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侨乡都有哪些艺术体现了中西合璧

侨乡都有哪些艺术体现了中西合璧

发布时间:2022-10-16 11:50:51

1. “岭南第一侨乡”,风格独特,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

古村、古镇是我们祖先最早赖以生存的根基,是祖先们繁衍后代的安全港湾,也是文明 社会 早期的产物。它从选址到布局都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因而表现出了山水风光之特色。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村落史,向人们展示着悠久的 历史 文化。尤其是我国的古村落,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多种多样,更加能反映出我国的 历史 ,民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古村落集人文、 历史 、建筑、民俗等多种文化于一身,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 历史 科学和 旅游 价值,成为了所有人了解中国 历史 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广东的潮汕地区,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她被人们誉为“岭南第一侨乡”。这是一个以家族整体建村形式而建设的村落,在这里浓浓的侨乡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从这里走出来的后辈,为有这么一个故乡都在努力奋斗。数百年的风雨,数百年的沧桑,为这里留下了众多的 历史 痕迹与人文,为后人讲述先辈们的荣耀和村落的辉煌。因古文化的代代传承,她已被列入中华 历史 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的目录当中,这个古老的村落,就是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的前美村。

据从村中族谱记载来看,前美村的 历史 ,看似没有岭南的南社村等村落,有那样久远的年代和丰富的古代印记,可前美村感觉就像是一个家族在此不断成长的经历。从这里古老的民居建筑来说,基本上就是一个整体式的建筑构造,将村中所有人都包裹在一起,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前美村的祖先是元代时,因躲避战乱从福建迁居来到此,看上了这块丰茂的土地,于是开始建造美好的家园,经过数代人的繁衍生息,前美村的陈氏家族先后迎来了两次致富高峰。一次是先祖陈廷光在雍正年间因做官而发财,后回到家乡做了许多公益事业,并大兴土木建设豪宅。另一次就是清末民初期间,以陈慈黉为代表侨胞经营的商业帝国,他们创下了巨大的财富,在家乡留下了至今令家乡人为之自豪的光荣印记。

前美村主要是以两块建筑为村落的代表之作,一个是建造于300余年前的“永宁寨”。“永宁寨”是一座占地面积10333平方米的正方形巨寨,其实寨子的格局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城堡。它是陈氏家族发家之地,是陈廷光于雍正十年所建,因先祖期望自己的族人们永远安然宁静的生活,不受外来之敌的侵袭,所以寨子取名为“永宁”。

“永宁寨”建在了一块低洼地上,四周寨墙高筑,形成前低后高的样式,三面高墙为8米,前面围墙是4米,全是灰沙泥夯成,坚如磐石,至今无一处坍塌。寨子就像是一座沙发椅安放在那里。正面对着远处的莲花山,每当天空晴朗之时,蓝天白云倒映在寨前的大水塘中,那种寨池清澈,莲峰倒影,名堂开阔,众水汇聚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据说此寨是陈廷光请当时的国师帮助设计建造,故为是一块风水宝地。

再来说的是另一块村落的建筑,这些建筑则是前美村人为之骄傲的代表之作。这些建筑主要是以“陈慈黉故居”为中心的古老民居,这些建筑既符合岭南一派的建筑风格,又将西方内部的装饰内容,与整体建筑完美结合,堪称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历时近半个世纪,集陈家几代人的心血才建造完成。恢宏的整体布局,共有506间房屋,占地25400平方米,它揉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迂回曲折,进入其中如同迷宫相仿,妙趣横生。

前美村的古建民居是村落的精华,但陈氏家族的陈慈黉才是前美村的精髓,我们来说说陈慈黉的经历,他是如何成为前美村人的骄傲。他是1844年出生于前美村,少年时就聪明好学,在十多岁时就已经跟着父亲陈宣衣做生意,成为父亲生意上的好帮手,二十来岁在商海中崭露头角,当父亲病重时接管了陈家全部的生意,最重要的是香港“乾泰隆行”。

1871年,陈慈黉来到泰国曼谷发展,在吞武里开设了“陈黉利行”,专营进出口贸易,尤其是以运输销售大米为主。从此,他将泰国的大米销售到我国南方缺米的地方,再将我国的特产运往东南亚等地,赚取各地货物的利润。陈慈黉那时主要的工作就是盯着来自香港、新加坡、泰国、以及汕头等地的业务报表,指挥着“陈黉利行”的发展。由于数量越来越大,需求多,生意是异常的红火,自然他的商业版图也在不断地扩大。在这以后又陆续开办了多家的分号,成为了在东南亚一带的商业大佬,据说当时每天盈利的银元数都数不过来,都用米斗来计算,可谓是日进斗金。

