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一些综艺节目的观众席里,总有“惊艳”到你的高颜值观众的镜头
那是因为实际上,在节目组招募观众的时候,他们会非常严格地挑选观众。最初的要求是高价值,应征者需要在化妆和身高前后加上照片等一系列个人条件。那个被发送给了节目组,审查被批准之后,为了记录就会有去现场的机会。基于节目本身和播放平台观众的需求,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各种各样的节目上,总有一些惊艳到大家的高颜值观众镜头。
在录制综艺节目之前,节目组也会一些大学合作,尤其是艺术学校对接,然后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节目录制。虽然没有补偿,但是可以看到艺人,很多学生都是愿意的。由节目组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之后,可以产生节目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效果。一般的艺术学校的大学生不缺外表好看的学生,这些学生也不介意给更多的曝光,因为很多“观众女神”在网上博得了很高的人气,所以这可能就是观众席总是有惊艳到大家的观众原因所在之处。
⑵ 爱艺术品收藏的男人,都是什么样的男人
一个人的朋友圈发布的是宝马钞票,另一个人的朋友圈展示的是古玩艺术品,格调立马不一样了!俗话说的好,三代出不了一个贵族,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好了,有钱人不少,可是有些人的品味和底蕴却跟不上。发布宝马钞票的人,只能算得上是“富”,富却不贵;而展示艺术品的人,才算得上富且贵的贵族了。
品味和底蕴的提高,不是单单靠金钱就能够堆积起来的,骨子里的贵族气质,是要慢慢培养的。比如房间格调的选择,就能折射出屋主人的艺术品味及价值取向。穿金戴银戴金链,怎么样看都没有贵气,而是暴发户既视感。有些人一身素净,什么也不戴,但却透露出不一样的气质,低调而谦虚,内在而高雅的。
爱艺术品的男人,视野开阔有眼见,知识丰富有见地,在适当的时候,总能给你指点心中迷津,让你瞬间豁然开朗。
爱艺术品的男人,他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不爱炫耀凸显自己,爱艺术品的男人,是智慧的,无论他是否脱俗高雅,都有一颗能静的心灵。他不会庸俗到用钱来炫耀自己,他低调有涵养,不会牛皮吹上天,不会张扬。
爱艺术品的男人,他懂生活情调。他喜欢品茶,爱养花草,爱诗词歌赋、古音琴乐,他嘴角浮起一个似有若无的微笑时,你的心能不被他俘获吗?
爱艺术品的男人,优雅安静细腻,有情怀,总是在不经意渗透进文玩男人们的怀古心田,令每个观赏他收藏的人,温暖和祥和,有时更多一份安静与恬然。
爱艺术品的男人,是懂得克制的,他能淡定地看待其他男人的虚荣,淡定面对生活起落。他让一个懂得品味生活品味艺术的女人怀着一份倾心与向往。是啊,只有同样有品味的知性女人,才能读懂喜欢文玩的男人的浪漫与诗情。
爱艺术品收藏的男人,他们有极高的审美造诣。比如,面对一块玉,他能从几何形状,花纹配饰,切工角度,出产地,经济价值等各个方面谈得头头是道。他们懂得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总能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
爱艺术品的男人,是难得的全才,他们对生活有追求,他们更懂品味艺术,品味生活百态!
