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嬗变的

艺术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嬗变的

发布时间:2022-04-15 03:12:50

1. 古往今来艺术发展的走向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影响和决定了古往今来艺术发展的走向。艺术是借助一种载体来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化,其载体比如文字,音乐,绘画等等。影响艺术发展的还有很多其他的社会因素,并不能认为只有经济因素影响艺术的发展。古希腊时期的人们创造了很多高级的艺术舞蹈形式,这些舞蹈在现代人看来仍是难度较大的,但他们所属的时代是原始社会,其经济发展状况根本无法与现代相比。所以说经济发展状况与艺术发展状况并不是成正比的,艺术发展状况时而落后于经济发展状况,时而先进于艺术发展状况。

2. 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艺术风格怎么改变

我们在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时,深刻的印象便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风格。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艺术风格也必然在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生活本身无比丰富的内容给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提供了客观的基础。

3. 怎样理解“艺术随时代嬗变发展,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的观点

1、艺术是由人创作的,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思维、观点,艺术品难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艺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艺术的创作还和当代统治者的喜好有关,统治者的喜好往往能左右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

4. 时代与艺术的关系

徐悲鸿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表现方法,将一种新的审美品格引入国画,他的这些创新在以后的国画实践中持久地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完全不是他所抨击的“文人画”式的影响,后者是死法,而前者是活法,他给予人的更多是启迪,是面向生活的开放的体系,和“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白石老人的思想殊途同归。深切地领会徐悲鸿对于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徐悲鸿对于中国画的惠泽,还不仅仅是绘画层面。而这种深刻的内在性,是我们今天学习继承大师时必须予以关注的。

时代在变化,艺术应随时代发展
徐悲鸿纵横画坛的时代正是“五四”新文化兴起和对中国命运产生莫大影响的时代,也是时运多舛、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头。说他是“五四”文化的继承者,是时代的产儿,是确切的。那正是中国由愚昧时代向近代文明时代发展过渡的时刻,是中国人民自强图存、奋起御敌、实现崛起的时代。当其时,文化启蒙是压倒一切的使命,由于民族危亡的形势日趋严峻,“五四”所开创的启蒙主义任务也更加迫切。在文艺界文学方面有鲁迅、巴金等对新文化、新人的呼唤,艺术上则有徐悲鸿等对新的民族精神的塑造。徐悲鸿的艺术理论和实践中渗透着浓厚的启蒙主义气息,可以说启蒙主义是他艺术的内在骨骼。

时代在变化,艺术应随时代发展
首先,他的中国画革新的真谛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他对素描和准确观察表现对象的强调,对艺术上“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要求,都体现了一种严格的理性精神。比如,他评论浅绛法的运用,“此作晨雾,颇有效果,因为用同等深浅(极淡)能区别光量,但于花卉,便不适宜,尤其幅幅是浅绛,便显得单调,石溪、石涛最犯此病,此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确为的评。又如他评论金碧山水,“此必在高处且山上全披葱郁之植物,日光斜照,方得此石青石绿之美丽色彩,用赤金钩出,更有意义。因如太阳正射,则山势失其起伏;如反射,则成一片灰色。若用浓墨钩出山势,则嫌太重;倘用淡墨,则又显得软弱。只有用赤金勾出,恰到好处,犹显导光彩,我想大小李将军,当年皆活动于陕西长安一带,可能在秦岭,或在山西五台山习见此处景色”,那些根本没见到过这番景致的人,却强为金碧山水,是“将就用之,实胡闹也”。这种追根溯源的理性精神,难道不是中国画所需要的?
时代在变化,艺术应随时代发展
其次,启蒙主义的人文主义气息洋溢在他的创作之中。人文主义的本质在于以人为中心,高扬人性之美,对人内在的高尚品格、道德、德性、理性、智慧乃至人本身的形体之美给予虔诚的认同与歌颂,这就是徐悲鸿认为中国艺术应对人体、人的生活给予特别关注的原因,也是他在“致广大,尽精微”前加上“尊德性,崇文学”要求的本意。看他的《愚公移山》《巴人汲水》,给人强烈印象的便是人体的美,人性的美,劳动的美,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品格美。岂止人物画,他的其他题材的画作,尤其是马,其身上又何尝没有那种豪迈昂扬、刚健有为、积极进取、遇挫弥坚的人的影子?与此相应,一切有违人文、人道的东西便被否定,这在多灾多难的20世纪,实在难能可贵。这种富有近代气息的人文主义内涵,是传统国画所缺乏的。如果说为中国画注入人文主义质素不是徐悲鸿一人的功绩的话,起码他是极其重要的一员。
时代在变化,艺术应随时代发展
再次,艺术参与社会的改造与进步。纵观西方启蒙艺术史,启蒙时代的艺术家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徐悲鸿所极服膺的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其《自由引导人民》产生的效果何逊于革命的千军万马;俄罗斯的启蒙画家列宾,其《伊凡雷帝杀子》又具有何等的社会批判效果,以至于列夫·托尔斯泰在看过后惊呼:“你真棒,列宾,真棒。这里有种朝气蓬勃的强有力的、勇敢的和击中目标的东西。””这话用以评论徐悲鸿也十分确切,他的几乎所有的国画都是对时代有感而发的,他的马是“潇潇思战斗”,雄鸡是期盼“一唱天下白”,《国殇》是对那种“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民族危亡关头英雄主义的赞美……他对此有明确的意识,说:“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方式。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是先从文艺复兴着手呢?”
时代在变化,艺术应随时代发展
“艺术家之职责,在志于道而已。艺术之道,实足以利天下。艺术之于天下,亦犹药之一种。”。徐悲鸿曾对蒋兆和教诲:“时代在变化,艺术应随时代发展。”另一方面,他又是认为艺术并非被动,也可以推动时代发展的。中国画之干预现实的新风,也自徐悲鸿始。在一段颠倒黑白的日子里,徐悲鸿的这种艺术介入现实的观念,被用来粉饰太平和歌功颂德,但这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末流,不值一晒,没有内在的人文主义气质,启蒙艺术只能沦为蒙昧艺术。