其实,在前美村还有很多的建筑、民俗、 美食 等,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我们表述的是一个久远的励志故事,述说着一位潮汕华侨如何艰辛奋斗,直至事业成功,最后情归故里的心路历程。

现在的前美村不仅有古老的 历史 文化,还有着自然优美的山水风光,干净整洁的街巷,浓荫蔽日的绿叶植被,村中清澈的池塘里栽种着纯洁的荷花,池塘边行行垂柳,这些都为古村营造了一个清新美好的环境,一片江南水乡之风貌。

2. 开平侨乡文化,如碉楼文化

开平碉楼概述: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 10 座,占碉楼总数的 0.5 ﹪。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 100 座,占碉楼总数的 5.5 ﹪。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 3 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 249 座,占碉楼总数的 13.6 ﹪。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 1474 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 80.4 ﹪。
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 473 座,约占开平碉楼的 26 ﹪。
侨乡文化温泉之旅开平的温泉也值得一提。香江温泉位于开平市赤水镇,比邻狮山、东山两大林场,只需泡在泉水中,便可坐拥万亩生态美景。在先天条件如此得天独厚的前提下,温泉水还拥有珍贵的高含量锂、氟离子偏硅酸、硫磺型。根据温泉眼本身的分布,按照古典园林装修的温泉区遍布大小特色温泉池60余个,游客在此可以找到最合适的池区泡温泉。温泉区内还设有激情冲浪、人造沙滩、儿童乐园、大型泳池及安全刺激的高空温泉滑道等大型水上乐园,无论是炎炎盛夏还是严寒的冬季,来到这里都不枉此行。盛夏时游客可以体会清凉与刺激,寒冬也可以感受温暖与舒适。 更难得的是,池区还为游客们安排了98种奇香尊贵浸泡体验,而这些种类各异的奇香,是景区特意从境外引进的,对于女士来说,泡在奇香温泉里,每个人都可以一圆少女时代香香公主的美梦。当人们从繁嚣的都市驱车前来时,只需泡在温泉中,闭着眼睛享受,便可一洗浑身的劳累。赤坎古镇赤坎古镇是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赤坎境内至今都保留着大量中西合璧的精美华侨建筑。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是市镇,清一色的骑楼,庞大的洋楼群。赤坎的玩法便是闲游浪荡,在老街体验似乎停留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生活。赤坎的各种旧建筑,古典民族风格、欧陆风格、南洋风格、民国风格、甚至前苏联风格的都有,简直就是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赤坎除了五大会馆那典型的明清时代建筑风格外,在大通街、中兴街一带,许多旧时客商的宅第、商铺至今仍保存完好,里面的厢房天井布局严谨,屋檐桁梁结构精致,雕梁朱漆依然斑驳可辨,集中体现了赤坎古端口民居的特点。这些楼房虽然经过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风韵不减。该镇的堤西路,更是因为绵延300多米的骑楼街、保存完好的600多座古老的骑楼而深得影视界人士青睐,认为这里具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广州、旧香港的韵味,被称之为“电影街”。小

3. 骑楼文化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的各主要商业街。

古骑楼
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造,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的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这个名称与东南亚(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渊源关系。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1]

功能

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

落日下的西关骑楼
造性思维;
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特点

仿哥特式
这种形式较为少见。 广州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广州爱群大厦的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南洋式
这种骑楼有南洋地区的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是

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
一种建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古罗马券
这种骑楼底层有券柱,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
仿巴洛克式
这类骑楼采取了巴洛克式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
现代式
这种骑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广州

德政南路139号是代表。这种骑楼体现了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

广州骑楼
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立面基本无装饰。
骑楼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并传到两广和闽南,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在全国各地的骑楼里,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和中国传统式。
湛江

