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七大藏书楼指哪些都在哪
中国七大藏书楼 文渊阁 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东南,东华门西北,文华殿之后,清代干隆 四十年(1775年)建,藏书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源阁 位于北京圆明园内,干隆四十年(1775年)建,咸丰十年( 186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纵火焚毁。 文津阁 位于避暑山庄(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区西北部山脚下,建于乾 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 文溯阁 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之西,干隆四十七年(1782)兴建,是七 阁中藏书最完整而散失较少的一阁,现属辽宁省图书馆。 文汇阁 位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大观堂,干隆四十五年(1780年) 建, 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大火 。 文淙阁 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建于干隆四十四年(1779年), 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大火。 文澜阁 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阁中仅有的一阁,初建于干隆四十 七年(1782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倒毁,部分藏书散失。光绪六年( 1880年)重建,现属浙江省图书馆。
采纳哦
② 清代七大藏书楼何在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东南,东华门西北,文华殿之后。清代干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建,藏书后归于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源阁:位于北京圆明园内。清代干隆四十年建,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纵火焚毁。 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区西北部山脚下。建于清代干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藏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 文溯阁: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故宫之西。清代干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兴建,是七阁中藏书最完整而散失最少的一阁,藏书现属辽宁省图书馆。 文汇阁:位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大观堂。清代干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建,咸丰四年毁于大火。 文淙阁: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建于清代干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咸丰三年毁于大火。 文谰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阁中仅存的一阁。初建于干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以原圣音寺行宫后面的玉米堂为基础改建的。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倒毁,部分藏书散失。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重建,现属浙江省图书馆。
③ 中国四大藏书阁是哪些
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据史料记载,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藏书楼,其中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清代建立的七大藏书楼:
文渊阁 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东南,东华门西北,文华殿之后,清代干隆四十年(1775年)建,藏书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津阁 位于避暑山庄(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区西北部山脚下,建于干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
文溯阁 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之西,干隆四十七年(1782)兴建,是七阁中藏书最完整而散失较少的一阁,现属辽宁省图书馆。
文澜阁 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阁中仅有的一阁,初建于干隆四十七年(1782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倒毁,部分藏书散失。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现属浙江省图书馆。
