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怎么看中国艺术与文化

怎么看中国艺术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2-09-25 10:47:38

A. 如何看待传统艺术与新潮流文化的碰撞传统艺术就该被替代掉吗

1在碰撞中融入世界
近代的中国文化一直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蹒跚而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激情碰撞,最终的结果是两种文化都会汲取对方的精华,并且充分融合,从而共同进步
2 在融合中慢慢渗透
传统文化能让外国宾客惊艳和陶醉,并通过他们使得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延续.另外一方面,碰撞、融合的过程并不是单方向的,也不是某一种文化被另外一种文化所侵蚀、改变,而是互相影响的过程,对于传统文化不能摒弃,对于外来文化也不能全盘照收,我们强调的文化的融合和协调,这种影响和改变是逐步的,慢慢渗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的形成也不断经历着碰撞、融合的过程.
3要让文化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必须“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
现代“节会”是文化碰撞、融合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可以期待的是,这样的文化交融、碰撞会让文化与艺术等变得更加多元化,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为广阔深远的发展空间.

B. 在全球化境遇中怎样看待中国文化和艺术未来

全球化的意义体验与当代中国美术

一、全球化的特征

对于全球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是经济一体化,有的认为是信息全球化,也有的认为是资本主义晚期征候,不同的定性都为文艺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背景和不同的理论思路,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家都重视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经济、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英国人JohnTomlinson在其《全球化与文化》中,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复杂的联结”,他抛开了大的定性,就全球化所带来的对人们体验模式的变化,来探讨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认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特征,而全球化指的就是快速发展、不断密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全球化尽管有许多的解释方式,但任何外在的变化,都必然最终会影响到人们的内心体验,所以从人们的内心体验来讲,全球化已经使得人们的意义体验模式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讲,其表现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精神生活来讲,全球化使得全球有共同面临的问题,使得全球所有人都有共同关心的对象;同时,由于信息的联结导致某一地方性事件迅速成为全球性的事件,全球的距离正在消失或变短,从而势必影响人类的精神体验。

(二)信息传播的快捷使得人们的精神体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层面上,全球化表现了异常的复杂性。

1、和全球化以前的精神体验相比,全球化使得人们体验中的地方性成分和全球性因素相互融合和渗透。这种渗透,使得以前以地方性体验为主的体验迅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在此以前,个人的体验主要是由地方性特征所形成,那么,全球化使得这种体验有了更多的全球性因素。JohnTomlinson将其定义为全球的“单城性现象”,即“世界在历史上,首次变成一个具有单一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世界,”)参见〔英〕约翰•汤姆林森着,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如果说,过去的文化、社会、实践可以理解为一整套地方的、相对来讲是“独立的”现象的话,那么,全球化使得世界首次成为一个“单一的地方”。

2、由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势必形成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任何的媒介,当其在传播信息的时候,都不可能是完全透明的,必然要带有媒介使用者的价值观点、文化意图甚至意识形态,向信息接受者进行不对称性交流,从而形成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化成了强势文化的代名词,这必然引起人们对本地文化的不同态度,其中有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保护本地文化的纯洁性,持有强烈的排外情绪;也有的在全球化进程中要求取消本民族的文化,在第三世界便表现为全盘西化现象,更多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意识到全球化的必然性,因而自觉地用全球化的眼光审视地方性的文化,使得地方性体验和全球性体验辨证的结合起来。

3、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发展和其现代化进程密切联系,所以,全球化的进程必然要受到现代化一些价值观念的影响,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交织在一起,探讨现代化的一些基本概念,有助于增加对全球化的理解。现代化影响了人们的基本的体验模式,其中既包括时间、空间等基本观念,也包括人们对世界的一些基本看法,更包括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理想。因而分析现代化,可以使人们对全球化的进程有清醒的意识。

二、全球化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当人们的体验模式发生变化时,美术所描绘的事物及其描绘的方式必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简言之,全球化不仅改变了美术所赖以生成意义的语境,也改变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并进而改变了美术作品的意义模式。

首先,全球化改变了美术作品的意义背景。全球化使得地方性事件迅速成为全球性事件,造成了意义背景的全面扩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某一文本或作品的可接受范围空前扩大,地方性的体验使得人们的接受只局限在具有强烈地方性特色的作品或本文,或者偏好于和自己的地方性经验相似的本文,而全球化的体验使得个人不仅深刻地意识到地方性体验的狭隘性,而且也促使他们用全球性的思维来思考地方性的美术作品,人们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比以前有明显扩大,民族的东西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世界性成分。可以说,全球化造就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创作和接受群体,从而赋予了民族的东西以世界性的意味。

