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家有哪些性格特征
艺术家在我们普通大众的眼里是一个很高大上的存在。然而艺术家也是普通人,但确实他们在性格上有很多特别的东西。那么艺术家有什么性格特征呢?2. 罗丹的一个故事
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让·巴蒂斯特·罗丹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玛丽·谢弗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的出生让父亲欣喜若狂。这位从诺曼底来巴黎谋生的农民,做梦也没想到在他38岁时还能抱上儿子。罗丹和她的两个姐姐克洛蒂尔德和玛丽都长着一头的红发,而“罗丹”在诺曼底的意思正是“红色”。
让·巴蒂斯特请来了妻子的妹妹泰蕾兹姨妈,让她到区里填写罗丹出生登记表,因为他和34岁的妻子都不会写字。他说:“我们叫他弗郎索瓦·奥古斯特吧。”于是姨妈就写道:“弗郎索瓦·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11月12日,生于巴黎市阿尔巴莱特大街3号。”
19世纪的法国,政治动荡,战争频繁,这是一个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伟大时代。1848年6月,法国人在“民主和社会的共和国”的旗帜下,掀起了波及全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尽管是失败的,“至少是带着不愧进行过世界历史性伟大斗争的光荣而失败的,不仅法国,并且整个欧洲都被6月的地震所惊动”,它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准备和扫清了基地。自此之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此志彼伏,连绵不断。1870年,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灭亡。1871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到70年代末,法国工人运动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这勃发的年代,哲学、自然科学日趋繁荣,出现了雨果、巴尔扎克、德拉克洛瓦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罗丹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
3. 求以“人生点点”为题的文章
上一篇是议论文 这篇是散文 人生孤独的点点滴滴 类型:散文 作者:田飞 2005-11-22 发表于 红袖添香 大凡在人类的历史上,许多发明家、革命家、政治家、艺术家,还有许多现代具有开拓性的实业家,他们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孤独的,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亲人和朋友,情人和爱人,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很难为人所理解及认识。那么,他们的孤独不是生命的孤独,而是生命内心世界的孤独。他们在孩童年代,已经开始有深深的孤独感,并且一直在孤独中思考着,追求着,探索着,创造着,生活着,直到死去。譬如:艺术家凡高,哲学家康德,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他们的内心世界,自始至终都在孤独中生活着。如此说来,人的孤独,不是人与人身体距离的孤独,而是内心世界产生距离的孤独。 在孤独的人当中,艺术家是孤独感最明显的受益者,如哲学大师尼采,艺术巨子达·芬奇,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贝多芬,属于所有世纪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他们把孤独展现出来的同时,也就是把个人的孤独展现了出来。正是因为他们的孤独,并且将他们的孤独展现了出来,才成为让世人举世瞩目的天才。美国作家海明威向世人说过:“写作是孤独的事业,不是那些习惯了稠人广座的人们所能操持的。因为作品成功而渐渐高朋满座的作家,总是被淘汰出局。原因很简单,他失去了孤独感。”海明威说得很好,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之中,就有许许多多在年轻时代,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他们的才智为什么会早早夭折。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失去了孤独感,就难以再进入到更高的境界,无法突破超越,不是原地踏步,就是倒退。 在我们的人生与生活中,人们都乐于将一些情感、经历、精神、心理、思想、性格等因素拿来进行分析,把其中的一些因素分析归纳为运气,并为拥有运气而感到快乐;把其中的另一些因素分析归纳为不幸,因为不幸而深深地感到害怕与恐惧。可是,我要告诉人们,那样归纳的结果是毫无根据的,所谓的鬼神根本就不存在。在毫无科学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所作的推断其实是一种猜想,即使是发生那样的事实,也是某种巧合的体现,或者随着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去做任何的猜测,都会出现那样的结果。因此,人们的许多看法往往是错误的。其中最为特出的一例,就是对人的孤独产生的看法,往往更容易产生误解。孤独只是内心世界里的一种感觉,是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世界,能理解和被理解所造成的结果。一个独来独往的人,看上去他很孤独,然而,他的孤独自己能理解,也被别人所理解,他有没有孤独感,只有自己才一清二楚。 有大多数人会把孤独视作人生的苦境,但是,我想问大家,有谁知道有那一位天才人物不是孤独的呢?人在小的时候,会因为孤独无依无靠,而感到害怕与恐惧,认为那是一种残酷的惩罚。大概这就是在长大之后,大家把孤独的状态归于不幸的原因吧。然而,我对大家说,你们有没有想过,由于亲友的离去,而意识到自己孤孤单单地存在着。对比别人存在的方式,觉得自己不同于别人,而感到孤独。