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戏剧艺术影响什么

戏剧艺术影响什么

发布时间:2022-10-05 16:16:37

㈠ 谁能告诉我戏曲艺术对现代剧的影响

将中国传统戏曲剧目搬上银幕的香港影片,有多个剧种,如粤剧、潮剧、黄梅调、越剧、汉剧、琼剧等等。但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且对传统戏曲艺术保存得最好的,当推在海外最广的粤剧戏曲片。据香港电影史家余慕云统计:"50年代香港一共出产过515部"粤剧戏曲片,约占同期生产的粤语片面性1/3。而在60年代前半段,则"出产了193部粤剧戏曲片"。这一类型片种成为这个时期香港电影的主要潮流。这在世界影坛上,是罕见的。
本时期粤剧戏曲片不但产量惊人,且佳作如林,其中一些"戏宝",至今仍能不断重映,甚受欢迎。如《紫钗记》(1959年)、《蝶影红梨记》(1959年)、《帝女花》(1959年)、《胡不归》(1958年)和《九天玄女》(1959年)等等。
在50年代初,粤剧红伶不大愿意把粤剧搬上银幕,主要怕影响舞台粤剧的票房。但片商却对粤剧戏曲片充满信心,原因是红伶总有观众;而拍戏曲片起货快(十多天可完成一部),奖金回笼也快;场景集中,花费较少;剧目丰富,可保片源充足;加上电影票价为粤剧票价的1/10,很受普通大众欢迎,因此粤剧戏曲片越拍越多。
粤剧戏曲片的一大功绩是保存了许多粤剧艺术精华。正是由于有电影拷贝,我们至今仍能欣赏到当年香港粤剧处于黄金时期的许多"戏宝",以及当年红伶的精彩表演。如擅于反串生角的任剑辉、有"花旦王"之称的芳艳芬、粤剧界公认严谨的花旦白雪仙、号称"万能后旦"还能反串文武生的邓碧云、因擅演反派而被称为"二帮王"(粤剧反派多由二帮花旦饰)的凤凰女,都用电影保留了他(她)们的艺术精华。
回顾这个时期的粤剧戏曲片,可以发现那些百看不厌的"戏宝",都是出自几位优秀编剧的大手笔。最为人称道的,是剧本以文学性强见着的唐涤生,他成就最高的剧作,是在他自1954年起至1959年逝世前,与名伶任剑辉、白雪仙合作期间所作,他的剧本结构严谨,唱词清丽典雅。代表作有被誉为粤剧戏曲片瑰宝的《帝女花》(1959年)、《紫钗记》(1959年)和《九天玄女》(1959年)等,而《蝶影红梨记》(1959年)则浪漫奇情、结构新颖、唱词婉约,韵味无穷。
粤剧对香港粤语片的影响很大,主要有三方面:
一、人才的投入,大量粤剧艺人投入粤语片的制作,如芳艳芬、红线女等粤剧红花旦成为粤语文艺片明星,而梁醒波、伊秋水、新马师曾、谭兰卿等丑生成为粤语喜剧片的谐星;有"粤剧泰斗"之称的马师曾主演优秀粤语片《父母心》(1955年)演技精湛;擅演丑生的李海泉主演过近百部粤语片……。幕后工作人员如编剧、导演、美术指导,以至场务,转投影界者亦甚众。
二、在剧作及人物塑造方面,直接沿袭粤剧戏曲的套路,如人物忠奸分明脸谱化,善恶报应不爽,教化意识强等。
三、导演多出身自舞台,场面调度舞台化。影剧两栖红伶则例必又演又唱,伊秋水更把说白押韵揉入歌唱,变为谐趣歌曲,极富喜感。
戏曲艺术对香港电影的影响仅次于粤剧的,便是黄梅调。50年代中期,大陆拍摄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评剧《秦香莲》及黄梅调《天仙配》,先后在港公映,大受欢迎。长城、凤凰、新联三大公司便在三年之内,拍摄了18部戏曲艺术片,剧种包括京剧、粤剧、越剧、潮剧、曲剧、琼剧、汉剧、黄梅调及锡剧等,最受欢迎的是粤剧、越剧和潮剧。潮剧名旦姚璇秋主演的《陈三五娘》、《苏六娘》等,风靡了港澳及东南亚各地潮籍观众,星马的潮籍商店,更暂停营业放假一天去看姚璇秋。
其时邵氏公司的导演李翰祥见大陆的《天仙配》,在九龙上映一个月天天满座,便说服一向认为"古装片不卖钱"的邵邨人投资拍黄梅调古装片《貂婵》(1956年),公映时打破历年香港影片纪录;于是第二部黄梅调影片《江山美人》(1958年)制作费由30万增至50万。及至他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据说"在台湾上映186天,营收800多万:粉碎了台湾上映西片、国片、日片的所有票房纪?quot;,"售票数约占台北总人口的九成,而且连看数十遍的影迷比比皆是,街头巷尾无不哼唱,使香港称台北为'狂人城',而主角凌波访台,万人空巷,风靡的程度更比拟为'强烈台风'",从此,便"掀起来香港电影近二十年的黄梅调热潮"。

