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源古艺术团在哪里

源古艺术团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4-15 18:52:58

㈠ 舞曲的种类有哪些

舞曲是舞蹈的伴奏音乐,同时也具有欣赏价值。19世纪前欧洲流行的有:小步舞、加伏特、帕萨卡里亚、夏空、萨拉班德、阿勒曼得、库朗、基格、波洛涅兹、帕凡等舞曲。19世纪后流行的有:圆舞曲、波卡以及意大利的塔兰泰拉、西班牙的鲍莱罗、匈牙利的查尔达什、波兰的玛祖卡、俄罗斯的卡玛林斯卡亚、戈帕克、拉丁美洲的探戈、伦巴、桑巴和我国的秧歌舞曲。
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由于时代、

民族特点和功能、用途的不一而有多种类型。一般舞曲

都具有特性鲜明的节奏。不少舞曲(特别是民间舞曲)

还要求由某些特殊的乐器或唱法演奏和演唱。在舞曲里,

某种典型的节奏型贯串始终。这种典型的节奏型,正是

区别各种舞曲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中,舞蹈与音乐、诗歌是结为一体的,由

于物质生产条件和艺术水平的低下,音乐十分简单(多

为原始的歌唱或打击乐器的敲打)。在西方,舞蹈于古

希腊首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中世纪早期,由于

教会的激烈反对,舞蹈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力。1300年

左右,在音乐理论家若阿内斯·德格罗谢奥所撰写的论

文中,始有关于舞曲斯丹蒂佩斯(一种吟唱诗人所唱的

舞蹈歌曲)和杜克梯亚(一种只奏不唱的舞蹈乐曲)的

记载。在13世纪后期的经文歌中,又有舞曲旋律出现在

男高音声部中的情况。

西方的舞蹈音乐于15世纪进入它的第1个繁荣期,这

是由于当时的欧洲宫廷热衷于此的缘故。到16世纪,在

琉特和键盘合奏音乐中,出现了包括前舞、后舞两首速

度不同的舞曲所组成的成对舞曲(如意大利的帕萨梅佐

-萨尔塔雷洛、英国的帕凡-加亚尔德等)。与此同时,

德国的阿勒芒德、法国的库朗特、西班牙的萨拉班德和

意大利或英国的吉格开始跃升为重要的舞曲体裁,并在

17世纪中叶由前、后舞的对比原则,发展成为由4首舞曲

组合而成的“古典组曲”。这一时期,一批来自法国民

间的舞曲(布雷、帕斯皮耶、里戈东等),在法国宫廷

里得到了艺术加工。其中最重要的为小步舞曲。

18 世纪是小步舞曲流行的时代,也是苏格兰舞曲、

连德勒舞曲等在维也纳得到重要发展的时代。19世纪盛

极一时、雄踞社交舞曲主导地位的圆舞曲,就是从连德

勒舞曲发展演变而来的。19世纪30~50 年代,马祖卡、

波尔卡、加洛普、波洛奈兹等舞曲在欧洲得到广泛流传。

民族乐派兴起后,又有许多民族舞曲体裁被作曲家们所

发掘和重视。其中,西班牙的塞吉迪亚、霍塔、凡丹戈

等为人们所普遍瞩目,并被专业音乐家所运用。进入20

世纪后,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少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探

戈、伦巴、桑巴、康加、狐步舞曲、一步舞曲、查尔斯

顿等),又在世界许多国家风行。

舞曲的种类繁多,有各种分类方法。现按古典舞曲、

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分类,主要体裁有:

古典舞曲 流行于16、17世纪的舞曲,到了17、18

世纪时,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为纯器乐曲。最常见的有:

阿勒芒德 意为“日耳曼的”。起源于德国。速度

适中地缓慢。4拍子,常起于第4拍的弱部。旋律流畅而

多装饰,采取平均的节奏,织体倾向于主调化。常用作

古典组曲的第1乐章,近似前奏曲。

库朗特 有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两种:法国式库朗特

的速度适中地快,3拍子,常从第3拍的弱部开始,含有

一长一短的附点节奏,在每 1段落的结尾中,常把3/2拍

子和6/4拍子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优

势,织体比较复调化;意大利式库朗特速度较快,3拍子

(3/8或3/4),旋律流动,有如奔跑(“库朗特”有“跑”的

意思)。两种库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2乐章。

萨拉班德 16世纪初由东方传入西班牙,原是一种

有色情动作的舞蹈。16世纪末传入法国后逐渐变得庄重

缓慢。3拍子,第2拍常为长音符。旋律富于装饰,用主

调织体写成。常用于古典组曲的第 3乐章。17、18世纪

的声乐曲亦常采用萨拉班德的体裁,G.F.亨德尔的歌剧

《里纳尔多》中的《让我痛哭吧》就是着名的曲例。

吉格 起源于意大利,一说起源于英国。速度很快。

3/8、6/8或12/8拍子。富有欢快活跃的情趣。常用模仿复调

㈡ 安徽的古村除了宏村西递还有哪里值得一去

提起安徽旅游,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黄山风景区,对应的黄山市有很多美丽的古村落,名气最大的当属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西递和宏村。