这不正是对小时候,留下孤独的记忆的标记的体现吗?所以说,对孤独的理解归于不幸,那完全是一种误解。当你在芸芸众生之中,都能够意识到,自己始终是一个孤立的人,具有与众不同的风采,比如:有鲜明的个性,坚韧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如此的孤独其实是一个人难得可贵的品质。许多天才人物,正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宝贵的品质,才能够去创立出辉煌的硕果。 在学校里,有些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他们却说他很孤独。身在学校,他们朝夕与成群结队的同学相处,却要说自己很孤独,有人会相信吗?他们能够成为优秀的学生,分明就证明他们有很强的活动能力,以及学习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推断能力,还有求学的坚韧意志及信念。得到老师们更多的关心及爱护,也是其他同学的追慕者。他们还是无奈地说,他并不缺少好同学好朋友,没有寂寞感,却有孤独感。 像这样的例子,那么优秀的人,始终还是感到自己很孤独,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感到孤独的呢?因此,它说明孤独并非与人的能力大小,以及人的无能、无奈、无助密切相关,事实上,与人的这些问题并无太大的联系,孤独感往往是一种强者的情绪,不是俗人所能拥有的。孤独其实是造物主对人的赐福,能够感到孤独的人,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幸运的人,而不要看成是自己的不幸。强者的孤独,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与别人拉开了距离,距离拉得越大,孤独感就会越强烈,也就是说,站得越高的人越孤独,这才是孤独真正的意旨。人与人之间,当你跟别人拉开距离,由此,而无人再能与你进行直达心灵的沟通交流,对你理解时,勿庸置疑,你是一个孤独的人,同时,你也是一个优秀的人。如此而已,我们要理解孤独,善待孤独,拥抱孤独,身处孤独之中,要尽情地展现出自己的孤独。
4. 哪些是孤独感的分类及表现
孤独感在人的思想上、行为上的体现,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脱离人群的“有形”的孤独;一种是身处人群之中,但内心世界却与生活格格不入而造成的“无形”的孤独。人是社会化的高等动物,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人过得是社会化的生活。因此,人的一切,包括思想、学识、才能等等,只有在社会生活这个意义上才存在,才能得以发展。我国曾放映过一部名叫《中锋在黎明前死去》的外国影片,电影说的是某国家有一个着名足球中锋,他在世界足球大赛中表现极为出色,带领自己的球队赢得了一次次的胜利。可后来,他被一位百万富翁看中并高价“买”了去。中锋在富翁家里享受着优裕的生活待遇,但是却失去了驰骋绿茵场、施展身手的机会,只是与另外两名被买来的物理学家和舞蹈家一起,被闲置在富翁的一所豪华别墅里,全部的作用,是作为“展品”以满足这个富翁的虚荣心和占有欲。中锋没有球踢,整天生活在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之中,终于在默默的忧郁中死去了。这个故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不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揭示了资本家的贪婪。同时也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离开了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人的本性与人格都不能保持完整。
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而又完整的精神面貌,是在人际交往当中形成的;人也是通过人际交往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改变自己的。一个长期被孤独感笼罩的人,精神受到长时间的压抑,不仅会导致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影响自己的智力和才能的发挥,也会引起人的心理上、思想上的一系列变化,产生诸如思想低沉、精神萎靡,失去事业的进取心和生活的信心。
大多数有孤独感的人,并不是自己情愿离群索居、孤身独守的。他们有的是在坎坷难行的人生路上遇到了伤人肺腑的痛苦,因而嗟叹人生艰难,埋怨命运刻薄,或痛恨世态炎凉,咒骂人心虚伪;有的是感到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因而也不愿去理解别人,不如独处一隅洁身自好;有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不敢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境遇各有不同,其结果都大致差不多:把自己置身于孤独感的控制之下,陷入无边的伤感之中。
5. 艺术家的成长故事
贝多芬他没有结过婚(虽然他不断地与一些富有的女生相爱),孤独感日益加重,作为他的无能的侄子卡尔的监护人,为孩子操心并没有使他的脾气好转.他举止极其粗暴,与出版商之间的关系趋于剑拔弩张.到1819年,他完全失聪.在一生的最后阶段,他创作了一些最伟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在这些作品中他超脱个人生活的痛苦而进入艺术的未来境界.虽然它们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当时这些作品却并不被人理解.第九交响曲是瓦格纳的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弦乐四重奏影响了巴托克;迈克尔·蒂皮特宣称他得益自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其它作品.1826年,其侄自杀未遂后,贝多芬的健康日益严重恶化.翌年卧床不起,伦敦爱乐乐团汇来一百镑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写作第十交响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进展; 医生诊断致他于死命的是浮肿病.