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有个历史韵味浓郁的老街区,主要由民主路、

广东湛江市骑楼街(2张)
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所组成,故称“三民”街区。该街区位于古端口赤坎区旧城东南部,与幸福路、和平路、大众路、大同路、民主路连成一片,呈梯字形,方圆约1平方公里,拥有100多间建筑风格各异的商铺楼宇,为赤坎商旅文化保护区。分布在大众路、和平路、幸福路和民主路的联体骑楼屋,中西合璧,厅堂贯通,拱廊直檐,遮阳避雨,下铺上宅,商住兼容,是涵容欧陆南洋风情的骑楼街。[1]这些骑楼屋建筑大多始建于1920年代,是当时岭南地区的城市商业街市一大特色建筑,是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的有机结合。20年代,赤坎港端口商业发展迅速,来往商船络绎不绝,为适应当时经济发展要求,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填海造地工程,到30年代初,已建成现存的骑楼建筑群。街区内骑楼建筑群主要在福建街、和平路及“三民路”(民族路、民主路、民权路)一带,总长约1300米,多为砖木二层平顶结构,下店上宅,其最大特色在于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适应当时人们以步行为主、岭南气候多变的环境条件。
开平赤坎

开平的赤坎骑楼有近600座。特别是堤西路、堤东路、中华路、牛圩路等几个路段几乎都由骑楼组成。堤西路的建筑最为壮观,构造也极为讲究,绝大部分是一楼一项,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项。有的骑楼高达3层,长达40m-50m,其代表作为景辉楼。沿堤西路向里走,中华路等路段的骑楼楼顶装饰逐渐简单,牛圩路的骑楼多为两层楼顶的装饰也比较简单。在沿堤耸立的骑楼群中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氏图书馆两处雕楼夹杂于骑楼群间特别引人注目。
高州

高州中山路骑楼街[2]
岭南历史文化属名城高州,鉴江潮涌。
高州的骑楼历史悠久,形式独特,主要分布于中山路,西关路,南华路等商业繁华的地区,其中高州中山路的骑楼在粤西地区最为经典!高州的骑楼其高度普遍不是很高,一般都是2层到5层,底层是商铺用的,上层就住人。高州骑楼大部分都是建于清末民初,是很典型的岭南的民国骑楼。虽然,历史时代久远,但保留下来的精品不少。
信宜杆栏

太平御览《郡国志》曰:窦州(今广东省信宜市)悉以高栏为居,号曰干栏。“干”“稻梗”的意思,“栏”是“房屋”之意。“高”应解释为高屋了。《郡国志》说:窦州都是以干栏屋作为居住。古越族的杆栏式建筑未知怎样,但也有

信宜骑楼
学者把一种别于西式骑楼的砖板木街铺称谓杆栏式骑楼。
现存的实物所知,岭南清代以前的骑楼以砖木混合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一般都由若干木梁、圆木、木板组成,一般杆栏式骑楼,阔窗窄门,上层多是木建筑的廊桥、板墙,楼顶敷瓦于椽间,冬暖夏凉,去潮快,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特点。
梧州

梧州素有“百年商端口”之称,是昔日岭南经济、文化、政治中心,骑楼是昔日梧州繁荣的标志。梧州骑楼文化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线,曾被选入《正大综艺》节目。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但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已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下来。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以铁环、水门为建筑特色。

梧州骑楼
主要分布
骑楼街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
北海

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长1.44公里,宽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

北海老街骑楼
璧骑楼式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我市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东莞

概况
名城,离不开传统的东西附丽。骑楼建筑,作为一种特别适应东莞身处的南方亚热带气候,由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熔铸而成,曾在20世纪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重要建筑,记载着东莞昔日的风土人情,在20世纪岭南建筑史上曾经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保护发展
1932年,东莞人刘纪文任广州市长,在当时主持广东事务的陈济棠(主粤政时间为1929-1936年)的支持下,将这种建筑风格引进广州。

东莞骑楼
现状
骑楼主要分布在振华路、大西路、和平路、维新路、中山路、中兴路等。为配合城市发展而进行的旧城改造,平定里、平乐坊等已被拆除,振华路上的几十米范围骑楼很多也被拆或损毁。关于骑楼的保护和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历史文物保护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讨论。
海口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海口骑楼
初建于1849年的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等。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达6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这些骑楼,或中国传统式,或欧亚混合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或独特的海口南洋式。
文昌