曾经在宏村住了四天,发现旁边还有几座迷人的古村,不过未经深度开发,因此游客不是很多。


旅游攻略:黄山风景区、黄山北站等地乘坐专线巴士到达宏村风景区之后,打车或乘坐当地的三轮车前往。

㈢ 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的现况

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的现况很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是一所团校合一的公办小学,隶属于南京广电局。

南京小红花艺术团于1957年创办,是全国首创的集文化、艺术教育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少儿艺术学校。

经过几十年的打造,将学校打造成了南京的文化、教育名片。

2018年是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创办60周年,在周年庆上,艺术团与来自五大洲的五个国家的学校和机构达成了深度合作的共识。此次合作意义重大,能让中西文化更好地交融,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并相互学习教学理念,借鉴办学经验,给少年儿童更先进更科学的培养。

㈣ 柬埔寨宫廷舞蹈有哪些历史

柬埔寨的宫廷舞蹈也称为高棉古典舞,不仅具有象征作用,而且体现了柬埔寨优雅的传统价值观。在柬埔寨古代,柬埔寨的艺术文化与传入的宗教有密切的关系。柬埔寨的宗教信仰要追溯到国家成立以前,柬埔寨的原始居民信奉拜物教和精灵崇拜,崇拜对象既包括河流、大山,也包括鸟、兽。大约在公元1世纪,古老的印度文化传入柬埔寨最早的扶南王朝,柬埔寨在原有土着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印度文化,因此当地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尤其是印度传入的婆罗门教。公元6世纪后的真腊王朝时期,柬埔寨已经成了东南亚佛教的中心,在这个造就了吴哥灿烂文化的时期,婆罗门教与大乘佛教互相交替,都非常兴盛。在阁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国王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兴建了大量庙宇,重修了吴哥城,可见当时人们对佛教的崇拜和信仰。在柬埔寨的舞蹈艺术中,自然无法抹去宗教的影子,从宫廷舞蹈中就可以看出角色的演绎和姿态造型方面都是以宗教的各类形象为原型的。这些宗教信仰也奠定了高棉舞蹈文化的雏形,古典宫廷舞蹈逐渐形成。吴哥时期,高棉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舞蹈艺术繁荣,宫廷和寺庙里养了一大批舞蹈家和乐师,而舞蹈家的地位如女神般尊贵,如今在柬埔寨举世闻名的吴哥窟里仍然能看到非常多阿普萨拉女神舞姿浮雕,这些雕像体态优雅、美丽动人、栩栩如生。

柬埔寨的宫廷舞蹈来源于印度的宫廷舞,在许多印度神话中,传说有专为神仙跳舞的仙女。阿普萨拉就来源于印度神话,阿普萨拉舞是柬埔寨宫廷舞蹈的核心,是高棉人的传统舞蹈,音乐欢快,舞姿美丽动人。阿普萨拉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世纪。在吴哥,许多寺庙的墙上都雕刻着佩戴金色头饰和穿着裙子翩翩起舞的舞者。据估计,12世纪,柬埔寨宫廷里约有3000名阿普萨拉舞蹈演员,她们用无声的动作和手势讲故事,她们微微一笑,从不开口。柬埔寨的宫廷舞蹈有一整套表演手势,所有的舞蹈表演者都是从小经过严格训练的,舞者除了需要独具天资和美貌外,无一例外都需要有一双灵活优雅的双手。高棉古典舞蹈的训练与芭蕾舞训练一样,它需要多年的实践和基础的训练。高棉古典舞蹈与观众的交流方式是复杂的,手臂和手的位置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例如,表示笑或飞行的手势,这些手势不同方式的运用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角色。除了手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外,华丽的服饰也能具体地体现意义。高棉古典舞一直与宫廷密切联系,在加冕、婚礼、葬礼等传统的皇家仪式上演出。历史悠久的宫廷舞蹈不仅是柬埔寨的艺术瑰宝,也是全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璀璨明珠。

