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文学艺术形式
文学艺术形式 要谈文学艺术。在这里,文学艺术主要谈文学、音乐和美术三个门类。 文学自身是很难产业化的,它必须依托出版产业和艺术产业。之所以在这里专门谈文学,那是因为文学是所有艺术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所有艺术的母体。文学具有非常强的向其他艺术门类幅射与渗透的能力,可以为艺术产业提供重要的文本资源。比如小说家梅帅元同时是广西最优秀的剧作家和策划人,他不仅以剧作家的身份获得了中国戏剧界最重要的诸种奖项,而且以策划制作人的身份策划制作了影响巨大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东西作为广西三剑客之一,不仅小说荣获鲁迅文学奖,而且是前面提到的近年来广西最有影响的三部电视连续剧的原作者和编剧人。另外两位剑客鬼子和李冯也成为张艺谋电影《幸福时光》、《英雄》、《十面埋伏》的编剧。小说家凡一平则是近年来影响很大的两部中国电影《寻枪》和《理发师》的原作者和编剧。小说家蓝怀昌、散文家潘琦也是广西诸首获得全国音乐奖的歌曲的歌词作者。基于文学的基础性、幅射力和渗透力,大力发展广西文学必然能够拉动广西文艺产业的整体提升。广西文学近年来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有目共睹,如今外省文学界提到文坛桂军确实刮目相看。文坛桂军有几个亮点是得到全国文学界高度推崇的。一是以三剑客为代表的广西小说家群体,除三剑客外,凡一平、黄佩华、沈东子、林白、杨映川、黄咏梅、蒋锦璐、纪尘、李约热、朱山坡、陈大明(橙子)、光盘都很有实力,是被中国文坛看好的青年小说家。二是广西有一个口碑极好、影响很大的文学批评刊物《南方文坛》,这个刊物不仅集聚了一批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是公认的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而且也为推出广西的作家艺术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还带动甚至培养了一批广西的评论家。顺便说一句,文艺批评家不仅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样有重要意义。目前,活跃在广西文化批评前沿、从事文化研究的,恰恰是一批文艺评论家。此外,《南方文坛》广泛的人脉关系为广西师大出版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作者资源,与广西师大出版社形成了优势互补。 广西有丰富的音乐资源,也有一批非常有实力、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作曲家和作词家。但广西音乐的产业化程度确实不高,广西的音像制品出版乏善可陈。不过,音乐是最容易进行国际交流和沟通的艺术门类。广西音乐除了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影响外,还可以树立国际化的目标。目前,广西音乐界倾力打造的“尼的亚”品牌、广西的侗族大歌、龙州天琴以及原来就享有盛名的刘三姐山歌都是非常具有实力的民族音乐产品,如何对它们进行新的创作、新的包装,使之与中国传统主流音乐元素、国际音乐元素进行有机的整合,是广西音乐界走出国门的重要途径。 美术创作是非常容易与市场结合的,但如果没有文化品格的提升就容易导致经济价值的贬值。广西现在正在全力打造漓江画派,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思路。但艺术同时也非常强调个性价值。而且,艺术家、艺术理论、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艺术流派、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诸种因素需要一个有机的整合。因为桂林旅游的发达,20世纪80年代桂林画店曾在中国旅游界名震一时,几乎垄断了中国旅游工艺品的经营模式,中国山水画也借旅游业倾销国际市场,遗憾的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也因为诚信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最后桂林的画店市场走向萎缩。这里确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借鉴。 第五谈谈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按其功能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按其研究对象可以分为本土类型研究和普适类型研究。长期以来,学术界有重视基础研究、普适研究的倾向,应用研究和本土研究相对受到忽略。目前,由于评价机制的变化,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总的说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必须重视,本土类型研究也应该和普适类型研究沟通。广西的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缺陷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缺乏沟通并且还互相不以为然,本土类型研究和普适类型研究也是如此。其实,这两种二元构成并非是单纯的对立关系,也是统一关系。这里没有必要讲太多的大道理,不妨讨论一些具体问题。 与文学情况相类似,社会科学研究本身是很难产业化的。但必须看到,真正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为传媒产业、旅游产业提供巨大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可以为传媒产业和旅游产业提供科学的引导、思想的动力。从根本上说,广西的传媒产业和旅游产业之所以难以突破,原因正是因为广西社会科学研究整体实力的薄弱,而广西传媒产业和旅游产业未来的突破也有赖于广西社会科学研究整体实力的上升。举一些例子,近年来传媒界、学术界有一些特别受关注的人物,如费孝通,他曾经在广西大瑶山地区做过很有价值的研究调查,这两年因为费孝通的去世全国媒介对他关注甚大,但广西相对过于沉默,这正与广西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人才有关。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巴金身上,巴金抗日战争时期在桂林生活过一段时间,写过不少桂林题材的作品,还在桂林从事了很有价值的图书出版工作,巴金去世举世瞩目,但同样因为广西缺乏巴金研究的学者,不能对巴金在桂林的情况提供深入扎实、丰富多彩的研究成果,因此,广西的传媒在这方面的声音是不够有力的。