望采纳,谢谢!

5. 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构中,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现实物质基础。耸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方式、世界观或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艺术既属于意识形态,又具有不同于其它意识形态的特性。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着自身内部结构的有机系统,其中,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支撑整个社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耸立着“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以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即哲学、宗教、艺术等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制约和影响作,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也必然要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同样,艺术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但是,经济对于艺术的这种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经过一些中介环节。其中包括政治的、社会的、制度的等各方面的因素。正是借助了这些中介,才使得作为时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艺术接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同时也借助这些中介,使艺术又对经济基础施加影响。比如,人们发现,真正与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包括艺术)发生直接联系的,往往是与社会内部的冲突以及反映这种冲突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关,而不是经济结构及物质生产过程本身。

因此,我们在强调经济对艺术的制约和决定作用的同时,又应看到,经济的兴衰与艺术的兴衰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机械地互为因果关系的。

同时,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艺术的发展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反方向发展。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那种认为经济繁盛,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一定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经济对于艺术固然重要,但二者并不存在同形、同构和直接对应的关系,艺术的繁荣与衰落,其原因是多重的,除了经济的因素之外,还会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仅仅以经济的因素来看待艺术的发展,显然是不全面的。古希腊时代的经济与现代社会相比,无疑是极为原始的,可是为什么古希腊艺术会在某些方面超过现代艺术,而且在马克思看来,还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呢?甚至比古希腊艺术更为原始和古老的艺术,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比如史前期还处在群居状态的一些部落,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但作为一种高级艺术的舞蹈已经出现了,他们创造了令人类学家吃惊的、难度较大而又很美的舞蹈形式。在中国,建国初期的许多少数民族经济相当落后,有的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与先进的汉族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但他们也具有了相当发达的舞蹈、对歌等艺术形式。

对此,马克思早在1857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此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这种不平衡不仅表现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而且表现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古希腊开创了文化史上第一个艺术繁盛时期,后来尽管物质生产发展了,但古希腊艺术的代表形式—神话和史诗却停滞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物质生产是落后的,但却产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艺术家和思想家。无数现象告诉我们,艺术的发展虽然受制于经济基础及物质生产的发展,但艺术生产和发展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与社会的一般发展和物质生并不是机械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

研究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就应充分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自身的特殊性,以及二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关系的特殊性。再以古希腊而言{的神话不仅是古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随着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支配能力及其认识也在变化,那种“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神话也就消失了。当某种艺术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不存在了,那么即使这种艺术发展得如何完美,也难以再发展下去。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衰与嬗变,都可以据此找到原因。中国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品种的兴起、繁盛与衰落,也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至于艺术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的基本构成,当然不仅仅是物质生产,还包括政治、哲学、宗教社会心理结构等诸多因素。它们同样也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但在经济与艺术之间,它们又是重要的中介因素。

经济的繁盛,社会生活的稳定,当然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可以为艺术生产提供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良好的艺术创作与消费环境。但这是从一般的角度而言,如果具体分析文化史的一些状况,就会发现事情往往并非这样。在某些经济衰落,甚至危机的年代,同样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品,杜甫是如此,李后主(李熠)也是如此,加之西方的米开朗基罗等人·均生活在动乱的年代。一些国家某种艺术发展的高峰,都不是处在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盛期。这样讲,并非是说只有经济衰退和社会混乱的时期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而是说艺术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应当从多重的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简单地强调“经济决定论”,或是全盘否定经济的作用,都不符合唯物史观。艺术的生产和发展与物质生产之间呈现出多种复杂的情况,值得人们认真加以认真研究。

