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哪个艺术家用愤怒绘画

哪个艺术家用愤怒绘画

发布时间:2022-02-26 01:04:27

‘壹’ 这是哪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作品名称是什么_

这个不是什么名人的绘画作品,只是普通的绘画,网络上到处都有,没有具体的出处的。

‘贰’ 陈诗宇:如何欣赏现代美术

许多人都对现代美术作品感到困惑和愤怒:“为什么现代美术作品中有那么多不明所以的随机图形?这难道不是画家随便乱涂的吗?这有什么艺术价值?小孩子也能画成这样啊?难道就是因为艺术家有名气,涂两笔就是艺术作品了?这有什么技术含量啊?”
很明显,提出这样问题的逻辑是:这么两三笔,我也能画出来,那么画家和普通人有什么差距?
而愤怒在于:连我都画得出来的作品,居然卖价这么高?但是如果是我来画,就是废纸一张,这太不公平了!而且这么简单的画面,那些画家一天就能画好多张,这有什么意义啊?这不是明摆着抢钱吗?凭什么让这种破烂东西赚钱!这是公然的骗子!这个社会怎么了?!
这次,我采取一种顺应你心情的方式来为你解答。
既然你认为这样的作品一般人都能画出来,我建议你完全可以试试,是否能够完整临摹一幅抽象派美术作品?临摹得一分一毫不都差?比如下面这幅蒙德里安的作品。你知道这幅画价值连城,所以你完全可以仿作一下,来证明自己有没有制作价值连城的能力。你必须使用和蒙德里安一样的作画工具,也就是仅仅是颜料、画笔和画纸/布。

蒙德里安的作品
对于一个没有受过美术训练的人而言,这显然非常困难。即便允许你使用标尺画直线,你也会因拿不准线条起点的位置而犹豫,更因为控制不住画笔而使颜色总是漫过边界而伤脑筋。更麻烦的是这种红色和紫色,可能不在你的颜料管里,你得想办法去调出这种颜色来。然后你还要花大量时间纠结水和颜料的比例以免让色彩显得太单薄。
你开始发现,完成这样一幅作品肯定不是你原来“想象的那样简单”。
如果线条不是这样规整,你就更抓狂了。你陷入这些你眼中“混乱线条”的定位里,并对准确调出丰富的色彩束手无措。估计你花上一周时间也完成不了下面这张康定斯基的作品,并做到完全一致。
好在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也不是你想象中的“一天就能画好多张”。他们大概用了和你差不多的时间,甚至比你所花更长的时间,去完成这样一幅作品。