文南路骑楼
文南路骑楼
海南侨乡文昌市文南老街形成于清末民初,带有浓郁的中西合璧式南洋骑楼风格,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镇建筑之一。文南街是文城镇商业经济的发源地,也是文城发展的缩影,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大部分建筑为骑楼,是文城较繁华的商业街,为海南第三大骑楼群。
胜利街骑楼
文昌市铺前镇胜利街南洋风格的骑楼,是海南第二大骑楼老街,仅次于省城海口骑楼老街。这里有100多历史

铺前骑楼
的骑楼老街,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
骑楼是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南洋返乡所建。
泉州

泉州南北大街后改称“中山路”。老城区最着名的街道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着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后一句说的是泉州的中山路。“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在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
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泉州中山路形成历史悠久,至上世纪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骑楼建筑,全长约2.5公里,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容县中学骑楼建筑
骑楼街是容县民国以前街道建筑的主要形式。所谓骑楼街,就是街道两旁的楼式店铺,在临街的前楼之

容县城区骑楼
下,统一留空两三米店面,作为与左右店铺之间连通的楼道,楼道上悬着的楼阁,就骑在各自临街的楼柱上,成为骑楼。整条街道连接起来,就成为一条骑楼街了。骑楼街是为适应南方酷热、多雨天[3]气而设计、建筑的,可以遮荫挡雨,所以又称荫街,它实际上是露天街道貌岸然的扩大和补充。遇到下雨天气,人们在荫街的遮蔽下,照样可以自在地逛街、做买卖,因此骑楼街深受欢迎。
容县城区虽然在不断扩大,新建了许多街道,但至今最热闹的商

容县城区骑楼街
业街道仍然还是具有清末民初风格、以骑楼式店铺为主要特色的西大街和西上街、新北街。此外,金珠街和杨梅镇的杨梅圩也是骑楼街的典范。据《容县志》记载,长500米共200多间店铺的杨梅圩创建于清朝康熙中期,距今约三百年,光绪年间曾重修,至今仍保留着整条骑楼式街道的格局,成为容县乡镇旧圩市一景,是一个颇具旅游开发价值和历史文化品位的资源,它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光。
杨梅老街

在美丽的梅江河畔,坐落容县杨梅镇杨梅街的一条500米长的骑楼老街显得有些冷清寂静,街道两旁的骑楼已稍有破烂,墙壁有些脱落,露出一块块青砖,墙上用漆写的字已经模糊,一些现代式的楼房镶嵌在这条老街,“点缀”着这里的古典。这是岁月给这条老街留下的斑驳痕迹。

杨梅镇老街骑楼
走进这条老街,记者很难与繁荣热闹等字眼联系起来,然而,这条饱经沧桑的骑楼老街,曾经是整个杨梅镇最繁荣喧嚣的圩街。
骑楼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商业实用性突出。在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被架于半空,底层的房子统一留空两三米,在马路两边便形成了一条自由步行的宽敞的人行走廊,它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行人走在骑楼的廊下,完全不必担心日晒雨淋,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杨梅街骑楼[4]的房子宽度一般为3~5米,纵深30~80米,房子高度为二层楼,也有三层的。二楼及二楼以上的正面墙体也多为木板,木窗,也有青砖墙、木窗结构的,为了节约建房资金和用地,房子与房子之间共用一堵墙,杨梅街最古老的骑楼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有800多人如今居住在这条老街。
杨梅镇杨梅街村委会主任卢祥祺说,杨梅圩靠着梅江,船只可到达藤县、梧州,水运发达,早在明清年间就形成了集市。1995年之前,杨梅圩与自良圩、黎村圩共称为容县的三大圩之一,新中国成立前,3天为一圩,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70年代,改为5天一圩,70年代后,又改回3天一圩。梅江河畔有一个码头,船运过来,商贩在此停靠,杨梅圩成为商贸集散地。每到圩日,附近乡镇村庄的百姓都过来赶圩购买杂货,人来人往,整条街热闹非凡。
在杨梅街村委会的文书杨兴宗的记忆里,因为这个热闹的地方,爷爷从马来西亚回来开了一间杂货店做买卖,无论圩日还是闲时,生意都非常兴隆,后来父亲继承了那一间店,继续在这条骑楼街上做买卖,养活一家老小。
在骑楼老街的街头,有一间老房的门上端,写着“杨梅影场”几个字,字迹模糊。卢祥祺说,这里曾是猪苗交易的市场,但是这条繁华的街道没有影场,1986年,就把这200多平方米的猪苗市场改为了杨梅影场。每逢圩日,白天晚上都会放电影,用木板钉成的几百号座位总会座无虚席。
1995年,杨梅镇获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随着绿荫城的开发,水运的没落,昔日繁华的杨梅圩逐渐萧条,那种每逢圩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景象在人们的记忆里渐行渐远。