同样,艺术对经济的某些影响,一般也需要经过上述中介因素才能起到作用。艺术不可能直接影响到经济基础与物质生产的盛衰,更不可能直接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变更。

6. 传统艺术是如何诞生与发展的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中,传统艺术的门类众多,而且内容极为丰富多彩,一般的专着也难以尽述,更非本节所可概括。鉴于这样的情况,本节只能挑选极为有限的几个门类略作讨论。考虑到书法和篆刻虽然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为省烦冗,本节只选择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四个艺术门类。即便如此,面对各个艺术门类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交相辉映的艺术成就,我们仍然不可能在简短的篇幅内有令人满意的概述,于是,我们决定把目光主要聚焦在这些艺术门类的诞生和早期发展方面。

7. 艺术流派的演变与时代的关系

时代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而艺术流派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分不开,经济变迁,时代变迁,经济变迁,文化变迁,这三者其实是相互联系的。

艺术流派的形成是艺术的发展必源然。每一个艺术流派有它自己的生成与消亡周期,这是艺术流派的发展的规律。一般来说,艺术流派在兴起时是有生命力的、有创造性的、充满探索意识的。而当他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便开始式微,最后流于僵化与腐朽,成为新的艺术流派反叛的对象。

(7)艺术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嬗变的扩展阅读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节奏。美术作为商品走进市场,给艺术发展带来激烈的竞争。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眼睛延伸到宏观与微观世界。

因此现代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新世界。现代哲学直接影响现代美术创造,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思想、唯意志论观点导致认识上的直觉主义,这使艺术家的天才和灵感升华为艺术创造的根本。

8. 近代艺术是如何发展的

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近代的科学进步,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各种艺术门类空前繁荣,出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艺术作品硕果累累,永载史册的艺术大师不断涌现,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7、18世纪的欧洲美术在17、18世纪众多的欧洲艺术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巴罗克与洛可可风格。

“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意为“不圆的珍珠”,后来引申为“异常的”、“夸张的”、“怪诞的’等多种含义。它发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建筑,17世纪至18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在门世纪中期的法国发展到了顶点。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它首先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使建筑、雕塑、绘画艺术出现了新的风格,后来影响到文学与音乐的创作。

巴罗克艺术风格一反文艺复兴盛期的严肃、含蓄、平衡,而倾向于宏伟壮丽、豪华浮夸,追求动势与起伏,显得自由活泼、情绪激动,充满活力,反映了专制君主、贵族的豪华富足和资产阶级的享乐情趣。

卡拉瓦乔(1573—1610年)被认为是巴罗克艺术的奠基者。他的创作手法以自然主义为主,作品大多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卡拉瓦乔作品中的人总是被一片阴影包围,以突出风景的戏剧化和画中人的悲苦。其艺术可用“无情的真实”来形容。作品《死去的圣母》因把圣母画得太粗俗而被教堂拒收。卡拉瓦乔侧重明暗鲜明对照的画风,对后来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巴罗克艺术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意大利的贝尼尼(1598—1680年)。他集建筑家、雕塑家、画家于一身,打破了建筑、雕刻、绘画之间的界限,使三者相互渗透、融合,造成一种建筑、雕刻、绘画的混合物,这种“非驴非马”的艺术被古典传统艺术家讥为“巴罗克”(奇形怪状),巴罗克艺术因此而得名。

由贝尼尼增建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巴罗克艺术风格的杰作。他注重装饰,强调运动感,大量运用波浪起伏的曲线,椭圆形列柱长廊、螺旋形圆柱和摇摇欲坠的雕塑,使这一宏伟建筑富丽堂皇,让人感觉整个建筑都在旋转,往上升腾,令人眼花缭乱,诱发人们的奇思遐想。现存其他着名的巴罗克建筑还有:法国的凡尔赛官、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俄罗斯的普希金村等。

巴罗克艺术在绘画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欧洲画坛“无冕之王”的佛兰德斯人鲁本斯(1577—1640年)。他不但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而且精通七国语言,善于办外交,曾担任过大使,自称为“业余大使”。鲁本斯是位多产的画家,他的作品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人物热情饱满,健壮有力,善于通过动感较强的结构来表达激动的场面。着名作品有《抢夺里西普的女儿》、《苏珊·芙尔曼》等。