康定斯基的作品
于是你说:嗯,这么说来,这些画作在技术上还是有些劲道的。好吧,我承认画家比我会画直线和曲线。但是这种构图算什么呢?就这么几根线条,几块颜色,既不像猪又不像鸭,这画的到底是什么呢?要是不拘泥于临摹,我也能随便涂几笔,取名无题,挂在墙上展出了。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么恭喜你,你刚开始学习如何去欣赏艺术作品。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也就是这句话:欣赏艺术作品时,永远都要思考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我还要澄清你的一个误解。你以为这些艺术家跟你一样不会画画吗?并不是这样的,你可能认为一幅人体素描“很显功力”,你也看到了有许多人在街边贩卖人像速写,二十块一幅。你要知道,你在美术馆里看到的任何作品的创作者们的素描功底都不逊于街边速写。当然,如果找他们给你画人像速写,肯定不止二十块一幅了。不仅如此,大多数中国美术生在写实画作方面也相当扎实。对于一个经过四年美术专业训练的人而言,画出一张让你惊叹“好像照片啊”的画来简直是小菜一碟。
你要相信艺术家们永远比你要会画画。你所能想到的绘画,大多已经被他们实践过了。
于是你得思考,既然这些艺术家们能够去描绘人物、风景、建筑等等你所熟悉的对象,为什么他们不这么做?他们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不同寻常的方式?
艺术不是模仿。这句话在艺术界几乎是常识,但是你不一定能很快意识到。你喜欢按一般人的认识以及你原来的口味去品评画作。有时候你会有点个人的审美感,比如你对蓝色很敏感,那么那些以蓝色表达为主的作品就会让你有所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种思路扩宽,以便我们欣赏更多的画作呢?我再来告诉你四个常识。
第一,颜色在绘画里是平等的。
为什么要偏爱鲜艳的色彩而忽视深色呢?为什么认为朦胧的淡色无法塑造鲜明的形象呢?为什么认为白色的空间是毫无意义的呢?有的画家喜欢在深色区徘徊,在你眼里是不是就是一团泥巴呢?而且,这样的画家很有可能喜爱用褐色画云朵,用深到发紫的红色画街道,用介于泥巴和煤炭之间的颜色来画人的面部。你能否看出这些颜色的区别呢?你是否会因为整幅的深色而忽略上面的几抹亮色呢?或者会因为整个画面的清丽而抱怨那几笔难看的深色?
请不要歧视任何一种颜色,更别说是颜色区了。当然许多艺术家会有对颜色的偏爱,但那不是你的权力。既然是你在试图学习和观赏艺术家的作品,就请仔细地看深色区和浅色区的区别,请看艺术家偏爱什么颜色,请看主体色彩之外的环境色,请仔细地观察。(别只顾着看到那些常色,广告商才会喜欢用鲜艳色彩吸引小孩子呢!)
一个合格而深刻的艺术家,会为他画面上的一切色彩负责。并且,抽象派艺术会对此更为负责,因为他们不必顺从现实的色彩,只顾着在构建自己的话语世界。如果你真的想问他们:“为什么这里有一团莫名其妙的黄色?”相信我,如果是一位友善而富于激情的艺术家,他说不定会就此唾沫横飞地回答半个小时。
第二,线条在绘画里也是平等的。
你以为这一条与上一条类似吗?不,并不是。这一条比上一条要困难多了。因为许多人都能说出色彩的不同,却无法理解和解释线条的不同。我想说,既然你知道文档中的加粗是表示强调的意思,你就应该了解绘画中的线条处理也有各种不同的意义。
再次强调,艺术不是模仿,我们不生产一模一样的字体。花样字体本身也是借鉴了一些艺术思维。我们要让整个画面表现艺术家眼里的美感,或者是情绪、思想、事件等等,我们当然要采取不同的线条。这里有几个问题,你可以在欣赏线条造型明显的作品时好好思索一下:
为什么画面的这个位置有这根线条?
为什么这根线条这么粗/细?
为什么这里是弯/直的?
为什么这跟线条这么平滑/粗糙?
为什么这根线条是这个颜色的?
为什么这一块是用线,而那一块是用面?
欣赏画作有时候就是几个简单的角度而已,并非许多人想的那样神秘莫测。有些人看到别人评论画作时,一会“XX主义”,一会“XX风格”,一会“意境”,一会“符号”,就觉得内涵深刻高不可攀,常人不能理解。我建议,在你开始学习欣赏美术作品时,不妨先从上面这些简单的问题和回答中累积经验,过了一段时间,你就能够摸到那些“XX主义”的门道了。切忌一开始就从“XX主义”或“XX风格”入手,这样你会错过太多具体作品的精彩之处了。
一个合格而深刻的艺术家,会为他画面上的一切线条负责。线条之所以为线条,都是有来源的。我们来举个例子,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梵高,他的绘画非常注意线条的使用,他并不是一个热爱立体面的画家。下面是他的一副自画像。你可以观察到整幅画几乎都是由短促有力的线和点组成,围绕着人物形成一个圈。梵高一生创作过许多自画像,业内认为这些短促的线条是他精神状态的一种表现,越是临近他自杀时的作品,这种线条特征就越明显。如果你有幸看过梵高的原作,那么你就会欣赏到这些短促用力留下的油画颜料的形状,像是化石一样保存了梵高当时的情绪。(是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用笔使劲往画布上戳的心情)