4. 闽南元素有哪些 闽南建筑文化

有些人对闽南文化了解并不多,不知道哪些属于闽南的元素,所以想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其实大家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可看看闽南元素有哪些以及闽南建筑文化,了解一下各种不同的闽南建筑文化特征,当然也不妨到当地旅游。

有些人对闽南文化了解并不多,不知道哪些属于闽南的元素,所以想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其实大家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可看看闽南元素有哪些以及闽南建筑文化,了解一下各种不同的闽南建筑文化特征,当然也不妨到当地旅游,这样体验会更加深入,而且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经典的文化。

闽南元素有哪些

闽南元素有高甲戏、拍胸舞、漆线雕、唆啰𪡏、砖雕、佛雕等,纷纷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承载着很好的教育价值。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闽南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宫殿式”俗称“古厝”建筑,座落于泉州南安官桥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是其代表作。该民居建于清咸丰光绪年间,其主体建筑同闽南地区习见的古大厝一样,建筑文化三 开间 或五开间,带护厝,突出厅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二、三、四落三等,以厅为组织院落单元、厅、廊、过水贯穿全院、硬山及卷棚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上铺红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

所不同的是该建筑为群体建筑,且座座雕梁画栋,装饰有透雕、浮雕、线刻或 圆雕 而成的精美木雕、砖雕、石雕、泥灰雕,雕饰题材十分广泛,雕刻技艺精湛,雕琢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戏剧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建筑文化该民居建筑群既沿袭,保留了传统的闽南民族建筑风格和特色,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中的装饰艺术特点,堪称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与中国域外建筑艺术合璧的杰作。此外,俗称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楼式”的闽南侨乡民居“番仔楼”也是其代表作设计。

以上的内容就是闽南元素有哪些以及闽南建筑文化,如果大家想要弘扬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可以从闽南建筑文化入手,因为这些建筑已经有多年的发展,而且至今保留的非常完整,无论是从形态,还是从功能,都有相当多的类型,可见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5. “中西合璧”赤坎有何古朴之美

广东开平赤坎古镇,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具有350多年的历史,因建于“赤土高地”而得名。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是市镇,是远近闻名的侨乡。

走进赤坎,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一色暗黄的连绵几千米的骑楼,罗马柱上的鲜嫩植物,让人恍如置身于异国他乡。脚下光亮斑驳的石板路,锈迹斑斑的巴洛克山花,小弄里飘起的邓丽君的甜甜歌声,更是让人不知今夕何夕……

在中西合璧的赤坎,最引人注目的是绵延3千米长的近600座骑楼。骑楼依水而建,是侨乡人将西洋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不仅能充分运用马路的空间,同时又能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

堤西、堤东路是最气派的骑楼街,构造极为讲究,绝大部分是一楼一顶,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顶。骑楼很高,有的高达两层,如此大规模的骑楼群在广东的小镇中非常罕见,其气势绝不亚于广州西关的骑楼。骑楼的楼主现在大多在海外,他们父辈当年的生活时尚而奢华。从楼前走过,似乎还能瞥见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空气里仿佛还残留着法国香水的味道、脂粉的气息。

骑楼下,是紧挨着的商铺:粮店、杂货店、药店、家私店、五金店,钟表店,林林总总,五彩缤纷,一应俱全。一个个商铺在老街两旁排开,商铺内外,人们侃价的侃价,看书的看书,打麻将的打麻将。当暮色降临的时候,老街上开始人头攒动,马仔豆腐角的香味,砂锅里吱吱冒着热气的煲仔饭,在小巷的上空弥漫。桥头纳凉的人或摇着蒲扇聊天喝茶,或光着膀子喝着啤酒、吃着宵夜,表情闲散宁静。