《抢夺里西普的女儿》整个画都在动乱中,作品中两匹马、两男两女都交织在一起、马头马脚、人手人足像爆开的花朵一样向四面射出去,给人一种情绪激动的感染力。人物肖像画《苏珊·芙尔曼》中的芙尔曼体态丰满,大眼传神,洋溢着勃勃生机,同时借助飘动的发丝、帽子上装饰的羽毛和衣服的褶纹营造出巴罗克艺术特有的动势。

17世纪以伦勃朗(1606—1669年)为代表的荷兰画派独具风格。荷兰是西方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里有较多的思想和创作自由,这使得荷兰画派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和现实性。画家们多以民间生活为主题,以普通人的趣味为基准创作。欧洲的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大致都从荷兰画派开始。其代表人物除伦勃朗之外,还有哈尔斯、弗美尔。

伦勃朗绘画的特点是善于使用光线的明暗对比突出主题,描绘人物内心世界,使整个造型具有厚实感。其肖像画代表作有《夜巡》、《杜耳普教授的解剖学课》。《自画像》等等。

佛兰斯·哈尔斯(1580—1666年)是一位肖像画家。他摆脱了前人的传统主题和形式,以中下层市民作为画面的主角。卖鱼妇、就餐的士兵、小酒店里微醉的人,这些不同于以往以气宇轩昂、容貌俊美形象出现的画中人,在他笔下却得到永恒的生命。简·弗美尔(1632—1675年)是一位风俗画家,其绘画题材非常窄小,都是一些日常琐碎的场面。但是,平凡当中见神奇,画家通过绝妙的色彩搭配对比,使得整个画面非常恬静和谐,尤其表现出画中人那种沉思的内心世界,这在艺术史上是较为突出的。其代表作有《读信的女人》、《厨妇》等。

进入18世纪以后,注重内部装饰的洛可可艺术开始取代强调外在美的巴罗克风格。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含有“贝壳形’。“七歪八扭”之意,最早用来形容17世纪末法国建筑装饰风格,18世纪法国贵族在追求享乐的欲望下把它推向极端。其特点是小巧玲拢,精美雅致,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喜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以及轻淡柔和的色彩。这种艺术风格为路易十五所推崇,也叫“路易十五风格”,流行于欧洲各国,成为风靡一时的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在建筑、绘画、工艺上的成就最为显着。法国画家华托(1684—1721年)擅长描绘贵族的宴饮游乐、谈情说爱、歌舞弹唱,被认为是洛可可风格的奠基人。华托的作品格调较为高雅。这一时期,最能体现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建筑之一是法国巴黎苏俾士府邸的沙龙,由建筑师波伏朗设计。他着重室内的装饰,整个房间仿佛是想象出来的而不是建造出来的。

当时最受推崇的洛可可画家是布歇(1703—1770年),他是路易十五宫廷首席画家,有“巴黎之光荣”的头衔。他的作品主题浮华、色彩柔美精细、技法圆熟,他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画了许多裸身谈情说爱的画,以迎合王公贵族们享乐的需要。

在洛可可艺术风行欧洲的同时,遭到了启蒙思想家尤其是狄德罗的尖锐批判。在启蒙思想运动影响下,一批具有民主意识和现实主义倾向的艺术家相继出现。夏尔丹(1699—1779年)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他笔下的人物朴素,画面构思的情节逼真,其代表作《午餐的祈祷》描绘了一个准备午餐的母亲,正关切地看孩子们作祈祷,反映了市民阶层日常生活

19世纪的欧洲美术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政治形势多变,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各种艺术思潮此起彼伏。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相继出现,印象派迅速流行。从法国兴起的新古典艺术流派表面上是在恢复和保存古代希腊、罗马精神,实际上却是在追求一种理想主义。虽然他们的作品以古典的题材为主,但作品反映出的精神却极具时代感。路易·大卫(174—1845年)是新古典主义画家的主要代表。他同情并参与法国革命,用古典艺术手法表现革命的主题,取得积极成果。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是法国大革命前夕鼓吹英雄主义的名作。《网球厅宣誓》、《马拉之死》等是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杰作。

《荷拉斯兄弟之誓》描绘荷拉斯三兄弟为保卫罗马甘愿献出生命的宣誓场面。画家明显是在颂扬爱国主义,展示一种与时代同步的革命精神。画面风格简洁持重,但却表达了大家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暴政的简单明了的革命思想。《马拉之死》笔法凝重,形象悲壮,具有古典主义所追求的“静穆和单纯的美”。这幅画上半部分是空间,下半部表现马拉被刺的情景,死者面部表情崇高、庄严。

大卫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古典主义画家是安格尔。他擅长肖像画,画法工致,注意形式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代表作是《泉》。