其次,对于同一个美术作品来讲,全球化使得美术作品的意义空间不断发生变化。带有不同民族心理的接受者会赋予同一部作品以不同的接受内涵,因而,全球化使得美术作品或美术文本的意义空间不停地发生变化。当代接受美学对这种意义己经作了合法性论证,原来的作品概念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全球性的距离使作品的意义有了更大的可想象性空间,扩大了作品的接受内涵和意义体验。

再次,全球化的信息传播也改变了美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如果说,以前,美术作品的普遍传播是以纸张为主要媒介的,而纸张的传播方式在使得美术作品的接受中,“读”而非纯粹的“看”是美术作品的主要的接受方式,因为,在以纸张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开辟出一定的闲暇时间,在作品背景和作者生平等文字信息中了解有关作品的全面的信息,从而有足够的条件来进行意义的挖掘,意义因而有其向深度进发的可能性。但是,在全球化的信息传播中,由于信息中视像成分的全面扩大和信息的巨大的膨胀,形成了读者在面对美术作品时的茫然性和平面化。首先,全球化的信息传播形成了“图像”的爆炸性存在。由于图像的广泛存在,使得美术作品的接受者在面对美术作品时,缺少了原来纸张作品的神圣性,美术作品也有可能由某一作家的作品转变成被网络所恶搞的作品形象,这不但使得美术作品的神圣性消失,也必然使得美术向大众化与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另外,语言和图像的思维模式使得意义体验具有不同的价值度向。在全球化以前,意义的体验不但有深度模式,而且这种模式的最终指向是处理地方性事物,这是由于人们和作品体验中的事物有着切身的联系。在这样一种接受方式之中,由于作品和当下事物之间的联系,也由于对作品的接受是以处理或了解当下事物为主要价值导向的,从而必然使得人们在看某一个作品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和当下的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美术作品也因此具有着一种干预生活的现实任务。但随着全球化的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美术作品的某物不再是人们生活视野中的某物,而是来自于一个遥远空间或时间,这样事物就失去了和人们生活直接的相关性,从而使得人们有可能不再关心事情的真相,而只关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这样就有可能使得前此未被发现的美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成为美术作品的主要兴趣,表现在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上,便是娱乐成份的增强和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视。而图像的平面性和大众化又从另一个方面助长着这样一种倾向。

最后,相对于中国的美术来讲,由于全球化中信息的不对称性,中国作为全球化中的弱势文化,不仅要警惕民族保守主义,更要警惕全盘西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化便是对此一问题的回应,尽管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己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标志着这一问题已得到了根本的解决,相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可逆转和逐渐加剧,这一问题正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表现为古代文化中“向后看”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化中“向前看”的思维模式中的矛盾,中国古代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它用前人的思想来证明后人思维的合理性,这就和追求全面创新的全球化时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处理好二者的矛盾是美术理论的当务之急。用他者的眼光审视中国的地方性,是全球化时代的主要原则。

全球化浪潮使得中国美术建设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新形势,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当代美术不仅要分析全球化对人们生活的外部影响,更要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来应对新的机遇。

C. 中国艺术的文化构成,这个文化构成包括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刻和谐,而且内容广泛;更重要的是,宣扬道德的儒释道为中国人提供了行为准则和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为核心;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教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源于儒、释、道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它的具体表现。


儒、释、道共存共荣,长期主导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传承五千年,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有各各民族不同的文明、风俗、精神。我们要传承好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我也希望你能帮助我转发,点赞,多多支持我,多多关注我。如果有什么问题和请求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回复。

D.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你是怎么认识它的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它是从出生开始,也是我们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了解的过程。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以出色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最先必须确定什么叫出色的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即出色的我国中华传统文化所说是啥,包括什么关键含义。

仅有弄清楚了优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才可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所包括的繁荣富强、民主化、文明行为、和睦,随意、公平、公平、法制,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好十二个关键字的含义。

学习团中华传统文化是因为基本建设具备文明行为使用价值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全社会发展详细地领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塑造“能一日三省吾身”的“知止”观,做一个坚持不懈中华传统“坚毅有能量,壁立千仞”的人。

或许目前也有很多人没有认知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总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人民的国粹。大家每一个人都应当努力学习。