④ 中国四大藏书阁都是啥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据史料记载,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藏书楼,其中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清代建立的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北京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
杭州文澜阁
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势的高下,适当点缀亭榭、曲廊、水池、叠石之类的建筑物,并借助小桥,使之互相贯通。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共两层,中间有一夹层,实际上是三层楼房。步入门厅,迎面是一座假山,堆砌成狮象群,山下有洞,穿过山洞是一座平厅,厅后方池中有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东南侧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干隆帝题诗,背面刻颁发《四库全书》上谕。东侧亦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清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平厅前有假山一座,上建亭台,中开洞壑,玲珑奇巧。方池后正中为文澜阁,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
⑤ 我国的七大藏书阁是什么呢
【我国的七大藏书阁】
北京的文渊阁和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镇江金山寺内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杭州西湖孤山的文澜阁。
【七大藏书阁简介】
七大藏书阁,是珍藏《四库全书》的书库,皆以文为首,第二个字多从水旁,象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二百多年来,七大藏书阁在帝国主义的蹂躏下,有的已遭厄运。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抢掠一空之后,被付之一炬。文宗阁和文汇阁在19世纪中叶毁于一火。
【藏书阁历史】
最古老的藏书阁是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天一阁是明代兵部侍郎范钦创建于嘉靖年间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一家图书馆。因它走过了一段极端艰难的藏书历程,因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和文化奇迹,从而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为全面展示范氏十三代族人及地方有识之士、历代文化名人在天一阁发展史上倾注的心血,引导人们更好地畅游天一阁藏书文化的历史时空之旅,天一阁博物馆对原有陈列作了彻底改造。新的陈列以天一阁发展历史为线索、藏书文化为核心、收藏的古籍为主要载体,分范氏私藏期、社会参与期和国家公藏期三阶段,在范氏最早藏书处--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府学藏书楼--尊经阁、千晋斋等天一阁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展示了天一阁不同发展时期藏书文化。系统、全面地讲述了天一阁430多年的故事,力求营造一种书香盈溢的氛围。天一阁原有藏书7万卷,至解放时因战乱等原因散失减至1.3万卷,后经天一阁文物工作者悉心访求和宁波藏书家的慷慨捐赠,又寻回范氏原藏4000卷,加上向社会征集的古籍,新天一阁现已有藏书30万卷。历了430年的风雨坎坷,我国现存历史上最悠久的民间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之一的天-阁,经整修后于近日正式对外开放。天-阁博物馆总体布局有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这次整修,天一阁博物馆对原有的陈列做了彻底的改造,新的陈列以天一阁发展历史为线索、以藏书文化为核心、以收藏的古籍为主要载体,分范氏私藏期、社会参与期和国家公藏期三阶段。
【藏书阁建筑地】
藏书阁一般都建造在水边,原因是:
首先,从实用角度考虑,古人对藏书阁的选址很讲究,远离火源、靠近水池、阴凉避光。选择水源附近,如果发生火灾,有利于施救。
第二,从文化角度出发,我国古代建筑,在选址和环境营造方面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强调"天人合一"的意境,在环境,造型,空间,色彩,尺度和选材等方面都考虑"精在体宜"。而珍藏人类文化遗产的图书馆建筑更是艺术宫殿中的瑰宝,在建筑丛林中熠熠生辉。汉朝的"石渠阁"下有流水潺潺,上以石料筑营;宁波的"天一阁"庭前有池,池南有山,建桥池上,筑亭依墙。智者乐水,文化源远流长,意义美好。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特征。
⑥ 中国四大藏书阁的是
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1、北京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清朝干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曾藏在这里。
2、沈阳文溯阁
文溯阁建于1782年(干隆四十七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阁后是仰熙斋,东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读书之所。
3、承德文津阁