以反对古典主义的姿态出现的浪漫主义,其艺术特点是注意个性的表现,强调夸张和虚幻,情绪热烈而奔放。它的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哥雅(1746—1828年)和法国的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哥雅的《枪杀马德里市民》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人们公认的浪漫主义的好作品。

《枪杀》是描写西班牙义勇军反抗拿破仑而被枪杀的场面。整个画面充满着枪杀瞬间的残忍、恐怖的感情。《裸体的玛哈》、《着衣的玛哈》及铜版画《狂想曲》也是哥雅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仅对浪漫主义,而且对以后的现实主义也起到了启发和滋养作用。

法国的浪漫派绘画以青年画家席里柯(1791—1824年)的名作《梅杜萨之筏》为先导。这幅作品取材于1818年震惊法国“梅杜萨号”远洋舰遇难事件。在这幅名画中,随波涌起的木筏是斜的,斜面上突起两个对抗的三角形——前倾的人群和后仰的帆桅,两股力量的矛盾造成了一股紧张感。在这里,人们看不到古典派的文雅、平静、秀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骚动、激情、挣扎和生死的搏斗。

继席里柯之后,德拉克洛瓦把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高峰,他思想倾向民主自由,艺术修养较高,有“浪漫主义狮子”之称。《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法国人民1830年为推翻波旁王朝进行的“七月革命”。画面突出了高举三色旗,象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体的自由女神形象。手法上,德拉克洛瓦吸收了“巴罗克”艺术善于表现动荡场面的构图经验,借鉴了哥雅《枪杀》中的明暗对比效果,以及席里柯《梅杜萨之筏》里突现阴影的造型手法,使画面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整个画面只有七八个人物,但由于相互掩映,有虚有实,因而产生了遍地烽烟的宏大气魄。

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绘画兴起,着名画家有法国的米勒、柯罗、库尔贝,以及俄国的列宾等。米勒(1814—1875年)被称为伟大的农民画家,他生于农民家庭,在成为一名画家后还过着农民生活,从事劳动。代表作《拾穗者》、《播种者》、《樵夫》等,描绘了劳苦大众同贫穷和大自然的严酷斗争。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等,表现了俄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柯罗(1796—1875年)和巴比松派画家是现实主义风景画的代表,19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以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区附近的巴比松村作为创作基地,从事农村风景画和农村风俗画的创作,从而使法国风景画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批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柯罗是其突出的代表。柯罗的风景画和人物画不仅具有现实主义本质,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画坛的“抒情诗人”。《春天树下的小道》、《孟特芳丹的回忆》等是其代表作。

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年)也是19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代表作《奥南的葬礼》、《石工》、《画室》等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情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印象派的出现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随即影响到整个欧洲。由于受到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启发,印象派美术在以现实为基本题材的基础上,尤为注重光和色的创新。根据当时物理学的实验,印象派主张以太阳光谱所呈显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作为原色,表现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他们用一笔笔色块组成画面,表现自然中的“外光”,企图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和“色”的生动的跳跃感觉。印象派一般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马奈和莫奈为代表,后期以塞尚为代表。

爱德华·马奈(1832—1883年)被认为是前期印象派的先驱。他率先在绘画的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革新,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了一种色彩明快、运笔流畅和新颖生动的效果。其代表作是《草地上的午餐》。

克洛德·莫奈(1840——1926年)的代表作是《日出·印象》。这幅画画的是美丽的日出:辉煌的太阳冲破重雾,在空中升起,河面上波光闪烁,对岸有一排模糊的房屋。有位评论家根据此画嘲讽他们为“印象派”,“印象派”因此得名。

保尔·塞尚(1839—1906年)是后期印象派中的杰出代表。除了光以外,他更注意表现物体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用色块表现物体的主体和深度。由于塞尚在艺术语言方面的创新,后人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在后期印象派中,还有两位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着名画家:荷兰的凡·高和法国的高更。

古典主义音乐西方近代音乐产生于16、17世纪之交的意大利。18世纪时,音乐中心转移到奥地利,维也纳成为欧洲的音乐城,出现了许多世界着名的古典主义音乐大师。

17世纪时,在音乐领域先后形成了威尼斯乐派和那波利乐派。威尼斯乐派率先尝试器乐合奏,首次使用了“奏鸣曲”、“交响乐”等概念。那波利乐派则以生气勃勃的抒情歌剧影响了整个欧洲。在法国,有“歌剧之父”之称的吕里(1633—1687年)将意大利情趣和法国古典悲剧相结合,创造了法国歌剧的特色。在德国,作曲家巴赫(1685—1750年)将他对宗教的信仰和对音乐的热爱融为一体,使宗教音乐达到完善的境地,巴赫也因此被誉为“德国音乐之父”。

18世纪后期形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其奠基人和主要代表是海顿(1732—1810年)和莫扎特(1756—1791年)。