柬埔寨王室一向重视文化艺术,19世纪,安东王继位后,复兴了当时濒于消亡的宫廷舞,并对它进行了改革,在原有的神圣、端庄的基础上,消减了僵硬的部分,突出了柔软和纤巧,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柬埔寨古典舞更柔美优雅。后来的西哈努克亲王家族也对宫廷舞蹈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哈努克亲王从小就生活在宫廷之外的乡村,他一直都非常热爱艺术,在他的生活中也少不了对音乐、舞蹈、萨克斯和电影的学习,他还是一名出色的作曲家、摄影家。西哈努克的母亲尼亚里丽王后和大女儿黛维公主都曾担任过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团团长,西哈努克的母亲西索瓦·哥沙曼·尼亚里丽是柬埔寨宫廷舞蹈发展中一个重要人物,19世纪中叶,她支持高棉艺术和舞蹈的发展,20世纪中期,她不仅促成了高棉传统舞蹈研究的复苏和发展,而且还帮助宫廷舞蹈推广和宣传。西哈努克亲王的大女儿帕花·黛维公主对古典舞蹈表演具有极高的造诣,她在剧团中常常扮演仙女、王后和公主等重要的角色,她的舞姿优美动人,在手势和眼神上的细腻传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戴维公主还是王家芭蕾舞团的舞蹈编导,数十年来也一直为王室管理芭蕾舞团,公主的母亲是着名的芭蕾舞演员甘霍,公主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国王西哈莫尼从小聪颖好学,不仅与姐姐学习柬埔寨的宫廷舞蹈,还将宫廷舞蹈与法国芭蕾结合起来。西哈努克亲王家族不仅在宫廷舞蹈的修复上作出了努力,还不断地向世界展示这门有魅力的艺术。柬埔寨历来与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在1957年,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西哈努克亲王带着柬埔寨皇家芭蕾舞蹈团73人到中国演出,西哈努克特地让“柬埔寨的明珠”,当时年仅14岁的帕花·戴维公主和她的弟弟卡朋王子表演,这次访问表演了柬埔寨传统的《仙女舞》、《扇舞》、《雄鸡舞》以及神话传说《黑猴与白猴的战斗》等作品,当时中国文艺界还对戴维公主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1960年,西哈努克亲王再次带着皇家芭蕾舞团15名演员到中国访问,1963年又带着舞团30人到中国,包括他的女儿戴维公主,舞团表演了《仙女舞》、《神仙欢乐舞》等经典作品,西哈努克亲王家族为保护和发展柬埔寨的舞蹈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团多次访问世界各国,为世界人民表演,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向世界展示了柬埔寨璀璨的艺术瑰宝。

柬埔寨保留至今的传统宫廷舞剧目有《百花园中的仙女舞》、《祝福舞》、《扇舞》、《蝴蝶舞》、《剑舞》等,而在舞蹈剧中的宫廷舞还有《罗摩衍那》、《黑猴与白猴的战斗》、《伯雷阿·金纳凤的神话》、《雷木·爱索与莫尼·麦卡拉舞》等。柬埔寨的许多宫廷舞蹈也来源于戏剧史诗,如《摩诃娑罗多》。这是在公元4世纪时形成的古印度大型叙事诗,其中包括克里希纳神的故事《哈里万夏》和印度教的经典故事《巴嘎道吉塔》等,它们都被称为印度教神话的源头,这一史诗描述的不是普通的王室内部斗争,而是显着对立的两类统治者间的斗争,以不断抗争恶势力,谴责恶势力对人民的伤害,坚持为正义力量战争到底为内容,表达人民希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是暴君统一天下的愤怒情感,这部作品以各种艺术形式传播至东南亚,同时也对当地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柬埔寨宫廷舞蹈的伴奏乐器以黄铜面锣、木琴和银铃为主,以弦乐和五声音阶的芦笛为辅,其中弦乐大众性强,芦笛乐是宫廷舞蹈的重要乐曲之一。聪颖的柬埔寨人民用不同的乐曲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这些乐曲会在不同的节日中使用,如节奏欢快、活泼的乐曲适合在欢乐的节日中使用,而节奏平缓、悲凉的乐曲适合在痛苦的场景中使用。

㈤ 全国各地的剧有什么,是什么名字比如;越剧起源谁,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有什么好看之处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审美习惯、表达方式、方言不同等许多条件,中国戏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这就是众多的戏曲剧种。 “五大剧种”: 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 据统计,中国现存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 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

序号 省份 曲目
1 北京市 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2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3 山西省 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4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5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6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7 黑龙江省 龙江剧
8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9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10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11 新疆 新疆曲子戏
12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13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14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15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16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17 江西省 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1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19 台湾省 歌仔戏
20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21 广西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22 海南省 琼剧 临剧
23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24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25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26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27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28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29 西藏自治区 藏戏

中国戏曲剧种介绍

【京剧】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从产生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

清代干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1790年安徽着名艺人高朗亭率领有名的徽戏“三庆班”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此时,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渐冷落下来。约于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 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溶化了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又名“京调”。

185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着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京剧艺术比其它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在舞台表演上富于鲜明的舞蹈性和强烈的节奏感。

一百多年来,京剧着名演员先后辈出,特别是不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形成不同风格的流派,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京剧艺术的珍贵财富。

解放后,京剧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并成功地演出了许多现代题材剧目,为京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京剧艺术代表团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轰动了世界艺坛。

【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与选氏同时的剧作家梁辰鱼专为昆山腔编写了《浣纱记》一剧,演出后轰动江南,并迅速流行全国。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繁荣,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的剧种。至干隆时期,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所掠夺,内容趋向宫廷化,以致脱离人民群众而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昆曲在剧本.唱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贯》,轰动全国。1957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又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经许多艺人的努力,将昆曲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戏较多,表现风棚U健豪放;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缠绵。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

