感,城市文明也因此得以继承和传播。这是场所中功能化设施无法给予的,是超越身体和功能需求的现实价值意义的。以艺术化的形式融入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行为,给人们以生存的启迪。
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要素:艺术/公众/空间/城市文脉。
从空间场域探讨公共艺术的可能:
场域空间精神的提升:是指承载公共艺术的物质环境条件的公众化,而非小众化和私有化,是具备开放性的空间,是相对于封闭的、资本和权力独占的。是以公众化大众化为对象的,共享和分有是其基本的立场。公众的开放空间是表达大众享有,平等获得权力的场所与象征,而否定权利与资本的游戏,所以,提升场所精神同样具有两层含义:
首先,为物质空间场域的精神化,而非刻板的功能化,空间要求与其使用者人无间对接和契合,使其回归到人性的轨道,同时也是向着自然生态的回归,是重建空间的有机性,使人工的功能化空间与自然相融合,形式结构与自然重叠成同一有机体,使之具有生命的存在性与天地、自然共呼吸。这样的场所空间才是适合生命滋生的物质条件,生命才能依托于她。
其次,提升场所精神需要物质与精神、艺术与文化共同构建。这也是公众对资源的再次分有,对权力的分有,对精神的分有和对承载精神与理想的载体艺术的分有。其行为结果是;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出资本的藏馆,进入一个充满生机的空间和更加广阔的空间。艺术获得新生,获得能量,可以承载着人类的命运与梦想,在天地间、自然中与人类相拥。
以艺术本质的立场探讨公共艺术的存在:
艺术走进生活,生活艺术化,让公众享有艺术,艺术市民化,这样艺术的本质规律和客观存在的可能,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
其一,艺术存在的条件是公众可获得享有完整精神的权利,公众共同分享被资本化了的精英艺术,站在个体存在的立场解构分化资本的逻辑规则。建立共享的自然资源体系,让公众都享有生存的权利,享有资源的权利,将资本的规则限制在合理的结构空间里,这是对资本游戏,权力游戏的平衡、否定和挑战。
其二,同时也是对艺术本质的提问,对艺术的精英化、纯粹化观念进行重新评价和质疑,艺术从属于自然,艺术是人类存在的形式和精神的载体,所以,艺术是面对全人类的,她应该以公众的视角进行思考、评价或作为审美依据,而不是由少数人把持解读的经典,艺术将是人类共享的精神和共有的经验,所以,艺术走进生活,艺术走向公众是艺术向着更高层级的升华。
④ 公共艺术在生活当中的运用特点及意义五百字
运用特点:
1、参与性
公共艺术尊重公众的社会权利,保留每个参与者的意见。它属于一种开放性、民主性的艺术创作。
2、互动性
互动性体现在艺术、艺术家、公众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选择、影响等等。而且这种互动的位置也是平行的关系,它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有时候公众的意见能决定艺术家原来的设想和创作。
3、问题性
公共艺术设计是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它起到了警觉社会、改善社会的作用。
4、观念性
公共艺术不是简单的形式主义,而是一种思想的体现。不是艺术家强加在公共空间内的一个艺术品,是全民参与并与环境相协调的艺术品,这件艺术品能影响到公众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追求社会的意义。
5、多样性
公共艺术可以存在于户外也可以存在于室内空间,另外还能以多种艺术形态来表现。
6、地域性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的区别和特定的问题,所以根据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一样的公共艺术设计。
意义: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当地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它毋庸置疑地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因此也进而成为艺术与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4)公共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扩展阅读
公共空间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即公共空间艺术活动场所的开放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场所公众的开放性。它对处于此空间当中的所有观众都具有开放性,公众可以与之交流,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文化层面来看,公共艺术尊重自然原生态及重视其产生的异质性生态文化经验就是对文化脉络的一种最根本的延续,也是其公共性在更广义上的延伸。当我们的一部分公共艺术从业者还在乐此不疲地挑拣秦皇汉武留下的文化符号、生搬硬套地克隆皇宫别苑时,是否应着眼于更广阔的层面,更深入地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
⑤ 中国为何稀缺好的当代公共艺术
中国并非“没有好的公共艺术”,只是稀缺好的当代公共艺术。