赤坎,如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天堂,就这样把营商与生活快乐地相融,在这种宁静而悠闲的状态中,时间也会不由自主放慢脚步,赤坎不仅是市井生活的天堂,更是文化生活的沃土,闻名遐迩的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就如嫣红的花儿一样常年绽放在这里。司徒氏图书馆建于1923年,为庭园式三层中西合璧式楼房,内藏有报纸杂志,各式图书、书画作品、司徒家族的名人事迹等,关族图书馆就矗立在赤坎上端口堤西河畔,与堤东的司徒氏图书馆遥遥相望。开馆之初,馆内就收藏图书近万册,一些国外的报纸杂志也经常更换。司徒氏和关氏家族与其说在弘扬家族的文化精神,不如说是通过图书馆这个文化阵地持续向读者传递外面那个更为精彩世界的信息。

沿着潭江,从司徒氏的家族图书馆到堤西路关氏图书馆,一路古榕遮荫,从浓郁青翠的树叶间飘来的阵阵江风,让人心旷神怡,南国夏日固有的闷热与烦躁在此时荡然无存。当两个图书馆顶楼的大钟在清风中清脆地响起时,关氏和司徒氏两个家族多年来竞争造就的繁荣,在古老的土地上熠熠闪光。

温情脉脉的流水,虹般优雅的小桥,整齐别致的骑楼,风韵独特的欧陆风情街,不仅吸引了游客的眼球,也让那些独具慧眼的电影工作者纷至沓来,不久前,一座占地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影视城在赤坎镇建成,影视城重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西关风情,成为外地游客来此感受那个时期文化的最好的人造景观。

6. 开平碉楼的资料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5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最多时达3000多座,主要集中分布在开平市的塘口镇、百合镇、赤坎镇等15个乡镇街道上。这些主要兴建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建筑是民国时期的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见证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更迭的重要产物。

开平碉楼游览攻略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主要布在五个古村落中。自力村与立园、马降龙都是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点,很值得一去,主要包括铭石楼、叶生居庐、澜生居庐等,配合周围的稻田拍照效果非常好。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

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7. 什么叫中西合璧的艺术绘画风格及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西合璧的艺术绘画风格,这主要表现在里面既有中国的艺术特色,又有西方的艺术风格。它的主要表现在色条的描述,色彩的铺垫。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方面。