这两个现象,表面上看是广西传媒作为不大,从深层看,却是因为广西学术研究力量单薄所致。 目前,广西社会科学研究有一些领域是很值得做的。比如广西历史人物研究。石涛、陈宏谋、马君武、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黄旭初、雷沛鸿、王力、梁宗岱、梁羽生等等。为什么说这些人物值得研究?因为这些人物都是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人物,研究这些人物的成果如果真有价值,就可能产生国际影响,此其一;这些人物都是某个学科领域的大师,对这些人物的深入扎实的研究可能带动整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比如,石涛是中国画最重要的理论家,对石涛的研究同时解决的也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前沿课题,此其二;文化非常强调承传,这些人物产生于广西本土,对他们的研究对广西文化发展有着直接的承传意义。比如,石涛研究直接可以为广西的漓江画派“输血”,雷沛鸿研究可以直接为广西今天的教育事业提供具有本土意义的经验。此其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的研究是最感性、最容易为大众接受的,因此,历史人物的研究既可能为影视创作服务、为图书出版提供原料,同时也能够为广西的旅游产业提供“卖点”,帮助盘活广西的人文景观资源。又比如广西的一些家族或政治经济集团,像陈宏谋家族、像陆荣廷的旧桂系集团以及李白黄为代表的新桂系集团,这都是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陈宏谋家族五代连科,其中还出了一个三元及第的状元,对陈宏谋家族的研究无疑对家族教育有重大意义,陆荣廷为代表的旧桂系集团和李宗仁为代表的新桂系集团长期被负面评价,今天研究它们不是为了做历史翻案文章,而是对这样两个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集团做客观深入的研究,以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并且,可以想见,这些研究同样会对广西的传媒产业和旅游产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还比如对广西的近现代历史研究,广西的近现代历史是很值得研究的,因为近现代的广西在中国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其在全国格局中的地位是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的广西意欲提升自己在全国的地位,研究一下前代的历史、前人的做法将收益巨大。 总结笔者对建设文化广西、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基本看法,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国际视野,广西的文化建设应该有明确的国际视野、国际眼光,文艺创作、社会科学研究应该立志使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果能在国际同行中占据领先地位,影视创作和图书出版要考虑国际市场,教育既要引进国际教育资源,也要开拓海外教育市场。二是系统意识,意识到文化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门类复杂的系统,不能仅仅从局部立场看问题,要顾全大局,比如文学创作和社会科学研究尽管产业化程度不明显,但我们要充分看到它是作为产业化的基础、作为产业化的前提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文化建设虽然要充分重视文化产业一翼,但绝不能忽视文化事业一翼,要充分意识到两者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也需要从事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或者学者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积累、跨学科的学科意识。三是超越意识,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产业领域,我们不能仅仅盯着传统的文化产业做文章,要意识到文化产业巨大的渗透力、幅射力甚至扩张力,要学会跳出文化产业看文化问题。比如房地产业也许不属于文化产业,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房地产业中文化的份量,意识到文化的提升才是房地产业最大效益的提升。又比如餐饮业同样不属于文化产业,但我们必须看到,随着餐饮业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在餐饮业中占据了重要比重。其他如软件业与文化的关系,与创意的关系更不需要笔者饶舌。
⑵ 什么叫文化艺术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
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造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成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形象性与审美性是艺术作品最突出的特征。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自由创照能力的体现,它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全体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推动历史的前进。可陶冶人的情操与性情。
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⑶ 什么是文学艺术形式
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是语言艺术,广义的艺术概念包括文学在内。