㈡ 戏曲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怎样的意义

尽管中国古典戏曲成熟于宋元时期,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其他门类,是一种较为“年轻”的艺术,但是,它却广泛地吸收、借鉴或融合了传统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曲艺、美术、服饰等艺术精华,并体现着传统中国人的哲学、宗教、伦理和审美心态或观念,表达了大众对于历史、政治和法律的理解,因而,堪称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形成于近代,历史不过百余年的京剧,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后典型,常同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一起,被视为中国国粹的代表。

㈢ 请描述一下戏曲的影响力,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什么的…… 尽量详细点,谢谢!

中国戏剧是一门优秀的历史非常悠久的一门艺术,它在世界的各个民族戏剧当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大家都知道,很多民族都会有历史悠久的戏剧活动,戏剧应该说是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开始出现的一种人类精神活动,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知道的,比如古希腊戏剧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两千多年以前在希腊城邦就有非常重要的戏剧活动,他们的一些不朽的悲剧,一直流传到现在。

当然两千多年以前,在我们的印度次大陆那面也有很多戏剧活动,印度的古代的戏剧,也有非常多文献留到今天,但是应该说,无论是古希腊的戏剧还是印度的早期戏剧,他们都已经在很久以前失传了,也就是说,他们的戏剧文献,戏剧剧本流传到了今天,但是他们的戏剧演出并没有延续到今天。但是,中国的戏剧从一千多年前以前,就是宋元时期诞生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宋元时期诞生的戏剧一直到现在,我们可以看见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不是说我们现在还能够像宋元时期那样演戏,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从宋元时期演出的那些,演出样式、演出内容一直流传到今天,而我们现在的戏剧,就是宋元时期那种戏剧演出非常自然的一个延伸。但是在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我们还看不见有类似的现象,比如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诞生的戏剧样式,一直到现在还存在,还流传着。

那我们就提到宋元时期的南戏和杂剧,也就是在宋元时期,在两宋——北宋和南宋之交,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戏剧活动,这些文献都能看见。很多文献记载,而且当时的戏剧演出的许多剧目也是今天我们所能够看见的,比如我们看见的昆剧最近演出的《张协状元》这个戏。《张协状元》这个戏就是在宋代就已经演出的一个戏。我们现在所能够找到的最早的剧本最早的文学剧本就是《张协状元》。戏剧史家们经过考证认定它就是从宋代留下来的,《张协状元》讲的故事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它是说一个书生考状元,路上遇难,遇到一个贫困的女子救了他,救了他,供他读书,他考上状元以后就到相府招亲了,回来就不认他的前妻,于是出现一个很复杂的故事。除了这样一个故事本身令我们很感兴趣以外,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在后来的戏剧活动中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演出,主人公的姓名不断变换,但是基本的格局还是不断在重现,除了这个以外,它的结局也不断重现,也就是典型的大团圆的结局,最后历经情感波折以后,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非常令老百姓满意的结局。