首先,中国不乏公共艺术。我不同意公共艺术只会产生在现在民主时代、民主社会的霸释。只要艺术试图作用于公众,就会被视读、被针对、被影响。花山岩画、司母戊大方鼎、龙门石窟,这些出现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非民主时代的艺术,显然也有公共性。古代社会生生不息的民间艺术,基本上都算公共艺术,一只风筝飞到天上,不管谁放的,不管属于谁,公众可赏,风筝即具公共性。
其二,就算不加上以前的公共艺术,当代中国的公共艺术总量也是全球最多的之一。“公共艺术”概念的门槛没有想象得那么高,依存于开放空间的造型艺术,就是公共艺术。区别于私属空间的开放空间,反映为大众无须特别许可(包括无须专门付费)就能视读。由于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城市建设规模持续相当于全世界其他国家规模的总和,海量的需求、巨资的刺激、短时的挤爆,令当代中国公共艺术30多年来的产出量至少超过了以往300年的总和,600多个中国城市平均出现百余件公共艺术。保守估计,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可达六位数字,仅北上广就超过万件。
第三,公共艺术的精粗良莠,是是非非,不能基于阶段效应定好坏。否则,当肯定我们拥有大批“好”的公共艺术,你就是搬出维纳斯、哀悼基督、美人鱼、自由女神像,小于连,中国也有社会影响面、知名度不逊的例证,如伟人像、熊猫像、收租院雕塑、“农业学大寨”、“只生一个好”的地景标语等等,把它们算上,中国当属公共艺术影响最多人口的大国。
现在,中国公共艺术为何却没有众口交誉?我认为是因为非精品太多,精品太少。原因主要有八:
一、新的文化准备不足。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最需要的心态是感恩公众敬畏公义。公共艺术的建造目的重在先进文化的福利分配而不是上游的一方向下游一方的宣传、劝服、告诫,它要体现新文化的精神,要设定优先目的是予公众文化启示和审美。但从事者这方面思想准备不足,还在很农业甚至有些封建地利用公共艺术。
二、公众决定权旁落。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众本该是公共艺术的唯一主人,但公共艺术立项不反映公众需求,是好是坏,喜欢或厌恶公众插不上嘴,忍无可忍时以“顺口溜”吐槽抗击之,多数时候麻木处之。多数走过场的公共艺术项目公示并不真实采纳民意,公众决定权常常被架空、剥夺。另一方面,公众整体素质、审美水平掣肘,还会反作用于令精品委身迁就平庸。一个严重缺乏真正公共艺术人口的社会,难以奢求公共艺术的“好”。
三、创作群体不胜任。当代从事公共艺术的艺术家,大都没有理想的公共艺术知识结构,一些文化修养较低的雕塑家、画家客串着公共艺术家。他们是那种强调特立独行,追求个性的私人色彩浓重的艺术从业者,心理满足在文人画家身份的功成名就,绝少公共情怀,带着农业文明心态,未解公共的新文化意义,只想通过本人作品楔入社会积累市场影响,顾不得服务公众,佳作低产,往往长期歉收。
四、创作急迫,过于仓促。一些业内人把公共艺术当“活”,绑定城市决策者或房地产开发急切,可以大量取得资金,逐利者云集,处处为钱而艺术而暗战。城市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最直观的成果,公共艺术是城市建设最直接的受益门类,除了建筑,任何艺术门类都没有像公共艺术那样获得如此巨额的城建资金,集中而巨量的需求刺激,让公共艺术常常批量化产出,精益求精者少。
五、舆情分裂,不好的作品没压力。舆论界面对“不好”的公共艺术也还总是见仁见智。明明很丑的雕塑揭出了竟会出来另一派的辩护声音,平庸的作品于是总能安全地躲在相峙的舆情下不断涌现。
公众(人民)本来是公共艺术的法理上的建设主体,但它被抽象到没有立项权。纳税人被分解成活生生的个体时,谁也不自觉自己出了值得当真的钱,拥有可以当真的发言资格,便拱手让出表决权,让舆论去代表(在美国一些州,如果要建造一处公共艺术,除了专家委员会要审定,还得征询每一个从自家窗口看得见该“艺术”的居民的同意,不签字意味着不同意,可致一票否决)。电视、报刊、网络无暇旁顾公共艺术的跟踪或较真,“不好”的公共艺术得以轻易立足,杂草丛生,也怪舆论剪草不力,更不好的是,很多低品质公共艺术出现时,公众、舆情多数失语、少数夸赞。竟能造成颇受欢迎的错觉。
六、“二主”终裁,甲方说了算。某项公共艺术建在谁的地面,谁出的钱,谁才最终决定其主题、形态、风格、体量、材质、朝向甚至取名。把公共艺术当活的艺术家,懂得要紧的是让“地主”和“财主”满意。甲方貌似代表公众,强势推动不少低俗的定制。(在发达国家,公共艺术建造资金或通过社会募捐。“百分比”法定提取,由专家委员会结合社区代表意志支配,方案可以不受制于甲方,只对社会的有效监控机制负责)。“不好”的公共艺术不太好在众目睽睽之下安身。
七、管理机制不健全。中国几乎没有公共艺术的职能管理部门。一种“城市雕塑委员会或办公室”代司其职,一般归于建设系统。但由于公共艺术的跨界因素,市政、交通、园林、文化、宣传、街道、校园、企业也可以基于“二主机制”偶尔强力作为,这个常设于多数省市的机构往往处于空转状态。更有的城市职能部门,经不起利诱,直接或间接介入公共艺术工程。有的政府性质的考核发放“执业资格证书”,事与愿违地给许多能力水平堪忧,但出得起发证前培训费的人发放了“政府”许可。有的跨界别部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多数成员经常兼为投标人,他们既是裁判也是运动员,专家身份成了自己揽活的招牌利器而根本没有代表的中立性、公共性。更重要的是,公共艺术没有续存管理机制,一经立项,则默认为百年大计,没有寿命预估而量“命”投入,建成以后疏于养护、维修、揭幕剪彩即开始中衰,每况愈下,让后来的观众只能面对其旧态。
