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绍梵高
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此后,梵高的疯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其他介绍:
文森特一生中有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而他的水彩画十分出众和油画不分上下 。
他个人独爱肖像画,一生中画过35幅自画像,11幅向日葵,4幅覆盖在以前的练习画上,7幅在习作的背面,7幅在纸板上画的。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例如在梵高艺术生涯的初期,绘画最多的题材是矿区阴惨的场景和劳作的矿工。在埃顿时期,落日的翻滚、日里的农夫和农妇更多出现在他作品中。
网络--文森特·梵高
2. 梵高在美术发展史上有哪些贡献
梵高在美术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和艺术使命感。
1、印象主义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2、表现主义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
3、艺术使命感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3. 凡高和高更的艺术特点和主要成就是什么
一、梵高的艺术特点:他在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着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他的伟大的作品有《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是他高度盲目的自然观绘画思想,二是艺术创作要“纵情地表现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现眼前之物”,三是
他经常用鲜艳明快高纯度的颜色、还有奔放的笔触去表现,
颠覆了传统的绘画色彩,
这在西方艺术上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二、高更的艺术特点是:多描绘岛民原始风俗与仪式,人物造型浑厚丰实,色彩大面积平涂,线条轮廓醒目,富于象征意味和装饰效果,对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较大。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原始风格的追求,并影响到了很多艺术家。他在对原始和土着民族的艺术作了一番研究之后,开始将对象的轮廓形体加以简化,使用强烈鲜明的大色块,采用单线平涂的手法,形成了一种平面的具有原始意味的艺术风格。保罗·高更还在作品中寄予了对人生及艺术的深刻思索,赋予作品以象征意义。保罗·高更在艺术追求中雄心勃勃,自视甚高,经常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保罗·高更的艺术在单纯和原始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像塞尚和梵高一样,高更也摆脱了模仿自然的传统,在绘画中表现了个人主观的愿望和追求。
4. 梵高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创作《阿尔的吊桥》;同年与画家保罗·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
1889年创作《星月夜》。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4)凡高艺术成就有哪些扩展阅读
梵高画作的色彩特点
梵高是一位色彩主义画家,他对色彩的偏好几乎达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这虽然与他的精神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也不能否认梵高对于色彩的创造性的发现和表现。他的画作中的色彩都是较为奔放、夸张的,这也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具体而言,梵高画作中奔放的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用光亮明快的夸张色彩进行装饰
受新印象派画家毕沙罗、修拉等色彩技法的影响,梵高摒弃了绘画初期暗浊、沉重的色彩,开始采用一些高明度、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创作出了一种极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色彩装饰效果,他的油画也因此越发鲜亮起来。
在所有的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之中,梵高最偏爱黄色,简单明了的黄色带有另外一层寓意,即象征着太阳和大地,代表着光明和希望。在黄色的带动之卜,梵高绘画作品的色彩明度和纯度对比都十分鲜明,产生了一种光亮明快的装饰美感。
例如,梵高的《向日葵》就是以大面积的黄色作为主要基调,然后配以土黄色、柠檬黄及中黄色等,使观众产生一种五彩缤纷、璀璨炫目的视觉感受,也表现出了梵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用大色块的对比进行装饰