梵高的自画像之一
线条十分重要,线与线交错形成二维面,它是绘画之所以成为二维艺术的基石。同样线条也是所有三维艺术的基石,只不过在整体的框架下,面更能影响到三维艺术的大局。如果你看不懂线,你就几乎与“造型”一词无缘,于是你便完全搞不懂“这画的到底是什么”。
扯一点专业思维,“画的到底是什么”就是造型,造型造的是什么,纯粹就是看线条的组合。因此倘若你对具体的线有所观察,你就应该不至于对这个问题毫无想法。一根线,可能是一根铅笔、一根树枝、一条路、一根电线、地平线、墙的转折线、某行文字的下划线……线不会来的那样离谱,如果你的思维更开阔一点,你也能体会到艺术家用线表达的愤怒、沮丧、困惑、恐惧……下面这张最近引起公众注意的卢西奥·丰塔纳的《ConcettoSpaziale, Attese》。画面非常简洁,就是在红色的画布上有几道刀割破的痕迹。你可以明显注意到,整幅画只有两个元素:红色的背景,笔直的黑色的割破线条。这两个元素代表什么呢?红色,可能是激情,也可能是愤怒;割破,可能是一种突破,也可能是一种暴力。割破的角度并不整齐,但也不凌乱,可能具备理性的控制。不管如何解读,你都能抓到“红色”和“割破”这两个明显的关键词。你没办法绕开这两个元素,这是作品对我们想象的限制,也是给我们提供的空间。

卢西奥·丰塔纳的极简主义作品
网上现有业内对这幅作品的解读是:
作品的副标题是意大利文attesa和attese,分别是意大利语中的等待和期望的动词和名词形式,据说意义是观者原本“期望”看到一个正常画面的想象空间,但丰塔纳一刀毁掉了这个“期望”。艺术家封塔纳(1899-1968)最为人知的艺术贡献在于其一系列“割破的”画布。他因此成为极少主义的始祖。1949-1950年间,封塔纳开始刺穿其画布,他说,“打破了画布的空间,好像在说:自此我们可以自由地做我们喜欢的了。”封塔纳同时也将其视为一种唤出的无限,声称“我创造了无限的一维。”
第三,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不考虑观赏者的意见。
刚好近来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现代诗多半是些表达得不知所谓的语句组合,却还是那么多人去写?“这个问题当然是大胆坦诚地表现了提问者的无知无畏,在许多诗歌爱好者看来应该是很欠揍的。这个问题下面有许多精彩的回答,都可以借鉴到本文开头那个问题上。链接在这 http://www.hu.com/question/20785495/
不过我觉得最需要强调的是这句话:“对于诗人来说,读者是(最)不重要的。”
同样,对于现代艺术家们,观赏者也是最不重要的。你丝毫不用顾虑你的想法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艺术家是一群埋头描绘自己内心的人,他们创造个人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思想。当你开始指责他们胡涂乱抹时,很遗憾你又错过了一次学习新的艺术语言的机会。
说真的,每次我看到那些对现代艺术表示抗拒的人,我都觉得他们个人的表达也真的很程式化。换句话说,没有丝毫新意,还在不断抵制新意,表面上是在维护传统的话语权,实际上是在展现他们的脑子有多么匮乏。特别是一些作品,在许多人看来早已能够接受,在另一些人看来仍然如洪水猛兽。比如上面所引用的蒙德里安的色彩构成,已经成为服饰家居建筑时尚的流行元素之一,不少人都对其中的平衡美感有所感知,但仍然有些人认为这样的作品“毫无技术含量”,我便不能不怀疑这些人的审美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了。
第四,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
这句话放在这里,是要警示那些总是对标准答案有强迫症的人。他们有两种表现,一是特别怯于表达观点,总觉得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不够“正确”,非常担心自己的看法不符合那幅画下面的小标牌上的文字;另一种则是特别能指点江山,总觉得一类作品是艺术标杆,无上崇高,而其余的都很荒谬,荒谬到应该从这个世界上被抹消。
唉,完全不知道这些人在固执什么。说了嘛,艺术家是完全不会考虑你的想法的,你的想法是完全不会影响艺术家以及艺术产业的。没人给你的艺术水平打分,你干嘛那么在意其他说法啊?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也别想着要维护什么,根据什么,坚持什么。如果你有条可理,可以顺着一种思路理解。解读与解读之间没有正误之分,只有高低之别,但是前提是你得真正地表达出你的解读。
对于平常人而言,美术馆是一个学习和提高自己审美水平的地方,是一个做思维训练的地方。美术馆是一个社会教育的场馆,一个没有美术基础的人进来,应该是跟进入图书馆一样的心态,绝不应该在没有仔细阅读完一本书之前对此擅作评价,不是么?
你最大的固执,应该发挥在对一件具体艺术作品的解读上。你应该像钻研一道数学题一样去解读一件你中意的艺术作品。你应该坚持采纳多方意见,摆脱你对一件作品的困惑,而不是坚持认为“我看不懂这件作品”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的愚蠢程度就跟讳疾忌医一样。
目前看来,大多数人看不懂作品的缘故,只有两种:一是艺术品有高度,解读者思维不够高度;二是艺术品没什么高度,解读者有标准答案强迫症。介于目前国内当代艺术都没什么高度,所以第二种情占了大多数情形。
现代艺术本来就有“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口号,艺术家们最喜欢的就是把生活和艺术放在一起。欣赏者们也完全可以跟随这样的号召,去亲近那些被艺术家们从神坛上拉下来的艺术。艺术作品是个人的,从个人到个人,由个人创造,也由个人解读。所以只要解除你的标准答案强迫症,相信你很快就能开始欣赏现代艺术作品。