八、公共艺术精品正面临全球性枯竭。任何国家都能举出几个好或坏的公共艺术个案。整体的情况是欧美发达国家好的公共艺术的总量要多些,非洲、南美洲国家的都会城市出现好的公共艺术的比率最大,甚至超过欧美。而中国是不好的公共艺术比例最高的国家。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启示我们,公共艺术求好的秘诀就在于控制总量,宁缺毋滥,精益求精。事实上,欧美国家基于社会产出机制调控做到了这一点,非洲南美国家因为资金短缺做到了这一点。由于公共艺术在相对休眠的城市建设中的长期待业,国际上的公共艺术家十分羡慕中国同行的“活源”——美术学院的进修生也不愁没公共艺术的活干。全球性的情况是,公共艺术的需求剧减,而中国的公共艺术供源无限扩大,世界上的公共艺术家都成中国公共艺术的智库储备。但他们往往难解个中深味,不服水土,只能眼馋中国同行。中国公共艺术创作群得益于某种攘外机制,没有像建筑界那样失守自己的垄断。负面的结果是,一些拥有专业实力的雕塑家,逐渐因为活多作品多而滚雪球一般建立起权威,成了中国各地重要公共艺术项目的主要供源,导致大量的自我重复和地区雷同。
总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里进行公共艺术体现的进文化分配,是对七分之一人类的负责。我们有理由呼唤“好”的公共艺术。□邹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⑥ 公共艺术的作用
公共艺术最本质特点一定是要与公共空间或者公共人群产生互动交流的一个东西。
传统的公共艺术是对该地区地域文化的一种以雕塑、壁画、浮雕、装置为形式的展现。
现当代公共艺术应该是对一个城市或地区,整体文化的概念表达制作的一系列衍生。包括城市整体规划和城市文化状态。
⑦ 公共艺术设计
一个城市的建设,不能缺少公共艺术的规划。同时,公共艺术的介人,使城市建设有了人文因素的含义,再不是冷冰冰的水泥、钢筋和砾石的堆积。
(1)公共艺术设计的概念公共艺术是研究和解决自然人化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是人类生活居住空间,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中与环境生态的日益恶化的矛盾带来的思考结果。
(2)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
公共艺术设计强调环境设计意识,发展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使我们的市政建设更具人文因素和人文关怀。从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共艺术是人与自然相和谐。如天下的名山大川便离不开人工的开凿和设置,从巧夺夭工的亭、台、楼、阁到蜿蜒曲折的山间小径,以及摩崖书法的壮美,这些比荒山野林的朴拙更胜一筹。于是便有了泰山的壮阔雄浑,华山的险峻奇丽,黄山的秀丽多姿。风景不仅仅是自然的功力,也有人生积极的开拓。当自然与人工完全融为一体时,公共空间的营造便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为人类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公共空间中的街道、广场、车站、绿化带以及楼、堂、馆、所的构成,需要设计家对具体环境的精心处理,以及统一协调,成为社区文化的体现。
公共艺术重视环境与人的关系,表现在至间设计中,有着舒适、耐用、华贵等特点。
(3)公共艺术设计的类型
公共艺术设计的形态可以大致分为家具设计、展示设计等。
展示设计是物品展览及公共环境的主要形式。包括展览会、商业货架、商店橱窗、博物馆等等展示设计,也可以分为有临时性的博览会和永久性的博物馆,以及永久性的商业橱窗展示。展示设计首先是总体设计的策划构思,有详尽的设计方案和说明书。如一个展览的设计需要对展览的月的、时间、场地、空间、预算、技术、材料、展品等有充分了解,然后通过实物、复制品、版面、照片、图表、文字说明以及音画说明来设计处理.利用标志指示、灯光效果、色彩变化、板墙分隔,营造出一种人为的时空环境,引导观众和消费者的身心介入。
展示活动以其整体秩序感、视觉新颖感、参观者亲近感为线索,强化展示的效果。设计人员在对展位、展线的分析中,尤其是注意避免死角的出现,合理运用设计的方法,扬长避短,化腐朽为神奇。在临时性的博览会中,以其新颖亮丽的色彩造型,召唤和导引观众的参观,而在永久性的博物馆展示中,需要重视展览的文化性特征。
展览是人与物的对话,是技术的人性化的体现。在一些商业性的展览中,进行一些有目的的促销活动,对增加现场的热烈气氛有着积极的作用。有时设置一些商业性的文化活动,如时装表演,可以帮助消费者提高参观的兴致。
商业性的店面设计与文化性的博物馆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分,前者是以促销为目的,需要活泼轻松、新颖整洁;后者则是进行历史文化的传播,庄重凝练、高雅别致。
展示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有许多新的问题在展示现场才会出现,这就需要展示设计者具有创新的预见性和技术的独特性。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⑧ 公共艺术论文怎么写
谈及公共艺术,除了圆雕、浮雕、壁画等传统样式,国内的民众似乎很难找到关于这个名词的其他印象。在很多人的眼里,仅城市雕塑大概就可以成为公共艺术的代名词。并且,在此情况下,这些好不容易冠以“公共艺术”大名的作品,一部分以“宏大叙事”和纪念性为主,占据了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广场;另一部分,则以平民化、通俗化去解构精英艺术的话语霸权,使公共艺术更多的以娱乐、玩赏的寻常状态出现,并使之迅速融入城市的商业、旅游景观之中。