8. 岭南的岭南特色

岭南建筑既有保留古制的一面,又有融汇中西方的另一面。岭南沿海尤其是广州一地得海上交通之便,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在广州西汉墓中出土的陶俑坐灯,造型是一个屈膝席地而坐的裸体男子只手高托灯盘。托灯之奴高鼻、突眼、颔有须、遍体划毛。专家认为是属于西亚或东非的人种,被贩运到中国为贵家大族“家内奴隶” 的胡俑。在广州出土的胡俑,还有女胡人俑,胡俑在顺德、三水的东汉墓均有发现。这正是广州地区海外贸易日益颇繁的反映。
明清建筑上将洋人形象作为托梁驼峰、作为托塔力士,甚至作为传统戏曲故事雕刻中的丑角,如佛山祖庙金漆木雕神龛、彩门雕刻历史故事场面,竟然雕刻了几个戴高礼帽、着燕尾服的洋人,被打翻在地和跪拜献表,神案两侧刻有洋人形象的侏儒托瓶。
清代民间建筑采用西方装饰手法和装饰材料,反映了中外交往的发展变化。明末,在澳门出现了葡萄牙人建的欧式教堂和居宅。之后,广州出现十三行商‘夷馆”,俗称“洋馆’,“有若洋画”,这是最早在中国内地出现的一批“西洋楼”。
清代,鸦片战争以后,在广州长堤及西堤一带,集中出现一批商业、金融、海关、邮局等西式大型公共建筑,采用了较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或工字钢建筑材料。沙面租界集中了数以百计的各类西方建筑,包括领事馆、银行、洋行、教堂、学校等,其形式有新古典式、券廊式、仿哥特式等;在广州市同其他地方,出现了教堂(其中有远东最大的石构哥特式教堂石室),教会学校和医院、洋式别墅。并影响到官方建筑(如请广东咨议局大楼)、民间居宅、工厂(如曾成为大元帅府的土敏土厂)。
成为法租界的广州湾,开端口城市汕头、海口,也山现了四式建筑。在各地,有外国传教上兴建的一批教堂及附属建筑。在侨乡,华侨回乡建屋,有侨居国的建筑风格,四邑侨居碉楼林立,称得上万国建筑博览会。岭南近代建筑更多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
《法兰西公报》1860年4月11日登载的寄自广州的信,记述了法国人参观的广州某富商宅园,地板是大理石的,房子里也装饰着大理石的圆柱,极高大的镜子、名贵的木料做的家具漆着日本油漆,天鹅绒或丝质的地毯装点着一个个房间,镶着宝石的枝形吊灯从大花板上垂下来。
清末民初开始流行于岭南城镇的骑楼建筑,保留了源于干栏式建筑上实下虚的痕迹,柱式和临街一面又引进了西方的券廊和柱式,被称为“洋式店面”、不拘一格中西拼合的装饰手法,诸如套色玻璃、卷铁窗花、瓶式栏杆、拱形门窗,几何形水池,在岭南城镇曾经风靡一时,成为近代广东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举世闻名。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江苏的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粤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这个故事说明广绣的历史是多么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群。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深远的影响。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生产发展。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广绣绣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
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干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清末民初时期广绣业依然保持发展势头。民国十八年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中,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广州刺绣以构图匀称,色彩斑斓,极富装饰性着称。19世纪英国人波西尔在其着作《中国美术》一书中,曾对广绣作过介绍,并称赞道:“中国人长于刺绣花鸟,而广东人更精于此艺。”另外,广绣作品《睡狮》、《孔雀图》、《四角大花披巾》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清代中叶许多外国商人慕广绣之名前来广州大量订购广绣,有的商人还带来外国国王肖像、耶稣像或一些图画照片进行来样加工订货。这说明广绣从清代起早已闻名海外,其产品行销海外,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不少广绣佳作,作为贡品贡献给历代皇帝。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广绣的优秀作品。
广绣大致分为两大品类;一是盘金刺绣,二是丝绒刺绣。盘金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纷刺绣,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雍容华贵。丝绒刺绣开丝纤细,色彩缤纷,绣出的花鸟尤其精美 。 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着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广州织金彩瓷的风格不同于以景德镇代表的江西彩瓷,广彩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广彩是运用我国织锦图案的手法,以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着称;广彩利用各种颜色和金银水进行钩、描、织、填,宛如无数金银彩丝织于白玉之上,显得是那么光彩夺目、富丽堂皇。有一首诗十分概括和形象地总结出广彩的特色:“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 ”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岭南画派始于晚清时期,二高一陈即为早期着名创始人,二高即为高剑父、高奇峰,陈即为陈树人,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一海内外华人都喜欢的着名画派。在香港的赵少昂、杨善深,在广州的黎雄才、关山月,这四位大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
“岭南画派”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这种新的文化精神包含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兼容精神、创新精神。
特点: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博取诸家之长;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

9. 中西合璧的产物有哪些

一、中山装。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 ,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中山装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
二、旗袍。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清代后期,满汉互相效仿达到巅峰。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旗袍被汉族妇女不断改进并流行起来,进入千家万户。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三、福建漳州高阳楼
“高阳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鸿渐村。该村是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的祖籍地,也是闽南着名侨乡之一。与其它民宅不同的是,这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建于1947年,是菲律宾华侨许文仲所建,建筑面积约1540平方米。墙面、屋顶到处可见雕塑,题材有飞马、狮子、山水等等,深深地将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2013年,“高阳楼”被列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 什么是侨乡

侨乡是指国内某些华侨较多而侨眷较集中的地方。

比如泉州就是有名的侨乡,泉州人出洋异国谋生定居的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分布面广,经济实力雄厚,对居住国、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海内外之间广泛密切的侨亲关系,使得泉州市区域内的侨眷、侨属同样也是人数众多,全市各个乡镇(街道)均分布有不少侨眷、侨属,3/4以上的乡镇(街道)被列为重点侨乡乡镇(街道)。从而,使泉州市成为全国着名的侨乡。

(10)侨乡都有哪些艺术体现了中西合璧扩展阅读

着名的华侨:

1、陈嘉庚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旧同安县集美社)人。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2、黄乃裳

黄乃裳(1849年-1924年9月22日),原名久美(也有写作玖美、九美),字绂丞,号慕华,晚号退庵居士。福建福州市闽清县六都湖峰(今坂东镇湖头村)人,基督徒。是中国清末民初的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3、李光前

李光前(1893年-1967年6月2日),原名李玉昆,福建南安人,新加坡着名的华人实业家、教育家、儒商的楷模、东南亚橡胶大王。

阅读全文

与侨乡都有哪些艺术体现了中西合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9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5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0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8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