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为古典交响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莫扎特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600多部作品。他的音乐作品突出表现了对专制主义的控诉与反抗,表达了极为深刻与宽广的音乐语言和思想感情。

继海顿和莫扎特之后,德国的贝多芬(1770—1827年)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大量的钢琴曲和弦乐曲。贝多芬不仅代表了古典主义音乐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以特有的气势表现了人类与厄运的抗争,生动体现了人类对命运的不屈精神和最后的胜利。他的《第九交响曲》,多方面运用高难度和精湛的音乐技巧,抒发了人民对未来的憧憬,在最后乐章中以席勒《欢乐颂》的歌词合唱为结尾,打破了交响乐的传统,以增加人声来丰富管弦乐的表现色彩。

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兴起。浪漫主义音乐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幻想和主观感受,着力挖掘音乐的多种表现性能,突出音乐的抒情性,从体裁形式到具体表现手段都进行了许多创新,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

德国的威柏(1776—1826年)和奥地利的舒伯特(1797—1828年)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家。

威柏于1812年创作的歌剧《自由射手》被称为“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标志着德国民族歌剧的诞生”。舒伯特是一位伟大的歌曲作家,共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其音乐风格既有古典的清新、纯朴,又有浪漫的和声处理和自我表现,感情炽热,想象丰富,使歌曲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境界。因此舒伯特有“歌曲之王”之称。

19世纪三十年代,浪漫主义音乐思潮进入一个新阶段,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1809—1847年)和舒曼(1810—1856年)是主要代表。

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是《仲夏夜之梦》。这是为莎士比亚同名喜剧的配乐,它通过浪漫主义的诗意幻想,把听众带到莎剧中梦幻、戏谑的气氛之中。舒曼是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最杰出的继承者,其主要作品有《狂欢节》、《蝴蝶》等。

19世纪中期,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鼎盛阶段,在欧洲各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着名的有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法国的柏辽兹、德国的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等。

肖邦(1810—1849年)被称为“钢琴诗人”,一生专事钢琴创作。李斯特曾以钢琴演奏闻名于世,代表作有《匈牙利狂想曲》等。

将19世纪音乐的浪漫主义精神表达得最充分的是歌剧。歌剧的创作和活动中心在意大利,以罗西尼和威尔第为代表。

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成为美声唱法的创造者。威尔第把意大利的浪漫主义歌剧创作推上了顶峰,他先后创作了27部歌剧,《茶花女》《奥赛罗》等都是他的不朽之作。法国比才的歌剧创作成就也很高,他最出色的作品是《卡门》。

19世纪下半期,轻音乐首先在奥地利音乐生活中兴起,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以创作“维也纳圆舞曲”着称的约翰·施特劳斯一家。

维也纳圆舞曲的奠基人是老约翰。施特劳斯(180—1849年),而成就最高的当属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年)。小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节奏鲜明有弹性,旋律悠扬流畅,显得轻快华丽而富有生活气息。他一生共创作了400多部作品,代表作有《蓝色的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美丽的五月》等圆舞曲。小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东欧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统治,创建本国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其中许多音乐家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形成了民族乐派。民族乐派音乐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俄国。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则是俄国民族乐派最杰出的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代表作品有《罗米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舞剧《天鹅湖》、《睡美人》,歌剧《黑桃皇后》等。这些作品所塑造的鲜明、深刻而生动的旋律形象,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成为俄罗斯和世界音乐文化的瑰宝。柴可夫斯基被誉为“旋律大师”。民族乐派着名的音乐家还有捷克的什克劳普、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匈牙利的艾凯支,波兰的泽林斯基等。

9. 为什么有的时代文学和艺术强,有的差文学和艺术的进步体现在哪里

因为各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是不一样的,政治制度也是不一样,而这些便影响了文学艺术,所以有的时代文学和艺术强,有的差。文学和艺术的进步体现在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体现在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体现在一门新型艺术的诞生。你所说的平凡是指哪一方面?请你先说清楚。这个问题,要分情况来谈论。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的的确确在发展,不能说似乎没发展多少。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说,20世纪末期就诞生了一门新型的艺术(没得到所有艺术家的公认,但有的国家已把它算作一门艺术)——电子游戏。为什么把电子游戏可以算作一门艺术呢?因为电子游戏已经体现了多门艺术的特征,尤其是一些游戏具有了文学的叙事性。像我们所熟知的电视剧《仙剑奇侠传》、《天之痕》,都是根据电子游戏改编的。以前你听说过有人把电子游戏给改成电视剧了吗?这都是最近一些年的事。你能说这不是艺术的发展吗?还有,艺术的发展还体现在艺术作品的思想性上。以前的文艺作品大多歌颂爱情的居多,大多把爱情升华为一种美好的情感,但对于同性之间的友情的描绘则较少。但是你看看现当代的一些电视剧、文学作品、动漫、叙事游戏作品,它们已经开始细腻地描绘同性间的友情,并把之升华为一种相当美好的感情。这当然也同样是艺术的发展。当下的时代肯定是需要当下的人来创造当下的艺术。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音乐、绘画等。