⑶ 普通人如何能更有意义地参观美术馆
作为普通人,参观美术馆,想要更有意义:
首先,要找准什么是值得一去的美术馆,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钱。
并不是所有的美术馆,博物馆都值得一去,也不是一个美术馆里的所有作品都值得看,都是最好的作品。那怎么能知道哪些是好美术馆,不妨问问身边了解艺术行业的朋友,或者上网搜寻一下此类的信息。像我2017年一月就去了一次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完全刷新了我的三观,在我理解的应该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东西基本都没有出现,而不该出现的东西出现了一大堆。而如果你要去纽约就一定不要错过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的话就一定要去芝加哥艺术学院,或是去费城就不要错过了费城美术馆,若是去旧金山就不能不去SFMoMA——总之,去专业的大美术馆看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一般来说不会浪费时间。
Edward Hopper的油画,在惠特尼美国艺术馆
第二,明确自己的参观目的。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参观,也许每个人的理解和要求也不一样。遇见一个神奇的人工景色,成为拍照的神器,回来可以发朋友圈,这是一种参观的模式;“有意义”的观看,也可以是近距离的参观大师的作品,看到原作的细节,启发自己的创作;“有意义”的逛美术馆,也可以是看看艺术界的最新花样,看看有哪些新的视觉传达方案,有哪些新的艺术议题。
这三种“目标”的指导下的获得的参观体验都是不同层面上的“有意义”,你在选择美术馆和展览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有意义”要求来选。
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拍照,希望刷新朋友圈的逼格,不如去看看最近有什么新媒体艺术展和装置艺术作品,例如龙美术馆的James Terrell的灯光装置展,就很适合拍照,或是北京Pace Gallery的日本新媒体团体TeamLab的展览,也是营造了一种人工数码美景,或是纽约的New Museum去年上演的Pipilotti Rist的大新展览“数码森林”(Pixel Forest)也能充分满足你拍照的需要。这些大型装置艺术,新媒体的“沉浸式”的展览,都很好看也很好玩,参观作品基本不需要任何专业艺术史知识,艺术家会给你制造好一个梦境,你去感受,去做梦就好了。
第三,我觉得“好奇心”和“包容心”在参观艺术展览时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任何人来说,一种open-minded,开放性的对话是理解一件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工具。在面对我们的不理解的作品时,不要有抵触和诋毁的心态,而是用一种好奇和包容去打开对话。很多时候,一件作品的确会于你的个人审美,个人趣味,甚至是与你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冲突,但是这不是你去质疑这件艺术品是好还是坏的标准。
对一件当代艺术的作品抱有不满和不理解很正常,我们要记得它的功能是反思,那么这件作品点燃的你的不满和不爽、不喜欢与不解,也许都是让你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激发辩论的一种手段。
我觉得提出问题可能是欣赏和解读艺术作品的第一步。不要因为一秒钟的看不懂就放弃,就蔑视,也许多看几次,瞅一眼做的说明,读一读艺术家的文字,可以引发出你的思考,也许还能激发出很强烈的反应。
第四,请在遵循美术馆的规定和艺术家的指导下,尽情享受这件艺术品。
一般来说,美术馆的基本守则是:不要触碰展品,不要大声喧哗。在这两项基本原则之下,请你尽情观察。同时,你也知道,现在的一些作品是可以被触碰,甚至可以参与其中的。所以美术馆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你还可以咨询或者观察一下周围的人,或者最好去阅读一下这个作品的信息,看看这个作品是否是可以触碰和互动。
如果是交互式和参与式的作品,就请大胆使用,融入作品环境,然后动用你的一切感官,调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如果可以触碰,也请放心地按照指示去触摸这些作品。然后用你的身体感官所收集到的信息告诉自己这是一个什么体验。
它是否可以启发你的一些联想?或者是让你丧失一些感觉,从而掉入艺术家设计好的圈套?例如那些利用烟雾和光色让你丧失方向感的装置艺术。
作为观众,我们在构建一件艺术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罗兰·巴特早就用他的书《作者之死》告诉我们,艺术的意义现在归于观众了,而事实证明,观众的想法和参与很多时候真的会影响到一些艺术家的作品。