‘叁’ 有哪些当代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是有关于宗教的或宗教对他们影响很大的

张大千、叶浅予、吴作人、边巴次仁、赤增绕旦、杜吉顿珠、拉布次仁、洛桑丹增
关维兴
紫荷---中国国画工笔画家 原名:李怡静

‘肆’ 愤怒艺术化的结果是悲剧,暴力美学,喜剧,崇高艺术哪一个

无论是文学艺术中的悲剧还是喜剧,都根源人的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然而它们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悲剧”一词,人们也常常把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称作“悲剧”,然而严格说来,这只是一些“悲惨的事件”,不属于美学意义上的悲剧。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与文艺美学的悲剧在内涵上的区别可以有如下几点:

第一,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概念是极广泛的、不严格的、零散的,它与“悲惨的事件”等同。而艺术中的悲剧却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审美形态,其首要任务是描写尖锐激烈的社会冲突,并且代表进步正义的一方暂时毁灭,激发人们崇高的审美感。

第二,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可以是必然的,但绝大多数是偶然的,一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生。但艺术中悲剧都涉及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悲剧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可以以丑为对象。但艺术中的悲剧主人公必然代表正义的力量,策略上可能有缺陷,但伦理人格上必须是完善的。

由此,我们可以给美学意义上的悲剧范畴的内涵作这样的界定:悲剧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其中,“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民意的正义、进步的力量,或是善良、光明、美好的杰出代表,就是那种既符合真、又体现善的崇高势力;“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旧势力暂时占据优势,阻止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理想的实现与追求,并使它们遭受暂时的挫折与失败,使其合理要求得不到实现。