10. 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艺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主要受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的影响。

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理论
此理论的提出者为:丹纳。
丹纳深受19世纪自然科学的影响,尤其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推崇备至.在哲学
上,丹纳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的影响.在《艺术哲学》一书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达尔文进化论和孔德实证主义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发
展,演变和消亡,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在精神和研究方法上是一致
的,他们不同的仅仅是研究对象.因此,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精神科学(包
括文学艺术)的领域之内.丹纳认为文学研究应该从具体的文学史实出发,在分析大量的文
学史料的基础之上,才能发现文学艺术的规律."我们的美学是现代的,和旧美学不同的地
方是从历史出发,而不从主义出发,不提出一套法则叫人接受,只是证明一些规律"丹纳《艺
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第10页..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分析
了大量史实,对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列举了古希腊以及欧洲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世纪的法国,17世纪荷兰的艺术文艺史实,并加以分析比较,
科学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的紧密关系.
(一) 种族
丹纳的种族指的是种族特性,它来源于天生的遗传性,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独
有特性,这是一种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原始印记."我们所谓的种族,是
1
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
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
文艺理论名着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页.这种种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原
始模型的巨大标志,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生命力量或原始冲动,是第一性的不变的印痕,它隐
藏在这个种族的变化着的语言,宗教,文学和哲学之中,隐藏在种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即
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地域,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仍然可以透过时代所
给予这个种族的第二性的印痕,去发现种族自身的"血统和智力的共同点",正因如此,种
族才得以延续,文化传统才得以保存.这是种族的天性,比如希腊人身上都具有水手的素质,
早在荷马时代希腊人就能泛舟渡海,具有适于航海的天性,而且这种天性至今保持不变.希
腊1840年全国仅有90万人,水手竟有3万,海船4000艘,几乎垄断了地中海短程航运.
其他如某些人勇敢而聪明,某些人胆小而心存依赖,某些人有高级的概念和创造性等,都会
在种族的天性,即"永久的本能"上留有自己的烙印.这种"永久的本能"是一种"不受时
间影响,在一切形势,一切气候中始终存在的特征"(书第147~148页).他高度推崇希腊
人的艺术家才能,认为古希腊艺术之所以发达,与希腊人的种族天性是不可分的.希腊人有
着艺术家的天赋,有乐观和活泼的天性,有精细敏锐的感官,而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的必备素
质.他认为是民族的性格和特性决定了艺术的某些特点,也构成了艺术发展的原始动力.对
于种族形成的原因,他更多地强调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他认为种族的特征是由自然环境造
就起来的,而种族的特征又体现在民族的精神文化上,成为民族精神文化原始动力的一个部
分.
(二) 环境
丹纳的所谓环境,既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指社会文化观念,思潮制度等社会环
境.丹纳坚持整体的联系的观念,反对孤立地看待和分析事物.他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是从属
于作者的全部作品的,艺术家本身也是隶属于某种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的.而艺术宗派则
属于它周围趣味和与它相一致的社会."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
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书第6页)同样,种族个人也不是孤立的,也要受到自然
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
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的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
时,起了干扰或凝固的作用."(《西方文艺理论名着选编》,以下简称《西》,第152页)民
族间的深刻差异往往源于所居的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地域的差异将影响居于其上的种族
的性格.日耳曼民族和希腊拉丁民族之所以显出巨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国家
之间的差异:"有的住在寒冷潮湿的地带,深入崎岖卑湿的森林或濒临惊涛骇浪的海岸,为
忧郁或过激的感觉所缠绕,倾向于狂醉和贪食,喜欢战斗流血的生活;其他的却住在可爱的
风景区,站在光明愉快的海岸上,向往于航海或商业,并没有强大的胃欲,一开始就倾向于
社会的事务,固定的国家组织,以及属于感情和气质方面的发展雄辩术,鉴赏力,科学发明,
文学,艺术等.有时,国家的政策也起着作用"(《西》第153页).自然环境的优劣影响着
种族的性格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寒冷潮湿的气候,惊涛骇浪的海岸会使人忧郁过激,倾向于