E. 你认为中国如何才能更好的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艺术

A 中国的文化实力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当代中国的艺术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表情,艺术是社会状态的寒暑表,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综合体现,是帮助国际社会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推动当代中国艺术,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成果走向世界。
近年来,中国艺术由“旧时王谢堂前燕”走向了广阔的国际舞台,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在国际交流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隐患:
首先,我们“走出去”的艺术文化产品偏重于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的传播力度、广度、深度则远远不够。国外民众常常通过三星堆、兵马俑以及中国古代经卷、书法来了解中国,而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认知却严重匮乏或者偏颇、误解。那些在西方当代主义意识下产生的扭曲领导形象、丑化中国人面貌的作品堂而皇之陈展于外国艺术殿堂。恰恰相反,不少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只能在一般画廊展示,文化的尊严被严重损伤。
其次,我们始终处于“被选择”的状态,大规模的艺术生产与消费并没有确立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艺术话语权,当今的国际艺术规则与标准仍是西方的一统天下。中国艺术品获得西方关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然而其中也充满着“被看”的危险。倘若我们不能确立中国立场,仅仅因袭临摹西方的前卫艺术,那么就会与中国文化内部深厚的传统底蕴发生断裂。
再次,目前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同时还较多地受到了盈利策略的驱使。艺术家往往被误导,似乎只要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扬名世界。艺术家对国际资源的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只能以个人名义与海外画廊或其他艺术机构合作,推向市场的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因为以上的种种不足,导致当代中国艺术被过分政治波普化,“文革”意识或“文革”产生的作品被视为主流,或者是将中国传统的元素转化为其有商业价值的标志而泛化、产业化。导致简单、平庸。甚至某些畸形表现、格调低下、哗众取宠的艺术人士得到热捧,使得世界一再“误读”中国。
B 从上述所看,建构价值标准体系是中国艺术品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十分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坚持多元、开放、创作自由的前提下,要增强对文化艺术品主动输出的甄选标准,形成健康发展和谐生成的中国当代艺术评定机制。在甄选中应当把握三个原则,即健康高尚的思想、普世的情感和高水准的艺术性。有步骤地将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价值观、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中国优秀艺术作品推向国际舞台,培养具有较强实力的中国文化走出去,逐步拓展中国艺术品的国际市场。
要加强官方机构、正规艺术品经营机构和主流媒体的互动,形成良好的艺术品输出机制。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是隶属于文化部的两大艺术机构,那里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文艺理论专家,应当充分发挥他们在当代中国艺术国际交流中的引领作用。
要让中国艺术家了解世界。要组织海外考察,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系统性研究。同时培养孕育一批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与西方接轨的艺术经纪机构,从而形成一个更具活力与竞争力的艺术体系,使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建构全球话语权的过程中得到最为有力的支撑。
要发现并培育品牌级的艺术大家。一个国家的文化复兴离不开艺术巨匠,只有在国际舞台上对一流的艺术家进行全方位推介,才能有效地树立起国家的文化形象。西班牙政府曾以重金聘请毕加索为纪念西班牙内战创作绘画,由此催生了享誉世界的名作《格尔尼卡》;英国政府曾委托亨利·摩尔担任“战时官方艺术家”,亨利·摩尔利用这一机会创作了着名的《防空洞素描》,历史性地记录了伦敦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坚忍不拔;日本政府于1937年购买并收藏了东山魁夷的画作《残照》,才使得他的艺术为社会承认,从此大放异彩;美国政府在匹兹堡为安迪·沃霍尔建了专门的博物馆,推动了波普艺术在全世界的传播。总之,一位国际艺术大师的产生离不开其祖国所给予的支持和推助,而当艺术家蜚声国际的时候又可以为他的祖国创造无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要让世界深刻地理解中国艺术,向海外有计划地翻译经典作品。这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播,还将对推进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与翻译引进西方艺术理论着作及艺术家作品的繁荣局面相比,向海外系统翻译和推介当代中国艺术理论着作及艺术家代表作品的工作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显得颇有差距。缺乏组织性,没有一个机构来统筹管理对当代中国艺术理论着作及艺术家代表作品的翻译推介工作;缺乏系统性,对外翻译工作没有长远综合的规划,对于哪些着作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理论的经典,哪些艺术作品可以代表中国艺术的最高水平缺乏相对统一标准,更没有清晰的名录;缺乏专业知识,致使高质量的译本犹如凤毛麟角,无法产生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要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挑战。在与世界的博弈与合作的过程中,当代艺术作为多重文化冲突中的重要角色,能以其独特的身份促进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认识、沟通和协调。从全球视角来看,我们正面临一次重大的变革,一个文化发现及其艺术价值重构的重要时机。我们应当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富有策略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走向未来。
C 日益强大起来的中国已经不能满足于文化艺术在世界上的简单参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就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所追求的目标。
我从事艺术创作、教学、研究30年,在梦与现实间穿越。其梦在于通过塑造中国历史杰出人物展示中国精神,建立时代丰碑,化深厚的传统为今天艺术创造的资源,融入人类文化的洪流,在国际社会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
近20年来,我在两岸三地举办艺术展,继而在日本、韩国、美国、法国、英国、联合国总部、意大利巡回做展。以《老子》《孔子》为象征的文化人系列雕塑、以《睡童》《母与子》为代表的表现人类普世情怀的作品、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群雕》表现祈求世界和平的作品,获得了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内的国际人士的赞誉。潘基文认为:“这些作品反映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表现了全人类的灵魂。”且以工整的颜体亲笔书写“上善若水”以赠。这进一步证明通过中国文化人系列塑像的艺术,获得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巡展到了世界雕塑之都罗马,《孔子》《老子》《李白》等雕塑第一次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与米开朗基罗、曼祖的作品对话,其中组雕《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经意大利文化部批准,永久收藏并陈列于意大利国家博物馆·威尼斯宫,这幢具有570年历史的宫殿见证了意大利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深情。
2012年12月,作品《天人合一——老子》到法国卢浮宫展览,在国际美术展中获得了唯一雕塑金奖。该作品选择了类似于文化之鼎的造型,内部刻满《道德经》,以其深邃的慈容向世界叙述中国的和谐思想……
同时,韩国建立了“吴为山雕塑公园”,英国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收藏并陈列我的《孔子像》,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巴黎大学,意大利国家博物馆等艺术殿堂收藏并陈列了我的中国杰出人物系列雕像……他们分布于世界。
在以作品本身传递中国文化的同时,我还在世界多所大学的演讲中传播中国文化。2011年参加了中美第二届文化高层论坛,在加州伯克利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演讲,阐述中国文化的基因,阐述中国文化是祖国母体内最纯净、最甘甜的乳汁。我在母亲的怀抱里梦想,在吮吸母乳时生长,以德的风尚和体、智的劳作实现梦想。