鲁迅先生关于悲剧也有过一句着名的论断:“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从悲剧的最终结果上来认识悲剧的本质的,悲剧最终是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而结束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正是符合历史必然要求的东西,正是这种有价值的人生的被毁灭,客观上赋予了人生以一种非常严肃的意义,进而使人们在同情与怜悯之中萌生了对善良、正义和真理的渴望,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这里,我们可以从三方面阐述一下悲剧的美学特征,以加深我们对悲剧范畴的理解。

第一个特征,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古希腊着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

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其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的李尔等。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心态感受。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恐惧”,是因为美的毁灭而引起的惊骇之情,但这种恐惧要适度,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悲剧的效果。由于悲剧的特殊性,它不但给人莫大的审美愉悦,还会给人以真的启迪: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艰辛曲折;要实现理想目标,必须经受住挫折,准备付出代价,以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我们再来看喜剧。喜剧在通常情况下被当作戏剧的一种类型,但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它指的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一切喜剧性的审美现象。同悲剧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与艺术美学中的喜剧也不能等同,其区别是:第一,现实生活中的喜剧现象较为广泛零散,没有一定的集中形态,因之不一定具有审美价值。而艺术中的喜剧则具有强烈的审美形态,既表现了现实中的喜剧性冲突,又表现了主体的审美态度;第二,现实中的喜剧现象可以是必然的本质的,但大量却是偶然的(如善意的挖苦、讥笑),但在艺术中,喜剧必然排除偶然性,并且集中表现喜剧性本质;第三,现实中的喜剧缺乏鲜明的否定性,有时还可以伪善的面目出现,但艺术中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否定性与批判性,它是美对丑,善对恶的彻底胜利。

如果说悲剧是通过五对美的暂时的优势而表达人生的严肃,并揭示美的理想的话,那么喜剧则是通过对丑的彻底否定和批判,来表达人们对美的理想追求,并体验胜利后主体人格的愉悦与轻松。质言之,悲剧是对美的间接肯定,而喜剧则是对丑的直接否定。喜剧在其具体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名实不符、以假乱真、当众出丑等。这里我们结合论述喜剧的基本特征谈一谈。喜剧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第一,揭穿旧势力、旧世界的内在空虚本质和无价值形式,以激起人们最后埋葬它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喜剧的最基本特征。鲁迅先生在讲了“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之后,紧接着又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的真正本质就在于,当丑的恶的东西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但仍与善进行挣扎,并以美的形式来掩饰其空虚、愚蠢的内容,因而呈现出种种可笑的丑态,使审美主体在自由、轻松的感性形式中,以笑来嘲笑、揶揄丑。人们在嘲弄丑时,看到了恶的渺小与空虚,因而体现出告别旧势力的自豪、优越、愉快的审美感。

第二,笑是喜剧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笑也是喜剧性在欣赏者生理上的集中反映。喜剧来自笑,通过笑的形式才得以实现人格的轻松。也只有当笑用于否定丑、肯定美时,才构成喜剧。什么是笑?美学史上,许多美学家对此作过有意义的探讨。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因为他认为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憾动人心的大笑里必然有某种荒谬悖理的东西存在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喜剧性的笑是“感性形式压倒理性内容,从而表现其空虚。”柏格森强调“笑是处于内在矛盾对立的对象中的机械性压倒生命性的结果。”马克思认为笑首先是人对社会或艺术中的喜剧现象所处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丑的东西的一种情绪上的反映,因此笑的内容是社会性的。通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笑与人的不正常的语言、行为等因素相联系,也与日常生活中的背离情理的现象有关,如成年人头上戴一顶婴儿帽,一个现代裁缝扮演一个罗马大将去演悲剧,一个猴子穿上一件上衣等都会令人发笑。喜剧大师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扮演的工人拧螺丝的动作,是机械的生产动作形成的。后来,成了习惯动作,见了什么都想拧,便十分滑稽可笑了。