【评剧】

评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成兆才是早期评剧的着名演员和剧作家。他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一百余种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 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初名“直隶梆子”,后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渊源于陕西秦腔的梆子系统。大约在清代中叶以后,由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极一时。后来梆子和皮黄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艺术上日趋完整。北京的直隶梆子吸收皮黄精华之后,又称“京梆子”。辛亥革命后,许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员不断涌现,给梆子剧种带来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乐发生了较大变化。
河北梆子流行时,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刚劲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等板式,还有近百支用于舞台伴奏的曲牌。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梆子在河北一带农村得到广泛发展。但在国民党统治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则日渐衰落。解放后,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对过分喧噪的锣鼓、梆子进行了革新,创造了新的唱腔,使其在慷慨雄壮之中兼有柔和悦耳、优美动听的特色。

【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河北省地方剧种之一。约产生于明朝末年。它长期流传在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朴实、激越、刚健,有头板、二板、安板、起板、拨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流行地区以河北保定为中心,分东路(高阳、安新一带)、西路(保定西部地区)、南路(石家庄一带)。各路唱腔无甚大区别,只是落腔有所不同。老调表演形式完整,行当齐全,传统剧目较为丰富。《潘杨讼》是较有影响的剧目,已拍摄成戏曲影片。

【丝弦戏】

丝弦戏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调”的一个支脉,古名叫“弦索腔”。丝弦戏原来没有女演员,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点。丝弦的伴奏乐器,长期沿用两把柳琴与两把三弦,清咸丰年间,因与老调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乐器改用了老调的中音板胡,其它乐器也有增减。在发展过程中,又受昆曲、河北梆子、京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山西部分地区。丝弦的唱腔既高亢又宛转,以板腔为主,分越调与管调两个系统,又各有多种板式。解放前夕,丝弦仅存一两个专业班社。解放后,丝弦有了较大发展,并有女演员参加演出,丝弦的优秀传统剧目《空印盒》曾搬上了银幕。

【平调】

平调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冀南武安县一带,也 称“武安平调”。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汲取了豫j[淮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成。

平调属于“梆子戢”,行当齐全,善演历史戏。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 较完整,旋律优美,长于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个板头。音乐伴奏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百余个。从前,伴奏乐器主要有二弦,轧琴等;;解放后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特点。其代表性剧目有《三进帐》、《铡陈士美》、《金钟记》等。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征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前辈艺人的发展创造,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后来逐渐被四胡所代替。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是解放后在单弦等曲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剧种。单弦是北京广泛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用第三人称说唱故事过去有时用两个以上演员化装演唱,便叫彩唱牌子曲。今天的曲剧就是脱胎于牌子曲的戏曲形式。1950年曲艺演员魏喜奎等人首先演出了《新探亲》叫做新曲艺,以后改称曲剧,陆续演出了《柳树井》、《罗汉钱》、《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等剧目。

北京曲剧的曲调种类很多,生动活泼,并且念字清楚,易于表现现代生活。

【二人台】

二人台是内蒙西部地区最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并广泛流传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一带。;最初只有两个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故名“二人台”。它是在当地小曲“丝玄坐腔”的基础上,吸收了“社火”歌舞及蒙族民歌演变而成。有近百年的历史。二人台的剧目内容多为生活小戏。二人台音乐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所采用的曲调是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来的).:音阶跳动大,滑音,装饰音多,具有悠扬、开阔、粗犷的风格。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三弦等,用“四块瓦”(竹制乐器)击打节奏.

解放前,二人台曾受反动统治的摧残。解放后在剧本,表演、音乐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演出形式和表演内容都有很大的改进。

【吉剧】

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它民间艺术和借鉴其它地方戏曲的长处,融合提炼,于1959年诞生的.流行于吉林省:
吉剧的唱腔音乐,包括“柳 调”和 “咳调”两大类,各有一套曲牌。这些曲牌是“二人转”音乐中有代表性,而且适于戏曲化的部分。它被吸收到吉剧中后,按照“板腔体”戏曲音乐的规律,形成了三节板、正板。快正板.抢板,行板、散板、流水板等多种形式。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和唢呐。吉剧的表演,继承了二人转唱,扮、舞、说,绝(手绢、扇子等绝活)等五功,并吸收了其它剧种的表演特长,而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经过整理,恢复上演的《包公赔情》和《燕青卖线》等剧,展现了吉剧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成就。

【晋剧】

晋剧又称“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后定名晋剧,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传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陕北等广大地区.晋剧是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剧、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成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逐步发展并盛行起来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而又圆润工细。经常用大没唱词来表现戏剧情节,用对唱代替对白。在板类上,主要有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以及用来表现激昂情绪的介板和表现悲痛的对白。它的每个行当各有不同唱法;唱腔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晋剧的许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发)也是很驰名的。

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一带,不少艺人曾演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为抗日战争服务。解放后,·晋剧出现了《打金枝》,《蝴蝶杯》、《刘胡兰》等许多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