狂醉贪食,喜欢流血战斗.光明愉快的风景区则使人活泼热情,倾向于社会的事务,发展感
情和气质方面的事业,如文学艺术等.
社会环境包括国家政策,政治斗争,宗教信仰等.这些会影响人们的时代精神和风俗面
貌,从而引起文学艺术的变化和发展.丹纳以希腊悲剧的消亡为例,来说明社会环境变化对
文学艺术发展所带来的显着影响.他说希腊悲剧的黄金时代,即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诞生的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小小的共和城邦以极大的努
力获得独立,在光明的世界中取得了领袖地位.而到了民主风气消亡与马其顿的入侵使希腊
受到异族统治的时代,希腊的民族独立和精神元气一起丧失,悲剧也随之衰弱.而法国古典
2
主义悲剧出现时,正好是路易十四统治下正统的君主政体时代,提倡宫廷生活,讲究仪表的
优美和起居的优雅.悲剧则以讨好皇帝和宫廷贵族为目的,剧中人物都是宫廷人物,讲究庄
严高雅和诗句的工整.当君主政体和宫廷制度被法国大革命一扫而光之后,古典主义悲剧也
不复存在.人类精神文化的兴盛与衰落,都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找到原因和根据.
"每一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今日正在酝
酿的环境一定会产生它的作品,正如过去的环境产生了过去的作品."(书第66页)
(三) 时代
丹纳所谓的时代,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状况等,这些因
素影响当时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精神的气候".丹纳首先从生物
学的立场出发,认为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着物种的繁衍和生长,在荒僻的山峰上,怪石嶙峋
的山脊上,陡峭的隘坡上,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只有坚韧的松树可以生长.寒冷降临时,
狂风不断,在冰柱高崖间,惟有松树这种坚强耐苦的树木可以巍然独存,"自然界的气候起
着清算与取消的作用,就是所谓'自然淘汰'"(书第34页).而在后天的精神生活中,也有
一种"精神的气候",它与自然气候对物种的生长起着大致相同的作用,"的确,有一种精神
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书第34页).这种"同
样的作用",就是和自然气候相同的选择和淘汰作用."必须有某种精神气候,某种才干才能
发展,否则就流产.因此,气候改变,才干的种类也随之而变,倘若气候变成相反,才干的
种类也变成相反.精神气候仿佛在各种才干中作着'选择',只允许某几类才干发展而多多
少少排斥别的."(书第35页)这种精神气候对艺术家的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是巨大的,决定着
艺术类型的此起彼伏."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企图向别方面发展的才干会发觉此
路不通,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了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
是逼他变弦易辙."(书第35页)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就会产生悲哀的艺
术.3世纪至10世纪时的欧洲,由于腐朽堕落,人口锐减,异族入侵,连年饥馑,疫疠较
多,人们丧失了勇气和希望,悲观绝望成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精神气候.苦难使群众悲伤,
而艺术家既为群众中的一分子,也必分担群众的苦难.在一个苦难的时代里,艺术家不可能
置身事外,他可能像别人一样的破产和遭受苦难,他的妻子儿女,亲朋好友也会领受同样的
灾难,这必定影响到艺术家的气质,本性快活的人不会像以前那样快活,本性抑郁的人会更
加抑郁.另一方面,艺术家在愁眉不展的人中间长大,从儿童起,日常看到的多是令人悲伤
的景象,必然会使他更加地忧郁和悲哀."艺术家从出生到死,心中都刻着这些印象,把他
因自己的苦难所受的悲伤不断加深."(书第36页)况且,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是因为他
比别人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惯于辨别事物的本质.在悲伤的时代里,他在事物中看到的
只能是悲伤.再加上艺术家本有的夸张本能和过度的幻想,他还会把悲伤推向极端."特征
印在艺术家心上,艺术家又把特征印在作品上,以致他所看所描绘的事物,往往比当时别人
所看到所描绘的色调更阴暗."(书第37页)况且,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也不是孤立的,受到同
时代人的影响和协助,在悲伤的时代里,人们只体验到痛苦的感情,而他们所给艺术家的启
示,也只能是这种悲伤和痛苦,艺术家要表现幸福,反映欢乐的感情,便会孤独无助,也就
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而且在一个悲伤的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只表现悲伤的情感,才能引起
读者的共鸣.所有这些都规定着作家的创作倾向,使之符合整个时代的"精神的气候".
在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中,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
天的推动力量,正是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的发展
及其走向.丹纳关于构成精神文化三要素的理论明显受到前人的诸多影响.18世纪前期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主张以人类社会和客观环境去探讨决定政治法律的因素;19世纪初法国
女作家史达尔夫人认为风俗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自然环境与时代
精神决定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产物.而在丹纳这里,关于文学艺
3
术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发展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划分虽然有
些含糊不清,但基本覆盖了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初步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外部世
界的复杂关系.

阅读全文

与艺术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嬗变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