在装饰色彩中,大色块的并置对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虽然这一表现手法早在梵高之前就己经提出,但在梵高的绘画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表现。梵高画作中的对比色常常是大块的且较为平整的,既简化概括,又能够增加画面的厚重感,而且借助色块的对比还可以产生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例如,《夜晚的咖啡馆——室外景》就是用大色块的对比色进行装饰,黄橙色的灯光和深蓝色的夜空相互对比,使画面产生了一种纵深感,同时也生动地描绘出了人们的夜生活。
第三,用绝对的黑白色进行缓冲
在绘画过程中,梵高除了追求画面色彩的明亮欢快及色块对比之外,还经常用黑白色来缓冲、协调色彩,其常常和对比色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以《播种者》为例,画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鲜亮的黄色,下半部分是明亮的紫色,两种颜色对比非常强烈,过渡也比较直接,会对受众的眼睛产生刺激。而梵高将画面中播种者的长裤画为白色,在黄色和紫色之间产生了一个隔断,受众的眼睛也得以获得片刻的休息。
5. 梵高的个人简介及作品、风格、介绍 ,要详细一点的!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主要作品:
《吃薯仔的人》、《收获景象》、《星月夜》、《向日葵》、《夜间咖啡馆》、《柏树》 。文森特一生中有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而他的水彩画十分出众和油画不分上下。他个人独爱肖像画,一生中画过35幅自画像,11幅向日葵。
风格: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例如在梵高艺术生涯的初期,绘画最多的题材是矿区阴惨的场景和劳作的矿工。在埃顿时期,落日的翻滚、日里的农夫和农妇更多出现在他作品中。
到多伦特和海牙时期,梵高的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哭泣的女人、足两姗的老树以及城市救济院中的老人孤儿、驾车的老马、劳作的农夫等等。
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很高的热情,他喜爱农民的一切,尤其是向日葵、麦田、莺尾花、豌豆花等。
他经常选取这些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物象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在他短暂的艺术生涯中,梵高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深情地、细致地描绘着这些质朴、自然的风景、静物及人物,他也因此被称为“画家中最纯粹的画家”。
他对色彩的偏好几乎达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这虽然与他的精神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也不能否认梵高对于色彩的创造性的发现和表现。他的画作中的色彩都是较为奔放、夸张的,这也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
6. 梵·高的着名作品有哪些
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着名画家,他的画对现代绘画影响甚大。他的着名作品有《向日葵》、《吃薯仔的人》等。
梵·高出生于荷兰布拉邦特州北部的赞德特村,他的祖父、父亲还有几个叔父都是牧师,另外几个叔父和他的弟弟提奥是画商,只有他的表兄莫夫是画家。
青年梵·高在伦敦做画商时迷上了房东的女儿乌尔苏拉,但女方告诉他已经订了婚,而且还嘲笑了他。这件事给了梵高巨大的打击,促使他后来想当一个牧师,决心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在矿区传道期间,梵·高挨家挨户访问穷人,把衣服、钱全分给他们,自己则穿袋子,背后有“小心搬运”四个字。当矿坑发生瓦斯爆炸,梵·高一心照料自以为没希望的矿工,极力挽救他们。梵·高的所作所为使人吃惊,人们笑他是疯子,最终他被逐出了矿区。
后来,表兄莫夫送给梵·高一个油画箱,这使他十分高兴。在给提奥的信中他说,由于画油画,我真正的事业开始了。
28岁时,梵·高前往海牙从师于表兄莫夫学画。有一次,莫夫要他素描阿波罗石膏像,因无法表现那种自我满足的神态,他愤而摔碎了石膏像。这样,莫夫与他断绝了关系。从此,梵·高的生活费完全靠弟弟提奥供给。
不久,梵·高邂逅了一个被遗弃的怀孕妇女克里斯蒂娜。梵·高因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而和她同居,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在海牙这段时期是梵·高从事绘画的一个重要时期。他每天从早到晚工作14~16个小时,经常忘掉喝水与吃饭;夜深时就给提奥写信,介绍自己的情况。他在此时患了头痛、牙痛、发烧、失眠等多种疾病,但是画画给了他极大的满足。
梵·高后来先后迁到德伦特和安特卫普,继续从事创作。这期间他画出了早期名画《吃薯仔的人》。梵高深知,对艺术家而言,平时只是播种,收获却在未来,因此他拼命工作,追赶时间。
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相继结识了贝尔纳、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等人,受到了印象派和日本漫画的影响,并于1888年迁居法国南部的阿尔。不久,高更受邀和他一起画画。