第三,夸张也是喜剧的重要表现形式。如堂吉诃德的形象便融入了许多夸张手法,卓别林的喜剧动作也是通过变形夸张进行的。但是夸张要抓住实质,表现要适度,否则就引不起喜剧性美感,反而可能生厌、流于浅薄。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进步,悲剧与喜剧在其内涵和形式上都将有很大的变化,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悲剧和喜剧的效果将有新的独特的理解。如对于悲剧主人公的失败或灭亡的命运,也不止停留在一般的怜悯同情上,而是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即在内心里产生这样的欲念:为了人类的理想,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斗争,这样悲剧在更高的意义上就成为催人向上的力量。再就喜剧来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的喜剧表现往往也以正面人物为主人公,但此时并不是以讽刺和否定为主,而是亲切地微笑着表现正面事物的风味,肯定和赞扬美的事物,有时候也通过善意的笑声使人们意识到自己也有类似的缺点和错误,在笑声中人们悄悄地和自己的过去告别,并从中获得否定自己的错误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勇气。

在和平社会环境里,喜剧将成为人们越来越喜爱的审美形式,人们向往轻松愉快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喜剧的审美格调和品位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注意表现人民内部生活的喜剧,要用幽默来衬托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用喜剧活跃人民的精神生活。总之,在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审美实践中,我们固然需要塑造崇高的美,但也需要创造出反映明朗欢快生活基调的喜剧的美。

‘伍’ 当艺术家不承认作品是自己画的时,你拿他怎么办

艺术家卡迪·诺兰
2015年5月,在佳士得纽约的一场拍卖会中,艺术家卡迪·诺兰的作品《Bluewald》以980万美元的高价售出——这让她成功跻身“十大最贵在世美国艺术家”榜单,并成为了其中唯一的女性。

艺术市场的怪咖
卡迪·诺兰《Oozewald》

作为在世的女性艺术家中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一位,卡迪·诺兰一直都是艺术界炙手可热的宠儿。但诺兰对艺术市场充满反叛的态度,曾经数次让她登上艺术报道的头条。
卡迪·诺兰作品

在众多艺术家想把自己的作品送进各大拍卖会场时,诺兰却对作品出现在拍卖中,保持着极其谨慎的态度。她常常拒绝展出作品或放弃作品的所属权,只因为不愿意让观众在不合时宜或有失水准的场合下看到她的作品。
卡迪·诺兰《Bluewald》,1989年

2011年,诺兰在纽约苏富比的夜场拍卖当晚,公开宣布放弃作品《挤牛奶的牛仔们》的着作所有权,而这件作品的估价就高达35万美元。这件创作于1990年的铝板丝网印刷作品,在某些方面出现了磨损——而诺兰坚定地认为,这件被损坏的作品毁掉了自己的名誉。根据美国的相关法律,诺兰公开否认这是她自己的作品。
卡迪·诺兰《Cowboys Milking》,1990年

而当拍卖行认同了诺兰的行为后,这件作品的委托者——来自曼哈顿的艺术经销商被迫接受了这件不能公开出售的作品,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让他愤怒地将诺兰告上了法庭。
卡迪·诺兰《Chainsaw Cut Cowboy Head》,1990年

这样的纠纷在诺兰身上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她不仅对拍卖行、画商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对钟爱她的收藏家也是毫不留情。她还曾迫使众多着名藏家在展示或出售她的作品时,公开发表免责声明。在2012年巴塞尔艺术展上,艺术品经纪人Christopher D'Amelio按照诺兰的要求,曾公开表示:“诺兰女士认为我并不是其作品的权威专家。”
卡迪·诺兰作品

挑剔的诺兰既让艺术市场感到无比头疼,却又不得不承认她的作品具有极高的价值。但诺兰面对他们时,总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一旦发现作品上出现了哪怕是最细小的损伤,她都将放弃该作品的着作所有权。
卡迪·诺兰《Sociological Model》,1984年