观众通过提供他或她的个人反思,经验,意见和解释来完成一件艺术作品所期待的对话。而例如像是互动性的艺术作品,没有了参与者,没有了观众,这个作品就不完整,甚至不成立了。
⑷ 为什么年轻人正在成为博物馆的主要观众
原文在这里
我有限的记忆里,第一次参观博物馆的经历绝对称不上愉快:那是一次小学组织的 " 爱国主义教育 " 集体活动,不知道是因为老师 " 不准喧哗打闹 " 的训诫还是那个高大、昏暗建筑物里散发出的令人惶恐的气味,一群混世魔王般的小孩只敢排着队,默读着指示上难懂的字句,悄悄地走过货架一般的展柜。走着走着,远处传来女孩儿们的尖叫和大人的训斥 —— 当我们参观到那里时才发现,眼前是泡在匣子里的烈士人头。
而现在,博物馆在我脑海里挺 cult 的形象早已被拥挤的场景代替。在见识过苏州博物馆整条街呈贪吃蛇状的排队观众时,2011 年这条 "湖北博物馆排长队免费参观" 的报道看起来也太大惊小怪了;当我还在为国家博物馆去年的中法建交 50 周年特展上长枪短炮的观众们为抢占拍摄雷诺阿名画的最佳位置时剑拔弩张的样子感到震惊时,今年故宫博物院的 " 石渠宝笈 ",一个不允许拍照的特展就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分享全程攻略的、表示 " 排队排到腿肿但看到清明上河图的一瞬间幸福感满满!" 的,甚至还出现了 " 故宫跑 " 一词,专门用来形容为了观众为抢占排队先机,一路从午门狂奔到武英殿的情形。
尽管在不少人的眼里, " 博物 " 、" 文物 " 、" 历史 " 依然是盘着手串、守在家里看鉴宝节目的中年人专属名词,可无论从朋友圈的照片还是实打实的数据来看, " 去博物馆 " 这事的确已经成了 " 青年文化 " —— 根据 2009 年韩爱霞发布的论文《我国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研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博物馆观众的增多(仅 2014 年全国博物馆观众已达到 8.3 亿人次,2013 年的数据是 6 亿),博物馆观众也越来越年轻了:18 至 30 岁的观众占了全体观众的 83%;青年学生越发成为博物馆观众的主体。在全体观众中,有 51% 是学生。
***
除了那些本身对历史就有喜好的人外,很多人去博物馆的一大原因,是因为这种深入探索至少会让你看起来像个深刻的人。随着不少博物馆的职能从 " 反正这些东西是搞研究用的你们爱看不看 " 转变为 " 这个展览可能会对你有启发 ", 更用心的展品陈列、更美观的布展、更符合年轻人需求的解说词,甚至仅仅是个便捷的语音导览器,都会让年轻人觉得:嗯,这地儿适合我。
博物馆与旅游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 " 趁着年轻到这个世界去看看 " 变为实际时,路上的他们在宣传着 " 深度旅行 " 的指南影响下,想看到的世界可要比旅游景点们深太多了。所谓 " 深度、有文化内涵 " 的旅行,最直接最方便的方式,也就是逛逛当地的博物馆 —— 那里是你能最快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风土、甚至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地方。
就这样,一个个吵着要看世界的孩子们纷纷变成了 " 博物馆控 "。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会在聊天时告诉你:" 无论去哪儿,当地的博物馆必须得去。" 甚至还会因为感兴趣的博物馆而去规划一次旅行。而另一方面," 博物馆爱好者 " 的身份也许会让你在社交网络上更受欢迎 —— 在一个同城博物馆爱好者的 QQ 群里,一个叫哲璨的 " 博物馆爱好者 " 就这么跟我说: " 其实一开始就是装 X 去的,拍了些觉得还不错的照片,加了些自己的感受发到朋友圈里,结果那天收到了不少 ‘没想到你这么有思想’ 或者 ‘生活真充实’ 的赞扬。结果后来再去,就是真的喜欢上博物馆了。"
图片来源
和许多新兴的生活方式一样,新媒体在 " 去博物馆 " 这件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够了!朕想静静》、《朕生平不负人——雍正帝与年羹尧相爱相杀的郎舅故事》、《从前有个皇帝他不好好读书,然后他就死了》…... 这些看上去经常会出现在你朋友圈的文章,的的确确来自故官文化服务中心的微信平台 " 故宫淘宝 " 。而且会让战战兢兢在微博上打软广的段子手们自愧不如的是,这些其实在为故宫的文化创意商品打广告的 " 硬广 " 们每一篇都有十万以上的阅读量。
在界面新闻对 @故宫淘宝 的 采访 中," 主页君 " 表示:" 换个方法讲故事,其实也是大势所趋。我们现在的文章,虽然形式上更时尚,但内容上丝毫不敢有半点敷衍。发布出来的微信专题,看上去像段子,实际上是以正史为依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对故宫文化中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产生兴趣,从而吸引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历史知识。"
