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值得推荐民国时期的女歌星的作品
龚秋霞《蔷薇处处开》龚秋霞出生于1916年,原名龚莎莎、龚秋香。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中国着名电影演员。十二岁参加上海梅花歌舞团。在该团遍历大江南北,远涉东南亚,进行歌舞表演,成为该团台柱——着名的“五虎将”之一。旧上海的舆论界曾这样赞扬过她:龚秋霞的歌则最宜于清晨听,因为她的歌充满着青春朝气,抑扬顿挫,甜润婉转,有“银嗓子”的美誉。她所唱的“蔷薇处处开”和“秋水伊人”是最出名的。龚秋霞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歌曲动听,唱得好外,还有她那深厚的艺术修养与娴熟的演技。在她漫长的三十二年演艺生涯中,龚秋霞曾拍过百余部电影,灌唱过逾百首歌曲,用现在的话说,属于“两栖明星”,率先在电影中自演自唱,开创了影歌风气的先河。
❷ 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及作品
1、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2、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着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
3、梁实秋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着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着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着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品:《雅舍小品》、《槐园梦忆》、《英国文学史》。
4、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市(今福州市长乐区)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代表作品:《繁星·春水》、《再寄小读者》。
5、萧红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❸ 你都有哪些关于民国时期的作品推荐
黄宾虹(1865-1955),其着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都十分推荐呢。
❹ 民国时期竹刻艺术有何特点求解答
?答:20世纪初期,中国竹刻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竹刻贴黄工艺较为盛行,湖南邵阳、浙江黄岩、四川江安,都是竹刻贴黄工艺品的主要产地,以制作实用工艺品为主。广东南雄则以竹根雕着称。
竹刻留青技艺仍在盛行,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有一些艺术家转向竹刻艺术,像民国初年,北京的金石篆刻世人张志渔潜心研究竹刻之艺,成为北方竹刻之祖。此时,江南有一些竹刻名家定居上海,在艺术上强调竹刻与书画艺术相结合,力求改变清代后期竹刻趋向平浅单一的作风。形成了以留青刻法为主的江南竹刻流派。民国时期的竹刻名家有吴兴的金西厓(绍坊),上海的支慈庵、徐素白,江苏常州的白士风、徐乘方、范遥青。
金绍坊,字季言,别署西厓,浙江吴兴人,久居上海。善书画,精鉴赏
,喜刻竹。随其二哥金绍堂(字仲廉,别署东溪)学竹刻之艺。日夕操刀,三年中刻扇骨三百余枋。又能在小竹臂搁上刻留青山水,风格很像张希黄。他后来刻竹,多用其大哥金城(原名金绍城,字巩北,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籍湖)所画之稿,画面简洁,刀法流畅。着有《可读庐刻竹拓本》,《西屋刻竹》、《竹刻艺术》,对竹刻技艺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无论是刻文字还是画面,都有笔墨韵味。蒲塘风趣及蚕叶图两面浅刻臂搁,正面用留青法镌刻荷塘景色,荷花花瓣纤细轻薄,幼蜒点足于花蕊之上,荷叶翻卷舒展,阴阳正背,筋脉纹理,高低起伏,上海的竹刻以支慈庵最有名,其特点是以留青技法为主,与竹肌浅刻和阴阳刻相结合,图案清新淡雅,刀法缜密,色调柔状写入微。臂搁背面的竹黄部分割浮雕蚕叶图,桑叶之上有银蚕数条,蠕蠕曲伸;叶面啮孔累累,形象逼真。他的作品对现代江南竹刻风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❺ 民国时有哪些着名画家
有张大千 齐白石 柳子谷 张书旗 徐悲鸿等。
东方之笔 | 张大千
张大千(1899年5月10─1983年4月2日 ),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着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白石山翁 | 齐白石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着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板桥第二 | 柳子谷
柳子谷(1901—1986年),名习斌,号怀玉山人,堂号双翔阁,江西玉山人。
着名国画家,与徐悲鸿、张书旗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兼擅山水、人物、花卉,尤精兰竹 。4岁即随父亲读书,自幼酷绘画,自学《芥子园画谱》柳子谷画竹,潇洒出尘,萧萧有声。被誉为“竹圣”、“板桥第二”;从二十年代画竹,一直画到八十年代。六十年的创作,柳子谷视竹为品格的象征,并且将画竹当作一种人生境界去追求。1956年至1958年历时三年,和满键合作长达27米的史诗巨制《抗美援朝战争画卷》;其精炒的描绘出了雄伟的历史画面,是中国现代画坛上堪称是绝无仅有的杰作。
金陵三杰 | 张书旗
张书旗(1900—1957),原名世忠,字书旂,号南京晓庄、七炉居。室名小松山庄。浙江浦江人。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去美国创办画院,讲学作画,后定居旧金山。
张书旗勤于写生,工于设色,尤善用粉,在染色的仿古宣纸上,用白粉蘸色点染,计白当黑,手法巧妙娴熟,极见生动,画风浓丽秀雅,别具一格,与徐悲鸿、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其作品曾被美国总统收藏。其取法于任伯年,作花鸟喜用白粉调和色墨,画面典雅明丽,颇具现代感。又得高剑父与吕凤子亲授,形成色、粉与笔墨兼施的清新流丽画风而独标一格。出版有《书旗花鸟集》、《张书旗画集》等。