梵·高经常为艺术问题与高更争论,有一次竟向高更扔玻璃杯。第二天,梵·高惊于自己的行为,切下了自己的整个左耳以作发泄。梵·高把耳朵放进信封,送给一个相熟的妓女,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纪念品。”梵·高发了疯病,被送进了医院。
梵·高出院后,高更已离他而去。梵·高的癫痫症越来越严重,阿尔城有80多个市民签名,要求市长把梵·高关起来。后来,提奥把他转到圣雷米疯人院接受治疗。
梵·高预感到,再一次猛烈的发病将会夺去他的生命。他说自己就像在危险的煤矿里工作的矿工一样,必须尽快干活。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努力画画,画风景、画肖像、画自画像,画一切可以画的东西。
1890年,一位年轻的评论家奥利埃发表《梵高论》,给了梵·高很高的评价。梵·高在惊喜之余,认为高更才配得上这样的赞誉,他提出辩驳,但同时给那位评论家一幅自己的作品,以示谢意。这是梵高在世时获得的为数不多的肯定之一。
梵·高的画无人问津,而他的弟弟却要在供养自己家人的同时供养梵·高。梵·高不能忍受这一切。1890年7月27日,梵·高借口要去打鸟,从别人那里搞到一支左轮手枪,来到田野,靠在一棵树上,用手枪自尽了。他的弟弟提奥为此痛不欲生,不久发疯而死。
梵·高生前凄惨悲凉,但他的作品在他死后却获得了广泛的承认,成为不朽的名作。
7. 凡高的简要生平及主要成就,其作品的艺术特点
文森特-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19世纪最杰出 的艺术大师之一。梵高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其早期画作中,梵高喜欢使用荷兰传统画派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了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求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
梵高热爱生活,但他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作为一位艺术家,在其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但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
梵高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徒之家。16岁时,他到古比尔美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之后又去伦敦分店工作。几年以后,由于痛苦的失恋和对职业的厌倦,梵高投身宗教,决心做一个福音传道者。
1878年,25岁的梵高来到了比利时南部的博里纳日传教。在那里,几乎人人都做矿工谋生。他们冒着瓦斯中毒和爆炸等危险,挣扎在死亡线上。梵高怀着极大的同情心来到矿区,只见矿工们穿着破烂的衣服,满脸煤灰,浑身污黑,骨瘦如柴,肩狭背驼,不时有人发出阵阵的咳嗽声。几天以后,梵高就在一间简陋的席棚里开始了第一次宗教集会。他天天去看望那些身患重病的人,把自己的大半薪水用在为病人购买仪器和药物上。他甚至把床让出去,自己睡在地板上,村里的病人他全都护理过,每一间草棚他都送去过牛奶,面包。而他自己呢,却由于缺吃少穿,得了热病,瘦得皮包骨头。而他的上司以他超越牧师职责为名,禁止他继续讲道。梵高失去了 “上帝”,不得不离开这个生活了6个月的苦难深重的地方。
贫困潦倒的梵高,到处流浪。这时,他阅读了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的作品,并开始学画素描。1882年,他到海牙学习绘画,比他小四岁的泰奥是一位画商,每月寄钱供梵高学画。梵高后来艺术上的成功,是与泰奥在物质上、精神上对他的帮助分不开的。
一次,梵高在小酒店遇到了憔悴不堪、被贫困损害了身心的女人西恩。西恩以洗衣为生,有时还得找个男人为她的5个孩子挣点吃的;她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孩子,这些孩子的父亲都是一些陌生人。梵高请西恩当模特儿,并收留了她。西恩以充满爱情的双手为梵高做饭、煮咖啡、铺床、打扫工作室,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梵高多次为西恩画速写,对她身体的线条完全熟悉了,就画了一张正式的作品,这
是一个生命精髓被榨干的妇人,画上题了米歇勒的话:“世上怎么会有一个如此孤独绝望的女人?”但是,好景不长。梵高把泰奥寄来的生活费大部分用在请模特儿和买绘画材料上,经常身无分文,没有食物。西恩劝梵高把寄来的钱留作家用,而梵高坚持绘画第一。他和她只好痛苦地分手了。
1883年12月,梵高迁到纽南。在这里,他画了很多朴素的农村场景,画了农民、织工的肖像。1885年5月,梵高画了一幅《食薯仔者》幽暗的灯光,挖掘土地的手伸向盆里,去拿薯仔。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劳动者深厚的感情。
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与泰奥同住。他在巴黎第一次看到印象派
的绘画,大为震惊。泰奥把印象派的情况介绍给他,他们还一起参观
了第一次印象派画展。印象派画家大都喜欢表现自然界的光和色,也
表现现代都市的运动感。泰奥陪着梵高仔细地揣摩了所有的展品;莫
奈的油画描绘了河水、天空、房屋、树木,捕捉了变幻的色、跳动的
光,使他感到充满战栗的生命感;毕沙罗的作品表现大自然的欢腾之
息;日本浮世给版画鲜明的大色块对比的装饰性色彩,使他一见倾心;
灿烂的阳光,丰富的色调,给了梵高许多灵感。他到街头写生,到近
郊写生,力图画得很亮,但却丧失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感到苦恼,
他要表现光明的世界。