【蒲剧】

蒲剧因其发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而得名、又称“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晋南群众又称之为“乱弹”。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中最古老的一个剧种。山西、河北,河南几省的梆子戏,都曾受它的影响。蒲剧是晋南人民喜爱的剧种,在豫西、陕东、·甘肃、宁夏,带也有广大群众基础。追溯源流,它是由“铙鼓杂戏”演变而来,至明嘉靖年间已基本形成,分为西路和南路:南路较文雅,细腻;西路则火爆,豪放。蒲剧的音乐高昂、强烈,音节跳动性大,调活泼,感染力很强。它的,吕腔板类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间板、滚白等多种。在表演上夸张性很强,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种特技。

解放前,这个剧种受到统治阶级的鄙视和摧残,戏班四散,艺人转业谋生,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经过挖掘整理和革新创造,蒲剧艺术得到恢复和发展。《窦娥冤》一剧曾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晋北、内蒙及冀西北一带地区。渊源于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绪年间即已盛: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寇摧残,班社解散,艺人改业,几乎濒于绝灭,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届戏曲会演才重新恢复起来。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剧相近,但音凋更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别它的“弯调(即花腔)”,唱起来千变万化,婉转动听。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夹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滚白等。北路梆子擅长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强落”的规律,但由于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听来变化多姿,绝不单调。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也叫“ 晋东南梆子”、“上党宫调”,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相传明末起源于泽州(今晋城)一带,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地区。“上党”一词,是因晋东南为古“上党郡”而得名。

上党梆子的表演,无论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犷、古朴的艺术特色。唱腔高亢、活泼,曲牌相当丰富,特别是“花腔”一类曲凋,优美动听,独具格调。除梆子腔调外,过去也兼演一部分罗罗腔,昆腔口皮黄的剧目。

【秦腔】

秦腔是西北地区主要的地方戏曲之一,它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生长起来的。周代以来,关中地区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剧种,大约于明代在陕、甘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清初,得到蓬勃发展,广泛流传到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秦腔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演变为三路: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称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称西安梆子。秦腔本来是陕西各路梆子的总称,后来习惯地指西安秦腔。它兼有各路秦腔之长处,流传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

秦腔创造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成为梆子腔(乱弹)系统中的代表剧种。现在北方几省的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在曲调上有“欢音”和“苦音”之分;在板式上主要有慢板、尖板、滚板、摇板、代板等五种,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在表演上,朴实热烈,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很浓,并有喷火,跌扑、耍髯口等多种特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一些秦腔剧团进行了戏曲改革工作,曾创作演出过《穷人恨》、《血泪仇》等现代剧目,深受抗日军民欢迎。解放后上演的《三滴血》,:赵氏孤儿》《红梅阁》等经过改编的传统剧目,展现了秦腔
艺术发展的新成就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部分地区,是由明代流入的案腔、蒲州梆子同河南当地民间戏曲结合而形成的。由于长期在农村演出,带有 浓厚的乡土气息,唱工多,口白少,长于表达多种多样的感情,表演风格朴实清新,深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现在的豫剧主要分“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个流派。豫东:凋以商丘,开封为中心,演唱用假嗓,声音高亢,多用花腔,较为活泼轻快,又称“上五音”“祥符调”和“沙河调”是其支派。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演唱用真嗓,曲凋低回婉转,尾音低落;又称“下五音”。腔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飞板、栽板、滚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瓢胡,月琴,横笛、梆子等。文武场曲牌有几百种之多。流传的传统剧目达四百余出。解放后,豫剧在演出现代剧方面曾取得很大成功,《刘胡兰》,《朝阳沟》、《李双双》、《人欢马叫》等都受到群众广泛的欢迎。豫剧现巳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

【越调】

越调,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地区。它是在元,明时期流行于民间的弦索的基础上,受到秦腔、汉剧的影响,至明末清初时形成的。

越调的音乐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伴奏乐器以四股弦为主,兼用卧笛、月琴、三弦等。过去它以善演悲剧着称,解放以来,由于音乐的革新和剧目的变化,在表演喜剧上已有可喜的成就。现在河南流行的越调分两个流派。一是南阳地区的越调,它保持着大越调的特色,唱的节奏较慢,慢板第三个字要用假嗓拉后腔,唱腔用的曲牌较多。另—是豫南,豫东的
越调,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解放以后;有了较大革新,不再用假嗓拉后腔,所唱的节奏比较快,适于表演现代人民的生活。

【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又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在民间说唱音乐——鼓子曲均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它的曲牌大多是明,清以来流行于中原的民歌,俗曲。演唱时以三弦、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伴奏;曲调委婉动听,但缠绵曲折有余,跳荡激越不足,为着适应群众新的欣赏需要,一些轻快活泼易于上口的曲牌,开始在洛阳一带的鼓子曲中演变分化出来,以踩“高跷”演“故事”的形式演唱了一些生活小戏,音乐伴奏也变为以音量较大的坠胡为主,人们称这种曲子为“小报曲子”。原有的鼓子曲仍流行于南阳一带,称为“大调曲子”这种改革是从说唱过渡为戏曲的一个重要转折,到1926年前后便正式在舞台演出。

解放后,曲剧音乐唱腔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些腔调已打破了原曲牌音乐的局限,逐渐接近板腔音乐,克服了不善大段宣叙的缺陷,。同时又对 原有的曲调加以丰富变化,从而增强了表现力。