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干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它不仅是清代的重要藏书之所,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小园林。
4、杭州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干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6)艺术山庄中有藏书楼叫什么扩展阅读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用的。中国最早的藏书建筑见于宫廷,如汉朝的天禄阁、石渠阁。宋朝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本书的推广,民间也建造藏书楼。
据史料记载,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藏书楼。
(1)天一阁: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为面宽六间的两层楼房,楼上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楼下为阅览图书和收藏石刻之用。建筑南北开窗,空气流通。书橱两面设门,既可前后取书,又可透风防霉。
(2)五桂楼: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是余姚人黄澄量所建私人藏书楼,因其周围有四明山七十二座山峰环绕,又名“七十二峰草堂”。楼中藏书最多达到6万余卷,其中《明文类体》在清朝文字狱时期保存了明代四百多家文集奏议,最为史家看重。
(3)玉海楼:此楼为清人孙衣言所建,而其子孙诒让生平致力于文献研究搜集,使规模不断扩大。楼中藏书,均依照《四库全书》的体例按照经史子集编成书目,目前藏书大部分由浙江大学图书馆收藏。
(4)徐家汇藏书楼:该楼的创建起源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1847年,法国传教士南格禄购地建楼,并在随身带入中国图书基础上四处搜购书籍,这就是徐家汇藏书楼雏形。该楼于1956年并入上海市图书馆。
(5)籍塾阁:籍塾阁,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此楼为藏书家霍虎勇先生所建,总藏书六万余卷。山西十大古籍藏书楼之一。
⑦ 藏书楼为何取名 玉海楼
在瑞安城的东北隅,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它就是浙江四大着名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玉海楼现存建筑包括玉海楼书藏、颐园和百晋陶斋、孙诒让故居三大部分,分别布置在三条轴线上,既各成院落,又相互沟通。其建筑特点是集藏书楼功能、浙南优秀民居特色和私家园林典范于一体,原总占地面积约8千平方米。
玉海楼书藏,简称玉海楼,在建筑群东首。三面环河,前后池塘,东面紧靠古城城基和护城河,又与新城玉海广场、万松路相衔接,位置优越,环境幽美。玉海楼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各五楹,左右回廊,前、中、后三大天井,为清末着名学者孙衣言和朴学大师孙诒让父子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创建。孙衣言(1814-1894),字劭闻,号琴西,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历任安庆知府、安徽按察使、湖北与江宁布政使,后迁太仆寺卿,着《逊学斋文钞》,辑《瓯海轶闻》、《永嘉集内外编》等,有“晚清特立之儒”之称。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称,同治六年(1867)举人,一生不求仕进,致力朴学研究,创办学校,服务乡邦,着《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等35部。父子两人都喜欢读书、藏书、做学问。诒让随父游居京师、江淮等地,则恣意购求古籍善本,同治七年(1868)后的10余年间,大量收购苏、浙、皖、鄂许多着名藏书楼散出的元、明、清珍善本。藏书既富,于是建书楼以储。仅一年多时间,就在古城瑞安金带桥北建造了这座颇具规模的藏书楼。因孙氏敬慕南宋学者王应麟着作宏富,故以其巨着《玉海》书名作为楼名。台门石额“玉海楼书藏”为礼部侍郎顺德李文田书。石联“玉成桃李,海涌波澜”为郭沫若手迹。前楼楼额“玉海楼”为工部尚书吴县潘祖荫书。昔日楼上藏书,楼下雕版印书或手抄善本,辑刊瓯越文献。
玉海楼是学者的藏书楼。先时藏书达8-9万卷,计3 万多册,以多名家批校本、多瓯郡乡邦文献和孙氏父子手批手校本闻名于世。曾订有《藏书规约》16条,既管理严格,又流通方便。首先为孙诒让研究学问、着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亦为乡里后生求知进取开辟了良好的场所。但到1908年孙诒让逝世后,藏书渐渐散失,其中珍善本转藏杭州、温州。新中国成立后,瑞安县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将玉海楼辟为文物陈列馆,不断搜罗原玉海楼散出的藏书和邑内私家藏书,至今已达3万多册,同时征集文物书画5千多件庋藏楼上,使玉海楼成为知识的宝库。
过玉海楼圆洞门就是颐园。其门联云:“退思补过,时还读书。”园内有莲花池、水井、假山,种植梅、兰、松、竹。其后是船厅,原额“野航”,又名“百晋陶斋”,王懿荣题额。斋后是丁字雨廊,连接玉海楼与孙诒让故居。孙诒让故居由门屋、客厅、正楼三进和左右厢楼、子房、半坡廊以及后花园组成,占地面积4千多平方米。
⑧ 中国四大藏书阁是哪些