6. 生活需要孤独感
你有感到孤独的时刻吗?大概答案,不言而喻。
究竟什么是孤独?字典里说,它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 社会 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 社会 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这个解释稍显复杂、专业和深奥,同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孤独就成为了消极的东西呢?
其实在我看来, 孤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种寻找自我的内心体验。
没人陪你吃饭,孤独吗?没人理解你,孤独吗?没人陪你走完这一生,孤独吗?请注意,这通通不是孤独。
因为有一种孤独,是你置身人群的孤独,你被所有人剖析的孤独,你没有独处空间的孤独。
真正的孤独是,你的内心感到自由,宁静,平和,它存在于一个虚空的状态,可以盛放一切,又能拿走一切。
就如诗人蒋勋所说: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也如词人林夕所形容的:大概,只是此刻,睡不着脑袋又运转不得,混沌地在酒店阳台上看着北京混沌的空气,浑浊的天空,昏蒙如暮色的清晨,不带任何的联想,无力气把视像延伸阅读,就一直呆呆地不知为何立通宵,这种无,再不能生有,彻彻底底的,无心无得无所为。
也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追求的是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因为一个人内在越丰富,对外在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每个人都是这个宇宙星辰上孤独的个体。
也许我们置身于人群,也许我们整日与热闹为伴,也许我们从不缺别人的陪伴和关注。
但人总会有一些时刻,有着无法与外人道的心境。在这个状态下,你自己走不出去,别人也走不进来,此时,此刻,你面对的是真真实实的自己。
但并非人人都可以坦然的接受,孤独这个伴随着自己一生的命题。
有的人会选择逃避,因为他们无法静下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也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和决定。
而只有极少部分人,愿意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孤独,甚至有的人,会刻意去创造孤独感,试图在这种情绪里,去找到迷失的自己。
记得《山河故人》里曾说: 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又如《红楼梦》里,当宝钗念《寄生草》里的这一段: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到,赤条条无牵挂这一句,仿佛瞬间了悟到了什么。
当然此处,也为他后来的出家埋下了伏笔。
许多时候,越是热爱繁华的人,内心其实越是孤独的。因为他会感到害怕,害怕一个人,孤苦伶仃行走在这个世间,无人理睬,无人懂,也无人陪。
哪怕他们其实也会感到迷茫,困惑,不知所措。但逃避孤独,仿佛成了他们可以缓解孤独的最好解药。
其实孤独是每个人的宿命,你赶不走也去不掉,甚至哪怕你一辈子与它做斗争,也未必可以成为一个彻彻底底不孤独的人。
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因为有人陪伴,所以圆满。
当有一天,你认识到了孤独的必然性,知道了孤独无处可逃,也无需逃,并且能与之达到,一种和解和相处舒服的状态时,也才算是真的成长和成熟。
叔本华曾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也许曾经年少时的你,看到这句话,会觉得偏执。可是年纪越大,你越能体会到,这句话所赋予的深刻含义。
不知你是否发现,从古至今,真正优秀的人,都必然是孤独的。而孤独的人,也终会成为优秀者。
这并非是说,孤独是成功特定的因素。但能适应孤独,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去走一条无人支持的路,去做一件希望渺茫的事,能耐住无尽的寂寞,固执地去坚守你内心世界看得见,但实质上,不可能看见和触摸到的东西。
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毅力,而是你对自己整个人生的绝对认可,绝对相信,以及对你想要追到的人,想要做到的事,想要实现的梦想,有一种发自本心的爱。
康德是孤独的,终生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乏味,甚至近乎机械化的生活。他每天的生活,除了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顺序,他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哥尼斯堡,却在这种极度克制的生活中,写下了被全世界的哲学家尊为圣经的《纯粹理性批判》。
梭罗是孤独的,他一个人离群索居,在杳无人烟的瓦尔登湖湖畔独处,两年又两个月。与太阳,与星星,与月亮为伴,与大自然中的草木、风雨、山湖、鸟虫相处,就是在这种孤独到极致的境况中,他留下了《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名着之作。
梵高是孤独的,他一个人固执地爱着画画这件事,没有爱人,没有朋友,除了唯一可以支持和崇拜他的弟弟提奥。他离开喧闹的都市,一个人到法国南部的一处田野,在这里,他流着眼泪,向太阳奔跑,为这绚丽奇妙的大自然色彩而动容。
在当地的农人的眼里,他是一个从来不与外人说话交谈,只会背着一大捆画布和颜料奔向田野的疯子。没人知道,就是这种近乎毁灭的孤独,孕育出了人类 历史 上最伟大的油画作品《向日葵》。
这个世上,优秀的人很少,因为能够适应孤独,并在孤独中去成就自我的人,也很少。
人有时,需要一种孤独感,这样的孤独,不是刻意为之,不是表象的抽离,不是故意跟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是你内心燃起了一种强大的动力,它让你甘愿,脱离人群,脱离热闹,脱离一切可能会干扰和影响到你的人事物,你单纯的,天真的,不顾一切地奔向它,不计得失,没有遗憾,也不曾后悔。
有这番毅力,决心和勇气,并能持之以恒,将它灌注到你的生命中,哪怕足够煎熬,痛苦和绝望,也不曾想过放弃去追求真理,梦想和信仰的人,又怎会不优秀。