【吕剧】

吕剧过去称为“上装洋琴”或“洋琴戏”,是在山东琴书(坐腔洋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剧种。清末,广饶县的琴书艺人时殿元、 谭秉伦等将“坐腔洋琴”里的节目化装上演,受到群众欢迎。这时,化装演 员要同时演奏乐器,后来,.伴奏和演唱分开,发展成为“洋琴戏”。它的流行地区不断扩大,逐渐遍及山东省各县市,在农村,尤为妇女群众所喜爱。

吕剧的传统剧目除部分本戏外,多系以民间传说及家庭故事为题材的小戏。吕剧的唱腔较为简单,朴实,平易近人,它的曲调主要有“四平腔”和“二板”两种,演唱时由演员根据剧情自由运用,长于抒情和表现现代生活。解放后,成立了专门机构,重点对吕剧进行了整理,研究,创作演出了《李二嫂改嫁》等具有影响的剧目。在音乐上,吸收了北方其它梆子剧种的音乐特色,创作出了一些新的曲调,充实了吕剧音乐的表现能力。吕剧已经发展成为较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黄梅戏】

黄悔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悔县的“采茶调”。“采茶调”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广泛流行,与当地民间流行的舞蹈、曲艺相结合,逐渐形成为民间小戏,安徽人称它为“黄梅调”,解放后改秤黄悔戏,
黄梅戏早期多演出“两小戏”(小丑,小旦)和“三小戏”(加上小生)。后来受“高腔”影响,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清道光以后,黄梅戏流入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曾与徽剧同台演出,深受徽剧的影响;此外,还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得到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解放后,黄梅戏发展很快,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

黄梅戏曲调丰富,共有一百多种,如“评词”,“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黄梅戏用安庆地区的语言演唱,加之唱时一律用本嗓儿,所以使人感到语言易懂,字音清晰。

㈥ 扶余满族艺术团在哪里啊

锦绣华城院内(网通东)