1888年,梵高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那里碧蓝的天空中悬挂着眩
目火球,大地仿佛被炽热的阳光点燃,显示出强烈的色彩。梵高欣喜
若狂,创作激情燃烧着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就在这里诞生了。梵高
发自内心地说:“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
梵高最着名的作品是1888年8月完成的《向日葵》。在这幅画中,
黄色是太阳的象征。他还不止一次地描绘灼目的太阳。同年10月所作
的《夕阳剪柳》中那欢快明亮的色彩,大放光芒的太阳,使观众的心
和梵高的心一起跳动。在这一时期,他还画了《普罗旺斯的果园》、
《阿尔的收割季节》、《圣玛利的渔船》、《邮递员约瑟夫-鲁兰》
等着名的作品。他几乎用原色来描绘,强烈的色彩对比一下子攫住了
观众的心;短促而粗壮的笔触,形成一种节奏感。色彩犹如镶嵌在画
面上的宝石,闪闪发光。梵高用心灵感受光明,由荷兰古典画法、印
象派和日本浮世给予的灵感,在绘画艺术领域里开辟出一个新的天。
在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梵高还想在阿尔创立“友人之家”。
他在巴黎时的画友高更来到阿尔,同他热烈讨论艺术问题,因意见不
一致而争论起来。这时,梵高的精神分裂症已经很严重,他竟拿起刀
片扑向高更。还有一次,梵高在阿尔的一个妓院认识了一个16岁小姑
娘拉歇尔。拉歇尔天真调皮,她拧着梵高的耳朵说:“你来这儿,如
果没钱,就把耳朵割下来送给我”。梵高果真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
用毛巾把满脸是血的头包好,又用纸把耳朵包好,送给了拉歇尔。拉
歇尔打开一看,吓得晕死过去。
梵高被送进阿尔医院。住院期间,他画了病院、病室等奇丽的作
品。因病情不好,又转到圣雷米精神病院。在这里,他画周围的一切,
病院花园里的石凳、病友、窗口望得见的景色、鸢尾花、橄榄园以及
远山和太阳,都是他绘画的题材。他特别喜欢画病院周围的侧柏,他
说:“我感到奇怪,竟然没有人来画像我看到的侧柏,它线条很好,
比例适当,是那样的优美,就像埃及的宫女一样。”
只有绘画才是梵高最好的药物,艺术使他感到欣慰。泰奥把他接
到巴黎,安排在离巴黎不远的奥维,请精神病专家迦歇医生为他治疗。
迦歇是个美术爱好者,19世纪中叶许多的着名画家几乎都是他的朋友。
迦歇出于对梵高艺术的热爱,免费为他治病。在他的细心照料下,梵
高画了最后一批作品:《迦歇医生肖像》、《奥弗的教学》、《茅草房》、《葡萄园的房舍》、《多比尼的花园》、《麦田上的鸦群》等。
这些画都有强烈的表现力,笔触赋予画面一种运动的旋律。这是他生
命最后一刻放射出的光华。
1890年7月27日,梵高旧病复发,他借一只手枪,对准胸膛扣动了
扳机。29日清晨1时许,梵高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死,使泰奥的精
神濒于崩溃。半年后,泰奥在乌得勒友逝世。泰奥的妻子把泰奥的尸
体迁到奥弗,安葬在梵高墓旁。墓地上种满了象征梵高理想的向日葵。
梵高死后,他的名声才传遍世界。他的绘画,像一颗燃烧的星星,
给人间带来了奇异的光芒,促进了20世纪新的绘画思潮和流派的发展。
1934年,美国着作家欧文-斯通出版了《渴望生活——梵高的艺术生涯》。这部作品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译成80多种文字。1951年,
日本首次在舞台上演了三好十郎描写梵高生平的戏剧《火一样的人》,
使更多的人认识了梵高。
梵高生前只卖过一幅画,而且售价极低。可是今天,梵高的画却
价值连城。梵高并不追求金钱,正如欧文-斯通所说:“这些天文数字
不会打动梵高的心,因为他对金钱是漠不关心的,他要的是了解生活,
描绘生活。
梵高的高尚心灵,体现在他一生呕心沥血创造出的非凡的作品中。
看到这些作品,人们会感到心里燃起一把火,犹如窥视到梵-高那深邃
的眼睛射出炽热的光芒。
8. 艺术家用书籍拼接创作梵高肖像,梵高有哪些成就
对于荷兰印象画派画家梵高来说,他的主要成就无非就是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后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这连个画派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艺术成就比马奈和塞尚对后继者有着更大的作用。这也是后来人们给予他成就的最广泛定位。
梵高的艺术画画才能是自学成才的,他从小也受到过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从他早期的油画创作中描绘出的农民工人社会低层人,到后来的梦幻的星空,像火球一样炙热的太阳能够看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美好世界的期待与热情。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情感是这样的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有关系。凡高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也许梵高的成名与他这唤醒良知,改造世界,与他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息息相关,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所有对世界抱着美好期许,用行动做出贡献的伟人们共同拥有的崇高精神。
9. 梵高主要代表作品及艺术特点
凡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着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