虽然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我们也懂得,在孤独中让自己变得更成熟、完善和卓越。
但人在本质上,其实还是畏惧孤独的。因为如果拿捏不好与它的分寸和尺度,就很容易陷入消极的自闭状态。
甚至有人说,当不去想的时候,我觉得人生很充盈,可是当我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怀疑时,就会倍感孤独。
孤独不是不与人往来,而是即便身处人潮,也能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不会一味的随波逐流,失去自我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孤独不是不需要倾诉,而是即便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能为自己找到情绪的出口,或通过努力工作释然,或通过兴趣爱好倾泻,或什么也不做,但不至于刻意压抑自己。
孤独不是清高,不是自私,也不是傲慢。所以当你感到孤独时,可以保持自我的个性,风格和习惯,但对人对事,基本的礼貌和尊重,你应该有,也必须有。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无数感到孤独的时刻。只是有的人,把它恰到好处的精华,运用到热爱的事业,想做的事,以及希望成就的未来中。
而有的人,只是一味地选择排斥,把本来高贵的孤独,放置到一个卑微的境地,去祈求别人的怜悯,同情和关注。
记得周国平曾说,人之所以需要孤独,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在内在记忆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宁远在《远远的村庄》里曾说:孤独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在孤独时所做的事,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而作家毛姆曾说:我们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为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而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如果此生,我们注定要与孤独共生。又何不坦然地接受它,面对它,与它和解呢。
更多时候,孤独是不需要忍受的,因为孤独是用来享受的。
不是我们孤独的时刻太多,恰恰是我们感到孤独的时刻,太少,所以我们特别容易浮躁和迷茫。
诚如艺术家陈文令曾说:孤独是一种很高贵的情绪,也是一种很奢侈的生活状态。
如果一个人的修养、格局和境界,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孤独就成为一种让人感到压抑,痛苦和不自由的东西,但如果你愿意将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质感,更有深度,更有自我的属性。就必须学会,把自己安放在高处不胜寒的境况中。
记得汪曾祺曾在散文《孤独》中提到:孤独若不是由于内向,便往往是由于卓绝。太美的人感情容易孤独,太优秀的人心灵容易孤独。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因为他们都难以找到合适的伙伴。太阳是孤独的,月亮是孤独的,星星却难以数计。
虽然当太阳和月亮,会给自己带来光明,带来诗意,但同样也需要忍受,无人欣赏,无人领略,无人意会到的那种清淡到极致的人生。
这种能力、资本和底气,需要长时间,像个苦行僧般的去修行。同时也需要承受此中相当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煎熬。但如果可能,愿你能拥有。
我将我自己整个的身心,都蜷缩在文字的海洋里,孤独的像个孩子。
在这里,我用自己那颗纯粹的初心,那种单纯的相信,以及那些并非必须要实现,也可能一辈子也够不着,同时既会让我快乐,也会令我痛苦,却早已无法割舍的梦想和希望,去点亮和丰盈我全部的人生。
7. 艺术家有哪些特点
1、艺术天赋
包括超出常人的丰富的情感,异于常人的审美感受力,强于常人的艺术想象力。
2、创造精神
包括艺术家最注重自身创造性的情感体验,更看重创造过程中的精神愉悦,艺术家身上具有一种强烈的变革意识和执着的献身精神。
3、素质修养
包括人生修养:艺术家最基本的角色素养,艺术修养:艺术家最基础的专业修养,文化修养:艺术家最起码的内在涵养。
(7)艺术家的孤独感有哪些扩展阅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靠经济基础作为保障。艺术家也必须要依赖较好的经济基础,才能够有实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才能够有更饱满的热情,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生产的精神产品,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精神与物质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没有基本的物质基础,是生产不出精神产品来的。
世界名画《向日葵》的作者——荷兰画家梵·高,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但是终因艺术作品不能变为财富,导致一生穷困潦倒,精神痛苦不堪,不得已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8. 罗丹法国雕塑艺术家,关于他的资料有哪些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
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古斯特·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他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
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
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