一位艺术家的名誉价值是远远高于金钱的,叛逆的诺兰永远不会屈服于市场。完美地将自己的作品展现于公众的视野之中,才是她最在意的事。
卡迪·诺兰《Widewalls》

女承父业

或许,很多人听到卡迪·诺兰的名字时会有一丝丝熟悉,没错,她正是美国艺术家肯尼思·诺兰(Kenneth Noland)的女儿。肯尼思·诺兰是战后美国抽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被视为“色面绘画”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艺术家肯尼思·诺兰

肯尼思·诺兰的“靶子绘画”在抽象画派中独树一帜

卡迪是老诺兰和自己第一任妻子的孩子。1956年,卡迪·诺兰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她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三个孩子都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天分,如今都是颇有成就的艺术家。妹妹Lyn是一名女摄影师,曾经获得过艾美奖;而弟弟William则是一名雕塑家,在杜克大学任教。
卡迪·诺兰《This Piece Has No Title yet》

卡迪·诺兰《Cart Full of Action》,1986年

但在三个孩子中,最出色的还是卡迪·诺兰。从莎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毕业后,她就一直在纽约生活、工作。她的第一次个展在位于曼哈顿的White Columns中举办,而在之后的1991年,她又参加了惠特尼双年展,并且成功获得了整个艺术界的关注。

‘陆’ 全球知名艺术家网站着名绘画艺术家

全球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戴帆,最着名的就是他的“宇宙宣言”,涉及的艺术领域包括宇宙太空艺术、自动控制装置艺术、生物材料、空间观念艺术、计算机虚拟艺术、人工社会、超现实神话、园林建筑、观念摄影、海报装置、观念雕塑、数学绘画、自然现象的艺术化等诸多领域 、奇异虚拟物种。

‘柒’ 有一个国外艺术家会在某个场景里在别人的身上画画,然后那个人就嵌入了那个场景。请问那个艺术家的名字和

人体彩绘⊙▽⊙这种艺术家外国很多的~ 意大利的GuidoDaniele 米国的克雷格特雷西.多的是诶~~

‘捌’ 何为艺术农妇模仿大师绘画补贴家用算是“侮辱艺术”吗

网络里,将艺术解释为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得一种文化。而好的艺术,往往具有美学价值或者哲学价值,但不一定具有大众层面的娱乐性。所以文学是艺术,美术是艺术,音乐是艺术,舞蹈是艺术,摄影、戏剧、电影都是艺术,它出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每个人,都有创造艺术的机会。虽然很多艺术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很多都是批评和谴责。但他们的不满来自于:临摹画作是正常的,但是临摹之后卖钱,而且卖的那么便宜,让人们误以为周春芽的作品,给大师带来负面影响是不应该的。这便是网友们需要注意的,在夸奖这位女士在画画模仿方面的天赋时,也不要盲目起哄,这名女士画的画与周春天芽的画达到了形似但却并不神似,并且在一些画作专业处理技巧方面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所以我们在简单欣赏画作的同时也应该保持对名家的尊敬。

‘玖’ 西班牙内战时期,艺术家用什么表达愤怒

西班牙内战时期,艺术家的愤怒却跃然于画笔之。1937年,正当西班牙内战烽火连天之际,毕加索受革命的共和政府委托,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为西班牙馆作了一幅巨画,这就是他一生最着名的杰作《格尔尼卡》。他选择格尔尼卡这个被敌军狂轰滥炸的小城作为画题,使之成为最早对法西斯暴行予以揭露和控诉的伟大作品。当然,他还是以自己的抽象手法愤而为之,初看之下人们只见牛头马面狰狞可怖的图样,慢慢才发现艺术家满怀激情刻画了在敌机狂轰滥炸之下无辜受害的军民。