文学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推动人的思维和语言发展,导致手的完善,使文学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原始人在协同劳动中伴随劳动的节奏发出的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和诗歌。旧石器时代晚期洞壁绘画描绘狂奔的野猪、猛犸象和鹿群,中石器时代的岩画表现手持弓箭追猎山羊的人群,都说明原始艺术是直接来自生产劳动,是这些活动在艺术上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对于文学艺术的需要,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生活,成为最易被人们接受、影响面最广的社会意识形式。进步的文学艺术,对于教育人、改造人、推动历史前进起着重要作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是该时代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文学艺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和科学影响着文学艺术并作为思想内容包含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由于文学艺术能够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常常被用作传播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作者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认识、反映和评价生活,文学艺术作品也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必然带有阶级的色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成员,由于具有某种相近的生活条件,共同的民族心理,也会有一些共同的美感和艺术爱好。文学艺术的发展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同时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文学艺术的繁盛时期不一定是社会经济的繁盛时期。
⑷ 艺术形式是什么意思
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内容离不开艺术形式,同时艺术形式也离不开艺术内容。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⑸ 文学艺术形式有哪些
文学艺术形式有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民间传说。具体介绍如下: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3、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4、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
5、民间传说。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中知名的人物。
艺术形式主要分类
由于艺术形式分类的原则和角度不同,大致可以分为:
第一种:以艺术形象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时空艺术:戏剧、影视、舞蹈。
第二种: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可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盆景,餐饮;视听艺术:戏剧、影视。
第三种: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书法;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电影。
第四种: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作品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静态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
⑹ 文化艺术是什么意思
文化艺术是指用语言、声音、文字、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电影、电视、舞蹈等各种艺术表现方式体现出智慧群族的文化特性。
1、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2、艺术: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文化艺术可以指用语言、声音、文字、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等各种艺术表现方式体现出智慧群族的文化特性。
(6)文化艺术形式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1、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2、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3、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4、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它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一个褒义概念。
⑺ 艺术形式是什么意思
艺术形式就是你所表达的这个艺术品的中心思想或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你只需要在那里添上你画的什么或者是你画的画的主题。
⑻ “文化艺术”是指哪些谢谢!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⑼ 什么是文化艺术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⑽ 文化艺术什么意思
其实,文艺跟社会科学都是以一定经济作为基础的社会上层建筑,都是源于经济发展,也都作用于经济发展~~~~
比如,文艺复兴啊~~~就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要求把人们从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解放人性,人们开始学习科学知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自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文艺复兴时期也涌现了很多的艺术家,诗人,作家,科学家这些~~~