写实主义 |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着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❻ 民国时期有哪些油画家
首先,搞清楚“民国时期”具体指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间段。阐述这个时间段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如何,国内环境如何,而民族美术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开篇交代清楚这个大背景是很重要的。
然后,结合时代背景谈油画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同时不要忘记谈当时的时代赋予美术的任务,如“寻找真理”“反封建”“救国救民”等等。
再后,列举这一时期重要画家的艺术成就及影响。当然,最重要的要数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这几个是人们熟知的要重点论述。另外还有李叔同,颜文梁,以及李铁夫,李毅士,吴法鼎,潘玉良等等。还有一定不要忘记提及的一个人就是蔡元培,和他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所做的贡献。
最后,发展状况和代表人物都论述完了以后,就应该对这个时期的油画艺术做个总结了。总结其特点,更要说出它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我不知道你是想把自己的论文定在怎么一个层次或多大的范围,仅提供这些以备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加油。
❼ 清末和民国着名画家
海派主要画家有前期的张熊、朱熊、任熊,人称“三熊”。任熊、任熏和任颐又合称“海上三任”。晚期以吴昌硕为主要代表。另外,未定居上海的画家赵之谦和虚谷也被视为海派名家。
吴昌硕作为海派晚期的主要代表,活跃于20世纪初,他的绘画艺术深刻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缶、苦铁等。浙江吉安人。吴昌硕一生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造诣均很深。绘画上擅大写意花卉,其用墨浓淡干湿,各相其宜,色彩吸取民间绘画用色的特点。善用强烈鲜艳的重色,大胆使用西洋红,色调浓艳,对比强烈。他发展了青藤、雪个、石涛、扬州八怪以来的大写意画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雅俗共赏”品格。他的作品极多,《荔子》、《荷花》、《寿桃》、《墨竹》、《雁来红》等,都是其匠心独运的杰作。
广东地处五岭之南,清末有居巢、居廉兄弟二人在绘画上富有新意,成就突出,影响了曾以他们为师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二高一陈”都曾留学日本,研究东洋绘画,归国后,倡导改革中国绘画,力求在传统绘画上吸收西洋技法,效仿日本走过的道路。辛亥革命后,他们在绘画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画派,被称为“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的领袖人物是高剑父。高剑父(1879-1951)名仑,号爵廷,广东番禺园冈乡人。少年时在居廉门下学习绘画、1905年,东渡日本,以卖画为生,后进“白马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研究东洋绘画,从而萌发改革中国画的思想。他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逝世后,高剑父不满于国民党军阀的黑暗统治,不问政治,在广州设“春睡画院”,致力于艺术教学,并担任中山大学艺术系国画教授。
近代以来形成的岭南画派,是第一个提出中国画改革的画派,他们培养了大批的学生,第一代学生有黄少强、方人定、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等。第二代学生杨之光等人已与徐悲鸿所倡导的绘画合流,但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岭南画派的传统。
沿着近代海派画家和岭南画派指示的两条道路,20世纪中国画逐渐形成两大类型:传统型和融合型。
传统型是指活跃在北京地区的京派画家和上海江浙等地的画家。其中造就了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这样的大师级画家。他们反对摹古泥古,力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尊重艺术个性,将传统绘画推向高峰。
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从民间雕花艺匠成为中国画大师,历经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他熔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书、画、印的修养于一炉,“雅俗共赏”是其绘画的突出标志。黄宾虹是浙江金华人,现代山水画的巨匠,他将深厚的传统修养、学识与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化作浑厚华滋的笔墨风彩,浓重的积墨创造了这个时代的最高艺术美之一。潘天寿是浙江宁海县人,他在花鸟画方面作出了杰出的成就。他融南北宗于一体,突破明清以来花鸟画清丽柔美的风范,创造了雄劲奇险的风格。傅抱石、溥心畲、于非阉、贺天健、吴湖帆、李苦禅、黄君璧,也都以各自不同的风貌丰富了传统型绘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融合型主张中西融合,革新中国画。除岭南画派“二高一陈”外,刘奎龄、刘海粟、徐悲鸿、蒋兆和、朱屺瞻、丁衍庸、李可染等,也是主张中西融合、革新中国画的代表。影响最大的当推徐悲鸿学派。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县人,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启示而步入中国画坛。1919年3月起留学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精于古典画风的达仰,1927年回国。回国后致力于美术教育,倡导写实主义美术,积极参加革新中国画的运动。他将欧洲写实画法与传统技巧结合在一起,将维妙维肖的造型和忧国忧民、密切关注现代生活的艺术思想引入中国画创作,融形似与墨趣于一体。以徐悲鸿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主张融合东西方艺术的画家群体,成为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写实绘画的主干。