在这里,虽然仍不免抽象手法固有的狂乱和迷惑,艺术家的愤怒却跃然于画笔之间。他在右边画了一个在被炸的房屋内高举双手拼命呼喊的人;他的旁边一位妇女已跑出屋外,但她的一条腿却卡在后面拔不出来;她的上面有一位妇女从窗口伸出头来,那只举在最前面的手拿着一盏油灯,她的头颈像一阵风那样往后缩得很小,人们形容她是已被炸得无处容身的自由女神。

而在画幅左边,以牛马形象代表敌机轰炸那种恶魔般的力量,因此马蹄下躺着一位已死的士兵,他的眼睛一横一竖已失去原形,他的右手还拿着一把断剑和一枝完整的花,左手则五指张开空无所有。在士兵的左手和破碎的头颅之上与那个张狂而可怖的牛头之下,画了所有人物中最触目惊心的一组: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婴儿仰天痛哭,她毫不畏惧牛头的威胁而发出气冲霄汉的控诉。这一组母子形象很容易令人想起那幅和平年代亲情浓郁的《母与子》,两相比较更觉得艺术家对战火煎熬之下生离死别的惨痛作了深刻的刻画。

虽然这幅画并没有引起轰动,却表明了他一贯注重社会问题的创作倾向。他的画作还表现了艺术家对工农大众贫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强权、暴力的憎恨。例如他的《梦》,借船舱拥挤不堪的一角表现平民百姓难以为生的困境,而以梦象征他们的旅程则更有难言的苦辛。贝克曼最着名的作品《启程》更是对纳粹统治恐怖暴行的控诉。

他采用中世纪艺术的三叠屏形式画了3幅相连之画,左右两幅画分别表现人民遭捆绑逮捕和鞭打受刑的情景,幽暗的色彩和骇人听闻的折磨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罪恶统治;而中央大幅画则是碧海蓝天,一条小船已离岸启程,船上站着一男一女和一位抱着婴孩的母亲,男女的形象具有抽象手法的怪奇,含义比较晦涩,至今犹有各种猜测。但此船的启程和它的明朗色调无疑表明艺术家摆脱迫害、逃离魔窟的期望。

实际上希特勒上台尤其是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之后,一向提倡反传统、反专制的新派艺术家无不遭到迫害。我们这里提到的所有表现主义大师除马尔克早死、康定斯基较早迁居巴黎外,他们都受到纳粹当局的迫害:贝克曼被迫避居荷兰,基希纳甚至被迫自杀;诺尔德和柯克西卡也都备受迫害,前者的画室被毁,战后才恢复创作,后者则迁居伦敦,随后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斗争。在意大利,高举激进的抽象艺术大旗的是未来主义。

这一派艺术家在1910年先后两次发表有关未来主义绘画的宣言,强调新的未来艺术要与一切传统决裂,号召取消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反对一切模仿的具象艺术,主张新时代之美是速度和力量之美、运动之美,尤其是机械速度之美。他们认为风驰电掣的汽车比古典的胜利女神更美,要求绘画以新的抽象手法表现这种狂热的运动感。

对毕加索本人来说,他这个新古典主义阶段也有其深刻的潜移默化作用,例如他此后创作的更为抽象的画作就被人们称为抽象的古典之作,内蕴更见深厚了。其中着名的作品如《三舞女》,在形体扭曲和肢解之余又具有昂扬回旋的气韵,这不能不说与古典的《三仙女》毫无联系。另一方面,这幅画在抽象表现手法上也较前更进了一步,舞女的形象虽不以方块割裂却大胆变形,或者乳房变成眼睛,或者黑发顿现红发,还有直如木杆的双腿,背景和细部还直接贴以墙纸和剪边布头之类,色彩则随其舞姿而有眼花缭乱的丰富,称之为抽象的古典作品一点也不为过。

‘拾’ 用鲜血创作绘画,艺术家是有多拼

之前我也看过一个关于这方面视频,是国外的一个艺术家用自己的血作画,艺术家的世间不是常人能理解的,只能用一个词表达“呕心沥血”

与哪个艺术家用愤怒绘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9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5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0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8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