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据史料记载,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藏书楼,其中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清代建立的七大藏书楼: 文渊阁 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东南,东华门西北,文华殿之后,清代干隆四十年(1775年)建,藏书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津阁 位于避暑山庄(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区西北部山脚下,建于干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 文溯阁 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之西,干隆四十七年(1782)兴建,是七阁中藏书最完整而散失较少的一阁,现属辽宁省图书馆。 文澜阁 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阁中仅有的一阁,初建于干隆四十七年(1782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倒毁,部分藏书散失。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现属浙江省图书馆。
⑨ 中国七大藏书楼的简介
古之藏书,十分困难,不仅怕兵荒马乱、天灾人祸,更恐“俱之灰烬”。正如清代康熙年间大学问家黄宗羲所说:“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天一阁书,范司马所藏也。从嘉靖至今,盖已百五十年矣。”[6]这是黄宗羲在其《天一阁藏书记》中对天一阁藏书发出的由衷地赞叹。清嘉庆有名的学者阮元在其《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中也赞其曰:“海内藏书之家最久者,今惟宁波范氏天一阁岿然独存。其藏书在阁之上,阁通六间为一,而以书厨间之。其下乃分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干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7]
干隆因“办《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欲仿其藏书之法,以垂久远。”[8]所以,在纂修之初就了解到,浙江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的“天一阁”藏书楼,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藏书不霉烂、不虫蛀,具有防水火之功效。于是即命仿范氏之“天一阁”豫构四阁为将来庋贮之用。如干隆《文源阁记》所述:“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三,页二至三)并派专人赴天一阁,了解构建情况。干隆三十九年(1774)六月二十五日谕:“浙江宁波府范懋柱家所进之书最多,因加恩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闻其家藏书处曰‘天一阁’纯用砖zhòu@①,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井无损坏,其法甚精。着传谕寅着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井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察,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9]寅着尊旨至范氏家查看后“即行覆奏”:“天一阁在范氏宅东,坐北向南。左右砖zhòu@①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共六间:西偏一间,安设楼梯。东偏一间,以近墙壁,恐受湿气,并不贮书。惟居中三间,排列大橱十口,内六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取其透风。后列中橱二口,小橱二口,又西一间排列中橱十二口。橱下各置英石一块,以收潮湿。阁前凿池,其东北隅又为曲池。传闻凿池之始,土中隐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义,即以名阁。阁用六间,取‘地六成之’之义。是以高下、深广,及书橱数目、尺寸俱含六数。特绘图具奏。”[10]于是,高宗即仿其式分建内廷四阁,及江南三阁。从此,“天一生水”之义与七阁的命名结下了不解之缘。 七阁的建设,因地点、环境及各种因素条件的不同,分别进行了新建、改建和扩建等工程的实施,相继完成,但均仿“天一阁”构建之制。
首先蒇工者,则为热河避署山庄之文津阁及圆明园之文源阁。《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三,页三十三)《月台诗》曰:“天一取阁式,文津实先构。”注云:“命仿浙江范氏天一阁之制,先于避署山庄构文津阁,次乃构文源阁于此。”
文津阁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干隆三十九年(1774)秋动工,次年夏建成;文源阁位于京郊圆明园,干隆三十九年进行改建,在圆明园北部原有建筑“四达亭”的基础上“略为增葺为文源阁”(《高宗御制诗五集:题文源阁诗》),次年继文津阁之后建成,为北四阁中建成之第二阁;文渊阁建于干隆四十年(1775),第二年完工建成。地址在紫禁城内文华殿后,阁名沿袭明代文渊阁之称,藏贮着四库馆完成的第一部《四库全书》;文溯阁在北四阁中建造最晚,于干隆四十六年(1781)动工,次年竣工。它位于盛京(沈阳)故宫的西部。
以上文津、文源、文渊、文溯四阁俱在禁地,为内廷四阁,亦称北四阁。所有阁式,均仿范氏天一阁之制为之。《高宗御制诗五集:趣亭》(卷四十,页三十)曰:“书楼四库法天一”句下注云:“浙江鄞县范氏藏书之所,名‘天一阁’,阁凡六楹,盖义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厌胜之术,意在藏书。其式可法,是以创建渊、源、津、溯四阁,悉仿其制为之”。