宋元时期尤其是宋代留给我们现在的剧本,除了《张协状元》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些本子,比如说(我们在敦煌发现的永乐大殿,以及其他地方发现的永乐大殿剩下的一些剧本,删去)永乐大典记载了很多很多剧本,但是因为永乐大典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被烧了,烧了以后就剩下很少的一些残篇,后来找到了其中的一些残篇,比如说包括三个剧本,这是一个着名的戏剧史家叶德均从英国买回来的,很偶然的找到三个剧本,其中有《张协状元》,其中有《小孙屠》,其中有《错立身》,有三个着名的剧本,这三个着名的剧本,也是我们现在看见的,基本上是宋或者是元初留下来的。

当然说到南戏的时候,更多人会想到后面几个更着名的戏,也就是“荆刘拜杀”,“荆”就是《荆钗记》,“刘”就是《刘知远白兔记》,“拜”就是《拜月亭》,“杀”就是《杀狗记》。“荆刘拜杀”都是中国早期戏剧,他们在宋代的演出已经有很多文献可以证明,这些戏剧都是当时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当时老百姓很爱看的一些剧目。在宋元时期,我们说除了南戏以外,更着名的,更为文学史家关注的是元杂剧,大家知道元杂剧的几个大家关王马白,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关汉卿有很着名的《窦娥冤》,以及《单刀会》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文学经典,元代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它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戏剧,就是这些着名的元杂剧作品,包括像王实甫的《西厢记》一直到现在还在演出,马致远的《汉宫秋》我们到现在还在演出,白朴的《墙头马上》到现在还在演出,更不用说关汉卿了。像元杂剧一直以北曲为主,当然它也包括一些南方的音乐,但是它主要的音乐是以北方音乐为主。

以北曲,以相同宫调的北曲组成一个套曲,这样来演唱,用这样演唱的办法来表现它的戏剧内容,这是元杂剧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但是我们说北方的音乐比较适合北方人的情感特点,同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它也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戏剧音乐形式,但是渐渐元代结束以后,进入明代以后,南方各个地方的音乐开始出现,开始渐渐的蔓延开来,南方的音乐开始比较的人气旺盛起来,它在和北方音乐的并存中,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就是说,除了元杂剧以外——当然杂剧在元代结束以后,人们还是在写杂剧作品,很多文人也在写杂剧作品,但是同时有相当一批文人开始尝试着写一些用南方音乐演唱的戏剧作品,在戏剧流传到各地的时候,各地戏剧慢慢成熟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自然而然的把戏剧音乐,把戏剧的内容跟自己的本地的地方语言相结合。更直接的说,因为积极的原因和消极的两种原因,中国的戏剧音乐开始发生一些变化,积极的原因是因为很多地方的人感觉到,如果用我这个地方的话来唱这个曲,来唱这段词,那唱起来会很别扭,音乐跟语言之间、乐和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同样一个音乐如果用不同的话来演唱,用山西话来唱这段词,和用河南话唱这段词可能差距不是很大,如果你用四川话来唱这段词,可能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音乐跟语言的走向,语言的声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因为同样的音乐在流传到各个不同地方的时候,人们就必然会对它做一些改造,使得它更加切合于这个地方语言的特点,地方声调的特点。除了受语言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以外,各个地方一些很多的从事戏剧活动的戏剧家们他们也会很积极主动地,把各地原有的那些音乐元素,加到戏剧活动中来,也就是把各地的音乐丰富到戏剧中来,于是,就产生了非常非常多的地方的音乐,以地方音乐来创造戏剧,这样就出现了各地的一些地方剧种。在整个明代到清代,明代有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有四大声腔,包括昆山腔,有四大声腔,到了清代,可以说各种各样的地方声腔就越来越多,地方戏就越来越多,也就是说,从明代开始一直到清代,除了我们说传奇也就是昆曲在不断发展,不断走向高峰以外,各个地方的戏剧,带有地方特点的戏剧样式也在蓬勃发展。也就是说,到了清中叶以后,各个地方的地方戏已经在中国戏剧中占据主导地位,清中叶以后,主要的戏剧样式就是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各种各样的地方戏。其中大家都知道京剧,京剧是怎么来的?京剧就是地方戏时代的一种产物,京剧的前身,一个前身是安徽的徽戏,另一个前身就是湖北的汉调,“徽汉合流”以后,才有了京戏,而且其实京戏还受到梆子的影响,这样一些很复杂的音乐元素全部都糅合在一起,就成了京戏,当然京戏的演员,一些优秀的演员为了表示他们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也会唱一些昆腔戏,那么京剧就成为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有少部分的昆腔戏,但是大部分是由“徽汉合流”形成的西皮二黄来唱的,那么西皮二黄在清代人看起来,清末人看起来,这就是一个地方戏,你不是昆曲,你不是雅部,你是属于花部,清代人讲花雅之分,花就是通俗的,普通老百姓,下里巴人的,像雅部就是昆曲,阳春白雪,可是大家知道,阳春白雪的东西总是比较少,像更下里巴人的数量总是不可避免的多,无可抗拒的多,因此各个地方戏就非常的受欢迎,相对来说呢,昆曲在清代以后就开始走向没落,不像其他地方的音乐那么受欢迎。