在笔者读到的有关公共艺术的书籍以及本专业的硕士论文当中,许多同仁深感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匮乏与混乱,一致推崇“百分比艺术”这样的公共艺术实施框架。但通过查找和阅读,笔者发现国内公共艺术的文献当中,对立法和实施及视觉审美方面谈得比较多,对介入形式的选择和人文关怀方面谈得比较少。尤其处在今日“图像时代”,在如何让当代艺术介入我们的城市生活的问题上,国内几乎很难找到一本专着。中国当代艺术虽如火如荼,然而仍有自居象牙塔之嫌,与城市公共艺术实际上是脱节的。
此选题是面向创作者的,即讨论在中国城市的有限空间里,如何将当代艺术中的新观念引入公共艺术,拓展公共艺术的介入形式,以及在此之上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小品式”是个自造词,用于“公共艺术”一词之前,是笔者在对国内公共艺术概貌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对一类形式的公共艺术的暂时性统称。具体特点由两方面组成:一、是指非纪念性、非功能性、非主题性;二、在空间上的占用较小。这类公共艺术是在普通市民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呈现的,是一种“亲民”的艺术。笔者之所以要谈“小品式”,第一,是因为这种类型的公共艺术不牵涉到过多的功用意义,没有过多意识形态上的约束,给艺术家和公众更大的发挥空间;第二,是因为此类公共艺术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大城市中鲜有奇葩,往往都有“假”、“大”、“空”的弊病。有些作品大张旗鼓,对空间的要求苛刻,而其结果是使之如同天外来客一样突兀;有些过于个人化,在公共空间很难与大众进行“对话”;有些则过于通俗化,没有艺术的前瞻性。
艺术的介入形式是十分重要的。人们谈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与谈论博物馆里的一件米开朗基罗的圆雕在情感上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与艺术不期而遇所产生的效果远远超过有着事先渲染的参观,对于城市中为生存而奔波的人,那绝对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尤其于当下的中国,那种从右至左不带标点的竖排文的淡然几乎消逝,城市中充满了“惊叹号”和“下划线”。人们是否需要一种邂逅,一种生活的微微停顿,在没有任何先前提示的情况下来接受艺术家献上的一份礼物,来分享这浪漫的“逗号”与“问号”所带来的灵光?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难以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人文思考”从其根基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一系列超越性问题,如: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人文关怀”就是对上述人文问题的关注与爱护。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并且,它的内涵并不是一陈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
毫无疑问,公共艺术是需要体现人文关怀的。艺术家在某种层面上扮演着一个社会组织者的角色,有能力通过作品,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援助,把在“自我疗伤”中的灵魂接到集体中抚慰。然而,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这种对大众需要的满足,在形式上,难道仅仅是低等的,原始的,只顾及一般意义上的“喜闻乐见”吗?笔者认为,绝不是这样。之所以用“人文关怀”而非“物质关怀”或“人文思考”,意味着“精神性”和“主动性”。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不仅仅在于去“融合”、“折中”或“妥协”,而是在于寻找世界中的“永恒”与“本质”。艺术家应该运用智慧在最大的限制中依然保持艺术的纯粹性而非把它变成妥协的产物。公共艺术应具有引领性,是一种指向,而不是一目了然的结果。
作为创作者,着名环境艺术家关根伸夫曾说到“艺术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它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中国当代艺术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表现主义倾向,对人文关怀的体现可谓充分而强烈,但它与城市的融合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让具有前沿意识的中国当代艺术介入公共空间,让其中人文关怀的雏形融入公共空间,渗透到都市生活,将是十分有意义的话题。
因此,在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背景下,以北京这座城市为重点研究对象,笔者将把一部分功利性较小的公共艺术作品抽离出来,从介入形式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对这一类型的公共艺术作品作以全面的论述。更将公共艺术放入当代艺术的整体中讨论,就此希望给中国现今的公共艺术注入些许新鲜的活力。
⑨ 城市公共艺术介入能给常德这座城市带来什么