在看上去很繁荣的 " 新媒体时代 " 中,努力与年轻人互动的博物馆远不止故宫博物院一个 —— " 卖萌文物大赏 " 、 " 每日知识竞猜 " 、借热门话题营销,或是直接占领年轻人的手机 —— 一位以博物馆文物为拍摄题材的摄影师 @动脉影 在跟我谈到他为武汉市博物馆的 app 进行图片拍摄的故事时说:" 联系上我时,他们强调,不想只做那种脸谱化的文物图 —— 要有艺术感的、图录上看不到的那种。合作很顺利,因为他们的想法也很符合我的审美。"
除了社交媒体上的满足感和花样百出的官方宣传," 仪式感 " 也是年轻人去博物馆的一大因素 —— 无论是决定吃煲仔饭而不是米线,还是听起来高深不少的 " 耕读 " 、 " 琴鹤 " ,只要不是满足最基本生理需求的事,即使听起来再没用也是仪式感。而我们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正是建立在这些看似没用的事上面。
" 今年的讲解任务就完成了," 国博的讲解志愿者嘭嘭刚刚在观众的簇拥中,讲解完了一场佛像造像展。在国家博物馆还叫中国历史博物馆时,她就已是第一批志愿者,今年是她作为义务讲解员的第十二年。我一边在国博的长廊里跟嘭嘭闲逛,一边听她讲作为志愿者的经历:从一开始痛苦的 " 背讲解词 " 阶段,到为了解决自己和观众的困惑查阅大量专业书籍,从唐宋器物到对青铜器的迷恋。
" 很多文物现在每次去看感觉就像老朋友一样 —— 从一开始见面,到了解它的过去,再到想象它被制造出来时的场景 ..…. 就这样看了它十年,而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的我,面对着它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 未来还会一直当志愿者吗?" " 直到我走不动道吧。" 做一个讲解志愿者,已经是本职为互联网公司员工的嘭嘭生活中似乎无法缺少的一部分。
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早起、排队的所带来的 " 仪式感 " 也已成为了展览体验中重要的一部分。 " 看展前,一看有清明上河图就知道肯定得排队,提前预约了门票,定了六个闹钟后早上七点多到了午门," 来自 " 博物馆扫荡组 " 的成员小白告诉我。" 博物馆员工给了我一个牌,上面写着 782 号 —— 你能想象么,有 781 个人比我去得更早。八点半进宫排队,盯着前面的指示牌从 ‘预计还有五小时’ 到 ‘还有一小时’,期间完全不敢喝水,下午两点多才进了武英殿。看完展已经快闭馆了。特别特别难忘的一次体验。"
" 那,当你看到清明上河图真迹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吗?" 我问。
" 太美了但 ...... 憋一天了,满脑子都是想冲出去上厕所。"
⑸ 关于艺术作品,到底是应该迎合观众还是引领观众
关于艺术作品是应该迎合观众还是引领观众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也就是说一部作品的好坏其实关乎的是很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引领观众或者是迎合观众就能够做出决断的。每个观众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部作品,它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这两者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不应该隔开来看,可以合起来看,艺术作品既可以迎合观众,也可以引领观众。
引领大众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文化,因为任何的标新立异都必须是在一定基础之上才能够更好的发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生活本身。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了解了时代的特点,并且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能够明白时代所赋予的特点,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才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应该说两者兼顾才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使作品既有着引领大众的意义,同时又能够为大众所理解和认可。
⑹ 如何办一场艺术展览
想要办一场艺术展览,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我们摆展览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作品的样式,而且最好是选择那些能够吸引人的作品,这样更能吸引别人的眼球。
2、在我们选择地理位置的时候,最好是偏市中心的位置,这样人流量才会大,从而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看。
3、在外观的设计上,我们最好是结合着一些作品的效果来设计,这样整体看上去才会更融合。