有一个说法可以概括在清代以及民国期间的地方戏的状况,尤其是清代,它是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这基本上可以用来表述清代地方戏的一个整体格局,南方的昆山腔,北方的弋阳腔这样的,南昆北弋,弋阳腔起源于江西,为什么算是北方的?当时弋阳腔大量流到北方,主要在北方地区流传,而南方地区大家还是喜欢更加优雅一点,更加细腻一点的音乐,那么还有东柳西梆,东边就是柳子戏,山东那一块,柳子戏传播的范围相对小一些,西面就是梆子,我们现在还知道有非常非常多路的梆子。除了这几个大的声腔以外,你像南昆北弋东柳西梆,都是属于传播范围比较广的,比较大的一些声腔,各地还出现了非常非常多的更具地方特点,传播范围更小的声腔,山西那么一个小的地方,它就包含了40多个剧种,(注意)其中你像那么多的秧歌,道情等等,这就足已看出在地方戏时代,每个地方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语言以及不同的地方音乐,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很多地方原来的小调都发展成了音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音乐,通过这样一种完整的音乐,通过戏剧方式体现出来,这样一种完整的音乐结构通过戏剧方式体现出来,走向成熟。到目前为止,我们经过统计可以统计出来的剧种有三百多个,有一种说法是360多个,也有说370多个,这剧种,为什么剧种的数字不是特别的确定呢,那是因为剧种构成它有它的复杂性,有些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什么是一个剧种,哪些是一个剧种,因为我们知道,如刚才我们所说,中国各地的方言差别很大,我们能够很明确地分辨出福建的方言和陕西的方言,这没有问题,但是福建的两个县,相邻两个县的方言也许在我们外人看听起来完全没有区别,但是他本地人觉得有区别,也许两个村庄之间,相邻两个村庄的方言会有区别,甚至一个村庄里面,这段和那段,这块和那块都有区别,但是这些在我们外人听起来,完全听不出来,这样细微的区别,包括各个地方音乐细微的区别,它区别大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算另一个剧种,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我们刚才说山西有十几种秧歌(注意),秧歌也是一种声腔,但是秧歌它可能分成二三十个剧种,甚至更多,你看湖北湖南的花鼓戏,江西湖南的采茶戏,都分成很多。同样一种采茶戏分成很多剧种,花鼓戏分成很多剧种,秧歌分成很多剧种,梆子分成很多剧种,包括你像东北的二人转,最后也分成了好多的剧种,等等。因为有这样一些复杂的原因,有时候会有很多种声腔,被合并到一个剧种里面,有时候一个声腔又被分成很多个剧种,所以声腔和剧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正因为声腔和剧种之间存在那么复杂的关系,所以我们说中国戏剧到底有多少剧种,我们只能大概言之,三百多个剧种吧,具体的数字有时候就很难确定。