㈦ 中国古代民族艺术有哪四种

中国古代民族艺术有哪四种
有奖励写回答共5个回答
我什麽什也没看
TA获得超过8584个赞
聊聊关注成为第7位粉丝
传统:中华民族的“根”
春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龙头老大”,理所应当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民俗的舞台。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只有强盛民族的才能被世界接受并领一代之风骚。近年来,欧风美雨吹遍了中国的大中城市,“哈韩”“哈日”成了许多少男少女的代名词。
中国的崛起让世界为之瞩目,中国的强盛更应重新焕发国人的民族意识,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肩负着中国和世界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和纽带。民族民间文化包括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迹、文物等,也包括无形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这些几千年古老文明的载体历久弥新,仍然闪烁着璀灿的光芒。 寻找属于我们的“年味儿” 逛庙会是北京人过春节的传统习惯。庙会在北京已有数百年历史,曾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较着名且有传统的有地坛、龙潭湖、白云观、延寿寺四大庙会。今年春节期间,北京百姓除了串亲访友和逛庙会外,又新添了个好去处——北京民俗文化节。由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的北京民俗文化节在东岳庙举行,东岳庙的后罩楼被装饰成100年前的北京市井,几百件珍藏文物展示出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老店铺的生意招幌、老商行的门脸铺面、食街茶馆的装置风格,都会让百姓回到100年前的老北京。同时还可以看到国家一级文物“三官九府像”。参加文化节的“看碑赏帖”活动,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明代大书法家的道教碑和精心装裱的碑帖,还能现场参加书法笔会。此外,文化节上人们还可以购买到东岳庙独家印制的书法书籍,聆听《天尊赞》、《三宝赞》、《放焰口》等20多首东岳庙庙乐,参加踢毽子、夹包、推铁环等北京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观看中国民间的绝活“扁担戏”、“耍耗子”等。
春节期间,天津市古文化街年春节年货市场上,千余种喜庆、吉祥的民俗工艺品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民俗味、纯纯的故土情,580米长的古文化街到处洋溢着十足的年味。年货市场设在古文化街天后宫前广场,经营品种主要是年画、吊钱、剪纸、窗花、头花、空竹、对联、红纱灯、泥塑等民间手工艺品。年货市场举办期间,平均每天有近万人光顾古文化街。
石家庄春节文化庙会于农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在文化广场隆重举行。整个庙会活动分为两部分,正月初二至正月初九为文化庙会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民间特色风味小吃、民间工艺品展卖、电视文化活动展示、书画表演及现场拍卖、地方剧种、民间杂耍和优秀图书展销等内容。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五为新春文化游园活动,主要安排了春节文化游园活动、群众文艺表演、民俗文化展演、全民健身活动表演、地方剧种、曲艺表演、现代文艺节目展演、河北电视台栏目精品展演等活动。
河南省主办的首届中原文化庙会于春节期间在郑州市森林公园举行。在庙会内容安排上,不但有戏曲、曲艺、杂技等专业文艺节目,有舞龙、舞狮、高跷、盘鼓、秧歌等民间花会表演,还有民间艺人表演的摔跤、中幡、剪纸、泥人、面人、糖人、空竹等民俗表演。庙会还特意设置了鞭炮燃放区,让人们尽情地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庙会期间,公交部门开通了公交专线,以方便市民逛庙会。
今年南京夫子庙春节灯市有45万盏花灯上市,创下了新纪录。灯会以民族、民俗灯彩为载体,再现了“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盛世风采。灯会大型灯展布展在大成殿至明德堂,内设16组大、中型灯彩。灯展中以《孔子周游列国》、《腾飞金陵》等为主灯,其间点缀《沈万三与聚宝盆》、《魁星点斗》等中型灯彩。贡院街、贡院西街、美食街悬挂500盏红灯笼,文源桥、文德桥、来燕桥装扮成了“灯笼彩旗隧道”。 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从远古流传至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然而,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这些节日正在逐渐丧失魅力。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舶来的“洋节”却越过越红火,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民俗的思考,相关讨论屡见报端。
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其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包装着我们,真的被遗弃了,那我们在精神上就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漠视节日文化的衰落。
河南作为一个具有光辉历史传统和丰厚民间文化的大省,应在保护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弘扬传统节日方面率先行动,这需要政府、专家、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虽然传统节日的主人不是政府,而是普通百姓,但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作用很关键。关于传统节日的保护、宣传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挖掘各种节日文化的内涵,赋予新的元素。应该扶植传统节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应该注意文化的保护,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传统节庆形成的历史、它的发展和对这个民族起到的作用,以便知晓其精华,传承其在道德教育、伦理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有益之处。最重要的是在内容上积极引导,在传统节庆日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的、健康有益的、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
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弘扬,这是专家学者大有可为的领域。学术界应首先对需要保护和恢复的重点作出科学界定,对其民俗内涵、文化意蕴、传承由来、发展脉络等进行研究和挖掘,可以召开各类“传统节庆与文化建设”学术讨论会,为保证民族文化资源的鲜活、永恒,添加学术力量,努力寻找保持传统节日魅力的民间驱动力,强化传统节日的自身生命力。
传媒和文化类社会团体要担负起宣传教育重任。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这都需要传媒和文化社团努力思考和尝试,一步步积累经验,有效突破。通过传媒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组织,把即将消失的东西及时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细心报道、加以引导,这些都是目前应做和要赶快做的事情。在网络化时代,要学会运用多种形式,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知识宣传给年轻人。
当然,年轻人更要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一些传统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有的保存得还很好,应该回过头往后看一看,看看传统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年轻人应该知道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在每一阶段过着怎样的生活,它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最近,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民协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工作加大了力度,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入围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向社会公布,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进入了实施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节日文化在未来的岁月里,将不断创新发展、发扬光大。 传统节日也要创新 和往年一样,春节刚过,“情人节”的广告促销就已经铺天盖地袭来。相比而言,元宵节的动静就要小很多了。在抱怨年轻人“忘本”,把传统都丢光了的同时,一些民俗专家认为,针对“传统之冷”的危机,关键问题不是怎样保护,而是需要创新。
短短几年工夫,“情人节”从无人知晓到现在炒得火热,商家功不可没。他们针对年轻人追求甜蜜、浪漫的心理,在“情人节”尚早之时便开始运作,用尽各种花招吸引顾客,应景打造各式各样的巧克力、鲜花、蛋糕、项链等产品。
而元宵节的汤圆从制作到推广都没有什么“想象的空间”,商家们的灰心让元宵这种让国人提起来引以自豪的吃食,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按照传统的习俗,大年夜要在家守岁,而小年夜却要出门“热闹”。其实元宵节的市场空间比想象的要大,并非只有花灯和汤圆可以做文章。如果商家肯在元宵节的市场开拓和促销革新上多动点脑筋,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元宵节应该不会比“洋节”缺乏号召力,老百姓也能够把这个传统节日过得更加热闹开心。
我国的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串起了每一个平常的日子。过节是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只是在这个传承过程中,一些节日文化却在放任自流中被淡化和冷落了。很多人只是为过节而过节,却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到底有多少。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它包含着很多丰富的文化因素,也有很多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人们也许知道春节有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年画、守岁、爆竹、拜年等习俗,却可能不知道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守岁有“珍爱光阴”之意等等。一些传统节日因此变得索然无味,于是乎,年轻人对“洋节”感到新鲜和刺激便无可厚非了。
转自人民网:
推荐于 2018-05-05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㈧ 舞狮最早起源在哪里

关于我国舞狮的起源,有各种说法,至今尚未有定论。

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远古起源说认为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汉代起源说认为起源于汉代的“象人”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

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

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风靡流行。

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舞狮子了。

(8)源古艺术团在哪里扩展阅读:

舞狮分为北狮、南狮。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来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妙维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

㈨ 山东有哪些名胜古迹

泰安泰安太庙、济南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青岛八大关、崂山、天主教堂、烟台蓬莱阁,蓬莱蓬莱阁、三仙山、曲阜三孔。