F. 普通人该怎样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年画呢

看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首先要明白,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从“工匠精神”中升华了中国艺术,在绘画作品中加入了创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与文化的结合更加深入。中国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人们在过年时制作并张贴精美的年画,内容丰富,起到了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的作用。

比如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老师,以巍峨、雄伟、深邃的庐山来体现老师们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杨洛,山东潍坊人,杨家端口年画第19代传人。被誉为“年画之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端口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7岁开始接触刻刀,14岁跟随父母学习制作年画。70多年来,我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端口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倾注了全部精力。为了传承杨家端口木刻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他跨县、跨省、跨国家培养徒弟、传授技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鉴于杨洛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造方面的突出成就,授予其“民间工艺大师”称号。了解年画。我们可以请教专门研究年画的老师、家长或者专家,从网上学习年画等知识。知识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年画知识,年画的精髓和发现历史,把这些知识写下来,给身边的人讲年画的故事。

G. 如何理解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

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主体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H.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

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儒家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杜甫,尽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亲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但始终不改初衷.甚至在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极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受儒家美学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诗,两两成偶,对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并列.
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老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道家主张“出世”.认为真正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 .道家美学代表人物李白,原来也有政治抱负,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并不受重视,又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就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长安,遍游名山大川.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老庄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绝对自由,仙与酒成为李白常常吟咏的题材.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游名山游”.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飘逸的一面.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禅宗认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虚幻不实.禅宗美学的代表王维虽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禅宗美学的影响.王维长期在京供职,官至尚书右丞,晚年笃志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的诗里都充满了浓郁的禅意.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正是儒、道、释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道,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高范畴, 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是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学说,人道是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老庄道家侧重于“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侧重于“人道”或“论理之道”,禅学的“佛性”(即心即佛)相似于“道”的概念.天、人统一于“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情理统一.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因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汇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舞是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的舞姿.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虽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采众通、功夫不断,才能达到悟的境界.“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在发现多样统一而求“和”的同时,中国古代哲人又发现了对立统一而求“和”.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以对立统一来说明“和”,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范畴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这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 “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阅读全文

与怎么看中国艺术与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