那我们说剧种是什么?刚才我们说到剧种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我们很多戏剧艺人发掘了地方音乐,所以才渐渐渐渐的成型,渐渐成熟起来的,因此要说剧种特点,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音乐,不同的音乐特点,每个地方的戏剧、每一个剧种都会有它自己的音乐特色,有时候呢,从大的方面说,这个音乐特色是表现在它的旋律上,表现在它的音乐结构上等等,以及包括表现在它的演唱技巧上,甚至在很多时候表现在它的发声的方法,和发声部位上。除了这一些声乐上的区别以外,在器乐上也有区别,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地方戏剧往往会发展出自己这个剧种特有的器乐,比如说伴奏音乐,比如说锣鼓等等。

如果要从大的角度上来说,这些剧种大致可以分为大戏和小戏这样两大类。比如说我们都觉得京剧是大戏,昆曲当然是大戏,各个地方戏,像秦腔等等当然都是大戏,那么除了这些大戏,大戏的概念不是指它传播范围广,一般是指它有比较长的历史,而且有比较完整的音乐手段,以及有比较完整的剧目积累,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的黄梅戏,它就是一个歌舞小戏,以前有黄梅调,是歌舞小戏。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传播范围非常广的越剧,越剧也是从小戏出来的,但是越剧它不是歌舞小戏,它是说唱,从说唱发展过来的,说唱大家知道,原来音乐很简单,故事很简单,一般都是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来表演,但是慢慢慢慢走向舞台以后,它的音乐开始逐渐丰富起来,它也开始吸收一些别的大戏的一些剧目,来丰富自己,渐渐成为一个剧种。但即使这样,它还是跟那些大戏不能比,我们说越剧的音乐,黄梅戏的音乐,秧歌的音乐,花鼓的音乐,采茶的音乐,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小戏系列,无论怎么说,这样一些戏它从音乐结构上,音乐完整性以及剧目积累等等这些方面,都比不上像徽戏,像汉剧,像秦腔等等,像这样一些大戏。这是历史形成的,不是说高低之分,而是说大戏和小戏确实有历史形成的差别。

艺术欣赏价值:陶冶情操
雕塑:有一些艺术品可以借鉴戏曲人物的造型,如天津的泥人张,有很多戏曲造型
音乐方面:一些音乐因为融进了传统戏曲的元素变得更为广泛传播,如李玉刚的歌,王力宏也有几首这样的歌
文学:着名作家叶广芩写过《豆汁记》和《逍遥津》等作品,里面就有借助西区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戏曲也是很好的文学创作题材
影视:张国荣、张丰毅《霸王别姬》等,还有很多以表现戏曲演员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因为有时戏曲往往可以作为是某一个时代的标志,如果要以那个时代为背景来创作影视,戏曲必不可少。

㈣ 戏剧对文化的影响

对服装:
一、戏剧服饰的空间搭配

不难发现,中国戏剧很强调视觉美感与意境的营造,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个造型都想是一幅画,所以服装在空间上的搭配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很花心思的事情。服饰,除了演员的衣服鞋子,还包括了头饰。服饰的空间搭配主要是为了体现舞台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我总结,中国戏剧服饰的空间搭配,大概有两种类型:相互辉映型、互补型。