文艺是比较具象的一种思维的表现形式,比如,人们用文章,书画来表现他们的新思想,很直观;而社会科学,则是抽象的思维表现形式,主要是对人类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的东西是平时感觉摸不到的,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又是实实在在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
鲁迅曾经以“杭育杭育”诠释文学的起源,当然鲁迅先生并没有把这“杭育杭育”作为真正的文学作品,但“杭育杭育”似乎并不能称为文学,否则文学的概念似乎就陷于宽泛,陷于普罗大众化了。毕竟“杭育杭育”并不能揭示文学的本质属性,而且也仅仅是一种人类不自觉的对语言的运用而已。
文学的产生似乎应该产生于人对于自身的认识,个人觉得与其说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如说是在能够反观自身的神秘存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文学在最初的时候,更应该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味。这也适合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观照的基本定义。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极为讨厌课堂上讲授的系统分析法,毕竟这种方法没有揭示文学自身的本质特征。仅仅其中关于审美观照的一点还值得思考。
如果仅仅认识到文学作为劳动的产物,文学的生命力就不存在了。因为对于物质的生产,艺术是没有起到任何直接作用的。只有当人类在反观自身存在时,产生了对这个世界的神秘感受,发出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的疑问,或者我是怎么来的等等,文学就产生了。最初的“杭育杭育”也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最无意识的运用而已。
从科学于文学(艺术)的对照中,我们似乎也能得到一个认识:科学和艺术分属于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基于生存需要的,一个则是基于享受需要的。两种需要以前者为基础,只有当前者获得满足之后,后者才会发挥作用。不同的人对两者的需要层次不一样,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世界方面的差别。
但从我们现时中却发现,目前人们似乎已经不再热衷于艺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相对的,这个富裕也和周围的人比较得出的)。因此,尽管国人在智商方面非常出色,但已经缺乏足够的艺术想象力,这直接进一步恶化了物质带来的恶果。当物质足够富裕的时候,艺术气质的缺乏导致了精神世界的空虚。
因此,只有把文学艺术的起源定位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会精神空虚的现实。
文学与艺术的区别
作者: 才子盼佳人 联系作者
孟子曾说过五百年必有圣人出现。孟子总结的是孟子以前的社会历史经验,孟子以前,伏羲、女娲、炎帝、黄帝、仓颉、尧、舜、禹、文王、周公、老子、孔子,那确实是一个圣贤辈出、星汉灿烂的历史时期。
正是有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才缔造了世界人类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
孟子说过那句话之后,很不幸,孟子以后的两千年间,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圣人。
这是汉代以后形成的文化框架与社会政治制度造成的。
读孔子留下的书,说孔子说过的话,思想上必尊孔孟,言行上不许越轨,两千年间,千万文人,一个腔调,就是孔腔孔调,儒腔儒调,否则就是不尊孔,就是冒犯圣人。
汉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学而优则仕和唐代创造的科举制度,又对文人诱之以利。两千年间的文人全成了动物园中笼子中的动物,喂之以食,束之以笼,驯而化之,去其本性,使之忘记本性,忘掉了文人本来应该有的面目,忘掉了文人本来应该担当的责任与使命。
两千年可不是个短日子,若不是中间有佛教西来,有道家变身为宗教性的道教,中国人在精神旅途上早就饿死在了路上。
中国必须再度产生圣人,再开创一个圣人辈出的历史时期。这是复兴汉文化的基石。否则,当代人文界叫唤的复兴汉文化,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等等,就只是空叫唤,就只是做梦。
像我们经常讲的要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批判与扬弃一样,我们同样需要对“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化传统进行批判与扬弃。两千年间的文化正好是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该革除的一定要革除,该洗涤的一定要洗涤,该继承的一定要继承。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优秀文化遗产,什么是封建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提倡恢复汉文化,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但决不能打着这一旗号继承封建文化的糟粕。
复兴汉文化,需要在文化上实现与孔子历史时期的直接对接,在文化上实现与远古圣贤文化时期的直接对接。就是说需要跳过、摔开整个封建历史时期,跳过这不出圣人的漫长的两千年的历史岁月,与奠定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远古历史时期的文化实现对接。
不需讳言,那是奴隶社会时期,甚至更远古,是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原始社会历史时期与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早已经死亡,不会在对现实社会制度造成影响与渗透。不会像我们审视封建历史时期的文化时一样,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阴影总还在试图侵入我们的现代社会机体。
西方文艺复兴有过一个复兴对象,即复兴传统中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文艺,他们选择了古老的希腊文明,古老,模糊,有再创造的可能。历史证明了他们在选择上的正确性。
重开中华文化盛世,这已是国家与民族的人心所向,是民族精神的渴望,谁也不可能阻挡。