公共艺术专业(代码:050430S)属于文学大类,艺术类。该专业旨在学科综合专业基础和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基础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种公共艺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涵盖公共艺术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观念、方法、技巧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
公共艺术的价值
公共艺术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简而言之,公共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当地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它毋庸置疑地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因此也进而成为艺术与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够思考和感觉的城市。
当然,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能够通过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突出某些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社区或城市的历史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公众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它也会成为城市身份的标识,在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本科专业介绍
专业概述
公共艺术(代码:050430S)属于文学大类,艺术类。
公共艺术专业在学科综合专业基础和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基础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种公共艺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涵盖公共艺术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观念、方法、技巧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
专业培养的能力
公共艺术专业是国内新兴的艺术类专业方向,培养在开放性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造与相应的城市环境设计的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艺术造型能力的训练,掌握现代城市的公共景观、公共建筑、公共园林等空间造型规律和工程设计及施工能力。
专业毕业生具备的能力
(1)系统的公共艺术品设计职业能力,包括:室内外公共设施与装饰品设计项目的调查研究、策划、设计、创新、制作、安装等能力。
(2)掌握各种材料属性与加工制作工艺。
(3)工程技术、高新加工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公共设计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4)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包括团队合作、个性表达与现代观念艺术展现能力。
专业毕业生就业状态主要表现
(1)就业重点是买设计能力与手工技术;现在社会大量需求设计师与技师。现代社会室内外公共设施与装饰品市场需求量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公共艺术设计,因此只要掌握一门手工技术和设计能力就不怕找不到工作。
(2)就业面广。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在以下类型单位就职。
各地雕塑、陶艺、漆画、装饰品设计与制作的各大企业与厂家以及研究所和高校等单位。
专业学制和修业年限
(1)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
(2)修业年限: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毕业生可到各级市政规划局、交通部门、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研究、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
装饰基础、雕塑基础、材料与工艺、建筑与环境设计、空间形态设计、展示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环境雕塑造型、壁画与浮雕、数码图形处理等。
相近专业
绘画050404、雕塑050405、美术学050406、艺术设计学050407、艺术设计050408、摄影050416、艺术学050422W、音乐科技与艺术050428S、中国画050429S、历史学060101、民族学06010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