㈩ 民间艺术团体到国外艺术交流怎样联系

过年了,民俗又火了:扭秧歌,挂花灯,贴窗花……在诸多民间艺术中,民间剪纸可算是最易让人接受的一张“喜庆贴”了。每每看到那一张张剪纸点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对剪纸的那份爱又涌上了心头……我喜欢上剪纸,最早还得从美术熏陶说起。记得从四、五岁开始,多才多艺的爸爸经常给我画小动物,寥寥几笔就能将各种小动物勾画得活灵活现,那时,爸爸在我心目中真是棒极了。后来,爸妈由于工作忙,将我送到奶奶那儿。奶奶有一双巧手,常常是随便几剪子就能将一张纸铰出不同的花样来,那泛黄的纸,失去光泽的剪刀,精致的图案,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许从那时起,我就被艺术的魅力所征服,也许正是这种家庭氛围,使我对美术有了最初的朦胧的认识。在我上高中时,偶然的一次机会,美院的朋友送给我两本关于剪纸的书。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通过这两本书,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剪纸,它那巧夺天工的表现手法彻底折服了我,于是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剪纸Fans。因为我有美术基础,学起剪纸来就如鱼得水。不过剪纸是个细致活儿,心急的人做不来,往往一件作品马上就要完工了,却因为一不小心剪断了一根线条而功败垂成,让人惋惜不已。所以要说起来,这剪纸还能修身养性呢。只有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奥妙,才能使作品顺乎自然,质朴清新,拙中见巧,粗犷处大刀阔斧,细微处行云流水。对我来说,剪纸是一种享受。双眼盯着花样,一剪一剪,像是用剪刀剪出心里的话儿,那剪刀铰纸时发出的轻微的声音像美妙的音乐,在这美妙的音乐里,可爱的动物“活”了,美丽的花“开”了……以前好动的我总坐不住,自从喜欢上剪纸后,竟然可以头也不抬地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朋友说我有点儿“痴”了。时间长了,家里人也受了我的影响。有一次,一件作品才完成一半,我放下忙别的事去了。回来后发现不知谁动了剪纸,而且将作品弄得不成样了。逼问小妹,小妹不招,妈妈倒招了,她说她试着刻了刻细微处,没想到没有掌握好轻重,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尽管心疼自己的作品被损,但看到家人也被剪纸感染,心中却充满了喜悦。我非常喜欢一首赞美剪纸的诗:蔡候造纸蔚丹竹/巧女择来绘锦图/天地风光皆展现/人间姿态尽留足/刻刀有韵勤裁入/画笔凝神细剪出/撒下仙花一朵朵/彩云飞向万家屋。我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爱这个世界,你只要热爱生活,生活总会是美好的。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剪了不少作品,主要有《踏雪寻梅》、《晴雯补裘》、《孔雀女》、《猴子捞月》、《庆十·一》、《十二生肖》、《菊》、《鹤》、《捐赠》、《秋天的童话》等,这些作品,有的被朋友要去了,有的又让我送了同事,留在手中的很少了。眼下,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要来到了,在这钻石昂贵的年代,我们不妨送朋友一幅精美的剪纸,看是不是一样可以珍藏到地老天荒……还有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剪纸吧!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庆贺。剪纸所刻画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来看看这张“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态各异,舞姿翩翩,她们的手臂上缠绕着轻盈而柔滑的丝带,正随风轻轻摆动。再看这张“松鼠摘葡萄”。只见它摇着蓬松的大尾巴,小眼睛紧盯着紫莹莹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动物给抢走了。剪纸中还有有趣的民间故事呢!这幅剪纸讲的就是“老鼠娶亲”的故事。瞧!小老鼠们抬着大花轿,新郎得意洋洋,大花猫在一旁羡慕得不得了。原来,故事是这样的:鼠爸爸想给女儿找个好女婿。鼠妈妈说太阳最棒,太阳说云最棒,云说风最棒,风说墙最棒,墙说老鼠最棒。最好,小老鼠娶到了新娘。多么精美的剪纸啊!真令人爱不释手!中国北方剪纸窗花多以单色红纸剪制而成,一次最多不超过三四张。蔚县却是以刀代剪,纸张采用极薄的粉连纸(较薄的纸,通常用来糊窗或者单宣),数十张叠起来,先用水焖湿、在中国众多的剪纸流派中,蔚县剪纸以她美丽的风韵、独特的风格而独树一帜,深受人们的喜爱,远销欧美、东南亚各国。蔚县是一个位于河北、山西交界处的小县,四面群山环拱,是一个交通不太发达的地方。大概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外界的沟通交流比较少,蔚县剪纸保持了自己特殊的风格。在众多的剪纸流派中,以黑白剪纸和彩色的单色剪纸为主流。蔚县剪纸是一种从窗户上发展起来的艺术。在河北、山西及内蒙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里,有着过年贴窗花的习俗。这种源远流长的民俗习惯,是蔚县剪纸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塞北农村的窗户和现在城市里的窗户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道路。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阅读全文

与源古艺术团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