值得注目的融合型画家还有林风眠、陈之佛、张大千等。其中以林风眠最为突出。林风眠1900年11月生于广东省梅县,自幼学习绘画。1919年去法国留学,先后入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25年回国。他以调和中西、创造新的绘画艺术为毕生奋斗目标。他继承传统绘画重视意境的特色,汲取民间美术刚健有力的素质,又引入西方近现代绘画强调感性直觉与形式创造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伴随着改革中国画的思潮,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民主革命运动和启蒙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20世纪的中国画家们提出了“民众的艺术”的口号。中国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与此相应,逐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20年代开始,不时有一些画家走向街头,借鉴西方造型方法,描绘城乡劳动者的生活,其中突出的有赵望云、黄少强、蒋兆和等。赵望云的《贫与病》、《拓荒者》,蒋兆和的《流民图》等,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❽ 民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1、《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
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杰作》,中国仅有《呐喊》与《论语》被收入 ;1999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2、《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这篇散文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
在这种觉醒面前,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来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这也是文章中蕴藏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思想意义。它的出版不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们竞相模仿他情真意切、平和冲淡的散文风格。
3、《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着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4、《春水》是一本高度赞颂了母爱,自然等事物的诗集。《繁星·春水》是冰心早期的两部诗集,其中《繁星》收短诗164节,《春水》收短诗182节。这都是作者“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是“零碎的思想”的汇集。
这些诗从特殊的侧面传播了“五四”思想开放的自由空间。“爱的哲学”是诗集的核心,对于母爱,童真,和自然的赞美是诗集的主题曲。用短小轻便的文字形式,书写突发的感触和瞬间的喟叹,是冰心写小诗的艺术特色。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 由182首小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 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地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
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讲述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这还是一首劝勉诗,词首开篇呼告的手法,用倒序式,阐述了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
5、《落华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落花生》平易、浅显、简洁, 全文不过500多字,一望而知其寓意,但它并不浅薄。它那平易的话语,讲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毫无故弄玄虚,自作高深莫测之态。有的只是谆谆的教诲,切实的希望。然而就是这平易浅显的常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出它的真谛,并付诸自己行动。
❾ 我想了解民国至今的美术史
中国画从清初开始落入四王泥古不化的窠臼之中,技法成就突出,艺术价值却江河日下。知道清末民初,在海上三任的推动下中国画的革新才拉开大幕。我认为国画的革新是从广东开始的,然后是湖南出来的齐白石,然后是北京的金城、陈师曾等人。自民国至今,中国画始终处于一个持续变革的阶段之中,从技法到形式,都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最初的变革家以为西方写实油画的精细技巧能拯救衰落的国画,于是开始关注写实技法的引入,而国画的神韵也因此大打折扣。齐白石的变法取得了技巧与神韵的统一,是国画变革的典范。陈师曾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其风俗画式的艺术风格使人耳目一新,使中国画重新在国人心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中国画的一种发展方向,并证明了只有贴近生活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再后来的潘天寿等人,发展了一种刚直硬朗的艺术手法,在那个时代起到了鼓舞人心和弘扬民族气节的作用。再后来的黄宾虹,则逐渐重新跌入到笔墨趣味之中,是一种对传统的回归,而失去了国画继续向前的朝气与动力。作为一个本世纪初刚刚出现的名词或者说分类,中国画实际上是封闭的。它对意境的追求从未终止,其对改革的要求也持续至今。
油画:西画东渐,留学之风,二徐之争,延安重庆,北京杭州,苏联油画,文革歪风,八五思潮,星星美展,国门大开,千象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