向往中国也有一次文艺复兴,希望也以文艺复兴的形式,实现再创中华文化盛世的目标,也是“五四”以来文化上只破不立,破后必立的历史发展规律。
我们选择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作为复兴对象?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两千年来人们公认的三大文化高峰。准确地讲是三大文学高峰。文学与文化,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我们今天更要强调它的区别之处。文学属于文化,但只是文化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文学的兴衰不能代表整体文化的兴衰。
有这样一种解释,远古时候,有一块石头,石头上有字迹或刻画之痕,后来字迹模糊了,被风蚀掉了,没有人知道石头的价值了。再后来,石头旁边长出了花草,花草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吸引了人们的着眼点即审美点,造成了人类审美价值及观念的转移,使石头成了陪衬,甚至被遮盖。石头是文化,是文化的主体。文学是花草,是旁出部分、边缘部分、后出部分。文学的过分繁荣会遮盖文化主体,会遮盖文化的本来面目与价值。
思想,哲学,文化,三位一体。文化是对思想与哲学的文而化之。思想与哲学离不开文化,也不存在完全脱离思想与哲学的文化。漂离思想与哲学的那一部分文化,表现为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艺术对于文化主体来说,是漂离部分,旁出部分,溢出部分,边缘部分。
我们需要对2000年以来,孔子以后,中华民族不发展哲学思想文化,只畸形地发展文化的漂离与旁出的那部分文学这一现象给以深刻反省。我们需要适当地铲除文学与文人。铲除文学,为突出文化主体。铲除掉非文化意义上的文学,缺少文化含量与品质的文学。这类文学正是产生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滥溢于明清,末流于当代。铲除文人,就是铲除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他们之中相当一大部分人根本上缺少文化素养,根本不懂得文化的真实含义。他们同他们写作的作品,是文化的旁出者,是文化的私生子,是非文化意义上的花草的产生地。要做文人,就做远古文人,恢复远古文人的本来面目,本来责任担当。否则皆在铲除之列,屈原、李白,杜甫在铲除之列,罗贯中,曹雪芹等等在铲除之列,当代所谓文人全在铲除之列。
即使认为我们的文艺复兴只是文学艺术的复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也由于历史距离较近,过于清晰,其艺术成就过于完整,不再具有再创造的可能。况且我们需要的是汉文化整体上的复兴,文化的复兴,同时是思想和哲学上的复兴。从后者着眼,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汉代文化唐代文化宋代文化,都从根本处欠缺用来复兴的基础。
复兴汉文化,选择出一个复兴对应**,我选择周代或商代,更倾向商代。商代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和神秘的甲骨文化。青铜以象胜,甲骨以《易》胜。这里的“易”,是指《易经》。有象有《易》,重象重《易》,是今天复兴商代文化的特有条件。
不选择周代文化。商文化尚祖,周文化尚天。有相信人类自己还是相信天命的区别。商文化粗犷,周文化细腻,风格上的差异显示出商文化的创生性、原生性,商文化处在创生阶段;周文化处在完成阶段。商、周文化一脉而有异。
不选择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文化哲学百家争鸣**,很适合原创思想、文化、哲学产生,但以孔子、老子为主的儒、道两家文化,已经有了影响其后2000年历史的巨大的结果。我们需要的不是重复与模仿,而是再度创造与创新。我们更需要研究老子是怎样成为老子的,孔子是怎样成为孔子的,他们学术思想源泉在哪里,是什么,惟有这样才能够再度产生圣人。我提出复兴商文化,正是看出孔子思想源头是商代。孔子身前曾经长期游历中原寻求商文化,没有寻到,退一步才研究周文化。当今商代文物大量出土,足够成为产生并形成思想哲学文化的材料和源头。况且我们提出复兴商文化,只是以商文化做一个代表,它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与文化发祥过程,实质是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创造性。
中华民族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20世纪末,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学者们以预言家的姿态向国人预言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这是什么预言?与儿童的天真幻想一样。21世纪将是什么世纪?不错,是一个文化世纪。是一个权力文化世纪,是一个文化发展受权力操纵的世纪。是一个以强权为背景为依托的文化侵略世纪。由于以强权为背景,不可能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互补,在强权背景下,只会是东方文化失语。由此可以断言,21世纪不仅不是东方文化世纪,反而是东方文化加速西化的世纪。已经过去的20世纪,20世纪之前的几个世纪,只是这场西化的序曲。21世纪与22世纪才将是全盘西化的时候。要到23世纪,东方文化才有出头之日。300年,时间很短也很长,清朝300年就是一闪过去的。时至今日,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早已结束了,结束100年了,仍有多少人多少文人多少学者多少文学作品、影视剧作品在为其延续香火似的歌功颂德。汉文化被同化到这种地步?一个民族的文化脆弱到这种地步?经历过21和22世纪之后,西方文化进入到中国的时间也将是300年500年,到那时候汉文化会是什么情景?
再创圣贤辈出**,恢复汉文化根本,才能够恢复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东方永不倒下的文化巨人的特性。这是现代中国数代文化人必须肩负的责任。
开创圣贤辈出**,与上古文明实现对接,就需要在思想哲学文化等方面跨越孔子与老子这两个圣人,跨越这两坐文化高峰。首先要敢于与他们站齐,与他们并立,有这样的胆略与勇气,有等高的学识与成就。并且要能够高于他们,才能够跨越他们。西方一代一代文化圣贤,都这么做,才创造并保持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思想哲学文化上的不断进步。中国圣人已经断代了2000年,要再出圣人,就需要付出更多更艰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