江浙三阁,文宗、文汇、文澜三阁,亦仿范氏“天一阁”之式为之。只是文宗、文汇因先御赐《古今图书集成》送藏,故预构建于先,而文澜阁则在续缮三分《四库全书》之后,始为建筑。三阁皆于江南,故亦称南三阁。《续金山志》云:“文宗阁在行宫之左,干隆四十四年建。”[11]文汇阁建成于干隆四十五年(1780)。《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四,页十九)《文汇阁叠庚子韵》:“天宁别馆书楼耸,向已图书贮大成,”注云:“此阁成于庚子(干隆四十五年)亦仿范氏‘天一阁’之式为之。”文澜阁始建于干隆四十七年(1782),告竣于四十九年(1784),是因“玉兰堂”改建而成。干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日谕:“杭州圣因寺后之玉兰堂,着交陈辉祖(浙江巡抚)盛住(浙江布政使)改建文澜阁,并安设书格备用。伊龄阿(两淮盐政)、盛住于文渊等阁书格式样,皆所素悉,自能仿照妥办。”(《办理四库全书档案》上册,页85。)《杭州府志:西湖图说》亦云:“近复于行宫之左建阁,储藏《四库全书》,赐名文澜;东壁光昭与西泠渊映,永资津逮于靡涯矣。”(邵晋涵纂,干隆四十九年刻本,卷一,页四十四)又《题文澜阁诗》末联云:“范家‘天一’于斯近,幸也文澜乃得双”(《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六,页四)。至此,南三阁规“天一”之迹显然。 如上所述,七阁均仿范氏“天一阁”之式,缘因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厌胜之术,意在藏书。”为藏书久远,干隆不仅仿其式,并借其名,在“水”字上下功夫,意在“以水克火”,保护四库藏书“以垂久远”。于是,“水”便成了七阁命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难发现,七阁的名字:文渊阁、文津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三个字,并前后两字全一样,首字为“文”,末字为“阁”,只有中间一字不相同,但都带有“水”旁(文宗阁除外)。其名字寓意十分明白,即首字“文”,代表了中华的文化与文明,代表了大清的文化盛世之意,四库博大精深的文化等。中间带“水”旁之字,如上所述,则意模范范氏藏书楼“天一生水”期厌火灾之术,以保护藏书。至于文宗阁,一说可以写成“文淙阁”;一说因为镇江一地历来水患,该阁又建在金山之上,金山又面临大江,如再加“水”反而会遭成“水灾”了;又一说“宗”字本身就带有水意,“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谊,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12]总之都是以水克火之意。以上这些解字之说,只能算“望文生意”。
干隆的解释却让人顿开茅塞,入木三分。仅就内庭四阁为例,可见干隆释名之内涵。他释“文”之义,以文喻水,将浩瀚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在其《文源阁记》中这样写道:“文之时义大矣哉!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于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大相径庭也夫。”(《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三,页二至三)又在其《文溯阁记》中,对“文”的内涵又进行了阐发:“权舆二典之赞尧、舜也,一则曰文思,一则曰文明,盖思乃蕴于中,明乃发于外,而胥藉文以显。文者理也,文之所在,天理存焉。文不在斯乎?孔子所以继尧、舜之心传也。世无文,天理泯,而不成其为世,夫岂铅椠简编云乎哉?然文固不离铅椠简编以化世,此四库之辑所由亟亟也。”(《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四,页四至五)文之义大矣,“文之所在,天理存焉,”又“数典天一之阁”,从“水”而立义,“天一生水”而克火,以求阁书永存,实求“文”之永存。 对于北四阁的命名,干隆还有专门的解说如:“文渊阁之名,始于胜朝,今则无其处,而内阁大学士之兼殿阁衔者,尚存其名,兹以贮书,所谓名实适相副。而文华殿居其前,乃岁时经筵讲学所必临,于以枕经@②史、镜己牖民,后世子孙奉以为家法,则予所以继绳祖考觉世之殷心,化育民物返古之深意,庶在是乎!庶在是乎!”(《高宗御制文二集·文渊阁》卷十三,页一至二)因此,虽“文渊阁”一名是明代的产物,但因“名实适相副”,所以仍延用其名。又“文华殿居其前”,此乃讲经之所,这样“于以枕经@②史、镜己牖民”,“继绳祖考觉世之殷心,化育民物返古之深意,庶在是乎!”再如,对文津阁也有一段特写:“盖渊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于是乎分焉。欲从支派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弗知津,则蹑迷途而失正路,断港之讥,有弗免矣。故析木之次丽乎天,龙门之名标乎地,是知津为要也。而刘勰所云,‘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者,实亦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夫山庄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则闾阎日富,礼乐日兴,益兹文津之阁,贮以四库之书,地灵境胜,较之司马迁所云‘名山之藏’,岂啻霄壤之分也哉!”(《高宗御制文二集·文津阁记》卷十三,页三至四)“津”之奥妙,解释的如此尽善尽美,天衣无缝。
干隆四十七年(1782),在他的《文溯阁记》里对北四阁的命名给予了总结:“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义者,盖取范氏‘天一阁’之为,亦既见于前记矣。若夫海源也,众水各有源,而同归于海,似海为其尾而非源,不知尾闾何泄,则仍运而为源。原始反终,大易所以示其端也。津则穷源之径而溯之,是则溯也,津也,实亦迨源之渊也。水之体用如是,文之体用顾独不如是乎?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诗所谓‘溯涧求本’之义,而予不忘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四,页四至五)可见干隆对七阁命名用心之良苦,“意在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