所谓相互辉映型,就是指舞台上的两个人物服饰类型、质地相似,或者色彩搭配一致,相互辉映。例如《野猪林》当中的林冲和林娘子在一开始逛庙会时的装束,《锁麟囊》中赵守贞和她丈夫在家里厅堂里的装束,都是相当搭配的,表现在:色彩搭配一致,质地相似,类型也相似,可以说是传统戏剧中的“情侣装”,给人以和谐的美感,让观众一眼就认出,他们是夫妻,而且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户人家。又如《锁麟囊》中最后一幕,薛湘灵和赵守贞义结金兰,她们的服饰也可以说是相互辉映的:一蓝一红,质地高贵,款式相似,她们最后一个造型,真的是美极了,至今还留在我脑海中。

所谓互补型,则是指舞台上的两个人物服装无论从款式、质地还是颜色反差大,主要是体现在主仆的着装上,一来体现两者地位的差别,一来是为了突出主角。例如,《游园惊梦》中,杜丽娘和春香的服装搭配,杜丽娘是米黄色的裙裤,粉红色的女帔,给人以淡雅高贵的感觉;而春香是深绿色的裤袄,两者互补,春香的活泼更突出了杜丽娘性格的温柔与含蓄。

二、戏剧服饰的时间变化

同时,我也很关注人物服饰的时间变化,服饰的前后呼应。戏剧的服饰最终还是为剧情服务的,戏剧服饰的时间变化主要为了体现随着剧情的变化,人物命运的变化,也有一种烘托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部戏剧中,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物的服饰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在所《锁麟囊》中,薛湘灵的服饰变化就体现了这一点,在她出嫁的时候,身着大红的嫁衣,披金戴银,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的女孩子,和当时赵守贞的衣着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当她在六年后遭遇水灾,沦落街头的时候,她穿的是青褶子,体现的是贫困中年妇女的落魄,又与此时赵守真的服饰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她们命运的变化。

在老师的指引下,渐渐发现戏剧中,包括其服饰在内,有很多细节的处理、微妙的变化,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积累下来的经验,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同时又是很耐人寻味的,是中国戏剧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当然,太过于写实的舞台与服饰设计,与传统的以简约写意为特点的舞台与服装设计相比,具有了更强的直观性,却让观众少了自我想象的空间,写实遮盖了写意,可能让中国戏剧少了一丝魅力。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当今时代瞬息万变、审美途径越来越多样、审美元素越来越丰富、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地对传统戏剧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是相当重要的。当下也是未来所谓的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符合现时代的特点,将现时代的元素加入到传统戏剧中,让当代的戏剧也作为传统的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珍珠,是可行的,也是迫在眉捷的事情。

㈤ 我国的戏曲文化都有哪些传承的意义

纵观古今,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戏曲为传统艺术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戏曲艺术在表现形式及内容上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意义。

因此,只要涉及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戏曲必不可少。而且,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说中国戏曲属于艺术文化的“国粹”一点也不过分。可见,只要谈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就忍不住要谈到中国戏曲。可以说,两者同属一脉,历史渊源又密不可分。因此,中国戏曲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贡献和价值是不可磨灭的。

㈥ 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影响

(1)政治、宗教因素:①原始时代戏曲的起源——傩仪就带有巫术色彩.②先秦至唐代,“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行活动时载歌载舞.③政治黑暗成为宋元南戏、杂剧的创作素材;元朝轻视知识分子的政策,使仕途无门的文人专致于戏剧创作.④京剧产生的标志是徽班进京,为干隆皇帝祝寿.
(2)经济因素:在宋代以后,南戏、元杂剧发展的根本条件就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3)文化因素:①知识分子群体队伍的壮大.无论是上层、中下层知识分子还是民间艺人,无论是古代戏曲的创造者,还是表演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贡献,戏曲艺术才发展成熟.②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南戏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成分,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㈦ 古希腊的戏剧艺术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古希腊的人们,以他们超绝的聪明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戏剧艺术,它所具有的永恒魅力以及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令后来者只能望其项背。马克思称,古希腊的神话和戏剧“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模本。”

阅读全文

与戏剧艺术影响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